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调查分析了解我国基层医疗机构药学服务开展的基本情况,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改进措施。方法:以面对面访谈的形式发放调查表,对全国各地基层医疗机构开展药学服务的内容、医师药师对药学服务的态度、药学服务的需求以及患者的认可与满意度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药(91.1%)、患者用药咨询(90.0%)、处方审核(79.6%)和药品管理(78.7%)是基层医疗机构药师开展频率最高的药学服务工作;几乎所有的药师(98.7%)和医师(96.5%)都认为基层医疗机构需要药师提供药学服务,绝大多数医师(85.3%)会对药师的用药建议予以不同程度的采纳;大部分患者服药前会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78.6%)和留意药品保质期(82.1%),约一半的患者会主动了解相关药物知识(55.6%);患者在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时咨询药师(13.7%)以及从药师处获取药物信息(11.0%)的比例偏低,接受药学服务相对不足;患者在医保报销比率(17.6%)、合理用药宣传(9.9%)和购药配药便利性(7.0%)方面的满意度相对欠缺。结论:我国基层医疗机构药学服务已有初步开展,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但仍存在转变药师工作模式、提高药师与药学服务认可度以及满足患者更多服务需求等提升空间。
目的:建立HPLC同时测定陈香露白露片中甘草苷、芸香柚皮苷和橙皮苷含量的方法,以提高陈香露白露片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Phenomenex Gemini C18柱(4.6 mm×250 mm,5 μm),以乙腈-0.2%乙酸(19:8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77 nm,体积流量为1 mL·min-1,柱温30℃。结果:甘草苷、芸香柚皮苷和橙皮苷线性范围分别为0.025 6~0.818 2 μg(r=0.999 6),0.026 4~0.844 8μg(r=0.999 5),0.127 5~4.078 8 μg(r=0.999 6);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78%(RSD 1.58%),97.65%(RSD 1.31%),98.01%(RSD 1.17%)。结论:建立的陈香露白露片含量测定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度高,提高了产品检验的工作效率,可有效控制产品质量。
目的:为了系统阐明复方中药制剂天麻首乌胶囊中的化学成分组成,同时建立一种精准、高效的中药复杂成分鉴定分析方法。方法:本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HPLC-Q-Orbitrap HRMS),通过分析获得的化合物精确分子量、保留时间和多级碎片离子信息,结合对照品相关质谱数据、质谱谱图数据库及参考文献,实现对天麻首乌胶囊中化合物的准确定性。结果:本研究共鉴定出化合物51个,涉及黄酮类、酚酸类、苯酞类、蒽醌类、其他类等5大类物质。结论:本研究可系统、准确、高效地鉴定天麻首乌胶囊中的多种化学成分,并为研究其药效物质基础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目的:建立阿归养血糖浆中阿胶及掺杂牛皮源成分的专属性检测方法。方法:用胰蛋白酶对阿归养血糖浆处方中胶类成分进行酶解,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UPLC-QQQ/MS),选择阿胶特征分子离子峰m/z 540.0(双电荷)→612.2、m/z 540.0(双电荷)→924.4及牛皮源特征离子对m/z 641.3(双电荷)→726.2、m/z 641.3(双电荷)→783.3作为检测离子对,离子化模式为ESI+,进行多反应监测。结果:26批阿归养血糖浆中未检出阿胶的有13批,其中3批检出牛皮源成分,1批检出牛皮源成分但未超出限度,9批均未检出阿胶及牛皮源成分;26批样品检出阿胶的有13批,其中同时检出牛皮源成分的有1批,未检出牛皮源成分的为12批。结论:该检测方法专属性强,可用于阿归养血糖浆中阿胶及牛皮源的检测。
目的:探讨R-spondin4(RSPO4)对乳腺癌经典Wnt信号通路影响。方法:以0,10,50,250 ng·mL-1不同质量浓度RSPO4处理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和HS578T 24 h,运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分析其对β-连环蛋白(β-catenin)/TCF转录活性影响;同时运用谷胱甘肽转移酶-E-钙黏蛋白(GST-E-cadherin)结合法提取胞浆游离β-catenin,Western blot法测定总β-catenin、胞浆游离β-catenin、低密度脂蛋白相关受体-6(LRP6)及磷酸化LRP6(p-LRP6)及Axin2蛋白水平。结果:RSPO4可明显增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和HS578T的TOPflash活性,升高p-LRP6、胞浆游离β-catenin、Axin2蛋白水平,并呈现剂量依赖性。结论:RSPO4可激活乳腺癌细胞经典Wnt信号通路。