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利胆宽肠颗粒对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大鼠的干预效果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采用口服灌胃复方地芬诺酯片(10 mg·kg–1)14 d构建FC大鼠模型。将FC大鼠按随机数学表法分为5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低、中、高剂量利胆宽肠颗粒组),另取正常大鼠作为空白组,每组6只。空白组和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利胆宽肠颗粒低、中、高组分别给予利胆宽肠颗粒5、10、20 g·kg–1,阳性对照组灌胃乳果糖6 g·kg–1。干预14 d后,检测大鼠体质量、粪便含水率、肠道推进率;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变;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清中NO含量与NOS活力;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结肠组织中AMPK、eNOS、Tsc-1、Tsc-2与mTOR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FC大鼠粪便呈黑、干、硬状,体质量减少(P<0.05),肠道推进率和粪便含水率降低(P<0.05),结肠组织病变严重,血清中NO含量和NOS活性升高(P<0.05),结肠组织中AMPK、eNOS、Tsc-1、Tsc-2与mTOR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使用利胆宽肠颗粒干预后,粪便情况逐渐恢复正常,肠道推进率和粪便含水率升高,结肠组织病变减少,血清中NO含量和NOS活性降低(P<0.05),结肠组织中AMPK、eNOS、Tsc-1、Tsc-2与mTOR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 该研究揭示利胆宽肠颗粒可能通过AMPK/eNOS通路调控改善FC的潜在机制,其恢复肠道动力的作用特征与临床促动力药物具有机制相似性。
目的 优化益气通脉丸的提取工艺。方法 以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橙皮苷、芒柄花素、橘皮素的含量及固形物得率作为评价指标,采用AHP-CRITIC混合加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系数,再结合响应面分析法考察提取时间、加水量、提取次数对益气通脉丸提取工艺的影响,以确定最佳工艺参数,并进行验证。结果 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2次,加水9倍量,每次1.75 h;验证试验结果显示平均综合评分为97.10%,RSD为1.74%,与预测值接近。结论 通过响应面法优化确定的提取工艺稳定、预测性良好。
目的 研究藏药“松蒂”中6个多酚类化合物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体外HepG2细胞模型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油酸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构建NAFLD细胞模型。设置对照组、模型组、奥贝胆酸阳性药组和各化合物给药组。通过油红O染色法评估细胞内脂质蓄积状况;生化试剂盒检测三酰甘油(TG)、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含量;ELISA试剂盒测定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分泌水平;进一步采用分子对接技术模拟各化合物与NAFLD相关靶点蛋白FXR、FAS、Nrf2、TGR5和SREBP-1c的结合活性;Western blot验证关键蛋白调控作用。结果 NAFLD体外细胞模型通过500 μmol·L–1的油酸诱导HepG2细胞24 h得以成功建立;与模型组比较,化合物1~4(25、50、100 μmol·L–1)、化合物5(12.5、25.0、50.0 μmol·L–1)和化合物6(5、10、20 μmol·L–1)均不同程度降低细胞内TG含量;各化合物在同一剂量20 μmol·L–1下均不同程度降低细胞内脂滴蓄积水平,缓解细胞内氧化应激状况(MDA含量均显著降低,SOD活性均显著提升),及细胞内炎症水平(IL-6和/或TNF-α水平显著降低),其中化合物3(山柰酚-3,7-二-O-α-L-鼠李糖苷)和化合物5(鼠李素-3-O-α-L-鼠李糖苷)降脂、抗氧化和抗炎效应最突出;分子对接模拟实验揭示6个化合物与上述5个蛋白受体均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结合能均小于–5.0 kcal·mol–1,1 kcal=4.184 kJ);Western blot分析验证了化合物3和5对各蛋白的表达影响显著,均显著提高细胞内FXR和Nrf2蛋白表达水平,并显著抑制SREBP-1c和FAS蛋白表达水平,化合物3还显著上调TGR5表达水平。结论 6个多酚类化合物均可不同程度缓解油酸诱导HepG2细胞产生的脂质蓄积、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状况,其中化合物3和5效果尤其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多靶点作用调控FXR/SREBP-1c/FAS脂代谢通路及TGR5/Nrf2抗氧化信号轴相关。
