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基于入血成分分析、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七龙天胶囊治疗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ypox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HPH)的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对七龙天胶囊含药血浆中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定性分析。通过PharmMapper、GeneCards等数据库筛选入血成分及疾病的相关靶点,运用String平台进行PPI分析;通过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AutoDock软件对主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 结果 灌胃给予七龙天胶囊内容物后,自大鼠含药血浆中鉴定出32个入血成分,包括22个代谢产物和10个原型成分。化合物-疾病共有靶点120个,PPI分析筛选出10个核心靶点。KEGG富集分析发现,七龙天胶囊可能通过PI3K-Akt、HIF-1、MAPK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HPH的作用。 结论 本研究明确了七龙天胶囊的入血成分,预测了其发挥治疗HPH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HIF-1α信号通路有关,为进一步研究七龙天胶囊作用机制奠定基础,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 构建不同炒制程度山楂饮片的快速鉴别方法。 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分析不同炒制程度山楂饮片中的挥发性成分及其含量,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岭回归和弹性网络3种数据分析方法进一步筛选具有差异的特征性成分;基于特征性成分,采用7种机器学习算法开展不同炒制程度山楂饮片的鉴别与构建区分模型。 结果 通过GC-IMS从不同炒制程度的山楂饮片中共检测出47种挥发性成分,包含10个醇类、9个醛类、8个酯类、6个杂环类、5个酮类、4个有机酸类、2个烃类、2个不饱和烃类和1个酚类;结合PLS-DA、岭回归及弹性网络3种数据分析方法共筛选出6个特征性成分;7种机器学习算法的预测结果显示,支持向量机径向核函数(support vector machine radial kernel,SVM-R)和朴素贝叶斯(naive Bayes,NB)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可用于不同炒制程度山楂饮片的快速鉴别与区分。 结论 本研究为不同炒制程度山楂饮片的快速鉴别与区分提供了一种简便、快速的方法,同时可为山楂及其炮制品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目的 对银星养脑方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分析与鉴定,阐明其所含部分化合物可能的裂解途径。 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对银星养脑方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分析与鉴定,色谱柱为ACQUITY UPLC BEH C18 column (2.1 mm×100 mm,1.7 μm),以0.1%甲酸水-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4 mL·min–1。采用正、负离子模式扫描,扫描范围m/z 50~1 500。根据精确质荷比和二级碎片离子信息,结合对照品和文献数据鉴定银星养脑方中的化学成分。 结果 共鉴定出86个化学成分,包括苯丙素类、黄酮类、萜类、生物碱类、糖苷类、苯酞类、酚类、寡糖酯类、甾体类等,并对黄酮类、苯丙素类和萜类等成分进行裂解途径分析。 结论 该方法快速准确,可作为银星养脑方化学成分快速分析与鉴别,并阐明了部分化学成分可能的裂解途径,为银星养脑方质量控制和物质基础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目的 制备黄芩苷-甘草蛋白纳米粒(baicalin encapsulated glycyrrhiza protein nanoparticles,b-GP NP),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 方法 pH-凝聚法制备b-GP NP,以黄芩苷用量、甘草蛋白用量以及pH值为影响因素,药物包封率和纳米粒的粒径大小为评价指标,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制备方案。测定纳米粒形貌、药物包封率、载药量、粒度分布、多分散性等。并对b-GP NP的体内药动学进行研究,将黄芩苷对照品和b-GP NP分别灌胃至大鼠体内,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测定不同时间点大鼠体内黄芩苷的血药浓度。 结果 最优处方制备的b-GP NP呈球状,粒径为212.3 nm,大小均一,具有良好的分散性,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达到9.1%和81.8%。b-GP NP和黄芩苷对照品在大鼠体内均符合药动学二室模型,且相比于黄芩苷对照品,纳米粒Cmax、AUC0-t 显著升高,CL降低(P<0.01),口服生物利用度增加至2.36倍。 结论 甘草蛋白纳米粒制备工艺简单,载药量高,可提高黄芩苷成药性和口服吸收效率。
