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血白蛋白是从健康人的血液中提取分离的一种血液制品,在临床救治危急、重症患者中广泛应用。人血白蛋白临床超药品说明书用药及不合理用药现象均较为普遍,药物资源严重浪费。目前我国缺乏权威的指南或共识规范人血白蛋白临床应用管理。为了规范人血白蛋白合理用药管理措施,为人血白蛋白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指导,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多学科专家,围绕供应管理、制订临床应用标准、超药品说明书用药管理、合理用药培训、处方环节管理、处方点评管理、信息化管理、患者用药科普等8个方面制订本共识。
目的: 对季铵化两亲碳渣外用抗菌凝胶剂(quaternized amphiphilic carbonaceous particles topical antimicrobial gel,TAG/QACPs)在抗皮肤破损领域的潜在应用进行相关药效学评价。 方法: 通过平板涂布法,考察TAG/QACP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的活性影响;建立小鼠伤口感染模型,考察TAG/QACPs对受损创面的影响;通过家兔皮肤刺激性试验、过敏性试验,考察TAG/QACPs的应用安全性。 结果: QACPs添加量为0.3 mg∙g–1时,TAG/QACPs对受试菌的杀菌率可达99.9%;能够抑制小鼠伤口感染,14 d内使小鼠伤口愈合率达到98.86%;家兔完整皮肤未出现刺激反应和过敏反应。 结论: TAG/QACPs是一种安全、有效、能够促进伤口愈合的新型外用抗菌制剂。
目的: 研究鹿骨的指纹图谱与免疫调节作用的关联性,明确鹿骨能够发挥免疫作用的活性成分。 方法: 以不同提取温度制备10组鹿骨样品,建立指纹图谱;对指纹图谱中的共有峰进行多元统计分析,采用液质联用技术和标准品对照对其进行指认;通过测定10组鹿骨提取物作用于RAW264.7损伤模型的细胞活力和一氧化氮(NO)浓度,以此为指标评价鹿骨的免疫调节作用,并通过灰色关联度建立鹿骨的谱效关系。 结果: 鹿骨指纹图谱有10个共有峰,利用液质联用技术对这10个峰进行结构鉴定,并通过标准品比对确定了6个化合物。鹿骨指纹图谱相似度大于0.9。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相同,将鹿骨聚为6类,OPLS-DA 筛选出5个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大于1的色谱峰,分别是4号、7号(尿苷)、10号(鸟苷)、5号、9号(肌苷)。而灰色关联度结果显示10个色谱峰关联度均大于0.6,表明鹿骨可能通过多成分起到免疫调节作用;有9个色谱峰关联度大于0.7表明有较大的关联性;前6个色谱峰是7号(尿苷)、10号(鸟苷)、9号(肌苷)、2号(胞苷)、3号(尿嘧啶)、6号(次黄嘌呤)。综上所述,表明7号(尿苷)、10号(鸟苷)、9号(肌苷)这3个核苷类成分可能是鹿骨中的主要的免疫调节成分。 结论: 鹿骨免疫调节作用可能是多种核苷类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尿苷、鸟苷和肌苷可能是鹿骨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
目的: 优化三七总皂苷发酵制备工艺,并比较发酵前后免疫活性。 方法: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三七总皂苷的发酵工艺,考察培养基pH值、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和植物乳杆菌菌液接种量4个因素对人参皂苷Rh1、Rg3和Compound K(CK)的含量的影响。皮下注射乙酰苯肼和环磷酰胺建立免疫抑制模型,检测不同给药组的大鼠体质量、胸腺和脾脏系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TNF-α、IFN-γ、IL-6和IL-10的水平,对比发酵前后三七总皂苷对免疫抑制大鼠的调节作用。 结果: 三七发酵总皂苷最佳制备工艺为:培养基pH 7.0、发酵时间3.2 d、发酵温度37.6 ℃和植物乳杆菌菌液接种量3.1%,发酵后三七总皂苷含量为2.42 mg·g–1。药理试验结果显示:发酵前后的三七总皂苷均能增加免疫抑制大鼠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提高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IFN-γ、IL-6和IL-10水平,且三七发酵总皂苷的免疫调节作用优于发酵前三七总皂苷。 结论: 三七总皂苷在发酵后人参皂苷Rh1、Rg3和CK含量明显增多,免疫调节作用增强。
