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医护人员、药师和公众对药师"部分"处方权的认知度和支持度。方法:对医护人员、药师以及公众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生、护士和公众对药师"部分"处方权非常清楚或比较清楚的分别占35.70%、36.24%、33.44%,药师占57.05%,医生、护士和公众对赋予药师"部分"处方权完全同意或同意的分别占82.01%、76.74%、83.12%,药师占94.82%,而且认知度与支持度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不同年龄、学历、职业、职称、医院级别等的支持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医护人员、药师和公众对于药师"部分"处方权的概念、资格准入等内容认知不足,但认可赋予药师"部分"处方权的好处,并且对赋予药师"部分"处方权持积极态度,认知情况越好支持度越高;医护人员、药师和公众对于赋予药师"部分"处方权的支持度,存在"老年高于青年,高职称高于低职称,高级别医院高于低级别医院,学历差异较大"等现象。
目的:建立富马酸比索洛尔片的溶出度测定方法,评价国内两家厂家仿制药与原研药体外溶出行为的一致性。方法:在水、pH 1.2盐酸溶液、pH 4.0醋酸盐缓冲溶液和pH 6.8磷酸盐缓冲溶液共4种不同溶出介质中,采用桨法(转速为75 r·min-1)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固定相为C18,检测波长为225 nm),分别测定仿制药和原研药的溶出度,采用相似因子(f2)法评价溶出曲线的相似性。结果:所建HPLC法专属性良好,质量浓度在0.5~16 mg·L-1范围内与峰面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中间精密度RSD (n=9)小于2%,回收率为90%~108%(n=3)。桨转速及溶出介质温度的微小变动均对该药的溶出行为无显著影响(P>0.05)。仿制药A与原研药4条溶出曲线的f2分别为43,51,48和41;仿制药B与原研药4条溶出曲线的f2分别为42,44,44和39。结论:所建HPLC法适用于富马酸比索洛尔片溶出度的测定;溶出方法耐用;富马酸比索洛尔片国产仿制药A、B与原研药的体外溶出行为均不一致。
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中PXR基因多态性与环孢素A (cyclosporine,CsA)血谷浓度和CsA致肝损伤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将入组的188例肾移植受者分为CsA致肝损伤组(16例)和对照组(172例),采用多重PCR技术结合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对PXR基因的6个SNP位点(rs2276707 C>T、rs6784598 G>C、rs7643645 A>G、rs6771638 G>T、rs1523127 T>G、rs3814055 C>T)进行基因分型,采用TDx血药浓度分析仪检测CsA血谷浓度,分析PXR基因多态性对CsA血谷浓度的影响,同时比较PXR基因型及单倍型在CsA致肝损伤组与对照组间分布差异。结果:rs1523127(PDom=0.048 5)、rs3814055(PDom=0.048 5)、rs6784598(PDom=0.021 1、PAdd=0.036 6)术后36个月时间点血谷浓度C0有显著性差异。rs6784598(PDom=0.049 2、PRec=0.011 7、PAdd=0.005 3)、rs7643645(PAdd=0.025 7、PDom=0.027 4)、rs2276707(P Dom=0.046 8)后12个月时间点间血谷浓度C0有显著性差异;rs2276707(PAdd=0.049 1、PDom=0.023 9)术后7 d时间点有显著性差异。PXR基因各SNP位点的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CsA致肝损伤组与对照组间分布频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rs6771638位点的TG基因型在CsA致肝损伤组与对照组间的分布频率有显著差异(P=0.030),TG+TT基因型在肝损伤组的分布频率更低,是CsA致肝损伤的保护性因素。PXR基因的单倍型与CsA所致肝损伤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PXR rs1523127、rs3814055、rs6784598、rs7643645、rs2276707与肾移植受者CsA血谷浓度显著相关;PXR rs6771638 G>T与CsA所致肝损伤相关,是CsA所致肝损伤的保护性因素。
目的:采用HPLC法结合波长切换技术建立活血止痛散中当归和乳香的质量评价方法。方法:样品经70%乙醇超声提取,测定阿魏酸和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含量,同时检查松香酸。采用Agilent TC-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分离,柱温30℃。乙腈-0.1%甲酸梯度洗脱(0~8 min:30%乙腈;8~10 min:30%~80%乙腈;10~30 min:80%乙腈),流速1.0 mL·min-1。321 nm下检测阿魏酸(0~8 min);240 nm下检测松香酸(8~23 min);250 nm下检测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23~30 min)。结果:松香酸检出限为3.13 ng·mL-1。阿魏酸和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分别在0.01~100 μg·mL-1和0.2~200 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3%和99.7%。3个厂家的7批样品阿魏酸含量在0.19~0.37 mg·g-1之间,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含量在2.36~3.48 mg·g-1之间。结论:所建方法准确、简便、快速,可为活血止痛散的全面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目的:观察灯盏乙素(Scu)对β淀粉样蛋白(Aβ)诱导的细胞模型中1,4,5-三磷酸肌醇受体(IP3R)-Ca2+途径的影响,探讨其在阿尔茨海默病(AD)病程中可能发挥的积极作用。