目的 基于斑马鱼炎症模型筛选荔枝草抗炎药效物质。 方法 运用UPLC-Q-TOF-MS/MS技术表征荔枝草95%、70%、50%、30%乙醇和水提取部位的化学成分质谱信息,确定共有成分;建立斑马鱼炎症模型,以TNF-α、IL-6以及IL-10表达量为指标评价各部位抗炎活性;利用皮尔森相关系数和灰色关联度分析共有成分峰面积与抗炎活性指标的相关性,筛选最佳抗炎活性部位及相关药效物质,并进行实验验证。 结果 95%乙醇部位抗炎活性最好。5个提取部位有22个共有成分,其中高车前苷、高车前素、异鼠李素、木犀草素、芹菜素、鼠尾草酚和6-羟基木犀草素为荔枝草抗炎潜在药效物质。对前6个成分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均能显著降低斑马鱼炎症模型TNF-α、IL-6的表达,促进IL-10的表达(P<0.01)。 结论 荔枝草抗炎药效物质的阐明为其质量评价、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目的 预测潜在的心血管药物相互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效果、强度、途径及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以我国167种心血管药物为主体并采集其相互作用信息及相关药物属性,将收集到的数据运用C5.0、CHAID和类神经网络算法构建预测模型。 结果 共采集真实药物相互作用数据38 390条,药物属性数据19 242条。关联模型预测得到“药物-属性”结果50条、“药物-药物”相互作用数据158条、“属性-属性”结果2条。C5.0模型预测出药效学作用效果322条、作用强度4 180条、作用途径3 406条、作用机制4 047条。预测发现的158条“药物-药物”相互作用数据通过DDinter、Drugbank进行验证,分别查找到20条及26条相互作用预测信息;药物相互作用效果、强度、途径、机制预测模型准确率分别达89.5%、81.0%、84.5%、77.5%。 结论 两类模型能对我国上市药物的潜在相互作用及其效果、强度、途径、机制进行预测,预测结果具有一定可信度,可为开展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实验室研究提供依据。
目的 研究复方高滋斑片(Compound Gaoziban Tablets,CGZBT)对抑郁大鼠的缓解作用和海马NLRP3炎症小体的潜在影响。 方法 适应性喂养1周后根据0 weeks糖水偏好率将大鼠随机分为Control组、CUMS组、CGZBT-L组(0.4 g·kg–1)、CGZBT-M组(0.8 g·kg–1)、CGZBT-H组(1.6 g·kg–1)、Fluoxetine组,每组12只。SD大鼠造模6周建立慢性不可预知轻度应激(CUMS)抑郁模型,从第5周开始在CUMS造模同时给予相应药物干预2周。最后1天对大鼠进行糖水偏好实验、旷场实验、强迫游泳实验。麻醉后对大鼠海马体、血清进行取材,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海马体CA1区神经元细胞的变化。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体中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白细胞介素-1β前体(pro-IL-1β)、IL-1β、白介素-18(IL-18)的表达水平。 结果 与CUMS组相比,CGZBT各剂量组旷场移动总距离显著增加(P<0.01),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减少(P<0.01或P<0.05);CGZBT-M组和CGZBT-H组大鼠的糖水偏好率显著增加(P<0.01)。CGZBT可缓解CUMS大鼠海马体CA1区神经元细胞的损伤和降低血清中TNF-α、IL-1β的含量(P<0.01或P<0.05)。与CUMS组相比,CGZBT各剂量组大鼠海马中ASC、Caspase-1、IL-1β、的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或P<0.05);CGZBT-M组和CGZBT-H组大鼠NLRP3、IL-18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或P<0.05)。 结论 CGZBT可缓解抑郁大鼠的抑郁症状并抑制海马体中NLRP3炎性小体的表达。
