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公立医院药师队伍受医药分开综合改革的影响。方法:通过文献回顾法对既往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综述,通过专家咨询法设计了针对6个省市药师队伍和管理者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并以此为工具开展调查。结果:改革对药师队伍的工作内容、工作量、工作心态等维度均存在影响,药师队伍对改革政策也有不同评价,对继续教育和医院、政府的支持政策有较大需求。结论:改革促使医疗机构运营策略与药学服务转型,不仅需要药师队伍内部提升,更需要外部设计。
目的:建立LC-MS/MS法同时测定人血浆及全血中霉酚酸(MPA)、环孢素(CsA)、他克莫司(TAC)及西罗莫司(SRL)等几种常用免疫抑制剂的浓度。方法:分别采用蛋白沉淀法与液液萃取法处理血浆与全血:100 μL血浆加入含内标乙腈,涡旋振荡, 离心后取上清液进入LC-MS/MS分析。100 μL全血加入硫酸锌破裂血细胞,加入乙醚萃取,分离有机相,以氮气吹干后流动相复溶分析。色谱柱为 Agilent Eclipse XDB-C18柱(3.5 μm,2.1 mm×100 mm),流动相为 2 mmol·L-1 甲酸铵水溶液和甲醇,采用梯度洗脱的方式,流速0.3 mL·min-1,多反应监测定量,ESI 正离子方式进行检测,用于定量分析的检测离子对分别为m/z→274.4/159.2(MPA),m/z→1 219.4/1 202.4(CsA),m/z →821.7/768.5(TAC),m/z →931.6/864.5(SRL),内标m/z→809.6/756.5(子囊霉素),m/z→356.3/312.0(吲哚美辛)。回顾性收集常规监测肾移植患者的全血标本,比较LC-MS/MS 法与 EMIT法的检测结果。结果:CsA、TAC、SRL、MPA的线性范围分别为:4~1 000 ng·mL-1 (r=0.999 7)、0.2~50 ng·mL-1 (r=0.999 5)、0.2~50 ng·mL-1 (r=0.999 8)、0.204~51 μg·mL-1 (r=0.997 6),血浆和全血日内和日间相对标准差(RSD)均小于15%,提取回收率以及基质效应血浆中为72.38%~98.52%、65.61%~99.19%,全血中为85.34%~99.76%、75.94%~97.67%。不同法检测全血中与血浆中CsA及TAC浓度相关性良好,而血浆中CsA与TAC显著低于全血中水平,MPA血浆浓度大约为全血浓度的2倍。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具有方便快速的特点,可以同时测定几种免疫抑制剂浓度,对同时监测多种免疫抑制剂具有一定价值。
目的:建立黄连活性成分筛选的分析方法,探讨黄连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血清药化结合HPLC-DAD结合HPLC-Q-TOF/MS的方法,建立黄连及黄连含药血清HPLC指纹图谱及总离子流图,分析比较2组样品的差异,然后采用HPLC-DAD结合HPLC-Q-TOF/MS技术初步鉴定黄连的活性成分。结果:综合分析各活性成分的碎片、保留时间等信息,并结合与对照品、文献数据对比,初步鉴定出5个来源于黄连的活性成分和2个代谢产物。结论:建立了一种有效、可靠的中药活性成分快速筛选分析方法,为黄连的药理作用和活性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目的:评价中国健康受试者单次和多次口服1.1类创新药吡非尼酮胶囊后的人体耐受性和安全性。方法:依据动物实验结果推算起始和最大剂量,以健康受试者为研究对象,从安全起始剂量开始,进行单次和多次给药耐受性试验。采用随机单中心临床研究,统一餐后给药。单次给药耐受性试验:36例,随机分成6个剂量组:200 mg(2例),400 mg(4例),800 mg(6例),1 200 mg(8例),1 800 mg(8例),2 400 mg(8例);多次给药耐受性试验:12例,分成2个剂量组:400 mg(6例),600 mg(6例),每天3次,连续给药7 d。观察受试者用药前后症状、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变化(包括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并记录药品不良事件。结果:单次和多次给药耐受性试验的受试者用药前后生命体征和心电图无显著变化,实验室检查等表明无器质性损伤。依据试验终止标准,20例受试者完成4个剂量组的单次耐受性研究。其中单次给药耐受性试验有12例,多次给药耐受性试验有7例受试者在口服药物后出现轻中度恶心、呕吐、烧心、食欲不振、头晕和头痛等不良事件,未经处理自行缓解。本试验过程中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中国健康人体对吡非尼酮胶囊单次(200~1 200 mg)或多次(400~600 mg,tid×7 d)给药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将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Compound K(CK)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改善作用及其与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及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1)信号转导通路的关系。