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第41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1-03-15
  

  • 全选
    |
    专栏
  • 杨燕, 黄健, 张展涛, 刘平, 钟达通, 潘晓君, 郑治清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5): 437-441,449.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5.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妇科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为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某院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妇科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进行回顾性调查,结合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ACOG)、加拿大妇产科医师协会(Society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 of Canada,SOGC)、法国国家妇产科医师协会(Collège National des Gynécologues et Obstétriciens Francais,CNGOF)等学术机构制定的专科指南对用药情况进行评价,运用描述统计法进行分析。结果:共调取337份病例,分类为宫腔镜手术(Ⅰ组,n=127),腹腔镜手术(Ⅱ组,n=46),宫颈组织切除术(Leep、活组织检查、子宫颈刮宫术)/扩宫和刮宫术(Ⅲ组,n=13),人工流产-刮宫术、引产术(Ⅳ组,n=144),阴道前后壁修补术/子宫切除术(Ⅴ组,n=7)。抗菌药物使用率高达100.00%,无指征用药140例(41.54%),用药时机不合理299例(88.72%),用药疗程不合理192例(56.97%),用药品种不合理55例(16.32%)。在腹腔镜和宫腔镜手术预防用药上,国内指南未明确规定,本研究主要参考ACOG、SOGC等机构指南。结论:该院妇科围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现象较严重,主要为无指征用药和用药时机不合理,临床药师应采取干预措施以促进合理用药。
  • 研究论文
  • 许博文, 吴静远, 李杰, 张潇潇, 高瑞珂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5): 442-449.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5.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百合乌药方治疗胃癌(gastric cancer,GC)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中医药百科全书检索及查找文献筛选抗GC活性的百合乌药方化合物,经DrugBank查找及SwissTargetPrediction预测药物靶点。从基因表达数据库中查找GC癌变组织与健康组织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获得GC靶标;经Cytoscape3.7.2中BisoGenet构建百合乌药方与GC靶标的蛋白质互作网络,行可视化分析,并据中介中心性、接近中心性、度中心性筛选候选基因。经Metascape对候选基因行基因本位(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并构建"通路-基因"网络以筛选关键靶基因。结果:共获有效成分20个(百合11个、乌药10个),候选靶标309个,GO功能2 527个和KEGG通路162条。结论:百合乌药方治疗GC的有效成分为槲皮素、β-谷甾醇、豆甾醇、大黄素等,潜在靶标为RAF1、MAPK1、AKT1和PIK3R1等,GO包括氧化应激、细胞周期、凋亡和死亡等,KEGG涉及典型的癌症途径、MAPK、NF-κB和PI3K-Akt通路等。本研究推测百合乌药方治疗GC多富集在化合物、靶点与信号通路的交互作用上,能拮抗GC增殖、侵袭、转移及复发,以改善患者预后,为后续中药新药研发、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新证据。
  • 禚映辰, 常占强, 张培国, 封卫毅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5): 450-454.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5.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阐明NLRC3与肺腺癌(LUAD)和肺鳞癌(LUSC)预后及肿瘤免疫细胞浸润的关系。方法:利用Oncomine和PrognoScan数据库分别获取肺癌患者NLRC3基因转录水平和生存预后指标;采用TIMER数据库分析NLRC3基因表达和肿瘤免疫浸润的关系。结果:LUAD、LUSC组织NLRC3mRNA的转录水平较正常组织显著降低(log2 Fold Change=-1.480,-2.226和-3.753;P<0.01)。但NLRC3基因的表达仅与LUAD患者生存预后相关,队列研究显示高NLRC3表达的LUAD患者总生存期(OS)和无复发生存期(RFS)延长(GSE13213,OS HR=0.62,P cor=0.015 2;GSE31210,OS HR=0.40,P cor=0.000 8;GSE31210,RFS HR=0.45和0.64,P cor=0.000 3和0.046 0)。此外,NLRC3基因表达促进LUAD和LUSC免疫细胞(B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浸润(P<0.01)。肿瘤浸润免疫细胞分类中B细胞、CD8+ T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浸润水平较高的LUAD患者存活时间越长,预后越好(Log-rank P<0.05),但浸润的免疫细胞对LUSC患者预后无显著影响(Log-rank P>0.05)。本研究还发现NLRC3改善LUAD患者预后可能与增加肿瘤组织中肿瘤诱导浆蛋白样B细胞(tumor-induced plasmablast-like-enriched B cell,TIPB;cor=0.724、0.501、0.598,P<0.01)的浸润有关。结论:NLRC3有望成为LUAD潜在的诊断和预后生物标志物以及免疫相关治疗的靶点。
