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住院药学诊查服务是由符合资质的药师为保障住院患者用药安全和优化治疗效果提供的药学服务。为加强医疗机构住院药学诊查服务管理,确保药学服务质量,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湖北省医疗机构住院药学诊查服务技术规范》编写组在湖北省临床药师培训管理中心的指导下制定了该规范。该规范适用于湖北省内提供住院药学诊查服务的医疗机构。
目的 研究肠激安方是否能通过干预色氨酸代谢及其下游NMDAR1/ERK/BDNF信号通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方法 24只SD雄性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正常组、模型组、肠激安方组(16.74 g·kg–1)、匹维溴铵组(18 mg·kg–1),每组6只。采用三因素法建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连续灌胃给药2周,每天1次,最后处死大鼠取材。通过烘干法测定大鼠粪便含水率、腹壁撤退反射评估大鼠内脏敏感性、测定糖水偏好及HE染色进行模型评价。采用LC-MS测定大鼠血浆色氨酸代谢产物含量,q-PCR法检测NMDAR1、CREB1、BDNF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IDO1、NMDAR1、ERK1/2、pERK、CREB1、BDNF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检测IDO1的表达,ELISA测定IFN-γ的表达。 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肠激安方组和匹维溴铵组大鼠粪便含水率、AWR评分降低,糖水偏好值增加(P<0.05);血浆中TRP、KA含量增加,Kyn、QA含量减少,IFN-γ表达降低(P<0.05);结肠中IDO1、NMDAR1、pERK、CREB1、BDNF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P<0.05)。 结论 肠激安方可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疼痛、腹泻症状,其机制与调节色氨酸-犬尿氨酸代谢,抑制IDO1酶的表达,调控NMDAR1/ERK/BDNF信号通路有关。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和网络药理学探讨姜栀子及栀子炭功效改变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UPLC-Q-TOF-MS分析鉴定姜栀子和栀子炭中的化学成分,通过与文献质谱数据对比分析,对姜栀子和栀子炭中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不同栀子炮制品产生不同功效的“有效成分-靶点-通路”,通过网络节点度值筛选栀子不同炮制品产生不同功效的核心成分和关键靶点。 结果 与生栀子相比,姜栀子与栀子炭中的成分数量均发生减少,其中生栀子共鉴定出42个化合物,姜栀子共鉴定出39个化合物,栀子炭中共鉴定出26个化合物。网络药理学预测姜栀子止呕的作用机制主要涉及PI3K-Akt、Rap1、Ras、C型凝集素受体、催乳素、ErbB等信号通路。栀子炭止血的作用机制主要涉及AGE-RAGE,磷脂酶D、鞘脂、Rapl、松弛素、Fc epsilon RI、ErbB、C型凝集素受体、TNF、VEGF等多条信号通路。 结论 姜栀子和栀子炭均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综合作用其功效发生改变,该研究可为栀子炮制品临床应用奠定科学基础。
目的 研究桂枝芍药知母汤(GSZD)调控PI3K/AKT/mTOR信号轴干预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大鼠自噬治疗RA的作用机制。 方法 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GSZD低、中、高剂量和雷帕霉素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给予牛Ⅱ型胶原蛋白皮下注射建立RA模型,并给予相应药物干预4周。定期监测大鼠足垫厚度并进行关节炎症指数(arthritis index,AI)评分。4周后,取膝关节滑膜组织,采用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变化;透射电镜观察滑膜细胞超微结构变化;q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Beclin1、LC3、p62、PI3K、AKT、mTOR mRNA及蛋白表达。 结果 GSZD可有效减轻RA大鼠的足垫厚度、AI评分;透射电镜结果显示RA大鼠滑膜细胞自噬减弱,GSZD治疗后细胞自噬溶酶体和自噬小体数量增加;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滑膜组织Beclin1 mRNA及蛋白、LC3 mRNA及LC3II/LC3I表达显著降低(P<0.01),p62、PI3K、AKT、mTOR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GSZD高剂量组和雷帕霉素组大鼠滑膜组织Beclin1 mRNA及蛋白、LC3 mRNA及LC3II/LC3I表达显著升高(P<0.05,P<0.01),p62、PI3K、AKT、mTOR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P<0.01)。 结论 GSZD可改善RA大鼠足垫厚度和病理形态,其治疗机制可能与下调PI3K/AKT/mTOR通路,促进自噬有关。
