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千里光不同提取物对抗炎、镇痛及皮肤创面修复的作用,筛选千里光的活性部位并揭示其发挥作用的活性成分。 方法 采取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角叉菜胶致足肿胀研究千里光不同提取物经皮给药的抗炎效果;采取小鼠扭体反应、热板致痛法观察千里光醇提物及水提物的镇痛作用。此外,通过构建SD大鼠全层皮肤损伤模型,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及Masson染色评价各提取物组创面愈合情况。采用熵权法对各提取物的活性进行评分,利用Kendall分析揭示各提取物中化学成分与抗炎、镇痛及创面修复作用的相关关系。 结果 抗炎实验中,千里光水提物低、中剂量组及醇提物中剂量组显著抑制二甲苯致耳肿胀,千里光醇提物低、中剂量组及水提物中剂量组显著降低角叉菜胶致足肿胀;镇痛实验中,千里光不同提取物各剂量组对醋酸所致疼痛有明显镇痛作用,不能有效抑制热板引起的热痛觉;千里光醇提物低剂量组及水提物中、高剂量组创面愈合效果显著。熵权法结合综合评分得出千里光水提物中剂量组抗炎、镇痛及创面愈合效果最佳,醇提物低剂量组次之。Kendall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总黄酮、总酚及总生物碱含量与抗炎作用呈显著相关,总黄酮及总酚含量与创面愈合作用具有显著相关性。 结论 千里光具有抗炎镇痛及修复皮肤创面的作用,其中以水提物中剂量组最强。研究结果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目的 利用大样本模拟数据集建立XGBoost模型,从2个血药浓度点和少数特征预测万古霉素AUC24 h并与贝叶斯估算法对比。 方法 回顾性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8月至2023年12月间接受万古霉素治疗的246例患者的454个血药浓度数据和临床信息。建立万古霉素群体药动学(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popPK)模型。使用popPK模型参数模拟出4 000条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梯形面积法计算“参考”AUC24 h,将数据分为训练集、测试集和验证集。基于给药前0.5 h(Cmin)和给药后1 h(Cmax)的血药浓度数据和其他特征训练XGBoost算法以预测AUC24 h。最后,在验证集中评估该模型并将其与贝叶斯估算法进行比较。 结果 万古霉素成人患者的popPK模型可采用一房室模型拟合,残差变异符合Power模型。体质量、尿素和肌酐清除率对万古霉素的群体药动学参数有显著影响。基于Cmin、Cmax和两者之间的浓度差以及其他5个协变量(尿素、体质量、肌酐清除率、日剂量和给药间隔)建立的XGBoost模型能够准确预测AUC24 h,在测试集中R2为0.999 3,RMSE为4.80,MAE为3.37。该模型在验证集中的表现优于贝叶斯估算法。 结论 总之,从popPK模拟数据中训练的XGBoost算法能够准确且精确地估算万古霉素AUC24 h。这项研究为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精准用药提供了新思路。
目的 探讨“山银花-忍冬藤”药对调控Ras/MEK/ERK信号通路干预痛风性关节炎(gouty arthritis,GA)大鼠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山银花、忍冬藤、山银花-忍冬藤低和高剂量组。连续灌胃给药干预7 d,第4天向大鼠踝关节注射尿酸钠溶液建立GA模型。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7A(IL-17A)、白细胞介素17F(IL-17F)、白细胞介素1β(IL-1β)、环氧化酶-2(COX-2)、人生长调节致癌基因β(CXC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踝关节组织中HRas、RRas、MAPK3、MAP2K1 mRNA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检测Ras/MEK/ERK信号通路蛋白表达。 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山银花-忍冬藤能改善大鼠滑膜组织病理状态,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并显著下调踝关节组织中HRas、RRas、MAPK3、MAP2K1 mRNA的表达;减少Ras、MEK1/2、ERK1/2蛋白的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P<0.05,P<0.01)。 结论 山银花-忍冬藤可以有效干预GA,其机制可能与抑制Ras/MEK/ERK信号通路的活化,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目的 建立测定血清艾沙康唑浓度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方法。 方法 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2.1 mm×100 mm,1.7 μm)色谱柱,以0.1%甲酸水溶液-乙腈0.4 mL·min–1梯度洗脱1.8 min,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扫描,多反应监测模式。血清样本经含[D4]-艾沙康唑内标的乙腈沉淀蛋白后,采用UPLC-MS/MS方法测定艾沙康唑浓度。方法经验证后用于血液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和感染病科接受标准剂量艾沙康唑治疗(>3 d)患者的稳态血清谷浓度的测定。 