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构建一套用于评价我国医院药学服务体系建设水平的指标体系。方法:在SPO医疗服务质量评价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药学服务评价理论和方法构建第一级和第二级指标,随后采用借鉴德尔菲法原理的专家调研构建第三级指标,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级指标下各项目权重,完成指标体系构建。结果:研究构建出了一套包含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34个三级指标的我国医院药学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结论:我国医院药学服务体系的发展应将药学服务团队建设、服务规章制度设计和最终临床产出的提升作为首要任务。
目的:建立测定大鼠血浆中10-羟喜树碱浓度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分析方法,并用于10-羟喜树碱注射液经时血药浓度的验证评价。方法:血浆样品经乙酸乙酯(含0.2%冰醋酸)提取处理,以0.1%甲酸-乙腈与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在正离子条件下,通过多反应监测模式(MRM)进行检测。结果:10-羟喜树碱的血浆浓度在7.812 5~1 000 n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日内与日间精密度的RSD均小于5%,提取回收率为91.73%~106.22%。结论:该方法快速且操作简单,适用于10-羟喜树碱及其一些制剂给药后的基础和临床药动学分析评价。
目的:比较蜈蚣干品和鲜品不同提取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并评价其体内抗肿瘤活性。方法:蜈蚣干品和鲜品的水、30%、50%、70%及95%乙醇提取物分别处理MGC803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观察蜈蚣提取物对H22腹水瘤小鼠的生存期和实体瘤小鼠的抑瘤率的影响。结果:蜈蚣干品和鲜品不同提取物对肿瘤细胞的IC50值相近,而蜈蚣水提取物的IC50值相对最小。蜈蚣水提取物能延长腹水瘤小鼠的生存期;对实体瘤小鼠瘤重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中剂量和高剂量组有部分动物加速死亡。结论:多种提取方法得到的蜈蚣提取物均具有体外抗肿瘤活性,蜈蚣水提取物有一定的体内抗肿瘤活性,但超剂量使用有一定的毒性。
目的:建立大鼠血浆中莫沙必利药物浓度的HPLC-MS/MS测定方法,研究枸橼酸莫沙必利胃漂浮缓释微丸在大鼠体内的口服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12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分别灌胃给药给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粉末或胃漂浮缓释微丸,测定莫沙必利的血浆药物浓度,评价枸橼酸莫沙必利胃漂浮缓释微丸给药后的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本方法大鼠血浆中莫沙必利浓度的线性范围为0.2~40 ng·mL-1 (r2=0.998 8);日内及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5%。单剂量口服灌胃给药给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粉末或胃漂浮缓释微丸0.2 mg (以枸橼酸莫沙必利计算)后,血浆中莫沙必利的Cmax分别为(8.00±0.91),(6.85±0.68)ng·mL-1;AUC0→t分别为(7.01±0.73),(47.32±7.97)ng·h·mL-1,AUC0→∞分别为(7.59±0.90),(51.83±10.13)ng·h·mL-1。以AUC0→t和AUC0→∞计算,枸橼酸莫沙必利胃漂浮缓释微丸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675%和683%。结论:将枸橼酸莫沙必利制成胃漂浮缓释微丸后,可显著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
目的:研究确定醒脑静注射液与10%葡萄糖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3种溶媒在PIVAS集中配置后的有效时间。方法:将醒脑静注射液分别与10%葡萄糖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在PIVAS配置后,观测其在0~8 h内的性状、pH、不溶性微粒和渗透压摩尔浓度的变化;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0~6 h内其有效成分麝香酮和冰片的含量。结果:醒脑静注射液与3种溶媒配置后8 h内药液性状、pH、不溶性微粒、渗透压均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标准要求;有效成分麝香酮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6 h内稳定,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4 h时降解11.92%,在10%葡萄糖注射液中4 h时降解8.83%;有效成分冰片在0.9%氯化钠注射液和5%葡萄糖注射液中6 h内稳定,在10%葡萄糖注射液中5 h时降解9.11%。结论:醒脑静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PIVAS配置后的有效时间为6 h。醒脑静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PIVAS配置后的有效时间为3 h。
