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45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5-06-15
  

  • 全选
    |
    专栏
  • 游如旭, 袁琦, 张聪, 王聪, 刘婷, 刘金玉, 张玉, 史录文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5, 45(11): 1209-1215.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5.1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连续性药学服务成为当前药学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连续性药学服务通过加强药物治疗的全程管理、促进用药信息的整合与共享、提供长期的药学服务等一系列举措,提升患者全生命周期的用药管理。目前,国内连续性药学服务尚处于发展阶段,尽管开展了不同形式的药学实践,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内药学服务的高质量发展。该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回顾国内外连续性药学服务理论研究现状,并结合连续性医疗卫生服务的内涵,拓展和丰富连续性药学服务概念、理论框架及测度,为其在我国的服务实践和发展提供参考。

  • 指南·共识·规范
  • 王子璇, 张智华, 宋再伟, 胡杨, 陈雯, 易湛苗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5, 45(11): 1216-1220.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5.1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药物风险基因检测指导老年人个体化用药循证信息指南》(以下称“指南”)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以进一步修订推荐意见,增强指南适用性。 方法 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指南中的推荐意见进行外审调查,评估其赞成程度、表述清晰度和可行性,并统计填写者的主观意见。问卷设计结合指南内容与研究目的,包含封闭式与开放式问题,通过问卷星平台与微信群进行问卷链接和二维码的发放,并在答题限制时间内回收。此次调查样本采用分层抽样和非概率抽样方法选取,结果通过百分数量度法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根据调查结果和修订规则,指导委员会和指南工作组对推荐意见进行修订和完善。 结果 调查共回收55份有效问卷,覆盖全国10家医院,共55名人员参与(其中临床医师占49.10%、临床药师30.90%、护师16.36%、患者家属3.64%)。调查结果显示,推荐意见总体赞成程度88.42%,表述清晰程度93.20%,可行程度88.44%。收集到关于药物基因检测需求及可行性、药品分类细化及问卷设计优化等方面的主观建议91条。基于以上反馈,指导委员会和指南工作组对原有的137条推荐意见进行全面梳理与修订,包括新增药物基因检测项目、统一药品分类标准、优化表述语言、调整基因检测的临床适用范围,以及更新证据等级与推荐强度等,未对推荐意见数目进行删减。 结论 该次外审工作对指南的推荐意见的最终形成提供了依据与参考,进一步完善并修订了推荐意见,提升了循证指南构建的科学性、明晰性和可行性。

  • 研究论文
  • 王璐, 陈秋燕, 梁韬, 黄仁彬, 徐小惠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5, 45(11): 1221-1227.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5.1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葛根素对高糖诱导MIN6细胞焦亡的调控作用及作用机制。 方法 通过33 mmol·L–1葡萄糖刺激72 h建立MIN6细胞焦亡模型,使用焦亡抑制剂(necrosulfonamide,NSA)和焦亡诱导剂Nigericin及葛根素高、中、低浓度(100、50、25 µmol·L–1)处理细胞,将MIN6细胞分成不同处理组,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试剂盒测定细胞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和焦亡相关炎症因子白介素-18(IL-18)、白介素-1β(IL-1β)的表达;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表达量;免疫印迹法检测焦亡相关蛋白IL-18、IL-1β、Caspase-1、GSDMD及NLRP3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炎症小体NLRP3的表达。 结果 高糖及焦亡诱导剂可显著降低MIN6细胞活力,升高细胞的炎症因子和ROS水平,上调焦亡相关蛋白及NLRP3炎症小体的表达,引起MIN6细胞焦亡;经葛根素及焦亡抑制剂处理细胞后,MIN6细胞活力升高,LDH、IL-18、IL-1β水平及细胞内ROS含量下降,焦亡相关蛋白NLRP3、Caspase-1、GSDMD、IL-18、IL-1β及NLRP3炎症小体表达下调。 结论 葛根素可改善高糖诱导的MIN6细胞焦亡,可能的机制是通过抑制NLRP3-Caspase-1-GSDMD通路实现。

