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简述欧洲应对抗生素耐药问题行动方案和政策措施,梳理欧洲典型国家应对抗生素耐药问题的国家治理框架和行动方案、机构组织间的分工协作模式、具体应对策略措施等内容。欧洲各国在应对抗生素耐药问题中的成功经验可供我国借鉴,推进我国《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顺利实施。
目的:研究甘草酸-低分子壳聚糖(GA-LMWC)偶联物在大鼠体内组织分布特征,探讨GA-LMWC偶联物作为肾靶向药物的可行性。方法:将甘草酸溶液和GA-LMWC偶联物溶液分别经尾静脉注射按剂量10 mg·kg-1给予SD大鼠,并于给药后1,4,8 h取各组织(心、肝、脾、肺、肾),采用HPLC测定各组织(心、肝、脾、肺、肾)中甘草酸的含量。结果:大鼠尾静脉注射GA-LMWC偶联物后1,4,8 h在肾脏中的分布较甘草酸组显著提高,分别为甘草酸组的1.34倍(P<0.05)、1.46倍(P<0.001)和2.83倍(P<0.01);在肝脏和脾脏的分布较甘草酸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与游离甘草酸相比,GA-LMWC偶联物改变了甘草酸大鼠体内分布特征,显著增加了GA在肾脏的分布,延长了其肾脏滞留时间,增强了甘草酸的肾脏靶向性。
目的:观察葛根素(puerarin)对小鼠皮肤来源朗格汉斯细胞数量、成熟及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以期探讨葛根素在炎症相关性疾病治疗中的潜在机制。方法:葛根素作用于体外培养的C57BL/6小鼠皮肤朗格汉斯细胞后,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葛根素对朗格汉斯细胞数量、抗原捕获、MHC-Ⅱ表达等成熟能力的影响;同时利用小鼠细胞因子抗体芯片技术检测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葛根素作用后,小鼠朗格汉斯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但抗原捕获能力显著增加;MHC-Ⅱhigh亚群细胞比例降低,MHC-Ⅱlow亚群细胞比例则增多;MHC-Ⅱ+CD80+和MHC-Ⅱ+CD86+细胞比例显著降低;培养上清中IL-1β、MCP-1的分泌也受到明显抑制。结论:葛根素抑制朗格汉斯细胞成熟能力和炎症因子分泌水平,有助于阐明朗格汉斯细胞在炎症相关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并建立环孢素A(cyclosporine,CsA)静脉持续滴注方式在中国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中的群体药动学模型,为临床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统计了62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的患者CsA静脉持续滴注期间的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共571例次,同时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指标及合并用药等,运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程序建立群体药动学模型。结果:红细胞压积、术后时间以及唑类抗真菌药物的使用是影响清除率的主要协变量。最终模型为CL=θ1·θ2(POD/15)·θ3(HCT/0.26)·θ4ⅠNHⅠ,V=θ5。CsA清除率(CL)和分布容积(V)的群体典型值分别为28.4 L·h-1,586.7 L,个体间变异分别为15.8%,52.3%,个体内变异系数为16.2%。Bootstrap法验证模型有效稳定,外部验证结果模型预测值与观察值有较好的相关性。贝叶斯反馈法计算患者CsA的AUC0-24值为5.17±1.19(2.58~9.94)g·L-1·h。结论:本研究建立的群体药动学模型可用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CsA的血药浓度预测及个体参数的估算,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目的:对不同剂量的3D打印华法林钠片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HPLC法进行样品含量及有关物质测定,含量均匀度测定;采用质构仪测定片剂的硬度和崩解时间;采用《中国药典》方法将3D打印华法林钠片溶出时间与传统压片制剂比较;采用《欧洲药典》方法将3D打印分剂量方式与传统分劈分剂量方式进行比较;采用光学显微镜和相机观察3D打印片剂的内部结构和外观。结果:3D打印华法林钠片的各项指标均合格,且溶出时间较传统片剂快,分剂量方式也更准确简便。结论:3D打印技术可作为片剂分剂量的一种重要手段。
目的:通过测定载万古霉素骨水泥链珠植入骨感染患者体内后全身及局部的药物浓度,了解万古霉素骨水泥链珠的释放规律,为临床使用万古霉素骨水泥治疗骨感染提供依据。方法:2017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骨感染患者20例,手术感染灶局部植入万古霉素和骨水泥混合制成的链珠,局部埋置引流管,分别于术后2 h及此后每日清晨留取患者静脉血及伤口引流液标本,直至术后引流管拔除。使用酶放大免疫法进行静脉血及引流液万古霉素浓度测定。结果:20例患者平均年龄48.35±19.37岁,男16例,女4例,引流管留置时间中位数为5 d,血药峰浓度为0.99 mg·L-1,达峰时间为33.33 h,局部释放率最高峰值出现在10.5 h,最大释放速率为6.107 mg·h-1。累计局部释放率为5.68%,溶出模型拟合符合Weibull方程,r=0.984 5。结论:局部植入万古霉素骨水泥可以至少在术后一周内伤口局部达到很高的药物治疗浓度,而全身药物浓度很低,可以避免全身使用万古霉素带来的不良反应,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目的:基于计算机模拟研究肝素联合川芎嗪治疗血栓性疾病协同增效的分子机制。方法:在PDB数据库中寻找肝素靶蛋白,与肝素进行分子对接;利用反向分子对接服务器(DRAR-CPI)和毒性与基因比较数据库(CTD)对川芎嗪进行靶点预测和筛选;运用正向分子对接软件AutoDock Vina探究川芎嗪与潜在抗血栓靶点亲和力;利用STRING平台构建肝素及川芎嗪抗血栓靶点的蛋白互作(PPI)网络;利用生物学信息注释数据库(KEGG)将川芎嗪及肝素的抗血栓靶点进行KEGG通路富集。结果:肝素诱导AT Ⅲ变构、激活,抑制凝血酶活性。而川芎嗪则能抑制凝血因子Ⅹ、凝血因子IX、凝血因子VⅡ、酪氨酸蛋白激酶JAK2、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血浆激肽释放酶6个靶点。二者联合从上下游多重阻断凝血级联反应通路。结论:肝素联合川芎嗪能作用于多个凝血因子以及凝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等血栓形成关键蛋白,调节凝血纤溶系统,协同产生抗凝、溶栓类抗血栓作用。
