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通过谱效相关性分析探究七叶神安片改善失眠作用药效成分,为其质量标准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建立七叶神安片高效液相指纹图谱,利用斑马鱼失眠模型,以运动距离和运动时间为药效指标,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和偏最小二乘分析法分析七叶神安片指纹图谱共有峰与其改善失眠作用之间的谱效关系,通过UPLC-QE-Orbitrap-MS技术对谱效相关色谱峰进行鉴定,最终对筛选单体进行药效评价。 结果 建立了25批七叶神安片HLPC指纹图谱,确定了11个共有峰;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提示,11个共有峰均为药效相关性成分;偏最小二乘分析结果提示,峰8对药效的贡献最大;11个共有峰共鉴定了10个成分,确定峰8为人参皂苷Rb3;药效实验表明,人参皂苷Rb3可改善失眠。 结论 建立了七叶神安片的指纹图谱及其改善失眠作用的谱效关系,其药效是多种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一定浓度的人参皂苷Rb3具有改善失眠作用,为目前七叶神安片质量标准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目的 探讨石淋清颗粒改善大鼠草酸钙肾结石的作用机制。 方法 利用TCMSP数据库筛选药物成分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TTD数据库收集疾病靶点;Venny软件获得成分-疾病靶点交集。运用Cytoscape 3.9.0软件构建“石淋清颗粒-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采用String数据库对功效靶点进行PPI网络分析,并使用Bioconductor软件进行GO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借助Autodock Tools进行分子对接。采用1%乙二醇和2%氯化铵构建CaOx肾结石模型大鼠。测定大鼠血清BUN、Cr、Ca2+的水平;观察大鼠肾脏病理变化、结晶情况、肾小管上皮细胞内自噬程度;Western blot检测Beclin-1、LC3Ⅱ/Ⅰ、p62、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筛选石淋清颗粒药物靶点189个,肾结石疾病靶点3 367个,交集靶点130个,核心靶点包括Akt、IL-1β、IL-6、TNF等;主要涉及PI3K/Akt、IL-17、TNF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显示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动物实验表明,大鼠血清中BUN、Cr、Ca2+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肾小管内钙盐沉积、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线粒体嵴断裂、溶解以及自噬溶酶体结构的数量明显减少;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Beclin-1、LC3Ⅱ/Ⅰ比值显著降低(P<0.01),p62表达显著升高(P<0.01)。 结论 石淋清颗粒可有效改善大鼠肾脏组织内自噬应激程度,从而抑制草酸钙肾结石的形成,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PI3K/Akt/mTOR信号通路有关。
目的 优化当归补血汤 (Danggui Buxue Tang,DBT)的提取工艺,并探讨其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症状的改善作用。 方法 以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阿魏酸、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芒柄花素、藁本内酯6种成分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熵权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计算权重系数,多指标综合评分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考察溶剂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对DBT提取工艺的影响;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reperfusion,MCAO/R)模型评价工艺优化后的DBT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保护作用。 结果 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86%,料液比10∶1 (mL∶g),提取2次,每次2.5 h,9号筛过滤,减压浓缩(<50 ℃),冷冻干燥成冻干粉。