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C57BL/6J雄性小鼠9周,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动物模型;9周后随机分为5组,正常饲料组(RD),高脂饲料组(HFD),给药组(HFD+CK 3,9,27 mg·kg-1),每天灌胃给药1次,每周测2次体质量,连续11周。实验结束后,分别称量小鼠体质量和肝质量;检测三酰甘油(TG)、胆固醇(cholesterol)、非游离脂肪酸(NEFA)、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AMPK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的磷酸化表达,PCR法检测脂肪合成转录因子SREBP1及其靶基因(FAS、SCD1)的基因表达。结果:治疗11周后,与RD组比较, HFD组小鼠肝质量及肝质量与体质量的比值显著增加(P<0.001,P<0.05),HE染色显示HFD组较RD组肝细胞明显增大且伴有大泡性脂肪变,说明高脂饲料诱导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的建立。与HFD组比较,给药组小鼠体质量、肝质量显著降低(P<0.05),血脂(TG、CHO、NEFA)和肝功(sAST和sALT)指标也显著降低(P<0.05,P<0.01,P<0.001);HE染色也说明给药组能够明显改善肝脏病理状态,从而改善肝细胞脂肪变性;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FD组较RD组,AMPK和ACC磷酸化均被抑制,给药组较HFD组,AMPK和ACC均被磷酸化,且随药物浓度的增加,磷酸化越明显;PCR法结果显示HFD较RD组,脂肪合成转录因子SREBP1及其靶基因表达显著增强,而在给药组上述基因表达均显著被抑制。结论:CK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具有改善作用,其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激活AMPK和ACC的磷酸化、抑制脂肪合成转录因子SREBP1及其靶基因的表达来实现的。
目的:建立UPLC-MS/MS 儿童血浆头孢呋辛浓度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蛋白质沉淀方法,以奥美拉唑为内标,色谱柱为Phenomenex Luna C18柱(2.0 mm×50 mm,3 μm),流动相甲醇-乙酸铵水溶液,柱温30℃,流速0.6 mL·min-1,离子化方式(-)ESI多反应监测模式(MRM)。结果:头孢呋辛在0.05~25.00 μg·mL-1线性良好(r=0.998 7),定量下限为0.05 μg·mL-1。日内、日间精密度的RSD均低于15%。结论:建立的UPLC-MS/MS法测定儿童血浆中头孢呋辛浓度的方法验证灵敏、准确、稳定,可用于药动学评价研究。
目的:制备两亲性聚己内酯-聚乙烯吡咯烷酮(PCL-PVP)聚合物水凝胶用于负载布洛芬-精氨酸药物共晶并考察其体外释放行为。方法: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物质的量比1:1布洛芬-精氨酸药物共晶;通过自由基溶液聚合法制备PCL-PVP聚合物凝胶。将布洛芬-精氨酸共晶负载于PCL-PVP聚合物凝胶上,考察不同亲疏水比例载药物共晶凝胶(PCL:PVP=1:9,3:7,5:5)在pH 5.8,7.4的PBS中的体外释放行为。结果:在pH 5.8 PBS中,布洛芬释放速率及释放量受载药凝胶亲疏水比例影响较大,释放72 h后, PCL:PVP=3:7的载药凝胶累积释放量达到约80%,为3组凝胶中的最大值。在pH 7.4 PBS中,不同亲疏水比例的载药凝胶的释放速率差别不大,布洛芬的释放速率较pH 5.8 PBS中的释放速率明显增大,在释放开始12 h后三者累积释放率均已接近或超过80%。结论:药物共晶的体外释放受多种因素影响,两亲性PCL-PVP聚合物凝胶可用于布洛芬-精氨酸药物共晶的载体,具有一定控释作用。
目的:建立基于UHPLC-Q-Orbitrap HRMS的芪参益气滴丸中多种活性成分定量分析方法,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方法:本实验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50 mm×2.1 mm,1.7 μm),以乙腈(A)-0.1%甲酸水(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以实现化合物的前期分离;然后通过Q-Orbitrap MS先进的正负离子同时监测、一级全扫描及自动触发二级质谱扫描的模式捕捉目标成分的精确分子量及碎片离子信息,以实现对待测物的准确定性和定量;最后将定量结果与主成分分析法相结合对不同批次药物进行科学的质量评价分析。