目的: 预测并验证参术白胡颗粒甲基化调控位点,探讨其治疗胃癌的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NSG裸鼠胃癌模型验证参术白胡颗粒(下称“参术”)的抗肿瘤作用。通过TCMSP、DrugBank、UniProt及PubChem数据库检索参术中的有效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在GeneCards、MalaCards和GEO数据库中获取胃癌差异表达基因,利用Venny 2.1.0将两者取交集获得参术治疗胃癌的潜在靶点。在STRING 11.5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图,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功能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标-疾病-通路”网络图,从而筛选出参术治疗胃癌的关键通路和核心靶点。通过AutoDockTools 1.1.2软件将有效成分和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使用Pymol软件进行作图结果可视化。最后采用RT-q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验证靶基因。 结果: 给药12 d后,治疗组模型鼠肿瘤体积和质量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出药物有效成分42种,潜在靶基因664个,与71个胃癌差异基因交集后得到15个靶基因。GO和KEGG分析得到11条通路和两个甲基化修饰的主要基因——DNMT1和EZH2。研究发现治疗组肿瘤组织中DNMT1和EZH2表达显著下降(P<0.05)。分子对接发现药物中7个有效成分与DNMT1和EZH2有对接活性。 结论: 参术白胡颗粒中金合欢素、木犀草素、槲皮素等7种关键有效活性成分可作用于DNMT1和EZH2核心靶蛋白,逆转DNA/组蛋白甲基化修饰,发挥抑制胃癌生长的药理作用。
目的: 建立强心合剂HPLC指纹图谱并进行多成分含量测定,考察制备过程提取、浓缩、离心、灭菌工艺对强心合剂质量的影响。 方法: 以强心合剂的提取液、浓缩液、离心液、合剂(灭菌后)为供试品,采用HPLC法建立强心合剂制备过程4个不同工艺阶段的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与色谱峰指认,测定方中槲皮素-3-O-β-D葡萄糖7-O-β-D龙胆双糖苷、芥子碱硫氰酸盐、芥子酸、大车前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车前草苷D 6个成分的含量。 结果: 10批强心合剂制备过程中不同工艺阶段的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相比,相似度均大于0.90,表明生产工艺较稳定,提取液中标定18个共有峰,而浓缩、离心、灭菌后增至21个;含量测定结果显示制备过程不同工艺阶段对强心合剂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浓缩过程影响最大。 结论: 该研究针对不同制备过程对强心合剂质量的影响进行探讨分析,可为中药制备过程中整体质量评价的共性技术提供数据依据和理论参考。
目的: 基于蒙特卡洛模拟(Monte Carlo simulation, MCS)优化中国癫痫患儿的左乙拉西坦(levetiracetam, LEV)维持给药方案。 方法: 根据已发表的中国癫痫患儿LEV群体药动学数据,使用MCS预测LEV在不同给药方案下稳态血药浓度(Css)以及其处于目标浓度范围10~40、0~10、10~20、20~30以及30~40 mg·L–1的概率分布。 结果: 对于0~17岁癫痫患儿使用LEV进行治疗,采用15 mg·kg–1 bid的维持给药方案时,Css分布于10~40 mg·L–1的PTA值最大(为97.4%),当目标浓度为0~10 mg·L–1时,患儿采用5 mg·kg–1 bid的给药方案时,PTA值最大(为69.3%),当目标浓度为10~20 mg·L–1时,采用8 mg·kg–1 bid的给药方案时,PTA值最大(为66%),设置目标浓度范围为20~30 mg·L–1时,患儿采用12.5 mg·kg–1 bid的给药方案时,PTA值最大(为43.5%),置目标浓度范围为30~40 mg·L–1时,患儿采用17.5 mg·kg–1 bid的给药方案时,PTA值最大(为31.1%)。 结论: 研究应用MCS模拟预测了中国癫痫患儿给予不同LEV维持剂量下的Css及分布于不同参考浓度范围的达标概率,可以为LEV给药方案优化提供参考。
目的: 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厚朴酚与小檗碱共载脂质体(Lip-MB)的处方工艺。 方法: HPLC法同时测定小檗碱、厚朴酚含量。薄膜分散结合pH梯度法制备Lip-MB。在单因素考察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以小檗碱和厚朴酚包封率为指标,优选Lip-MB最佳处方和工艺。同时对Lip-MB形态、粒径、Zeta电位、释放度进行评价。 结果: 最优处方工艺为HSPC与CHOL质量比3.6∶1、药脂比1∶23、外水相pH 8.4、孵育温度59 ℃。小檗碱和厚朴酚在Lip-MB中的包封率分别为(91.74±1.91)%和(83.17±1.05)%。