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第4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1-01-1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张宏, 杨继红, 郑志昌, 李明, 吴琴琴, 李全进, 沈祥春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1): 1-7.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测定临床血浆样本中伏立康唑浓度。并用于1~14岁血液病儿童患者体内伏立康唑稳态血药谷浓度的测定,为指导临床用药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UPLC-MS/MS法测定,以氟康唑为内标物,色谱柱Waters BEH C18,检测器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流动相0.1%甲酸乙腈-0.1%甲酸水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1,柱温40℃,电喷雾离子源,以离子对m/z 350.112→281(伏立康唑)、m/z 307.112→238(内标)进行定量分析,并对测定的临床样本用SPSS 26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在50~10 000 n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8 0,n=8),定量下限为50 ng·mL-1;内标归一化基质因子94.89%~113.09%;提取回收率84.27%~105.78%;方法回收率89.70%~107.20%;日内、日间精密度RSD<10%;室温、冻融、长期稳定性、稀释与浓缩可靠性RSD<8%。采用该法对78例(175次)1~14岁血液病儿童患者体内伏立康唑的血药浓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患儿伏立康唑的血药浓度范围为51.13~9 989.99 ng·mL-1,中位数为1 429.67 ng·mL-1。治疗总体有效率和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分别为92.31%和19.23%。患儿体内伏立康唑血药浓度与体质量日剂量(r=0.172,P=0.132)、年龄(r=0.148,P=0.195)、性别(P=0.503)、是否低蛋白血症(P=0.211)无显著相关性。低浓度组治疗有效率低于推荐浓度和高浓度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3)。相比低浓度和推荐浓度组,高浓度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显著升高(P<0.01)。本研究基于本检测方法对2例患儿实施药学监护,取得了良好效果。结论: UPLC-MS/MS法检测血浆中伏立康唑浓度具有快速、准确、灵敏度高的特点,适用于儿童伏立康唑的治疗药物监测。
  • 朱星昊, 陈亚楠, 魏丹丹, 吴宗耀, 米玛潘多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1): 8-12.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从Notch/Hes1信号通路探讨七味红花殊胜丸对CCl4诱导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HF)小鼠的保护机制。方法: 50只小鼠按照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七味红花殊胜丸低、高剂量组,每组10只。模型组、秋水仙碱组、七味红花殊胜丸低、高剂量组小鼠腹腔注射40% CCl4橄榄油溶液3 mL·kg-1建立肝纤维化模型,然后七味红花殊胜丸低、高剂量组小鼠分别按3.9 g·kg-1,7.8 g·kg-1灌胃七味红花殊胜丸溶液;秋水仙碱组小鼠按0.1 g·kg-1灌胃秋水仙碱溶液;正常组和模型组小鼠灌胃等量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28 d。末次给药后检测各组小鼠血清ALT、AST水平;观察各组小鼠肝脏病理变化及Notch1、Jagged1、Hes1表达情况。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七味红花殊胜丸低、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ALT、AST活性显著降低(P<0.05);肝脏组织中Notch1、Jagged1、Hes1基因及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HE和Masson染色结果显示,七味红花殊胜丸低、高剂量组小鼠HF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七味红花殊胜丸对HF小鼠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与调控Notch/Hes1信号通路有关。
  • 于鲁海, 李红健, 赵婷, 王婷婷, 贾莉, 玛尔江·巴合提别克, 刘文丽, 孙岩, 孙力, 于爱平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1): 13-16,41.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我国新疆癫痫患儿HLA-B基因多态性与奥卡西平(oxcarbazepine,OXC)引起斑丘疹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服用OXC后引起斑丘疹16例和未发生斑丘疹的135例癫痫患儿,采用第二代测序技术对151例癫痫患儿的HLA-B等位基因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OXC引起的斑丘疹与HLA-B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结果: OXC-MPE组、OXC-耐受组和一般人群的HLA-B*0702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8.13%(9/32),2.43%(9/370)和2.14%(103/4 816)。HLA-B*0702的等位基因阳性率在OXC-MPE组、OXC-耐受组和一般人群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OR=26.51,95% CI:4.40~82.58;P<0.01,OR=27.45,95% CI:13.08~57.65)。HLA-B*4032的等位基因阳性率在OXC-MPE组、OXC-耐受组和一般人群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R=6.19,95% CI:0.90~0.99)。此外,OXC-MPE组,OXC-耐受组和一般人群的HLA-B*4001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0/32),3.78%(14/370)和0.53%(27/5 117)。HLA-B*4001的等位基因阳性率在OXC-MPE组和OXC-耐受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R=4.08,95% CI:1.00~9.08)。结论: 我国新疆癫痫患儿中HLA-B*0702HLA-B*4032等位基因可能是OXC诱发斑丘疹的风险等位基因,其中HLA-B*0702等位基因的风险度较大。
