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Tet)对白介素(IL)-1β所致软骨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 从C57BL/6乳鼠膝关节软骨中提取培养原代软骨细胞,通过IL-1β处理造成软骨细胞损伤,分别使用0.5 μmol·L–1或1 μmol·L–1 Tet进行干预。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检测炎症因子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软骨合成代谢因子Ⅱ型胶原蛋白α1链(COL2A1)和SRY-Box转录因子9(SOX9),以及软骨分解相关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3和MMP3表达水平。细胞免疫荧光法观COL2A1和MMP13在软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核因子(NF)-κB通路蛋白。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IL-1β组中IL-6、TNF-α、MMP13、MMP3、pIκBα和pNF-κB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COL2A1和SOX9表达减少。与IL-1β组相比,0.5 μmol·L–1和1 μmol·L–1 Tet预处理均能降低IL-6、TNF-α,以及MMP13、MMP3、pIκBα和pNF-κB水平并促进COL2A1和SOX9表达。 结论 Tet可能通过抑制NF-κB通路缓解IL-1β所致的软骨细胞炎症,从而减少细胞外基质降解达到保护软骨细胞的作用。
目的 研究5种基础输液[0.9%氯化钠注射液(NS)、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GNS)、5%葡萄糖注射液(5%GS)、复方氯化钠注射液(R)和10%葡萄糖注射液(10%GS)]与注射用倍他米松磷酸钠配伍所得成品输液在24 h内的相容性。 方法 对上述5种输液配伍注射用倍他米松磷酸钠所得的成品输液,在室温下于24 h内对其相容性指标:外观(颜色、丁达尔效应)、pH值、渗透压、不溶性微粒、主药成分含量及有关物质进行考察。 结果 各配伍液24 h内的外观、pH值、主药成分含量及有关物质均符合规定;与NS、R配伍液的渗透压在正常人体血浆渗透压范围内(285~310 mOsmol·kg–1),与5%GS配伍液的渗透压<285 mOsmol·kg–1,与10%GS、GNS配伍液的渗透压>310 mOsmol·kg–1,但均在人体耐受范围内(140~830 mOsmol·kg–1);≥10 μm的不溶性微粒数:与NS、5%GS和R的配伍液在2~24 h内符合《中国药典》规定,与10%GS、GNS的配伍液不符合《中国药典》规定;≥25 μm的不溶性微粒数:各配伍液均符合要求。 结论 NS、5%GS、R与注射用倍他米松磷酸钠24 h内理化相容且稳定,可作为配伍溶媒;与10%GS、GNS配伍时,可能由于配伍液pH <6不利于药物的溶解而造成不溶性微粒超标,故不推荐选择10%GS、GNS进行配伍。
目的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为阳性菌代表,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为阴性菌代表,探究5-胍基戊酸修饰的薯蓣皂苷元(diosgenin,DG)衍生物DGG(guanidyl modified diosgenin,DGG)的抗菌活性。 方法 以薯蓣皂苷元为原料合成了水溶性薯蓣皂苷元衍生物DGG,通过抑菌圈试验和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验证其对S.aureus和E.coli的抑制作用,通过细菌扫描电镜和死活双染实验进一步验证其抗菌活性。最后采用计算机模拟分析(分子对接及动力学模拟等技术)预测其抗菌机制。 结果 DGG对S.aureus的抑菌圈直径为14 mm,对E.coli的抑菌圈直径为10 mm。DGG对S.aureus的MIC为12.5 μg·mL–1,对E.coli的MIC为50 μg·mL–1。电镜扫描显示DGG可影响菌体形态,死活双染实验进一步证明DGG破坏了细菌的完整性。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表明了DGG与细菌关键靶标的结合活性良好,对S.aureus和E.coli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结论 DGG对S.aureus和E.coli均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破坏细菌细胞膜、细胞壁的通透性和完整性有关。
目的 探讨橘皮素(Tangeretin, Tan)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所致膀胱平滑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 以LPS干预人源膀胱平滑肌细胞(human bladder smooth muscle cells, HBSMC)24 h, QPCR检测Il-6、Tnf-α的mRNA水平,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DHE荧光探针检测超氧阴离子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TNF-α、Bcl2、Bax 、Nrf2、HO1的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以50 μg·mL–1 LPS干预HBSMC 24 h,与对照组比较,Il-6、Tnf-α的mRNA水平和TNF-α蛋白表达显著升高,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P<0.05);超氧阴离子水平显著升高(P<0.05); Bcl2、Nrf2、HO1蛋白表达及Bcl2/Bax比值显著下调(P<0.05);给予橘皮素处理后,与LPS组比较,Il-6、Tnf-α的mRNA水平和TNF-α蛋白表达显著下降,细胞存活率显著增加,超氧阴离子水平显著降低,Bcl2、Nrf2、HO1蛋白表达及Bcl2/Bax比值显著上升(P<0.05),给予Nrf2抑制剂则逆转上述改变。 结论 橘皮素通过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减轻脂多糖诱导的膀胱平滑肌细胞损伤。
