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为进口药物省际联盟专项采购模式的持续推进和制度优化提供参考建议。方法:基于14省进口抗癌药联合议价专项采购的运作背景、议价方案、工作流程、议价结果分析进口抗癌药物省际联盟专项采购模式,并对未来推进的空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结果:对于医药市场规模不足的欠发达地区来说,进口抗癌药省际联盟专项采购模式相对于传统的各省单采模式显现出一定的优越性,符合药品集中采购的发展方向,有利于进口抗癌药价格的合理回归。结论:建议今后可以扩大省际联盟的范围;增加联采药物的品类,均衡各病种、各剂型;建立专家库和联采药物遴选标准,优化联采流程。
目的:构建磁共振对比剂超顺磁性四氧化三铁长循环脂质体(PS),并对其理化性质与稳定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合成柠檬酸修饰的超顺磁性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并用脂质材料将纳米粒外层包被,制备得PS。采用透射电镜、动态光散射、凝胶色谱及磁共振成像等,对PS的形态、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及弛豫率进行评价,并考察PS在4 ℃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制备的PS为圆形或类圆形粒子,粒径为(141±1)nm,PDI为0.242±0.006,Zeta电位为(-17.8±1.0)mV,包封率为(91.73±5.18)%。体外MR成像结果表明,PS的弛豫率为355.20 mM-1·s-1。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PS在4 ℃条件下贮藏10 d,其粒径 [(151±3.2)nm]、PDI(0.273±0.012)、Zeta电位[(-19.9±0.3)mV]和包封率[(93.05±6.52)%],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了超顺磁性四氧化三铁长循环脂质体MR对比剂,为进一步构建MR可视化肿瘤靶向药物传递系统提供了有效的物质基础。
目的:应用代谢组学的方法观察乳腺癌患者的血清代谢产物变化规律,并将其用于发现诊断乳腺癌病情进展及治疗的生物标志物。 方法:收集正常人和乳腺癌病人的血清标本,分为正常人组49例,乳腺癌组31例。经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检测,将所得数据输入SIMCA-14.0软件,对其进行多变量统计分析。如主成分分析法(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模式识别分析各代谢物的变化。 结果:乳腺癌和正常组血清产物水平呈现不同的分布。 结论:代谢组学方法可展示乳腺癌血清中代谢产物的变化特点,为进一步发现乳腺癌发病的生物机制奠定基础。
目的:优化双水相协同超声法提取绿茶中茶多酚的最佳工艺,并比较不同季节绿茶中茶多酚的含量。方法:以茶多酚含量为指标,选择乙醇浓度、硫酸铵浓度、料液比、超声时间进行单因素试验,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选绿茶中茶多酚最佳提取工艺,采用最佳提取工艺提取并比较春、夏、秋季绿茶中茶多酚的含量。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采用45%乙醇、0.20 g·mL-1硫酸铵的双水相溶液,以1∶90料液比,超声提取15 min;利用该提取条件测得不同季节绿茶中茶多酚含量为:夏季 > 秋季 > 春季。结论:双水相协同超声法可作为提取茶多酚的有效手段;夏茶可作为获取茶多酚的重要来源。
目的:阐明PLOD2基因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检索Oncomine和TCGA等生物信息数据库中有关PLOD2的信息,对所获取的数据资料挖掘并进行2次分析,对PLOD2在肺腺癌中的作用进行荟萃分析。结果:Oncomine数据库中共收集了444项不同类型PLOD2的研究结果,关于在肿瘤与对照组织中PLOD2表达有统计学差异的结果有56项,其中PLOD2表达增高的有49项,表达降低的有7项。涉及到肺癌的研究共有9项。肺腺癌中高表达的数据集有8项、低表达的有0项。共有815例样本涉及PLOD2的mRNA在肺腺癌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在数据库中综合比较8项研究成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PLOD2在肺腺癌中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P < 0.05)。另外,免疫组织化学显示PLOD2在肺腺癌组织中表达较强或中等,而在正常组织中表达较弱或呈阴性。不仅如此,通过挖掘TCGA数据库,发现高表达PLOD2的患者总体死亡率较高,低表达PLOD2的患者预后较好(P < 0.05)。结论:通过深入挖掘公共数据库中肿瘤相关的基因信息,提示PLOD2的mRNA水平在肺腺癌组织中呈现高表达,并与肺腺癌预后相关,有望成为肺腺癌药物治疗的重要治疗靶点。
目的:建立红芪与炙红芪指纹图谱,比较红芪蜜炙前后指纹图谱差异。方法:采用HPLC色谱技术绘制红芪与炙红芪醇提液指纹图谱,利用相似度软件分析红芪与炙红芪指纹图谱差异。HPLC色谱条件如下:色谱柱:Agilent HC-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0.01%磷酸水溶液。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80 nm;柱温:30 ℃;进样量10 μL。梯度洗脱程序:0~5 min,乙腈2%~5%;5~20 min,乙腈5%~16%;20~35 min,乙腈16%~18%;35~36 min,乙腈18%~30%;36~66 min,乙腈30%~60%;66~80 min,乙腈60%~90%。结果:红芪与炙红芪甲醇提取液指纹图谱中有19个共有峰,除1,4,6,18,19号峰外,其余共有峰峰面积具有显著性差异。与红芪组相比,炙红芪组9号和2,3,8,10,11,16,17号共有峰峰面积均显著增加,P<0.05和P<0.01。5,7,12,13,14,15号共有峰峰面积显著减少,P<0.01。其中16号峰为毛蕊异黄酮,17号峰为芒柄花素;20号和21号峰为炙红芪组新出现的色谱峰。结论:红芪与炙红芪醇提液指纹图谱存在差异,红芪蜜炙前后化学成分存在量与质的差异,表明蜜炙过程对红芪中化学成分影响显著,可以采用指纹图谱对红芪与炙红芪做鉴别和质量控制。