  • 尹银华, 胡莹, 宋叶, 何作瑜, 戴卫波, 谢彩英, 杨俊, 谢银彩, 宁万金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1): 17-23.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尿石汤配方颗粒改善肾草酸钙结石(CaXO)大鼠肾功能效果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草酸钙肾结石大鼠模型,检测大鼠造模前后体质量变化,肾脏质量、脏器系数变化,排尿量、尿液pH、尿液Ca2+、尿液结晶数量及类型,观察肾结石模型在大鼠机体上的宏观变化。采用He染色和Von-Kossa'S染色,观察尿石汤配方颗粒对肾结石模型大鼠肾组织的病理变化。采用试剂盒方法,检测大鼠肾组织中SOD、MDA、GHS-PX、CAT指标变化,探讨尿石汤配方颗粒对改善肾草酸钙结石大鼠肾功能可能的机制。结果: 模型组体质量增长缓慢,肾脏质量增加,肾脏系数升高,排尿量减少,pH呈碱性,Ca2+浓度升高,BLD结果显示+3,PRO结果显示+2,尿液中结晶为磷酸铵镁结晶,结晶数量为+3,肾脏病理观察可见明显肾小管扩张和草酸钙晶体沉积。给药组体质量增长较模型组快,肾脏质量和肾脏比重较模型组不同程度下降,排尿量增多,pH呈碱性,Ca2+浓度呈下降趋势,BLD结果显示+3,PRO结果显示阴性,尿液结晶数不同程度下降,肾脏病理观察可见肾小管扩张程度下降,草酸钙晶体减少。模型组大鼠肾组织中SOD、GSH-PX、CAT等指标水平下降,而MDA指标水平升高。各给药组均能提高因造模引起的SOD、GSH-PX、CAT水平降低,同时降低因造模引起的MDA水平升高。结论: 尿石汤配方颗粒对改善肾草酸钙结石大鼠肾功能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改善草酸钙结石肾功能作用可能的机制为:阻止MDA的产生,减少细胞损伤,激活SOD、GSH-PX、CAT的释放,以防止生成CaXO结晶。
  • 李梦婷, 刘昌林, 徐华, 王俊, 高柳柳, 陈晨, 汪洋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1): 24-29.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验证现有的早产儿氟康唑群体药动学模型对外部数据的预测准确性,并对给药剂量进行优化,为早产儿的个体化给药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提取国内外已发表的关于氟康唑的早产儿群体药动学模型信息。收集30例使用氟康唑的早产儿临床资料和血药浓度数据,采用拟合优度法、可视化预测检验法(visual predictive check,VPC)、正态化预测分布误差(normalised prediction distribution errors,NPDE)外部评价已发表模型的拟合预测效果。选择拟合度最佳的模型,采用贝叶斯最大后验概率法计算得到氟康唑在我院早产儿群体中的药动学参数和变异值。采用蒙特卡洛模拟,评价和优选最佳给药方案。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2项氟康唑的早产儿群体药动学模型。外部验证结果显示Kim等建立的韩国早产儿模型更符合中国早产儿的药动学特征。模拟结果显示,对于MIC ≥ 5 mg·L-1的念珠菌感染,氟康唑现行的推荐剂量3~12 mg·kg-1抗感染治疗成功率低于90%,需要提高给药剂量。结论: 本研究通过外部验证确认了适合我国早产儿的氟康唑群体药动学模型,临床可利用此模型和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指导个体化用药。
  • 孙菲菲, 张振凌, 郑旭亚, 杜莉杰, 黄亚森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1): 30-36.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探讨"海藻-昆布"治疗甲状腺结节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筛选海藻、昆布的活性成分和相关靶点,通过UniProt数据库进行靶点标准化;运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通过Genecards数据库检索甲状腺结节相关基因;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图;通过R语言和Bioconductor数据库对潜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将核心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对接。结果: 筛选后得到海藻、昆布共11个活性成分,194个相关靶点,核心靶点有AKT1、IL-6、VEGFA、CASP3等;GO分析得到129个相关过程,KEGG分析得到155条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具有较好的结合能。结论: "海藻-昆布"治疗甲状腺结节是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相互作用的结果,为"海藻-昆布"的临床应用以及甲状腺相关疾病临床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杜晓静, 耿慧英, 毛丽梅, 东静静, 靳亮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1): 37-41.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益精补肾方结合炔雌醇环丙孕酮片及二甲双胍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180例PCOS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90例,对照组在PCOS基础治疗上予以炔雌醇环丙孕酮片和二甲双胍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加用益精补肾方治疗。