药效学结果显示,当归补血冻干粉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减少脑梗死面积,减轻组织病理形态学损伤,降低大鼠脑组织中TNF-α、IL-6、IL-1β、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P<0.05),升高过氧化氢酶(catalase assay kit,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活性(P<0.05)。 结论 优化后的DBT提取工艺科学合理、稳定可行,此工艺制得的当归补血冻干粉可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为该方后续的新制剂研究提供依据。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探讨葛根素对酒精性肝损伤(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的作用机制。 方法 利用数据库收集葛根素相关靶点及ALD相关基因靶点,绘制韦恩图得到交集靶点,并构建蛋白质互作网络和“药物-靶点-通路”网络图,筛选核心靶点,利用R语言软件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预测葛根素治疗ALD的作用机制并建立动物模型进一步验证。 结果 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到葛根素治疗ALD的交集靶点199个,筛选得到AKT1、ALB、IL-6、TNF、IL-1β等45个核心靶点。GO注释分析得到2 668个生物过程信息、160个分子功能信息和34个细胞分子信息,KEGG分析涉及186条关键通路。动物实验表明,葛根素可以保护ALD小鼠的肝脏功能,改善氧化应激和脂质沉积,减少肝脏组织的炎症浸润,同时降低肝脏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核转录因子-κB (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核苷酸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家族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的蛋白表达(P<0.05)。 结论 葛根素可以通过改善氧化损伤、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发挥治疗ALD的作用。
目的 研究枸杞多糖(Lycium barbarum polysaccharide,LBP)的指纹图谱与抗疲劳和免疫调节作用的关联性,明确LBP发挥抗疲劳和免疫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 方法 以不同产地的10批枸杞制备样品,建立指纹图谱;对指纹图谱中的共有峰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采用对照品进行指认;以小鼠游泳时间、尿素(blood urea nitrogen,BUN)、乳酸(lactic acid,LA)、肝糖原、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为指标,研究LBP的抗疲劳作用;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建立免疫抑制小鼠模型,以脾脏指数、胸腺指数、TNF-α、IFN-α、IFN-γ、IL-2、IL-6、Ig-A、Ig-G、迟发型变态反应(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DTH)程度和半数溶血值(HD50)为指标研究其免疫调节活性,评价LBP的免疫调节作用,最后通过灰色关联分析研究谱效关系。 结果 建立的指纹图谱确定了21个共有峰,指认了5个共有峰;指纹图谱相似度>0.741,主成分将不同产地的样品分为5类,与聚类分析结果相同;灰色关联度抗疲劳前6个色谱峰分别是2、6、7、12、15和17号,免疫调节前6个色谱峰分别是4、6、7、9、12号和17;2、5、6、7、15和21号色谱峰与抗疲劳药效呈正相关,2、4、7、8、11、12、13和21号色谱峰与免疫调节药效呈正相关。 结论 LBP的抗疲劳和免疫调节作用是多种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2、6、7和15号色谱峰可能是LBP发挥抗疲劳药效的主要活性成分,4、7和12号色谱峰可能是LBP发挥免疫调节的主要活性成分。
目的 通过分析地西他滨(decitabine,DAC)诱导miR-1301-3p的DNA甲基化状态,探讨miR-1301-3p在乳腺癌中表达降低的调控机制。 方法 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miR-1301-3p启动子区甲基化岛,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检测miR-1301-3p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水平。应用MSP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别检测DAC对miR-1301-3p启动子甲基化和表达的影响。在乳腺癌细胞中转染sh-DNMT3B,qRT-PCR检测DNMT3B对miR-1301-3p表达的影响。