  • 方以峻, 熊常州, 王志光, 覃慧敏, 刘柱, 廖文滔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5, 45(11): 1228-1235.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5.1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明确健脾益肾化痰方降低人肺鳞癌PD-L1表达的分子机制。 方法 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给药后人肺鳞癌SK-MES-1细胞的凋亡情况;CCK-8法检测给药后人肺鳞癌SK-MES-1细胞的存活率;荧光定量PCR(qRT-PCR)和Western blot免疫印迹实验检测给药后人肺鳞癌SK-MES-1细胞中VEGFAPI3KAKTFOXO1PD-L1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健脾益肾化痰方中、高剂量组细胞凋亡率均上升(P<0.01),表明健脾益肾化痰方能促进肺鳞癌细胞凋亡,其凋亡趋势与剂量浓度呈正相关;与对照组相比,健脾益肾化痰方低、中、高剂量组细胞存活率皆显著降低(P<0.01),表明健脾益肾化痰方可有效抑制人肺鳞癌细胞的增殖;与对照组相比,健脾益肾化痰方各剂量组皆能不同程度地降低SK-MES-1细胞中VEGFAPI3KAKTPD-L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同时健脾益肾化痰方中、高剂量能够显著提升FOXO1 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或P<0.01)。 结论 健脾益肾化痰方大鼠含药血清能够诱导人肺鳞癌SK-MES-1细胞株发生凋亡、抑制癌细胞增殖、降低癌细胞PD-L1表达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该方通过VEGF-PI3K-AKT-FOXO1通路抑制人肺鳞癌细胞PD-L1表达,逆转免疫逃逸相关。

  • 黄瑜滢, 郑丹玲, 张玲玉, 顾欣杰, 袁权明, 傅永锦, 吴钦水, 陈旺, 张述耀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5, 45(11): 1236-1244.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5.1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筛选与线粒体代谢相关的食管癌预后生物标志物并构建预后模型,探究风险评分对肿瘤免疫微环境、拷贝数变异、药物敏感性的影响。 方法 GEO数据库和MSigDB数据库筛选与线粒体代谢相关的食管癌差异基因,功能富集分析揭示生物学功能;分子网络评估基因间相互作用;LASSO logistic回归、支持向量机递归特征消除(support vector machine recursive feature elimination,SVM-RFE)、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机器学习构建预后风险模型;建立Nomogram模型,临床决策曲线(decision curve analysis, DCA)评估模型效能;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 GSEA)阐明分子机制;CIBERSORT和ssGSEA算法探讨免疫学景观,评估免疫治疗反应的差异;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 CNVs)确定突变谱及频率;癌症药物敏感性(genomics of drug sensitivity in cancer, GDSC)数据库进行药敏分析。 结果 筛选出6个关键基因构建预后模型;模型1、3、5年Time-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91、0.734和0.819;DCA曲线预测列线图模型有优良综合能力;低风险患者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治疗中有更多获益;CNVs与预后基因表达水平密切相关;药敏分析确定12种与风险评分显著相关的化疗药物。 结论 线粒体代谢基因的预后价值在食管癌中得到初步验证,并与免疫微环境相关。风险评分有助于指导免疫治疗及制定用药方案,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

  • 高哈尔·巴克别尔, 张海英, 兰卫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5, 45(11): 1245-1252.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5.1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内质网应激探讨洋甘菊总黄酮对2型糖尿病小鼠胰腺的保护作用及IRE1α/JNK信号通路的影响。 方法 取40只SPF级7~8周龄雄性db/db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150 mg·kg–1)、洋甘菊总黄酮低剂量(100 mg·kg–1)、中剂量(150 mg·kg–1)、高剂量组(300 mg·kg–1),每组8只,另选取8只db/m小鼠作为正常组,灌胃7周。每两周检测小鼠禁食10 h后的空腹血糖。药物干预7周结束后,检测小鼠葡萄糖耐量及胰岛素耐量。检测小鼠血清中糖化血清蛋白及空腹胰岛素含量。HE染色观察胰腺组织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胰腺组织IRE1α、JNK、PERK及GRP78蛋白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胰腺组织IRE1αJNKPERKGRP78 mRNA表达情况。 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空腹血糖、葡萄糖耐量、胰岛素耐量、糖化血清蛋白含量显著增加(P<0.01),空腹胰岛素含量减少(P<0.01);胰腺组织结构不完整,边界模糊,内有空泡,胰岛细胞凋亡明显增加;胰腺组织中IRE1α、JNK 、PERK、GRP78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胰腺组织中IRE1α、JNK 、PERK、GRP78的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小鼠空腹血糖、葡萄糖耐量、胰岛素耐量、糖化血清蛋白显著减少(P<0.01),空腹胰岛素含量增加(P<0.01);胰腺组织病理状态有所缓解,胰岛细胞凋亡不同程度减少;胰腺组织IRE1α、JNK 、PERK、GRP78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胰腺组织IRE1α、JNK、PERK、GRP78的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 结论 洋甘菊总黄酮可能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IRE1α/JNK信号通路,下调相关蛋白和基因表达,减少胰岛细胞凋亡,保护胰岛细胞功能,延缓T2DM进展。

