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调查并分析我国处方流转的现状、需求、驱动和阻碍因素,为促进处方流转提供参考。 方法 依托全国医药信息网的网员医院,使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处方流转的现状与需求进行线上问卷调查。 结果 共收回问卷3 826份,有效问卷3 823份。43.81%的受访者使用过处方流转;76.62%的受访者知晓处方流转;大部分受访者过去1年内使用处方流转服务的频次为1~3次(1 168人);有859人遇到过社会药店换药的行为;流转处方以慢病药品为主;使用处方流转模式购买退烧、止咳、镇痛等感冒用药的受访者最多(920人);“使用过处方流转”是处方流转概念传播的首要途径;大部分受访者具有处方流转的需求(2 189人,占比57.26%)和意愿(2 469人,占比64.58%);3 218名受访者愿意将处方流转到“医保定点的社会药店”;需求最大的是使用处方流转购买退烧、止咳、镇痛等感冒用药,共有1 465人;最主要的驱动因素是“节约医院排队取药的时间”;线下处方流转最主要的阻碍因素是受访者担心“药店的监管力度不如医院”,线上处方流转最主要的阻碍因素是“得不到用药指导服务”;职业(是否为医药从业者)会显著影响个体对处方流转的知晓、使用及需求情况。 结论 我国处方流转的知晓率、使用率和需求在不断增加,但社会药店药学服务的规范化及能力水平与患者需求存在差距;医疗保险的支付、药品流通领域的监管以及药品配送安全性是影响流转开展的重要因素。
目的 探究健脾滋肾方对系统性红斑狼疮鼠(MRL/lpr)血清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的影响。 方法 将12只MRL/lpr狼疮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组,以6只C57BL/6小鼠为对照组,运用LC-MS/MS分析技术,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分析的基础上,以变量重要性投影值>1、t检验P<0.05及差异倍数(fold change,FC)≥1.5或FC≤0.5筛选健脾滋肾方治疗SLE的差异代谢物质。采用公共数据库HMDB、massbank、LipidMaps、mzcloud、KEGG及诺米代谢自建标准品库进行物质鉴定,采用MetaboAnalyst软件包对筛选的差异代谢物进行功能通路富集和拓扑学分析。富集得到的通路采用KEGG Mapper可视化工具进行差异代谢物与通路图展示。 结果 检测出代谢产物共338种,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代谢物差异33个,其中22个代谢物含量上调,11个代谢物含量下调。在模型组、中药组比较中共发现31个差异代谢物,其中18个代谢物含量上调,13个代谢物含量下调。经健脾滋肾方治疗后,3-羟基-2-氨基苯甲酸、鞘氨醇1-磷酸、豆蔻酸差异代谢物含量均明显上调,棉子糖、4-乙酰基丁酸乙酯均明显下调。KEEG代谢通路分析结果表明,差异显著的代谢通路有49条,排在前5位的通路是胞葬作用、磷酸戊糖途径、黑色素生成、半乳糖代谢、Fcγ受体介导的吞噬作用通路。 结论 健脾滋肾方对MRL/lpr小鼠的治疗作用可能与3-羟基-2-氨基苯甲酸、鞘氨醇1-磷酸、豆蔻酸、棉子糖、4-乙酰基丁酸乙酯等显著差异代谢物相关,以上代谢物通过参与调控胞葬作用、磷酸戊糖途径、黑色素生成、半乳糖代谢、Fcγ受体介导的吞噬作用代谢通路实现。
目的 探讨芍药甘草汤调控血浆外泌体中微小核糖核酸125b-5p(miR-125b-5p)抑制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6(IL-16)表达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肌痉挛大鼠的干预作用及作用机制。 方法 (1)提取芍药甘草汤有效成分,并进行成分测定。(2)将65只SD大鼠造SCI模型,并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用药组、阳性对照组,每组15只。以上各组分别给予纯化水、芍药甘草汤和巴氯芬水溶液灌胃,并于灌胃14 d时行BBB评分。模型对照组和用药组提取血浆外泌体并鉴定,确定其中可以调控IL-6、IL-16的miRNA,并进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验证。(3)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筛选的miRNA与IL-6、IL-16的调控关系,培养SCI神经细胞并鉴定,同时药物处理及过表达和沉默miR-125b-5p,观察对IL-6、IL-16表达的影响。(4)大鼠活体给药及沉默或过表达miRNA再次行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检测IL-6、IL-16表达。 结果 (1)鉴定了53个有效成分,甘草酸和芍药苷含量最高。(2)BBB评分说明SCI大鼠功能出现障碍,但经巴氯芬和芍药甘草汤灌胃后,功能均得到恢复;Western blot结果提示模型对照组IL-6、IL-16表达升高;血浆外泌体电镜下形态及标志性蛋白检测均为阳性;筛选的miR-125b-5p与IL-6、IL-16存在调控关系;且该miRNA在用药组呈现高表达。(3)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miR-125b-5p可以直接调控IL-6、IL-16的表达。(4)培养神经细胞及活体给药均证明药物可以提高血浆外泌体中miR-125b-5p表达,抑制SCI后脊髓内IL-6、IL-16的表达。 结论 芍药甘草汤可能通过提高血浆外泌体中miR-125b-5p的表达抑制IL-6、IL-16的表达,从而对SCI表现积极的干预作用。
