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43卷, 第20期 刊出日期:2023-10-30
  

  • 全选
    |
    研究论文
  • 陈峦峦, 司徒冰, 梅峥嵘, 王颖, 谭湘萍, 张湘贤, 李斯晨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3, 43(20): 2237-2242.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3.2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国内外不孕症临床试验开展情况,为中国不孕症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认可的19个临床试验注册平台和中国药物临床试验与信息公示平台收集临床试验信息,按"药物上市前、药物上市后和其他临床试验"分类法,统计分析中国不孕症临床试验的特点。结果:2005—2022年,平台共登记不孕症临床试验3 289项。相比欧美国家,中国不孕症临床试验显示出如下特点:(1)药物上市前和药物上市后比率均较低,而其他临床试验比率(49.96% vs.71.99%)较高;(2)所有类别中,中国未完成受试者招募发生率均更高;(3)所有类别中,中国未注明盲法情况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比率均更高;(4)中国药物上市前(0.34% vs.5.56%)和其他临床试验RCT(1.12% vs.7.22%)采用分层/区组等随机方法比率均更高;(5)中国药物上市前(0.34% vs.3.70%)和其他临床试验RCT(1.50% vs.9.75%)采用中心分配法的比率明显更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国不孕症临床试验项目注册数量逐年上升,但总量仍偏低。相比欧美国家,中国存在新药研发较少、项目受试者招募困难、未描述盲法情况、采用随机方法和中心分配法RCT比率更高的情况。未来需要进一步提高中国不孕症临床试验的数量和质量。
  • 侯晶晶, 邱海莹, 王婉梅, 安芳, 吴燕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3, 43(20): 2243-2247.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3.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制备性质稳定、质量可控的来那度胺纳米水凝胶,评价其理化性质并考察其体外透皮吸收情况。方法:通过对药物溶解度的增加程度初步筛选用于制备来那度胺纳米乳的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通过表面活性剂对油相的乳化效果进一步筛选油相;绘制伪三元相图,优化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Km)。用激光粒度测定仪测定来那度胺纳米乳的粒径。将来那度胺纳米乳分散于卡波姆940中制备来那度胺纳米水凝胶,考察来那度胺纳米乳的外观、形态、pH值、Zeta电位、稳定性以及体外透皮性能。结果:来那度胺纳米乳的最优处方为辛癸酸甘油酯/RH40/1,2-丙二醇/水=1∶4.5∶4.5∶6.95(m/m)。以此处方制备的来那度胺纳米乳澄清透明,外观透亮,pH值为5.20±0.14,平均粒径为(24.76±0.82)nm,多分散指数为0.256±0.088,粒径分布均一,Zeta电位为-47.33 mV,高速离心后无分层现象,耐寒耐热试验前后无明显差异,稳定性良好。来那度胺水凝胶的累积透过量显著高于原料药,透皮性能良好。结论:该研究制备的来那度胺纳米水凝胶处方组成合理、性质稳定、透皮性能良好,为进一步研发提供了依据。
  • 李媛媛, 王思斯, 法缇玛·瑟菲迪肯, 刘文琪, 康丽, 杨新洲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3, 43(20): 2248-2258.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3.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深绿卷柏富含双黄酮部位治疗喉癌的作用机制。方法:运用UPLC-Q-TOF-MS 对深绿卷柏富含双黄酮部位(SD-BFRE)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并通过PharmMapper数据库进行靶点预测,通过检索OMIM、GeneCards和DrugBank数据库收集喉癌相关靶点,利用Venny 2.1.0在线平台将二者取交集获得潜在靶点。使用STRNG平台对潜在靶点进行蛋白相互作用分析,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GO功能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使用Cytoscape 3.8.0软件构建PPI网络和"成分-靶点-通路"网络。通过SYBYL-X 2.0软件对所有成分和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并通过Discovery Studio 4.5软件进行可视化。采用MTT法测定细胞活力和Western blot法验证SD-BFRE对喉癌细胞系富集关键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鉴定化合物14个,药物靶点72个,喉癌相关靶点2 366个,潜在靶点49个。GO分析得到181个P≤0.05的条目,KEGG分析共得到74条P≤0.05的通路,主要涉及IL-17、FoxO、TNF和PI3K-Akt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92.9%有较好的对接活性。细胞实验结果表明,SD-BFRE可显著抑制p-Akt和p-Bad的表达,与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基本一致。结论:运用UPLC-Q-TOF-MS 结合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分析了SD-BFRE治疗喉癌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 谢丽苑, 王润琴, 杨丽, 陈璇, 胡爽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3, 43(20): 2259-2263.