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围绕磷酸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AKT)/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echanistic target of rapamycin,mTOR)信号通路和自噬研究补气消脂方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干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高脂饮食16周,诱导NAFLD小鼠模型,于第13~16周以补气消脂方和易善复灌胃,检测血清肝功能、血脂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HE和油红O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测定肝组织血脂和脂质过氧化损伤指标,Western blot法检测脂肪代谢、自噬以及PI3K/AKT/mTOR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补气消脂方降低NAFLD模型小鼠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谷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降低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改善肝组织炎症损伤和脂滴堆积,降低肝组织三酰甘油、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下调脂质代谢相关蛋白乙酰辅酶A羧化酶,脂肪酸合成酶表达,上调肉碱棕榈酰转移酶蛋白表达,上调自噬标志物LC3表达,降低自噬底物P62表达,下调PI3K/AKT/ mTOR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水平。结论 补气消脂方可有效防治高脂饮食诱导的NAFLD形成,其机制与下调PI3K/AKT/mTOR信号通路改善自噬有关。
目的 探究洋甘菊总黄酮降血糖活性和改善2型糖尿病各项生理指标作用。方法 采用酶筛选法,通过观察洋甘菊总黄酮对醛糖还原酶(aldose reductase, AR)、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1B,PTP1B)和二肽基肽酶Ⅳ(dipeptidyl peptidase Ⅳ, DPPⅣ)等酶活性的作用,筛选洋甘菊总黄酮降血糖活性的作用靶点。以db/db小鼠和db/m小鼠为实验动物,观察洋甘菊总黄酮对糖尿病小鼠体质量和血糖的影响;检测小鼠血清TC、TG、HDL-C、LDL-C、ALT、AST含量和糖化血清蛋白含量;观察小鼠肝脏变性情况;测定肝组织中MDA表达量、SOD及GSH-PX酶的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AKR1B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酶筛选结果显示洋甘菊总黄酮对PTP1B和DPPⅣ不具有抑制作用,而对AR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其IC50值为(91.16±1.20) μg·mL–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中TG、TC、LDL-C、ALT、AST的含量和糖化血清蛋白含量均显著增加,血清HDL-C含量显著降低;肝组织中MDA表达显著升高,SOD和GSH-PX酶活性显著降低;小鼠肝脏病理切片结果显示肝损伤严重;且肝组织中AKR1B1蛋白的表达被显著上调。与模型组相比,洋甘菊总黄酮各剂量组血清TG、TC、LDL-C、ALT、AST的含量和糖化血清蛋白含量均降低,血清HDL-C含量显著增加;洋甘菊总黄酮各剂量组小鼠肝组织中MDA的表达显著降低,SOD和GSH-PX酶的活力显著上调;洋甘菊总黄酮各剂量组肝组织变性情况明显减轻;AKR1B1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结论 洋甘菊总黄酮可能通过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发挥降血糖作用,改善糖尿病小鼠各项生理指标,延缓糖尿病的发展。
目的 探究黄芪-莪术药对对胃癌细胞中卡培他滨代谢、转化和靶点的影响,并解析黄芪-莪术协同增强卡培他滨化疗作用的潜在生物学机制。方法 采用CCK-8法评价黄芪-莪术药对与卡培他滨联用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HPLC-MS/MS检测联用后胃癌细胞中卡培他滨向5-氟尿嘧啶(5-FU)的转化效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测定与卡培他滨-5-FU转化相关酶胞苷脱氨酶(cytidine deaminase,CDD)和胸腺嘧啶磷酸化酶(thymidine phosphorylase,TP)的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此外,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药物外排相关蛋白P-糖蛋白(P-gp)及5-FU靶酶胸苷酸合成酶(thymidylate synthetase,TS)的表达水平。结果 黄芪-莪术药对显著增强了卡培他滨对SGC790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这一效果与黄芪-莪术药对促进细胞内卡培他滨转化为活性代谢物5-FU相关。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黄芪-莪术药对剂量依赖性地上调了SGC7901细胞中代谢转化相关酶CDD和TP的表达。同时,黄芪-莪术药对剂量依赖性地降低了药物外排相关靶点P-gp的蛋白表达,并剂量依赖性地降低了5-FU关键作用靶点TS的蛋白表达。结论 黄芪-莪术药对能通过促进卡培他滨在胃癌细胞SGC7901中向5-FU的转化、抑制药物外排和降低TS表达,从而增强卡培他滨的抗肿瘤作用。
