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再评估国家不良反应通报药品的风险水平,总结针对这些药品国家采取的相应控制措施。方法:选取2001-2016年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中报道的药品,对通报的每个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进行赋值,分别计算药品相应的风险分值,并建立药品的风险矩阵。将ADR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均高于平均值的药品界定为高风险药品。结果:在117个通报药品中,有53个药品符合风险评估要求,其中,西药34个(64%),中药20个(38%),注射剂26个(49%)。处于高风险区域药品共计10个,分别是注射用头孢硫脒、盐酸氨溴索注射剂、维生素K1注射液、左氧氟沙星注射剂、胸腺肽注射剂、骨肽和复方骨肽注射剂、红花注射液、香丹注射液、细辛脑注射剂、脉络宁注射液。目前国家已对28个药品(53%)采取了风险控制措施。28个药品中撤市3个,暂停生产和销售1个,修改说明书的22个。结论:医院和医药专家应有药品风险的概念,建立药品的使用频次,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严重性案例的收集、描述和汇总日常工作制度,明确药品的预警级别目录,对高风险药品实施重点监测管理,以最小化用药风险。
目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技术建立大鼠血浆中沙奎那韦的定量测定方法,并用于氧化白藜芦醇对沙奎那韦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方法:液相色谱分离采用C18反相色谱柱(150 mm×2.1 mm,5.0 μm),流动相为乙腈/水(含0.2 mmol·L-1甲酸铵),流速为300 μL·min-1;质谱检测采用电喷雾正离子(ESI+)模式,多反应监测。血浆样品采用液-液萃取方式提取,检测反应为m/z 671.4→570.4(沙奎那韦),m/z 721.4→296.2(利托那韦,内标)。将10只SD大鼠分为2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分别灌胃给予沙奎那韦(30 mg·kg-1)、沙奎那韦(30 mg·kg-1)+氧化白藜芦醇(40 mg·kg-1),于不同时间取血,测定血药浓度。结果:沙奎那韦在1.0~100.0 n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8 5),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均小于12.16%,偏差为0.89%~6.24%,回收率为67.85%~82.38%,血浆样品稳定性好。同时服用氧化白藜芦醇时,大鼠体内沙奎那韦达峰浓度Cmax、Cmax1显著降低,而Cmax、Tmax、t1/2、CL/F均无显著差异。结论:HPLC-MS/MS测定方法准确度高、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快速高效。沙奎那韦的药时曲线存在双峰现象;氧化白藜芦醇可以显著降低沙奎那韦的达峰浓度,但对口服生物利用度等其他药动学参数没有显著性影响。
目的:研究黄连、黄芩的剂量配伍变化对泻心汤蒽醌类成分在泻心汤中溶出率影响。方法:固定大黄的量不变,应用2因素5水平星点设计法设计泻心汤的剂量比例,用HPLC法测定不同剂量比例泻心汤的蒽醌类成分的含量,计算溶出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剂量配伍变化对泻心汤蒽醌类成分溶出率变化影响。结果:大黄的量不变,黄连的量与黄芩的量分别不同程度改变时,泻心汤蒽醌类成分的溶出率不同。黄芩的量改变对泻心汤蒽醌类成分的影响较大。得到蒽醌类成分有较好溶出率的剂量比例为大黄-黄连-黄芩=6:0.17:5.83。结论:将星点设计-响应面法应用于中药剂量配伍方面的研究,具有方法简便、精度高的优点。非线性回归分析比线性回归分析更适用于复方剂量配伍变化对其有效成分溶出率变化规律的研究。
目的:探讨天麻清蒸过程中7种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采用HPLC同时测定天麻生品及清蒸不同时间炮制品中天麻素(GA)、柠檬酸(CA)、对羟基苯甲醇(HA)、巴利森苷A(PA)、巴利森苷B(PB)、巴利森苷C(PC)、巴利森苷E(PE)的含量,从各化合物结构初步推断其可能存在的变化途径,并用SPSS 16.0、SIMCA 13.0软件对不同炮制品进行聚类分析(H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结果:天麻蒸制60 min后各成分含量趋于稳定,在蒸制过程中,PA、PE发生不完全水解,GA、CA、PB含量逐渐增加,HA、PC含量几乎不变,初步推断PA、PE水解可形成GA、CA、PB;HCA分析表明天麻蒸制样品可大致聚成4类;PLS-DA分析可以区分天麻不同蒸制样品,GA和PB对样品区分具有较大的贡献率。结论:蒸制影响天麻中天麻素类成分含量,为揭示天麻的炮制原理与天麻饮片的规范化炮制提供实验依据,为天麻饮片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研究奠定基础。
目的:观察Ca2+/calpain信号通路在纤连蛋白(FN)诱导MCF-10A乳腺上皮细胞-间质转化(EMT)中的作用。方法:以正常培养MCF-10A乳腺上皮细胞为实验对象。采用比色法检测细胞内Ca2+浓度;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钙蛋白酶-2(calpain-2)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calpain-2、波形蛋白(vimentin)、E-钙黏着蛋白(E-cadherin)的表达;采用划痕修复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结果:FN诱导MCF-10A细胞中Ca2+浓度、calpain-2活性表达明显升高,上调vimentin、calpain-2蛋白表达,下调E-cadherin蛋白水平;FN诱导MCF-10A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显著增强。钙离子螯合剂(BAPTA-AM)和氨氯地平(amlodipine)均能显著抑制FN诱导的细胞Ca2+浓度、calpain-2活性及表达升高;抑制vimentin蛋白表达上调及E-cadherin蛋白表达下调;抑制FN诱导MCF-10A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增强。结论:BAPTA-AM和Amlodipine均能够抑制FN诱导的上皮间质转化。FN能够诱导MCF-10A乳腺上皮细胞发生EMT,可能与Ca2+/calpain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目的:观察中药川贝对哮喘模型小鼠气道重塑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高剂量组、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除正常组外,其他各组用卵蛋白(OVA)建立小鼠哮喘模型。