随着中国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药学服务需求的持续增长,连续性药学服务成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关键。该文通过对连续性药学服务相关的政策文件和实践研究进行系统检索,概述了国内连续性药学服务的政策发展,分析了医联体、“互联网+”医疗和社区药师等不同模式下的连续性药学服务实践形式及其成效,从中总结出连续性药学服务模式在提高医疗服务效率、促进资源合理利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信息共享不足、人力资源有限等问题。建议整合信息与医疗资源,推进连续性药学服务协作模式,完善连续性药学服务质量体系,深化药师与患者的互动,增强连续性药学服务质量,进而推动医疗服务整体水平的提升。
目的 探讨干姜拌捣五味子(Zingiberis Officinale mixed and triturated with Schisandra chinensis,ZMTS)对小鼠气道炎症及对瞬间受体电位离子通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A1,TRPA1)表达的影响。 方法 将50只雌性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干姜拌捣五味子低剂量组、干姜拌捣五味子高剂量组和地塞米松阳性组,每组10只,以卵清蛋白合并形寒饮冷造模法复制寒饮哮喘小鼠模型。对各组小鼠的一般行为学状态进行观察及记录;以苏木-伊红染色、过碘酸雪夫染色、马松染色法观察小鼠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分析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the percentage of eosinophils,EOS%);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细胞介素-13(interleukin-13,IL-13)、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E,Ig E)、P物质(substance P,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TRPA1、SP、CGRP 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记法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TRPA1蛋白表达。 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毛发杂乱,咳嗽次数明显增多,肺支气管结构破坏严重,肺泡壁增厚,支气管壁周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水肿物质聚集,黏液分泌量显著增加,纤维与杯状细胞大量增生,BALF中IL-4、IL-13、TNF-α、Ig E、SP、CGRP含量上升,肺组织中TRPA1、SP、CGRP mRNA表达水平上调,TRPA1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与模型组相比,干姜拌捣五味子高剂量给药组小鼠咳嗽次数减少,毛发顺滑,肺支气管结构趋于完整,支气管壁炎性细胞聚集较少,肺水肿情况显著减轻,杯状细胞增生与黏液分泌减少,BALF中IL-4、IL-13、TNF-α、Ig E、SP、CGRP水平下调,肺组织中TRPA1、SP、CGRP mRNA表达水平下调,TRPA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 结论 干姜拌捣五味子可减轻寒饮哮喘小鼠的气道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调节TRPA1通路蛋白表达,减少SP、CGRP释放有关。
目的 探究消风止痒颗粒(Xiaofeng Zhiyang Granules,XFZY)缓解特应性皮炎的药效作用机制。 方法 体内采用2 nmol MC903反复涂抹小鼠右耳构建特应性皮炎小鼠模型,连续给药7 d后检测小鼠皮损外观情况、皮损评分、左右耳厚度、15 min内抓挠次数等指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耳组织病理形态及肥大细胞数目浸润,免疫组化法检测耳组织中胸腺基质淋巴生成素(thymic stromal lymphopoietin,TSLP)的表达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IgE、TSLP、IL-4、IL-5、IL-13、IL-33等因子的表达水平。体外实验采用CCK-8法检测XFZY对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umar immortalized epidermal ceus,HaCaT)活力的影响,采用10 ng·mL–1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诱导HaCaT表皮炎症细胞模型,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中IL-6、IL-8、IL-1β、TSLP、IL-33等细胞因子含量。 结果 XFZY改善模型小鼠耳朵红肿等皮损情况、降低耳肿胀度及质量差、减少抓挠次数、减轻表皮增厚、减少炎症细胞及肥大细胞浸润,降低外周血IgE、TSLP、IL-4、IL-5、IL-13、IL-33水平,降低耳组织中免疫组化TSLP阳性表达;降低炎症状态下HaCaT细胞上清液中IL-6、IL-8、IL-1β、TSLP、IL-33等因子含量。 结论 消风止痒颗粒能有效改善特应性皮炎样小鼠的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KC-Th2反应轴”有关。