目的 以植物来源的玉米醇溶蛋白为载体材料制备黄芩苷-玉米醇溶蛋白纳米粒(baicalin-zein nanoparticles,BA-ZNPs),并对其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方法 采用相分离法构建BA-ZNPs,通过观测形态学、粒径大小、Zeta电位、包封率、载药量等指标对纳米粒进行表征。通过CCK-8法检测BA-ZNPs对转移性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生长情况的影响;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评价BA-ZNPs对细胞迁移和侵袭作用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BA-ZNPs细胞周期分布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BA-ZNPs呈类球形,粒径约为110 nm,包封率为(83.02 ± 1.24)%,载药量为(4.39 ± 0.32)%。载体材料无细胞毒性,黄芩苷(baicalin,BA)、BA-ZNPs均可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纳米化显著增强BA的细胞毒作用。相较于BA,BA-ZNPs对肿瘤细胞愈合能力的抑制作用显著增强,对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抑制作用也显著提高,更利于发挥细胞周期阻滞作用,提高BA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并诱导细胞凋亡。结论 黄芩苷纳米粒可有效抑制MDA-MB-231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进而诱导细胞凋亡,有望为治疗转移性乳腺癌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目的 探讨宣肺化浊方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肺泡上皮细胞损伤的干预作用。 方法 制备宣肺化浊方含药血清与空白血清,体外培养A549细胞,采用LPS诱导建立肺泡上皮细胞损伤模型。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筛选LPS最佳作用条件;将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以及宣肺化浊方低、中、高剂量组。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RT-PCR法检测凋亡基因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 CCK-8检测结果显示,12.5 µg·mL–1 LPS作用24 h为最佳干预条件。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存活率降低(P<0.01),细胞凋亡率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宣肺化浊方各组细胞存活率升高(P<0.05,P<0.01),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P<0.01)。随给药浓度增加,宣肺化浊方各组Bax、Caspase-3蛋白表达与mRNA表达量降低,Bcl-2蛋白表达与mRNA表达量升高。 结论 宣肺化浊方通过上调Bcl-2表达水平与下调Bax、Caspase-3表达水平抑制A549细胞凋亡,改善肺泡上皮细胞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Bax/Bcl-2/Caspase-3信号通路有关。
目的 利用UHPLC-Q Exactive Focus MS/MS技术分析避瘟解毒颗粒(Biwen Jiedu Granules,BWJD)的成分,并结合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其治疗“寒湿束表、热郁津伤”证呼吸系统疾病的药效成分和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Thermo Accucorea Q C18色谱柱(2.1 mm×150 mm,2.6 μm),以乙腈(A)-0.1%甲酸水(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鉴定BWJD的成分,利用SwissADME数据库筛选获得BWJD潜在活性成分,通过Swiss 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进行成分-靶点预测,采用GeneCards数据库以发热、咳嗽、咽痛、腹胀、腹泻、恶心呕吐为“寒湿束表、热郁津伤”证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症状检索疾病靶点,运用STRING和DAVID数据库进行成分与疾病交集靶点的蛋白互作网络分析、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Cyc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通路”网络,采用Autodock软件进行潜在活性成分和核心靶点的分子对接。结果 共鉴定出BWJD成分102个,筛选获得潜在活性成分40个,相关潜在靶点513个,主治病症靶点367个,取成分与病症交集靶点76个进行GO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主要涉及肿瘤信号通路、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性、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活性成分与相关靶点结合良好。结论 BWJD中木犀草素、大黄素、汉黄芩素、橙皮素等成分可能通过干预AKT1、EGFR、ESR1等靶点,进而调节AGE-RAGE、MAPK、PI3K-AKT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寒湿束表、热郁津伤”证呼吸系统疾病的作用。