目的 考察黄芩多糖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大鼠肠道菌群和内源性代谢物的影响,探讨黄芩多糖治疗肺部疾病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烟熏方式复制大鼠COPD模型,观察肺功能、组织病理、肺组织中炎症和紧密连接蛋白水平,以及血管重构因子变化情况,评价黄芩多糖疗效。采用16S rRNA测序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检测大鼠肠道菌群和代谢物的变化,Spearman进行肠道菌群与代谢组学之间的关联分析。 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黄芩多糖显著提高大鼠肺功能(P<0.05),明显改善肺、肠道和气管组织损伤,减少血管重构及气道重塑,降低IL-6、TNF-α mRNA表达水平(P<0.01),提高Claudin、Occludin mRNA表达水平(P<0.01)。16S rRNA测序结果表明,黄芩多糖可以极显著增加Treponema、Lactobacillus、Muribaculaceae和Romboutsia丰度(P<0.01)。粪便代谢组学结果显示,黄芩多糖通过影响苯丙氨酸代谢和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通路缓解肺部疾病。Spearman结果表明UCG-005属丰度与色氨酸、吲哚氨酸代谢物水平呈负相关趋势。 结论 黄芩多糖改善COPD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肠道菌群组成和苯丙氨酸代谢以及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通路有关。
目的 探讨黄连多糖通过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formation,EMT)及焦亡减轻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小鼠肾脏损伤的作用。 方法 将db/db小鼠分为模型组,黄连多糖低、高剂量组(200、400 mg·kg–1)及恩格列净组(10 mg·kg–1),db/m小鼠为正常组,每组均为10只。持续干预12周,检测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24 h尿蛋白定量(24 h-UTP)、胱抑素C(CysC)、N-酰基-β-D-葡萄糖(NAG)等生化指标,苏木素伊红及Masson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形态,用以评价黄连多糖对肾脏损伤的减轻作用;实时qPCR法检测EMT标志物如肾组织纤维粘连蛋白(F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及E-钙黏素(E-Cad)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及肾组织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及IL-18等焦亡相关促炎因子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aspase-1)等焦亡相关蛋白表达。 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黄连多糖低、高剂量组小鼠BUN、SCr、24 h-UTP、CysC及NAG下降(P<0.01),肾组织病理形态减轻,肾组织FN及α-SMA mRNA表达降低(P<0.05,P<0.01),E-Cad mRNA表达增加(P<0.01);除黄连多糖低剂量组小鼠肾组织IL-6含量无明显变化外(P>0.05),其余各组血清及肾组织IL-1β、IL-6及IL-18含量均降低(P<0.05,P<0.01);黄连多糖低、高剂量组小鼠肾组织NLRP3、ASC及Caspase-1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P<0.01)。 结论 黄连多糖能够抑制DN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EMT及焦亡,该作用可能是其减轻肾脏损伤的潜在机制。
目的 探究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arbapenem-resiste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CRPA) Ⅲ型分泌系统(type Ⅲ secretion system,T3SS)毒力因子携带、表达情况和毒力与耐药的相关性及分子流行病学规律。 方法 收集2022年4月至2023年2月期间自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分离的45株CRPA,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第二代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检测CRPA菌株T3SS中4种毒力因子(exoU、exoY、exoS、exoT)和β-内酰胺酶基因的携带情况以及菌株的ST分型;大蜡螟毒力试验评估菌株毒力水平;qRT-PCR实验检测毒力因子的相对表达水平。 结果 结果显示T3SS中毒力因子检出率最高的是exoT (100%),其次是exoS和exoY,均为(88.9%),最低为exoU (11.1%)。检测出18种β-内酰胺酶基因,以blaPDC-374、blaOXA-101、blaOXA-847、blaPER-1和blaOXA-50为主。检测出22种ST分型,总体以ST244 (31.1%)为主。45株CRPA在大蜡螟毒力试验中,5株表现为高毒力、25株表现为中毒力,15株表现为低毒力。不同毒力水平的CRPA菌株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RT-PCR实验结果表明菌株毒力水平与毒力因子表达水平存在一定关系。 结论 该院临床分离的CRPA毒力基因型以exoY+/exoS+/exoT+/exoU- 为主,对氨曲南、美罗培南和左氧氟沙星具有更高的耐药性。多黏菌素B是对大多数分离株有效的药物。产blaOXA-101和blaPER-1酶的ST244型菌株,已在该区域传播,应给予关注。T3SS中4种毒力因子携带、表达与菌株毒力水平和抗生素耐药性均存在关联。