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g1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脑内海马、前额叶皮质区谷氨酸及其不同类型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潜在的抗抑郁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氟西汀组(10 mg·kg-1)、人参皂苷Rg1低、高剂量组(25、50 mg·kg-1)。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的方法建立抑郁大鼠模型,于造模同时灌胃给药,共21天。造模结束后采用Morris水迷宫和旷场实验评价大鼠的抑郁样行为,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前额叶皮质区病理改变情况,HPLC法检测谷氨酸含量,Western-blotting法检测离子型谷氨酸受体NMDAR1、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1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抑郁样行为显著,海马、前额叶皮质区均存在较为明显的损伤,谷氨酸含量显著升高,NMDAR1、mGluR1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在给予人参皂苷Rg1干预后,模型大鼠的抑郁样行为得到缓解,海马、前额叶皮质区损伤减轻,谷氨酸含量下降,NMDAR1、mGluR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逆转。结论:人参皂苷Rg1对大鼠抑郁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并能减轻海马和前额叶皮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脑内谷氨酸含量,并抑制其受体表达有关。
目的:考察辣椒素对文拉法辛及其活性代谢物O-去甲基文拉法辛体内药动学的影响。方法:选取10只健康SD大鼠,采用自身对照方法,考察单剂量给予盐酸文拉法辛(20.25 mg·kg-1)(对照组)以及连续7 d灌胃辣椒素后再给予盐酸文拉法辛(实验组)的药动学差异。采用已验证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血浆中文拉法辛及O-去甲基文拉法辛的浓度,经DAS 3.2.4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SPSS软件计算两组实验的差异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血浆中文拉法辛的AUC0-10、Cmax、Tmax、t1/2分别为(780.81±709.76)μg·L-1·h-1和(1037.84±582.63)μg·L-1·h-1、(517.57±462.46)μg·L-1和(876.64±301.79)μg·L-1、(0.32±0.20)h和(0.25±0.09)h、(1.00±0.84)h和(0.89±0.18)h;O-去甲基文拉法辛的AUC0-10、Cmax、Tmax、t1/2分别为(163.60±77.93)μg·L-1·h-1和(240.41±62.69)μg·L-1·h-1、(96.83±46.51)μg·L-1和(182.52±46.40)μg·L-1、(0.46±0.30)h和(0.25±0.06)h、(1.19±0.32)h和(2.65±1.58)h;其中实验组的AUC0-10、Cmax均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辣椒素增加文拉法辛的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即能影响文拉法辛的体内药动学过程。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用于同时测定栀黄芍药散乙醇提取物中栀子苷、芍药苷、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含量。方法:采用Kromasil100-5C18(4.6 mm×250 mm,5 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A)-0.1%磷酸水溶液(B)系统,梯度洗脱(0~11 min,15% A~85% B;11~43 min,15% A~85% B→80% A~20% B;43~60min,15% A~85% B),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30 nm,柱温25℃,进样量10 μL。结果:栀子苷、芍药苷、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线性范围分别为20.11~502.75 μg(r=0.999 9),4.02~100.50 μg(r=0.999 8),0.20~5.00 μg(r=0.999 8),0.60~15.00 μg(r=0.999 8),0.20~5.00 μg(r=0.999 8),0.40~10.00 μg(r=0.999 9),0.32~8.00 μg(r=0.999 9)。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78%,97.96%,100.41%,100.85%,104.98%,101.28%,100.97%;RSD分别为1.8%,1.5%,1.8%,1.6%,2.1%,1.4%,0.8%。结论:该方法专属性强、准确可靠,可用于栀黄芍药散乙醇提取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