目的:探讨医院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与常用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ntibacterial use density,AUD)的相关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治疗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统计收集2012-2017年度医院住院病区常用抗菌药物AUD,监测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和对常见抗菌药物耐药率的变化趋势,采用Pearson相关方法分析其耐药率与抗菌药物AUD的相关性。结果:2012-2017年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等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现明显变化趋势(P<0.01),其中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西丁、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均小于30%,但对哌拉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林、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均大于50%。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耐药率与头孢他啶AUD呈显著正相关(P<0.01);对头孢吡肟耐药率与头孢呋辛AUD呈负相关(P<0.05);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AUD呈正相关(P<0.05),与头孢唑林AUD和环丙沙星AUD呈负相关(P<0.05);对环丙沙星耐药率与庆大霉素AUD呈负相关(P<0.05);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和复方磺胺甲噁唑耐药率与哌拉西林AUD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西丁、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阿米卡星仍然可以作为临床经验治疗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首选用药,哌拉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林和复方磺胺甲噁唑则需要参照药敏试验结果进行选药。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变化与抗菌药物AUD密切相关,临床需要加强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控,以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目的:探讨百香果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化学性肝损伤和免疫性肝损伤是否具有预防作用。方法:将适应性喂养的小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联苯双酯)对照组(150 mg·kg-1)、百香果乙酸乙酯提取物低剂量值(15 mg·kg-1)、中剂量值(30 mg·kg-1)、高剂量组(60 mg·kg-1),给药14 d后,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腹腔注射1%四氯化碳或尾静脉注射ConA15 mg·kg-1。动物模型构造成功后,小鼠禁食不禁水过夜,小鼠眼眶取血,并且颈椎脱臼处死,解剖小鼠取肝脏,测定血清和肝匀浆中的相关生化指标,并做肝脏的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百香果乙酸乙酯提取物可以预防肝损伤小鼠血清中的ALT、AST水平的升高,升高肝脏抗氧化系统中抗氧化酶CAT、SOD、GSH-Px的活性及其含量,降低过氧化产物MDA、TG的含量。肝脏组织病理学结果表明:百香果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小鼠的肝脏有保护作用。结论:百香果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化学性肝损伤以及免疫性肝损伤具有预防作用。
目的:研究乙醇注入法制备高乌甲素脂质体凝胶的工艺。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分析药脂比、磷脂胆固醇比、水化液pH、水化温度筛选影响包封率及载药量的因素,再采用正交试验优选最佳处方;制备得到高乌甲素脂质体后,单因素实验筛选最佳卡波姆用量及pH,得到最适宜脂质体凝胶配方。结果:采用正交试验法确定高乌甲素脂质体最佳处方工艺组合为卵磷脂:胆固醇为6∶1、药脂比为1∶10、水化温度为55 ℃,水化液pH值为7.0,该处方制备的脂质体包封率高,粒径分布均匀;当卡波姆-940用量为1%、在pH 6~7时,所制备的高乌甲素脂质体凝胶易涂布、黏度适宜。结论:制备的高乌甲素脂质体凝胶工艺简单可行,包封率较高,可以进一步研究。
目的:挖掘和分析尼达尼布上市后不良反应信号,为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ROR、PRR法,挖掘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尼达尼布不良反应信号,并利用SPSS 23分析性别,年龄,用药疗程,给药剂量,体质量对目标信号的影响。结果:在纳入分析的3 745 630例不良反应报告中,以尼达尼布为首要怀疑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3 716份,经挖掘共得到166个尼达尼布药品不良反应信号,其中胃肠疾病ADR信号最多。经统计学分析,与其他系统不良反应相比,胃肠疾病在性别、年龄、体质量、日剂量分布中差异有显著性(P < 0.05)。结论:65岁及以上、体质量超过65 kg、男性患者发生胃肠疾病ADR风险较大,与日剂量有关,大多发生在用药3个月内。临床使用时应了解尼达尼布不良反应危险因素,注意用药监护。
目的:通过分析甲磺酸阿帕替尼不良反应发生的临床表现、原因及转归情况,旨在为临床上合理使用阿帕替尼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2014-2018年4年间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网上有关阿帕替尼不良反应的个案报道,筛选后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患者的基本情况、疾病信息、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治疗与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收集甲磺酸阿帕替尼致不良反应69例患者中,有10例新的不良反应。分析可知,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41~60岁所占的比例最高为53.62%,多在服药后1个月内出现不良反应(占80.75%)。不良反应中皮肤及附件损害所占比例最多为31.84%,心血管系统损害是其次,占18.43%,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高血压。一共有10例死亡病例,致死原因多是呼吸系统损害,占死亡病例的40%。在临床处理和转归上多数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后得到缓解。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重视阿帕替尼的不良反应,在临床用药的过程中应加强密切关注不良反应,做到及时处理及对症治疗。