平均粒径为(106.6±2.60)nm,Zeta电位为(–9.88±2.33)mV,小檗碱和厚朴酚84 h累积释放度分别为98.41%和81.83%。 结论: Box-Behnken响应面法所建立的模型可用于Lip-MB的处方工艺优化。优化的Lip-MB包封率较高,粒径小,分布均匀,具有缓释作用。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预测蒙药扎冲十三味丸抗缺血性脑卒中潜在作用机制,通过分子对接和动物实验进行初步验证。 方法: 运用TCMSP等数据库筛选扎冲十三味丸活性化学成分进行靶点预测和收集;运用OMIM等数据库获得疾病靶点,Venny获得交集靶点,构建PPI蛋白相互作用网络;运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运用Autodock Vina进行分子对接;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术构建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设置假手术组、模型组、扎冲十三高剂量组、扎冲十三低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分别按0.324 g·kg–1和0.162 g·kg–1灌胃扎冲十三味丸混悬液,阳性对照组按0.45 mg·kg–1灌胃多奈哌齐溶液。造模后第3、7、14、28天按卒中指数评分标准对大鼠神经损伤进行评分。连续灌胃给药28 d后取脑组织进行HE染色,通过ELISA测定大鼠血清中多巴胺(DA)、5-羟色胺(5-HT)含量,初步验证网络药理学结果。 结果: 扎冲十三味丸有效成分182个,作用靶点为905个,与疾病作用的共同靶点为668个,通路富集分析显示主要通路有cAMP信号通路、5-HT能突触、DA能突触和血小板活化等作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及HE染色实验提示扎冲十三味丸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脑损伤;ELISA结果表明扎冲十三味丸能够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血清中DA、5-HT的含量。 结论: 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动物实验初步验证扎冲十三味丸在缺血性脑卒中大鼠体内的潜在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其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提供依据。
目的: 基于TOPSIS法建立注射用齐拉西酮药物利用评价(DUE)标准,评价其临床使用合理性。 方法: 以注射用齐拉西酮药品说明书为基础,参考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通过专家咨询法建立注射用齐拉西酮DUE标准,同时采用加权TOPSIS法回顾性分析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2022年1—12月使用注射用齐拉西酮的归档病例进行合理性评价。 结果: 共纳入269份病例,完全符合评价标准仅31例(11.52%),注射用齐拉西酮不合理应用常见于超适应证(46.47%)、禁忌证(0.37%)、用药疗程(9.29%)、辅助检查及实验室检查(32.71%)、药物相互作用(13.01%)、特殊人群(2.97%)和药物序贯(7.06%)。 结论: 所建立的注射用齐拉西酮DUE标准可用于注射用齐拉西酮临床合理性评价。
目的: 该研究拟从国家医疗体系角度出发,评估度伐利尤单抗对比阿替利珠单抗一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xtensive-stage small cell lung cancer, ES-SCLC)的成本-效果。 方法: 根据临床试验中的 Kaplan-Meier 曲线建立三状态马尔可夫模型模拟临床疗效和成本耗费。模型中仅计算直接医疗成本,效用值来自文献。以增量-成本效果比(incremental cost-effectiveness ratio, ICER)作为结果指标。进行敏感性分析判断参数不确定性对模型稳定性的影响。 结果: 基础分析结果显示,与阿替利珠单抗组相比,度伐利尤单抗组的成本更高(292 619 元 vs. 436 738 元),但同时产出的质量调整生命年(quality adjusted life years, QALYs)(0.79 vs. 0.88)也更多,ICER 为 1 595 446 元/QALY。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无进展生存期效用值、度伐利尤单抗和阿替利珠单抗价格以及贴现率对模型影响最大。 结论: 从国家医疗体系视角看,相比于阿替利珠单抗方案,度伐利尤单抗方案一线治疗 ES-SCLC 不具有成本-效果优势。