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3.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易行的中药活性成分筛选方法,为质量标志物的确定提供可靠的实验基础。方法:以中空纤维为载体,使其壁孔填充庚醇、内腔充满磷脂酰胆碱特异性磷脂酶C(phosphatidylcholine-specific phospholipase,PC-PLC)溶液,构建中空纤维靶标捕获平台,从姜黄药材提取液中筛选潜在的PC-PLC抑制剂,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姜黄质量标志物进行初步辨识。结果:从不同产地的姜黄药材中均捕获到3种活性化合物,分别为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和姜黄素。结论: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和姜黄素可作为潜在的姜黄质量标志物;该研究建立的中空纤维靶标捕获法成本低、操作简便、捕获效率高,为中药质量标志物辨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 张袁园, 孟雪, 王鑫颖, 王红霞, 王伟, 高兴华, 汪晴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3, 43(20): 2264-2269.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3.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抗人白细胞介素-8鼠单抗(MMA-8)乳膏的皮肤渗透性及其对银屑病样模型小鼠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体外扩散池法和皮肤组织切片检测MMA-8乳膏的皮肤渗透性,并通过荧光显微成像技术进行验证。使用外涂咪喹莫特建立银屑病样小鼠模型,并评价了MMA-8乳膏治疗银屑病的药理活性。结果:体外经皮渗透实验表明,小鼠皮肤组织中MMA-8的24 h累积渗透量(Q24 h)达(110.88±24.93)ng·cm-2,显著高于大鼠组[(10.07±6.35)ng·cm-2]和裸鼠组[(9.18±4.70)ng·cm-2](P<0.01)。人体正常皮肤涂抹给药组的Q24 h分别为(11.69±3.18)ng·cm-2(全皮)和(91.30±34.65)ng·cm-2(去角质层皮肤),搓揉给药组分别为(46.92±23.44)ng·cm-2(全皮)和(82.46±5.39)ng·cm-2(去角质层皮肤)。皮肤组织切片显示MMA-8在皮肤中含量最高的位置为0~90 μm(小鼠皮肤)和0~600 μm(人体皮肤)。荧光显微成像结果显示药物在全皮中主要滞留在角质层,而在去角质层皮肤中到达真皮。药效学实验表明,与模型组相比,MMA-8组小鼠银屑病皮损严重程度指数评分、银屑病病理评分以及皮肤中的MIP-2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MMA-8乳膏在全皮中主要通过毛囊经皮渗透,角质层对渗透有明显的阻碍作用。MMA-8在皮肤中滞留部位主要为表皮层和真皮层上层。MMA-8乳膏可降低银屑病样皮损处的MIP-2含量,改善小鼠皮损状态,从而起到治疗银屑病的作用。
  • 李高一舟, 陈普, 杨丽萍, 段小花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3, 43(20): 2270-2274.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3.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小红参对高胆碱饮食C57BL/6J小鼠肠屏障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18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高胆碱饮食组和小红参治疗组,连续给药6周后,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镜检观察结肠绒毛长度及结肠病理变化;酶联免疫检测法检测血清中D-乳酸、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肠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Claudin-1的表达;RT-PCR法检测结肠组织中炎症相关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表达水平。结果:小红参治疗后能增加小鼠肠绒毛长度,降低血清因子D-乳酸、DAO、MPO水平,上调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Claudin-1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及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的表达。结论:小红参可能通过修复结肠屏障功能和减轻炎症反应,达到改善高胆碱饮食小鼠肠道屏障损伤的作用。
  • 马国强, 郑淼淼, 洪望龙, 朱文涛, 沈爱宗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3, 43(20): 2275-2279.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3.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从中国卫生体系的角度评价奥加伊妥珠单抗方案与标准治疗方案治疗难治或复发性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R/R B-ALL)的经济性。方法:基于Ⅲ期临床试验(INO-VATE ALL),构建分区生存模型,模拟时限50年或模拟队列中99%的患者死亡,循环周期4周,评价奥加伊妥珠单抗组相对于标准治疗组治疗时所产生的增量成本-效用比,采用5%贴现率,并进行敏感性分析验证基础分析结果的稳定性。结果:奥加伊妥珠单抗组患者比标准治疗组患者多获得1.49个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的同时,增加了770 238.88元成本,ICER为518 412.63元/QALY,高于我国的意愿支付(WTP)阈值;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显示对ICER影响最大的3个因素分别为贴现率、无进展状态效用值、奥加伊妥珠单抗的价格;概率敏感性分析显示,当 WTP 阈值为3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时,奥加伊妥珠单抗方案对于标准化疗方案不具有经济性。结论:对于难治或复发性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奥加伊妥珠单抗方案不具有经济性。
