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的 探索补阳还五汤对TNF/RIPK1通路的影响,阐明补阳还五汤抑制心肌梗死后心室病理性重构的作用机制。 方法 将7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补阳还五汤低、中、高剂量组,西药组以及TNF-α抑制剂组,每组10只。补阳还五汤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补阳还五汤3.22、6.44、12.87 g·kg–1·d–1,西药组给予培哚普利叔丁胺片0.36 mg·kg–1·d–1,TNF-α抑制剂组每周给予TNF-α抑制剂依那西普5 mg·kg–1皮下注射,对照组与模型组均给予生理盐水灌胃,连续给药4周。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各组大鼠心脏的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al shortening, F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 LVEDD)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 LVESD)。病理切片进行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的病理形态及纤维化程度;Tunel染色观察心肌细胞凋亡情况。RT-qPCR检测心肌组织中TNF-α、RIPK1、RIPK3、MLKL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中TNF-α、RIPK1、P-RIPK1、RIPK3、MLKL的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正常心脏结构被破坏、室壁变薄、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局部出现纤维化重构,LVEF、FS明显降低,LVEDD、LVESD明显升高,TNF-α、RIPK1、RIPK3、MLKL的mRNA表达和TNF-α、P-RIPK1、RIPK3、MLKL的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阳还五汤低、中、高剂量组,西药组以及TNF-α抑制剂组大鼠的心脏结构破坏程度和心肌纤维化程度均有所改善,LVEF、FS明显增高,LVEDD、LVESD明显降低,TNF-α、RIPK1、RIPK3、MLKL的mRNA表达水平和TNF-α、P-RIPK1、RIPK3、MLKL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且补阳还五汤高剂量组疗效最好。 结论 补阳还五汤可能通过抑制TNF/RIPK1通路减少心肌细胞坏死性凋亡从而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室病理性重构。
目的 探究miR-200b在α-萘异硫氰酸酯(α-naphthylisothiocyanate,ANIT)诱导胆汁淤积小鼠模型中的表达及毛菊苣提取物的干预作用。 方法 将36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毛菊苣提取物各剂量组(1.4、2.8、5.6 g·kg–1)和熊去氧胆酸组(85 mg·kg–1)连续7 d灌胃给药。第5天采用ANIT(100 mg·kg–1)灌胃构建肝内胆汁淤积模型,正常对照组给予等量橄榄油。在ANIT给药48 h后称质量,处死小鼠并收集血清、肝脏样本,计算肝脏指数。检测血清肝功能相关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胆汁淤积指标总胆汁酸和总胆红素水平。肝脏组织行HE染色评价肝脏病理学变化,综合评估药物对肝内胆汁淤积的治疗效果。体外实验在HepG2细胞中转染miR-200b的拟似物或抑制剂以过表达或抑制miR-200b表达水平, CCK-8法检测肝细胞活性。RT-qPCR法或Western blot法检测HepG2细胞或肝组织中miR-200b、Caspase 3及Bcl2的表达。 结果 毛菊苣提取物可显著降低 ANIT 诱导的小鼠血清肝损伤标志物水平(P<0.05),缓解体质量下降、肝脏指数升高及病理损伤;与模型组相比,毛菊苣提取物上调Bcl2的mRNA表达水平(P<0.05),下调miR-200b的表达量及Caspase 3的mRNA表达水平(P<0.05);转染miR-200b拟似物后,HepG2细胞活性下降,胞内Bcl2蛋白表达下降而Caspase 3蛋白表达上升(P<0.01),转染miR-200b抑制剂呈相反结果。 结论 毛菊苣提取物可能通过调控miR-200b/Bcl2通路抑制细胞凋亡缓解细胞凋亡,最终对ANIT诱导的肝内胆汁淤积小鼠模型发挥治疗作用。
目的 建立能够简便、准确测定儿童肾移植患者血浆更昔洛韦(ganciclovir,GCV)药物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mass spectrometry,HPLC-MS/MS)方法。 方法 取血浆样品100 μL,以GCV-d5为内标,加入乙腈蛋白沉淀,取上清液进HPLC-MS/MS分析。色谱柱为Thermo Scientific, Hypersil Gold C18,流动相为0.1% 甲酸水溶液(A)-甲醇(B),流速0.4 mL·min–1,柱温35 ℃,进样量5 μL。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扫描,多反应检测模式,定量分析离子对分别是GCV m/z 256.01→m/z 152.00、内标m/z 261.27→m/z 152.00。对所建立的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并用于测定儿童肾移植患者血浆GCV稳态谷浓度。 结果 GCV标准曲线方程为Y=1.018X+8.759×10–4(r2=0.999 1),在0.04~20.00 μ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批间和批内精密度均小于15%,批间和批内准确度在98.94%~104.11%内,专属性、基质效应、提取回收率、稳定性均符合指导原则要求。17例儿童肾移植患者GCV药物稳态谷浓度范围为0.05~2.72 μg·mL–1。 结论 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灵敏,专属性强且稳定性好,适用于临床儿童肾移植患者GCV血药浓度监测。