目的:通过研究荆芥后下对荆芥汤中胡薄荷酮含量及镇咳、镇痛、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荆芥的最佳煎煮时间,为荆芥特殊煎煮方法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荆芥含量测定要求测定胡薄荷酮含量;采用致咳、致痛法观察荆芥后下对小鼠镇咳、镇痛作用的影响,通过分析小鼠CD4+、CD8+、IL-1、IL-6水平,探讨荆芥后下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荆芥煎煮7.5 min时,荆芥汤中胡薄荷酮含量最高,与空白组比较其能够明显改善小鼠痛阈值、咳嗽潜伏期及咳嗽次数(P<0.01),提高小鼠CD4+、CD8+、IL-1、IL-6水平(P<0.05)。结论:荆芥后下影响荆芥汤中胡薄荷酮含量及治疗效果,荆芥入解表类汤剂宜采用"后下",最佳时间为5~10 min。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新会陈皮中橙皮苷、川陈皮素、3,5,6,7,8,3',4'-七甲氧基黄酮、橘皮素、5-羟基-6,7,8,3',4'-五甲氧基黄酮、辛弗林、柠檬苦素和没食子酸的含量,并结合UV法测定其总黄酮、多甲氧基黄酮和总酚酸的含量。方法:超声法提取,利用HPLC法,采用DIKMA Diamon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使用A相(磷酸水,pH 3.7)-B相(甲醇∶乙腈=1∶1)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分别测定新会陈皮中8种成分的含量;利用UV法测定总黄酮(283 nm)、多甲氧基黄酮(330 nm)和总酚酸(765 nm)的含量。结果:HPLC法测定结果显示黄酮类成分中以橙皮苷、川陈皮素、橘皮素含量较高,此外,辛弗林、没食子酸和柠檬苦素的含量分别为0.278 6%、0.000 6%和0.099 8%;UV法测定结果显示总黄酮、多甲氧基黄酮及总酚酸的含量分别为5.213 7%、1.242 4%和2.112 1%。结论:该法简便易行,可为新会陈皮质量的有效控制和开发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建立依普利酮片溶出度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Alltima C18色谱柱(150 mm×4.6 mm,5 μm),乙腈-水(35∶65)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选用245 nm。溶出度采用浆法,以900 mL水为溶出介质,转速为50 r·min-1,15 min取样。结果:制剂辅料不干扰依普利酮的测定,依普利酮在2.97~59.44 μg·mL-1的线性范围内相关系数为1.000 0,精密度和稳定性RSD均小于1%,回收率为97.54%~101.4%(RSD=1.16%,n=9),3批样品的溶出度测定结果分别为90.50%、92.71%和92.47%。结论:该方法准确,简便,灵敏度高,专属性强,适用于依普利酮片的溶出度测定。
目的:探讨川芎嗪(TMPZ)联用亚剂量环孢素A(CsA)对同种异体小鼠皮肤移植的抗排斥反应作用。方法:将BALB/c小鼠作为供体,C57BL/6小鼠作为受体,行背-背皮肤移植术。随机分为模型组、TMPZ组(50 mg·kg-1)、CsA组(10 mg·kg-1)、TMPZ+亚剂量CsA组(TMPZ 50 mg·kg-1+CsA 5 mg·kg-1)、假手术组,腹腔注射给药10 d。观察受体鼠移植皮片的存活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中白介素-2(IL-2)、IL-4、IL-10、γ-干扰素(IFN-γ)含量,流式细胞术分析脾脏CD4+、CD25+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结果:各给药组小鼠移植皮片的存活天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TMPZ+CsA组的移植皮片存活天数比TMPZ组或CsA组均有显著延长(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TMPZ+CsA组以及TMPZ单用组均可明显减少血浆Th1类细胞因子(IL-2、IFN-γ)的表达(P<0.01),明显增高Th2类细胞因子(IL-4、IL-10)的表达(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均可明显增高脾脏CD4+ CD25+T淋巴细胞的比例(P<0.05或P<0.01)。结论:TMPZ具有抑制同种异体小鼠皮肤移植排斥反应的效果,与CsA联合应用可能具有协同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影响Th1/Th2细胞因子、刺激CD4+、CD25+T淋巴细胞的表达等有关。
目的:研究远志酊对LPS致炎症小鼠的抗炎活性,探讨远志酊在细胞因子水平的抗炎机制。方法:将4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脂多糖(LPS)组、远志酊高、中和低剂量组(40,20,10 μL·g-1)。实验进行6 d后,检测各组小鼠脾脏指数;ELISA测定小鼠外周血TNF-α和IL-6的表达;RT-PCR方法检测小鼠肾脏TNF-α和IL-6的表达;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肺脏组织的炎症变化。结果:远志酊组小鼠的脾脏指数明显降低,外周血及肾脏组织中TNF-α和IL-6的表达均显著下降,并且小鼠肺脏组织的炎症明显减轻,并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结论:远志酊对LPS致炎症小鼠具有很好的抗炎活性,可一定程度上降低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
