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第41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1-05-15
  

  • 全选
    |
    专论
  • 韩泰森, 王瑞麟, 陈敬, 史录文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9): 869-874,885.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9.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基于样本儿童医院药品使用情况,为制定中国儿童基本药物目录提供参考。方法:利用18家三级儿童专科医院的药品采购数据,比较分析第7版《WHO儿童基本药物示范目录》(EMLc)与样本儿童医院用药在品种和剂型上的异同,根据欧洲药品管理局推荐的儿童用药剂型,分析不同年龄儿童适宜用药剂型的分布情况。结果:儿童医院用药与《WHO儿童基本药物示范目录》重合的活性成分191个,重合率64.3%,重合的品种247个,重合率75.3%。儿童医院使用较广泛的剂型分别为静脉注射剂(41.3%)、口服片剂(24.9%),用药金额占比最高药品类别为抗感染药物(34.0%),用药金额占比最高的药品为人免疫球蛋白(16.8%);适宜新生儿和婴幼儿使用的泡腾剂、栓剂和灌肠剂较少。结论:儿童专科医院的用药情况与EMLc存在差异,部分类别药品剂型缺乏,在制定中国儿童基本药物目录时,可借鉴EMLc相对成熟的遴选原则,结合我国儿童临床用药实际情况,并充分考虑儿童在药物剂型和规格上的特殊需求,提高我国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合理性。
  • 研究论文
  • 彭媛, 黎风, 何梅, 周玥, 杨明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9): 875-879,911.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9.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挖掘与分析二肽基肽酶-Ⅳ(DPP-4)抑制剂不良反应信号,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对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AERS)进行DPP-4抑制剂不良反应信号挖掘。结果:纳入2015年第1季度至2020年第2季度的AERS数据,得到首要怀疑DPP-4抑制剂的不良反应报告例数分别为西格列汀27 537、维格列汀87、沙格列汀2 232、阿格列汀655、利格列汀1 489,对应的不良反应信号个数分别为630、0、100、39、42,其中泌尿系统不良反应信号个数分别为41、0、4、0、6。在发生泌尿系统ADR的患者中,西格列汀的男性略多于女性,沙格列汀、利格列汀的男女人数相当;3个药物的患者年龄均集中在65岁以上;西格列汀剂量集中在100 mg·d-1,沙格列汀5 mg·d-1略多于2.5 mg·d-1,利格列汀均为5 mg·d-1;西格列汀半年内及1年以上的上报数较多,沙格列汀的上报数集中在1个月以上1年以内,利格列汀1年以上的上报数最多。结论:西格列汀可致多种泌尿系统不良反应,其次为利格列汀、沙格列汀。当患者存在严重泌尿系统病变时,避免选择西格列汀,可选择阿格列汀,谨慎选择沙格列汀、利格列汀。
  • 熊朝刚, 朱玉蓉, 李颖, 冯柯臻, 封卫毅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9): 880-885.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9.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对恩格列净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T2DM)进行经济学评价。方法:在恩格列净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T2DM的3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的基础上,建立恩格列净和二甲双胍治疗T2DM的Markov模型,模拟10 mg恩格列净联合二甲双胍、二甲双胍单用治疗T2DM无并发症、T2DM并发症及死亡的动态变化。以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为健康产出指标,以3倍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作为意愿支付阈值(WTP),使用Markov模型进行回乘分析和队列模拟获得2种治疗方案的长期效果与成本,并对成本、效用及贴现进行敏感性分析,检验结果稳定性。结果:在模拟为期10年的疾病进展后,与二甲双胍相比,10 mg恩格列净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方案的增量成本-效用比(ICRE)为96 256.582元/QALYs,小于WTP,增加的成本可以接受。敏感度分析显示,10 mg恩格列净与二甲双胍联合方案具有成本-效用的概率是60.300%。结论:对于T2DM患者,10 mg恩格列净与二甲双胍的联合方案属于优势方案,增加成本可以接受,但经济性概率不高。
  • 方焱, 倪伟建, 陈昭琳, 唐丽琴, 沈爱宗, 施依茹, 王芳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9): 886-892.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9.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甲氨蝶呤(MTX)代谢产物7-羟基甲氨蝶呤(7-OHMTX)血药浓度监测在成人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HD-MTX)延迟排泄预测中的应用。方法:收集某三甲医院进行HD-MTX治疗的137例次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相关信息,利用SPSS 25.0软件,分析MTX延迟排泄与人口统计学特征(性别、年龄、疾病种类、体质指数)、MTX化疗的输液时长、用药剂量、给药前血液学、肝肾功能指标(WBC、HB、PLT、N、ALT、AST、Ccr、BUN)、血药浓度相关性,并建立延迟排泄预测模型。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44 h或68 h 7-OHMTX血药浓度、7-OHMTX/MTX血药浓度比值、诊断、输液时长、化疗前AST值等与延迟排泄有显著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延迟排泄仅与7-OHMTX44 h血药浓度(P<0.001)或7-OHMTX68 h血药浓度(P=0.001)呈正相关,与7-OHMTX/MTX44 h或7-OHMTX/MTX68h血药浓度比值(P<0.001)呈负相关,44 h/68 h延迟排泄预测模型ROC曲线的AUC值分别为0.949/0.962。结论:高浓度7-OHMTX、低比值7-OHMTX/MTX是MTX化疗延迟排泄的危险因素,通过测定44 h或68 h 7-OHMTX浓度及其与MTX比值,均可以较好地预测MTX排泄延迟,44 h预测模型较68 h预测模型可以提前24 h预警,便于临床及时调整亚叶酸钙(CF)解救方案,更具有临床价值。