结果 血清艾沙康唑浓度在0.2~20.0 μ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日内和日间准确度为103.00%~107.46%,精密度均小于10%,提取回收率为94.50%~100.28%,内标归一化基质因子为1.03~1.05。血清样本在室温放置24 h、4 ℃放置7 d、–20 ℃冻融3次、–80 ℃放置30 d和处理液进样瓶中室温放置24 h条件下均稳定。16例患者艾沙康唑血清谷浓度在1.58~9.92 μg·mL–1,平均谷浓度为(5.29±2.21) μg·mL–1。 结论 建立的UPLC-MS/MS血清艾沙康唑检测方法专属性好、准确度高,可用于临床艾沙康唑血药浓度的快速检测。纳入患者的艾沙康唑血清谷浓度平均水平偏高,可以在真实世界中进一步探讨其安全性与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七十味珍珠丸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的药性组合模式和功效原理。 方法 以《四部医典》《晶珠本草》为依据,搜集七十味珍珠丸的组方、剂量及药味,构建矢量结构模型,从六味、三化味、十七效等层面分析该方的功效原理。 结果 该方味以甘、苦为主;化味以苦、甘为主;效以重、钝、凉等为主,对治轻、锐、热等疾病特性;“组方-药性-特性-疾病”网络中“甘草-重-轻-隆”和“穆库尔没药-凉-热-赤巴”权重值较大。 结论 此方中矿物药较多,对人体微量元素平衡及机能正常运行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佐太中金属纳米颗粒可以穿透血脑屏障到达大脑区域对神经细胞起到修复和增强活性作用;甘化味和苦化味助生“隆”的轻、动和“培根”的润、软等特性,以助运动、通阻塞等作用对治血液流速减慢、血黏稠等症状,且藏医“三胃火”消化理论与肠道菌群消化营养物质间具有高度吻合性;十七效中重效对治隆的轻性,减轻头晕、眼花等症状,凉效和钝效对治赤巴的热性和锐性,减轻发热、头疼、心悸等症状。可见“味性化味”药性结果与心脑血管和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病机对治,为七十味珍珠丸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重要依据。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准确适用于测定患者血清伏立康唑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为临床优化给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Waters Symmetry C18(4.6 mm×250 mm,5 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水(41:59,V/V),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56 nm,柱温30 ℃,进样量80 μL。同时将该检测方法应用于临床患者的伏立康唑血清浓度测定。 结果 伏立康唑色谱峰分离良好,伏立康唑血清浓度在0.25~15.12 mg·L–1范围内线性良好,回归方程为S=1 472.17+27 807.69C(r=1.000)。低、中、高3种浓度的相对回收率在97.25%~104.31%之间,平均提取回收率为102.54%±5.46%,日内RSD、日间RSD均小于5%。对34例使用伏立康唑治疗的患者进行血清浓度测定,28例在有效浓度范围(0.5~5.0 mg·L–1)内,6例未在有效浓度范围内。 结论 该方法专属性强、稳定性好、操作简便、结果准确且成本低,适用于临床伏立康唑血清浓度的常规测定,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目的 系统评价以干扰素-α(interferon-α,IFN-α)为基础与单用核苷(酸)类似物(nucleot(s)ide analogs,NAs)两种抗病毒治疗方案对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生风险的影响。 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对照试验注册中心、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中相关文献,检索时间均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8月。采用相对危险比(relative risk,RR)及其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评估HCC及其他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并发症发生风险。应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及结果呈现。 结果 共纳入10项研究(共计9 544例患者),以IFN-α为基础治疗的患者较单用NAs治疗的患者HCC发生风险低(RR=0.26,95%CI:0.18~0.38,P<0.01)。在降低其他HBV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方面,以IFN-α为基础的治疗也优于单用NAs(RR=0.13,95%CI:0.07~0.28,P<0.01)。在肝硬化人群中发现接受以IFN-α为基础的治疗比单用接受NAs治疗有着更低的HCC发生风险(RR=0.21,95%CI:0.05~0.87,P<0.05)。在降低HCC发生风险治疗方案选择中,IFN-α联合/序贯NAs方案(RR=0.34,95%CI:0.20~0.61,P<0.01)优于单用NAs治疗。 结论 以IFN-α为基础的抗病毒治疗,尤其是IFN-α联合/序贯NAs的方案,在降低CHB患者的HCC发生风险方面优于单用NAs。