目的 探讨厚朴酚(Magnolol,Mag)是否通过调节Toll样受体4(TLR4)/磷脂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和自噬改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小鼠心肌损伤。 方法 60只小鼠随机分为Control组、LPS组、厚朴酚低剂量(Mag-L)组、厚朴酚中剂量(Mag-M)组、厚朴酚高剂量(Mag-H)组和Mag-H+3-MA(自噬抑制剂)组。通过心脏超声评估心功能,HE染色观察心肌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含量,免疫组化法及Western blot分析心肌TLR4、组织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Ⅱ/Ⅰ(LC3-Ⅱ/Ⅰ)、Bcl2相互作用蛋白1(Beclin-1)及PI3K/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水平。 结果 LPS可导致小鼠心功能降低(P<0.01),心肌结构破坏,炎症因子增多,除p-mTOR/mTOR水平无明显变化外,其他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Mag干预组呈剂量依赖性改善心功能(P<0.01)和心肌病理变化,明显降低炎症因子含量(P<0.01),LC3-Ⅱ/Ⅰ和Beclin-1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1),其他蛋白水平显著下降(P<0.01);3-MA明显降低Mag对心肌损伤的改善效果,TLR4和p-mTOR/mTOR蛋白表达与Mag-H组无差异,其他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1)。 结论 Mag可通过抑制TLR4/PI3K/Akt/mTOR信号通路和上调自噬减轻LPS诱导的小鼠心肌损伤。
目的 探讨黄芪葛根配伍改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大鼠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的作用机制。 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与造模组,造模组采用高脂饮食联合STZ尾静脉注射法建立T2DM IR模型,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Model)、T2DM IR+黄芪葛根配伍(T2DM IR+QG)、T2DM IR+铁死亡抑制剂(T2DM IR+Fer-1)、T2DM IR+黄芪葛根配伍+铁死亡诱导剂(T2DM IR+QG+Erastin)、T2DM IR+线粒体自噬激动剂(T2DM IR+CCCP)、T2DM IR+黄芪葛根配伍+线粒体自噬抑制剂(T2DM IR+QG+3-MA)6组。使用血糖仪检测大鼠空腹血糖(FBG)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并依据FBG及FINS值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比色法检测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铁离子(Fe2+ )、铁(Fe)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组织活性氧簇(ROS)水平;微板法检测肝脏组织还原型辅酶Ⅱ/辅酶Ⅱ(NADPH/NADP+)水平及极谱法检测线粒体RCR、ATP、MMP水平;透射电镜观察肝脏线粒体形态结构;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铁死亡及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水平。 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Model组FBG、FINS、MDA、ROS水平,HOMA-IR值,Fe2+及Fe含量,LC3Ⅱ、PINK1、Parkin、P62、ACSL4蛋白表达,以及LC3Ⅱ/LC3Ⅰ、NADPH/NADP+水平升高(P<0.05);GSH、SOD水平,胰岛素敏感指数对数(IAI)值,MMP、ATP、RCR水平,TOM20、TIM23、GPX4、FTH1、ACSL3、FTMT、xCT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Model组相比,T2DM IR+QG、T2DM IR+Fer-1及T2DM IR+CCCP组FBG、FINS、MDA、ROS、Fe2+及Fe水平,HOMA-IR值,ACSL4表达,NADPH/NADP+水平降低(P<0.05);GPX4、FTH1、ACSL3、GSH、SOD、xCT水平及IAI值升高(P<0.05);T2DM IR+QG组FTMT表达显著升高(P<0.01);T2DM IR+CCCP组TOM20、P62蛋白表达降低(P<0.05);MMP、ATP、RCR水平,LC3Ⅱ、PINK1、Parkin蛋白表达及LC3Ⅱ/LC3Ⅰ水平显著升高(P<0.01)。透射电镜观察见正常组大鼠肝脏组织中线粒体大小、形态良好且分布于整个细胞质中,线粒体内外膜完整光滑,内部基质存在且分布均匀;模型组中见线粒体体积缩小,存在核周聚集,外膜不规则或碎裂。与模型组相比,T2DM IR+QG、T2DM IR+Fer-1与T2DM IR+CCCP组正常形态的线粒体比例明显增多,结构与分布整体有显著改善;而T2DM IR+QG+Erastin及T2DM IR+QG+3-MA组中线粒体形态结构未见改善,且损害更加严重。 结论 黄芪葛根配伍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IR,防治T2DM的作用可能是通过PINK1/Parkin通路调控线粒体自噬抑制铁死亡机制实现的。