目的:探讨替加环素(TGC)、环丙沙星(CIP)、阿米卡星(AMK)三联抑制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12月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收集的80株CRAB菌株用于实验,棋盘稀释法测定替加环素、环丙沙星、阿米卡星联合对CRAB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和分级生物膜清除浓度指数(FECI)。结果:(1)TGC单用时MIC50、MIC90均高于联用时,敏感率均低于联用时;AMK单用时MIC50、MIC90均高于联用时,敏感率均低于联用时;CIP单用时,MIC50均高于联用时,MIC90与TGC、CIP联用相同,但高于三联用药时;CIP单用时敏感率与TGC、CIP联用相同,但低于三联用药时;(2)协同抑菌率较高的是TGC+AMK+CIP三联,其次是TGC+AMK,TGC+CIP表现为不相关;全部联合组合未发现拮抗现象;(3)TGC+AMK、TGC+CIP、TGC+AMK+CIP方案FECI≤0.5比例分别为7.50%、31.25%、32.50%,三联方案最高;TGC+AMK、TGC+CIP、TGC+AMK+CIP均具有生物膜清除协同效应,TGC+CIP、TGC+AMK+CIP未发现拮抗现象。结论:TGC、AMK、CIP三联较两联、单独用药对CRAB抑菌效果及生物膜清除均更有优势。
目的:探讨在自然条件下丙戊酸盐对奥氮平稳态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在医院HIS系统中调取2017年6-10月住院期间测定了奥氮平血药浓度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病例,并通过医院病例系统收集相关信息;采用倾向值匹配的方法,对奥氮平合并使用丙戊酸盐组(处理组)和奥氮平组(控制组)进行1∶1匹配后分析。结果:对2组间进行倾向值匹配后,所有混杂因素均在2组间达到平衡。匹配后处理组比控制组奥氮平血药浓度降低了14.37%(P=0.003)。结论:丙戊酸盐会降低奥氮平的稳态血药浓度。
目的:研究不同丙戊酸盐和丙戊酸剂型对丙戊酸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70例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报告,记录患者姓名、年龄、体质量、丙戊酸的用法与用量、联合用药情况(合用药品及其用法与用量)和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不同丙戊酸盐和丙戊酸剂型对丙戊酸标准血药浓度的影响。结果: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丙戊酸盐类型和剂型对标准血药浓度有显著影响(P<0.05);丙戊酸镁的标准血药浓度[(9.18±3.54)μg·kg·mL-1·mg-1]大于丙戊酸钠盐的标准血药浓度[(6.76±2.54)μg·kg·mL-1·mg-1];丙戊酸缓释片的标准血药浓度[(8.38±3.49)μg·kg·mL-1·mg-1]大于丙戊酸普通片的标准血药浓度[(6.88±2.54)μg·kg·mL-1·mg-1],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不同丙戊酸盐和丙戊酸剂型对丙戊酸血药浓度存在明显影响,如何选择丙戊酸盐和丙戊酸剂型对丙戊酸的合理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进行鲍曼不动杆菌肺部感染患者替加环素的AUC值与疗效间相关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46名鲍曼不动杆菌肺部感染并行替加环素治疗的患者,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替加环素谷浓度(C0)、峰浓度(C1)以及中浓度(C2),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并结合其临床资料,进行替加环素AUC值与患者临床疗效相关性研究。结果:患者AUC值个体差异较大,多元线性回归后,无因素与AUC值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AUC值高于目标值12.8 μg·h·mL-1时,患者炎症指标、临床疗效均表现更好,且随着细菌耐药性增加,有效患者需要达到的AUC均值也在升高。结论:对替加环素治疗的鲍曼不动杆菌肺部感染患者行治疗药物监测能更好的施行个体化给药,提高治疗有效率。
目的:建立基于加权优劣解距离法(TOPSIS)的替加环素药物利用评价细则,为临床合理使用替加环素提供参考。方法:以注射用替加环素说明书为基础,参照相关规范及文献,建立基于加权TOPSIS法的替加环素药物利用评价细则,并以此为依据,对某院2012-2017年100例住院患者替加环素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评价的100份病历中,与最优方案接近程度大于70%的2例(占比2.0%),接近程度50%~70%的63例(占比63.0%),接近程度40%~50%的35例(占比35.0%)。结论:基于加权TOPSIS法的替加环素药物利用评价方法可用于替加环素药物利用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替加环素不合理使用现象较为普遍,医院需加强管理,进一步规范替加环素的合理使用。
目的:探讨达格列净联合胰岛素治疗超重/肥胖、胰岛功能受损且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2017年7月1日-2018年6月30日收治于我院的55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用药方案分为对照组30例及达格列净组25例。对照组给予包括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在内的降糖基础治疗,达格列净组给予降糖基础治疗+达格列净,观察至出院(约10 d),比较2组间及治疗前后的疗效及安全性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达格列净组的胰岛素用量和达标时间显著降低(P<0.01);住院第2、5天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显著降低(P<0.01),住院第10天的体质指数(BMI)也显著降低(P<0.01),降低程度与初始BMI呈正相关趋势。治疗期间2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对照组发生轻微低血糖1例,达格列净组发生乏力1例,出院1个月后随访发现女性患者发生生殖系统感染2例和泌尿系统感染1例。结论:在降糖方案中加入达格列净用于超重/肥胖、胰岛功能受损且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能够快速起效降低血糖、缩短达标时间,显著降低BMI和胰岛素用量,女性患者需要密切监测有无生殖泌尿系感染的不良反应。