目的 通过多糖结构特征分析及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探讨甘草汁煮制对远志多糖的影响。方法 制备远志、清水制远志、甘草制远志及甘草多糖,测定多糖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和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FT-IR)特征,采用糖谱法对多糖部分酸水解和酶解分析多糖的糖苷键结构特征,通过多糖完全酸水解测定多糖的单糖组成。同时,以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ABTS)和2,2-联苯基-1-苦基肼基(2,2-diphenyl-1-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评价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 生远志与清水制远志多糖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相似,而甘草制远志多糖有明显差异(10~15 min色谱峰强度增强);各样品多糖FT-IR图谱之间差异较小。糖谱法分析结果表明,生远志和清水制远志多糖水(酶)解得到的寡糖片段基本一致,而甘草制远志多糖差异明显。生远志和清水制远志多糖的单糖组成相同,摩尔比相似,而甘草制远志多糖的葡萄糖物质的量之比相比生远志多糖明显增加。与生远志多糖相比,清水制远志多糖的ABTS和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显著降低(P<0.01),而甘草制远志多糖活性显著增强(P<0.01)。结论 远志炮制过程中辅料甘草汁酸性加热环境和甘草多糖的引入使甘草制远志多糖的结构特征发生变化,增强了其对ABTS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活性,有利于阐明远志的炮制原理,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目的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联用(UHPLC-Q-Exactive Orbitrap MS)、网络药理学等方法,对颈痛颗粒进行深度分析,最终预测获得其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并验证。方法 通过UHPLC-Q-Exactive Orbitrap MS技术和血清药物化学系统构建颈痛颗粒的“药材-成药-入血”化学成分溯源体系。采用多源数据库协同挖掘策略,全面筛选和鉴定颈痛颗粒的活性成分群。以入血成分为基础,获得颈痛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潜在作用靶点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进一步运用基因本体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富集分析对关键靶点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深入探讨颈痛颗粒的多靶点、多通路作用机制。综合以上多条路径,系统预测颈痛颗粒的Q-Marker。最终以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BV2小鼠小胶质细胞建立炎症模型,对预测的Q-Marker进行活性验证。结果 成药中共鉴定出83个成分,其中11个成分在血清中可溯源;多源数据库检索获得活性成分142个;推测其可能通过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丝氨酸和苏氨酸激酶1(AKT1)、核因子κB1(nuclear factor kappa-B1,NF-κB1)等共同靶点介导relaxin signaling pathway等过程发挥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颈痛颗粒及其Q-Marker均能对LPS诱导的炎性细胞模型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进行不同程度的下调。结论 基于化学成分辨析,网络药理学与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综合判断,系统预测并验证颈痛颗粒的Q-Marker为三七皂苷R1、延胡索乙素、藁本内酯、芍药苷、葛根素、木兰花碱、紫花前胡苷。
目的 探讨圣愈汤对气血两虚型亚健康模型小鼠免疫调节作用机制研究。方法 采用环磷酰胺注射法建立气血两虚型亚健康小鼠模型,乌鸡白凤丸组给予乌鸡白凤丸(4.00 g·kg–1)、圣愈汤低剂量组给予圣愈汤(0.25 g·kg–1)、圣愈汤高剂量组给予圣愈汤(0.50 g·kg–1),连续给药7 d后对小鼠进行负重游泳和水转轮实验,检测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人工计数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s,Ret)的水平,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2(IL-2)、IL-4、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水平,对小鼠脾脏苏木素-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病理学观察,并通过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脾脏中叉头框蛋白3(forkhead box P3,Foxp3)、视黄酸相关孤儿受体γt(retinoid-related orphan receptor γt,ROR-γt)、核因子κB抑制因子α(nuclear factor κB inhibitor α,IκB-α)、核因子-κB p65(nuclear factor κB p65 