  • 苟小军, 陈月, 张顺宵, 曹姗, 杨晓露, 侯立新, 朱坚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5): 455-462.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5.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技术观察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尿液中小分子代谢物,发现用于糖尿病合并NAFLD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为糖尿病合并NAFLD的发生机制和早期诊断提供代谢水平上的依据。方法:采用GC/MS检测20例正常人(正常组)、20例单纯糖尿病患者(单纯组)以及30例糖尿病合并NAFLD (合并组)的尿液样本中小分子代谢物。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分析正常组、单纯组以及合并组的代谢谱变化。结果:正常组和单纯组的代谢谱完全分离,正常组和合并组的代谢谱分离良好。利用Wiley和NIST等数据库筛选和鉴定了19个与糖尿病合并NAFLD密切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经过代谢通路分析,糖尿病合并NAFLD患者体内存在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组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氨酰tRNA生物合成、色氨酸代谢、酪氨酸代谢等代谢异常。结论:糖尿病合并NAFLD的发生与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组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氨酰tRNA生物合成、色氨酸代谢、酪氨酸代谢等代谢异常有关,尿液中鉴定的代谢物有望成为糖尿病合并NAFLD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 陈俭双, 陈昊, 徐翠珊, 杨捷, 贾永艳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5): 463-470,489.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5.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建立苍夷纳米乳原位凝胶高效液相(HPLC)指纹图谱,进行化学模式识别分析,同时测定多指标成分含量,以对多批成方制剂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Venusil XBP C18(L)(4.6 mm×250 mm,5 μm)色谱柱,乙腈(A)-0.1%磷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柱温30℃,流速0.8 mg·mL-1,检测波长220 nm,进样量10 μL。利用国家药典委员会《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版)》进行相似度评价,对照品比对分析主要共有峰,并测其含量。结果:建立10批苍夷纳米乳原位凝胶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在0.98以上。采用SPSS 21.0、SIMCA 14.1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HCA)将样品大致分为3类,并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指认丹参酮ⅡA (34号峰)和丹酚酸B (16号峰)等是导致样品差异的主要标志性成分。同时建立测定样品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绿原酸、阿魏酸、丹酚酸B、丹参酮ⅡA的HPLC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条件经方法学验证,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7.8%~100.83%。结论:该方法简便可行,可系统、全面地评价苍夷纳米乳原位凝胶的质量,为进一步药效及制剂研究奠定基础。
  • 闫雪霏, 丁启, 钱宁, 孙备, 许雷鸣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5): 471-477.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5.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考察那屈肝素钙注射液重均相对分子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情况及存在问题,并对现行标准检验方法进行改进与统一以便更有效评价产品质量。方法:按照现行标准对市售的4家企业47批样品的相对分子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分布项目进行检验;改进并统一检验方法:采用TSKgel G2000SWXL (300 mm×7.8 mm)色谱柱分离,以0.1 mol·mL-1醋酸铵溶液为流动相,流速0.5 mL·min-1,柱温30℃,样品浓度1 500 IU·mL-1,示差折光检测器对47批样品进行测定;比较分析法定方法和拟定方法对相对分子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测定结果的影响及不同企业样品相对分子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差异;比较分析加速时间对样品相对分子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影响。结果:4家企业47批那屈肝素钙注射液的相对分子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按法定标准检验均符合规定。拟定方法经方法学验证,样品主峰与溶剂峰分离度良好,精密度RSD为0.1%;重均相对分子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结果的重复性RSD依次为0.1%、1.5%、0.1%、0.1%;日间精密度RSD依次为0.2%、1.9%、0.4%、0.4%。47批样品的相对分子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按拟定方法检验均符合规定,法定方法与拟定方法测定结果略有差异。B企业、C企业样品相对分子质量小于2 000的级分所占比例较D企业高。A、B、C 3家企业样品重均相对分子质量与加速时间呈负相关性。结论:A、B、C 3家企业样品的相对分子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及加速试验稳定性较D企业样品有一定差距。1家企业的现行质量标准较低,亟待提高。拟定方法降低流动相盐浓度,减少对色谱柱的损害,操作简便,检验成本低,重复性良好,方法耐用性符合要求,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那屈肝素钙注射液相对分子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测定。