方法:选用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分为对照组、Scu处理组、Aβ处理组、Aβ+Scu (高、中、低)处理组及Aβ+IP3R拮抗剂组,用CCK-8法筛选药物浓度并检测各组细胞生存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细胞中1,4,5-三磷酸肌醇(IP3)的含量;用蛋白印迹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各组细胞IP3R和凋亡相关因子Caspase-3、Bcl-2、Bax的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内Ca2+浓度的变化;用AnnexinV/PI双染法测定各组细胞的凋亡率。结果:与对照组和Scu处理组相比,Aβ处理组细胞存活率下降,IP3含量升高,IP3R、Bax和Caspase-3的蛋白及mRNA表达上调,Bcl-2蛋白及mRNA的表达下调,细胞胞浆内Ca2+浓度及细胞凋亡率升高;Aβ+Scu处理组细胞中各检测指标的变化与Aβ处理组的结果正好相反,IP3R通道下游指标的变化与Aβ+IP3R拮抗剂组基本一致。结论:Scu能够下调通路蛋白IP3、IP3R的表达,抑制Aβ介导的Ca2+内流所致的细胞凋亡,可能通过对IP3R-Ca2+途径的调控来影响AD病程。
目的:考察雷公藤内酯醇对大鼠睾丸细胞相关凋亡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研究雷公藤内酯醇生殖毒性的分子机制。方法:以低(0.025 mg·kg-1)、中(0.05 mg·kg-1)、高(0.1 mg·kg-1)剂量的雷公藤内酯醇对健康雄性Wistar大鼠连续灌胃染毒30 d,每天一次,于末次染毒24 h后处死大鼠,取睾丸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Bcl-2、Bax、Fas、FasL、CREM和Caspase-3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与阴性对照组相比,雷公藤内酯醇染毒组睾丸组织生精细胞明显减少,精索内几乎无精子;高剂量组Bcl-2、CREM mRNA表达降低;而Bax mRNA表达水平在中、高剂量组时呈显著地高表达;Fas和FasL mRNA表达水平在高剂量组显著上升;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呈现依赖剂量的高表达,中、高剂量时呈现显著性差异。结论:提示在本实验染毒剂量范围内,特别是高剂量的雷公藤内酯醇能够使生殖细胞相关凋亡基因Bcl-2、Bax、Fas、FasL、CREM和Caspase-3不同程度的表达异常,这很可能是雷公藤内酯醇诱导大鼠生殖细胞凋亡的重要原因,为进一步深入阐述雷公藤内酯醇雄性生殖毒性的分子机制提供了依据。
目的:探索药物疗效应答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模式,寻找西格列汀降糖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为该类药物的个体化选择提供依据。方法:系统检索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DPP-Ⅳi)相关的临床研究,采用MINORS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以研究组为单位,提取西格列汀组各变量的平均值。采用Pearson相关或Spearman秩相关分析连续型原因变量与结果变量的相关性;参数检验与非参数检验法研究定性原因变量的不同组间结果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对可能影响西格列汀降糖效果的原因变量进行两两相关性分析,以确定原因变量对结果的影响是否独立存在;对联用药物、降糖药物数量及降糖疗效间的关系进行多水平分析,以确定降糖药物数量对西格列汀疗效的影响。结果:共纳入西格列汀相关文献43篇,研究组47个。结果显示,高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胰岛素敏感性指标(HOMAIR),或未联用二甲双胍(Met)的患者能降低更多的HbA1c;基线期体质量越低的患者人群用药后HbA1c<7%的可能性增加;高C-肽、空腹血糖(FBG)和HbA1c,或未联用Met的患者降低FBG更甚;低体质量、BMI、HOMAIR和胰岛素水平,或未联用Met或磺酰脲类药物(SU)的人群能获得更多的餐后血糖(PBG)降低。BMI和体质量,HbA1c和FBG间存在相关性,提示可能存在共同作用。基础降糖药物数量越少的患者,用药后降低PBG的效果越好。结论:本法用于药物疗效影响因素的分析,具有更高的灵敏度。患者对西格列汀疗效的应答可能与其基线期HbA1c、血糖、BMI、胰岛素分泌和敏感性及联用降糖药物等有关。
目的:探讨莪术油注射液对宫颈癌细胞Hela增殖的抑制作用及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筛选莪术油最佳给药剂量,并设立对照组和莪术油处理高、中、低剂量组。CCK-8法检测莪术油对Hela细胞生长曲线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莪术油对Hela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 Blot试验检测莪术油对Hela细胞中Wnt3a、β-catenin、C-myc、CyclinD1蛋白表达的调节作用。结果:CCK-8试验表明,莪术油给药剂量越大,其对Hela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越明显,以高剂量组为最优。流式细胞术试验表明,莪术油可将Hela细胞阻滞在G1期,使S期和G2期细胞比例明显降低。Western Blot试验结果显示,莪术油处理后Wnt3a、β-catenin、C-myc、CyclinD1蛋白表达相较于对照组其表达明显降低。结论:莪术油注射液通过调节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宫颈癌细胞增殖。