目的 制备壳聚糖包覆芒果苷脂质体(CS-MF-Lips),考察其体外释药及药动学行为。 方法 以包封率、载药量和粒径为指标,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Box-Behnken响应面法筛选CS-MF-Lips处方工艺,制备CS-MF-Lips,冻干,并进行表征。灌胃给予芒果苷和CS-MF-Lips,测定血药浓度。 结果 CS-MF-Lips最佳制备工艺为脂药比15.9∶1,磷脂与胆固醇比9.9∶1,壳聚糖质量分数为0.18%。CS-MF-Lips包封率为(85.92±1.48)%,载药量为(4.04±0.16)%,粒径为(196.74±10.37) nm,Zeta电位为(14.13±0.49) mV。CS-MF-Lips微观形貌呈椭圆形,芒果苷在CS-MF-Lips冻干粉中以无定形状态存在。体外释药结果表明CS-MF-Lips具有缓释特性,与原料药相比,CS-MF-Lips中药物溶解度提高8.41倍。与芒果苷原料药相比,CS-MF-Lips的tmax、t1/2、MRT、Cmax、AUC0-t 及CL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相对生物利用度为420.48%。 结论 CS-MF-Lips可促进芒果苷口服吸收,为药效学评价奠定基础。
目的 建立测定人血浆中艾沙康唑药物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为侵袭性霉菌感染患者临床治疗中艾沙康唑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甲醇沉淀蛋白,Thermo Scientific液相色谱分离系统UltiMate 3000,色谱柱为Hypersil ODS2(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乙酸铵(10 mmol·L–1)(55∶45,V/V),柱温25 ℃,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285 nm,进样量70 μL。 结果 基于HPLC建立的艾沙康唑血浆浓度测定方法专属性强,在0.20~20.00 μg·mL–1血浆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 9),回收率为94.09%~102.36%,日内、日间RSD均<5%,室温、4 ℃与–20 ℃放置不同时间稳定性均表现良好。临床监测中,1例应用艾沙康唑治疗的患者血药浓度从0.79 μg·mL–1调整至1.89 μg·mL–1后显示出满意的治疗效果。 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稳定、简便与高效测定患者血浆中艾沙康唑浓度的HPLC分析方法。根据监测结果对患者给药方案进行调整,有助于临床安全、有效与合理用药。
目的 探讨颅内感染性疾病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multi-drug resistant bacteria,MDRO)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及其危险因素,为临床MDRO感染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收治的153例颅内感染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MDRO感染将其分为MDRO感染组(15例)和非MDRO感染组(138例),采用单因素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颅内感染性疾病患者发生MDRO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单因素检验显示,年龄、是否合并低白蛋白血症或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住院天数、抗生素使用天数、是否有侵入性操作等因素与MDRO感染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合并低白蛋白血症或糖尿病、住院天数、抗生素使用天数、有侵入性操作等因素是神经内科颅内感染性疾病患者感染MDRO的独立危险因素。15例发生MDRO感染的患者中共分离出MDRO 58株,大部分(53.4%)为革兰阴性菌,其中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9.0%、17.2%、10.4%。 结论 神经内科颅内感染性疾病患者MDRO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为9.8%;年龄、是否合并低白蛋白血症或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住院天数、抗生素使用天数、是否有侵入性操作等因素与MDRO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等革兰阴性菌为颅内感染性疾病患者发生MDRO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对于有高危风险的患者,临床上应高度重视,并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以减少MDRO感染的发生。
目的 研究寒热并用型咳嗽中成药组方和性效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处方审核点评和药品综合评价提供依据。 方法 从国家医保目录项下“止咳化痰平喘药”中,分别以药性理论为依据采用“三分运算法”并以说明书功能主治为依据采用“九宫格法”筛选寒热并用型咳嗽中成药,两者交集为最终遴选药品,分析组方与性效特点。 结果 筛选得到治疗咳嗽类中成药75种,运用“三分运算法”“九宫格法”分别得到寒热并用型咳嗽中成药28种和22种,两者交集为12种,如杏贝止咳颗粒、苏黄止咳胶囊、咳喘顺丸、蛤蚧定喘丸、小儿麻甘颗粒、宣肺止嗽合剂等。这12种中成药大多含有前胡-苦杏仁、麻黄-石膏等寒热并用药对,其说明书功能主治也未标明寒热属性或标有“表寒里热”等复杂证型。 结论 寒热并用型咳嗽中成药有其组方特点,往往用于寒热夹杂型咳嗽或寒热属性不明显的咳嗽,在适应证审核或联合用药点评时应予以注意。