目的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肼高分辨质谱法(UPLC-QE-Orbitrap-MS)建立一种快速检测及识别欧芹子成分的方法。 方法 采用UPLC-QE-Orbitrap-MS技术,使用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同时采集的模式采集数据。利用Progenesis QI v3.0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对于特征峰基于精确质量数、二级碎片以及同位素分布,通过中药标品数据库LuMet-TCM及Herb数据库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 结果 研究鉴定出195种化合物,包括67种苯丙素类化合物、38种萜类化合物、27种黄酮类化合物、12种酚类化合物、12种羧酸及其衍生物、11种生物碱类化合物、9种糖及其糖苷类化合物、1种氨基酸及多肽类化合物、18种其他化合物。 结论 UPLC-QE-Orbitrap-MS检测技术可以对欧芹子中的成分进行快速识别,该研究可为欧芹子的质量控制提供可靠数据,为其资源的进一步综合利用、产品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 从中国卫生体系角度出发,对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或转移性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ESCC)的经济性展开评价。 方法 构建Markov模型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研究时限为10年,模型周期为3周。临床数据来源于Ⅲ期临床试验RATIONALE-306,成本数据来源于药智网、医保局和已发表文献,效用数据来源于文献。利用增量成本-效果比(incremental cost-effectiveness ratio,ICER)与意愿支付阈值进行比较,来判断此方案的经济性,并对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和情境分析。 结果 在总人群、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肿瘤区域阳性评分(PD-L1 TAP)≥10%和PD-L1 TAP<10%亚组人群中,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相较于单独化疗的ICER分别为113 990.29元/QALY、134 581.6元/QALY和137 115.24元/QALY,均低于2023年中国3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具有经济性。敏感性分析结果证明模型结果稳定。情境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研究时限和不同效用值的情境下,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相较于单独化疗具有经济性。 结论 与单独化疗相比,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或转移性ESCC具有经济性。
目的 基于临床总体印象(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CGI)量表疗效评分和不良反应评估,收集出院医嘱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数据,验证提高氨磺必利血药浓度治疗参考范围(320~600 ng·mL–1)在真实临床应用中的合理性。 方法 回顾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氨磺必利TDM结果及剂量调整情况,比较调整前后血药浓度变化及与出院医嘱TDM结果的差异。 结果 共纳入430例患者(103例中途停药、327例出院带药)TDM数据,其中269例患者氨磺必利出院医嘱TDM结果为(390.17±246.01) ng·mL–1,仅40.52%血药浓度集中在神经精神药理学与药物精神病学协会(Arbeitsgemeinschaft für Neuropsychopharmakologie und Pharmakopsychiatrie,AGNP)指南治疗参考范围(100~320 ng·mL–1)内,而100~600 ng·mL–1范围内血药浓度占76.21%。70例用药调整后复查TDM结果在320~600 ng·mL–1区间增加14.29%,剂量增加组(n=35)在>320 ng·mL–1区间有最大增幅(28.57%),减小组(n=34)在>600 ng·mL–1区间有最大降幅(29.41%)。 结论 在真实世界临床应用中,氨磺必利血药浓度在320~600 ng·mL–1范围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一步验证了氨磺必利100~600 ng·mL–1的血药浓度参考范围存在的合理性。
目的 研究多重用药对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或糖尿病老年患者住院资源使用的影响。 方法 使用北京市医疗保险数据库(2017年7—9月数据)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首次就诊时至少诊断为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或糖尿病中的一种疾病的≥65岁门诊患者。多重用药的定义是:入组时同时使用5种或5种以上的药物。使用多元回归分析多重用药与住院资源使用之间的关系。住院资源使用包括住院风险、住院药品费用和住院时间。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05 608例患者,其中高血压291 671例(71.91%),冠心病220 363例(54.33%),脑血管病95 101例(23.45%),糖尿病133 070例(32.81%)。使用多因素矫正后,门诊使用多重用药不增加住院风险(OR 1.09,95%CI 0.95~1.26,P=0.23),不增加住院药物费用(边际变化16 897.15元,95%CI 15 324.38~18 629.47元,P=0.97),不增加住院时间(边际变化3.98 d,95%CI 3.68~4.30 d,P=0.79)。 