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建立地榆的指纹图谱并探索其谱效关系,以揭示地榆的药效物质基础。 方法 利用HPLC建立13批次地榆样品指纹图谱,并通过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分析。以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抑制率作为地榆药效的评价指标,研究不同批次地榆对COX-2的抑制作用。结合灰色关联度分析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构建指纹图谱与药效之间的谱效关系,筛选出地榆的潜在活性成分。采用分子对接技术验证筛选成分的作用靶点,从而进一步明确地榆的药效物质基础。 结果 成功建立了地榆的HPLC指纹图谱,标定了11个共有峰,并指认其中6个共有峰;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13批样品可聚为3类;不同产地地榆对COX-2的抑制存在一定差异;谱效关系研究表明,共有峰6(丁香酸)、峰7(3-O-没食子酰基-原花青素B3)、峰9(鞣花酸)、峰10(地榆皂苷Ⅰ)与COX-2抑制活性高度相关,且呈显著正相关。分子对接及COX-2酶活抑制实验进一步发现,鞣花酸、地榆皂苷Ⅰ与COX-2及相关炎症因子能较好地结合,其可有效抑制COX-2活性。 结论 地榆发挥COX-2抑制作用是多种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共有峰9(鞣花酸)、峰10(地榆皂苷Ⅰ)所对应的成分与COX-2抑制活性密切相关,可能是地榆发挥抗炎作用的活性成分。本研究为地榆临床合理应用和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目的 建立潞党参口服液HPLC特征图谱并检测特征峰化合物抗炎活性,为潞党参口服液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HPLC建立潞党参口服液特征图谱。采用D101大孔吸附树脂、ODS柱色谱、制备型HPLC进行潞党参口服液HPLC特征图谱中主要特征峰化合物的定向分离纯化,利用NMR和MS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解析。通过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进行特征峰化合物体外抗炎活性研究。 结果 建立了潞党参口服液HPLC特征图谱,并指认了其中6个特征峰,分别为腺苷(1)、紫丁香苷(2)、pilosulyne E(3)、codonopilodiynoside A(4)、党参炔苷宁(5)、党参炔苷(6)。化合物1、3~6均能抑制脂多糖诱导的炎症因子一氧化氮的释放。 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潞党参口服液HPLC特征图谱可作为潞党参口服液质量评价方法之一,化合物1~6可作为潞党参口服液质量标准的潜在化学标志物。
目的 研究白花蛇舌草(Hedyotis diffusa Willd.,HDW)物质组分对异烟肼致肝损伤(isoniazid-induced liver injury,INH-ILI)的谱效关系,辨识HDW中与保肝作用相关的潜在活性成分。 方法 融合正交试验设计和HPLC法建立HDW样品指纹图谱;建立L02人正常肝细胞的INH-ILI模型,采用ELISA法检测AST、ALT、GSH、IL-6表达水平的变化;通过皮尔逊相关性分析(Pearson)、灰色关联分析(grey relation analysis,GR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OPLS)法探究HDW指纹图谱与其肝保护作用的谱效关系;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与电喷雾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仪串联(HPLC-ESI-Q-TOF-MS)技术对与保肝作用呈显著正相关的色谱峰进行鉴定。 结果 优化了HDW的HPLC分析方法,同时建立了9组HDW供试品的44个特征峰面积指纹图谱数据阵;Pearson、GRA和OPLS 3种方法关联结果表明,峰8、11、13、15、18、21、24、25、26、27、28和30共12种化合物与4种药效指标呈显著性正相关,经HPLC-ESI-Q-TOF-MS分析共鉴定了10种成分,分别为鸡屎藤次苷甲酯、车叶草苷酸、绿原酸、槲皮素-3-O-槐糖苷、山柰酚-3-O-(2-O-β-D-吡喃葡糖基)-β-D-吡喃半乳糖苷或同分异构体、槲皮素-3-O-[2-O-(6-O-E-阿魏酰基)-β-D-吡喃葡糖苷]-β-D-吡喃半乳糖苷、E-6-O-对香豆酰鸡屎藤次苷甲酯、E-6-O-阿魏酰鸡屎藤次苷甲酯或同分异构体、Z-6-O-对香豆酰鸡屎藤次苷甲酯和槲皮素。 结论 槲皮素-3-O-槐糖苷、E-6-O-对香豆酰鸡屎藤次苷甲酯等成分可能是HDW发挥肝保护作用的潜在活性成分,本研究可为HDW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为HDW治疗INH-ILI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目的 考察小伞虎耳草(Saxifraga umbellulata Hook. f. et Thoms.,SU)乙醇总提取物(SUT)对高脂、高果糖和高胆固醇饮食诱导的金黄地鼠高脂血症的治疗作用及其潜在机制。 方法 将雄性金黄地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洛伐他汀阳性药给药组(1.87 mg·kg–1·d–1)和SUT给药组(0.56 g·kg–1·d–1)。