目的: 比较万古霉素与利奈唑胺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真实世界数据参考。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住院患者根据使用药物不同分为万古霉素组(n=76)和利奈唑胺组(n=79),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有效性(住院死亡率、放弃治疗率和临床有效率)和安全性(总不良反应、肾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和血液系统异常)方面差异。 结果: 利奈唑胺组放弃治疗率显著高于万古霉素组(27.8% vs. 10.5%, P=0.006)。万古霉素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利奈唑胺组(81.6% vs. 63.3%, P=0.011)。两组间安全性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使用万古霉素(OR=2.274, P=0.036)、联合美罗培南(OR=2.949, P=0.030)以及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OR=4.403, P=0.010)与临床有效独立相关。 结论: 与利奈唑胺相比,万古霉素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具有更好的有效性和相当的安全性。使用万古霉素以及联合美罗培南与头孢哌酮舒巴坦是临床有效的有利因素。
目的: 运用成本-效果和成本-效用2种方法,对3种牙周炎治疗方案进行经济学分析,为临床治疗牙周炎提供依据。 方法: 将106例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均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其中38例患者在基础治疗上联合复方氯己定含漱液,35例联合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和西帕依固龈液,33例联合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和康复新含漱液,收集患者基本信息、治疗成本、牙周治疗有效率及EQ-5D-3L量表评分。按照总成本(C)/有效率(E)计算成本-效果比(CER),进行成本-效果分析;通过EQ-5D-3L中国效应值积分体系换算牙周炎患者的健康效用值,根据公式计算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报告生存时间×健康效用值,计算成本-效用比(CUR)=总成本(C)/QALYs,进行成本-效用分析。 结果: 比较各组牙周炎治疗前后的有效率,治疗后3组的有效率分别是78.95%、91.43%和87.88%(H=6.753,P=0.034),具有显著性差异;成本-效果比是1 629.98、1 486.94、1 516.52;治疗前3组效用值分别是0.92、0.89、0.90,康复治疗后的效用值分别是0.98、0.98、0.97,3组的成本-效用比是270.180、190.41、240.13。牙周炎患者每提高一个有效率和一个QALYs,治疗费用低于江苏省人均GDP,表示治疗费用完全值得。成本-效果比和成本-效用比结果相同,均为复方氯己定联合西帕依固龈液组最低,表示达到同样治疗效果时,复方氯己定联合西帕依固龈液组花费最少。 结论: 牙周炎患者进行牙周基础治疗时,联合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和西帕依固龈液,可以显著提高牙周治疗有效率,更具有经济性。
目的: 对临床常用的5种口服铁剂治疗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为临床合理使用此类药物提供循证依据。 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所收录的关于多糖铁复合物胶囊、琥珀酸亚铁缓释片、琥珀酸亚铁片、右旋糖酐铁口服溶液以及复方硫酸亚铁叶酸片治疗妊娠期贫血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年限设为建库至2022年10月31日。由2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采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Stata16.0进行网状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研究21项,涉及患者3 123例。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总有效率方面,琥珀酸亚铁缓释片>多糖铁复合物胶囊>复方硫酸亚铁叶酸片>右旋糖苷铁口服溶液>琥珀酸亚铁片;在治愈率方面,琥珀酸亚铁缓释片>多糖铁复合物胶囊>复方硫酸亚铁叶酸片>右旋糖苷铁口服溶液>琥珀酸亚铁片;在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方面,琥珀酸亚铁片>复方硫酸亚铁叶酸片>右旋糖酐铁口服溶液>多糖铁复合物胶囊>琥珀酸亚铁缓释片。 结论: 5种口服铁剂比较,琥珀酸亚铁缓释片和多糖铁复合物胶囊在以上3种结局指标中效果较好。