  • 杨浩天, 安静, 范理菊, 郑媛媛, 董占军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5, 45(11): 1253-1259.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5.1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考察艾司洛尔、硝酸异山梨酯及地尔硫䓬并联输注的配伍稳定性,为临床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参照临床常用剂量,将3种药品以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为溶媒进行配制,经并联输注装置连接后混合滴注,考察0、2、4、8 h滴注液的外观、可见异物、pH值、渗透压摩尔浓度、不溶性微粒和药物含量的变化情况。 结果 各试验组滴注液在8 h内未见颜色变化、无可见异物;pH值及渗透压摩尔浓度均无明显变化;不溶性微粒数符合《中国药典》规定;3种药物的相对百分含量为98.4%~101.9%。 结论 8 h内艾司洛尔、硝酸异山梨酯及地尔硫䓬的成品输液在并联混合输注装置中稳定性良好。

  • 马娇娇, 梁博涵, 张军霞, 滕云华, 李艳杰, 董世奇, 樊慧蓉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5, 45(11): 1260-1265.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5.1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测定大鼠生物样本中培唑帕尼浓度的LC-MS/MS法,研究γ射线辐射对培唑帕尼吸收、组织分布及排泄的影响,探究培唑帕尼是否存在放疗-药动学(radiotherapy-pharmacokinetics, RT-PK)现象。 方法 雄性SD大鼠分为未照射组及5 Gy γ射线辐射(IR-5 Gy)组,IR-5 Gy组照射24 h后两组均灌胃给予70 mg·kg–1的培唑帕尼药液,采集给药后各时间点的血浆及肝、肠、心、肾、肺组织,收集给药后各时间段的尿粪样品。LC-MS/MS方法测定以上样品中的培唑帕尼浓度,计算大鼠血浆药物动学相关参数,检测培唑帕尼在大鼠各组织中的分布情况以及在尿粪中的排泄情况。 结果 方法学验证结果显示,培唑帕尼在质量浓度为10~20 000 ng·mL–1范围内,无基质效应影响,准确度、精密度、提取回收率等均符合生物样本定量分析的要求;血药浓度结果显示,γ射线辐射后,培唑帕尼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半衰期t1/2和平均驻留时间显著增加;组织分布结果显示,IR-5 Gy组给药6 h时各组织中培唑帕尼浓度显著上升;排泄结果显示,培唑帕尼主要经粪便排泄,IR-5 Gy组收集的粪样中培唑帕尼累计排泄量减少27%。 结论 培唑帕尼存在“RT-PK”现象,辐射引起的消除减慢是培唑帕尼PK改变的原因。因此培唑帕尼与放疗合用时,应注意合理调整用药方案,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 郭志梅, 陈婷, 聂开立, 刘敬帅, 胡春晖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5, 45(11): 1266-1273.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5.1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阿苯达唑-胆酸偶联物(ABZ-BAs)的体内外跨膜转运效率及体外降解机制。 方法 以不同连接子(linker),分别是C2、C6及C4O,连接ABZ与BAs合成ABZ-BAs,并对其结构、理化性质、跨膜转运效率和体外酶水解过程进行研究。 结果 ABZ-BAs成功制备且为无定形态。Caco-2单层细胞模型结果显示ABZ-C6-BA跨膜效率最高,为(8.28±0.09)×10–4 cm·s–1;其次为ABZ-C4O-BA,ABZ-C2-BA最低;在体肠灌流实验结果与Caco-2细胞跨膜转运结果一致,ABZ-C6-BA吸收常数Ka最高,为(0.54±0.04) cm·s–1,其次为ABZ-C4O-BA,ABZ-C2-BA最低,ABZ-BAs显著提高了ABZ的渗透率。ABZ-BAs可被肝羧酸酯酶降解为ABZ-linker和BAs,且ABZ-C4O-BA的降解速率最高。 结论 ABZ-BAs成功制备且均以无定形态存在;ABZ连接BAs后跨膜转运效率显著增加,且不同Linker的ABZ-BAs跨膜效率吸收速率有所不同;体外酶水解实验证实了ABZ连接胆酸后可被体内的酶水解。