造模2周后,各组继续给予相应饮食和药物干预4周,检测给药期间体质量变化。实验结束后,采集血清样本用于血脂指标检测;取肝脏组织测定肝脏指数,并进行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学变化;采用UPLC-MS/MS进行肝脏组织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肝脏组织中关键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SUT干预抑制高脂、高果糖、高胆固醇诱导的体质量增长及肝脏指数升高,下调血清胆固醇、甘油三脂和游离脂肪酸水平,提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SUT有效缓解了肝细胞脂肪变性。代谢组学鉴定出的差异代谢物主要包括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和甘油二酯等,富集于胆碱代谢、甘油磷脂代谢、单环β-内酰胺生物合成及赖氨酸生物合成路径,且关键代谢物与血脂指标显著相关。Western blot证实SUT通过抑制SREBP-1/FAS通路降低脂质合成,上调胆固醇7α-羟化酶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并抑制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以促进胆固醇代谢;同时激活PPARα信号轴,上调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A及过氧化物酶体酰基辅酶A氧化酶1,激活线粒体中的酰基辅酶A合成酶1以增强脂肪酸β-氧化。 结论 小伞虎耳草通过多靶点协同调控胆固醇代谢、脂肪酸合成及氧化,并调控胆碱代谢、甘油磷脂代谢、单环β-内酰胺生物合成及赖氨酸生物合成路径,从而改善高脂、高果糖和高胆固醇诱导的高脂血症状和肝脏脂肪变性。
目的 探究加味香薷口服液治疗腹泻疾病的潜在机制。 方法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预测加味香薷口服液抗腹泻的主要活性成分、靶点及信号通路,并对预测的结果进行体外实验验证。 结果 网络药理学结果表明,加味香薷口服液通过槲皮素、木犀草素、大豆苷元等黄酮类化合物及β-谷甾醇、β-胡萝卜素作用于丝/苏氨酸蛋白激酶1(serine/threonine protein kinase 1,AKT1)、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白细胞介素-6等核心靶蛋白密切参与腹泻症状的发展进程;依据分子对接数据,其关键化合物与核心靶蛋白间结合能力普遍较强;脂多糖诱导的IEC-6肠上皮细胞实验表明,与模型组相比,加味香薷口服液能提高细胞存活率(P<0.05),使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分泌水平降低(P<0.05),白细胞介素-10水平上升(P<0.01),并与剂量呈依赖趋势;还能下调磷酸化AKT1、肿瘤蛋白p53和磷酸化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蛋白表达(P<0.05),上调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蛋白表达(P<0.05)。 结论 加味香薷口服液主要通过多靶点、多信号通路以有效缓解脂多糖诱导的腹泻,其机制可能与STAT3、AKT1等关联信号通路的持续激活、调控肠道炎症状态、细胞应激反应有关。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人血浆中5种抗菌药物及2种代谢物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HPLC-MS/MS)并进行方法学验证。 方法 血浆样本用乙腈(1∶3,V/V)进行蛋白沉淀。色谱柱为ACQUITY UPLC BEH C18柱(2.1 mm×100 mm,1.7 μm)。流动相为水(含0.02%甲酸)-乙腈,流速0.4 mL·min–1,柱温40 ℃。采用梯度洗脱,洗脱总时间7 min。串联质谱仪设定电喷雾电离(electrospray ionization,ESI)阳离子和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定量测定。 结果 该方法选择性良好。人血浆中伏立康唑、头孢哌酮在0.1~50.0 μg·mL–1,伏立康唑氮氧化物在0.02~10.0 μg·mL–1,泊沙康唑、伊曲康唑在0.2~50.0 μg·mL–1,羟基伊曲康唑在0.08~20.0 μg·mL–1,利奈唑胺在0.2~100 μg·mL–1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5)。各分析物提取回收率为90.3%~111.3%,内标归一化基质因子为0.92~1.12,批内、批间精密度<13.0%。同时,对高于定量上限样本进行5倍和10倍稀释后测定,准确度为95.1%~110.6%,精密度均<6.7%。 结论 所建立的HPLC-MS/MS方法选择性好,灵敏度、准确度、重复性高,线性范围较宽,适用于人血浆中各分析物的定量检测。
