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45卷, 第14期 刊出日期:2025-07-30
  

  • 全选
    |
    研究论文
  • 毕建云, 王嘉驿, 刘善新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5, 45(14): 1569-1577.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5.14.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优选川芎挥发油二元醇质体(Chuanxiong volatile oil diol liposomes,CXO-PGEs)的制备工艺,考察其理化性质、透皮性能及初步药效。 方法 采用星点设计-响应面优化法(Box-Behnken design-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BBD-RSM),以包封率、粒径为指标筛选川芎挥发油、大豆卵磷脂、聚山梨酯80、乙醇及丙二醇的加入量;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CXO-PGEs进行表征分析;采用Franz扩散池对其体外透皮性能进行考察;结合动物行为学观察和生化指标的测定,考察CXO-PGEs的初步药效学。 结果 最佳CXO-PGEs配方为:川芎挥发油80 mg、大豆卵磷脂0.94 g、无水乙醇∶丙二醇为7∶3、聚山梨醇酯80 0.15 g及水12 mL。制备的CXO-PGEs的包封率为(83.28±0.32)%,粒径为(186.56±2.26) nm,多分散性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为0.210±0.010;CXO-PGEs 24 h累积透过量(Q24 h)为318.795 μg·cm–2,接近川芎挥发油(Chuanxiong volatile oil,CXO)的Q24 h(317.770 μg·cm–2),远高于川芎挥发油乙醇醇质体(Ligusticum chuanxiong volatile oil ethosomes,CXO-Es)的Q24 h(160.475 μg·cm–2)。CXO-PGEs的透皮特性符合Higuich方程。CXO-PGEs的累积皮下滞留量(R24 h)分别是CXO、CXO-Es的0.66倍和0.84倍。与模型组相比,CXO-PGEs组和苯甲酸利扎曲普坦片组大鼠挠头、甩头次数和行为评分显著降低(P<0.01)。CXO-PGEs组血清胆囊收缩素、血清前列腺素E2和白细胞介素-1β水平显著降低(P<0.01),三者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采用上述制备的CXO-PGEs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纳米载体,乙醇和丙二醇的组合可显著增强皮肤通透性。CXO-PGEs可通过调节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有效减轻大鼠偏头痛症状。

  • 高源, 陈艳梅, 郑昆文, 王宁, 孟强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5, 45(14): 1578-1583.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5.14.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白桦脂醇对帕金森病小鼠小胶质细胞活化的调节作用及对帕金森病小鼠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aspase-1)、胞膜穿孔蛋白D(GSDMD)和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的影响。 方法 将BV2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实验组。模型组给予1 μmol·L–1脂多糖处理;实验组给予20 μmol·L–1白桦脂醇处理0.5 h后,再给予1 μmol·L–1脂多糖处理。应用流式细胞仪确认凋亡细胞比例;应用ELISA实验法检测细胞炎症因子水平;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NLRP3、ASC、caspase–1、GSDMD的表达。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实验组,实验组和模型组C57BL/6小鼠腹腔注射1-甲基-4-苯基-1,2,3,6-四羟基嘧啶造模。造模成功后实验组进行灌胃给予25 mg·kg–1的白桦脂醇,模型组与对照组灌胃相同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给药12周,每日1次。对小鼠行为学、脑组织多巴胺水平、NLRP3、ASC、caspase-1、GSDMD的表达进行检测,并统计小鼠黑质部多巴胺能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活化数目。 结果 与模型组细胞比较,实验组细胞的凋亡率与炎症因子水平,以及NLRP3、ASC、caspase-1、GSDMD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与模型组小鼠比较,实验组小鼠爬杆实验所需时间减少(P<0.05),脑组织黑质的NLRP3、ASC、caspase-1、GSDMD蛋白表达均降低,而多巴胺水平增加,活化小胶质细胞数目减少,多巴胺能神经元增多(P<0.05)。 结论 白桦脂醇能够减少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改善帕金森小鼠行为活动,白桦脂醇的这一作用可能与调节脑黑质部NLRP3通路有关。