  • 李思远, 徐文娟, 杨洁, 陈丽娟, 于智颖, 亓云鹏, 尹贻慧, 范佳丽, 吴晶晶, 戴俊东, 董玲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5, 45(11): 1274-1281.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5.1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阿胶远志膏治疗失眠的潜在药效成分及作用机制。 方法 运用UPLC-Q-Exactive-Orbitrap-MS/MS技术,结合自建数据库,对阿胶远志膏化学成分及入血入脑成分进行鉴定,使用SwissADME筛选入血活性成分,使用TCMSP、GeneCards等数据库检索入血、入脑活性成分及失眠疾病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软件构建靶点蛋白互作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运用AutoDock Vina和PyMOL软件对潜在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 结果 鉴定出阿胶远志膏131个化学成分、53个入血成分及8个入脑成分。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结果表明阿胶远志膏中乌药碱、洋川芎内酯C、丁烯基苯酞、洋川芎内酯F、Z-藁本内酯等成分,可作用于GABRA1、HTR2C、DRD2等靶点,通过血清素能突触、多巴胺能突触、色氨酸代谢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失眠的作用。 结论 阿胶远志膏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治疗失眠,其潜在药效成分包括乌药碱、洋川芎内酯C、丁烯基苯酞、洋川芎内酯F、Z-藁本内酯、6‴-阿魏酰斯皮诺素、斯皮诺素、细叶远志皂苷等。该研究可为阿胶远志膏质量控制及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 朱琳, 侯丽华, 任健, 武林芝, 孙红, 王知平, 刘亮亮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5, 45(11): 1282-1289.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5.1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UPLC-Q-TOF-MS/MS、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生脉饮(党参方)治疗慢性心衰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UPLC-Q-TOF-MS/MS对生脉饮(党参方)入血成分进行鉴定。利用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对入血成分靶点进行预测,通过GeneCards、DisGeNET数据库获取疾病作用靶点,借助STRING数据库、Cytoscape 3.6.0软件构建PPI网络,筛选核心靶点,对靶点进行GO、KEGG分析,最后通过Autodock 4和蛋白免疫印迹实验对核心靶点和成分进行验证。 结果 生脉饮(党参方)共鉴定出16种入血原型成分;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戈米辛E、鲁斯可皂苷元和京尼平苷可能为生脉饮(党参方)抗慢性心衰的主要药效物质,TNF、STAT3、SRC、EGFR、CASP3为核心靶点;KEGG通路富集主要涉及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EGFR-TKI耐药、PI3K-Akt信号等相关通路;分子对接结果表明5个药效物质与核心靶点对接良好;蛋白免疫印迹结果表明生脉饮可降低TNF-α、EGFR蛋白的表达,增加p-STAT3/STAT3比例。 结论 该研究鉴定了生脉饮(党参方)的入血原型成分,预测其发挥药效的机制可能与PI3K-Akt信号通路介导的炎性因子和细胞凋亡相关,初步阐明生脉饮(党参方)抗慢性心衰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为其作用机制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

  • 药物与临床
  • 过佳月, 李燕, 徐媛, 顾巧玲, 陈大宇, 张海霞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5, 45(11): 1290-1295.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5.1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集中采购政策下不同厂家莫西沙星注射液进行临床综合评价,为临床应用提供真实世界数据参考。 方法 前瞻性收集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在南京鼓楼医院使用莫西沙星注射液作为社区获得性肺炎初始治疗方案的患者信息,以集采中标仿制药为研究组,原研药为对照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均衡混杂因素,综合评价药物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及适宜性。 结果 研究共纳入423例患者,研究组317例,对照组106例,PSM后分别为78例和87例。有效性方面,两组7 d临床治愈率PSM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微生物清除率PSM前研究组更高(P<0.05),PSM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安全性方面,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稍高于研究组,但无组间差异(P>0.05)。仿制药物在相似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前提下,具有显著的经济学优势,显著减少了患者药费(P<0.01)。适宜性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集采政策相关用药指征把握需加强(P<0.01)。 结论 集采背景下仿制与原研莫西沙星疗效、安全性相似,经济性更优,适宜性相似,在严格把握用药指征的前提下仿制莫西沙星可以较好替代原研药物,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 谭瑞娟, 陈赫军, 王立丹, 王宁, 杜梅, 马红芳, 张晓燕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5, 45(11): 1296-1300.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5.1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比分析不同年龄成人患者多黏菌素B相关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的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4年6月衡水市人民医院使用多黏菌素B治疗72 h 以上的成人重症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18~64岁)和老年组(>64岁)。比较2组AKI发生率、发生时间、严重程度、临床预后及肾功能恢复时间,采用单因素研究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AKI 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 纳入341例患者,中青年组和老年组AKI发生率分别为26.15%和39.04%,AKI发生时间为分别在用药后7 d以上(占60.78%)和用药后3~7 d(占57.89%),肾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3 d(占42.22%)和3~7 d(占63.83%), AKI 严重程度均以Ⅰ级为主(86.27% vs. 63.83%),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停药后肾功能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感染性休克、基线ALB水平是中青年患者多黏菌素B相关AKI的危险因素,感染性休克、基线ALB水平、基线Scr水平、多黏菌素B日剂量≥150 mg、合并氨基糖苷类是老年患者多黏菌素B相关AKI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感染性休克(OR=3.588,95%CI:1.127~11.423,P=0.031)是中青年患者多黏菌素B相关AKI的独立危险因素,感染性休克(OR=5.912,95%CI:1.957~17.856,P=0.004)和日剂量≥150 mg(OR=3.025,95%CI:1.274~7.183,P=0.012)是老年患者多黏菌素B相关AKI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中青年和老年患者使用多黏菌素B致AKI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均存在差异。应针对不同年龄段患者的AKI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采取个体化预防措施。