目的 研究新型HPK1(造血祖细胞激酶1)抑制剂SYH2040Y在比格犬体内不同剂量下单次给药后的药动学特征和绝对生物利用度。 方法 将比格犬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雌雄各半,经单次灌胃(0.2、0.5、1.5 mg·kg–1)和静脉注射(0.2 mg·kg–1)给药后,分别在不同时间点收集血浆样品,采用经验证的HPLC-MS/MS方法测定其浓度,并使用Phoenix WinNonlin 8.3.5软件非房室模型计算主要的药动学参数。 结果 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00~1 000 ng·mL–1,批内和批间精密度试验的RSD均小于8.6%,批内和批间准确度在96.4%~104.3%,提取回收率、基质效应和稳定性均满足相关要求。犬体内试验结果显示,比格犬灌胃给予低、中、高3个剂量后,血浆中SYH2040Y的AUC0-t 分别为(85.39±48.63)、(228.19±69.27)、(749.43±171.61)h·ng·mL–1,Cmax分别为(26.93±7.46)、(68.16±15.31)、(174.33±65.21)ng·mL–1,tmax分别(0.92±0.20)、(1.16±0.41)、(1.83±1.17)h,t1/2分別为(2.93±1.49)、(2.46±0.85)、(2.20±2.21)h。 结论 建立的方法简单、高效、灵敏,经测定单次给药后,SYH2040Y在比格犬体内吸收迅速,血药浓度呈现剂量依赖性,在各剂量下,其平均绝对生物利用度为43.9%,可为后续临床试验的推进及设计提供数据支持。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和动物实验验证探讨白头翁汤对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VVC)的治疗作用及机制。 方法 通过文献查阅及TCMSP、Gene Cards等数据库收集白头翁汤成分、靶点及VVC疾病靶点,Cityscape 3.6.0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通过DAVID平台进行基因功能(GO)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AutoDock软件对核心成分及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将SPF级KM小鼠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白头翁汤低、中、高剂量组,氟康唑组(n=12)。阴道腔内接种白色念珠菌建立VVC模型。连续给药14 d后,革兰氏染色法和平板计数法观察阴道灌洗液中真菌载量;HE染色观察阴道组织形态改变;ELISA法检测血清IL-17、IL-23、IL-1β的含量;Western blot法验证主要靶点TNF-α、HSP90、ESR、STAT3和IL-23/IL-17轴核心调控因子ROR-γT蛋白表达。 结果 筛选得到白头翁皂苷B4、二氢尼洛替星、黄柏酮、β-谷甾醇、小檗碱为治疗VVC的核心成分;筛选出18个关键作用靶点和75条通路。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白头翁汤给药后可降低阴道内真菌载量和血清炎症因子IL-17、IL-23和IL-1β含量,降低阴道组织内TNF-α、HSP90、ESR、STAT3和ROR-γT蛋白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白头翁汤通过调控STAT3、TNF-α等靶点以及IL-23/IL-17轴发挥治疗VVC作用。
目的 通过对比祛风湿温性中药威灵仙、寒性中药豨莶草对风寒湿痹、风湿热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模型大鼠的作用差异,探讨中药药性-病证-疗效之间的关联性。 方法 将112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Ⅱ型胶原(CⅡ)组、风寒湿模型(FHS-M)组、风寒湿中药干预(包括FHS-L、FHS-WG、FHS-WD、FHS-XG、FHS-XD)组、风湿热模型(FSR-M)组、风湿热中药干预(包括FSR-L、FSR-WG、FSR-WD、FSR-XG、FSR-XD)组,每组8只。除空白组外,其余采用天然牛Ⅱ型胶原蛋白及施加风寒湿、风湿热环境因素刺激诱导造模。实验中记录各组大鼠一般状态、关节肿胀度和关节炎评分,HE染色法观察大鼠踝关节组织病理形态变化,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TNF-α、ICAM-1、IL-6含量,IHC法检测大鼠踝关节VEGF-A、MMP-3、TIMP-1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大鼠踝关节VEGF-A、MMP-3、TIMP-1 mRNA表达。 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CⅡ组、FHS-M组、FSR-M组大鼠足跖肿胀度、AI评分显著升高,踝关节组织结构明显破坏,血清TNF-α、ICAM-1含量显著升高,VEGF-A、MMP-3 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TIMP-1 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与FHS-M组或FSR-M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足跖肿胀度、AI评分显著降低,踝关节组织病理结构明显减轻,血清TNF-α、ICAM-1含量显著降低,VEGF-A、MMP-3 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TIMP-1 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其中与FHS-M组比较,FHS-XG组对RA大鼠的改善幅度最大;与FSR-M组比较,FSR-XG组对RA大鼠的改善幅度最大。 结论 威灵仙、豨莶草均能改善RA大鼠的病情,但威灵仙对风寒湿痹RA大鼠的治疗效果比豨莶草更好,豨莶草对风湿热痹RA大鼠的治疗效果比威灵仙更好。