目的 探究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疗效差异的原因。 方法 纳入2022年4月至2024年4月就诊于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的PHN住院患者,采用滴定式给予普瑞巴林并评估患者疗效,液质联用法测定患者普瑞巴林的稳态有效血药浓度和无效极量浓度,分析给药剂量、普瑞巴林血药浓度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结果 共纳入117例患者,86例治疗有效、31例治疗无效,有效率为73.50%。有效组的血药浓度与无效组的血药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剂量≤300 mg·d–1时,普瑞巴林血药浓度随给药剂量增加而显著增加(P<0.01);但给药剂量>300 mg·d–1后,血药浓度的增加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给药剂量≤450 mg·d–1时,普瑞巴林临床疗效随给药剂量增加而显著改善(P<0.05),但超过此剂量,疗效不再显著提升。同时,患者的个体差异(性别、疱疹部位)也对普瑞巴林的疗效有显著影响(P<0.05)。 结论 普瑞巴林临床疗效与其血药浓度无显著相关性,受给药剂量和患者个体差异影响。当给药剂量>450 mg·d–1 (300 mg·d–1)后,普瑞巴林临床疗效(血药浓度)可能出现天花板效应。
目的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构建骨肉瘤患者大剂量甲氨蝶呤(high-dose methotrexate,HD-MTX)排泄延迟预测模型,并探索其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6月至2023年8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接受HD-MTX治疗并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80名骨肉瘤患者共255个周期数据。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方法来筛选排泄延迟相关的患者特征,分别通过6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预测模型,并使用AUC、准确率、精确率等多个指标评估模型的性能。 结果 LASSO回归分析确定了10个预测特征指标,包括肌酐清除率(creatinine clearance,CrCl)、给药剂量、ALT、BMI、输注速率、水化值、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性别、年龄、双膦酸盐合并用药情况。比较6种机器学习算法建立的模型性能指标,其中随机森林模型的预测能力最强[AUC为0.95,平均精确度(AP)0.79,准确率89.61%,精确率83.33%,召回率41.67%,F1值55.56%]。 结论 采用随机森林法建立的HD-MTX排泄延迟预测模型可提高临床使用HD-MTX患者的用药安全性,预防相关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
目的 探究ABCB1(rs1128503,A>G)和ADRB2(rs1042718,A>C)基因多态性对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手术过程中瑞芬太尼及七氟烷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影响,以期为患者临床个体化用药方案的制订提供指导。 方法 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下称“我院”)骨科接受人工关节置换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及手术过程中麻醉用药情况均提取自我院嘉禾电子病历系统。结合麻醉用药基因检测结果和临床实际用药情况,评估ABCB1和ADRB2基因多态性对手术过程中瑞芬太尼及七氟烷用量的影响。统计不同基因表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并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 本研究共计纳入278名患者,根据ABCB1基因型分为低风险组(GG,n=29)及高风险组(AA+AG,n=249),2组患者间临床及人口统计学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瑞芬太尼及七氟烷用药剂量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未发生恶性高热以及严重的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良反应。患者根据ADRB2基因型分为低风险组(CC,n=151)及高风险组(AA+AC,n=127),2组患者间临床及人口统计学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瑞芬太尼及七氟烷用药剂量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发生急性低血压,其中高风险组血压降低占比34.6%,低风险组占比30.5%。 结论 ABCB1和ADRB2基因多态性尚不足以作为指导术中瑞芬太尼及七氟烷用量、预测不良反应的独立遗传学参考因素,为患者制订个体化用药方案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基础特征、合并用药情况、麻醉医师的经验水平以及其他相关基因多态性的影响。