目的:比较索拉非尼和舒尼替尼在转移性肾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某院收治的132例转移性肾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66例。A组患者给予索拉菲尼治疗,B组患者给予舒尼替尼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疾病控制、血液学毒性、不良反应和生存状况。结果:A组与B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7.88%和86.37%,差异无显著性(P > 0.05)。B组患者的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肌酸激酶升高、转氨酶升高发生率均高于A组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 < 0.05)。A组与B组患者高血压、皮疹、食欲不振、手足综合征、脱发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 0.05)。B组患者腹泻和疲乏发生率均高于A组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 < 0.05)。治疗后对患者随访2年,A组和B组患者疾病进展率分别为45.45%和40.90%,两组患者的疾病进展率、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生存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 0.05)。结论:索拉非尼和舒尼替尼治疗转移性肾癌患者疾病控制率和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给予患者索拉菲尼治疗血液学毒性较小,给予患者舒尼替尼治疗腹泻发生率较高,但均无严重不良反应。
目的: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用药后各指标的影响,以及探讨利拉鲁肽的用药机制。方法:入选T2DM合并NAFLD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40例):给予二甲双胍联合利拉鲁肽治疗24周。B组(40例):口服二甲双胍联合促泌剂和/或α-糖苷酶抑制剂治疗。观察治疗24周前后2组患者体质量、腰围、血糖、血脂、HOMA-IR、脂肪肝指数(FLI)及FGF-21等的变化,分析利拉鲁肽对T2DM合并NAFLD的FLI及FGF-21的影响。结果:利拉鲁肽治疗24周后,BMI、WC、FBG、HbA1c、HOMA-IR、TG、TC、LDL、FLI及FGF-21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FBG、△HbA1c、△TG、△HOMA-IR、△FLI,A组明显高于B组(P<0.05);FLI和HOMA-IR是影响血清FGF-21的独立危险因素,回归方程为:YFGF-21=10.396+2.371×XHOMA-IR+0.971×XFLI(R2=0.6,F=38.94,P<0.05)。结论:利拉鲁肽可显著降低T2DM合并NAFLD患者的FLI和FGF-21,利拉鲁肽改善NAFLD与减轻FGF-21抵抗的用药机制可能和胰岛素抵抗有关。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应用瑞替普酶及尿激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6年8月-2018年9月间入本院治疗的108例AMI患者为研究主体。分成A组和B组,均是54例。A组给予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B组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并对比治疗效果。结果:A组的血管再通率为92.59%,B组为75.93%,差异有显著性(P < 0.05)。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2.96%,B组为35.19%,差异有显著性(P < 0.05)。A组的胸痛缓解率为94.44%,生存率为90.74%,B组分别为81.48%和77.78%。结论:为AMI患者行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较佳,可提高血管再通率,减少并发症情况,具有较佳的应用价值。
目的:比较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和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对鲍曼不动杆菌感染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 359例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患者入院24 h内和确诊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APACHEⅡ、SOFA评分,比较2种评分预测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及其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1 359例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病例中,死亡例数为399例,病死率为29.4%,多重耐药例数为742例,占54.6%。病死组APACHE Ⅱ评分和SOFA 评分均高于存活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确诊时APACHEⅡ、SOFA 评分预测死亡的AUC 分别为0.913,0.904。结论:确诊时APACHE Ⅱ评分和SOFA 评分均可用于对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预后结局的预测。
目的:分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专档管理前后,某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变化趋势,以及碳青霉烯类使用强度与CRO检出率的相关分析。方法:自2017年第一季度起对该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使用实行专档管理,收集和统计2015年第一季度至2018年第一季度该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监测CRAB、CRPA、CREC、CRKP的检出率情况,运用SPSS 20.0软件对专档管理前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进行线性趋势检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与CRAB、CRPA、CREC、CRKP的检出率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专档管理前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呈逐渐上升趋势(P < 0.05),专档管理后碳青霉烯类使用强度呈逐年下降趋势(P < 0.05)。CRPA检出率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美罗培南、亚胺培南AUD呈中度正相关(r=0.795,P < 0.01;r=0.766,P < 0.01;r=0.591,P < 0.05)。结论: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AUD与CRPA的检出率呈一定相关性,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专档管理降低了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从而可能降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