目的 采用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他克莫司(taerolimus,TAC)诱导的糖尿病动物模型血清代谢谱的变化,寻找潜在生物标志物和分析代谢通路,并了解它们在TAC诱导的糖尿病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 连续10周腹腔注射TAC(3 mg·kg–1)构建糖尿病大鼠和小鼠模型,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方法分析血清代谢物,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筛选差异代谢物并进行通路富集分析。 结果 TAC长期给药可引起大鼠体内51种和小鼠体内24种代谢物的表达变化,这些差异代谢物包括脂肪酸(α-亚麻酸)、氨基酸(L-瓜氨酸和L-天冬氨酸)、胆汁酸(胆酸、脱氧胆酸和牛磺脱氧胆酸)以及氧化三甲胺等,主要影响精氨酸生物合成、α-亚麻酸代谢和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等代谢通路。 结论 TAC诱导糖尿病动物模型的血清代谢谱发生显著变化,提示精氨酸生物合成和α-亚麻酸代谢等途径与糖代谢异常相关,为TAC诱导糖尿病发生的潜在机制提供新的见解。
目的 评估芍药苷通过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 3, STAT3)对白细胞介素-13(interleukin-13, IL-13)诱导的BEAS-2B哮喘细胞模型的炎症、氧化应激和自噬的改善作用。 方法 用1、10和30 μmol·L–1的芍药苷干预IL-13诱导前后的BEAS-2B细胞,CCK-8检测细胞增殖活力,筛选芍药苷最佳作用条件。然后利用芍药苷和STAT3激活剂干预IL-13诱导的细胞模型,将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STAT3激活剂组、芍药苷组和STAT3激活剂+芍药苷共处理组。CCK-8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力,ELISA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上清中IL-4、IFN-γ的含量,及细胞中MDA、CAT、SOD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LC3Ⅱ、LC3Ⅰ、P62、p-STAT3和STAT3的蛋白表达。 结果 CCK-8检测结果显示,10 μmol·L–1的芍药苷作用24 h为最佳干预条件。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增殖能力下降(P<0.05),IFN-γ、SOD和CAT含量下降(P<0.05),IL-4和MDA含量增加(P<0.05),LC3Ⅱ/Ⅰ蛋白表达比值和p-STAT3/STAT3蛋白表达比值增加(P<0.05),P62蛋白表达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STAT3激动剂组细胞增殖能力下降(P<0.05),IFN-γ、SOD和CAT含量下降(P<0.05),IL-4和MDA含量增加(P<0.05),LC3Ⅱ/Ⅰ蛋白表达比值和p-STAT3/STAT3蛋白表达比值增加(P<0.05),P62蛋白表达下降(P<0.05);芍药苷组细胞增殖能力增加(P<0.05),IFN-γ、SOD和CAT含量增加(P<0.05),IL-4和MDA含量下降(P<0.05),LC3Ⅱ/Ⅰ蛋白表达比值和p-STAT3/STAT3蛋白表达比值下降(P<0.05),P62蛋白表达增加(P<0.05)。与STAT3激动剂组相比,STAT3激动剂+芍药苷组共处理逆转了STAT3激动剂的作用。 结论 芍药苷通过抑制STAT3蛋白磷酸化,抑制炎症反应,从而改善哮喘中细胞氧化应激和自噬。
目的 探讨白芥子涂方在哮喘治疗中的免疫调剂作用机制。 方法 构建SD大鼠哮喘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白芥子涂方敷贴非穴位组、白芥子涂方敷贴肺俞穴组、阳性对照组(氨茶碱敷贴肺俞穴),给药14 d,收集血清、肺、脾、胸腺、肝脏及肾脏组织。评估淋巴细胞增殖及巨噬细胞活化,检测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分析器官指数、形态学及皮肤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CD)细胞数,检测CD90及H2-Ab1表达改变。 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白芥子涂方敷贴穴位组及氨茶碱敷贴可以诱导T淋巴细胞增殖(P<0.01),增加IgA、IgG、IgM、IFN-γ及IL-2(P<0.01),但降低IL-4及MBP水平(P<0.01)。此外,白芥子涂方敷贴肺俞穴组贴及氨茶碱敷贴肺俞穴组皮肤组织中淋巴细胞浸润减少,细胞肿胀数降低,支气管管腔内黏液分泌降低,气道水肿及闭塞减少,肺间质炎性浸润伴充血情况减少。皮肤组织中CD1a+CD83–未成熟DC细胞减少,而CD1a+CD83+成熟DC细胞增加,皮肤组织中CD90及H2-Ab1表达显著性增加。 结论 白芥子涂方穴位敷贴治疗可促进皮肤组织中髓系树突状细胞发生形变、迁移,并促进抗原的呈递作用,可以激活机体免疫功能,且对机体不良反应低,能发挥调节机体Th1/Th2的失衡的作用。