  • 药物与临床
  • 张晅, 石娜, 徐文俊, 朱华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3, 43(20): 2280-2283.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3.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取消头孢菌素常规皮试规定实施前后,关节置换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皮试和使用情况,为医疗机构进一步规范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实施前)和2022年(实施后)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资料,对患者既往过敏史、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皮试和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实施后皮试率显著降低(98.94% vs.5.45%,P<0.05),头孢唑林或头孢呋辛使用率无显著性差异(98.02% vs.97.86%,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抗菌药物过敏反应。对于无青霉素或头孢菌素过敏史的患者,实施后皮试率显著降低(99.51% vs.0%,P<0.05),而头孢唑林或头孢呋辛使用率显著上升(98.52% vs.99.65%,P<0.05)。对于有青霉素或头孢菌素过敏史的患者,实施后皮试率、头孢唑林或头孢呋辛使用率均显著降低(分别为92.00% vs.73.91%和92.00% vs.75.36%,P<0.05)。结论:取消头孢菌素常规皮试减少了皮试人次数,同时保证了医疗安全。但是对于有青霉素或头孢菌素过敏史的患者,临床可能更倾向于不开具皮试医嘱而直接选择非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
  • 游进进, 王婷婷, 赵宇晗, 刘佩本, 王翰, 曹权, 左祥荣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3, 43(20): 2284-2289.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3.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ICU重症患者应用替加环素(tigecycline,TGC)后TGC相关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TGC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1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各ICU 331例接受TGC治疗的成年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TGC使用剂量分为大剂量组和标准剂量组,根据用药后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是否<2.0 g· L-1分为低FIB组和正常FIB组。应用单因素和logistics回归分析TGC相关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危险因素,并分析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TGC相关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总发生率为59.9%,大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61.2% vs.58.3%,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疗程、合并肾损伤是TGC相关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s分析显示疗程>9 d是独立危险因素(OR:3.100,95%CI:1.707~5.631,P<0.01),而高水平的基础FIB值则是保护因素(OR:0.621,95%CI:0.507~0.761,P<0.01)。低FIB组使用TGC后ICU住院时间显著长于正常FIB组[17(10,35) vs.12(6,22),P=0.01],而2组死亡率无显著差异(45.8% vs.35.8%,P=0.127)。结论: ICU重症患者使用TGC后易发生低纤维蛋白原血症,长疗程用药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能显著延长患者的ICU住院时间;TGC使用期间应定期监测,并及时治疗TGC相关性凝血功能障碍。