  • 钟应淮, 奉建芳, 程勐, 李东勲, 刘雪梅, 张国松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5): 478-484.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5.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茶芎苯酞类有效部位(CPTA)中4种成分在大鼠离体肠中的最佳吸收部位、吸收机制和吸收动力学过程,为CPTA剂型与处方设计提供生物药剂学依据。方法:采用大鼠离体外翻肠囊模型,利用HPLC法建立CPTA中4种成分在小肠液中的含量测定方法。取麻醉后大鼠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段作为受试肠段建立外翻肠囊模型,计算各肠段中各成分的累积吸收量、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值。结果:建立了HPLC法测定CPTA中4种成分在SD大鼠肠道中的方法。4种成分随着浓度的增大,120 min累积吸收呈现不断增加趋势,低、中、高3种药物浓度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高两种吸收液浓度时,药物累积吸收量十二指肠>结肠>回肠>空肠。同一肠段的4种成分比较,洋川芎内酯A吸收最强,Z-藁本内酯次之,新蛇床内酯和正丁基苯酞的吸收最少;4种肠段中,十二指肠的Papp值最大,回肠与空肠的最小,洋川芎内酯A与Z-藁本内酯的Papp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茶芎苯酞类有效部位中4种成分在不同肠段皆有较好吸收,药物吸收方式可能为被动转运,可以制备成速释制剂、缓控释制剂等。离体肠翻转模型成本较低,操作简单,结果可靠,可以用于初步研究药物在不同肠段的吸收特性。
  • 药物与临床
  • 任海霞, 朱欢, 高慧儿, 邵佳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5): 485-489.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5.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调查外科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以制订SSI防控措施,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风险。方法:(1)回顾收集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外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资料6 986例,统计SSI的发生率;(2)以发生SSI的患者作为感染组,未发生SSI的患者作为非感染组,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按照性别、年龄、是否预防用药以1∶3比例匹配,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中位数(M)描述;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发生SSI的病例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 986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其中36例SSI,SSI发生率为0.52%;感染组36例,1∶3对应非感染组144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急诊手术、手术时间长(>3 h)、有植入物手术、重要脏器手术、手术>3 h未追加抗菌药物对于增高术后SSI的风险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3 h、有植入物手术、重要脏器手术是发生S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外科手术中有植入物手术、长时手术(>3 h)以及重要脏器手术是感染预防的重点,临床中应重视抗菌药物合理的应用,最大程度降低SSI的发生风险。
  • 蒋玙姝, 杨阿莉, 蒋珊, 夏明荣, 刘俊然, 张杰文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5): 490-494.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5.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天智颗粒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肝阳上亢证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纳入全国28个中心诊断的轻中度血管性痴呆肝阳上亢证患者965例,给予天智颗粒5 g/次,3次/天,治疗前、治疗后4周、12周、24周进行简易状态量表(MMSE)、肝阳上亢证量表(GYSK)、临床医师访谈时对病情变化的印象补充量表(CIBIC-plus)评估。结果:治疗后轻度和中度血管性痴呆组MMSE评分均增高,GYSK评分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CIBIC-plus显示符合方案集(per protocol set,PPS)轻度血管性痴呆组有总有效率为81.71%,中度血管性痴呆组总有效率为84.99%。不良反应主要以腹泻、恶心、呕吐、失眠等轻微症状为主。结论:天智颗粒能明显改善轻中度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和中医证候,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 刘爽, 张恩瑶, 宋再伟, 王冠儒, 易湛苗, 赵荣生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5): 495-501,511.