目的 通过DNA条形码技术和质量标志物的测定,研究菊花及常见易混品的亲缘关系,指导临床用药。 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菊花质量标志物绿原酸、异绿原酸A、木犀草苷、大波斯菊苷、异绿原酸C、金合欢素进行含量测定,并通过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从化学层面研究菊花及其常见易混品的分类。采用DNA条形码技术,对psbA-trnH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利用 MEGA 11软件计算和分析种内和种间 Kimura 2-Parameter遗传距离及变异位点,基于邻接法构建系统聚类树,从基因层面研究菊花及常见易混品的亲缘关系。 结果 对41批菊花进行的质量标志物分析结果表明,该6种标志物可以很好地评价菊花质量,聚类分析可将它们按照其品种或者居群进行很好地区分;41批菊花的遗传距离分布于0~0.006 63,邻接法系统聚类树将它们分为7个类别,支持率大于78%。 结论 该研究所确定的质量标志物科学全面,基于化学成分和基因层面的两种聚类分析相互支持又互为补充,能较好地解释菊花样品的亲缘关系,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
目的 制备同时包埋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和烟酰胺(nicotinamide,NA)的复合脂质体(L-RES-NA),并考察其抗氧化性。 方法 采用乙醇注入法制备L-RES-NA,并对其进行基础表征;利用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清除实验评估其抗氧化性;采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对样品的摄取情况;构建H2O2诱导HaCaT细胞氧化损伤模型,考察L-RES-NA抗氧化损伤能力。 结果 L-RES-NA的平均粒径为(160.67±1.82)nm,多分散性系数为0.16±0.03,平均Zeta电位为(–17.40±2.85) mV,测得白藜芦醇和烟酰胺的包封率分别为(91.02±0.09)%和(66.52±0.47)%。L-RES-NA微观形态呈类球状,红外光谱分析显示药物被成功包埋。ABTS自由基清除实验结果表明L-RES-NA的抗氧化性较强且优于仅包埋白藜芦醇或烟酰胺的单一脂质体(L-RES和L-NA)。在室温避光条件下储存35 d,L-RES-NA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与游离状态相比,经脂质体包封的药物更易被HaCaT细胞摄取,且L-RES-NA能有效抑制H2O2对HaCaT细胞造成的氧化损伤。 结论 制备所得的L-RES-NA包封率高、粒径均一、性质稳定,能促进HaCaT细胞对药物的摄取并发挥抗氧化损伤功效,在皮肤医药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目的 制备氢溴酸高乌甲素可溶性微针并对其进行表征。 方法 采用两步离心法制备氢溴酸高乌甲素可溶性微针,通过单因素试验以硬度、韧性、平整度、完整性、气泡为评价指标对微针的针尖及背衬层处方进行了筛选,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质构仪对微针的外观形态和机械强度进行考察,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微针的载药量进行测定。 结果 最优处方为由5%聚乙烯醇+10%聚乙烯吡咯烷酮K30的基质材料组成背衬层,5%聚乙烯醇+5%聚乙烯吡咯烷酮K30处方组成制成针尖部分,制备得到的氢溴酸高乌甲素可溶性微针的针尖阵列完整,机械强度较高,背衬层的柔韧性、平整度、硬度合适,3批微针样品断裂应力平均为29.64 N,针尖长度为(331.05±5.78) μm,微针的平均载药量在(741.30±15.94) μg。 结论 制备得到的氢溴酸高乌甲素可溶性微针的机械强度及柔韧性好,方法简单,质量稳定可靠。
目的 制备IR780和水飞蓟宾(silybin,SLN)共载脂质体(LIP-IS),并对其理化性质及光热、光动力效应进行考察。 方法 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LIP-IS,以IR780和SLN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处方和工艺。对LIP-IS的形态、粒径、Zeta电位、体外释放度、光热和光动力效应等进行考察。 结果 LIP-IS最优处方和工艺为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5.47∶1,总投药量1.38 mg,温度47.6 ℃。LIP-IS呈球形,粒径和Zeta电位分别为(117.6±1.0) nm和(3.65±0.05)mV,IR780和SLN的包封率分别为(49.3±1.1)%和(89.9±0.4)%,SLN 20 h释放度达(79.1±1.5)%。LIP-IS经近红外光(808 nm,2 W·cm–2)照射4 min时温度达(45.9±0.3)℃,150 s时有活性氧生成。4 ℃条件下避光保存14 d,LIP-IS的粒径、多分散性系数及Zeta电位均无明显变化。 结论 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制得的LIP-IS粒径小,分布均匀,包封率较高,具有较好的光热、光动力效应和稳定性,为进一步研究其体外和体内的抗乳腺癌作用奠定了基础。