结果:在优化的色谱质谱条件下,甜菜碱、琥珀酸、丹参素钠、丹参素、原儿茶酸、咖啡酸、原儿茶醛、人参皂苷Rg1、迷迭香酸、丹酚酸A、毛蕊异黄酮、芒柄花黄素、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分别在0.013 7~0.439 7、0.050 2~1.607 5、0.837 0~26.785 1、1.457 9~46.653 8、0.012 4~0.397 0、0.002 8~0.088 7、0.216 5~6.927 0、0.265 0~8.479 4、0.143 2~4.583 7、0.143 0~4.574 5、0.019 1~0.611 7、0.006 1~0.193 7、0.001 0~0.032 2、0.002 8~0.090 9、0.001 8~0.058 4 μg·mL-1线性关系良好(r ≥ 0.999 0);精密度、重复性及稳定性良好(RSD ≤ 5%);加样回收率在98%~101%,RSD均小于4%;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批次药物质量较为稳定,其中丹参素、丹参素钠和丹酚酸A对药物质量具有较大影响,可对其进行重点监控以保证药物批次质量。结论:本实验建立的定量方法灵敏度高且准确性好,方法学考察结果符合测定要求,可用于芪参益气滴丸中多种活性成分的快速测定;并为其质量评价提供新的科学依据和参考。
目的:建立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卡泊芬净的浓度。方法:采用安捷伦ZORBAX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2.1 mm×100 mm, 3.5 μm),柱温25℃,流动相为含0.1%甲酸的水和含0.1%甲酸的乙腈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1,分析时长8 min。采用电喷雾离子化,正离子模式多反应监测扫描分析,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对分别为:m/z 547.600→137.200(卡泊芬净),m/z 749.800→591.400(内标阿奇霉素)。结果:卡泊芬净在0.06~14.27 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定量下限为0.06 μg·mL-1,准确度在±15%之间,日内及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0%,提取回收率为96.6%~102.0%。样本在室温放置4 h、4℃放置24 h、反复冻融3次、冰冻放置5 d和处理后自动进样器(4℃)放置8 h等条件下均稳定,RSD ≤ 7.1%。结论:本方法简便、快捷、灵敏、准确,适合临床上对卡泊芬净血药浓度的监测以及后续的药动学研究。
目的:制备龙血竭总黄酮纳米粒(Dragon's blood total flavonoid nanoparticles,DBF-NPs),并优化其处方和制备工艺。方法:结合HPLC与葡聚糖凝胶柱层析法,构建样品包封率测定方法;以包封率,粒径及外观为综合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设计确定最佳处方及工艺。结果:所优选葡聚糖凝胶柱层析条件为:柱规格10 mm×450 mm,洗脱剂为去离子水,上样量1 mL(含龙血竭总黄酮1 mg),流速(6±1)mL·h-1;薄膜超声法为最佳制备方法;最优处方为:有机相与水相体积比1:1,Tween 80浓度为1%,PDLLACOOR 0.7%,龙血竭总黄酮 0.1%;制得纳米粒包封率和平均粒径分别为81%±2.6%、(203±12)nm。结论:通过工艺优化,制得DBF-NPs包封率较高,粒径合适,稳定性良好。
目的:建立雷尼替丁片剂在健康人体内的生理药动学(PBPK)模型,并用该模型模拟各因素对盐酸雷尼替丁片剂生物等效性的影响,为生物等效豁免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查询不同数据库关于雷尼替丁理化参数的相关文献,遵照美国食品与药物监督管理局(FDA)的生物等效研究的指导原则,采用GastroPlusTM9.5软件建立雷尼替丁注射给药和口服给药的PBPK模型,并通过倍数误差来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再根据已建立的PBPK模型对可能影响雷尼替丁片剂生物等效性的各因素进行体内模拟。结果:PBPK模型预测雷尼替丁的药-时曲线与实测值拟合良好。药动学参数最大血药浓度(Cmax)、达峰时间(tmax)、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总面积(AUC0-inf)和截止至终末观察点时的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t)与实测值接近,倍数误差 < 2。影响因素沉淀时间(90~9 000 s)、胃pH(0.5~6)、十二指肠pH(0.5~8)、溶解度(100~10 000 g·L-1)对Cmax和AUC0-t值几乎无影响;当胃排空时间在0.125~0.5 h内时,随着胃排空时间延长,Cmax略有下降,AUC0-t基本不变,Cmax和AUC0-t均符合生物等效(BE)标准;当渗透性在(0.62~2.48)×10-4 cm·s-1内时,随着渗透性增加,Cmax和AUC0-t均增加;Cmax在渗透性为(0.84~1.82×10-4 )cm·s-1时符合BE标准,在渗透性研究范围之内AUC0-t均符合BE标准;当小肠转运时间在1.586~6.344 h内时,随着小肠转运时间增加,Cmax略有增加,AUC0-t也略有增加,Cmax和AUC0-t都符合BE标准;在120 min内药物溶出度达到85%时,不同制剂与口服溶液在体内的Cmax和AUC0-t是一致的,不会受溶出的影响。结论:所建PBPK模型准确可靠,可用于模拟和评价各因素对BE试验的影响程度,为生物等效豁免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研究建立十味鹅黄颗粒指纹图谱定性和8种主要成分定量分析的测定方法,为十味鹅黄颗粒的质量控制提供更为可靠的方法和依据。