目的 建立并验证基于LC-MS/MS定量检测人体内9种叶酸及其代谢物的方法,并应用于备孕及妊娠群体。 方法 对血液样本进行抗氧保护、蛋白解离及有机溶剂蛋白沉淀预处理;色谱柱选用Kinetex F5,流动相为含0.1%甲酸-水(A)和甲醇(B),以300 μL·min–1的流速梯度洗脱8 min;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对2022年5月至2023年9月南通市妇幼保健院918例备孕期及妊娠期妇女血液样本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阶段叶酸代谢物的差异并总结其分布情况。 结果 9种叶酸代谢产物[叶酸FA、5-甲基四氢叶酸(5-MTHF)、5-甲酰基四氢叶酸(5-FTHF)、同型半胱氨酸(Hcy)、S-腺苷甲硫氨酸(SAM)、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SAH)、维生素B12、维生素B2、维生素B6和红细胞中5-MTHF]分别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2≥0.992 8;准确度87.61%~109.72%,RSD≤7.97%;批内和批间精密度RSD≤18.18%;最大稀释倍数、仪器残留符合相关要求;样品在进样器中存放24 h后稳定性良好。随着孕周增加,血清和红细胞中5-MTHF呈上升趋势,Hcy和维生素B12浓度呈下降趋势,SAM/SAH比例呈下降趋势。 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具有良好的准确度、灵敏度和重复性,可同时测定备孕期及妊娠期妇女血液中9种叶酸代谢物的水平。临床实践证明,该方法适用于备孕期及妊娠期妇女叶酸的精准补充,可用于建立本地区叶酸参考范围。
目的 结合特征图谱、多指标含量测定、化学计量学技术以及一测多评法(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ulti-components by single-marker,QAMS)实现药材、中间体和制剂的多成分同步测定,用于评价益脉康制剂的整体质量。方法 采用Waters XBridge BEH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和0.2%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柱温30 ℃,检测波长327 nm。建立HPLC特征图谱,进行相似度分析。采用一测多评法定量分析19批样品中5种成分的含量,研究质量传递过程,并采用雷达图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法对含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建立了19批益脉康制剂 HPLC特征图谱,确认了5种成分,分别是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野黄芩苷和灯盏花甲素,其含量在线性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0),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加样回收率试验均良好。药材-中间体-制剂各成分的一测多评计算结果与外标法无显著差异;化学计量学分析确定了2个差异标志物,分别是野黄芩苷和灯盏花甲素。结论 所建分析方法稳定、可行,特征图谱、HPLC-QAMS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结合化学计量学的方法可实现益脉康制剂的整体质量评价,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目的 分析不同剂量瑞马唑仑全麻诱导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气管插管应激反应、血流动力学及肌阵挛和躁动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淄博一四八医院收治的老年腹部手术患者9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行瑞马唑仑进行全麻诱导,剂量分别为0.2、0.3、0.4 mg·kg–1,其余麻醉方式相同。比较3组患者T0(诱导开始时)、T1(初次BIS≤60时)、T2(气管插管后)及T3(拔管后30 min)时刻的应激反应[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和血清皮质醇(Cor)]、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及肌阵挛、躁动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3组Cor、E及NE时点、组间、交互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T3时刻C组Cor、E及NE均小于A组、B组(P<0.05);B组Cor、E及NE均小于A组(P<0.05);3组HR、SBP及DBP组间、交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肌阵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躁动发生率3.33%、B组为6.67%,低于C组的23.33%(P<0.05)。结论 0.2、0.3、0.4 mg·kg–1 3种剂量瑞马唑仑麻醉诱导均能够有效维持老年腹部手术血流动力学稳定性,但0.2、0.3 mg·kg–1静脉注射瑞马唑仑麻醉诱导可减少患者躁动发生率,0.3、0.4 mg·kg–1瑞马唑仑能够有效抑制患者气管插管应激反应。综合考虑0.3 mg·kg–1剂量瑞马唑仑更能够兼顾安全性。