目的 探讨Mehran造影剂肾病评分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短期随访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MACE)的预测价值。 方法 收集2023年1月至2024年2月就诊于阜阳市人民医院接受PCI治疗的STEMI患者临床资料。依据随访过程中是否发生MACE,分为MACE组和非MACE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依据Mehran评分标准,将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探讨不同层次Mehran评分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Mehran评分对MACE发生率、再住院率及全因死亡率的影响。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评价Mehran评分预测MACE的价值。 结果 共纳入接受PCI治疗的STEMI患者349例,中位随访时间8.70个月,其中随访过程中失访患者11例,失访率3.15%,最终纳入338例患者,共发生MACE 73例(21.6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CRUSADE评分(HR=1.022,95%CI:1.001~1.042,P<0.05)、Mehran评分(P<0.05)和入院时肌钙蛋白水平(HR=1.011,95%CI:1.001~1.022,P<0.05)是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Mehran评分高危组和中危组患者发生MACE的风险分别是低危组患者的3.095倍和1.714倍。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ehran评分对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具有一定预测价值(AUC=0.749,95%CI:0.700~0.795,P<0.01)。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3组患者在MACE发生率(χ2=17.308,Log rank P<0.01)、全因死亡率(χ2=14.469,Log rank P<0.01)、因心绞痛或心力衰竭再住院率(χ2=9.629,Log rank P<0.01)和非计划再住院率(χ2=10.699,Log rank <0.01)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Mehran评分对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且与低危组相比,高危组和中危组的预测价值更高。
目的 评价左乙拉西坦仿制药替换原研药治疗癫痫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选择提供循证参考。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等,对符合纳入标准的自身对照研究进行资料提取,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12月31日。纳入文献经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Studio软件进行Meta分析、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分析。 结果 共纳入14篇研究,涉及1 466例患者,其中2篇为中文文献,12 篇为英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左乙拉西坦仿制药替换原研药治疗前后的临床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仿制药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较原研药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性分析提示结果稳定可靠。发表偏倚分析结果显示,临床有效性相关研究发表偏倚小(P=0.971 6);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相关研究可能存在发表偏倚(P=0.002 1)。 结论 左乙拉西坦仿制药替换原研药治疗癫痫的有效性相当,仿制药不良反应总发生率高于原研药,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尚需更多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目的 系统评价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疾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进行抗凝干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在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linical Trials、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等数据库中检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COVID-19患者接受抗凝干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对纳入文献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26篇文献,合计16 048例患者。结果显示,对于COVID-19门诊患者,预防剂量抗凝组与安慰剂或标准护理组在全因死亡率、全因住院率及血栓发生率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预防剂量抗凝组的非严重临床相关出血发生率高于安慰剂或标准护理组(RR=3.04,95%CI:1.33~6.90;P=0.008)。