方法:色谱柱为ZORBAX Eclipse XDB-C18(4.6 mm×250 mm,5 μm);以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1,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30 nm。结果:含量测定结果显示,十味鹅黄颗粒中的主要成分芍药苷、升麻素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升麻素、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毛蕊异黄酮、丹皮酚和木兰脂素8个成分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386 8~0.448 5,0.132 7~0.149 1,0.122 3~0.135 7,0.023 0~0.029 6,0.247 6~0.275 5,0.037 2~0.051 4,0.122 7~0.153 7,0.4492~0.536 0 mg·g-1;方法学考察结果显示各项指标符合含量测定要求;10批次十味鹅黄颗粒样品的指纹图谱与其指纹图谱共有模式相比较相似度均大于0.9,标定了共有峰11个,并对其中8个共有指纹峰进行了指认和归属。结论:所建立的指纹图谱共有模式特征性强,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同时结合指纹图谱分析能更为全面地对十味鹅黄颗粒的质量进行控制。
目的:设计和优化橘红素自微乳给药系统,改善药物的溶解及吸收,提高橘红素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方法:通过考察自微乳的粒径与粒径分布、乳化速度、Zeta电位、外观等指标,筛选并优化橘红素自微乳给药系统的处方,利用MDCK模型测定自微乳给药系统的体外吸收转运行为,并评价该给药系统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性。结果:MDCK实验证实橘红素自微乳给药系统能够提高橘红素的吸收和转运,在SD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结果表明橘红素的AUC(0-∞)由(3 491.77±404.06)μg·L-1·h提高至(9 435.18±1 633.81)μg·L-1·h(P<0.01),Cmax由(1 211.39±382.73)μg·L-1·h提高至(2 371.73±481.87)μg·L-1·h(P<0.05)。结论:制备出稳定的橘红素自乳化给药系统,体外溶出速度显著提高,从而有效提高橘红素的生物利用度。
目的:研究飞龙掌血茎的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MCI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分离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结合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核磁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飞龙掌血茎的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并鉴定出8个三萜类化合物,分别为:2α, 3β, 19α-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1),1β-羟基蔷薇酸(2), 2α, 3α, 19α, 23-四羟基-12-烯-28-乌苏酸(3), 2α, 3α, 19α-trihydroxyurs-12-en-23-formyl-28-oic acid(4),乌苏酸(5), 2α-羟基乌苏酸(6), 山楂酸(7),oleanolic acid(8)。结论:化合物1~8均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
目的:比较使用肾素-血管紧张素(renin-angiotensin,RAS)阻滞剂与钙通道阻滞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s,CCBs)长期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通过检索PubMed、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万方数据库,收集公开发表的关于RAS阻滞剂与CCBs长期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根据改良版的Jadad量表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 RCTs,包括14 564人。Meta分析显示:在长期治疗过程中,RAS阻滞剂治疗组和CCBs治疗组的全因死亡率、心血管事件死亡率以及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心绞痛的发生率均没有明显差异。与CCBs相比,RAS阻滞剂可显著降低终末期肾病[RR=0.82,95% CI(0.68,0.92),P=0.031]和心衰[RR=0.77,95% CI(0.68,0.86),P<0.001]的发生率,但会增加卒中的发生风险[RR=1.15,95% CI(1.00,1.33),P=0.046]。RAS阻滞剂治疗后更易发生干咳[RR=2.1,95% CI(1.00,4.41),P=0.046],CCBs治疗过程中更易出现水肿[RR=0.48,95% CI(0.25,0.94),P=0.032]。结论:在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长期治疗中,RAS阻滞剂治疗发生卒中的风险大于CCBs,CCBs长期治疗发生心衰的风险明显大于RAS阻滞剂。RAS阻滞剂能延缓肾脏疾病的进展。