目的:研究复方竹节参片对骨性关节炎模型家兔的药理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取40只6个月左右月龄家兔随机分为A组(正常对照组)、B组(模型对照组)、C组(复方竹节参片给药组)、D组(对照药物组)。第1周全部采用正常喂养方式,第2周开始B、C、D 3组进行Hulth造模,构建家兔骨性关节炎的动物模型,术后1周内注射青霉素预防感染。C组第4周开始双氯芬酸钠灌胃,持续2周;D组第4周开始中药灌胃,持续2周。第6周开始分组进行家兔模型的心脏取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其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采用Autodock分子对接预测筛选复方竹节参片中的炎性因子靶向抑制活性成分。结果:与A组相比,B组上述各因子水平明显升高;C、D 2组与B组相比,2组上述因子水平明显下降,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C、D 2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分子对接中与阳性对照相比,26个竹节参皂苷配体、36个白芍苷和101个甘草酚与TNF的结合能低于阳性对照;18个白芍苷、26个甘草酚与IL-1的结合能低于阳性对照,20个白芍、45个甘草酚与IL-8的结合能低于阳性对照,表明这些配体分子能与IL-1或IL-8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从而产生疗效。结论:复方竹节参片对于模型家兔血清中炎性因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与对照药物组实验数据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预测复方竹节参片处方中对TNF起主要抑制作用的成分为竹节参、对IL-1和IL-8起主要抑制作用的成分为白芍和甘草,三者协同作用于TNF、IL-1和IL-8产生治疗骨性关节炎的疗效。
目的:评价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的质量,并探讨其人体生物等效性、生物利用度。方法:24例健康志愿者随机交叉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参比制剂)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受试制剂)625 mg后,采用液质联用仪测定血浆中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的血药浓度,并计算药动学参数及评价生物等效性。结果:国产制剂不同批次的样品含量差异较小,生产质量稳定;但单个杂质及总杂质均高于进口制剂。参比制剂中阿莫西林Cmax(6.836±2.453)μg·mL-1、tmax(1.8±0.8) h、t1/2(1.6±0.2) h、AUC0-∞(23.2±4.2)μg·h·mL-1;克拉维酸钾Cmax(3.644±0.406)μg·mL-1、tmax(1.5±0.4) h、t1/2(1.5±0.3) h、AUC0-∞(24.1±5.6)μg·h·mL-1。受试制剂中阿莫西林Cmax(6.717±2.463)μg·mL-1、tmax(1.5±0.5) h、t1/2(1.4±0.3) h、AUC0-∞(23.5±5.3)μg·h·mL-1;克拉维酸钾Cmax(3.597±0.399)μg·mL-1、tmax(1.6±0.3) h、t1/2(1.5±0.2) h、AUC0-∞(24.5±4.8)μg·h·mL-1。经计算可知受试制剂的单次给药后阿莫西林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6.6%,克拉维酸钾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7.3%,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生物等效。结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含量及有关物质符合药典标准,且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人体生物等效性。
目的:研究单胺氧化酶A (monoamine oxidase A,MAO-A)抑制剂氯吉灵(Clorgyline)对结肠癌细胞增殖、转移的作用,以及其对MAO-A的酶活、MAO-A、MMP-2和MMP-9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MTS法检测不同浓度Clorgyline对结肠癌细胞SW480增殖的作用;划痕实验研究Clorgyline对SW480细胞迁移的影响;Transwell实验研究Clorgyline对SW480细胞侵袭的影响;裸鼠移植瘤模型研究Clorgyline对SW480细胞体内增殖的抑制作用;酶活试剂盒检测Clorgyline对裸鼠移植瘤组织中MAO-A的作用;Western blot检测Clorgyline对裸鼠移植瘤组织中的MAO-A、MMP-2和MMP-9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Clorgyline对SW480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且呈现剂量依赖性;Clorgyline 10 μmol·L-1和20 μmol·L-1浓度均能够抑制SW480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Clorgyline 20和40 mg·kg-1均能够抑制SW480细胞裸鼠移植瘤的生长(P<0.01),抑制裸鼠移植瘤组织中MAO-A的酶活(P<0.05),抑制MMP-2和MMP-9蛋白的表达水平,而对MAO-A蛋白的表达水平没有影响。结论:Clorgyline抑制SW480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其机制可能与抑制MAO-A酶活和转移相关蛋白MMP-2、MMP-9的表达有关。