目的 探讨疾病修正治疗药物诺西那生在治疗不同类型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后的运动功能及安全性评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2年7月在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接受诺西那生鞘内注射治疗的18例不同类型的5qSMA患儿的临床基线及治疗随访情况,对一般资料(性别、体质量、发病年龄、确诊年龄、初次治疗年龄)、临床分型、SMN2拷贝数、运动功能、双侧上下肢肌力、实验室相关检查等情况进行统计,治疗前、后比较采用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结果 18例患儿中男8例,女10例,开始治疗的年龄7.21(4.58,10.42)岁,其中Ⅰ型1例、Ⅱ型12例、Ⅲ型5例,治疗前病程56(37.5,82.5)个月,诺西那生治疗随访17(15.75,18)个月,1例Ⅰ型SMA患儿费城儿童医院神经肌肉疾病婴儿测试(CHOP INTEND)由15分提升至49分;Ⅱ或Ⅲ型SMA患儿脊肌萎缩症上肢模块修订版(RULM)评分由13(7,28)分提升至16(12,31)分,P=0.007;Hammersmith功能运动扩张表(HFMSE)评分由25(4,41)分提升至31(4,47)分,P=0.043。对于可步行的Ⅲ型SMA患儿,6分钟步行测试(6MWT)步行距离由356.50(243.25,373.75) m提升至407.50(227.50,418.75) m,(P=0.273)。16例患儿获得临床意义的运动功能改善,2例量表分数保持稳定。治疗期间报告不良事件主要包括非计划住院次数增加、短时间腰背痛、肝功能轻度异常、凝血指标异常、尿蛋白、尿隐血异常等。结论 诺西那生药物治疗可提升5qSMA患儿的运动功能、安全性总体良好,引起血小板减少相对少见,但可能需要重点关注尿蛋白、尿隐血等。
目的 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国谈”政策实施前后3种眼科常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及变化趋势,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不同年份医保目录中雷珠单抗注射剂、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和阿柏西普眼内注射溶液3种眼科常用抗VEGF的药品价格;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该院2013—2023年3种抗VEGF药物的价格、使用量、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efined daily doses,DDDs)、限定日费用(defined daily dose cost,DDDc)进行分析。结果 雷珠单抗注射剂、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和阿柏西普眼内注射溶液3种药物历经多次“国谈”后,价格分别下降6 126.5、3 347.2、1 750元,降幅分别为62.52%、49.22%、29.91%,2021年至今,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价格最低;3种药物的使用量和销售金额整体明显上升,DDDc明显下降;2020年、2021年、2023年,国产创新药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的使用量和用药频度最高,医生对该药选择性不断提高。结论 “国谈”政策的实施降低了贵重药品价格,增加了药品的可获得性,减轻了患者用药负担,节约了医保资金。随着“国谈”持续优化、新药不断研发、仿制药批准上市,抗VEGF药物价格依然具备下降空间;医生和患者对于国产创新药的认可程度亦不断提高。
目的 评估转移性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mCRC)三线治疗口服药瑞戈非尼(regorafenib,Rego)、呋喹替尼(fruquintinib,Fruq)与曲氟尿苷替匹嘧啶(trifluridine/tipiracil,TAS102)的安全性、有效性与经济性,为临床决策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系统检索HTA机构官方网站、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纳入Rego、Fruq与TAS102用于mCRC三线治疗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HTA报告和药物经济学研究,以描述性分析方法研究数据。结果 纳入14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和8篇经济学研究。在mCRC三线治疗中,Fruq相比TAS102在无进展生存期和疾病控制率方面的获益更大。三药间的总生存期和客观缓解率相似。对于KRAS野生型患者,Fruq相比其余两药在无进展生存期方面的表现更优,但尚需更丰富的证据进一步验证。三药相比,Rego更易导致肝功能异常,TAS102更易发生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贫血,但较少引起手足综合征和高血压;Rego相比Fruq更易引起蛋白尿,相比TAS102更易引起≥3级腹泻;三药导致的血小板减少、胆红素升高和疲劳的发生率相似。Rego标准剂量方案可能导致治疗中断,剂量递增策略与发生不良事件之间的相关性更小,且有效性并未受到影响。经济性评价提示Fruq与TAS102的经济性均强于Rego。结论 Rego、Fruq与TAS102在mCRC三线治疗中的安全性、有效性与经济性各有特点,临床需根据患者情况个体化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目的 探索利奈唑胺发生不良反应的血药浓度临界值,建立利奈唑胺血药浓度分类预测模型。方法 收集2023年7月至2024年2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98例使用利奈唑胺治疗患者的163次血药浓度监测数据,按8∶2将数据集随机划分为130份训练集和33份测试集,利用训练集建立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随机森林(GA-RF)分类模型,用于预测血药浓度分类情况,通过测试集进行模型性能验证。结果 发生不良反应组的患者血药浓度显著高于未发生不良反应组(P<0.001)。