  • 汪洋, 彭康博, 王应潇, 吴和珍, 杨艳芳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5, 45(14): 1584-1589.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5.14.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新种盛兰凤仙花的抗炎药效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灌胃给予小鼠盛兰凤仙花水煎液,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MS)解析小鼠血清中的化学成分,对化学成分和炎症相关靶点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完全弗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和不完全弗氏佐剂(freund’s incomplete adjuvant,FIA)分别与牛Ⅱ型胶原构建小鼠右后足胶原性关节炎(collagen induced arthritis,CIA)模型,观察各组小鼠足跖肿胀情况,HE染色观察小鼠足跖关节病理切片,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IL-6、IL-1β、TNF-α的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 结果 盛兰凤仙花含有香叶木素、木犀草素、苜蓿素、异鼠李素等23种入血成分,涉及炎症相关的EGF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resistance、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C-type lectin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等10条信号通路,以及TNF、AKT1、IL-6、SRC等81个靶点,能有效降低病变部位炎性细胞浸润并抑制滑膜组织增生,显著降低血清炎症因子IL-6、IL-1β、TNF-α的含量,显著下调p-PI3K和p-AKT蛋白表达。 结论 盛兰凤仙花中含有的香叶木素、木犀草素、苜蓿素、异鼠李素等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盛兰凤仙花阻断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

  • 王军, 陈婷, 刘玮奇, 张发斌, 胡春晖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5, 45(14): 1590-1599.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5.14.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制备具有光热/光动协同治疗效果的索拉非尼纳米脂质体(sorafenib nanoliposomes,S@Lip)用于治疗肝细胞癌。 方法 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负载光敏剂IR780的索拉非尼纳米脂质体(sorafenib nanoliposomes loaded with photosensitizer IR780,S/I@Lip),以包封率为优化指标,通过响应面实验对S@Lip的处方进行优化;利用马尔文粒径仪和电镜对S@Lip和S/I@Lip的粒径、Zeta电位及形态进行表征;同时,运用HPLC技术测定药物的包封率、载药量,以及评估其体外释药行为和稳定性;红外激光器和热成像仪考察S/I@Lip的光热效果,流式细胞仪和荧光显微镜考察其光动效果,以及对HepG2细胞摄取的影响。 结果 S@Lip和S/I@Lip的粒径分布均匀,包封率、载药量、粒径、电位分别为(88.54±1.27)%和(87.06±1.1)%、(2.63±0.04)%和(2.58±0.03)%、(141.20±3.62) nm和(146.0±1.31) nm、(–2.05±0.44) mV和(0.72±0.20)mV。S/I@Lip的稀释、储藏和在血清中的稳定性良好,48 h累计释放率为40.03%。通过激光照射,S/I@Lip能够迅速表现出光热/光动效果,S/I@Lip的入胞能力增强,对HepG2细胞具有显著抑制作用。 结论 本研究成功制备了S/I@Lip,有望实现光热/光动/化疗协同增效,为HCC治疗奠定了基础。

  • 王晓汇, 王玉, 何星瑶, 邸琳, 赵宏宇, 张凤清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5, 45(14): 1600-1607.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5.14.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归芎建中汤对大鼠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制。 方法 通过对大鼠进行冰水浴联合盐酸肾上腺素建立大鼠寒凝血瘀证候,辅以苯甲酸雌二醇和缩宫素制备大鼠寒凝血瘀型痛经模型,以西药布洛芬和中药少腹逐瘀颗粒为阳性对照,观察并记录扭体次数和潜伏时间,血液流变学,眼球、舌底、足爪三原色分量值(RGB),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子宫组织中细胞外调节激酶ERK1/2、p-ERK1/2、环氧化酶-2(COX-2)蛋白表达,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子宫组织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和子宫中前列腺素E2(PGE2)以及子宫中IL-6、TNF-α含量。 结果 归芎建中汤能明显降低寒凝血瘀型大鼠扭体反应次数,延长扭体潜伏时间,降低全血和血浆黏度,升高眼球、舌底RGB值,降低ERK1/2蛋白磷酸化水平和COX-2蛋白表达水平,减轻子宫中炎症细胞浸润和水肿程度,升高血清和子宫中PGE2的含量,降低子宫中IL-6和TNF-α的含量(P<0.05,P<0.01)。 结论 归芎建中汤能有效改善大鼠寒凝血瘀型痛经,其机制可能与下调子宫中MAPK/ERK信号通路有关。