目的 探究聚乙二醇干扰素(pegylated interferon,PEG-IFN)治疗乙肝表面抗原(HBsAg)基线水平<200 IU·mL-1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下称“慢乙肝”)临床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纳入自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受PEG-IFN抗病毒治疗的HBsAg<200 IU·mL–1的慢乙肝患者,每周1次应用PEG-IFN 180 mg皮下注射,总疗程为48周。根据疗程结束时HBsAg水平是否低于检测值下限分为转阴组和未转阴组。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12、24、48周HBsAg定量、乙肝病毒脱氧核苷酸(HBV-D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及变化特点,评估其对慢乙肝病毒学应答的预测作用。 结果 经PEG-IFN治疗后HBsAg基线100~200 IU·mL–1 24例,转阴率为50.00%(12/24);基线10~100 IU·mL–1的22例,转阴率为54.54%(12/22);基线<10 IU·mL–1的22例,转阴率为90.90%(2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周HBsAg下降值>0.5 lgIU·mL–1组,治疗48周HBsAg转阴率(67.90)高于12周HBsAg下降值<0.5 lgIU·mL–1组,转阴率(23.10);24周HBsAg下降值>1 lgIU·mL–1组,治疗48周HBsAg转阴率(64.00%)高于24周HBsAg下降值<1 lgIU·mL–1组,转阴率(3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48周时转阴44例,经多因素分析24周HBsAg下降率(OR=1.023,95%CI=1.041~1.325,P<0.05)、24周ALT(OR=1.046,95%CI=1.006~1.08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HBsAg基线水平,干扰素治疗过程中12周及24周HBsAg下降幅度及24周ALT水平,有助于预测慢乙肝使用干扰素治疗48周后HBsAg清除。
目的 完善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为我国nAMD用药选择、医保目录遴选和药品定价提供参考。 方法 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等中英文数据库中与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治疗nAMD相关的药物经济学评价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日期至2023年12月25日,利用Excel 2021梳理文献基本特征、模型结构及参数、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及不确定性分析,并利用CHEERS 2022进行文献定性评价。 结果 最终纳入22篇文献,其中1篇为卫生技术评估报告,21篇为期刊论文或学位论文,纳入研究主要为成本-效用分析,研究视角主要为医疗卫生体系或全社会视角,纳入成本主要为直接医疗成本,健康状态主要根据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得分(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进行划分,其健康效用值主要来自文献,转移概率来自临床试验。经济性评价模型以Markov及患者级模拟模型为主,研究时限为1~30年,循环周期为1月~1年。所有研究均进行了不确定性分析,但仅1项研究进行了半循环校正。 结论 现有抗VEGF药物治疗nAMD的药物经济学评价在研究设计、报告完整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对于具有一定临床价值的抗VEGF新药如法瑞西单抗及已在我国申报上市的布西珠单抗,亟须开展基于我国人群的高质量药物经济学评价,为nAMD临床用药及医药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目的 探索住院患者药品调剂新模式,为建设全流程药品可追溯的智慧一体化中心药房提供参考。 方法 将住院药房与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PIVAS)合并建立中心药房,统一规划布局;引进多种智能设备,利用信息化重整工作流程,建立一套全流程药品可追溯的智慧中心药房运行模式。通过对比运行前期(2023年7—9月)和运行期(2023年10—12月)中心药房调剂差错、PIVAS摆药贴签差错、PIVAS分拣差错、调剂差错追溯效率、PIVAS摆药贴签效率、PIVAS分拣效率,支助人员数量评价智慧中心药房建设效果。 结果 经过实践,中心药房实现智能一体化运行,调剂药品全流程可追溯,调剂差错、PIVAS摆药贴签差错、PIVAS分拣差错逐步降低(P<0.05),调剂差错追溯效率、PIVAS摆药贴签效率、PIVAS分拣效率显著提高(P<0.05),同时节约支助人员约20人,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结论 智慧一体化中心药房可一站式解决住院患者药品调剂/调配需求,实现全流程药品可追溯,极大地提升了调配效率及准确性,保证了药学服务质量。对其他医院智慧中心药房建设有借鉴意义。
目的 检验药物素养量表在结核病患者中应用的信度和效度,为评估我国结核病患者的药物素养水平提供一种可靠的工具。 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药物素养量表对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院收治的370名结核患者进行面对面调查,以检验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结果 信度分析结果显示,总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956,各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944、0.983、0.983;总量表折半信度系数为0.819,各维度的折半信度系数分别为0.853、0.938、0.981,重测信度为0.768。