比较2组患者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生成素(FSH)、雌激素(E2)、睾酮(T)、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水平和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水平、排卵情况,同时分析其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1)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其LH、FSH、T和血清内脂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E2明显升高(P<0.05);(2)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其糖代谢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3)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88.89%)明显高于对照组(77.78%)(P<0.05);(4)研究组其治疗后排卵率(92.22%)和妊娠率(77.7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和62.22%(P<0.05);(5)研究组其不良反应发生率(3.33%)较对照组(11.11%)低(P<0.05)。结论: 益精补肾方联合炔雌醇环丙孕酮片和二甲双胍治疗PCOS患者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不仅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性激素水平、胰岛功能,还可以提高其排卵率和妊娠率。
  • 张艳娇, 杨雪婷, 李烨, 张惠锋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1): 42-45.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云南地区冠心病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分布,并比较不同地区和民族间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分布,为个体化药物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拟使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共978例,采用数字荧光分子杂交技术检测CYP2C19基因多态性,并比较不同地区、民族间的CYP2C19基因分布情况。结果: 在978例冠心病患者中,CYP2C19*1/*1CYP2C19*2/*2CYP2C19*3/*3CYP2C19*17/*17CYP2C19*1/*2CYP2C19*1/*3*CYP2C19*1/*17CYP2C19*2/*3CYP2C19*2/*17CYP2C19*3/*17基因型所占比例分别为37.52%、11.35%、0.51%、0.10%、39.26%、5.52%、1.02%、3.78%、0.82%、0.10%;等位基因CYP2C19*1CYP2C19*2CYP2C19*3CYP2C19*17的分布频率分别为60.43%、33.28%、5.21%、1.07%;CYP2C19代谢型(超快、快、中间、慢)所占比例分别为1.12%、37.52%、45.70%、15.64%。CYP2C19基因型、代谢型与北京、南京、淮海、重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河南、陕西、广东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与蒙古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壮族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云南地区CYP2C19基因存在多态性,功能缺失型等位基因分布频率较高,建议使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进治疗冠心病患者时,对CYP2C19基因型进行分析,以实施个体化给药治疗。
  • 郝鹏飞, 吴琼, 张超云, 卞华, 黄显章, 李宏艺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1): 46-51,62.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半夏中6个核苷类(尿嘧啶、胞苷、尿苷、腺嘌呤、鸟苷、腺苷)和4个有机酸类(酒石酸、柠檬酸、苹果酸、琥珀酸)的超高效液相-质谱联用(UPLC-MS/MS)分析方法,并对不同产地的半夏进行品质评价。方法: 色谱条件为Shim-pack XR-ODS Ⅲ(200 mm×2 mm,2.2 μm),流动相A为0.1%甲酸水,B为甲醇,梯度洗脱程序为0→5 min:1% B,5→10 min:1%~3% B,10→25 min:3%~20% B;柱温25℃,流速0.3 mL·min-1;质谱采用ESI离子源,多反应监测(MRM)的扫描方式进行检测;最后对结果采用SPSS和SIMCA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 10种待测成分在1~32 ng·mL-1线性关系良好,它们的加样回收率在96.8%~104.1%之间;该方法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符合方法学考察要求;24批半夏药材中酒石酸含量为0.22~1.08 mg·mL-1、柠檬酸0.33~1.89 mg·mL-1、苹果酸0.31~1.17 mg·mL-1、琥珀酸0.28~1.17 mg·mL-1、尿嘧啶0.01~0.83 mg·mL-1、胞苷0.60~4.85 mg·mL-1、尿苷0.10~0.26 mg·mL-1、腺嘌呤0.02~0.27 mg·mL-1、鸟苷0.06~0.34 mg·mL-1、腺苷0.01~0.79 mg·mL-1结论: 本研究所建立方法稳定可行,可用于半夏中多成分含量的同时测定,为半夏的质量控制提供新参考。
  • 药物与临床
  • 王桂凤, 刘锐锋, 李雪芹, 李运景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1): 52-56.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临床合理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提供参考。方法: 以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说明书为基础,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参照相关文献及规范,建立基于加权优劣解距离法(TOPSIS)的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药物利用评价细则,以此为依据,对某院2018年11-12月共140例患者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评价的140份病历中,与最优方案接近程度(Ci)大于80%的50例(占比35.7%),Ci在70%~80%的20例(占比14.3%),Ci在60%~70%的70例(占比50.0%)。结论: 基于加权TOPSIS法的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的药物利用评价方法可用于其药物利用评价。评价结果显示该院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使用较为合理,但医院需在处方权限、给药剂量和给药间隔等方面进一步规范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的合理使用。