subunit,NF-κBp65)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圣愈汤高剂量组力竭游泳时间和水转轮停留时间显著延长(P<0.01),且HGB水平显著升高(P<0.05),RBC、Ret水平显著升高(P<0.01),表明圣愈汤对恢复机体耐力气血具有良好的作用;与模型组比,圣愈汤组脾脏指数降低,IL-2、TNF-α水平显著下降(P<0.01),IL-1β、IL-6水平显著上升(P<0.05),表明圣愈汤对机体炎症因子减少,免疫系统恢复具有一定作用;此外,观察病理切片发现,与模型组比,乌鸡白凤丸组与圣愈汤高剂量组可显著改善小鼠脾脏组织红髓和白髓区充血、边缘模糊、中性粒细胞渗出等病理现象;检测炎症因子相关蛋白的表达发现,圣愈汤高剂量组Foxp3蛋白、ROR-γt蛋白、IκB-α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结论 圣愈汤对气血两虚型亚健康模型小鼠具有显著的益气补血和免疫调节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Janus激酶/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JAK/STAT)信号通路或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信号通路有关。
目的 对蒙药阿格萨-10醇提物进行药效学研究、化学成分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同时测定8种成分含量。方法 通过小鼠氨水引咳实验、祛痰作用及大鼠平喘等3个药理实验对阿格萨-10醇提物进行药效学研究,采用Q-Orbitrap-MS技术,通过Compound discovery 3.3、mzCloud与mzVault数据库,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比对进行定性分析。建立同时测定阿格萨-10醇提物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甘草苷、鞣花酸、桂皮醛、异鼠李素、甘草酸铵、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等8种成分含量的HPLC。结果 药效学实验表明,阿格萨-10醇提物具有镇咳、祛痰和平喘作用。在正、负离子模式下,阿格萨-10醇提物共鉴定出92种化合物。根据含量测定结果可知,醇提物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甘草苷、鞣花酸、桂皮醛、异鼠李素、甘草酸铵、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平均含量分别为0.50、1.14、2.92、0.02、0.05、2.16、0.43、2.37 mg∙g–1。结论 药效学实验证明阿格萨-10醇提物具有镇咳、祛痰和平喘作用,所建立的HPLC法准确、高效、灵敏。本研究为蒙药阿格萨-10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及后续制剂工艺研究奠定基础且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 研究口服恒格列净对多纳非尼或仑伐替尼在大鼠体内药动学影响并探究相关机制。方法 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8组(n=6),多纳非尼(40 mg·kg–1)、仑伐替尼(1.2 mg·kg–1)和恒格列净(1 mg·kg–1)单独用药组和恒格列净与多纳非尼/仑伐替尼联合用药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测定不同时间点各药物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大鼠肝脏和小肠中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7(Ugt1a7)、P-糖蛋白(P-gp)和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恒格列净使多纳非尼的AUC0~t 、AUC0~∞、MRT0~t 和MRT0~∞,分别下降27.2%、28.1%、13.2%和15.4%,CLz/F增加52.4%。多纳非尼使恒格列净AUC0~t 、AUC0~∞、MRT0~t 和MRT0~∞分别增加177.0%、178.0%、50.5%和48%,CLz/F和Vz/F分别下降64.1%和45.1%。恒格列净使仑伐替尼的AUC0~t 和AUC0~∞分别下降20.3%和20.9%,CLz/F增加1.3倍。与仑伐替尼合用时,恒格列净的药动学无影响。PCR结果显示,恒格列净使大鼠肝脏中P-gp和BCRP的mRNA表达分别下降27.1%和47.7%,小肠中P-gp和BCRP的mRNA表达分别下降43.2%和46.8%,Ugt1a7在肝脏和小肠中的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 恒格列净与多纳非尼联用时,恒格列净降低了多纳非尼的生物利用度,而多纳非尼通过代谢抑制显著增加恒格列净的生物利用度。恒格列净与仑伐替尼联用时,无临床意义的药动学影响。