目的 阐明患者使用替加环素后出现肝功能异常的特征和预后,尤其是达到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前的肝功能异常的变化趋势。 方法 通过电子病历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期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替加环素治疗满72 h、信息完整、已排除其他原因导致肝功能异常的585名成年住院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的肝功能指标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和总胆红素(TB)。分别评估各项指标异常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分级的动态变化过程。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法确定与肝功能指标异常相关的独立风险因素。 结果 与基线值相比,肝功能各项指标的首次异常值和异常峰值均明显上升。性别是导致ALT(OR=0.507,P=0.001)和AST(OR=0.657,P=0.034)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高维持剂量(100 mg,每日2次)和长疗程(>14 d)是导致ALT、AST和ALP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所有指标P<0.01)。此外,长疗程(>14 d)(OR=1.699,P=0.017)、手术(OR=1.819,P=0.001)和TB基线值超过正常范围上限(OR=4.079,P<0.01)是TB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使用替加环素后应当密切监测肝功能,重视肝功能异常指标,有利于发现肝损伤趋势,避免患者肝功能恶化。
目的 分析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rug-induced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 DIHS)的临床特征并比较在不同的诊断标准下预后的差异,为临床早期诊断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2021年期间根据RegiSCAR标准诊断为DIHS的住院患者,总结临床特点,并应用J-SCAR标准和RegiSCAR评分,比较患者预后的差异。 结果 75例DIHS患者中,致敏药物主要是抗癫痫药物(26例)、别嘌醇(17例)、抗感染药物(16例),潜伏期多在10~30 d(78.7%)。主要临床表现有皮疹(100%)、发热(94.7%)、肝脏损害(96.0%)以及嗜酸性粒细胞升高(49.3%),其中有10例使用别嘌醇的患者HLA-B*58:01基因检测阳性。治疗主要应用糖皮质激素或联合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最终70例患者好转,5例死亡。有27例(36.0%)符合J-SCAR标准非典型的DIHS,63例(84.0%)符合RegiSCAR评分可能/很可能DIHS。患者RegiSCAR评分≥3分病死率明显高于<3分(P<0.05)。 结论 DIHS病情重、易反复、死亡率高,有可疑用药史时,建议尽早进行RegiSCAR评分,及时发现危重症患者,降低病死率。
目的 挖掘托吡酯上市后的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event,ADE)信号,提高对托吡酯安全性的认知。 方法 检索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 (FDA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FAERS)数据库2014年第3季度至2023年第2季度的数据,使用报告比值比(reporting odds ratio,ROR)和比例报告比(proportional reporting ratio, PRR)法对托吡酯的ADE信号进行挖掘与分析。 结果 托吡酯ADE报告12 862份,ADE信号598个。系统器官分类(system organ class,SOC)不成比例分析发现“各种先天性家族性遗传性疾病”(ROR=2.91, PRR=2.88)具有显著性。首选术语(preferred term,PT)分析揭示了托吡酯相关的强度较高的ADE信号,如鼻石症、视觉持续、睫状肌痉挛、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以及良性家族性天疱疮等;发生频次较高的ADE信号,如异常感觉、嗜睡、记忆受损、意识模糊状态、肾结石以及认知障碍等。与药品说明书和药物副作用资源(Side Effect Resource,SIDER)数据库对比发现,部分ADE信号保持高度一致,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新的ADE信号。 