  • 颜霄迪, 经纬俊, 蒋陈晓, 葛卫红, 周玉皆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3, 43(20): 2290-2294.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3.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急性期抗凝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合并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根据患者发病急性期使用的抗栓药物类别分为抗血小板治疗组和抗凝治疗组。在用药30 d时随访,有效性终点分别为mRS评分≤1分和≤2分、复发缺血性脑卒中、下肢静脉血栓及全因死亡,安全性终点为大出血。分别采用logistic回归及Cox回归分析急性期抗凝治疗对mRS评分及其他有效性和安全性结局的影响。结果:最终纳入395例患者,其中抗凝治疗组193例、抗血小板治疗组202例。抗凝治疗组mRS评分≤1分以及mRS评分≤2分患者的占比均显著高于抗血小板治疗组(P<0.01)。2组患者30 d内均未再发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抗凝治疗可显著减少下肢静脉血栓(HR=0.30,95%CI:0.12~0.76,P=0.011)、死亡(HR=0.30,95%CI:0.15~0.60,P=0.001)和大出血(HR=0.25,95%CI:0.12~0.53,P<0.01)事件的发生。结论:与抗血小板治疗相比,急性期抗凝治疗可改善AIS合并AF患者的预后和神经功能,降低死亡率和下肢静脉血栓风险且安全性良好。
  • 肖凤娇, 梁培, 许莹, 张海霞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3, 43(20): 2295-2300.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3.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基于重叠加权法比较头孢他啶阿维巴坦(ceftazidime/avibactam,CAZ/AVI)针对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ales,CRE)感染单药与联合治疗方案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以非干预方式收集南京鼓楼医院2020年7月至2022年12月使用CAZ/AVI治疗CRE感染患者的基本特征、感染情况、治疗方案和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s,ADRs)等信息,并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单药组和联合组。利用重叠权重加权法均衡组间变量差异后对比2组的临床治愈率、微生物清除率、28 d全因死亡率和ADR发生率差异。结果:共收集到单药组患者56例和联合组患者35例。加权后效应值估计结果显示,联合组微生物清除率高于单药组(P=0.015),2组的临床治愈率和28 d全因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安全性方面,联合组的ADR发生率高于单药组(P=0.028),在胃肠系统方面的ADR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19)。结论:CRE感染患者使用CAZ/AVI单药或联合方案均有良好疗效,且联合用药相较于单药的微生物清除率更高,但联合用药方案ADR发生率高于单药方案,并应关注联合用药患者胃肠系统ADR。
  • 王瑞雪, 李顺平, 窦蕾, 刘世贤, 王凯旋, 史钊, 朱晓红, 宋泽华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3, 43(20): 2301-2306.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3.2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对国内胰腺癌的经济学评价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Scopus、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搜集胰腺癌的药物经济学评价,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2月31日。利用Excel提取文献信息,使用CHEERS 2022评估文献质量。结果:初检共获得105篇文献,最终纳入13篇,文献质量整体良好,临床效果数据来源于11项随机对照试验。纳入文献均采用Markov模型,成本主要考虑直接成本,效用值来源于已有文献研究,敏感性分析多采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和概率敏感性分析,在不同的疾病类型下,吉西他滨单药治疗或联合用药具有经济性的概率较大。结论:国内胰腺癌药物的经济学评价仍有较大研究空间,缺乏靶向药物以及真实世界研究的经济学评价。
  • 董育珠, 陶丽, 韩鹃, 廉衡, 杜倩, 张雷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3, 43(20): 2307-2312.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3.2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影响万古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罗培南3种药物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靶值和药动学/药效学(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PK/PD)靶值未达标的危险因素以及2种靶值和微生物疗效的关系,为精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纳入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接受万古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罗培南中至少1种抗菌药物联合治疗的危重症患者。利用优化采样方案采集每位患者的3~4份血浆样本,借助非房室模型结合经典药动学理论计算PK/PD参数。采用多因素分析探究3种药物TDM靶值和PK/PD靶值未达标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接受万古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或美罗培南治疗的25名危重症患者的96份血浆样本,共计151份血药浓度-时间数据。