目的:建立一种同时测定人血浆中水杨酸、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浓度的GC-MS方法。方法:使用SH-Rxi-5Sil(30 m×0.25 mm ID,0.25 μm)气相色谱柱,以甲醇作为样品溶剂同时也是甲酯衍生化试剂,在气相进样口高温衬管内衍生化并气相分离,质谱定量检测样本中的水杨酸和阿司匹林衍生物,以及氯吡格雷的含量。结果:水杨酸、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分别在0.26~127.5μg·mL-1、1.93~965μg·mL-1和5.45~2180ng·mL-1范围内线性良好,三种待测物的定量下限分别可达0.26,1.93,5.45 ng·mL-1。结论:该方法所用的血浆样本量少,操作相对简便污染小,测定周期短,对水杨酸、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测定结果稳定性和重复性良好,可以作为临床血药浓度检测的方法推广。
目的:采用液质联用技术对康艾注射液中人参皂苷类化学成分进行快速鉴定。方法:化学成分定性分析采用UHPLC-LTQ-Orbitrap MS技术,色谱柱为ACQUITY UHPLC Column(2.1 mm×100 mm,1.7 μm,BEH C18),以0.1%甲酸水和乙腈梯度洗脱,进样量2 μL,流速为0.2 mL·min-1。质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负离子模式下检测。结果:从康艾注射液中共鉴别出40个化学成分。结论:UHPLC-LTQ-Orbitrap MS能快速鉴定康艾注射液中人参皂苷类化学成分,为康艾注射液的药效物质研究奠定基础。
目的:制备重组高密度脂蛋白-紫杉醇复合物(γHDL-PTX),研究其对结肠癌的靶向作用。方法:薄膜分散法制备γHDL-PTX,采用HPLC法定量考察结肠癌细胞HT-29对γHDL-PTX的摄取作用;采用MTT法测定研究γHDL-PTX对HT-29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采用HPLC法测定γHDL-PTX在荷瘤鼠中的组织分布情况;构建rHDL-DiR并采用裸鼠活体成像法观察载体在荷瘤鼠的分布情况。结果:细胞试验表明HT-29细胞对γHDL-PTX摄取高于对PTX溶液、γHDL-PTX核的摄取,IC50显著低于其他两种剂型(P < 0.01)。组织分布及裸鼠活体成像试验表明γHDL-PTX在肿瘤组织的分布较其他两种剂型有所提高。结论:γHDL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对结肠癌具有较好的靶向性能,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人血浆中拉莫三嗪和奥卡西平活性代谢物血药浓度的方法,应用于临床常规检测,为患者个体化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同时测定人血浆中拉莫三嗪(LTG)和奥卡西平活性代谢物(MHD)血药浓度的方法,方法学验证合格后用于治疗药物浓度监测(TDM),2013年8月-2016年3月,共完成1 611人次LTG和MHD血药浓度的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91人次(61.51%)在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13例患者进行了多次LTG血药浓度监测,达有效血药浓度的比例从61.54%上升至84.62%;23例患者进行了多次MHD血药浓度监测,达有效血药浓度的比例从34.78%上升至91.30%。结论:该方法适用于癫痫患者服用拉莫三嗪和奥卡西平后临床常规的TDM,为患者个体化用药提供依据,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
目的:分析肾移植患者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为伏立康唑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某院肾移植科使用伏立康唑治疗并测定浓度的住院患者进行信息归纳,从浓度分布情况,质子泵抑制剂(PPIs)、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给药途径及产地对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肾移植科伏立康唑谷浓度在2~4 μg·mL-1范围内仅占33.9%;联用PPIs可显著增加伏立康唑谷浓度(U=4578.5,Z=–3.096,P=0.002);联用他克莫司和环孢素可以显著降低伏立康唑日剂量(U=5420,Z=–1.618,P=0.106;U=754.5,Z=–2.905,P=0.004);口服组伏立康唑血药浓度中位数低于静脉组,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U=6474.5,Z=–1.553,P=0.120);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者,进口组的血药浓度显著高于国产组(P=0.005);给药途径为口服者,进口组和国产组差异无显著性(P=0.949)。