  • 罗敏, 吴逢波, 吴斌, 徐珽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1): 57-62.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口服直接Ⅹa因子抑制剂致血管炎的临床特点及可能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PubMed、SCI、Embase(OVIP)、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关于口服直接Ⅹa因子致血管炎的文献报道,检索时间均自建库到2019年12月,筛选文献后提取文献信息,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用药情况、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处理和转归等信息,并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7份报告,7例患者,6例涉及利伐沙班,1例涉及阿哌沙班,其中男4例,女3例,平均年龄(56.43±19.89)岁,不良反应血管炎类型均经活检证实为白细胞破裂性血管炎,发生时间距首次用药最短4 d,最长3个月,其ADR关联性评价为很可能(5/7)和高度可能(2/7),均为严重的ADR,4例停药后好转,3例停药并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好转。结论: 需要重视口服直接Ⅹa因子抑制剂致血管炎的可能,尤其是白细胞破裂性血管炎,促进安全合理用药。
  • 武东, 贾莉, 张雅倩, 汪晓娟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1): 63-67.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住院期间服用替格瑞洛发生出血的预测模型,并交叉验证预测模型的准确率。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9月于某院治疗并服用替格瑞洛的135例急诊行PCI的STEMI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中用于模型建立的10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检验指标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采用ROC曲线分析评价预测模型,选取另外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交叉验证该预测模型的准确率。结果: 101例患者住院期间出血发生率为21.78%。与未出血组相比,出血组在年龄、替罗非班、同型半胱氨酸、血肌酐和LEVF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1岁)和替罗非班是替格瑞洛致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2种危险因素联合建立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0.797,准确度74.68%,精密度81.82%,选取另34例患者进行交叉验证,预测模型的准确率为85.29%。结论: 年龄(>61岁)和联合使用替罗非班是替格瑞洛致STEMI患者急诊PCI治疗出血的高危因素,两者拟合模型预测出血率有一定价值,其准确率为85.29%。
  • 徐洋洋, 张洁, 张树平, 高菲, 成文娜, 张烨, 丁长玲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1): 68-71.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医疗机构就诊患者麻醉、精神药品滥用/依赖情况和特征,为加强麻醉、精神药品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Excel表统计分析2018-2019年某院确诊为药物滥用或药物依赖患者的麻醉、精神药品使用情况,对确诊为麻醉、精神药品滥用/依赖者的人口学特征、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该院就诊患者确诊药物依赖237例,未发现药物滥用患者。237例药物依赖者中,男性84例,占35.44%,女性153例,占64.56%;>60岁的药物依赖者161例,占67.93%;平均年龄(66.83±13.97)岁;依赖年限分布集中在1~3年,占56.119%,平均年限为(4.75±6.96)年;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190例,占79.76%;已婚158例,占66.67%;离/退休人员140例,占59.07%。依赖的药物主要为苯二氮类,145例,占61.19%;药物获得渠道来自医疗机构占99.58%;使用药物原因为控制疾患的患者216例,占91.14%;监测上报人群中以医师、药师为主,占85.23%。结论: 在医疗机构药物滥用监测模式下能关注老年人麻醉、精神药品的合理使用,挖掘潜在的用药风险信号,提前预警与干预,降低药物成瘾性损害事件的发生。
  • 杨佳丽, 刘雪梅, 陈月, 张海英, 黄琳, 封宇飞, 边佳明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1): 72-76,97.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中国青光眼患者对抗青光眼药物的用药依从性,并确定其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全军合理用药监测网处方数据(2015-2017)。纳入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首次诊断为青光眼或高眼压症且在首次诊断日期前12个月(基线期)和后12个月(随访期)都在持续参保的成人患者。药物持有比例>80%的患者和没有120 d的抗青光眼药物治疗间隔被认定为依从性良好。结果: 共纳入8 593位青光眼患者,平均年龄为50.14岁,50.1%为女性。双眼患病患者占比为72%。患者的药物持有率均值为(0.167±0.11),持续用药时间均值为(61.48±46.47)d。本研究显示用药频率和患眼只数与用药依从性相关。与用药频率大于每日2次的患者相比,用药频率小于等于每日2次的患者可能有更高的药物持有率[校正OR(95% CI):3.51(1.39~8.84),P=0.008]和更长的持续用药时间[校正HR(95% CI):0.86(0.81~0.92),P=0.001]。