目的:探讨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acute generalized exanthematous pustulosis,AGEP)的病因、临床特征及处理对策,为临床医师安全用药和药师药学服务提供参考。方法:采用Euro SCAR (the european study of severe cutaneous adverse reactions) 评分表和药物不良反应因果评价法对2011年7月-2018年7月某三级皮肤病医院收治的25例AGEP病例进行分析。结果:25例患者均由药物引起,可疑致敏药物以抗菌药物为主(16例,64%),其次为非甾体类抗炎药(3例,12%),中药及中成药(2例,8%),苯二氮类镇静催眠药地西泮(1例,4%),抗疟药羟氯喹(1例,4%),多巴胺第2受体拮抗剂甲氧氯普胺(1例,4%)及选择性5-羟色胺4受体激动药莫沙必利(1例,4%)。25例患者经治疗均好转出院。结论:药物,尤其是抗菌药物是诱发AGEP的主要原因,临床使用中应加强药学监护,发现异常应及时停药并给予对症处理,控制并发症的发生。
目的:系统评价质子泵抑制剂联合双联抗血小板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最佳循证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NKI、万方、VIP数据库,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18年5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RCT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 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采用Stata 14软件进行Egger's检验对发表偏倚进行定量检测。结果:共纳入11个RCT,2 31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患者,与单纯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相比,双联抗血小板联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可有效降低治疗期间消化道出血事件的发生[OR=0.19, 95%CI:0.12,0.30],且未增加随访6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OR=1.28, 95%CI:0.95,1.73],治疗1个月后血小板反应指数无显著性差异[MD=1.89, 95%CI:-6.30,10.09],治疗1个月后血小板聚集反应性无显著性差异[MD=-0.71, 95%CI:-4.28,2.86]。结论:质子泵抑制剂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患者,与单纯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相比,其疗效确切,且可提高患者预后安全性。
目的:分析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比阿培南对重症感染合并癫痫患者丙戊酸钠(VPA)谷浓度影响,探讨患者肝、肾功能对其降低作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2年1月-2018年5月113例接受VPA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联用治疗重症感染合并癫痫的患者病例资料,比较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比阿培南对患者VPA谷浓度影响;另按患者Child-Pughp评分、内生肌酐清除率情况分组,分析肝功能、肾功能对两药联用后丙戊酸钠谷浓度的影响。结果: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比阿培南能显著降低联用后患者丙戊酸钠谷浓度(P < 0.05),美罗培南组、亚胺培南组、比阿培南组平均降低幅度分别为:61.90%±5.12%,43.51%±3.95%,70.12%±3.46%,平均降低幅度顺序为:比阿培南 > 美罗培南 > 亚胺培南;与肝功能正常组比较,轻度肝损伤组、中-重度肝损伤组患者丙戊酸钠谷浓度明显增高,降幅由52.71%~79.34%降低至30.00%~46.36%(P < 0.05);与肾功能正常组比较,轻度肾损伤患者丙戊酸钠浓度无明显差异(P > 0.05),中-重度肾损伤组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增高,分别由20.16~40.28 μg·mL-1增高至30.15~50.62 μg·mL-1(P < 0.05),但降幅无明显差异(P > 0.05)。