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亚组分析后发现,当利奈唑胺血药浓度≥10.37 mg·L–1和≥12.70 mg·L–1时,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和血红蛋白量减少的概率显著提高。163次监测中利奈唑胺血药浓度仅58.28%在2~10.37 mg·L–1内。通过遗传算法迭代得到最佳决策树数目为345,最佳深度为14,建立随机森林分类模型,经过测试集检验得到Brier得分为0.333 3、准确率为81.82%,F1分数为78.44%。结论 利奈唑胺血药浓度对发生血小板减少和发生血红蛋白量减少存在显著影响, GA-RF模型对血药浓度分类预测具有良好效果,该模型分类预测结果可为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目的 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ealthcare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HFMEA)结合根本原因分析(root cause analysis, RCA)在代煎中药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组建分析团队,运用HFMEA分析代煎中药质量管理流程中的潜在失效模式,采用柏拉图确定关键潜在失效模式,再应用RCA法找出根本原因,拟定相应改进措施并评估干预后的效果。结果 改进措施干预后,6项关键潜在失效模式的风险优先级数(risk priority number,RPN)值均显著下降(P<0.05);各环节工作差错率由0.10%降至0.03%(χ2=46.66,P<0.000 1);投诉事件占比由0.07‰降至0.007‰(χ2=6.711,P=0.009 6);满意度评分由3.10升至4.23(P<0.01)。结论 采用HFMEA联合RCA法用于代煎中药管理可有效降低差错发生,提高患者与药师满意度,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嵌合抗原受体T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AR-T)细胞疗法作为新型的细胞免疫治疗手段,在血液恶性肿瘤治疗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CAR-T细胞作为一种“活”药物,具有体内增殖分化特性,并在体内呈现特殊的细胞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PK)行为。既往研究表明,CAR-T细胞体内动力学特征可能与CAR-T细胞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有关。CAR-T细胞体内动力学行为对于明确CAR-T细胞体内作用机制,进一步指导CAR-T细胞临床精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该文对血液恶性肿瘤治疗中的CAR-T细胞药动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CAR-T细胞安全有效治疗提供参考。
细胞膜仿生纳米药物、化疗药物纳米药物和光动力疗法纳米药物,均可借助载体结构易化血脑屏障穿越过程,靶向胶质瘤病灶,激活肿瘤免疫、沉默肿瘤基因、介导热效应等方式,有效抑制肿瘤增殖、转移及耐药行为,成为胶质瘤治疗的新热点。该文对纳米药物在胶质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可为进一步开发抗胶质瘤靶向治疗策略提供新思路。
中药炮制是一门传统的制药技术,包括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技术,其中火制方法中的炒制是常用的炮制方法之一,中药炮制自古流传着“逢子必炒”的重要理论。药物经炒制后有利于有效成分煎出,去除非药用部位,降低毒性,缓和药性,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该文通过“逢子必炒”的历史考证对“逢子必炒”理论的形成及发展进行验证,结合“逢子必炒”物质基础、药动学和药理作用机制变化等多方面探究“逢子必炒”的炮制内涵,为进一步验证、发扬“逢子必炒”炮制理论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凭据。
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抗磷脂综合征患者发生肺栓塞,行导管溶栓治疗后予以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出院20 d后右下肢再次出现肿胀伴胀痛不适,彩超提示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药师和临床医师对患者的抗凝方案进行决策后改为利伐沙班进行抗凝治疗。利伐沙班用于此类患者是否存在争议,笔者进行大量文献阅读并进行了讨论。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抗磷脂综合征患者在华法林治疗不佳情况下,临床可尝试使用利伐沙班治疗该类患者,以期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该文报道了1例因肺肉瘤样癌接受信迪利单抗致G4级免疫相关性结肠炎患者的诊疗过程。治疗过程中对信迪利单抗引起免疫相关性结肠炎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进行分析,从最初考虑感染性腹泻到药物相关性肠炎,经过抗感染、调节肠道菌群及纠正电解质紊乱治疗效果欠佳,最终给予甲基泼尼松龙治疗后患者好转。该报道旨在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师及药师对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认识,增加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应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