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3D皮肤模型实验和离体毛囊实验对乌发生发酊的药效机制进行初步探索。 方法 通过生物信息学筛选乌发生发酊治疗脱发的有效成分、核心靶点及相关通路,利用人真皮乳头细胞确定乌发生发酊的安全浓度范围,基于体外3D皮肤模型检测乌发生发酊的皮肤刺激性。观察乌发生发酊给药后离体毛囊的毛干增长情况并对毛囊所处周期进行评分,通过qPCR检测核心靶点mRNA的相对表达量。从预测的有效成分中筛选5种小分子化合物,孵育离体毛囊以观察毛干的增长及毛囊所处周期。 结果 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和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富集的基因数较多且显著性较强。体外3D皮肤模型和离体毛囊实验证实乌发生发酊具有较小的皮肤刺激性,并可以显著促进毛干的增长。qPCR实验结果显示乌发生发酊高剂量显著增加了VEGFA、IL6、EGF、EGFR、EREG的mRNA表达量,表明乌发生发酊可能通过激活多种生长因子,促血管生成,从而促进毛发增长。而筛选的小分子化合物中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和隐丹参酮这3种成分增加了处于生长期的毛囊数量。 结论 根据调控网络,乌发生发酊中的槲皮素、山柰酚、丹参酮等成分或许发挥着较重要的作用。其治疗脱发的关键作用靶点有VEGFA、STAT3、AKT1、IL6、EGF、EGFR等,主要与细胞增殖凋亡、细胞周期、细胞炎症、促血管生成有关。
目的 研制一种治疗皮肤浅部真菌病的黄芩汤自组装纳米粒凝胶(HQD-N-gel),并评价其抗皮肤癣菌作用。 方法 采用高速离心结合透析法制备黄芩汤自组装纳米粒(HQD-N),进一步将其制成凝胶剂(gel)。以丙二醇浓度、HQD-N加入量和卡波姆940浓度为考察因素,以粒径、多分散系数(PDI)、Zeta电位、黄芩苷12 h体外释放量、黄芩苷12 h皮肤透过量及皮肤滞留量为考察指标,采用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处方。对最优处方制备的HQD-N-gel进行表征和抗菌效果评价。 结果 以最优处方(12.0 mg·g–1卡波姆940、86.0 mg·g–1 HQD-N、60.0 mg·g–1丙二醇)制得的HQD-N-gel粒径为(355.67±19.04) nm,PDI为0.31±0.01,Zeta电位为–(34.73±1.32) mV,黄芩苷12 h体外释放量为(41.09±2.42)%,黄芩苷12 h皮肤透过量为(74.25±12.94) μg·cm–2以及皮肤滞留量为(4.54±1.78) mg·g–1,实际测得值与模型预测值接近,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HQD-N-gel外观性质良好,pH适中,形态大小均匀,能有效抑制皮肤癣菌的生长。 结论 HQD-N-gel具有良好的抗皮肤癣菌作用。
目的 建立三拗鱼龙合剂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测定指认成分含量,并探究饮片到合剂中指标成分的转移率,为剂型的改进及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建立15批三拗鱼龙合剂的HPLC指纹图谱,并指认共有峰;采用HPLC法对指认成分进行含量测定;以陈皮中的橙皮苷和柚皮芸香苷、甘草中的甘草苷和甘草酸铵、干鱼腥草中的金丝桃苷和炒苦杏仁中的苦杏仁苷为指标成分,考察该6种成分在饮片、合剂中的转移率。 结果 15批三拗鱼龙合剂有36个共有峰,相似度均≥0.996;共指认8种化学成分,分别为苦杏仁苷(11号峰)、甘草苷(24号峰)、金丝桃苷(25号峰)、阿魏酸(26号峰)、柚皮芸香苷(27号峰)、橙皮苷(28号峰)、槲皮素(35号峰)、甘草酸铵(36号峰),平均含量分别为302.71、57.06、5.93、6.75、120.89、517.06、8.89、195.66 μg·mL–1;橙皮苷、柚皮芸香苷、甘草苷、甘草酸铵、苦杏仁苷、金丝桃苷从饮片到合剂中的平均转移率分别为87.74%、74.54%、45.01%、36.67%、46.53%、18.11%。 结论 建立的三拗鱼龙合剂HPLC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重复性好、专属性强,其指标成分在饮片-合剂间稳定转移,可为剂型的改进及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3个月内供体和受体的基因多态性对西罗莫司血药浓度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纳入40例肝移植术后患者,记录患者术后3个月内西罗莫司的给药剂量、血药浓度和实验室指标等。使用DNA芯片检测肝移植供体和受体CYP3A4(rs2242480、rs4646437)、CYP3A5(rs776746)、ABCB1(rs1045642、rs2032582、rs1128503)和ABCC2(rs2273697、rs3740066)基因分型,分析供受体不同基因型对西罗莫司剂量校正谷浓度(C0/D值)的影响。 结果 供体CYP3A4 rs4646437(C>T)、ABCB1 2677G>T/A(rs2032582)和ABCC2 3972C>T(rs3740066)基因多态性显著影响西罗莫司血药浓度的个体差异(P<0.05)。其中,供体CYP3A4 rs4646437(C>T)CC型携带者的西罗莫司C0/D值高于TC型携带者(P<0.05)、供体ABCB1 2677G>T/A(rs2032582)GG型携带者的西罗莫司C0/D值高于TT和GT型携带者(P<0.05)、供体ABCC2 3972C>T(rs3740066)CC型携带者的西罗莫司C0/D值高于TC和TT型携带者(P<0.05)。