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5.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系统评价浓度监测调整剂量(MPA TDM)与固定剂量(fixed-dose,F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差异,进而明确霉酚酸(mycophenolic acid,MPA)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的必要性。方法: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linical trials.gov,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9年12月。2名作者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评价文献质量并提取数据,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合并数据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项研究,包括6项随机对照研究,3项队列研究,共涉及2 330例患者,研究总体质量较好。Meta分析结果表明,有效性方面,MPA TDM组显著降低了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风险[N=2,RR=0.63,95% CI (0.41,0.96),I2=59%],但敏感性分析提示结果不稳定。2组在治疗失败、经活检证实的急性排斥反应、移植物丢失及MPA中断治疗等有效性指标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方面,MPA TDM组显著降低了感染的发生风险[N=2,RR=0.52,95% CI[0.33,0.81],I2=0],增加了白细胞减少[N=5,RR=1.21,95% CI (1.01,1.45),I2=63%]及贫血[N=4,RR=1.15,95% CI (1.02,1.30),I2=0]的发生风险,但敏感性分析提示结果不稳定。两组在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血小板减少、腹泻及恶性肿瘤等不良事件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行MPA浓度监测,可能会降低急性排斥反应及感染的发生风险,但可能会增加白细胞减少及贫血的发生风险。结合定性评价,在移植初期、减少激素用量的患者群体中倾向于开展TDM可能利大于弊,但仍需除外监测方法、监测指标等混杂因素、规范浓度监测标准后进一步分析TDM获益。
  • 刘家玥, 黄英杰, 霍晨星, 詹群璋, 温俊茂, 罗川晋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5): 502-511.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5.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系统评价不同抗凝用药方案对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疗效与安全性的差异,为房颤合并心衰的临床用药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各大中英文文献数据库,搜集房颤合并心衰患者抗凝方案的随机对照试验(RTCs)。筛选文献后,用Cochrane手册5.3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纳入研究质量。提取数据,使用Stata15.1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纳入12篇RCTs,共29 389例患者,涉及10种干预措施。结果显示,在降低体循环栓塞发生率方面,华法林(INR 2.0~3.0)、利伐沙班10 mg·d-1(下同)、利伐沙班20 mg·d-1、阿哌沙班5 mg bid (下同)、阿哌沙班2.5 mg bid疗效优于阿司匹林100 mg·d-1,华法林(INR 2.0~3.0)、利伐沙班20 mg·d-1、阿哌沙班5 mg bid疗效优于阿司匹林150 mg·d-1。在降低缺血性卒中发生率方面,华法林(INR 2.0~4.0)、利伐沙班10 mg·d-1、阿哌沙班5 mg bid、依度沙班60 mg·d-1疗效优于阿司匹林100 mg·d-1。在安全性方面:达比加群150 mg bid、利伐沙班10 mg·d-1、阿哌沙班5 mg bid的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华法林(INR 2.0~3.0),利伐沙班10 mg·d-1、达比加群110 mg bid、达比加群150 mg bid、阿哌沙班5 mg bid的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利伐沙班20 mg·d-1;利伐沙班10 mg·d-1、利伐沙班20 mg·d-1、达比加群110 mg bid、达比加群150 mg bid、阿哌沙班5 mg bid、依度沙班60 mg·d-1的颅内出血发生率低于华法林(INR 2.0~3.0)。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概率排序显示,利伐沙班10 mg·d-1在降低体循环栓塞、出血、缺血性卒中、颅内出血发生率方面,均可能是疗效与安全性最优的方案。结论:利伐沙班10 mg·d-1可能是对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疗效与安全性最优的抗凝用药方案。以上结论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仍待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加以完善。