目的:制备莫匹罗星壳聚糖纳米粒(Mupirocin-loaded chitosan nanoparticles,Mup-loaded CNs)原位凝胶,并考察其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离子凝胶化法制备Mup-loaded CNs,以药物与壳聚糖比例(X1)、pH值(X2)、搅拌速度(X3)作为考察对象,以药物包封率(Y)作为评价指标,运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法优化Mup-loaded CNs处方和制备工艺;采用Malvern Zetasizer Nano型激光粒度仪测定其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透射电镜观察微观形态;以泊洛沙姆407作为凝胶基质将Mup-loaded CNs制备成原位凝胶;并比较了莫匹罗星软膏、Mup-loaded CNs以及原位凝胶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优化得到Mup-loaded CNs处方组成及制备工艺为:药物与壳聚糖比例为0.2、pH值为3.5、搅拌速度为350 r·min-1,Mup-loaded CNs的包封率为(89.5±1.8)%,平均粒径为(217.8±10.5) nm,PdI为(0.158±0.015),Zeta电位为(24.8±1.8) mV;在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Mup-loaded CNs呈近似呈球形或类球形分布,粒径分布较均匀;Mup-loaded CNs原位凝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均有较好的抗菌效果。结论:Mup-loaded CNs原位凝胶处方设计合理,制备工艺简单,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和抗菌活性,有望成为Mup外用给药的一种新途径。
目的:分析新疆汉族、维吾尔族抗结核药物相关肝损伤患者临床特征与免疫特征,并比较两民族间的差异。方法:服用抗结核药物诱导的肝损伤患者176例(汉族79例、维吾尔族97例),记录临床资料,采集空腹肘静脉血,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4+、CD8+T细胞频率,ELISA检测血清TNF-α、IL-10。结果:在年龄、性别构成、身高、体质量、体质指数、ALT、AST、γGGT、ALP、LDH、TBA、肝损伤出现时间、肝损伤轻重程度占比、肝损伤靶位临床分型等方面两民族间无差异;维吾尔族患者血清Glb、TNF-α、IL-10水平及CD8+T细胞频率均明显高于汉族患者(P=0.001;P<0.001;P<0.001;P<0.001)。结论:提示维吾尔族患者细胞免疫应答强于汉族患者;两个民族肝损伤患者相关临床指标不存在民族间差异。
目的:建立艾迪注射液超适应证用药标准,为临床合理使用该药提供参考。方法:(1)建立标准:分析2016年某院艾迪注射液使用情况和主要适应证,制定检索策略,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LSEVIER、CNKI等数据库,运用GRADE profiler 3.6软件对系统评价进行分析,运用RevMan 5.3软件对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meta分析,对超适应证用药进行循证评价并建立标准。(2)依据该标准对抽取病历进行点评,提出问题并进行整改,比较干预前后效果。结果:文献检索后纳入10篇系统评价,4篇RCT。艾迪注射液联合某些化疗方案可用于胃癌、结直肠癌,不建议用于食管癌等疾病。依据以上标准干预我院艾迪注射液用药,取得了良好效果。结论:基于循证医学方法建立艾迪注射液超适应证用药标准切实可行。
目的:评价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儿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监测和临床用药情况。方法:以某院86例患儿397例/次符合入选条件的他克莫司血药浓度检测结果为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6例患儿共监测血药浓度397例/次,患儿他克莫司谷浓度监测以低浓度为主(<5 ng·mL-1);年龄及性别为影响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的重要因素。结论: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受较多因素影响,对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儿而言,年龄及性别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患儿仍处于发育阶段,临床药师应对患儿及家长积极进行用药及血药浓度监测必要性教育,以确保在安全剂量下的有效治疗。
目的:通过探讨瑞戈非尼不良反应发生的现状、规律、临床表现及转归,为临床医师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2013-2018年国际学术期刊有关瑞戈非尼不良反应的个案报道,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患者基本情况、疾病信息、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及转归等多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37篇,涉及不良反应共43例,其中新的不良反应12例;患者中男性24例(55.81%),女性19例(44.19%),男女比例为1:0.79,发生的平均年龄为(61.07±10.04)岁;瑞戈非尼引起的ADRs主要发生在1个月之内(75%);其所致ADRs以消化系统(33.77%)为主,皮肤及附件损害的ADRs其次(25.97%)。