结论:伏立康唑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受药物相互作用影响大,个体化治疗时需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目的:系统评价左旋氨氯地平联合一线降压药治疗高血压的疗效,为临床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Ovid 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CBM、VIP和WanFang Data,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7年12月,对每项纳入研究进行偏倚风险评价,并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7个RCTs,Meta分析结果显示:(1)左旋氨氯地平联合ACEI在SBP降低值[SMD=0.92,95% CI(0.79,1.04),P < 0.000 01],DBP降低值[SMD=0.87,95% CI(0.72,1.03),P < 0.000 01]和总有效率[RR=1.23,95% CI(1.20,1.26),P < 0.000 01]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左旋氨氯地平联合ARB在SBP降低值[SMD=1.29,95% CI(1.10,1.48),P < 0.000 01],DBP降低值[SMD=0.94,95% CI(0.79,1.09),P < 0.000 01]和总有效率[RR=1.22,95% CI(1.20,1.25),P < 0.000 01]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左旋氨氯地平联合β受体拮抗剂在SBP降低值[SMD=0.88,95% CI(0.39,1.36),P=0.000 5],DBP降低值[SMD=0.80,95% CI(0.35,1.25),P=0.000 5]和总有效率[RR=1.18,95% CI(1.12,1.23),P < 0.000 01]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利尿剂在SBP降低值[SMD=1.34,95% CI(0.78,1.90),P < 0.000 01],DBP降低值[SMD=0.72,95% CI(0.20,1.24),P=0.007]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现有临床证据,左旋氨氯地平联合一线降压药降压效果优于单一用药方案。
目的:探讨药源性视力损害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数据库中药物致视力损害的个案报道,对收集到的137篇文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药源性视力损害共收集到159例,抗微生物药物58例,占36.48%;其次为麻醉药物19例,占11.95%;消化系统药物15例,占9.43%;内分泌系统药物13例,占8.18%,其他类药物54例,占33.96%。临床表现以双眼损害为主,中、轻度视力损害占69.81%,严重的视力损害占30.19%。结论:临床应重视药源性视力损害,加强用药监护并及时对症处理。
目的:运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比较双环醇、异甘草酸镁等5种保肝药物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差异。方法:检索中国期刊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平台、EMBASE、PubMed数据库,收集相关的临床试验文献,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使用STATA 14软件network程序包实现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0篇文献,1 798例DILI患者入选,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还原型谷胱甘肽相比,有效率方面各干预药物无显著性差异。异甘草酸镁在降低ALT水平方面一致性模型的拟合结果(MD=-23.38,95% CI=-35.24,-11.52],P < 0.05)显著优于还原型谷胱甘肽。在降低AST水平方面,异甘草酸镁同样显著优于还原型谷胱甘肽(MD=-18.73,95% CI=-29.52,-7.95],P < 0.05)。对于TBIL下降程度,一致性模型拟合结果未见显著性差异。概率排序为,有效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为:硫普罗宁 > 双环醇 > 还原型谷胱甘肽 > 甘草酸二铵≈异甘草酸镁。降低ALT水平的顺序为:异甘草酸镁 > 双环醇 > 硫普罗宁 > 甘草酸二铵≈还原型谷胱甘肽。降低AST水平的顺序为:异甘草酸镁 > 硫普罗宁 > 双环醇 > 甘草酸二铵≈还原型谷胱甘肽。降低TBIL水平的顺序为:双环醇 > 硫普罗宁 > 还原型谷胱甘肽 > 异甘草酸镁 > 甘草酸二铵。结论:五种保肝药物中硫普罗宁的有效率最高,异甘草酸镁在降低ALT、AST水平方面的作用强于其他四种药物,双环醇降低TBIL作用最强。可见,异甘草酸镁更擅长调控ALT、AST水平,双环醇更擅长对TBIL的调控。