  • 李玟玲, 于子涵, 裴科, 李鸿昌, 解旺洋, 张雪, 蔡皓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5, 45(14): 1608-1619.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5.14.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不同类型的炮制辅料黄酒对川芎化学成分的影响。 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UHPLC-Q-Exactive Orbitrap MS)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鉴定生川芎与酒川芎中的非挥发性成分及挥发性成分,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筛选差异化合物,并比较不同类型黄酒制川芎中差异成分变化。 结果 共鉴定出47个非挥发性成分和33个挥发性成分,其中Z-藁本内酯、正丁基苯酞、E-藁本内酯、Z-丁烯基苯酞、洋川芎内酯A可同时被UHPLC-Q-Exactive Orbitrap MS和GC-MS所检测。PCA分析表明川芎酒制前后,其化学成分存在差异,PLS-DA分析共筛选出了34个差异化合物,包括24个非挥发性成分和10个挥发性成分。通过统计分析发现,与生川芎比,黄酒炮制川芎中阿魏酸、洋川芎内酯A、Z-藁本内酯、正丁基苯酞等的响应或相对含量显著升高(P<0.01),绿原酸、欧当归内酯A等的响应显著降低(P<0.01)。4种黄酒中,半干型黄酒对炮制过程中差异成分相对含量影响最大。 结论 该研究不仅鉴定了生川芎与酒川芎中的非挥发性成分与挥发性成分,并筛选出其差异化合物,并提供了半干型黄酒作为川芎酒制辅料的优选依据,为酒制川芎的质量控制及辅料黄酒类型的选择提供了理论参考。

  • 马婉婷, 李婷, 严宝飞, 李逸飞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5, 45(14): 1620-1626.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5.14.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转录组学研究黄芩汤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黄芩汤低、高剂量组。高脂饮食饲喂16周诱导MAFLD小鼠模型,第4周开始灌胃给药。给药结束后,采用试剂盒检测小鼠血脂和肝功能,采用HE、油红O和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病理,采用转录组测序分析肝脏基因谱并表征关键基因和蛋白表达。 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肝功能和血脂明显异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出现脂肪变性、蓄积和纤维化等;肝脏细胞分化抗原86(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86,CD86)和黏附G蛋白偶联受体E1(adhesion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E1,F4/80)染色增加;肝脏基因谱紊乱及关键基因编码的烟酰胺腺苷酸转移酶(nicotinamide 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NAMPT)、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uin 1,Sirt1)和磷酸化的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phospho-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α,p-AMPKα)染色减弱。与模型组比较,黄芩汤组小鼠肝功能和血脂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病理得到改善;肝脏CD86和F4/80染色减弱;肝脏基因谱得到纠正及NAMPT、Sirt1和p-AMPKα染色增强。 结论 黄芩汤能够通过NAMPT/Sirt1/AMPK信号通路改善MAFLD。

  • 郑智洋, 赵义纯, 易晓净, 薛傲, 任毅帆, 许翔月, 刘晴, 雷霞, 张宁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5, 45(14): 1627-1633.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5.14.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解析龙砂中风丸入血成分并探究其改善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对龙砂中风丸(Longsha Zhongfeng Pills,LZP)水溶液、空白血清、给药后血清进行化合物解析,利用数据库收集LZP入血成分和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靶点信息,绘制韦恩图得到交集靶点,利用交集靶点信息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KEGG及GO富集分析。利用 Auto Dock Vina1.5.7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并应用PyMOL软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使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对接得分最高成分和靶点之间结合情况;利用细胞实验验证含药血清作用。 结果 含LZP药物血清样本中鉴定出28个成分;网络药理学得到LZP治疗IS的潜在作用靶点129个,功能及通路富集分析发现LZP主要通过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和TNF信号通路发挥作用;PPI网络筛选得到5个核心靶点(TNF、STAT3、IL1β、TP53、PTGS2),“LZP-成分-IS靶点”网络筛选得到5个关键成分(异阿魏酸、丹酚酸D、橙皮素、木犀草苷、咖啡酸);分子对接结果显示,LZP关键成分与核心靶点有较强结合能力;分子动力学结果表明,丹酚酸D与PTGS2结合具有很高的稳定性;体外实验表明,含药血清可显著降低脂多糖诱导的小胶质细胞(BV2)促炎细胞因子释放。 结论 研究初步鉴定LZP入血成分,发现LZP可能通过抑制神经炎症发挥抗IS,为LZP更深入的药效作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杨亚琼, 孟繁涛, 王晓琴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5, 45(14): 1634-1642.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5.14.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 Exactive Orbitrap-MS)技术分析蒙药经典名方北沙参四味汤的化学成分。 方法 使用Syncronis-C18色谱柱(3.0 mm×100 mm,1.7 μm),以乙腈(A)-0.1%甲酸溶液(B)为流动相体系进行梯度洗脱,进样体积4 μL,流速0.4 mL·min–1,柱温40 ℃。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负离子模式下分别进行扫描,扫描范围为m/z 100~1 100。根据化合物的精确相对分子质量、二级碎片离子信息,利用Compound Discoverer3.3SP2软件中的mzCloud数据库,结合Xcalibur软件和查找相关文献对北沙参四味汤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全面的定性分析。 结果 共鉴定出65个化合物,包括黄酮类化合物25个、酚酸类化合物31个、香豆素类化合物5个及三萜类化合物4个。 结论 初步鉴定了北沙参四味汤的化学成分,并比较了两种制剂的化学成分差异,该方法可快速鉴定化学成分信息,可为该制剂质量控制、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 药物与临床
  • 谢沂宏, 李小丝, 黄璐瑶, 冉煜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5, 45(14): 1643-1648.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5.14.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监测藏族患者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并探究其对临床疗效及肾损伤风险的影响,为临床治疗中藏族群体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纳入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成都办事处医院2019年4月至2023年6月接受静脉万古霉素治疗的藏族患者。分为进行谷浓度监测和未进行谷浓度监测组,比较两组的疗效和肾损伤发生风险。 结果 共纳入172例患者,其中96例进行了血药谷浓度监测,76例未进行监测。在监测组中,33例患者参考谷浓度调整了用药方案,而未监测组中75例患者全程使用了初始方案。分析结果显示,是否进行血药谷浓度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用药方案对于藏族人群的治疗效果和肾损伤发生风险的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监测方法和常用目标范围可能无法提高藏族患者的治疗效果或降低肾损伤风险。为指导藏族患者的个体化用药,建议进一步开展前瞻性、大样本的研究,并探索适宜于藏族人群的万古霉素遗传生物标志物。