结论: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比阿培南均能显著降低联用后丙戊酸钠血药浓度,肝功能损伤能明显降低这种作用,肾功能损伤则对这种作用的影响不明显,提示碳青霉烯类药物与丙戊酸钠的药动学相互作用主要在肝脏。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后静脉推注前列地尔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PCI相关心肌损伤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行PCI的UA患者90例,随机分为前列地尔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行优化药物治疗,前列地尔组在此基础上术前3天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20 μg 溶入0.9%的氯化钠注射液10 mL稀释后静脉推注,术后连用4 d。术前、术后24 h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及白细胞介素(IL-6)、炎性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含量。结果:有75例患者最终完成研究,前列地尔组37例,对照组38例,术后24 h 2组患者CK-MB、cTnI、IL-6、hs-CRP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0.05),而对照组又明显高于前列地尔组(P<0.05);术后6个月随访前列地尔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结论:前列地尔注射液可能通过改善冠脉微循环灌注,调控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相关心肌损伤,减少心绞痛发作。
目的:应用智能药柜(ADC)建立住院患者用药分散调剂模式,缩短用药医嘱执行时间,提高药师、护士工作效率,提升药品管理质量。方法:介绍某院ADC分散调剂模式的构建方法及取得的效果。结果:ADC分散调剂模式实现了缩短住院医嘱执行时间,提高药师、护士工作效率,提高病区药品管理质量的目标。结论:全院范围应用ADC分散调剂在我国尚属较新的管理模式,还需要积累总结经验,优化工作流程,完善质量控制体系,让这种模式的优势得到更充分的体现,让药师可以借助信息化管理手段将更多精力用于专业技术性工作,实现工作模式转型。
目的:研究某院药占比管控体系的建立对医保拒付药品的影响,旨在为以后医院改革持续推进提供参考。方法: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由药剂科牵头,多个部门密切合作建立药占比管控体系,包括成立合理用药监测小组、开展医保品种的动态监测及复合型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管理出院带药处方,统计建立药占比管控体系前后2年医保拒付药品的信息,采用自身同期对照,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医院药占比数值由最初的39.06%下降至29.52%,医保出院患者人数增加,省、市医保拒付药品金额明显下降,住院医保患者次均费用和自付比也同比下降。结论:该院利用卫生经济的杠杆配合政策进行调整建立药占比管控体系后,初步效果明显,能够基本合理控制和监督医保总量的指标,但也暴露一些问题,如抗感染药物拒付金额较多、超医保范围使用药品情况较突出,后续加强精细化管理,促进合理用药,减少医保患者负担。
目的:评价片剂包装核对支援装置在住院药房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对比装置使用前后各3个月的数据,包括药包核对时间、分包调剂准确率、员工满意度等,考察片剂包装核对支援装置的应用价值。结果:片剂包装核对支援装置使用后,药包核对时间由原来的平均15 s/包提速至1.2 s/包,分包调剂差错率大幅下降,员工满意度显著提高。结论:片剂包装核对支援装置的使用,可缩短药师核对时间,保障分包调剂工作的准确率,改善员工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Pickering乳液是近年来兴起的以固体颗粒作为稳定剂制备而成的一种新型乳液,相比于传统乳液而言,该乳液具有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好,刺激性小,对环境无污染等多种优点。因此,Pickering乳液已成为化妆品、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中的研究新热点而备受关注。本文在分析Pickering乳液稳定机制及稳定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近年来Pickering乳液在药学中的应用及药物纳米晶自稳定Pickering乳液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根据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Pickering乳液在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Pickering乳液在药学领域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