目的:探讨伊立替康化疗相关性腹泻发生的特点与危险因素,提高伊立替康临床应用安全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以伊立替康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的肿瘤患者信息,分析患者性别、年龄、烟酒史、原发灶部位、伊立替康剂量、UGT1A1基因多态性等临床特征与腹泻发生率、腹泻严重程度的关系,总结伊立替康致化疗相关性腹泻的危险因素。结果:共175例使用含伊立替康方案化疗的患者纳入分析,男性105例,女性70例,腹泻发生率为25.7%(45/175),其中早发性腹泻7例(4.0%),迟发性腹泻38例(21.7%);轻中度腹泻(I~Ⅱ级)36例(20.6%),严重腹泻(Ⅲ~IV级)9例(5.1%)。严重腹泻均为迟发性腹泻,发生于给药后5~14 d。高龄(≥65岁)是腹泻发生的危险因素(P=0.02);伊立替康联合铂类化疗时严重腹泻发生率为17.0%(8/47),高于FOLFIRI方案(P=0.003);联合奥沙利铂化疗的严重腹泻率为40%(4/10),高于联合其他铂类,但无统计学差异(P=0.22);患者性别、烟酒史、原发灶部位、伊立替康剂量、UGT1A1基因多态性对腹泻发生率和发生的严重程度无影响。结论:高龄(≥65岁)患者使用伊立替康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时发生腹泻的风险较高,伊立替康联合铂类化疗时需警惕严重腹泻的发生。
目的:提高通科临床药师学习慢性肾脏病的培训质量。方法:总结临床经验,优化带教模式。结果:带教药师紧扣大纲要求,了解学员基础与需求,制订个体化教学计划;组织组内学习,开展药物知识和临床指南讲课、教学查房与问诊;作业书写与临床实践并重。结论:带教老师引导学员快速有效地掌握慢性肾脏病一体化治疗和肾衰药物剂量调整的原则与操作,紧扣临床思维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为学员以后的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目的:构建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质量指标体系,为提高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管理质量和管理效能提供评估依据。方法:统计2012-2014年度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交班记录中的所有错误,运用柏拉图确定5项核心质量指标,分别为审方、贴签、排药、调配和复核包装。基于历史数据确定5项核心指标的基准数值,每月进行数值比对,对低于基准值的项目进行专项整改活动。结果:建立了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数字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强化了运行管理,使审方、贴签、排药、调配和复核包装错误发生率从2015年起呈显著下降。结论: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基于历史数据将5项核心质量指标数字化,并依据该指标对科室的日常工作进行质量监管工作并持续改进,减少了错误发生率,使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管理更加科学高效。
目的:探索对中成药重点监控药品合理使用的有效药事管理措施。方法:基于药品销售金额、DDDs,和DUI为评价指标,通过四步筛选法确定中成药重点监控目录,结合用药合理性评价结果进行药事管控。通过对比监管前后某院医疗指标变化情况,对管理效果进行参考性评价。结果:在疗效相同的前提下,重点监控中成药的金额占比持续下降,中成药的药占比由24.4%下降至15.8%;中成药的人均药费由1 492.5元降至878.3元;而病种类数、收治人数、治愈率均无显著性差异。中成药的用药不合理使用率也大幅度下降。结论:通过建立重点监控中成药的管理措施,规范医疗机构药物使用并取得一定成效。为中成药的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目的:探讨医院抗菌药物管理的工作策略。方法:分析现阶段国内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存在的问题,比较与美国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的差异。从开展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的人员、工作模式和工作内在动力三个方面探讨建立抗菌药物管理的长效机制。结果:美国抗菌药物管理计划的工作模式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结论:发挥医院药学力量的主导作用,优化抗菌药物管理工作模式并使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有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内在需求与动力,是构建抗菌药物管理的长效机制的关键。
纳米技术的进步对基于纳米载体构建的给药系统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影响。由于癌症机制的复杂性,单一药物治疗并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通过纳米载体同时负载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可以从多个通路杀伤癌细胞。除了化疗药物联用外,将药物与基因、抗体、蛋白或siRNA联用已成为近来的研究热点。利用肿瘤微环境内源性的刺激例如低pH值、强还原性、过表达的酶等,以及外部刺激如磁场、光、热、超声等,设计具有相应刺激响应性的纳米载体可以实现药物在病灶部位快速释放。本文将重点介绍刺激响应性纳米载体用于共同递送小分子化疗药物或生物分子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