目的 建立15批加味六君子汤(Mmodified Liujunzi Decoction,MLJZD)的物理、化学指纹图谱,并对其8个指标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全面表征该汤剂的整体质量。 方法 制备15批MLJZD汤剂,以动力黏度、折光率、电导率、溶解性固体总量、固含量、密度及pH值7个物理参数构建MLJZD物理指纹图谱:利用相似度评价、层次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对物理指纹图谱进行化学模式识别分析;以HPLC法对15批汤剂中原儿茶酸、咖啡酸、4-O-阿魏酰奎宁酸、阿魏酸、芸香柚皮苷、毛蕊异黄酮、甘草酸、白术内酯Ⅲ 8个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并对15批指纹图谱叠加图进行相似度分析,结合物理指纹图谱综合评价汤剂的整体质量。 结果 15批加味六君子汤的物理指纹图谱与对照图谱相比相似度均大于0.9;层次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5批汤剂聚为3类,TQ8、TQ9聚为一类,TQ1、TQ4、TQ5、TQ10、TQ11聚为一类,其余汤剂聚为一类;物理指纹图谱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TQ1、TQ6、TQ9、TQ10、TQ12、TQ13较为分散,主要受黏度、电导率、溶解性总固体以及固含量的影响;Hotlling’s T2和DMod X控制图监测显示,15批汤剂无异常样品。通过对HPLC测定15批汤剂中8个指标成分含量进行聚类,结果与物理指纹图谱结果一致,15批汤剂与对照图谱相比相似度均大于0.9。 结论 该研究采用“物理指纹图谱+化学指纹图谱+含量测定”评价加味六君子汤的整体质量,探索出了一套整体、系统、符合中药产品自身特征的质量控制体系。
目的 探讨山莴苣苦素诱导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发生G2/M周期阻滞和凋亡的作用机制。 方法 运用CellTiter-Glo发光法,检测山莴苣苦素对MDA-MB-468细胞活力的影响,计算IC50值;划痕愈合实验观察山莴苣苦素对MDA-MB-468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山莴苣苦素对MDA-MB-468细胞周期的影响;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KEGG通路富集及PPI网络分析;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q-PCR和Western blot实验验证富集结果及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山莴苣苦素可以抑制MDA-MB-468细胞的增殖(P<0.01)和迁移(P<0.01),并阻断G2/M检查点的细胞分裂(P<0.01);转录组测序技术测序结果显示,共上调4 340个基因,下调4 091个基因;GO和KEGG结果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经典Wnt和PI3K-Akt等信号通路;PPI网络分析筛选出度值排名前10的核心靶标;验证实验结果显示,山莴苣苦素能抑制Wnt报告细胞的荧光信号(P<0.05),下调Wnt3a、β-catenin基因(P<0.05)及蛋白的表达(P<0.05,P<0.01),下调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P<0.05)。 结论 山莴苣苦素可能通过负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三阴性乳腺癌MDA-MB-468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并诱导细胞发生G2/M周期阻滞从而促进其凋亡。
目的 制备齐墩果酸液晶纳米温敏凝胶,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及脑靶向性。 方法 以泊洛沙姆F127和F68为凝胶基质,制备齐墩果酸液晶纳米温敏凝胶(简称OANG),并对F127和F68的配比进行研究。大鼠分别鼻腔给药OANG和静脉注射齐墩果酸混悬液后采血,LC-MS测定血浆和脑组织中齐墩果酸的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 结果 凝胶的相变温度为34 ℃,体外渗透试验表明,齐墩果酸从OANG中释放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符合Higuchi动力学方程;透射电镜测试结果表明,齐墩果酸液晶纳米粒在OANG中分散均匀;大鼠体内药动学试验结果表明,与静脉注射给药相比,OANG鼻腔给药大鼠脑组织AUC0~t 升高1.21倍,MRT0~t 延长1.07倍,脑靶向效率、鼻脑直接转移率和绝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29.21%、9.44%、9.68%。 结论 齐墩果酸液晶纳米温敏凝胶鼻腔给药具有一定脑靶向性,可增加药物在脑组织中的分布。