目的:研究金茵清热口服液(试药)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oll样受体(TLRs)mRNA水平的影响,探索试药在TLRs信号通路中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PBMC,设试药组和空白对照组,试药组加入试药刺激PBMC,与空白组经37℃,5% CO2培养24 h后,用Trizol抽提PBMC总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PBMC中TLR1-10 mRNA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试药组PBMC中,除TLR5、TLR7、TLR8、TLR10 mRNA水平下调(aP<0.05,cP>0.05),其他TLRs mRNA表达均上调,其中TLR1、TLR2和TLR6上调最为显著,分别上调4.11,6.32和5.58倍(bP<0.01)。结论:金茵清热口服液可能主要通过影响TLR1、TLR2和TLR6来激活天然免疫应答,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目的:探索川芎嗪对内毒素诱导的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纤维化和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LPS模型组、LPS+川芎嗪(50,100,200 mg·kg-1)组。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变。Masson染色分析肺纤维化。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tTNF-α)和IL-18水平。蛋白印记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 type Ⅰ),Ⅲ型胶原蛋白(collagen type Ⅲ),PI3K,P-PI3K,AKT,P-AKT,mTOR和P-mTOR的蛋白水平。结果:LPS模型组大鼠肺组织湿/干重之比高于对照组(P<0.01)。与LPS模型组相比,LPS+川芎嗪(100,200 mg·kg-1)组大鼠肺组织湿/干重之比降低(P<0.01)。川芎嗪处理可改善LPS模型组大鼠肺组织病变及纤维化。LPS模型组大鼠α-SMA,TGF-β1,collagen type Ⅰ和collagen type Ⅲ表达高于对照组(P<0.01)。与LPS模型组相比,LPS+川芎嗪(50,100,200 mg·kg-1)组大鼠α-SMA、TGF-β1、collagen type Ⅰ和collagen type Ⅲ表达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LPS模型组大鼠IL-6、IL-1β、IL-18和TNF-α水平升高(P<0.01)。LPS+川芎嗪(50,100,200 mg·kg-1)组大鼠IL-6、IL-1β、IL-18和TNF-α水平低于LPS模型组(P<0.01)。LPS模型组大鼠P-PI3K/PI3K,P-AKT/AKT和P-mTOR/mTOR比值高于对照组(P<0.01)。与LPS模型组相比,LPS+川芎嗪(50,100,200 mg·kg-1)组大鼠P-PI3K/PI3K,P-AKT/AKT和P-mTOR/mTOR比值下降(P<0.01)。结论:川芎嗪可通过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活化减轻内毒素诱导的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纤维化和炎症反应。
目的:近年来,多项研究探讨了人类白细胞抗原HLA-A*31:01等位基因与抗癫痫药拉莫三嗪(LTG)所致皮肤型药物不良反应(cADRs)的关联性,但目前尚无确定的结论。因此,本研究拟通过一项Meta分析来系统评价HLA-A*31:01等位基因与拉莫三嗪所致皮肤不良反应(LTG-cADRs)的关联性。方法:通过计算机全面检索生物医学文献库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Medline、CNKI、VIP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至2018年7月24日,纳入探讨了HLA-A*31:01与LTG-cADRs相关性的研究,并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项病例对照研究,123例LTG-cADRs癫痫患者,137例拉莫三嗪耐受(LTG-Tolerant)癫痫患者,2 837例正常人群。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与LTG-Tolerant组的比较中,HLA-A*31:01基因型与LTG所致的cADRs存在显著相关性(OR=2.87,95% CI:1.11~7.40,P=0.03)。而在与正常人群组的比较中,HLA-A*31:01基因型与LTG所致的cADRs不存在显著相关性(OR=1.34,95% CI:0.34~5.28,P=0.67)。结论:本研究证明,HLA-A*31:01基因型可能是LTG所致cADRs的遗传风险因素。
目的:对比替吉奥、卡培他滨、氟尿嘧啶不同药物对治疗老年晚期结肠癌对血清癌胚抗原(careino embryonic antigen,CEA)、甲胎蛋白(α-feto protein,AFP)、肿瘤相关抗原19-9(cancer antigen19-9,CA19-9)、细胞质胸苷激酶1(thymidine kinase 1,TK1)水平及生存周期影响。方法:选取某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结肠癌患者,共7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奥沙利铂治疗,且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分别给予替吉奥、卡培他滨、氟尿嘧啶治疗,为甲、乙、丙3组,各20例。比较3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不良反应、治疗前后CEA、AFP、CA19-9、TK1及患者中位PFS、中位OS。结果:甲组ORR(72.00%)、乙组ORR(68.00%)高于丙组ORR(40.00%),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3组患者CEA、AFP、CA19-9、TK1水平低于治疗前,且甲、乙组CEA、AFP、CA19-9、TK1水平明显低于丙组,甲组高于乙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3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F=0.114,P=0.627);丙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4.00%)最高,乙组(32.00%)次之,甲组不良发育发生率(28.00%)最低。