  • 陈文文, 张许, 李振山, 刘燕琳, 党和勤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5): 512-515.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5.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估抗凝治疗范围内INR数目百分比(percentage of INR measurements in range,PINRR)评价房颤患者抗凝控制质量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某院2017年6月-2019年6月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计算PINRR和抗凝治疗范围内INR时间百分比(time in therapeutic range,TTR),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ROC曲线分析评估PINRR评价抗凝控制质量的能力。随访期间记录患者脑卒中事件及出血事件,探讨PINRR与卒中发生率及出血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09例患者,PINRR均值为(39.41±17.91)%,TTR均值为(42.46±19.18)%。PINRR与TTR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843(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PINRR评价抗凝控制质量的最佳临界值是56.7%,提示PINRR≥56.7%的患者抗凝控制质量较好(TTR≥70%)。随访期间,32例患者(15.31%/年)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事件,6例患者(2.87%/年)发生出血事件。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尽管PINRR≥56.7%的患者卒中和出血的年发生率均低于PINRR<56.7%的患者,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INRR评分在评价抗凝控制质量方面表现良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樊清清, 吴玥, 段石顽, 王颖丽, 李维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5): 516-520.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5.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比依替巴肽与替罗非班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介入治疗中的成本-效果分析,为中国N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抗栓药物的选用提供依据及参考。方法:基于Markov数学模型,以国内医疗成本为成本数据,以国内外临床研究结果为疗效指标,利用Treeage软件模拟计算使用依替巴肽或替罗非班在NSTEMI患者介入治疗过程中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及治疗成本,对比依替巴肽或替罗非班用于国内NSTEMI患者行PCI术的成本效果。结果:依替巴肽和替罗非班的总治疗成本分别为76 047.19元和75 094.83元,使用依替巴肽患者可获得的QALYs为10.58,替罗非班可获得的QALYs为9.69。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分析显示,ICER为1 070.07元/QALYs,小于人均GDP,提示NSTEMI患者介入治疗中使用依替巴肽较替罗非班是更具优势的方案。敏感性分析显示本研究结果稳定可靠。结论:在我国目前经济形势下,使用依替巴肽更具成本效果优势,可替代NSTEMI患者介入治疗过程中替罗非班这一抗栓选择。
  • 药学实践
  • 赵娅, 凌霄, 杨亚蕾, 张博, 康冰亚, 陈小菲, 张辉, 李春晓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5): 521-526.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5.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小剂量甲氨蝶呤导致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探讨影响药品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自1995-2020年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文献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关于小剂量甲氨蝶呤不良反应的个案报告并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小剂量甲氨蝶呤导致不良反应的个案报道共计93例;发生不良反应的平均年龄为(55.3±18.1)岁,60岁以上的占比48.39%,男女比例为1∶2.25;给药次数小于等于3次即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有33例(35.48%),不良反应发生在30 d内的占比52.5%;不良反应涉及的系统多达15种以上,其中以胃肠系统损害(27.5%),血液系统损害(26.5%);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2.4%)为主。结论:临床中使用小剂量的甲氨蝶呤亦需加强监测,密切防范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尤其应关注高龄、肾功能不全、合并用药种类较多的患者,有条件的患者在使用药物前应进行MTHFR基因检测。
  • 刘砚韬, 林芸竹, 陈力, 赵科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5): 527-532.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5.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挖掘、评价轮状病毒疫苗上市后药物不良反应信号,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报告比值比法、比例报告比值比法、贝叶斯法对美国疫苗不良反应报告系统中的轮状病毒疫苗不良反应信号进行挖掘和分析。结果:纳入以轮状病毒疫苗为首要怀疑药品的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报告15 417例,经ROR和PRR法检测得到可疑ADR信号359个,以ROR值大小排序排名前50位的ADR信号主要涉及系统为消化系统;采用BCPNN法对ROR值排名前25的可疑ADR进行重验获取结果为强信号的可疑ADR 11个;发掘出新的具有一定信号强度的ADR共130个。