目的 建立坎离方合剂的HPLC指纹图谱并进行多成分含量测定;考察提取、浓缩、离心、灭菌工艺对坎离方合剂的影响。 方法 采用HPLC法,以坎离方合剂的提取液、浓缩液、离心液、合剂(灭菌后)为供试品,建立坎离方合剂不同工艺阶段的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与色谱峰指认,测定方中莫诺苷、马钱苷、栀子苷、芒果苷、咖啡酸、小檗碱、迷迭香酸7个成分的含量。 结果 15批坎离方合剂制备过程中,各阶段所得图谱共标定20个峰,与对照图谱相比,其相似度均大于0.990,各个工艺环节中标定的共有峰数量无改变,同时指认了上述7种有效成分;含量测定及转移率结果显示各工艺阶段会不同程度影响坎离方合剂的质量。 结论 该研究建立的坎离方合剂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重复性好,稳定可靠;分析了不同制备过程对坎离方合剂质量的影响,为优化工艺流程及大生产的质量评价提供数据依据和理论参考。
目的 建立16批二妙散加减方标准煎液的物理、化学指纹图谱和8种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全面表征中药煎液的品质。 方法 以密度、pH值、动力黏度、溶解性固体总量、电导率、折光率、固含量7个物理参数为指标,构建二妙散加减方标准煎液的物理指纹图谱,使用相似度评价和主成分分析对其进行评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二妙散加减方标准煎液的化学指纹图谱,进行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并对色谱峰指认,对虎杖苷、5-O-甲基维斯阿米醇、迷迭香酸、盐酸小檗碱、亥茅酚苷、花椒毒素、大黄酸、蛇床子素8种指标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绘制矩阵热点图分析物理性质与化学含量的相关性。 结果 16批二妙散加减方标准煎液物理指纹图谱主要在溶解性固体总量、动力黏度、pH及电导率上有差异;16批二妙散加减方标准煎液相似度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其相似度均大于0.9。DMod X和Hotelling’s T2控制图结果显示标准煎液均未超出警戒限,表明标准煎液质量较稳定;16批标准煎液中8种指标成分质量浓度分别为虎杖苷24.51~33.46 μg·mL–1、5-O-甲基维斯阿米醇6.22~8.63 μg·mL–1、迷迭香酸12.17~16.26 μg·mL–1、盐酸小檗碱26.00~36.87 μg·mL–1、亥茅酚苷2.07~2.92 μg·mL–1、花椒毒素5.03~5.81 μg·mL–1、大黄酸37.81~62.22 μg·mL–1、蛇床子素9.96~11.37 μg·mL–1,热图显示溶解性固体总量、电导率与化学含量有显著相关性(P≤0.01)。 结论 建立的“物理指纹图谱+化学指纹图谱+含量测定”多维质控评价体系为中药制剂一致性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目的 建立益气健骨颗粒HPLC指纹图谱与一测多评(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ulticomponents by singlemaker, QAMS)含量测定研究方法。 方法 以80%甲醇制备益气健骨颗粒供试品溶液,采用HPLC法建立指纹图谱,并对其中8个成分进行指认。以柚皮苷为内参物,建立同时测定7种成分的QAMS法。 结果 建立了益气健骨颗粒HPLC指纹图谱,共标定15个共有峰,并对其中的没食子酸、莫诺苷、獐牙菜苷、马钱苷、芍药苷、柚皮苷、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的8个成分进行指认。不同批次指纹图谱与对照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结果显示,相似度为0.994~0.999;8个成分在相应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0),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5.03%~102.26%,RSD为0.84%~1.97%;不同设备、色谱柱、柱温、进样体积、流速等色谱条件下耐用性良好,与外标法相比较,以柚皮苷为内参物的QAMS法对其余7个成分的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结合QAMS法准确可靠,可为益气健骨颗粒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目的 对国内已批准上市的7种口服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进行临床综合评价,以确定它们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综合价值,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检索多个数据库,收集关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口服药物的相关文献。