  • 王思茹, 王昭萱, 张晓璐, 刘畅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5, 45(14): 1649-1658.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5.14.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吡仑帕奈、丙戊酸、卡马西平、拉科酰胺、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奥卡西平、托吡酯、唑尼沙胺、布瓦西坦、苯巴那酯、醋酸艾司利卡西平、普瑞巴林、加巴喷丁和氯巴占共15种抗癫痫发作药物对儿童局灶性癫痫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 计算机检索Embase、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检索时限为各个数据库从建库至2024年5月16日,纳入15种抗癫痫发作药治疗儿童局灶性癫痫的随机对照试验。使用RevMan 5.4与Stata 17.0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56项研究(58项随机对照试验),网状Meta结果显示,在应答率方面,奥卡西平疗效优于其他抗癫痫发作药;在癫痫无发作率方面,左乙拉西坦为最有效的干预措施;在安全性方面,托吡酯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以神经系统相关不良反应较为多见,如嗜睡、头晕、头痛等;卡马西平嗜睡及头晕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其他干预措施;丙戊酸对比其他抗癫痫药物更易造成头痛。因此,需特别注意卡马西平以及丙戊酸对于神经系统的影响。 结论 在13种抗癫痫发作药物中,对于儿童局灶性癫痫,奥卡西平以及左乙拉西坦是最有价值的治疗选择,而托吡酯的安全性较差。

  • 陈伟, 梁实慧, 陈瑞云, 武东, 杨振峰, 王琦, 汪燕燕, 李广利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5, 45(14): 1659-1664.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5.14.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在基层医院的真实世界条件下,探讨英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IFX)与维得利珠单抗(vedolizumab,VDZ)治疗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疗效、安全性及经济性。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至2024年6月在阜阳市人民医院接受IFX和VZD治疗的中重度UC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14周和52周的缓解率、52周治疗前后组内组间部分Mayo评分(partial Mayo score,PMS)、合并药物和实验室指标变化。根据14周治疗结果,比较两药缓解组、无效组的基线差异。比较2种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率、比值比(odds ratio, OR)和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经济性通过14周缓解平均药物成本进行最小成本分析评估。 结果 共入组UC患者38例,IFX组15例、VDZ组23例。2组14周缓解率无统计学差异,而52周缓解率具有统计学差异(69.57% vs. 33.33%,P=0.046)。52周治疗前后,组内比较:IFX组PMS、红细胞沉降率(ESR)、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Hb)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VDZ组PMS、Hb、C-反应蛋白(CRP)、合并用药指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相关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14周治疗结果重新分组,IFX缓解组与无效组基线PMS和CRP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组ADR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20.0% vs. 8.70%,P=0.365),OR=2.63,RR=2.30。VDZ的14周缓解平均成本显著低于IFX[(19 920.0±0.00)元 vs.(29 349.5±8 235.04)元,P<0.01]。 结论 基层医院应用IFX和VZD治疗中重度UC的患者数量有限,但疗效较好,可快速诱导和维持缓解,并减少合并药物使用。VZD较IFX可能具有更好的安全性趋势和经济性,但需进一步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研究,深入评估生物制剂的疗效、安全性及经济性,以优化UC治疗策略。