受体的基因多态性未显著影响西罗莫司C0/D值(P>0.05)。 结论 供体CYP3A4 rs4646437(C>T)、ABCB1 2677G>T/A(rs2032582)和ABCC2 3972C>T(rs3740066)基因多态性与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西罗莫司浓度的个体差异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提示西罗莫司也可能通过由ABCC2编码的多药耐药蛋白2(MRP2)外排转运体进行转运,为指导西罗莫司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目的 采用网状Meta分析评价以二甲双胍为基础的固定复方制剂(fixed-dose combination, FDC)治疗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的有效性。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等数据库中关于以二甲双胍为基础FDC治疗T2DM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4年4月。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根据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 5.4.1、State 17.0软件绘制偏倚风险和网状Meta分析,根据累积排序概率曲线下面积(surface under the cumulative ranking, SUCRA)排序结果。 结果 共纳入45篇RCTs,包括9 704例患者,涉及8种FDC。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T2DM患者使用以二甲双胍为基础FDC能够改善血糖、血脂相关结局指标,其中吡格列酮/二甲双胍FDC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 HbA1c)、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餐后2 h血糖(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PBG)效果最佳;西格列汀/二甲双胍FDC降低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效果最佳;吡格列酮/二甲双胍FDC改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 LDL-C)效果最佳。 结论 8种以二甲双胍为基础FDC对T2DM患者血糖、血脂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但由于研究的局限性,缺乏不同干预措施之间的直接比较,结果还需高质量研究进一步验证。
目的 对治疗罕见病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s)进行评价研究,为临床药物遴选和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依据《中国医疗机构药品评价与遴选快速指南》(第二版)评分细则,从药学特性、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及其他属性5个维度对治疗GIST的TKIs进行评价。 结果 治疗GIST的5种TKIs评分均在60以上,伊马替尼的评分为70.7~80.4,为强推荐;舒尼替尼的评分为64.4~68.0,为弱推荐;阿伐替尼、瑞派替尼和瑞戈非尼的评分分别为64.6、65.1、64.9,为弱推荐。 结论 伊马替尼、舒尼替尼、阿伐替尼、瑞派替尼、瑞戈非尼均推荐为GIST靶向治疗药物,其中伊马替尼为强推荐,其他为弱推荐。
目的 建立针对住院患者的静脉转口服提示系统并分析其应用后的成效。 方法 通过对比系统上线前后(2023年3-12月份vs. 2024年3-12月份)的静脉输液率、每床日输液量、直接治疗用成品输液用量、输液药费占比等来验证静脉转口服提示系统的成效。 结果 研究期间系统共发送4 698条静脉转口服提醒至医生端,提醒科室主要集中在内科。系统上线后,住院患者静脉输液率由83.60%降至83.02%(P=0.038),每床日输液量由(3.68±0.12)瓶降至(3.49±0.13)瓶(P=0.002),总输液瓶数减少6.1%(397 071 vs. 373 013瓶,P=0.009),每月直接治疗用成品输液用量减少17.3%(82 677 vs. 68 413瓶,P<0.01),次均药费由(5 471.39±474.12)元降至(4 627.24±294.15)元(P<0.01)。 结论 静脉转口服提示系统建立可有效降低住院患者的静脉输液率和药物治疗费用,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目的 探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PIVAS)在药品调配流程中易导致差错的潜在风险,落实防范措施,降低差错发生率。 方法 采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FMEA)法对PIVAS药品调配全流程各环节进行风险识别与评估,量化评分,筛选需要优先优化的中高风险点的关键失效模式,再应用SHEL[软件(software, S)、硬件(hardware, H)、环境(environment, E)、人(liveware, L)]分析法制定改进措施并评价干预后的效果。 结果 根据风险优先值(risk priority number, RPN)筛选出药品溶解后未能按规范量加入输液中、未按规范操作流程进行配置、调配后未进行认真核对等10个需要优先改善的中高风险点,经过干预措施实施后,10个中高风险点的RPN值均下降,RPN 总值由2 674降至980,RPN降幅达63.35%。干预后差错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应用FMEA模式及SHEL分析法对PIVAS药品调配全流进行管理,可以有效防范各项风险,减少差错的发生,保障用药安全。