MTT实验检测sh-DNMT3B及miR-1301-3p inhibitor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结果 miR-1301-3p启动子区存在甲基化岛,且乳腺癌细胞中miR-1301-3p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水平高于正常乳腺上皮细胞。DAC处理乳腺癌细胞MDA-MB-231和MCF7 48 h后,细胞中miR-1301-3p启动子区的甲基化产物均明显减少,miR-1301-3p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增加;而沉默DNMT3B可促进miR-1301-3p表达,并抑制乳腺癌细胞MDA-MB-231和MCF7增殖。共转染miR-1301-3p inhibitor和sh-DNMT3B,可逆转sh-DNMT3B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结论 miR-1301-3p位点高甲基化导致乳腺癌细胞中miR-1301-3p表达降低,DAC可能通过抑制DNMT3B的表达降低miR-1301-3p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水平,激活其表达,从而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
目的 从抗红色毛癣菌药效、物质转化、抑菌机制等方面探寻地榆炒炭增效的科学内涵。 方法 以最低抑制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为评价指标,考察地榆炒炭前后的抗红色毛癣菌药效;选取炮制前后含量变化显著的7个成分并评价其抑菌药效。用1,3-β-D-葡聚糖含量测定与细胞泄露实验评价地榆炒炭前后对红色毛癣菌细胞壁、细胞膜的损伤,结合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观察菌丝体的外部、内部微观形态。通过皮肤细胞毒性实验考察地榆炒炭的安全性。 结果 地榆经炒炭后抗红色毛癣菌药效更为显著,其炮制增效的核心为效应物质没食子酸、没食子酸甲酯、焦性没食子酸、鞣花酸、原儿茶醛等(均为MIC≤128 μg·mL–1)总含量增加454.74%,非效应物质儿茶素(MIC=512 μg·mL–1)含量减少至4.36%。同时,地榆、地榆炭的抗菌机制均为破坏细胞膜,而干扰细胞壁的完整性[显著抑制β-(1,3)-D-葡聚糖的表达]仅地榆炭有。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观察到地榆炭相较于地榆,更为明显地导致菌丝收缩,菌丝隔消失,诱导红色毛癣菌异常的内部形态,包括细胞器的严重肿胀变形及菌丝隔膜的消失等。 结论 地榆炒炭后应用于皮肤癣菌病的治疗更为安全有效。
目的 建立一种简单、快捷、灵敏的LC-MS/MS法测定犬血浆中维生素K1顺、反异构体的浓度,并进行方法学验证。 方法 以维生素K1-d7作为内标,血浆样品经甲醇-异丙醇(50∶50,V/V)溶液预处理,采用ChromCore C30(15 cm×4.6 mm,3 μm)色谱柱,以水(含0.1%甲酸)-甲醇(含0.1%甲酸)(1∶99,V/V)为流动相,以1.0 mL·min–1的流速等度洗脱,柱温25 ℃,待测物和内标采用大气压化学电离源(APCI+)多反应监测模式(MRM),待测物和内标的定量分析离子对分别为m/z 451→m/z 187(维生素K1)和m/z 458→m/z 194 (维生素K1-d7)。 结果 维生素K1反式体和顺式体的线性范围分别为5.00~5 000 ng·min–1和5.00~1 000 ng·min–1 (r≥0.996 4)。日内、日间精密度在12.50%以内,准确度偏差在±11.38%以内,无明显基质效应,选择性、灵敏度、提取回收率和稳定性均符合生物样品分析相关规范要求。犬静注维生素K1注射液后,其反式体和顺式体的AUC0~t分别为(3 950±1 198)、(537.2±205.7) ng·h·mL–1。 结论 建立的LC-MS/MS方法简便、快捷、选择性强、灵敏度高,成功应用于犬静脉给予维生素K1注射液后其顺、反异构体的药动学研究。
目的 制备并表征黄芪多糖-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复合物(APS-SPIONs),明确瘤内递送黄芪多糖(APS)效率对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极化的影响。 方法 采用溶剂热法制备小粒径的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SPIONs),再通过EDC/NHS偶联法制备APS-SPIONs;动态光散射粒径仪及透射电镜等对APS-SPIONs的制剂学行为进行表征;借助血清铁浓度检测试剂盒和分光光度法对铁、多糖含量进行定量标定;流式细胞术考察APS-SPIONs体外诱导RAW264.7细胞极化的影响;构建RAW264.7细胞与4T1乳腺癌细胞Transwell共培养体系,考察给药对巨噬细胞极化与肿瘤细胞增殖的相互影响;建立4T1原位乳腺癌小鼠模型,考察不同给药方式下APS抑制4T1原位瘤生长能力,并评价APS-SPIONs诱导TAMs M1极化以及抗肿瘤效能。 结果 制得的APS-SPIONs溶液粒径为(52.1±2.8) nm,Zeta电位为(–21.1±0.7) mV,多糖含量为9.69%,铁含量为8.04%。APS-SPIONs在体外可有效诱导RAW264.7向M1表型极化,在共培养体系中可诱导巨噬细胞M1极化,进而提高对乳腺癌细胞的杀伤能力。瘤内递送APS效率能增强对4T1原位瘤的抑制效能。用APS-SPIONs治疗后,小鼠TAMs向M1表型极化明显提升,综合抗肿瘤效能明显提升。 结论 SPIONs载体可增强瘤内递送APS效能,进而增强APS促进4T1原位乳腺癌小鼠TAMs M1极化的作用,为中药改善免疫微环境发挥抗肿瘤作用提供策略和方法。