目的 探索疏风活络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可能机制。 方法 通过TCMSP及相关文献收集疏风活络丸中的化合物,建立化学成分数据库。使用SwissTargetPrediction和PharmMapper数据库检索其作用靶点,并与DisGeNET和GeneCards数据库中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靶点进行对比。基于获得的交集靶点构建PPI网络并进行拓扑分析。进行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并构建“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小鼠4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地塞米松1.289 6 mg·kg–1)、疏风活络丸低剂量组(422.5 mg·kg–1)及高剂量组(845 mg·kg–1)。连续灌胃给药4 d后,采用醋酸扭体法观察其镇痛作用。1周后,再次连续灌胃给药4 d,采用二甲苯致耳廓肿胀法观察其抗炎作用。测量耳片厚度和质量评价小鼠耳廓肿胀度。HE染色评估耳廓的病理组织学改变。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IL-1β、IL-6及TNF-α水平。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耳组织中IL-1β、IL-6及TNF-α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耳组织中PI3K、AKT及MAPK的表达水平。 结果 疏风活络丸中共检索出1 352个化学组分,经筛选确定活性组分为184个。疏风活络丸入血成分的作用靶点为1 514个,而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靶点为5 211个,共有靶点为858个。PPI网络分析显示,核心靶点为291个,最为核心的包括TNF、CTNNB1、EGFR等。GO和KEGG分析显示,核心靶点主要涉及PI3K-Akt、MAPK、Ras等信号通路。与对照组相比,疏风活络丸低、高剂量对乙酸诱导的内脏疼痛感受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疏风活络丸高剂量显著减轻耳廓肿胀小鼠的肿胀度(P<0.05)。耳廓肿胀小鼠耳组织真皮层增厚紊乱,中性粒细胞聚集,疏风活络丸高剂量减少小鼠右耳中性粒细胞数量,真皮层细胞排列较整齐。耳廓肿胀小鼠血清IL-1β、IL-6及TNF-α水平未发生变化(P>0.05),疏风活络丸低、高剂量未影响小鼠血清IL-1β、IL-6及TNF-α水平(P>0.05)。疏风活络丸低、高剂量显著降低小鼠耳组织中升高的IL-1β和IL-6的表达(P<0.05)。疏风活络丸显著降低小鼠耳组织中升高的PI3K、AKT及MAPK的表达(P<0.05)。 结论 疏风活络丸可能通过影响PI3K-Akt、MAPK、Ras等信号通路,实现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体现中药复方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治疗疾病的特点。
目的 检测肾衰泄浊汤主要活性成分,并预测肾衰泄浊汤治疗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合并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 sis,As)关键靶标与作用机制。 方法 运用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E)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中药分子机理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TCMSP/BATMAN-TCM)数据库分析肾衰泄浊汤主要活性成分与靶标名称、数量等信息。通过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OMIM)、基因疾病关联数据库(DisGeNET)、人类基因综合数据库(GeneCards)数据库筛选疾病靶标,与药物靶标取交集,构建“中药-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应用蛋白质/基因互作数据库(String)构建蛋白互作网络(PPI),基因本体论(Go)生物学功能注释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潜在作用机制;分子对接初步验证网络药理学结果。 结果 UPLC-Q-TOF-MSE鉴定出33个活性成分,数据库检索获得75个活性成分,药物成分靶标349个,疾病靶标4 241个,得到249个交集靶标。获得槲皮素、山柰酚、β-谷甾醇、木犀草素、异鼠李素等核心活性成分与蛋白激酶1(Akt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3(MAPK3)、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等核心靶标; GO分析共获得1 292条目; KEGG示潜在靶标主要富集在PI3K-AKT通路、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途径、糖尿病并发症相关AGE-RAGE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表明核心成分与关键靶标结合良好。 结论 肾衰泄浊汤活性成分可能通过干预MAPK3、Akt1、STAT3等靶标,调控炎症、氧化应激、脂质代谢等机制治疗CKD合并As,其中PI3K/Akt可能是重要的调节通路。