  • 许丁, 刘俊瑾, 常壮鹏, 邵云云, 邓贵凤, 侯锐钢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9): 893-899.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9.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黄芪甲苷(astragaloside IV,As)对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Adv)致肾损伤的保护作用,探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SD雄性大鼠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组(normal),Adv肾损伤组(30 mg·kg-1·d-1),As低、中、高剂量干预组(10,20,30 mg·kg-1·d-1)。通过测定血浆生化指标比较各组肾功能差异;Masson染色评价各组肾小管上皮细胞病理学改变;利用UHPLC-MS代谢组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浆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筛选出差异代谢物。结果:与正常组相比,Adv组肌酐值显著升高,肾损伤严重。而As可显著降低肌酐值和改善肾小管上皮细胞病理学形态,有效干预Adv致肾损伤。Adv组大鼠血浆共发现28个差异代谢物,As可显著逆转16个代谢物的变化。主要涉及与能量代谢相关的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代谢通路、泛醌和其他萜烯-醌代谢通路,与氧化应激相关的谷胱甘肽代谢通路。结论:本研究提示As保护Adv致肾损伤的机制与改善细胞供能,减少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害密切相关。本研究为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时利用黄芪作为减毒增效的治疗策略提供了基础依据。
  • 热增才旦, 张士杰, 杨建卓玛, 利毛才让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9): 900-904.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9.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藏药七十味珍珠丸中汞的5种存在形态和分布。方法:将七十味珍珠丸中汞的形态分为水溶态汞、溶于盐酸的无机汞和有机汞、络合汞、单质汞和残渣态汞,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分析5种形态汞的含量和分布。结果:藏药七十味珍珠丸中总汞的93.8%是以惰性汞形式存在的硫化汞,6.18%是与锌、铝、钙等金属氧化物形成的络合汞,0.01%是单质汞,0.04%是溶于盐酸的无机汞和有机汞,0.03%为水溶态汞。结论:通过震荡提取藏药七十味珍珠丸中不同形态汞,且5种汞形态的含量总和基本等于总汞含量。这种提取方式能够全面分析七十味珍珠丸中汞的形态,从而为控制珍宝类藏药的安全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 韩宝侠, 姜小梅, 申媛文, 程孝惠, 苟小军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9): 905-911.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9.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为基础的代谢组学技术分析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血清中代谢物的变化,筛选出可用于ESRD早期临床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探讨ESRD血液透析患者代谢紊乱的发生机制。方法:采用GC/MS检测63例ESRD患者(病例组)和相匹配的20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清中代谢物,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分析两组样本血清代谢谱,寻找两组之间的差异代谢物。结果:对照组和病例组的代谢谱区分良好,利用数据库NIST、Wiley Registry代谢组数据库和标准品数据库鉴定出34个差异代谢物,绘制34个差异代谢物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羟胺、尿素、富马酸等28个代谢物面积大于0.5。结论:ESRD患者存在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脂质代谢、尿素循环、嘌呤代谢等代谢异常,血清中鉴定的羟胺、尿素、富马酸等28个代谢物有望成为诊断ESRD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 田宇, 江汉美, 邸江雪, 韩蔓, 王文通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9): 912-916.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9.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比较丁香、肉桂及其药对的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单因素考察并确定最佳萃取条件,测定丁香、肉桂以及丁香、肉桂药对的挥发性成分,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最佳萃取条件为取样量0.6 g,萃取温度60℃,萃取时间15 min,解吸时间3 min。从丁香中鉴定出28种挥发性成分,从肉桂中鉴定出27种挥发性成分,从药对中鉴定出32种挥发性成分,分别占总挥发性成分的98.75%、80.37%和75.97%。丁香、肉桂及其药对共有挥发性成分6种,但共有成分的含量有所差异。3组数据的PCA综合得分具有较大差异,其中药对得分最高。结论:丁香、肉桂药对的挥发性成分大部分来自于丁香,配伍后有新的挥发性成分产生,两药配伍可能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为后续研究包含丁香、肉桂药对的复方提供参考。
  • 药物与临床