甲组、乙组患者PFS及OS长于丙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甲组、乙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替吉奥、卡培他滨与氟尿嘧啶相比,其联合奥沙利铂治疗对老年晚期结肠癌的临床疗效更显著,能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周期,降低患者血清CEA、AFP、CA19-9、TK1水平,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在临床指南和卫生政策制定的过程中,随机对照试验虽然一直被认为是"金标准",但也存在外部效度较低的局限性,因此真实世界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现有的相关研究和文献进行综述,对比真实世界研究与随机对照试验在临床实践和卫生决策应用中的差异,发现国内外现有关于真实世界研究与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开展不同研究设计但针对同一临床问题相同干预措施的基于患者个体水平的临床研究,从方法学、结果、证据应用等多个层面对真实世界研究与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比较,是十分必要与迫切的。
目的:比较国产和进口培美曲塞分别联合卡铂方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提取2015-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Ⅲ~Ⅳ期并使用培美曲塞联合卡铂方案化疗的患者8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国产组46例和进口组36例,统计2组间的RR、DCR、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患者的住院总费用,分别计算成本效果比和增量成本效果比。结果:国产组有效率为6.5%,显著低于进口组的33.3%,P<0.05,国产组、进口组的疾病控制率为89.1%,88.9%,差异无显著性;国产组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6.4%,3.5%)显著高于进口组(0%),P<0.05;1~2级不良反应如白细胞减少、胃肠道反应、轻度肝酶升高的发生率稍高于进口组,但差异无显著性。E-ERR分析中国产组、进口组C/E分别为1 125 172元和608 228元,△C/△E为482 368元;E-EDCR分析中国产组、进口组C/E分别为82 228元和227 829元,△C/△E为-6 463 736元;结论:进口培美曲塞临床治愈率高,平均治疗成本和增量成本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小,更具有药物经济学优势。
目的:探讨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抑制剂类药物(SGLT-2i)致酮症酸中毒(DKA)不良反应发病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关于SGLT-2i致DKA不良反应(ADR)的案例报道,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用药患者的基本信息、DKA出现时间、主要诱发因素、临床表现、病发时主要实验室检验数据及治疗和转归的情况。结果:共检索到国外文献15篇,涉及22例患者,均为患者用药后首次出现DKA的症状并且至少有一项证据证明ADR的发生与药物的使用有关联性,其中女性13例多于男性9例,平均年龄54.9岁。所有患者用药剂量均符合药品说明书的规定,不良反应出现在用药后2~330 d不等;诱发DKA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饮食不规律、停止或减少胰岛素的注射以及一些应激情况;临床表现以胃肠道反应、脱水、腹痛为主;患者发病时都有血酮体升高或尿酮体阳性的诊断,平均血糖值为15.7 mmol·L-1,其中≤ 11.1 mmol·L-1的患者有7例,大部分患者伴有阴离子间隙增加性酸中毒。结论:SGLT-2i致DKA发病时患者高血糖水平不明显、症状不典型,医师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疑似症状性患者时,应加强酮体的检测,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以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目的:探讨喘舒片联合布地奈德与沙丁胺醇治疗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症状改善、全身炎症反应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8月-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1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在此之上,对照组患儿接受布地奈德与沙丁胺醇方案治疗,观察组患儿另外给予喘舒片治疗,均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患儿的日间症状积分、夜间症状积分、炎症指标、肺功能指标水平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儿日间症状积分、夜间症状积分、CRP、TNF-α、IL-6、PEF、FVC及FEV1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日间症状积分、夜间症状积分、CRP、TNF-α及IL-6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EF、FVC及FEV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2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差异无显著性(χ2=0.154,P=0.695)。结论:喘舒片联合布地奈德与沙丁胺醇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可有效改善患儿症状和肺功能,减轻全身炎症反应,不良反应少,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目的:探索标准化的肾内科临床药师培训模式以及全程化的药学监护体系。方法:通过对某院肾内科临床药师培养模式及工作实践的总结,参考相关临床药师教学指导原则,提出具有肾内科专业特色的培训带教方法。结果:构建出一整套完善、成熟的临床药师培养管理方案,制订出标准化带教流程及临床药师工作路径,培养学员临床思维,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药学服务水平。结论:该教学模式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使年轻药师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提高,临床药学监护水平明显增强,有利于高素质肾内科临床药师的培养,能够为医师和患者提供更为专业的药学服务。