目的 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ridine diphosphate-glucuronosy1transferase1A1,UGT1A1)遗传多态性和非遗传因素对伊立替康所致不良反应影响,提高伊立替康临床应用安全性。 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期间以伊立替康为基础化疗的178例肿瘤患者信息,分析患者UGT1A1基因型和表型及临床生理、合并用药等非遗传因素与严重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的相关性。 结果 178例使用含伊立替康方案化疗患者中,UGT1A1*6野生型(GG)110例,杂合型(GA)61例,纯合型(AA)患者7例;UGT1A1*28野生型(TA6TA6)患者148例,杂合型(TA6TA7)27例,纯合型突变(TA7TA7)3例。快代谢型(EM)患者87人,中间代谢型(IM)74人,慢代谢性型(PM)患者17人。UGT1A1*6杂合型(GA+AA)显著增加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风险(P=0.021)。表型结果显示,IM和PM患者发生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风险显著高于EM患者(P=0.004)。患者基础总胆红素水平是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危险因素(P=0.001),化疗方案与严重腹泻具有显著相关性(P=0.004)。 结论 UGT1A1*6遗传多态性和患者基础总胆红素水平可预测伊立替康骨髓抑制风险,患者肿瘤治疗方案与伊立替康严重腹泻明显有关。
目的 收集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 agonist,GLP-1RA)相关循证医学证据,以获得直观的临床综合评价结果,为医疗机构引进和合理使用GLP-1RA提供循证医学支持与参考。 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法构建GLP-1RA治疗T2DM的药品临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参考相关药品说明书,药品注册信息,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有关GLP-1RA治疗T2DM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创新性、适宜性和可及性6个维度循证医学证据和研究对6种GLP-1RA进行客观评估。 结果 本次评估的最终结果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司美格鲁肽(85.10分)、度拉糖肽(79.25分)、利拉鲁肽(76.85分)、聚乙二醇洛塞那肽(70.25分)、利司那肽(65.00分)和艾塞那肽(63.50分)。 结论 根据评估结果,当医疗机构引进和临床合理使用GLP-1RAs时,可优先选择排名前3的司美格鲁肽、度拉糖肽和利拉鲁肽作为推荐药品。
目的 确定符合静脉转口服标准但未进行转换的可转换率,并明确静脉转口服药物的成本节约情况。 方法 通过横断面研究,以简单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获取2023年3月1日至2024年3月1日期间住院的患者及医嘱信息。以静脉和口服药品间差价、可转换剂次、总静脉给药剂次3个要素为统计指标,计算目标药物符合静脉转口服标准但未进行转换的比例和药物成本的节约值。 结果 针对5种目标药物,共纳入20 043名患者,患者主要分布在内科病房。5种目标药物静脉转口服的可转换率平均值为52.44%。5种目标药物年潜在节约成本为6 921 009.62元,平均每位患者可潜在节约335.3元/年。 结论 住院患者中符合静脉转口服标准但未进行转换的药品比例较高,静脉转口服策略可大量节约药物治疗成本。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于符合静脉转口服标准的患者尽量使用口服药物。
目的 初步探究阿兹夫定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肾移植受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及对他克莫司(tacrolimus,TAC)血药浓度的影响,为肾移植受者阿兹夫定的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 对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9例接受阿兹夫定治疗的COVID-19肾移植受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信息、COVID-19疫苗接种情况、症状、合并用药、服用阿兹夫定前后实验室检验指标。30 d内电话随访患者COVID-19抗原或核酸转阴信息、症状改善情况、用药前后TAC剂量及血药浓度变化数据。 结果 30 d的随访期内,27例患者核酸或抗原转阴,10例患者出院后因症状好转未测核酸或抗原;23例住院患者中,2例患者进展为重症肺炎;16例门诊患者,有4例因肺部炎症加重入院治疗,且1例进展为重症肺炎。纳入药物相互作用分析的34例患者,阿兹夫定治疗前后TAC的剂量、谷浓度及浓度剂量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阿兹夫定与TAC联用并未影响后者的血药浓度,初步证实阿兹夫定在肾移植受者中的安全性。但在临床实践中需密切关注阿兹夫定引起的胃肠道反应及肝损伤,以避免继发的TAC血药浓度变化。