对于COVID-19住院患者,治疗剂量抗凝组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发生率(RR=0.58,95%CI:0.44~0.77;P=0.000 1)、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发生率[RR=0.50,95%CI 0.36~0.69;P<0.01]及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发生率(RR=0.68,95%CI:0.49~0.95;P=0.02)均低于中等/标准预防剂量抗凝组,但严重出血发生率(RR=1.88,95%CI:1.32~2.68;P=0.000 5)及非严重临床相关出血发生率(RR=3.21,95%CI:1.77~5.81;P=0.000 1)均高于中等/标准预防剂量抗凝组。亚组分析显示,对于基线D-二聚体≥2倍上限的COVID-19住院患者,治疗剂量抗凝组VTE、PE和DVT发生率均低于中等/标准预防剂量抗凝组,且不增加严重出血发生率;对于基线D-二聚体<2倍上限的COVID-19住院患者,治疗剂量抗凝组较中等/标准预防剂量抗凝组增加严重出血发生率,其他血栓指标疗效相当。 结论 对于COVID-19门诊患者,预防抗凝治疗并不能降低血栓发生率,相反会增加非严重出血发生率,因此不建议预防性抗凝治疗。对于COVID-19住院患者,当基线D-二聚体≥2倍上限时,建议优先选择治疗剂量抗凝;当基线D-二聚体<2倍上限时,建议优先选择中等/标准预防剂量抗凝。
目的 调查贵州省直接面对患者(direct to patient, DTP)药房和医疗机构“双通道”药品服务与管理现状,为提升“双通道”药品药学服务质量提供基线证据。 方法 根据相关政策法规制定针对DTP药房和医疗机构的两部分调研内容,对贵州省所有DTP药房关键知情人开展现场访谈,同时对三级公立机构药学部门负责人以电话或问卷星形式开展问卷调查。 结果 共调研了6家DTP药房和80家医疗机构。6家DTP药房的人员学历以专科及以下(126名,68.11%)为主,非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占44.32%。在开展的药学服务中,6家DTP药房均开展了处方审核、处方点评、用药教育、患者随访、建立健康档案、不良反应收集与上报等药学服务工作,但存在未对“双通道”药品处方的适宜性进行审核、用药教育仅限于生活方式教育、随访比例不足等问题。在调研的80家医疗机构中,仅53家(66.25%)开通了“双通道”流转功能,其中42家(79.24%)构建了外配处方管理制度,49家(92.45%)开具过“双通道”处方。在开具过“双通道”处方的医疗机构中,仅21家(42.86%)对外配处方进行审核。开展处方前置审核、应用审方系统的医疗机构进行“双通道”处方审核的比率明显高于未开展的(56.67% vs. 21.05%,P=0.014;53.12% vs. 23.53%,P=0.046)。 结论 贵州省DTP药房药师的专业能力不足,开展的药学服务质量亟待提升,DTP药房应与医疗机构药学部门加强合作与联动,以实现“双通道”药品药学服务从医院到药店的完整闭环。
目的 构建具备科学、系统、实用的公立医院智慧药房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旨在提升智慧药房管理效率与服务质量。 方法 基于平衡计分卡理论为基础框架,运用德尔菲法开展两轮专家咨询,经系统筛选形成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35个三级指标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并借助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指标体系进行定量评价。 结果 构建的智慧药房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从岗位工作、学习与发展、客户满意度和流程控制四大维度进行评价,得出模糊综合评价总分74.419分,对应评价等级“良好”。 结论 该指标体系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展现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能够为公立医院智慧药房的绩效管理提供量化依据,推动智慧药房的规范化管理和服务升级。
猪苓多糖(Polyporus umbellatus polysaccharide,PUP)是猪苓的重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氧化、免疫调节、肝肾保护和抗肿瘤等药理活性,存在较高的药用价值和商业潜力。目前,PUP已作为药物上市,主要用于慢性乙肝的辅助治疗,但其存在构效关系研究不深入、结构修饰工艺滞后等问题,制约了PUP的临床应用潜能。该文拟从PUP的结构表征、药理活性及构效关系多方面讨论PUP的研究进展,为PUP进一步的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促进学术研究与商业应用的结合。
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s)是临床常用药物。该文报道1例由PPIs交叉致敏引发的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TEN)。患者因球后视神经炎服用包括奥美拉唑在内的10种药物后,出现全身红斑,初步诊断为Stevens-Johnson综合征。因初期未能明确致敏药物,加之对PPIs交叉致敏风险认识不足,患者后续使用了泮托拉唑和艾司奥美拉唑,导致病情迅速进展为TEN。经动态的表皮坏死松解症药物因果关系算法及斑贴试验证实,患者存在PPIs交叉致敏现象,并结合文献探讨了相关机制。该文强调,在排查重症药疹致敏原时,应重视PPIs作为罕见致敏原的可能性,并警示临床应高度警惕PPIs的交叉致敏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