目的: 探讨武汉地区药源性肾损伤(drug-induced kidney injury, DIKI)的临床特点及发生规律,挖掘DIKI高频次药物品种,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2—2022年武汉市ADR自发呈报系统数据库中DIKI相关报告,采用描述性方法对报告信息、患者人口学特征、涉及药物及种类分布等进行分析,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OR)、比例报告比值法(PRR)、综合标准法(MHRA)和贝叶斯置信度递进神经网络法(BCPNN)挖掘风险信号。 结果: 共纳入1 504例DIKI报告,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报告类型为“严重”的占比达38.43%;患者主要集中在60~79年龄段,男女构成比为1.58∶1,多发生在用药后2~7 d;报告共涉及19类417种药物,出现频次最多的药物类别为抗感染药物(27.73%),其次是血液系统用药(12.50%)和泌尿系统用药(8.31%),位列前3的药物品种依次为山莨菪碱、甘露醇和万古霉素。经数据挖掘技术检测,8种药物生成肾损伤强阳性风险信号。 结论: DIKI临床表现形式多样,涉及药物种类繁多,抗感染类药物发生频次最高,老年男性患者为高危人群,提示临床需重点关注,尽量避免超适应证超剂量用药,加强监测肾功能,以减少高危人群DIKI的发生。
目的: 探讨无人值守智慧手术药房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PDCA)循环法分析手术药房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针对性地拟定对策并开展实施。以实施前后术前药箱取用时间、术中临时医嘱调配时间及药品管理不合理事件为指标评价运行效果。 结果: 通过该次研究,术前药箱取用时间和术中临时医嘱调配时间分别由10.7 min、30.2 min降为2.8 min、5.6 min;手术药箱中药品管理不合理事件由56件降至24件,呈明显下降趋势。 结论: 无人值守智慧手术药房管理模式的顺利实施,既保障了患者手术用药安全、及时、有效,又实现药品管理精细化、科学化,为传统药房向智能化发展提供新思路。
基因治疗在恶性肿瘤、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罕见病等重大难治性疾病的治疗中表现出巨大潜力。基因递送载体是基因治疗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所在,聚乙烯亚胺(PEI)是一种被广泛研究的阳离子基因递送载体,在不同细胞系和转染条件下均展现出稳定高效的基因转染效果,其中PEI25k更被视作基因转染的“黄金标准”。为解决PEI在基因递送中存在的体内转染效率低、细胞毒性大、靶向性低和负载基因溶酶体降解等问题,该文对基于PEI设计构建新型纳米递送系统用于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主要包括高相对分子质量线性PEI、多糖、亲水性的聚合物和右旋糖酐修饰的PEI,交联的低相对分子质量PEI,基于PEI的无机纳米递送载体以及基于PEI的药物与基因共递送载体系统,以期为进一步构建高效低毒的基因递送系统提供理论指导。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ALK-TKIs)是治疗ALK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首选药物,其在使患者获益的同时也常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该文介绍了临床药师参与1例ALK阳性肺癌患者服用克唑替尼后出现不可耐受的恶心、呕吐,以及换用恩沙替尼后出现全身大面积表皮剥脱的药学实践,协助医师处理不良反应并实施药学监护,患者后续治疗疗效显著,耐受性良好。充分体现了临床药师在肿瘤患者个体化治疗中的作用,为临床处理该类药物不良反应提供了参考。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是一种易被误诊误治且有致命风险的不良反应。该文报告了1例联合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莫西沙星10 d后相继出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肝功能异常等症状的患者。在停用所有治疗药物,予全身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患者好转。该例病例表明,患者用药后出现皮疹及全身不适症状,应考虑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可能性并采取必要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