目的 探讨炮制对丁公藤中7个活性成分含量及小鼠肝肾毒性的影响。 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丁公藤中绿原酸、新绿原酸、东莨菪苷、东莨菪内酯、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 和异绿原酸C含量。以昆明小鼠为研究对象,分为丁公藤生品,盐水煮品,甘草汁煮品,甘草汁+盐水煮品高、中、低剂量组,阳性组,空白组。除空白组外,阳性组给予对乙酰氨基酚溶液,其余组给予相应75%乙醇提取物,连续灌胃14 d。末次给药2 h后,眼球取血,检测血清中相关生化指标,并计算肝、肾、心、脾、肺脏器指数及观察肝组织病理情况。 结果 丁公藤饮片中5种有机酸与东莨菪苷含量变化均为Y4(甘草汁+盐水煮品)>Y2(甘草汁煮品)>Y3(盐水煮品)>Y1(生品)。东莨菪内酯含量高低顺序为Y4<Y2<Y1<Y3。与空白组比较,生品组的肝脏指数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显著升高(P<0.05),乳酸脱氢酶(LDH)和碱性磷酸酶(AKP)活力呈现一定程度的降低,但无显著性差异,尿素氮(BUN)水平、肌酐(CR)水平降低(P<0.05),对心、脾、肺、肾脏指数影响不大。病理切片结果显示,阳性组肝损伤为Ⅲ级,其余组肝损伤属于Ⅱ级,生品组肝组织肿胀及点状坏死较炮制后各组明显。与同剂量生品组比较,盐水煮品组、甘草煮品组、甘草汁+盐水煮品组均显著降低AST、ALT、LDH、AKP和BUN、CR水平(P<0.05),减轻肝组织肿胀及点状坏死程度,且甘草汁+盐水煮品较明显。 结论 炮制对丁公藤的化学成分产生了一定影响,降低了肝毒性,为丁公藤炮制“减毒”的科学内涵提供一定实验依据。
目的 研究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 agonist,GLP-1RA)对中国西北地区人群胆囊及胆道系统相关疾病的影响,明确药物干预措施和不良反应发生风险预测指标。 方法 收集汇总应用GLP-1RA治疗的2型糖尿病合并胆囊及胆道系统相关疾病患者住院数据,分析GLP-1RA使用情况对胆囊及胆道系统相关疾病发生风险的影响,以及相关检验和生化指标的预测情况。 结果 3家大型综合医院2018年1月至2023年6月使用GLP-1RA的患者共405例,出现胆囊及胆道系统相关疾病估算发生风险为0.55%,且无相关恶性肿瘤发生;人群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是否吸烟饮酒、药物的种类、治疗剂量在相关性分层分析中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药物的治疗时程相关性分层中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时程越长,胆囊及胆道系统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越高;碱性磷酸酶(P=0.015)和γ‐谷氨酰转肽酶(P=0.024)在相关性分层中存在显著性差异。 结论 GLP-1RA治疗时程越长,胆囊及胆道系统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越高;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可能在预测GLP-1RA相关胆囊及胆道系统疾病具有现实意义。
目的 系统评价国内外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1/PD-L1)抑制剂药物治疗小细胞肺癌的药物经济学。 方法 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ScienceDirect、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搜集有关PD-1/PD-L1抑制剂药物治疗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的药物经济学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4年1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采用卫生经济学评价报告标准共识(consolidated health economic evaluation reporting standards,CHEERS)清单对研究质量进行评价后,对纳入研究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进行系统评价。 结果 共纳入30个药物经济学研究对象,其中22个研究对象为免疫药物联合化疗对比化疗,2个研究为免疫药物单用方案对比化疗,6个研究为不同免疫药物之间的对比。所有纳入研究都以直接医疗成本作为成本计算,27个考虑了不良反应事件相关的负效用值,少数研究进行了亚组分析。 结论 目前PD-1/PD-L1治疗SCLC药物经济学研究评价结果因情境不同而存在略微差异,但普遍不具备成本效果。由于PD-1/PD-L1对SCLC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为了提高经济性,降低价格是一个有效途径。同时,需要进一步开展深入的经济学研究,以评估不同PD-L1表达水平患者亚组的经济性,从而为临床决策、药物定价和医保政策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目的 分析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治疗高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一步更新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的循证医学证据。 