结论 在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的老年患者中,使用多重用药不增加住院资源使用。该项研究结果为制订政策者、医疗工作者全面评估多重用药对老年患者的影响提供了参考。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术中氨甲环酸不同使用方式对围术期失血量及安全性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 026例患者,按氨甲环酸不同使用方式分为3组:静脉滴注1 g组、静脉滴注2 g组、静脉滴注1 g+局部关节腔注射1 g组(联合组)。比较3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围术期总失血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水平变化,输血率及术后血栓发生率等情况。 结果 静脉滴注2 g氨甲环酸后术中出血量、围术期总失血量、血红蛋白最大下降值、红细胞压积最大下降值均显著小于其他2组(P<0.05);静脉滴注组与联合组的术后引流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滴注组与联合组在输血率、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术后肌间血栓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联合组可以缩短患者住院时间(P<0.05)。 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术中静脉滴注2 g氨甲环酸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围术期总失血量与术中失血量,且不增加患者术后血栓发生风险,安全性较好。
目的 了解老年住院患者潜在具有临床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potentially clinically significant drug-drug interactions, pcsDDIs)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老年患者的临床用药安全提供重要依据。 方法 检索淮北市人民医院电子病历系统2022年5月1—20日期间出院的老年患者(≥65岁),依据《老年人pcsDDIs国际共识列表》评估患者住院医嘱中的pcsDDIs发生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pcsDDIs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纳入856例老年患者,中位年龄74岁,其中413例(48.2%)患者至少发生1种pcsDDIs,发生例次较多的药物相互作用组合是同时使用≥2种保钾类药物(24.4%)。影响pcsDDIs的单因素有19个,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药物过敏史,出院诊断总数量,年龄校正的查尔森合并症指数(age-adjusted 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aCCI),合并脑梗死,合并高血压,合并心肌梗死,合并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合并房颤,西药品种数和使用生物制品是影响pcsDDIs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论 住院老年患者用药中pcsDDIs发生率较高,应警惕其潜在风险,加强老年患者合理用药的监测,优化医疗资源。
目的 探讨肝癌患者进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靶向免疫治疗后乙肝病毒再激活的危险因素,观察乙肝病毒再激活对相关临床检验指标的影响。 方法 搜集在2022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期间接受TACE联合靶向免疫治疗的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治疗前性别、年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白蛋白(albumin,ALB)、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乙肝病毒DNA量(HBV-DNA)与乙肝病毒再激活的关系,并探讨乙肝病毒再激活对上述指标的影响。 结果 129例接受TACE联合靶向免疫治疗的患者中有26例(20.2%)表现为乙肝病毒再激活,统计学分析后发现除HBV-DNA外,其余临床性状在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BV-DNA<1 000是TACE联合靶免治疗患者乙肝病毒再激活的保护因素(P<0.05)。ΔAST、ΔALB在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ΔALT、ΔTBIL、ΔPT在2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ACE联合靶免治疗可以引起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乙肝病毒再激活,且术前HBV-DNA高载量的患者更易出现乙肝病毒再激活。乙肝病毒再激活的患者AST水平升高,Alb水平降低。术前HBV-DNA高载量是引起患者治疗后出现乙肝病毒再激活的高危因素。