结论:瑞戈非尼引起的不良反应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临床医师和药师应了解瑞戈非尼致ADRs的规律和特点,加强用药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目的:探讨替加环素对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并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6年5月-2017年10月收治的60例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采用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比较2组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细菌清除情况、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IgA、IgM、IgG和NK细胞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IgA水平降低,IgM、IgG、NK细胞升高,且研究组IgA水平低于对照组,IgM、IgG、NK细胞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细菌清除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菌再感染率和细菌替换率分别为6.67%和3.33%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33%,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患者30 d总病死率为20.00%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APACHEⅡ分数、机械通气天数均会影响预后(P<0.05),合并基础性疾病、年龄均不影响预后(P>0.05)。结论: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对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疗效显著,提高免疫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分型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使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的疗效。方法:对某院收治的ACS患者350例,入院时即检测CYP2C19的基因多态性及血小板聚集率,给予负荷量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之后常规给予患者阿司匹林100 mg·d-1、氯吡格雷75 mg·d-1,服用1年。根据基因型将患者分为快代谢型(n=140)、中等代谢型(n=161)和慢代谢型(n=49)。治疗后第7天第2次检测血小板聚集率。采用比浊法检测5 μmol·L-1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比较不同代谢类型患者严重心脏事件和联合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快代谢性CYP2C19*1/*1共140例,占40.0%;中等代谢型CYP2C19*1/*2 146例(41.7%)、CYP2C19*1/*3 15例(4.3%);慢代谢型CYP2C19*2/*2 35例(10.0%)、CYP2C19*2/*3 14例(4.0%)、CYP2C19*3/*3 0例。服药7 d后,3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均明显下降(P<0.05)。中等代谢型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较快代谢型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慢代谢型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均较快代谢型组和中等代谢型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同代谢类型患者严重心脏事件发生率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慢代谢型患者联合心脏事件的发生率高于快代谢型和中等代谢型患者(P<0.05)。结论:通过研究氯吡格雷对不同CYP2C19分型患者的抗血小板疗效,推荐对ACS患者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时应进行基因多态性和血小板聚集率检测,及时调整抗血小板治疗方案,以预防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目的:评估临床药师通过实施全程化药学监护,参与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7月于某院心血管内科病房住院且首次服用华法林抗凝的房颤患者共计101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抗凝治疗,由医生及护士实施抗凝治疗方案。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由临床药师实施全程化药学监护。比较2组患者INR在目标范围时间的百分比(the percentage of INRs within the therapeutic range,TTR)、出院后不同时间段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达标率、出院后一年内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干预组的TTR为(50.23±20.71)%,高于对照组的(34.81±22.99)%,差异有显著性(P<0.05)。患者出院后3 d干预组INR达标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出院后5 d、7 d、14 d干预组的INR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干预组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 vs.7.84%),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临床药师参与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管理,可帮助患者加快INR达标速度,提高抗凝治疗质量,但仍需加强管理,使抗凝治疗更加安全、有效。