目的 探讨助推干预措施在促进慢性病患者药物治疗启动中的成效,为优化慢性病患者的用药行为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系统综述的方法,对中英文数据库中关于助推在慢性病患者药物治疗启动阶段干预效果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和分析。 结果 系统检索结果显示,国内暂无相关报道;英文数据库中共检出767篇相关文献,进一步筛选后纳入14篇符合标准的研究。药物治疗启动干预中最常见的助推策略为信息可视化和提醒的组合策略,主要通过优化医生处方决策流程和提升患者药物治疗接受度实现干预。从干预结局来看,9项研究证实,助推干预可显著提升药物治疗启动率,而5项研究显示未观察到显著干预效果,可能与样本特征、干预场景差异有关。 结论 助推干预在慢性病药物治疗启动中展现出显著的应用潜力,通过个性化设计、长期效果评估等优化策略有望进一步提升干预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慢性病规范化管理提供新的实践路径。
肾纤维化是慢性肾脏病的基本病理特征,以大量细胞外基质沉积破坏正常肾组织为主要特点。目前缺乏特异性治疗手段,只能缓解肾纤维化进程,且治疗的同时也面临着药物不良反应以及高额治疗费用等。有效防治肾纤维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难点问题。肾纤维化的发生与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局部缺血、缺氧、效应细胞激活等相关。药物治疗也可通过调控以上几个方面发挥作用,信号转导机制涉及TGF-β1 / Smad、JAK2 / STAT3、PINK1 / Parkin、JNK、Nrf2 / ARE等多条通路。该文综述了肾纤维化发生发展分子机制的新进展,并总结了抗肾纤维化和治疗慢性肾脏病的药物及作用靶点、机制,以期为临床诊治和新药研发提供依据和策略,给患者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
近年来基于能力的教育模式在美国药剂师人才培养中逐渐兴起,美国药学教育的一系列变革促进了专业认证标准的推陈出新。美国药学教育认证委员会于2024年6月批准最新版药学专业认证标准,新标准被称为“2025版标准”。新版标准在指标体系框架、认证理念和认证重点方面均有所革新。该文通过探究美国修订认证标准的动因,分析美国药学专业认证最新标准的主要变化,针对我国临床药学专业认证提出建议。为完善我国临床药学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推动我国临床药学专业认证提供参考和借鉴。
含生草为十字花科植物,是一种维吾尔常用进口药材,主要生长在中东及撒哈拉沙漠的干旱地区。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含生草具有抗炎、镇痛、抗氧化、保肝、护胃、降血糖等作用,其主要化学成分为黄酮类、挥发油类、有机酸类等。作为传统的维吾尔药材,目前国内对其研究较少,为更好地对含生草的临床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进行阐释,该文利用Web of Science、NSTL、PubMed、维普、万方等数据库,对含生草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并归纳总结,以期为含生草的质量控制、临床应用以及研发提供科学基础。
该文介绍了临床药师参与1例血友病A患者骨科大手术期间重组人凝血因子Ⅷ个体化治疗的临床实践。药师利用群体药动学工具myPKFiT®,结合贝叶斯反馈估算该患者的药动学参数,进而制定围手术期重组人凝血因子Ⅷ个体化给药方案。个体化评估血友病A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及时停用低分子肝素,调整重组人凝血因子Ⅷ剂量,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药动学指导血友病A围手术期重组人凝血因子Ⅷ的个体化治疗模式,能够显著提高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作为一种消化系统常用药物,用于治疗肝硬化前和肝硬化所致肝内胆汁淤积、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随着其广泛应用,不良反应也逐渐受到关注。该文报道1例使用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后引发急性左心衰的病例,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探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与急性左心衰之间的潜在关联。目前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引起急性左心衰的明确个案报道罕见,临床使用中需警惕其潜在的心血管不良反应。
硼替佐米是首个应用于临床的蛋白酶体抑制剂,已被广泛应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中。皮下及皮下组织类疾病是硼替佐米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多为轻微的且无需减量或停药,严重的皮下及皮下组织类疾病如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报告极少。该文报道了1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在使用硼替佐米后出现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病例,通过分析其发生过程、相关性、发病机制和治疗措施,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