目的 从中国卫生体系角度出发,评价盐酸伊立替康脂质体(Ⅱ)联合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亚叶酸钙(leucovorin,LV)方案对比5-Fu/LV方案用于二线治疗经吉西他滨治疗失败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胰腺癌的经济性。方法 基于Pan-Heroic-1研究,采用TreeAge Pro(2022)软件构建三状态分区生存模型,周期设置为2周,模拟时限设置为5年。总成本、质量调整生命年(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s,QALYs)、增量成本-效果比(incremental cost-effectiveness ratios,ICER)作为主要产出指标,通过比较ICER与我国2023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3倍的意愿支付(willingness-to-pay,WTP)阈值,判断方案是否具有经济性。单因素分析、概率敏感性分析、情境分析用于判断模型结果的稳健性。结果 盐酸伊立替康脂质体(Ⅱ)联合5-Fu/LV方案对比5-Fu/LV方案ICER值为1 470 007.76元/QALY,高于WTP阈值,不具备经济性。在情境分析中假设所有患者均满足慈善赠药的条件,ICER值降低为545 788.68元/QALY,仍高于WTP阈值。结论 盐酸伊立替康脂质体(Ⅱ)联合5-Fu/LV方案相较于5-Fu/LV方案用于二线治疗经吉西他滨治疗失败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胰腺癌不具有经济性。
目的 研究安徽省皖西北地区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ApoE基因多态性分布,同时探讨其与心脑血管疾病类型和血脂水平的相关性,为他汀类药物个体化用药提供分子医学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23年7月至2024年9月于安徽省利辛县人民医院就诊的971例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PCR-荧光探针法测定其ApoE基因型,分析该地区基因多态性的分布特征,并与国内其他地区进行比较。结果 安徽省皖西北地区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ApoE基因型分布频率E2/E2、E2/E3、E3/E3、E2/E4、E3/E4和E4/E4,分别为0.10%、10.30%、70.75%、1.34%、17.40%和0.10%;等位基因分布频率E2、E3和E4,分别为5.92%、84.60%和9.47%;代谢型分布频率长寿型、野生型和危险型,分别为10.40%、72.09%和17.51%。ApoE基因型、等位基因和代谢型频率与河南郑州、江西南昌、上海浦东、浙江杭州、云南昆明、广东佛山、广东梅州、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区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poE基因型在猝死型冠心病与隐匿型、心绞痛型冠心病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动脉盗血综合征、慢性脑缺血间ApoE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ApoE基因多态性与心脑血管疾病类型具有相关性。ApoE基因E4型与E2、E3型相比,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不同基因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ApoE基因多态性与患者血脂水平具有相关性。结论 安徽省皖西北地区ApoE基因多态性以野生型E3型为主(占比72.09%),危险型E4型占比17.51%,不同ApoE基因型与心脑血管疾病类型和血脂水平具有相关性。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行ApoE基因多态性检测,评估他汀类药物代谢风险,有助于患者合理选择药物并及时调整用药剂量,从而提高治疗效果,保障安全合理用药。
目的 探讨基于伏诺拉生(vonoprazan,VPZ)的各种治疗方案在东亚人群中根治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基于VPZ的H.pylori根治方案对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通过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及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筛选并纳入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使用Cochrane偏倚工具评估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并采用RevMan及R软件等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通过检索建库至2024年10月22日的文献,共筛选了590篇,最终纳入33篇RCT,总样本量10 126例。针对意向治疗结果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VPZ-Q7、VPZ-D14+荆花胃康胶囊(Jinghua Weikang Capsules,JHWK)、VPZ-T14、VPZ-Q14、VPZ-D14、VPZ-Q10明显优于PPI-Q14,二联VPZ如果加用JHWK可以提高疗效(VPZ-D14+JHWK>VPZ-D14);然而,随着联合用药种类的增多,不良反应发生率也相应增加,增加JHWK或活菌制剂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论 在初始一线根治H.pylori的治疗中,基于伏诺拉生的治疗方案相比基于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s)的方案,表现出更好的疗效和更高的安全性,有望成为PPIs的临床替代选择。Meta分析排序结果显示,伏诺拉生联合2种药物的14 d方案和联合4种药物的7 d方案为效果最优的治疗选择。此外,联合使用JHWK和益生菌制剂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疗效及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这表明伏诺拉生基础治疗方案在东亚人群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推广。