单眼患病组较双眼患者组可能倾向于更低的药物持有率[校正OR(95% CI):0.10(0.02~0.42),P=0.001]和更长的持续用药时间[校正HR(95% CI):0.340(0.32~0.36),P<0.001]。结论: 初次诊断的青光眼患者用药依从性普遍较低,临床可适当增加用药频次低的滴眼剂的使用比例,以增强青光眼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 张嘉俊, 李珊珊, 李江娅, 张欣月, 林浩畅, 杨雅清, 钱懿轶, 翁稚颖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1): 77-80.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连花清瘟结合西医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现有证据进行文献检索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收集连花清瘟结合西医常规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研究。筛选文献并按照相关的结局指标进行分类总结和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有效文献6篇,其中4项研究为双臂研究,2项研究为单臂研究。3项研究报道了总有效率,试验组(或治疗后)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或治疗前);2项研究报道了转重症率,试验组转重症率均低于对照组;1项研究报道了中医证候积分,其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1项研究报道了外周血检测指标,其试验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2项研究报道了CT检查,其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5项研究报道了主要症状(发热、咳嗽、乏力)消失率,其试验组(或治疗后)消失率均高于对照组(或治疗前);2项研究报道了发热持续时间,其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4项研究报道了其他症状和体征消失率,其试验组(或治疗后)消失率均高于对照组(或治疗前);6项研究均未报道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 连花清瘟结合西医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可提高疗效,降低转重率,调节相关炎症因子,改善患者发烧、咳嗽、乏力等症状,疗效好,安全性高。
  • 曾文强, 张在斌, 吕昆阳, 梅欢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1): 81-84.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辅助静脉麻醉对结肠癌患者术后胃肠动力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2月至2018年1月某院收治的需行手术治疗的结肠癌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分为实验组62例与对照组60例,对照组给予开腹结肠癌根治术与静脉麻醉,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右美托咪定辅助麻醉,记录胃肠动力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实验组的肛门排气以及下床活动时间等都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肠梗阻、腹胀、腹痛等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2%和13.3%,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两组的血清胃泌素含量都比术后1 d要高,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7 d的CD4+值比术后1 d要高,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时间点不同的CD8+值之间的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辅助静脉麻醉能加快结肠癌患者在术后的胃肠动力恢复,在分泌胃泌素时起到促进作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进而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 药学实践
  • 王绚, 张永, 许静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1): 85-88.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拟建立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指标体系,完善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的基本框架,为推动中药上市后再评价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应用德尔菲法,选择与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研究相关的来自政府机构、医院、企业、学校及科研机构等行业的专家共40名,进行2轮调查,对上市后再评价指标进行筛选。结果: 经两轮调查后专家权威系数平均值为0.87;回收率分别为87.5%、84.3%,表明专家的积极程度较高;一级指标专家协调系数为0.615(P<0.01),二级指标专家协调系数为0.293(P<0.01),表明专家意见对总体指标评价的协调性较好;最终建立8项一级指标,35项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结论: 所选专家代表性强、权威性高,对指标体系的意见一致性较好,故综合应用德尔菲法是构建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方法,可靠性高,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 曹艳, 陈洁, 刘义伟, 冯湘玲, 郑恒, 丁玉峰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1): 89-93.