  • 药学实践
  • 张春娟, 马秀娟, 周昔程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5, 45(11): 1301-1305.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5.1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我国儿科临床药学服务随机对照试验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报告的充分性,了解需要改进的领域,为今后的干预方法设计以及报告质量提高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Citespace 6.3.R1软件对纳入RCT文献进行聚类可视化分析;两位研究者采用描述干预措施的清单和报告规范(template for intervention description and replication, TIDieR)清单对RCT报告进行独立评估。 结果 共纳入41项研究。儿童临床药学服务对象主要为患者及家属(68.29%),场所主要是住院部(53.66%),主要服务方式为用药指导(48.78%),涉及呼吸系统疾病最多(56.10%)。TIDieR评估发现,没有一项RCT描述了所有条目,在15项条目中,仅条目2a(干预临床原因)和5b(干预实施者资格)达到95%以上的报告率。低于20%报告率的条目多达5条,分别为条目3(干预资料)、条目 4(干预程序描述)、条目5a(干预实施者背景)、条目5c(干预实施者培训)及条目9(个性化)。 结论 已发表的儿童临床药学服务RCT研究报告质量总体不高,缺乏干预措施的充分报告。未来应重视对研究进行规范完整的报告,以提高研究可信度和可复制性,推动儿童临床药学服务的规范化发展。

  • 综述
  • 谢丰远, 蒋蓉, 邵蓉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5, 45(11): 1306-1311.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5.1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建立全面支持创新药发展的医保准入机制已成为当前改革重点方向,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药品创新价值评估已成为创新药医保准入的关键环节。该文对德国创新药临床价值附加效益评估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对附加效益定性评估、定量评估的评估内容、结果运用进行系统梳理,结合并对比我国监管现状提出了我国创新药医保准入工作现存问题和对应建议,为我国进一步建立完善医保创新药临床价值评估体系提供参考。

  • 药学监护
  • 胡天骄, 孙尧, 李健, 何璐璐, 李涛, 徐进, 周莉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5, 45(11): 1312-1315.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5.1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该研究探讨了临床药师在1例复发神经母细胞瘤患儿使用那西妥单抗联合化疗方案中的药学监护。通过对患儿进行疼痛管理、化疗方案管理、那西妥单抗不良反应识别与监护、药物相互作用评估及持续药学监护,临床药师协助医生成功识别并管理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优化了治疗方案,为患儿提供了精细化的治疗保障,提高了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高了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为类似病例的药学监护提供了宝贵经验。

  • 郭慧蕾, 陈峰, 孙尧, 徐进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5, 45(11): 1316-1320.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5.1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对1例临床药师全程参与的儿童难治性腹膜炎患儿的抗感染治疗进行回顾,由于患儿病原学始终无法确定,临床药师运用药学专业知识及查阅文献,在病原学确定、抗菌药物选用、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及不良反应监护的过程中积极向临床医生提供合理的用药建议和药学会诊,共同提高患儿临床用药的疗效与安全性,使患儿病情最终得到有效控制。

  • 药物警戒
  • 卫晓蓓, 晏菲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5, 45(11): 1321-1324.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5.1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现广泛应用于多种癌症治疗中,但伴随而来的是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mmune related adverse events,irAE)风险的增加。该文介绍了1例63岁女性Ⅳ期肺癌患者,在接受化疗联合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治疗后的第14天,出现了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 MG)、免疫相关性心肌炎、肌炎及肝损伤等多系统损伤。此案例旨在提醒临床医师在使用ICI治疗肿瘤时,需高度警惕可能出现的多系统irAE,并为相关治疗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