目的:了解信息化延续护理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的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设立延续护理中心,构建出院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管理模型,使用信息化平台对283例出院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监测,收集人口统计学资料。按照8项Morisky量表总分分级标准分为低、中和高用药依从性组3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3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采用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出院后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的主要因素。结果:(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合并有高血压的患者、口服降压药的患者、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的患者、服药频次较高的患者及有较长随访周期的患者具有较高的用药依从性。(2)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服药频次、文化程度、随访周期、有无合并高血压是影响接受访问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出院后用药依从性的主要因素。结论:接受访问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受随访周期时长、文化程度、服药频次及有无合并高血压等因素的影响,可针对以上影响因素进一步开展干预研究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后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
目的:探讨药师为风湿免疫疾病患者提供慢性疾病药物治疗管理(medication therapy management,MTM)的模式。方法:以某院风湿免疫科中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200例,随机分成药学干预组和对照组,对药学干预组实施MTM。将2组患者入院初期、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出院后6个月的临床评价指标、患者依从性评分、药学干预期内再入院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2组间的比较,观察MTM的实施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临床疗效指标在出院后3个月、6个月有更好的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患者依从性在出院后3个月、6个月有较高的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药学干预组的再入院发生事件略有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出院后6个月药学干预组ADR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通过对风湿免疫患者实施MTM,可以达到提高药学服务质量和临床疗效的目的。
目的:调查成年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抗精神病药的临床使用现状。方法:结合患者的病历资料,对2017年12月期间某院60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入组的603例患者中,接受单一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单一组)的患者260例(43.12%),采用联合2种及以上抗精神病药治疗的患者245例(40.63%),其中联用情感稳定剂例数为117(19.40%)。第2代抗精神病药使用比例明显高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使用频率居前的5种药物依次是:奥氮平213例(35.32%),利培酮191例(31.67%),氯氮平153例(25.37%),阿立哌唑93例(15.42%),丙戊酸钠93例(15.42%)。结论: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少部分病例存在3种及以上抗精神病药联合的情况,缺少循证医学证据支持,需进一步研究,以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
学习美国卫生系统药师协会最新发布的防范化疗和生物治疗的差错指南,结合我国日常工作,探讨从遴选药品到安全使用整个用药闭环各环节的警示点。用药风险不容忽视,优化和全面关爱患者需要团队参与服务。医疗机构、医师、药师、护士、生产企业和监管部门应各负其责,并加强沟通交流,多角度获取信息、了解潜在风险,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服务来提高用药安全性。抗肿瘤类药物无论是品种、剂型、给药方案都有其复杂性,有很多可能因疏失带来的风险,所以每个环节都要不断学习,持续改进,确保安全。
右美沙芬是一种常用的止咳药。目前,右美沙芬因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多种活性药理作用而广受关注,促进了该药物的再利用。大量的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证实了右美沙芬对于多种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作用。此综述总结了右美沙芬治疗神经精神疾病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假说,重点关注在强哭强笑症、抑郁症、脑外伤、癫痫和甲氨蝶呤中枢毒性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