  • 张倩, 赵林钢, 刘史佳, 束雅春, 姚毅, 尚庆文, 田立元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9): 917-921.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9.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分析门诊中药饮片处方中半夏炮制品的超剂量使用情况,为道地中药的临床安全合理应用及个性化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2019年1-12月某院门诊含有半夏炮制品的中药饮片处方1 000张,对超剂量使用半夏炮制品的患者年龄、性别、科室分布,各剂量使用频次和频率,及诊断疾病之间的关联进行统计分析,并筛选典型病例进行处方分析。结果:超剂量使用的处方有705张,患者年龄(49.67±17.79)岁,其中男性患者占30.20%,女性患者占40.30%;主要分布于消化脾胃科、内科、肿瘤内科、耳鼻喉科、呼吸科。频数分析结果显示:法半夏超剂量使用343频次,姜半夏超剂量362频次;超剂量使用程度1.11~1.67倍出现688次,2.22~4.44倍出现17次。关联规则分析超剂量使用法半夏关联密切的西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伴肺气肿+咳嗽"、"支气管哮喘+咳嗽",中医诊断为"内科癌病(脾胃虚弱证)+胃痞病(脾胃虚弱证)";超剂量使用姜半夏关联密切的西医诊断有"支气管炎+咳嗽",中医诊断为"胃脘痛病(脾胃气虚证)+胃痞病(脾胃气虚证)"。剂量在30 g以上患者5例,处方分析结果其中4例西医诊断为肿瘤,中医诊断为内科癌病,药物应付与诊断相符,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半夏炮制品的临床超剂量使用情况较普遍,超剂量程度不同可能与半夏功效相关,临床应用分析将为保证其临床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个性化用药确定合理的剂量范围提供数据支持。
  • 王群, 孙世光, 乔明琦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9): 922-928.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9.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系统评价乳癖散结胶囊(Rupi Sanjie capsule,RPSJ)、他莫昔芬(tamoxifen,TAM)及其联合用药(RPSJ+TAM)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及PubMed、Cochrane Library、OVID、Embase数据库有关RPSJ、TAM及RPSJ+TAM治疗临床乳腺增生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和Jadad量表评价文献质量,采用Stata14.0和RevMan 5.0软件进行质量评价、敏感性分析、异质性检验、不一致性检验、发表偏倚及经典与网状Meta分析;效应量采用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以及95%置信区间(95% confidence interval,95% CI)或95%预测区间(95% predictive intervals,95% PrI)、累积概率面积(surface under the cumulative ranking curves,SUCRA)表示。结果:最终纳入文献29篇,共涉及病例7 162个;其中RPSJ vs. TAM纳入随机对照试验19个,涉及病例3 577个;RPSJ+TAM vs. TAM纳入随机对照试验3个,涉及病例256个;RPSJ+TAM vs. RPSJ纳入随机对照试验7个,涉及病例3 329个。本研究整体数据结果稳定,一致性较好,但存在一定异质性和发表偏倚。经典Meta分析置信区间提示,与TAM比较,RPSJ[RR=1.08,95% CI (1.02,1.14)]、RPSJ+TAM[RR=1.20,95% CI (1.10,1.32)]治疗乳腺增生症临床有效率显著提高。网状Meta分析预测区间提示,与TAM组比较,RPSJ[RR=1.09,95% PrI (1.03,1.16)]、RPSJ+TAM[RR=1.11,95% PrI (1.01,1.22)]治疗乳腺增生症临床有效率显著提高;SUCRA排序提示,TAM、RPSJ以及RPSJ+TAM作为乳腺增生症最佳治疗方案排序是TAM结论:依据现有临床证据表明,RPSJ及RPSJ+TAM在治疗乳腺增生症方面具有相对确切的疗效;但是这仍然需要后续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数据的支撑。
  • 秦艳, 李虹霞, 沈赟, 陈喆, 戴佩芳, 叶岩荣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9): 929-935.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9.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老年患者临床应用利奈唑胺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并统计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老年患者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运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使用利奈唑胺治疗的老年患者,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感染部位、病原菌的种类、实验室检查指标、合并疾病和合并用药等情况,根据药品的说明书和相关指南设计调查表,对老年患者中利奈唑胺的使用情况进行合理性评价,评估其疗效和不良反应,并对血药浓度监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有效病例329例,利奈唑胺临床应用的合理率为81.8%,不合理原因主要有无指征用药、疗程不当、选药起点过高以及联用药物不适宜等。临床治疗有效率为69.3%,病原菌清除率为59.6%。利奈唑胺用药期间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血小板减少(20.4%)和血红蛋白减少(11.9%)。31名老年患者进行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监测,血药浓度的监测率为9.4%,谷浓度维持在2~8 mg·L-1的有11例(35.5%),谷浓度>8 mg·L-1的有18例(58.1%),谷浓度<2 mg·L-1的有2例(6.4%)。结论:利奈唑胺临床应用的合理性有待提高,临床医师应严格把握用药适应证及合并用药的合理性来促进其临床使用。此外,临床用药期间还应加强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监测来提高老年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 李芝, 李堃宜, 钟志鹏, 李舸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9): 936-939.