目的 通过构建药物利用评价(drug use evaluation,DUE)标准并应用,提高甘草酸二铵注射液使用合理性。 方法 以甘草酸二铵注射液说明书、肝功能不全相关指南、专家共识为依据建立DUE标准评价指标,采用属性层次模型(attribute hierarchy model,AHM)确定各指标的综合权重。临床药师按照甘草酸二铵注射液DUE标准具体内容对临床进行一系列合理应用干预,调取使用甘草酸二铵注射液的病历,将2022年1—12月共118例为干预前,2023年1—12月共171例为干预后,采用加权优劣解距离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TOPSIS)分别统计干预前后两组病历与最优解的相对接近度(Ci )。 结果 干预后在特殊人群、联合用药、给药后监护、不良反应处理合理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90%≤Ci ≤100%为合理的病历占比从12.71%提高至40.94%;60%≤Ci <90%为基本合理的病历占比从78.81%下降至54.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加权TOPSIS联合AHM构建甘草酸二铵注射液药物利用评价标准并于真实世界的应用,切实提高了其使用合理性,并为其他药品临床使用评价及管理提供参考。
目的 比较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集采中选仿制药与原研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方法 将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的住院感染患者纳入回顾性队列研究,考察仿制药组和原研药组在安全性(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血常规异常、过敏反应、胃肠道不适)和有效性(临床有效率、死亡率、放弃治疗率和细菌清除率)方面的差异,其中有效性考察分肺部感染、腹腔感染和中枢感染3个亚组,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安全性、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结果 与原研药组相比,仿制药组患者同时发生肝功能、肾功能和血常规异常的比例、合用平衡肠道菌群药物比例更低(P<0.05),合用抗过敏药物比例更高(P<0.05);有效性方面,仿制药组患者3种感染的细菌清除率低于原研药组(P<0.05),而临床有效率、死亡率和放弃治疗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10,P=0.014)、住院时间(OR=1.020,P=0.024)、头孢曲松钠用药时间(OR=1.104,P<0.01)、伴随恶性肿瘤(OR=1.470,P=0.023)、伴随慢性肝病(OR=2.581,P<0.01)、使用原研品种(OR=1.595,P=0.011)是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因素;头孢曲松钠用药时间与临床有效独立相关。 结论 使用头孢曲松钠仿制药患者同时发生肝功能、肾功能和血常规异常的比例低于使用原研药的患者,3种感染的细菌清除率低于原研药,临床有效率、死亡率和放弃治疗率方面两者相当;保证充足的抗感染疗程、腹腔感染时联合抗厌氧菌药物是临床有效的有利因素。
目的 挖掘和评价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aromatase inhibitors,AIs)与肌腱疾病事件的关联性,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通过OpenVigil 2.1药物警戒分析工具提取美国FAERS数据库中第三代AIs相关肌腱疾病事件,提取时间范围为2004年6月至2023年8月2日。利用报告比值比法(reporting odds ratio,ROR)和比例报告比值法(proportional reporting ratio,PRR)进行肌腱疾病事件信号分析。 结果 共检索到第三代AIs相关肌腱疾病事件468份,阿那曲唑、来曲唑、依西美坦分别为197、188、83份,其中肌腱炎事件最多,占所有肌腱疾病事件58.77%(275/468)。AIs相关肌腱疾病事件年龄构成上,40~64岁33.76%(158/468),65~85岁28.41%(133/468),性别构成上女性占比高于男性。信号结果显示肌腱炎和腱鞘炎在3种AIs中均可生成可疑信号,强度排序为分别为阿那曲唑>来曲唑>依西美坦、阿那曲唑>依西美坦>来曲唑;肌腱断裂在3种AIs中未形成可疑信号;肌腱疼痛在阿那曲唑中可生成一个可疑信号。 结论 3种AIs与肌腱炎、腱鞘炎的肌腱疾病事件具有关联性,与肌腱断裂的关联性还需更多的数据支持。