目的:探索医疗机构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高警示药品管理模式,以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方法:结合某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高警示管理的实践,探讨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高警示药品管理模式。结果:通过一系列管理措施后,与高警示药品相关的用药差错和危害事件与往年相比有明显减少,2017年高警示药品用药差错和危害事件发生率占总药品用药差错和危害事件发生率的6%,而2018年高警示药品用药差错和危害事件发生率占总药品用药差错和危害事件发生率的2%,有效降低了高警示药品用药风险,差异有显著性(P < 0.05)。结论:高警示药品管理模式应结合实际情况,通过筛选确定高警示药品目录、分级管理、重点采购、设定专区专柜、增加醒目标识、严格审核医嘱、进行风险监督管理、加强人员培训等管理措施,以及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及标准操作流程等来实现。
目的:初步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及院外继续使用口服降糖药的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0月在山西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60岁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方式,与患者面对面问答并记录内容;待患者出院后每3个月进行一次电话随访,获取药物使用情况,共随访12个月。借助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预测影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用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结果:共有130名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用药依从性差在各时间段的表现形式不一致。独居无人监护、家庭月收入<2 500元、服药种类≥3种、用药不良反应是影响老年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应在出院后7~9个月再次给予详细的用药教育来保证长期用药依从性。不同阶段给予针对性用药宣教,同时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支持,才能最终获得更佳的治疗结局。
目的:建立万古霉素药物利用评价标准(DUE),优化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某院2017-2018年使用万古霉素的住院患者病例,参照国内外的药物利用评价标准,通过对患者的用药情况和血药浓度监测结果的分析,建立严格的DUE标准评价万古霉素使用的合理性。结果:在196例患者中,用药指征、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存在不合理现象,用药指征符合率为27.5%,用法、用量及疗程符合率为52.0%,药物相互作用项目的符合率为33.1%。有97例患者进行了治疗药物监测,谷浓度达标率(10~20 mg·L-1)为42.3%。结论:开展万古霉素药物利用评价,有利于提高万古霉素用药的合理性,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
目的:探讨基于物联网平台的医院综合管理模式对患者治疗费用的影响。方法:以在某院门诊及病区就诊的老年冠心病血运重建术后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诊疗及门诊随访管理,观察组给予基于物联网的综合管理模式进行诊治及随访。2组患者均随访12个月,研究前、随访6个月及12个月时采用欧洲五维健康量表评价患者生存质量,计算患者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并作为效用指标;以研究期间患者产生的费用作为成本指标,采用成本-效用分析方法进行药物经济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及总成本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 < 0.05);直接成本中,观察组在直接医疗成本及直接非医疗成本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 < 0.05);2组效用值及VAS评分随时间延长呈增加趋势,与随访前相比,随访6个月及12个月时,2组效用值均显著增加且效应值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 < 0.05);每增加一个质量调整生命年,对照组多花费4 875.53元。结论:基于物联网平台的医院综合管理模是一种经济、有效的老年冠心病血运重建术后管理模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可节省治疗成本,值得临床参考借鉴。
近年来,蛋白质药物已经成为全球制药业的研发热点。建立灵敏、准确、高通量的蛋白质药物定量分析方法,是进行蛋白质药物研究的关键前提,也是蛋白质药物研究的难点。随着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LC-MS/MS)的发展,其在蛋白质药物定量分析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综述了蛋白质药物的分类,然后比较了LC-MS/MS技术与传统配体结合测定方法(LBA)在蛋白质药物分析中的优缺点,以及分析了LC-MS/MS技术在蛋白质药物定量分析中的常见问题、解决方法、应用方向等。最后预测,短时间内LC-MS/MS 不会完全取代传统的LBA方法,随着LC-MS/MS技术和生物化学技术的充分结合,蛋白质药物分析将会得到飞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