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9.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洛塞那肽联合达格列净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98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观察组予胰岛素泵治疗14 d后改用胰岛素治疗,对照组予聚乙二醇洛塞那肽联合达格列净治疗。比较2组治疗3个月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及C肽水平、胰岛功能指标、血脂、血压水平及体质量改变。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体质量(W)、收缩压(DBP)、舒张压(SBP)无明显改善,而治疗组均有下降,2组治疗后空腹血糖(FPG)及餐后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低于治疗前,高密度脂蛋白(HDL)、空腹C肽水平(FCp)、β细胞功能指数F (HOMA-βF)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低血糖发生率较观察组更低。结论:聚乙二醇洛塞那肽联合达格列净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较胰岛素更具有临床疗效,且安全性好。
  • 张明, 周木子, 冀召帅, 杨学斌, 艾超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9): 940-943,958.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9.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安罗替尼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Embase及SCI数据库收载的安罗替尼致ADR的个案报道,进行分析。结果:安罗替尼致ADR的文献报道有13篇,共17例,其中男性10例(58.82%),女性7例(41.18%);年龄主要集中在41岁以上(88.24%);多发生在用药31~60 d (38.10%);ADR以心血管系统(33.33%)和呼吸系统(28.57%)损害为主;ADR主要表现为支气管瘘(5例),高血压(4例),手足皮肤反应(2例)等;经对症处理后,13例患者好转,4例患者死亡。结论:应加强安罗替尼ADR的临床监测,避免严重的ADR发生,确保临床安全用药。
  • 药学实践
  • 李文静, 闫盈盈, 易湛苗, 翟所迪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9): 944-947.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9.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对北京某三级医院老年住院患者实施处方精简,为处方精简临床效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以2019年7-12月在该院老年内科住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临床药师在日常工作中对老年患者进行医嘱审核、用药咨询,对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处方精简。根据是否接受处方精简药学服务,将患者分为精简组和对照组。评价患者住院期间使用药品的种类数、药品费用、治疗总费用、住院时间、死亡等情况。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来平衡组间差异,使用Logistic回归构建模型计算倾向性评分,采用最近邻匹配法,按照1∶2的比例进行匹配,匹配后的2组人群采用χ2检验分析结果。结果:2019年7-12月共收治患者454人,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400人。处方精简组209人,其中58人停药或减量;对照组191人。匹配后精简组58人,对照组98人,2组在年龄、性别、疾病种类、基线用药数量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与对照组相比,精简组患者中位住院时间(13.50 vs. 16.00,P=0.021)和中位治疗总费用(13 614.50 vs. 16 580.13,P=0.038)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住院期间使用药品的种类数[(22.69±9.39)vs.(26.05±12.58),P=0.06]、中位药品费用(3 537.44元vs. 4 418.22元,P=0.274)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2组中均无死亡患者。结论:临床药师参与老年多重用药管理以及处方精简可对临床产生积极作用,优化药物治疗方案,减少不必要的药物治疗,节约治疗费用。
  • 刘金玉, 曾露, 郭敏, 刘秀兰, 李为, 刘宇, 陈云舟, 刘东, 李娟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9): 948-952.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9.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进行处方前置审核模式构建的实践经验,为综合性公立医院的处方前置审核模式提供参考。方法:借助合理用药监测系统,该院药学部、医务处、门诊办公室、临床各科室以及信息科多向沟通,共同制定基于循证且符合该院临床实践的个性化审方规则库。内容包括超多日用量、剂量范围、超说明书用药、重复用药、相互作用以及不良反应等27个模块。结果:截至2020年8月,该院已经对27个模块合计62 149条规则进行个体化制定,既提高了处方合理率,又减少了系统假阳性问题对临床开具处方的干扰。从2019年5月份开始,门诊慢病处方、抗菌药物和辅助用药管控陆续上线。2019年门诊次均药费较2018年同比下降4.8%;Ⅰ类切口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和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率环比下降11.41%和11.98%;全院辅助用药占比环比降幅达18.45%;医生对于系统审核规则的接受度逐渐提高,达到91.15%。结论:基于多学科协作和循证实践的模式是顺利推进处方前置审核工作的必要条件,处方前置审核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合理用药,防范医疗风险,值得推广。