目的 探讨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对晚期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及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1,TGF-β1)、Smad-3、Smad-7的影响。 方法 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期间于淄博市第四人民医院接受诊治且随访至2023年12月的晚期CRC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FOLFOX6化疗方案)与观察组(贝伐珠单抗联合FOLFOX6化疗方案),各31例,2组均以14 d为1个周期,连续治疗4个周期,疗程结束后,所有患者随访2年。对比2组临床近期和远期疗效,治疗前和治疗4个周期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和血清TGF-β1、Smad-3、Smad-7水平及不良反应。 结果 治疗4个周期后,观察组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2年,观察组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长于对照组,复发率、死亡率则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个周期后,观察组血清糖类抗原125、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抗原21-1、癌胚抗原、TGF-β1、Smad-3水平低于对照组,而Smad-7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20,P=0.203)。 结论 贝伐珠单抗联合FOLFOX6方案化疗治疗晚期CRC有利于调节血清肿瘤标志物及TGF-β1、Smad-3、Smad-7水平。
目的 促进北京地区基层医疗机构药学服务发展,提升药学服务质量,构建该实施评价体系。 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和课题专家组讨论,撰写《北京地区基层医疗机构药物治疗管理服务门诊工作实施专家共识》初稿,并通过专家焦点访谈法对初稿内容进行修改。采用德尔菲法,邀请北京地区25家基层医疗机构的30位专家以电子问卷的形式进行函询,对共识框架进行修改完善。以共识构建过程中的一、二级条目作为该研究评价体系的一、二级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为各指标赋权重。 结果 经过2轮专家函询,构建的评价体系含有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22项。一级指标按权重大小依次为管理工作组组织架构与工作职责、药学工作人员资质要求、专业技术支撑体系构建、工作内容、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服务对象、工作宣传引导与风险防控、设施设备。层次分析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率为0.048,结果可信度较高。 结论 该研究探索构建了适合基层医疗机构药物治疗管理服务门诊工作实施评价体系,为基层医疗机构药物治疗管理服务门诊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促进了药学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高胆固醇血症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引起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英克司兰是首个通过siRNA疗法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药物,2021年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上市。因其持续又强效的降脂作用和安全性,英克司兰成为纠正血脂异常的一种有前景的治疗选择。该文就英克司兰的作用机制、药动学特性、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的最新临床研究及进展进行综述,并简要阐述其独特的临床给药方式,期望为英克司兰在临床上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帕金森病精神病(Parkinson's disease psychosis,PDP)是帕金森病中一种常见的非运动性特征性疾病。在Nuplazid上市之前,临床上并无针对性药物用于治疗PDP。Nuplazid的作用机制为通过五羟色胺(5-HT)2A受体的反向激动剂和拮抗剂活性的结合调节,从而治疗PDP。目前国内已有学者系统整理了该药物上市前的药学和临床资料,但并未对上市后的临床研究进行整理。该文旨在系统整理Nuplazid上市后的临床情况,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给出引进或仿制该药品的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