目的 观察环泊酚复合阿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无痛膀胱镜检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选取150例拟在唐山市工人医院行无痛膀胱镜检查的老年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环泊酚组(观察组,n=75)和丙泊酚组(对照组,n=75)。麻醉诱导:两组均静脉注射阿芬太尼5 μg·kg–1,2 min后观察组泵注环泊酚0.3 mg·kg–1,对照组泵注丙泊酚1.5 mg·kg–1。麻醉维持:观察组持续泵注环泊酚0.8 mg·kg–1·h–1,对照组持续泵注丙泊酚4 mg·kg–1·h–1。记录两组患者有效性指标:麻醉诱导时长、手术操作时长、完全清醒时长、麻醉总时长,体动患者例数与发生率;安全性指标: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进一步比较注射痛、低血压、心动过缓、辅助通气、苏醒期谵妄患者例数与发生率来评价安全性。 结果 两组患者有效性评价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平均动脉压的抑制作用弱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药物对心率和呼吸频率的作用效果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注射痛、辅助通气、低血压、心动过缓例数与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苏醒期谵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环泊酚复合阿芬太尼可安全有效的用于老年患者无痛膀胱镜检查,环泊酚对维持呼吸和循环系统的稳定更具优势,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目的 分析使用抗菌药物出现迟发性皮疹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进展为重型皮疹的相关因素,为抗菌药物迟发性皮疹患者的药学监护提供参考。 方法 依据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使用抗菌药物出现皮疹的不良反应报告,收集患者基本特征、过敏史、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处理等信息,分析使用抗菌药物出现迟发性皮疹患者的临床资料,开展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迟发性皮疹患者进展为重型皮疹的相关因素。 结果 该研究纳入使用抗菌药物出现迟发性皮疹的56例患者,其中头孢菌素类和糖肽类抗菌药物的致敏次数最多(各13例,各占比23.2%),皮疹发生时间多分布于抗菌药物使用后2~7 d(36例,占比64.3%)。患者多使用抗组胺药治疗(24例,42.9%),28日全因死亡率为14.3%(8例)。56例患者被划分为发生严重皮肤不良反应(severe cutaneous adverse reactions, SCARs)组11例、未发生SCARs组 45例。两组患者基础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用药时间(Z=–2.281,P=0.023)、用药期间最高白细胞计数(Z=–2.186,P=0.029)、最高嗜酸性粒细胞计数(Z=–4.138,P<0.01)和最高单核细胞计数(Z=–2.757,P=0.006)存在显著性差异。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用药期间最高嗜酸性粒细胞计数(OR=0.030,P=0.004)存在组间差异。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用药期间最高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临界值为0.255×109 L–1,曲线下面积为0.905(0.826~0.984)。 结论 导致患者发生抗菌药物相关迟发性皮疹的主要抗菌药物类别为头孢菌素类和糖肽类。用药期间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SCARs密切相关,应在临床用药中加强监测。
目的 探讨术中静脉输注硫酸镁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全麻苏醒期质量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选取择期行膝关节置换术且合并有高血压的老年患者60例,年龄60~8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极Ⅱ或Ⅲ级。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硫酸镁组(M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评价苏醒期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Ramsay镇静评分,并记录呛咳、躁动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患者入室时刻(T0)、诱导前(T1)、诱导后(T2)、插管后即刻(T3)、切皮时(T4)、手术开始15 min(T5)、30 min(T6)、45 min(T7)和拔管时(T8)的MAP、HR,记录术中全麻药物及血管活性药物用量以及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 结果 与C组比较,M组RASS评分明显降低,患者躁动和呛咳事件发生率均显著降低(P<0.05),T3、T8时MAP明显降低、HR显著减慢,T4时MAP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术中丙泊酚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M组患者瑞芬太尼的用量较C组明显减少(P<0.05)。