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搜集关于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治疗高血压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4年5月。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进行筛选、提取资料并评估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4.4.0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计算各结局指标的累积排序概率图下面积(the surface under the cumulative ranking,SUCRA)以比较不同干预措施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结果 SUCRA值排序结果显示,在降低收缩压方面:比索洛尔(79.33%)>阿替洛尔(57.46%)>美托洛尔缓释剂(51.12%)>美托洛尔速释剂(12.08%);降低舒张压方面:压比索洛尔(77.38%)>阿替洛尔(65.63%)>美托洛尔缓释剂(51.41%)>美托洛尔速释剂(5.57%);降低24 h动态收缩压方面:比索洛尔(92.44%)>美托洛尔速释剂(54.09%)>美托洛尔缓释剂(52.47%)>阿替洛尔(1.01%);降低24 h动态舒张压方面:比索洛尔(95.24%)>美托洛尔速释剂(52.52%)>美托洛尔缓释剂(46.82%)>阿替洛尔(5.4%);降低心率幅度方面:比索洛尔(97.88%)>阿替洛尔(66.98%)>美托洛尔缓释剂(22.72%)>美托洛尔速释剂(12.42%);降低24 h动态心率方面:美托洛尔缓释剂(69.49%)>比索洛尔(54.97%)>阿替洛尔(39.39%)>美托洛尔速释剂(36.17%);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阿替洛尔(81.38%)>美托洛尔缓释剂(54.86%)>比索洛尔(48.97%)>美托洛尔速释剂(14.79%)。 结论 比索洛尔、阿替洛尔、美托洛尔速释剂和美托洛尔缓释剂治疗高血压时均有明显的有效性,其中比索洛尔的有效性最为显著,而阿替洛尔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临床使用时应给予关注。
目的 探讨KCNJ11 rs5219位点多态性对艾塞那肽(exenatide,Ex)治疗2型糖尿病(type 2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疗效及胰岛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初诊为T2DM患者100例,连续使用艾塞那肽单药皮下注射6个月。采用SNaPshot方法对KCNJ11 rs5219进行基因分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糖、血脂等临床指标的变化,分析KCNJ11 rs5219不同基因型患者艾塞那肽疗效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高糖环境下大鼠胰岛素瘤β细胞(INS-1)及db/db小鼠胰腺组织中Kir6.2蛋白表达水平。构建KCNJ11过表达或敲低INS-1细胞模型,艾塞那肽孵育24 h,ELISA法测定钾离子刺激的胰岛素分泌(KSIS)功能及胰岛素含量。 结果 艾塞那肽治疗6个月后,T2DM患者血糖、血脂及胰岛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P<0.01);TT基因型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血糖(PPG)下降值明显高于CC基因型(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证实,患者基线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年龄与艾塞那肽治疗6个月后HbA1c改善明显相关(P<0.05)。患者年龄越小,基线HbA1c越高,6个月后HbA1c改善越明显。高糖状态下,db/db小鼠胰腺组织及INS-1细胞Kir6.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艾塞那肽可逆转Kir6.2蛋白表达降低。Kir6.2敲低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进一步降低艾塞那肽的促胰岛素分泌作用;Kir6.2过表达则明显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进一步增强艾塞那肽的促胰岛素分泌作用。 结论 KCNJ11 rs5219位点多态性与初诊T2DM患者艾塞那肽降糖疗效相关,可能与rs5219位点突变影响Kir6.2蛋白表达,进一步调控艾塞那肽促胰岛素分泌作用相关。
目的 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和干燥综合征(Sjögren’s syndrome, SS)患者类固醇激素变化及其与病情活动度之间的关系。 方法 选取符合RA和SS诊断标准、年龄45~68岁的女性绝经患者。干预组共48例,其中RA患者23例、SS患者25,对照组纳入性别、年龄匹配的50例健康人群。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干预组和对照组36种血清类固醇激素浓度,比较RA和SS患者血清类固醇激素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探索RA和SS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与血清类固醇激素水平的相关性。 