目的 从中国卫生体系角度,评价维泊妥珠单抗联用免疫化疗方案(pola combined with rituximab,cyclophosphamide,doxorubicin,and prednisone,Pola-R-CHP)用于治疗既往未经治疗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untreated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以下简称“初治DLBCL”)成年患者的经济性。方法 构建分区生存模型,分别模拟初治DLBCL成年患者在接受Pola-R-CHP方案和传统免疫化疗方案(rituximab,cyclophosphamide,doxorubicin,vincristine,and prednison,R-CHOP)治疗的医疗成本和健康结果。以增量成本-效果比(incremental cost-effectiveness ratio,ICER)作为结果指标,以2倍中国人均GDP作为意愿支付(willingness-to-pay,WTP)阈值。开展情境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检验分析结果的稳健性。结果 基础分析结果表明,Pola-R-CHP方案与R-CHOP方案相比,ICER值为59 096元/QALY,低于WTP阈值。敏感性分析证明了结果的稳健性。情境分析结果显示ICER值在57 711~64 105元/QALY。结论 相较于R-CHOP方案,Pola-R-CHP方案用于初治 DLBCL成年患者更具经济性。
目的 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促进重症监护临床药师以驻科的形式开展药学服务,提高专业水平及协作能力,积极参与临床药物治疗,以推动合理用药。方法 成立品管圈,通过亲和图法识别影响重症监护驻科药师干预数的原因,设计基于Kano模型的问卷调研重症监护室医生对驻科药师的需求,找出主要改进方向后在戴明环的框架下逐步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并进行管理优化。在实施戴明环前后记录药师参与治疗的干预数作为衡量临床参与度的指标。结果 每月重症监护驻科药师干预数由每人63例增至每人92例,干预事项的接受率由62.20%提升至76.63%,本次品管圈实践成功提高了重症监护驻科药师的干预数。结论 驻科是国家政策支持的新型临床药师工作模式,在实践中面临挑战。运用Kano模型和品管圈等品质管理工具可分析问题、找出原因、制订对策、不断改进,以提升药学服务质量。
驻科药师作为医护治疗团队一员,已打破传统的“只查房”工作模式,由传统的“下临床”转变为“驻临床”,这对临床药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更加迫切需要深耕药学专业,恶补临床知识,规范工作流程。作为风湿免疫科的驻科临床药师,从“临床科室的药事质控指标优化提升,到住院患者全程化药学监护,再到个体化药学服务延伸拓展”3个层面由浅入深、逐层递进、立体发展,初步构建了具有价值的“金字塔”型药学服务体系。该服务模式可充分发挥驻科临床药师职能,助力提升临床科室药物治疗能力和药事管理水平,也为其他专科驻科药师提升药学服务能力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法尼酯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是核受体超家族成员,主要在肝脏和小肠中表达并由胆汁酸激活。靶向FXR已成为治疗多种代谢性疾病的有效方法,然而目前已开发的FXR激动剂在结构和疗效上仍存在一定缺陷。前期研究发现,新型FXR激动剂主要包括异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控制不足,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心肌纤维化是心脏疾病的重要病理改变,其发生机制及干预策略受到高度关注且相关研究逐步深入。纳米技术的发展为抗心肌纤维化治疗提供了新策略,该技术不仅能用于负载抗纤维化药物,还能作为先进的基因治疗手段,通过表面修饰、化学修饰等方法实现药物的精准递送和靶向释放,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该文总结了当前纳米颗粒在抗心肌纤维化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旨在为推动抗心肌纤维化治疗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策略。
临床药师参与1例干燥奈瑟菌引起自体瓣膜心内膜炎的诊治工作,通过查阅相关病例报道和专业指导书,结合患者的病情、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以及抗菌药物的特点,为患者制订抗感染治疗方案及药学监护。该患者外周血培养出干燥奈瑟菌,临床药师建议给予头孢曲松、庆大霉素抗感染治疗,经两药联合治疗后,患者体温、炎症指标得到明显改善,血培养转阴,为后续患者做手术奠定了治疗基础。头孢曲松联合庆大霉素是干燥奈瑟菌所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有效药物。临床药师参与感染性疾病的会诊,提供抗感染的药物治疗方案,提高感染性疾病的治愈率,同时对患者预后的改善和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报道1例肾病综合征患者住院期间使用非布司他降尿酸治疗,出现罕见的血小板减少,目前国内外尚无该不良反应报道。通过分析其血小板计数变化过程,排除其他可能影响因素,并讨论其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可能发生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