目的:调研并分析部分儿童适宜药品在五项权威资料中的适宜年龄段,以期为我国儿童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调研药品说明书、中国国家处方集(儿童版)(CNFc)、英国国家处方集(儿童卷)、WHO儿童标准处方集、WHO儿童基本药物标准清单(WHO EMLc),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研品种在五项权威资料中收录的比例差异较大,在CNFc中接近80%,而在WHO EMLc中,仅为49.3%;儿童用药剂量计算方法有"按年龄"、"按体质量"、"按体表面积"等6种,但均以"按年龄"为主;说明书和其他四项资料两两比较,适宜年龄段一致的品种最高仅为31%;五项参考资料适宜年龄段均一致的品种仅有14个,部分资料适宜年龄段一致的品种也仅有129个;全部或部分适宜年龄段一致的品种中,有51%的品种适用于新生儿。结论:五项参考资料收录的活性成分和品种、儿童用药剂量计算方法、品种的适宜年龄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对于适宜年龄段一致的品种,临床使用时可直接参考;对于适宜年龄段不一致的品种,建议将五项资料的优先级进行排序,笔者建议的顺序为:药品说明书、中国国家处方集(儿童卷)、WHO儿童标准处方集、WHO儿童基本药物标准清单、英国国家处方集(儿童卷)。
目的:了解癌痛患者对于癌痛药物治疗管理手机应用程序的需求情况、影响因素和期望,为进一步开发该程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湖北省7家医院癌痛患者,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利用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了解其人口社会学特征及对癌痛药物治疗管理手机应用的需求情况,运用卡方检验寻找影响软件安装意愿的因素。结果:收到有效问卷372份,其中84.1%的患者使用智能手机,手机使用经验平均得分为(47.1±23.7)分;80.1%的患者愿意在手机中安装癌痛药物治疗管理软件,并且多数希望该软件能绑定微信;是否使用智能手机、每日操作智能手机时间、文化程度、手机使用经验等因素对于该患者的软件安装意愿产生显著影响(P<0.05);癌痛患者对于生活建议、用药提醒和在线交流的期望值较高。在软件外观方面,患者较为看重"简洁易操作"、"字体大、清楚"等方面。结论:开发癌痛药物治疗管理手机应用程序具有较好的人群基础,在以患者为中心开发软件功能和外观的同时,也需要结合医学专业的主导性,使医患双方都能在软件的应用中实现药物治疗管理的提升。
目的:临床药师通过儿童营养风险筛查工具STRONGkids (screening tool risk on nutritional status and growth)评分观察不同营养风险等级的肠套叠患儿使用肠外营养支持对营养指标、术后恢复情况等是否有影响,根据结果对医生进行宣教并干预,推动肠外营养的使用更加合理,减少住院费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采用STRONGkids评分对肠套叠患儿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根据STRONGkids评分的不同分值将患儿分组,各组按仅使用肠外营养、未使用任何营养支持再分为A、B组,分别统计2组的比例,以及术后第7天患儿营养指标、术后恢复情况和住院费用,观察不同分值组肠外营养使用率以及使用肠外营养是否有必要。临床药师根据研究结果与医生沟通并干预,1年后比较干预前后肠外营养使用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住院费用等。结果:1~2分的患儿中A组与B组在营养指标、术后住院时间上没有显著差异,但A组住院费用显著高于B组;3分的患儿中B组较A组患儿的体质量、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显著降低,住院天数A组显著短于B组;总体使用肠外营养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临床药师根据上述结果指导医生根据相关指南对肠外营养适应证进行探讨和改进。干预1年后再次统计,STRONGkids评分1分组肠外营养使用率由77.78%下降至7.50%,2分组由85.42%下降至17.65%;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由18.80%下降至7.27%,住院费用由16 599.50±1 952.22元下降至14 647.09±2 300.16元,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通过临床药师干预,低营养风险患者肠外营养使用率降低,合理性增加,患者住院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住院费用降低。临床药师在推动肠外营养合理使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伊马替尼是一种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主要用于治疗费城染色体阳性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和不可切除或发生转移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伊马替尼自上市以来显示出了较好的疗效,但研究发现,服用相同剂量药物时,达稳态时伊马替尼血浆谷浓度的差异大,而血浆谷浓度与药物反应及患者的临床获益密切相关。因此,研究伊马替尼血药浓度影响因素,对判断药物疗效、评价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和规避毒副反应等方面有重要意义。笔者将从病理生理状态、代谢酶和转运体的基因多态性、联合用药等方面探讨影响伊马替尼血药浓度的因素,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提供参考。
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是一类新型口服降糖药物,其通过抑制DPP-4酶活性,提高体内内源性胰升糖素样肽1(GLP-1)水平,增强肠促胰素作用进而发挥降糖作用。DPP-4抑制剂除了能有效的控制血糖水平,还能保护胰岛功能,延缓疾病进程,在临床上已被广泛用于治疗糖尿病。本文通过查阅国内相关文献及资料,对相关科研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就DPP-4抑制剂治疗糖尿病在国内的研究状况做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