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RA和SS患者各有14种类固醇激素水平发生显著变化,其中仅游离型+结合型2-羟基雌酮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他包括孕激素、雄激素、雌激素在内的13种类固醇激素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FDR<0.05);RA和SS患者的部分血清雄激素和雌激素水平与 ESR数值显著相关(P<0.05)。 结论 RA和SS患者的血清类固醇激素水平异常,且存在代谢紊乱的情况,部分血清类固醇激素水平有可能成为提示疾病活动度的指标。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菌素可欣9抑制剂(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 kexin 9 inhibitor,PCSK9i)是作用于前蛋白转化酶枯草菌素可欣9(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 kexin 9,PCSK9)的新型降脂药物。PCSK9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受体(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LDLR)相结合,抑制其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结合,从而影响体内的胆固醇代谢。PCSK9抑制剂则通过抑制PCSK9的合成或抑制其功能,发挥调节血脂、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该文阐述目前PCSK9抑制剂药物的分类、作用靶点、作用机制及相关临床研究,同时从循证医学角度说明其调节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去中心化临床试验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关注,已成为临床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通过文献研究,分析了去中心化临床试验的关键特征,并探讨了中国在此领域的监管现状。此外,系统梳理了美国和欧盟的监管框架及其核心要点,归纳总结了其他国家在去中心化临床试验监管方面的共性特点。结果表明,去中心化临床试验中相关元素的应用对于保障试验的延续性、提高受试者依从性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试验中的数据可靠性、伦理问题及安全性风险依然是亟待解决的挑战。因此,还需要从统一指南文件的制订、专业沟通渠道的建立以及数字化监管平台的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监管策略。
细菌耐药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更有效的抗菌药物。头孢洛林酯作为第五代头孢菌素,对包括涉及皮肤和软组织感染或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甲氧西林敏感/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在内的G+菌及常见G–菌具有广谱抗菌活性,且已被美国FDA批准用于儿童感染的应用。该文综述了头孢洛林酯的作用机制、抗菌活性,以及其在儿童中的药动学/药效学特点和临床应用,可为临床合理选择提供参考。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及其更严重形式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已成为慢性肝病的主要诱因之一。NAFLD/NASH发病机制错综复杂且治疗手段有限,这类疾病导致近年来肝癌病例增加以及肝移植需求激增。目前多款治疗药物展现出一定的潜力,但均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且未获得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正式批准。2024年3月FDA首次批准治疗NASH的药物resmetirom,为NAFLD/NASH的治疗开启了一条全新路径。Resmetirom是一种口服给药且特异性靶向肝脏的甲状腺激素受体β激动剂,可以促进肝内脂肪酸的β-氧化,减少脂质毒性,同时促进低密度脂蛋白的摄取,最终对脂质代谢产生有利影响,已经在NAFLD/NASH患者中完成Ⅲ期临床试验并展现出良好的降脂能力,且不会引发严重的不良反应。该文对resmetirom的药物研发、其独特的作用机制以及最新临床试验进展进行全面综述,以期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治疗提供有益参考。
1例老年男性患者因意识丧失诊断为癫痫,加用抗癫痫药物控制症状,最初就诊时心电图提示Brugada模式Ⅱ型,使用拉莫三嗪后患者出现反复晕厥(心电图示室性心动过速),且晕厥次数较前明显增多,症状加重与拉莫三嗪存在明显的时间关联性,结合相关文献考虑该患者出现的Brugada综合征与拉莫三嗪很可能有关。临床使用该类药物时须警惕其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并进行心脏学的评估和更广泛的心电图监测,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信迪利单抗属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常用于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小细胞肺癌和肝细胞癌等疾病。ICIs可引起多个系统、器官的不良反应,其中就包括肾脏。信迪利单抗累及引起肾损害的肾活检病理报告极少,少数报道提示最常见的是急性间质性肾炎(acute intersitial nephritis,AIN),目前国内外尚无有关信迪利单抗相关IgA肾病的报道。该文报道了1例经病理证实的信迪利单抗相关IgA肾病,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