M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较C组均明显延长,但呼吸恢复至拔管的时间明显缩短(P<0.05)。 结论 术中静脉输注硫酸镁可为行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提供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并改善患者的苏醒质量。
目的 探讨抗肿瘤药物使用金额与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 DRG)超支之间的相关性,为控制药品使用和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 以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22年1月至12月进入RE1A病组的患者为研究资料,分别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限制性立方样条(restricted cubic spline, RCS)模型和分段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抗肿瘤药物使用金额与DRG超支之间的相关性、剂量-效应关系以及阈值效应。以性别、年龄(<60岁和≥60岁)、入住科室、参保类型、肿瘤类型和肿瘤分期为分层变量探讨抗肿瘤药物使用金额与DRG超支在不同亚组中的相关性。 结果 研究共纳入1 729例患者,431例患者出现DRG超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抗肿瘤药物与DRG超支之间存在相关性(OR=1.06, 95%CI:1.05~1.07, P<0.01)。RCS模型结果表明抗肿瘤药物使用金额与DRG超支呈曲线关系,当抗肿瘤药物使用金额≥1 140元时,使用金与DRG超支风险呈正相关(OR=1.11, 95%CI:1.09~1.13,P<0.01);当抗肿瘤药物使用金额<1 140元时,两者不相关(P=0.42)。各亚组中,抗肿瘤药物的使用金额与DRG超支均呈正相关。 结论 抗肿瘤药物与肿瘤患者DRG超支之间呈J型曲线关系。当抗肿瘤药物使用金额≥1 140元时,抗肿瘤药物与肿瘤患者DRG超支之间呈正相关。
目的 建立基于相似度算法的药品差错防范管理体系,为门诊药房药品全流程管理提供技术方法及参考。 方法 采用相似度算法检测看似听似药品的文本和图片相似度,建立相似药品数据库,结合根因分析法所得看似听似药品差错的根本原因,构建门诊药房全流程药品差错防范体系并初步应用。 结果 共检测了1 191种药品的708 645对相似度,构建了包括145种听似药品和87种看似药品的相似药品数据库。基于相似药品数据库和根因分析结果的关键环节因素,构建了全流程的药品差错防范体系,包括处方开具、调剂小票打印、标签货位和发药核对模块等4个核心部分。初步应用结果显示,在该体系实施后药品差错数据显著下降(P<0.05)。 结论 该研究成功建立了基于相似度算法的药品差错防范体系,为计算机相似度算法理论在医院药学相关领域的拓展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为信息药师在融合计算机专业理论的医院药品管理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病程受环境、遗传、免疫和微生物等多因素影响。目前,IBD具有治疗费用昂贵、治疗药物长期使用不良反应多或治疗不耐受等问题,迫切需要新的治疗选择。最新研究发现,新型降糖药钠-葡萄糖共转运体-2抑制剂(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s, SGLT2i)可能通过葡萄糖依赖性和非依赖性途径,延缓IBD进程。SGLT2i在降低炎症反应、提高先天免疫反应、抗氧化应激、减少细胞凋亡、增强细胞自噬诱导以及调节肠道菌群失衡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揭示了SGLT2i具有治疗IBD的潜力。
67岁男性肝恶性肿瘤患者,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3个周期后出现声音嘶哑。排外肿瘤脑转移,声带损伤等原因后考虑为药物引起的声音嘶哑。予以停用卡瑞利珠单抗后患者声音嘶哑改善。目前已有1例卡瑞利珠单抗相关声音嘶哑的报道,其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相关6例,但这些病例声音嘶哑都继发于肌病、神经病变或感染等不良反应。该文报道的患者声音嘶哑为唯一不良反应症状,并不继发于其他不良反应。
抗凝剂相关肾病(anticoagulant-related nephropathy, ARN)是一种由抗凝剂过度抗凝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显著增加患者死亡风险。新型口服抗凝剂此类报道少见,易被临床误诊或忽视。本文报道1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接受达比加群酯等药物治疗后出现急性肾损伤,伴有血尿、蛋白尿及凝血功能异常的罕见病例,分析其诱发ARN的高危因素,通过停药、护肾、促排等治疗后成功好转,同时对国内外报道文献进行梳理,以期为ARN的诊断与处置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