万古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美罗培南的谷浓度(trough concentration,Cmin)达标率低,分别为20.00%、22.22%和23.53%;万古霉素PK/PD靶值达标率、未达标率和超标率分别为20.00%、60.00%和20.00%。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美罗培南的PK/PD靶值达标率分别为11.11%和17.65%,未达标率分别高达88.89%和76.47%。影响因素探究发现肌酐清除率是影响3种抗菌药物Cmin和PK/PD靶值不达标的独立危险因素。细菌根除组患者的万古霉素Cmin[(15.329±7.522)mg·L-1 vs.(6.273±0.754)mg·L-1P=0.019]和AUC0~24 h/MIC(578.47±413.86 vs.175.94±17.07,P=0.028)均显著高于细菌未根除组。结论:万古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罗培南在危重症患者中的TDM靶值和PK/PD靶值达标率低,未达标率高,普遍存在低暴露和过暴露情况。提高TDM靶值和PK/PD靶值达标率均可能提高患者细菌根除率,因此十分有必要在此类患者中开展TDM,为精准给药提供参考。
  • 药学实践
  • 李树, 朱曼, 王天琳, 黄翠丽, 马亮, 李金斌, 韩亚亮, 汤智慧, 蔡乐, 张筱璇, 夏天一, 陈孟莉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3, 43(20): 2313-2317.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3.2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索公立医院一院多区"同质-差异-协同"审方体系的构建,打造多院区同质化审方与差异化监管相兼容的智能化审方平台。方法:结合某院现有信息化基础条件及各院区临床诊疗特点,提出一院多区"同质-差异-协同"审方体系的构建思路,并通过知识图谱库的构建、同质化审核规则的制定、差异化监管需求的兼容、闭环式审核功能的协同实施及智能决策模块的探索实践5个步骤,形成了基于"一院多区"架构下同步联动、个性兼容的审方体系。结果:系统正式运行半年后,各院区的合理用药水平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平均系统弹框率从最初的19.35%下降到11.68%,而拒绝修改并提交的问题处方比率则由9.14%减少到4.75%;与系统上线前相比,平均处方合理率明显提升(84.23% vs.95.25%)。结论:一院多区"同质-差异-协同"审方体系的构建,充分考虑了公立医院改革整编的架构特点,为后续"区域化审方中心"的建设奠定同质化技术基础,也为其他大型医疗机构同类型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 肖智锋, 刘冬梅, 吴秀萍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3, 43(20): 2318-2321.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3.2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某儿童医院取消头孢菌素常规皮试的实践与成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某儿童医院取消头孢菌素常规皮试前后一年静脉用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头孢皮试相关数据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取消头孢菌素常规皮试前后一年:静脉用抗菌药物中,门急诊头孢菌素类用药人数占比从41.53%上升至61.64%,住院占比从40.49%上升至46.74%,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取消常规皮试后,因头孢皮试阳性而改选特殊级抗菌药物的情况未再出现;皮试人数显著下降,一年内减少皮试人次8 750人,减少皮试相关费用11.9万元,减少护药工作量约4 521 h;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过敏反应发生率,取消皮试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取消头孢菌素常规皮试,不增加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但可减少医务人员工作量,降低医疗成本,减轻患儿痛苦,缩短就诊时间,提升就医体验,同时进一步优化抗菌药物使用结构,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 王燕婷, 闫加庆, 陈喆, 周海燕, 顾琼, 杨珺, 李国辉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3, 43(20): 2322-2325.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3.2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适合我国研究型临床药师培养发展的路径。方法:通过文献调研和实践经验总结,对"具备科研能力的临床药师"赋予新的名称和内涵,并提出其培养和职业发展的具体路径和方法。结果:根据发达国家"医师科学家""临床科学家"的内涵和发展现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本团队创新性地提出"研究型临床药师"的概念,并从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2个层面对研究型临床药师的培养发展路径进行深入剖析,找到适合中国临床药师科研发展的路径。结论:培养研究型临床药师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广阔的前景,将产出一批既能在药物治疗领域有新发现和新突破,又能为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的卓越人才。