  • 王钰, 肖彤, 李宁, 郝丽娜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5, 45(14): 1665-1672.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5.14.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国家基本药物生长激素粉针剂和非基药注射液治疗儿童身材矮小症的临床价值进行综合评价。 方法 采用专家咨询和文献调研法初步确定生长激素临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筛选并确定权重;采用网状Meta分析、真实世界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构建生长激素临床综合评价证据集合体;邀请专家依据证据集合体对生长激素进行评分,并计算2种药品临床综合评价总得分。 结果 该研究构建了生长激素临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24个。生长激素注射液临床评价总得分7.98分,粉针剂得分7.85分。生长激素注射液在安全性、有效性及创新性方面的得分高于粉针剂,粉针剂在经济性、可及性方面的得分要高于注射液,2种剂型在适宜性方面的得分相当。 结论 生长激素注射液临床综合价值要高于生长激素粉针剂。

  • 药学实践
  • 朱利芳, 李焕芬, 王领军, 钱东丽, 陈永新, 徐亚辉, 郭飞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5, 45(14): 1673-1677.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5.14.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精神专科医院提高第二类精神药品合理使用水平提供参考。 方法 通过引入“使用强度”管理指标、组建精益管理小组、利用信息化平台、加强人员培训考核、开展科普宣教、及时发布药学通讯等措施,构建第二类精神药品精益管理模式。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收集2022年7月—2023年6月(精益管理前)和2023年7月—2024年6月(精益管理后)的住院患者第二类精神药品使用率、使用强度、医嘱点评合格率、占西药总金额比例、平均住院日等数据进行比较。 结果 与精益管理前相比,精益管理后住院患者第二类精神药品使用率由78.36%降至77.23%(P=0.224),使用强度由56.77 DDDs降至46.45DDDs(P<0.001),医嘱点评合格率由90.39%上升至95.23%(P<0.001),占西药金额比例从6.52%降至5.87%(P=0.006),平均住院日从42.46 d降至38.55 d(P=0.323)。 结论 通过引入“使用强度”管理指标结合精益管理方法,构建了第二类精神药品使用精益管理模式,弥补了金额排名和使用率管控的不足,提供了评价第二类精神药品合理使用的质控指标,值得在精神专科医院进行推广。

  • 综述
  • 宋宛珊, 常芮宁, 化钟基, 张怡博, 李非凡, 王静, 朱金墙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5, 45(14): 1678-1685.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5.14.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生命健康。半夏秫米汤源于《黄帝内经》,用于治疗失眠历史悠久、疗效显著,在其基础上随证化裁可以治疗各种证型失眠,被誉为“失眠第一方”。但目前存在不同半夏炮制品与不同品种的“秫米”配伍使用的现象,对其合理应用造成一定困难。因此,有必要厘清半夏和秫米的来源,并比较不同炮制品半夏、不同品种秫米的成分差异和药效差异。笔者将该方治疗失眠的文献进行梳理,对不同半夏炮制品和不同品种“秫米”的使用频次进行排序,并分析其混用的原因和成分差异,为合理应用该方治疗失眠提供参考。

  • 熊豪, 冯育林, 欧阳辉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5, 45(14): 1686-1692.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5.14.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贯叶金丝桃为中医临床常用清热药,在我国及欧洲多国广泛用于消炎镇痛、抗偏头痛,并被《中国药典》《欧洲药典》等收录,但该药在上述药典质量控制和鉴定检查指标性成分却完全不同。目前对于贯叶金丝桃抗偏头痛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并不清楚,同时偏头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尚未完全明确,缺少足够的实验依据来揭示其防病治病的科学实质。为全面揭示贯叶金丝桃在两处药典记载差异的科学内涵,现对其基源考证、活性化学成分和药理药效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贯叶金丝桃抗偏头痛的主要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