使用ROB工具对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质量评估,并依据《药品临床综合评价管理指南》(2021年版试行)和《中国医疗机构药品评价与遴选快速指南》(第二版)对药物的药学特性、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适宜性、可及性进行定性分析与百分制量化评分。 结果 莫诺拉韦、氢溴酸氘瑞米德韦、先诺特韦/利托那韦、来瑞特韦、奈玛特韦/利托那韦和阿泰特韦/利托那韦6种药物在缩短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方面均优于安慰剂,有效性较好;但在核酸转阴时间和第28天住院或死亡患者的比例上,药物有效性各有优劣。氢溴酸氘瑞米德韦相较于其余6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安全性更高。疗效无差异的情况下,成本较低的阿兹夫定、来瑞特韦、氢溴酸氘瑞米德韦、先诺特韦/利托那韦、阿泰特韦/利托那韦药物经济性更好。7种药物均为口服使用,适宜性良好。口服抗新冠病毒药物可负担性与经济性保持一致,目前来说上述药物均在可负担范围内,药物的可及性均较好。基于药物的各项维度进行评分,当前奈玛特韦/利托那韦、莫诺拉韦和氢溴酸氘瑞米德韦得分较高。 结论 奈玛特韦/利托那韦、莫诺拉韦和氢溴酸氘瑞米德韦具有较高的临床综合价值。
目的 研究血浆蛋白对多索茶碱血药浓度的影响,为个体化给药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2018—2023年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304例使用多索茶碱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初步探讨血浆蛋白等因素和血药浓度的关联性,构建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用以矫正混杂因素的影响。使用分段线性回归尝试寻找血浆蛋白的分割阈值,使用交叉验证对结果验证。使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探究血浆蛋白与多索茶碱血药浓度可能存在的非线性关系。 结果 单因素结果显示多索茶碱血药浓度与患者年龄(r=0.22,P<0.01)、体质量(r=–0.31,P<0.01)、白蛋白(r=–0.22,P<0.01)、球蛋白(r=–0.18,P=0.002)的相关性存在统计学意义,与性别(t=–3.76,P<0.01)、吸烟情况(F=3.26,P=0.040)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分段线性回归中,白蛋白最佳分割点为31.90 g·L–1,球蛋白为28.14 g·L–1,交叉验证结果与主分析结果一致。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矫正了其他因素后,男性患者较女性患者血药浓度更低(b=–1.28,P=0.010)、年龄越大血药浓度越高(b=0.05,P=0.001)、体质量越大血药浓度越低(b=–0.06,P<0.01)。白蛋白<31.90 g·L–1的患者血药浓度更高(b=1.27,P=0.024),球蛋白<28.14 g·L–1时曲线趋势无统计学意义,球蛋白≥28.14 g·L–1时,球蛋白越大多索茶碱血药浓度越高[b=0.19,95%CI(0.02,0.36),P=0.024]。 结论 白蛋白和球蛋白水平是影响多索茶碱血药浓度的重要因素,且存在特定阈值。白蛋白<31.90 g·L–1患者的血药浓度更高。球蛋白与多索茶碱血药浓度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球蛋白≥28.14 g·L–1时,多索茶碱血药浓度随球蛋白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对于白蛋白<31.90 g·L–1、球蛋白≥28.14 g·L–1、女性患者、老年患者和低体质量患者,可考虑降低多索茶碱给药剂量以保证用药安全。
目的 系统评价利伐沙班致出血的风险预测模型,为后续研究者开发此类预测模型提供参考。 方法 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网、PubMed、Embase、Cochran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与利伐沙班致出血风险预测模型相关的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7月。由2名研究者分别开展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工作,基于预测模型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及适用性进行评价。 结果 共纳入7篇文献,包含9个风险预测模型,常见的预测因子包括患者年龄、联用抗血小板药物、卒中史、凝血酶原时间、血红蛋白水平、出血史、冠心病史等;逻辑回归是最常见的建模方法;其中8个模型报告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为0.610~0.880;4个模型提供了校准方案;3个模型评估了临床实用性。7篇文献总体偏倚风险较高,且适用性一般。 结论 利伐沙班致出血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在预测因子筛选和建模方法的选择上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模型的预测性能和适用性仍有待进一步提升。