  • 关克磊, 王彦芳, 聂春杰, 马真真, 楚尧娟, 王淑娟, 乔丽娟, 杜书章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9): 953-958.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9.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构建医院药师人文关怀需求的指标体系,提升药师的幸福感,促使药师为全民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方法:基于Watson关怀理论,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构建医院药师人文关怀需求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采用调查问卷法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结果:本研究遴选药学专家25名,专家的平均年龄为(36.7±5.51)岁,专家的工作年限为(11.9±7.24)年。专家函询的熟悉程度为0.763,判断系数为0.926,权威系数为0.845。各级指标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均在0.305~0.587之间,χ2检验P值均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专家咨询的协调系数较好;经过两轮专家函询后,最终确定了医院药师人文关怀需求的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31个,且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结论:所构建的医院药师人文关怀需求的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科学性,为医疗机构和社会群体进一步加强药师的人文关怀,完善药师发展路径,创造温馨关爱的执业环境提供参考依据。
  • 李潇潇, 门鹏, 周燊, 江华, 赵荣生, 史录文, 杨毅恒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9): 959-965.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9.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快速卫生技术评估,评价痰热清注射液用于急性呼吸系统感染及其并发症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经济性,为临床实践与决策者提供循证依据。方法:系统检索主要的中英文数据库,由2名评价者分别根据预设的纳入排除标准和数据提取表筛选文献和提取数据,并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以中等质量文献为主。与抗菌药物/抗病毒药/常规治疗单药治疗相比,联合应用痰热清注射液可改善成人肺炎、支气管炎、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H1N1的临床总有效率等相关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热清注射液与抗菌药物在肺炎、支气管炎的临床总有效率相当(P>0.05),但可缩短退热时间和咳嗽消失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抗菌药单药应用相比,联合痰热清注射液不增加药品不良反应发生风险(P>0.05)。与左氧氟沙星单药用于社区获得性肺炎相比,痰热清注射液联用左氧氟沙星具有成本效果优势。结论:与抗菌药物/抗病毒药/常规治疗等治疗急性呼吸系统感染及其并发症相比,联合使用痰热清注射液具有较好疗效与经济性,且不增加安全性风险。有必要进一步开展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试验进行验证。
  • 综述
  • 吕鹏, 王运红, 樊晖晖, 马芬芬, 张玉, 黄怡菲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9): 966-970.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9.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儿童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的检出率逐渐增加,显著增加患儿死亡率,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难题。儿童作为特殊人群,可用药物有限,使得治疗更加困难。现有的报道多基于成人的研究结果,尚无完整的针对儿童的治疗方案、剂量推荐、安全性等数据。本文综述了儿童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及不同耐药机制下抗菌药物的选择,并对已批准用于儿童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感染的抗菌药物(碳青霉烯类、多黏菌素、磷霉素等)及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美罗培南/法硼巴坦、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雷利巴坦)的推荐给药方案逐一进行简介,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张飞雨, 张瑞霞, 宋学武, 张弋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9): 971-976.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9.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泊沙康唑为第二代三唑类抗真菌药,具有抗菌谱广、抗真菌活性强、安全性耐受性高、相较其他唑类抗真菌药更具成本-效益等优势,在预防侵袭性曲霉菌和念珠菌感染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但该药药动学过程具有较大个体差异,并且其血药浓度受到药物、患者、食物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无法达到预防或治疗效果。本文旨在对影响泊沙康唑血药浓度的因素进行综述,为该药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参考。
  • 药物警戒
  • 刘海燕,李艳娇,宋燕青,王相峰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9): 977-978.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9.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