目的 评价基于国家基本药物和集中采购政策下,术后颅内感染患者应用临床药径管理后的效果,为药径在临床上的推广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某病区2021年8月至2023年9月收治的298例确诊为术后颅内感染患者的病历,按照术后单纯颅内感染(下称“单纯感染组”)和术后颅内感染合并其他感染(下称“合并感染组”)进行病例分组分别统计,将临床药径实施前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比临床药径实施前后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平均住院时间、次均住院费用等指标。 结果 单纯感染组共纳入96例患者,合并感染组共纳入202例患者。临床药径实施后,2组患者的平均抗菌药物品种数分别降至2.75种和4.04种(P<0.05);基药和集采药使用品种次数占比分别提高至48.76%、58.68%和35.44%、65.69%;颅内感染的一线推荐用药,如万古霉素、美罗培南的使用频次占比上升。单纯感染组使用频次占比排名前5及合并感染组使用频次占比排名前15的基药/集采药种类在药径实施前后基本保持一致;2组患者非基药/集采药种类使用频次占比最大的药物在药径前后均为万古霉素。样本病区在药径实施前后的抗菌药物消耗量和使用强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药径实施后,2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7.57 d(P>0.05)和22.29 d(P<0.05);单纯感染组的住院总费用下降14.70%(P>0.05),药品费用、抗菌药物费用分别下降32.14%、28.02%(P<0.05);合并感染组的住院总费用、药品费用、抗菌药物费用分别下降17.38%、34.10%、42.90%(P<0.05)。 结论 临床药径在规范用药方案、控制医疗费用、缓解患者经济负担方面成效显著。
目的 总结医药转诊协作模式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下称“我院”)儿科药学门诊的精细化建设与实践经验,为同类型门诊提供参考。 方法 构建医药转诊协作模式,完善儿科药学门诊软硬件条件和精细化药学服务模块。收集就诊患者数据、药学门诊服务数据,评估吸入装置患教效果和服务满意度。 结果 我院儿科药学门诊开设1年,共计700例次患儿及家属就诊,每月平均就诊量58例次,共有19名医师转诊,296例次(42.29%)完成了药师服务费收费,就诊时间中位数为11 min(含特殊装置患教:13 min;不含特殊装置患教:8 min),79例次(11.83%)复诊。最主要的就诊疾病为呼吸系统疾病,最常开展患教内容为吸入装置的使用。在就诊药学门诊后,患儿对于装置使用的错误率下降,呼气、吸气与屏气的宣教次数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护人员与患儿家属对药学门诊服务的满意度评价结果整体较好。 结论 我院儿科药学门诊采用了医药转诊协作模式,构建了较为完备的药学服务流程和精细化服务内容,成效显著,为同类型门诊的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未来将逐步构建儿科亚专科药学门诊服务指南与路径,提升信息化水平保障出诊效率,促进儿科药学门诊的高质量发展。
目的 探讨驻科药师参与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照护对糖尿病患者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发病风险评分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住院次数大于等于2次的非ASCVD糖尿病患者,共纳入460例患者,其中186例接受驻科药师参与多学科团队照护(MDT组),274例接受常规照护(对照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平衡2组偏倚,成功匹配109对,对比2组患者ASCVD风险评分变化、低密度脂蛋白达标率、糖化血红蛋白、ASCVD高危人群他汀服用率、戒烟率的影响。 结果 MDT组和对照组ASCVD评分变化有显著性差异[0.00 (–4.60,3.40) vs. 1.40 (–1.20,4.50),P=0.022];MDT组低密度脂蛋白达标率78.9%,明显高于对照组21.1%(P=0.002);糖化血红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高危人群中服用他汀率62.5%,明显高于对照组12.9%(P<0.01);戒烟率2组无明显差异。 结论 驻科药师参与MDT团队可以延缓糖尿病患者ASCVD发病风险评分的升高。
目的 探索中国居民药物素养(medication literacy,ML)概念、测量及现状。 方法 基于2023年在中国进行的一项全国调查,选取30 001名符合条件的参与者,通过ML表对中国居民ML水平进行潜在剖面分析,并以χ2 检验进一步探讨地区及人口学差异。 结果 潜在剖面分析结果显示,ML分为“高水平ML”(13.3%)、“中高水平ML”(46.4%)、“中低水平ML”(27.2%)、“低水平ML”(13.1%)4个类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山东省、浙江省、江苏省、云南省和上海市的中高水平及以上ML占比高。不同类别居民在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民族、宗教信仰、居住地、医保情况、人均月收入、慢性病、婚姻状况、职业状态、文化程度、家庭类型、饮酒及吸烟状态在ML分布工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L在不同地区、人口特征的居民中存在显著差异,提高ML需要采取全社会参与的方式,让目标人群周围的生态系统都共同参与,以促进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药物治疗。
雌激素已用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保护治疗,但其临床应用因致癌风险而受限。淫羊藿苷是淫羊藿的主要活性成分,被证明具有一定的雌激素样作用,能调节雌激素水平或雌激素受体的信号转导,毒性低,作用温和,并在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等神经疾病中表现出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该文就近年来淫羊藿苷在神经系统中的雌激素样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新药研发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