目的:构建高效实用的电子药历管理平台,协助临床药师开展药学服务,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方法:电子药历管理平台采用C++语言编写,尝试与电子病历系统实现无缝对接;根据患者在院流程设置七大药学服务模块,实现患者的全程化药学管理,并制定了患者药学监护的分级管理制度。结果:药历和病历系统的融合真正实现了医药护数据的无缝对接和共享,能让医护及时了解相关药学建议,促进合理用药;药学监护的全流程化则确保了患者药学监护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而药学监护分级管理制度则让临床药师的工作有的放矢,在提高效率的同时突出了重点。结论:该电子药历管理平台的构建不仅促进了我院临床药学工作的发展,而且为我国临床药学电子药历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对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保障起到了积极作用。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的处方点评与医保控费及DRGs对我院质子泵抑制剂干预效果。方法:对医院干预前(2017年4月至2017年6月)、干预第一阶段(2017年7月至2017年9月)、干预第二阶段(2017年10月至2017年12月)、干预第三阶段(2018年1月至2018年3月)质子泵抑制剂的人均消费金额和用药合理性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我院外科住院患者人均PPIs费用干预第一阶段平均增长率为-49.86%,干预第二阶段平均增长率为-42.33%,干预第三阶段平均增长率为-69.59%;内科住院患者人均PPIs费用干预第一阶段平均增长率为-12.29%,干预第二阶段平均增长率为-23.28%,干预第三阶段平均增长率为-35.74%。不合理使用率由干预前的47.5%降至第一阶段干预后的21.5%,并进一步降至第二阶段干预后的13.0%,至第三阶段干预后的4.5%。结论:临床药师参与的处方点评与医保控费及DRGs促进了我院质子泵抑制剂的合理使用,降低了我院质子泵抑制剂的使用费用,为患者减轻了经济负担。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临床药师开展用药教育工作,对脑卒中患者用药二级预防及依从性的作用。方法:对北京某三甲医院2017年9月-2018年1月年住院的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教育组进行系统的用药教育,对照组仅进行药品服用方法说明,于出院后3个月进行回访,详细询问患者的疾病预防情况、用药依从性、不良反应及服药与停药情况,并通过SPSS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总计纳入301名患者,其中教育组156例,对照组145例。最终完成试验272人,教育组139例,对照组133例。教育组病情好转121例,恶化及复发18例,其中死亡1例,对照组病情好转92例,恶化及复发41例,其中死亡2例,2组比较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01<0.05);用药依从性方面,教育组自行停药37例、按疗程服药19例、进行药物监测89例,不规律用药56例,对照组自行停药44例、按疗程服药6例、药物监测61例,不规律用药49例,教育组用药依从性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方面,教育组发生10例,对照组2例。结论:临床药师通过用药教育能够提高脑卒中患者用药依从性,对患者控制疾病,减少脑卒中的进展及复发有积极意义。
代谢组学是定性及定量描述内源性代谢物变化的科学,正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和预后过程中。血液和尿液是代谢组学研究中常用的生物样本,但因其代谢物繁多、成分复杂,亟须使用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分离分析技术。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LC-MS)技术分析速度快、分离效率高,非常适用于代谢组学等方面的研究。生物样本的采集、处理过程是实验中最关键的一步,直接决定着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生物样本预处理过程的标准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常用的生物流体—血液和尿液的收集、处理及储存方法,以期为有关代谢组学研究提供参考。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以分子印迹材料为基础的药物分析新方法及其在临床样本(血浆、尿液)中的应用,详细评述了基于分子印迹技术的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磁性固相萃取、传感器和酶联免疫分析等最新进展,为我国临床药物分析新方法研究提供参考。
节拍化疗是一种高频次、低剂量且毒副反应较轻的化疗方式。节拍化疗近年来在乳腺癌辅助治疗以及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入了解节拍化疗的药动学特点对临床方案制定和治疗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对节拍化疗的药动学研究较少,其给药方案的制定如确定给药剂量、给药时间间隔等均依赖于经验用药。因此,本文对一些化疗药物节拍化疗的临床前和临床药动学研究现状、优势以及目前面临的挑战等进行了总结,并对药动学研究在优化节拍化疗方案制定过程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