  • 商永光, 张翠翠, 郭冬杰, 覃旺军, 李朋梅, 张镭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3, 43(20): 2326-2330,2337.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3.2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构建北京市基层医疗机构用药安全自我测评量表,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用药安全风险评估工具。方法:结合北京市基层医疗机构用药安全现状的文献及问卷调研结果,组建专家咨询团队,应用德尔菲法对测评条目进行筛选与修订,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测评指标权重,形成适用于北京市基层医疗机构的用药安全自我测评量表并开展初步测评。结果:经过3轮德尔菲法专家调研与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最终形成涵盖5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84个三级指标的基层用药安全自我测评量表,在23家基层医疗机构中开展了初步测评。结论:构建了一套适合北京市基层医疗机构开展用药安全自我测评的量表,可为基层医疗机构评估用药安全风险提供参考。
  • 综述
  • 梁建娣, 宋三孔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3, 43(20): 2331-2337.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3.2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数传统的经皮给药系统(traditional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药物,由于化学稳定性差、油水分配系数不理想等,并不适合作为TDDS药物局部给药。而前体药物可以在皮肤组织经酶激活,代谢释放出具有活性物质的化合物。该文对目前最新的酶激活前体药物包括解热镇痛抗炎药、抗菌药、抗组胺药、抗肿瘤药、阿片受体拮抗剂、激素等前体药物及其新技术协同给药模式的制备原理、释药机制、存在问题、研究动态等进行归纳总结,并展望未来前体药物开发应用的趋势。酶激活前体药物在经皮给药系统应用中具有特异性、选择性、高透过率等释药特点,其不仅可以增加皮肤对药物的选择性,还能提高药物皮肤透过率,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程昱, 赵明明, 王鸣璐, 刘茂柏, 肇丽梅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3, 43(20): 2338-2343.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3.2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肾损伤是由各种病理、药物等因素引起的短时间内肾功能突然或持续下降。近年来,铁死亡作为一种新的调控性细胞死亡方式被逐渐认识,其由细胞谷胱甘肽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失活,导致脂质过氧化产物和活性氧堆积诱发。铁死亡代谢网络和体内分子信号网络以及多种病理反应途径存在交互作用,并被认为与急性肾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铁死亡可有效缓解急性肾损伤的发生发展,目前围绕靶向铁死亡的急性肾损伤治疗策略在肾脏疾病研究中已成为一大研究热点。该文主要就铁死亡的发生调控机制、与急性肾损伤的关系以及靶向铁死亡的治疗策略进行综述,以期为急性肾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视角。
  • 谭舒文, 何晓静, 菅凌燕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3, 43(20): 2344-2349.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3.2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后效应这一概念于1992年由Thorburn CE等学者首次提出,是指产酶细菌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接触一定的时间,只去除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后,产酶细菌生长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这一效应为半衰期相差较大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组成复方制剂的合理性提供了依据,为新药的开发提供了思路。该文综合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通过测定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菌增长1个log10单位所需时间差值来确定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后效应测定方法,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后效应可能的产生机制加以阐述,并讨论了细菌类型及产酶特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种类、抗菌药物浓度等影响因素以及已上市复方制剂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后效应研究结果,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 药物警戒
  • 董敏, 邱彦龙, 巩璐, 谢加永, 张秀亮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3, 43(20): 2350-2352. https://doi.org/10.13286/j.1001-5213.2023.2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