结论:通过对轮状病毒疫苗ADR信号挖掘,提示其发生消化系统不良反应风险较大,但仍需进一步信号评价和验证,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 王丽, 邓昕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5): 533-537,552.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5.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基于真实世界对托珠单抗药物不良事件信号进行挖掘和评价,为临床用药中风险识别及应对提供参考。方法:对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2017-2019年共12个季度托珠单抗药物不良事件报告数据进行挖掘,采用ROR数据挖掘算法检测FAERS数据库中托珠单抗药物安全信号,从患者性别、年龄、转归、累及器官及系统对ADE报告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同时重点分析用于治疗适应证为CRS时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信号。结果:数据处理后得到总的ADE报告总数为12 114 871例,以托珠单抗为PS药物的ADE报告总数为62 480例,检测出252个ADR信号。信号强度较大且数量较多的主系统器官分类主要集中在各类检查、感染及侵染类疾病及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按信号强度排序,排名前10位的信号依次为舒张压异常、收缩压异常、舒张压降低、检查异常、风疹、舒张压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异常、血纤维蛋白原降低、前列腺肿块、白介素水平升高。用于治疗适应证为CRS时所产生频次最高的不良反应信号为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结论:托珠单抗使用时除常见不良反应外,应加强对说明书中未涉及的肝胆系统疾病、耳及迷路类疾病、生殖系统、乳腺疾病及心脏器官疾病系统不良反应的关注。COVID-19重症及危重症患者使用时还应关注呼吸系统、肝毒性等不良反应,推荐临床使用时应对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及血压等指标进行定期监测。
  • 彭真, 王崇薇, 徐晓玲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5): 538-542.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5.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7·22"公告后通过对某医疗机构临床试验质量控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提高临床试验质量的相关意见和建议,以期提高药物临床试验的研究质量,为其他医院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某机构32个项目质控发现的问题,对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发布药物临床试验数据现场核查要点的公告(2015年第228号)》中要求,对发现问题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29个项目存在违反数据核查要点的不合格项共计387项,其中在受试者的筛选/入组相关数据链的完整性方面存在不合格项11项(占2.84%);在知情同意书的签署与试验过程的真实完整性方面存在不合格项14项(占3.62%);在临床试验过程记录及临床检查、化验等数据的溯源方面存在不合格项270项(占69.77%);在CRF中违背方案和严重不良事件例数等关键数据方面存在不合格项15项(占3.88%);在试验用药品管理过程与记录方面存在不合格项67项(占17.31%);在临床试验的生物样本采集、保存、运送与交接记录方面存在不合格项10项(占2.58%)。结论: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该机构在不良事件的判定、试验数据的记录和药品管理方面存在问题较多,加强对研究人员的培训,提高信息化水平,实现药物中心化管理,对提高临床试验质量至关重要。
  • 高珊珊, 范静, 贾秀玲, 李宗莉, 李相成, 魏丽娜, 李静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5): 543-547.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5.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优化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胰岛素系统化管理模式,提高月盘点账物相符率,降低安全隐患,确保用药安全。方法:分析普通胰岛素账务相符难点及原因,制订《胰岛素日消耗专用收支账册》及一系列优化措施,建立系统化管理模式。结果:实施一系列改进措施后,静配中心胰岛素每日实盘数量与专账做到100%账物相符,对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静配中心月盘点胰岛素账物不符占比前后两年进行对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每月质控记录胰岛素相关问题数量显著减少。结论:运用该管理模式加强胰岛素管理,降低了临床胰岛素实际使用存在的安全隐患,保证日收支账册账物相符,提高月底盘点胰岛素账物相符率。
  • 综述
  • 时海燕, 韩璐瑶, 赵维, 牟燕, 黄欣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5): 548-552.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5.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白消安在临床中常用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预处理方案,然而,白消安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在个体间差异较大,尤其在代谢过程中受到年龄、体重、基因多态性、昼夜节律和药物相互作用等多种因素影响,为临床预测白消安剂量增加了难度。研究表明,使用群体药动学(PPK)模型能良好地预测白消安的血药浓度,因此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为开展中国各群体中PPK研究提供思路,有助于提高白消安临床疗效、降低移植后并发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