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各项因子载荷系数均>0.5,三因子模型的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度良好(χ2/ν=2.600,近似误差均方根=0.066,比较拟合指数=0.988,递增拟合指数=0.988,Tucker-Lewis指数=0.984)。各维度相关系数均小于对应的AVE平方根。多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药物素养量表具有跨性别、年龄组、最高文化程度的测量等值性。 结论 药物素养量表在结核病患者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且测量结果显示该量表满足跨组(包括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的测量不变性,因此该量表可用于结核病患者药物素养水平的评估。
目的 探索影响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简称“静配中心”)运营成本的因素,为规范建设与运行静配中心、有关部门制定收费标准提供参考。 方法 通过问卷星平台发放问卷,以《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为标准,考察人均日调配量、单位面积调配量、洁净区单位面积调配量、操作台承担的调配量、日均工作时间、每袋成本,采用Excel、SPSS软件分析。 结果 符合要求的91份数据分为1组(≤1 000袋,10份)、2组(1 001~2 000袋,56份)、3组(2 001~3 000袋,21份)、4组(≥3 001袋,4份),除日均工作时间和每袋成本外,其余指标随工作量增加而增大;日工作时间2组最长(约11.28 h);每袋成本随工作量增加而降低;线性回归显示,人均日调配量对每袋成本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P<0.05)。414份数据按工作量和人均日调配量分为1组(小于组)、2组(符合组)、3 组(大于组),结果显示,除每袋成本外,各指标均为3组>2组>1组;每袋成本3组<2组<1组;线性回归显示,人均日调配量对每袋成本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本研究中,静配中心的运营成本受人均日调配量的影响,医疗机构应充分考虑人员数量的适配性。规范建设和运行下,平均每袋成本在5.89~6.49元之间,建议调配费不低于该范围,以保障静配中心可持续发展。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育龄妇女常见生殖内分泌紊乱性疾病,并可引起代谢紊乱、心血管疾病、卵巢癌和子宫癌等并发症,严重危及机体健康。PCOS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基因、遗传和环境及其相互作用介导的多种信号通路的改变。Chemerin/CMKLR1信号通路参与能量稳态和生殖功能的调节,近年研究发现其可多途径参与PCOS的发病机制。基于此,该文总结了Chemerin/CMKLR1信号通路的生物学特性,归纳其参与PCOS发病的主要作用机制和调控的信号通路,以及中药调控该信号通路干预PCOS的研究现状,旨在明确Chemerin/CMKLR1信号通路如何影响PCOS的发生与发展,未来应重点探讨其能否成为临床预测和早期诊断PCOS的指标之一,以期为PCOS的临床防治提供新思路,为开发靶向治疗PCOS的新药提供方向。
索凡替尼(Surufatinib)是一种新型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常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该文介绍了临床药师通过对1例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应用索凡替尼所致的严重手足皮肤反应(Hand-foot skin reaction,HFSR)进行药学监护,并探究发生严重HFSR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阻断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通路,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产生抑制作用,阻止损伤组织的自我修复,而在索凡替尼的诱导下,损伤持续存在,导致再生障碍和角质细胞增殖,从而引起HFSR。在临床药师与治疗团队的密切配合下,患者获得了较为完善的药物治疗方案与药学监护,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充分体现了临床药师在肿瘤患者个体化治疗中的作用,为临床处理该类药物不良反应提供了参考。
2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接受达格列净降糖治疗后出现全身皮疹、红肿、瘙痒、伴有体温升高等过敏反应症状,诊断为药物性皮炎。经停用达格列净,并以抗过敏、利尿、消肿、抗炎对症治疗后,患者过敏症状消失。本研究就上述2例过敏反应的发生原因、过程、相关性和处理措施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和警示。
替雷利珠单抗目前被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报道逐渐增多。垂体irAEs包括垂体炎和垂体功能减退症,通常由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抑制剂诱导,很少由程序性死亡蛋白1受体/程序性死亡蛋白受体配体1(PD-1/PD-L1)抑制剂诱导,替雷利珠单抗相关报道更为罕见。该文报道2例肿瘤患者在使用替雷利珠单抗治疗后出现的垂体irAEs,以期提高临床对替雷利珠单抗相关不良反应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