未来的研究可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建立更高效的预测模型,为临床决策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目的 探讨湖北省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 方法 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招募并访谈OP患者。以扎根理论为基础,采用主题框架分析法对访谈内容进行提取和编码,形成主题。 结果 共纳入17例女性患者,归纳出3个主题,12个亚主题,分别为个体层面影响因素(疾病感知、用药信念、获益与风险感知、用药偏好、感知用药障碍)、人际层面影响因素(家人与同伴支持、医患信任)、环境层面影响因素(药品可获得性、获得医疗服务的时间负担、医保政策、社会文化)。 结论 OP患者用药依从性受到多层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应从个体、人际、环境不同层面系统干预,从而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目的 针对我国医院开展药学实践研究可能遇到的机遇与挑战进行探寻。 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运用焦点小组讨论法,通过滚雪球法招募18名受访者,受访者被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进行1 h左右的讨论,而后采用Colaizzi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及拆解分析。 结果 18位受访者提出了6个主题,14个亚主题。受访者表明,目前我国医院药师欲进行药学实践研究,需要提升药师对于药学实践研究的认知程度和实验方法掌握度,药学实践研究可以着重于日常药学服务工作如个体化用药、慢病管理、用药依从性提升与药物警戒等,结合信息智慧化发展方向和药物经济学,紧跟国家政策引导开展。 结论 我国药学实践研究的发展首要任务是提升医院药师对于药学实践研究的认知和重视,提高医院药师科研能力,促进医院药师发挥医疗机构平台与资源优势,帮助我国临床药学多方面、全方位发展。
山药使用历史悠久,是药食同源类大宗药材之一,具有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山药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如皂苷类、多糖类、酚酸类、尿囊素等。该文总结了山药的质量控制现状,通过查阅文献对山药相关信息进行综述,并结合质量标志物的研究思路,从植物亲缘关系学、药对配伍关系、成分与药效相关联、化学成分可测性、不同炮制方法及加工方式、新的药效用途等多个维度对山药的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分析,初步预测山药多糖、薯蓣皂苷元、尿嘧啶、腺苷、尿囊素、薯蓣皂苷、豆甾醇等成分可以作为山药的质量标志物,可为其完善质量标准体系,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支持和参考。
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jirovecii pneumonia,PJP)是由耶氏肺孢子菌引起的机会性真菌感染疾病,肾移植术后患者因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是耶氏肺孢子菌感染的高危人群,且病死率较高。复方磺胺甲噁唑是PJP的一线治疗药物,但对于磺胺过敏患者,相关指南建议尝试二线治疗方案。然而,替代药物氨苯砜有发生交叉过敏反应的风险;喷他脒、阿托伐醌未在国内上市,伯氨喹亦没有可及性,导致磺胺过敏患者的治疗陷入困境。该文报道临床药师参与1例肾移植术后磺胺过敏PJP患者的治疗,从初始抗感染药物剂量调整、药物不良反应评估与处理、替代抗感染治疗方案制定等方面提供全程化药学服务,协助医生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用药监护,最终取得良好效果。
1例肝细胞癌患者使用阿替利珠单抗免疫抑制治疗,用药7个周期后引发1型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患者经降糖、纠正酮症酸中毒等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诊断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1型糖尿病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月后门诊随访,患者C肽水平持续低下。通过该病例的详细报道,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阿替利珠单抗相关不良反应的认识。
该文报道了使用瑞戈非尼联合替雷利珠单抗引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1例患者。分别通过Naranjo’s和ALDEN评分评估不良反应关联性,并对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应对措施进行分析,为临床早期识别和有效处理该类不良反应提供参考依据,保障临床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