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19版《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中抗肿瘤药物目录的变动情况,并将2018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与2019版《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中抗肿瘤药物目录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并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特征,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抗肿瘤药物目录的科学调整和完善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 比较两版目录中抗肿瘤药物的分类、品种、数量、剂型、规格等方面内容并进行汇总分析,对比各自的特点。结果: 2019版《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收录抗肿瘤药物品种、适应症、规格及注解均有重要调整,2018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已有许多进步,但相比于2019版《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在品种、数量、剂型等方面仍有借鉴之处。结论: 2018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抗肿瘤药物目录品种数目增幅较大,种类增多。两版目录在抗肿瘤药物规格上可以相互参照共同进步。2019版《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抗肿瘤药物目录在品种、数量、剂型、儿童用药、生物类似药、免疫疗法等方面都有优势,可以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抗肿瘤药物目录的科学修订提供参考和建议。
  • 邹红, 刘向阳, 张策, 邵明坤, 金鎏, 张宇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1): 94-97.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设定药品库存警戒限,高效合理控制医院药品库存,进而保障药品供应充足前提下控制成本。方法: 分析库存药品成本组成,推导经济订货量(economic order quantity,EOQ)公式模型,根据历史库存数据,通过Crystalball软件蒙特卡罗模拟算法模拟药品库存警戒限,模拟次数设定为15 000次。结果: 完成EOQ模型建立,实例模拟EOQ平均值为140支;95%置信区间(库存警戒限)为120~161支,设定120支为库存警戒限,140支为正常库存周转限,经实践可满足临床需求,且压低平均库存72支,约合47 376元。结论: 通过蒙特卡罗模型算法,可模拟预测药品的EOQ以及库存警戒限,结合HIS(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实时预警,科学配置库存,降低库存成本,为医院药品库存科学配置提供理论依据。
  • 周长凯, 丁守梅, 张睿, 纪洪艳, 邢晓敏, 刘东华, 郭切, 刘雅丽, 李文静, 曲海军, 隋忠国, 荆凡波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1): 98-102.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医院药学管控新模式,探索建立一种医院合理用药长效机制。方法: 对以循证医学为基础制订特定科室某类药物的临床治疗路径进行药学技术干预,并采用PDCA循环法进行行政干预,初步构建用药管控新模式,比较2018年1月至12月模式应用前后科室相关评价指标。结果: 应用合理用药管控新模式后,科室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镇痛药物术后疼痛控制率明显提高,恶心呕吐症状的发生率明显下降,人均药费显著降低。结论: PDCA循环法联合药物治疗路径的用药管控模式切实可行,相关经验或可为医药同行提供参考。
  • 综述
  • 侯幸赟, 郑骄阳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1): 103-114.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精准医学是综合考虑个人的基因、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一种新的疾病预防和治疗理念。随着药物遗传学和药物基因组学迅速发展和壮大,对个体遗传变异和药物剂量与治疗反应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成为精准医学治疗的关键。2型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可以导致心血管、肾脏等并发症。最新美国糖尿病协会和欧洲糖尿病协会的2型糖尿病高血糖管理共识中建议,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或慢性肾脏疾病、有低血糖风险或体质量相关问题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二甲双胍单药起始治疗后优先使用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钠-葡萄糖共转运体-2(SGLT2)抑制剂和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已经鉴定出许多与降糖药物反应相关的生物标志物,这些基因的功能变异对血糖控制、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风险有显著影响。我们综述了临床实践中新型二线降糖药物的药物遗传学的最新进展,为精准医学预防和治疗T2DM及其并发症提供有效工具。
  • 陈文文, 孙雯雯, 尹玲, 耿涛, 刘燕琳, 党和勤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1): 115-118.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1.0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已在临床应用多年,但是骨质疏松症相关骨折发生率依然很高,因此临床急需新型的治疗药物。2019年全球首个对骨转换具有双重作用的骨质疏松症治疗新药romosozumab在日本、美国和欧盟获批上市,为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Romosozumab能够显著增加骨形成标志物I型前胶原N末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 1 amino-terminal propeptide,P1NP)、骨碱性磷酸酶(bone-specific alkaline phosphatase,BAP)、骨钙素(osteocalcin)水平,减少骨吸收标志物血清C端肽(serum C-telopeptide,sCTX)水平。相比安慰剂以及阿仑膦酸钠或特立帕肽等阳性对照药,romosozumab可显著增加骨密度,降低椎体骨折发生率和临床骨折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