结论 妊娠期妇女应谨慎使用托吡酯,并关注各种先天性疾病的风险。同时也应警惕相关的“眼器官疾病”“肾脏及泌尿系统疾病”以及说明书中未提及的ADE信号,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目的 评估中国发作性睡病患者的疾病特征、治疗现状与经济负担。 方法 于2021年11月-2022年8月,通过中国罕见病联盟自由研发和搭建的中国罕见病综合云服务平台募集发作性睡病患者,基于自行设计问卷与发作性睡病日间过度嗜睡量表开展线上问卷调研。 结果 共收集有效问卷280份,覆盖了我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成人组平均年龄为30.8岁,儿童/青少年组为15.1岁。2组均发现日间嗜睡严重,每月猝倒出现频率大于10次的比例超过50%,绝大多数患者存在多种共病,常见(40%以上)为焦虑或抑郁。成人组与儿童/青少年组均存在50%以上患者误诊,误诊中位时间分别为5.0、1.0个月,最长可至282.1、48.4个月;患者从首诊到确诊平均需要辗转2家医院,最多可达8~10家医院。成人组因患发作性睡病病年均总成本为37 537.10元,间接成本(53.17%)是其主要驱动因素;儿童/青少年组年为54 109.12元,直接医疗成本(54.74%)是其主要驱动因素。2组人均总成本均高于2021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 128元)。 结论 我国发作性睡病患者疾病负担较重,需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加强患者症状管理与加快安全、有效且经济药物研发与上市,以减轻患者与家庭的经济负担。
目的 考察配药机器人相比人工调配对静脉药物成品输液物理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 选择溶解难易程度不同的两种常用静脉注射药物,考察调配后8 h内成品输液的微粒值、pH值、渗透压、浊度、丁达尔现象,比较配药机器人和人工调配的成品输液物理稳定性。 结果 对于易溶解的药物注射用泮托拉唑钠,配药机器人调配后成品输液微粒值、pH值、渗透压、浊度和丁达尔现象与人工调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种调配方式调配后成品输液稳定。对于难溶解的药物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配药机器人调配后成品输液4 h内粒径≥10 μm、≥25 μm微粒值均大于人工调配,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渗透压方面两种调配方式无差异(P>0.05),8 h内变化均小于10%;浊度方面两种调配方式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调配后8 h内浊度与0 h比较变化值均小于0.5 NTU,成品输液稳定;丁达尔现象方面,两种调配方式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H值方面两种调配方式无差异(P>0.05),调配后成品输液8 h内变化均小于10%;调配效率方面,配药机器人优于人工调配。 结论 对于易溶解的药物泮托拉唑钠,配药机器人调配的成品输液物理稳定性与人工调配无差异;但对于难溶解的药物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人工使用振荡器调配的成品输液微粒少于配药机器人调配的成品输液,其他参数无差异,成品输液均保持稳定。医疗机构使用配液机器调配相对难溶解药物时,应评估药物的溶解程度,并优化调配步骤,以保证成品输液质量。
顺铂是临床上治疗乳腺癌、膀胱癌等实体瘤的常用化疗药物,但是随着DNA修复、解毒、排泄等过程的发生,顺铂及其代谢产物的疗效及毒副作用个体差异较大,越来越多证据支持基因多态性对顺铂疗效及毒副反应的预测作用。该文从核苷酸切除修复途径、肝脏解毒及肾脏排泄过程的基因多态性进行综述,结合亚裔人群的突变概率,分析影响顺铂临床疗效及毒性相关的基因多态性,其中rs25487、rs11615、rs316019作为亚裔中突变率较高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在制定化疗方案前进行基因多态性检测,将有利于减少毒副作用,提高顺铂的临床疗效,为制定顺铂个体化给药提供借鉴意义。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近年来,针对ASD病因或治疗靶点的研究逐渐增多,如干细胞疗法、微生物群-肠-脑轴、腺相关病毒基因治疗、兴奋-抑制(excitatory-inhibitory,E-I)失衡、内源性大麻素(endocannabinoid,eCB)系统及磷酸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3-kinase,PI3K)信号通路等。部分药物研发已取得初步进展,本文就ASD治疗靶点及药物研发情况进行综述。
1例75岁患者因慢性肾病5期长期血液透析,入院后因呃逆服用巴氯芬,未减量。第1次服药后患者出现眩晕和抽搐加重,第4次服药后出现意识障碍,临床考虑巴氯芬导致并进行血液灌流。血液灌流过程中出现癫痫样症状合并持续失神状态,动态脑电图提示癫痫,最终判断为巴氯芬导致的毒性代谢性脑病、癫痫持续状态。经持续血液透析,患者意识恢复、癫痫控制后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