造模成功后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分别按18.0 mg·kg-1和9.0 mg·kg-1剂量给予中药川贝灌胃;阳性对照组雾化吸入0.5 mg·kg-1地塞米松;正常组和模型组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每天 1次,连续28 d。观察各组小鼠支气管管壁厚度和平滑肌厚度的变化以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检测BALF和血清中TGF-β1浓度;蛋白印记分析(Western-blot)检测肺组织TGF-β1、磷酸化Smad2(p-Smad2)、Smad2、磷酸化Smad3(p-Smad3)、Smad3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PCR)检测肺组织TGF-β1 mRNA、Smad2 mRNA、Smad3 mRN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小鼠支气管管壁厚度和平滑肌厚度,BALF中EOS计数,BALF和血清中TGF-β1浓度,肺组织TGF-β1、p-Smad2、Smad2、p-Smad3、Smad3的表达,肺组织TGF-β1 mRNA、Smad2 mRNA、Smad3 mRN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上述指标则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结论:中药川贝可改善哮喘模型小鼠气道重塑状态,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TGF-β1/Smad信号通路有关。
目的:探讨童心康合剂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心肌炎(EAM)模型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将60只Lewis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EAM模型组、玉丹荣心丸组、童心康合剂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于免疫56 d处死存活大鼠,观察心肌病理变化、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纤维化,免疫组化测心肌组织金属蛋白酶-9(MMP-9)及其组织抑制物-1(TIMP-1)的表达。结果:童心康合剂大中剂量组与玉丹荣心丸组心肌病理积分均低于EAM模型组(P<0.05),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童心康合剂小剂量组与EAM模型组病理积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童心康合剂大中剂量、玉丹荣心丸均能抑制心肌纤维化,童心康合剂大中剂量均优于玉丹荣心丸(P<0.05),且2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童心康合剂中剂量能上调心肌组织MMP-9的表达,下调其TIMP-1的表达。结论:童心康合剂大中剂量、玉丹荣心丸可减轻EAM模型大鼠心肌炎症,抑制心肌纤维化,此作用可能与调节MMP-9/TIMP-1平衡有关。
目的:系统评价脑心通胶囊联合西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电子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VIP、万方和CBM,检索时间限定为自建库至2017年6月4日,检出所有脑心通胶囊联合西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有关文献,2名研究员独立严格进行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用TSA v 0.9软件进行试验序贯分析。结果:共纳入22个RCT包括2 48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IMT(WMD=-0.20,95%CI[-0.23,-0.16])、斑块积分(WMD=-0.57,95%CI[-0.72,-0.41])、TC(WMD=-0.66,95%CI[-0.82,-0.50])、TG(WMD=-0.48,95%CI[-0.73,-0.22])、LDL-C(WMD=-0.57,95%CI[-0.92,-0.23])、HDL-C(WMD=0.16,95%CI[0.10,0.21])、hs-CRP(WMD=-0.82,95%CI[-1.16,-0.48])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RR=1.477,95%CI[0.98,2.24])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治疗组与对照组相当。试验序贯分析提示脑心通胶囊联合西药改善IMT疗效显著,证据确切。结论:脑心通胶囊联合西药能有效提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目的:分析替诺福韦(TDF)治疗艾滋病导致的范可尼综合征(FS)的影响因素和预后。方法:对2014年1月-2016年9月发生的64例TDF相关的FS进行统计、分析。结果:FS发生率为2.08%,大部分在使用TDF 2~4年内发生,主要表现为电解质紊乱、尿蛋白和尿糖高,51.56%的患者合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37.50%的患者合并骨质疏松。FS好发人群以年龄大、体质量低和合并有基础疾病为主。停用TDF和对症治疗后大部分好转,4例经过1年治疗无缓解。结论:使用TDF要定期监测肾功能、尿常规和电解质,发现FS要及时治疗。
目的:探讨小剂量阿加曲班在高出血风险患者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中的抗凝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入选高出血风险患者给予阿加曲班0.1~0.3 μg·(kg·min)-1抗凝,评估凝血指标、滤器管路凝血事件、全身出血事件以及血象和肝功能指标。结果:共入选28例高出血风险患者行CRRT397周期,与CRRT前相比:治疗期间和CRRT结束后0~3 h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差异有显著性(P=0.000);CRRT结束3 h后APTT的差异无显著性。根据CRRT上机2~4 h的APTT以及血液净化管路动静脉压情况调整阿加曲班给药剂量共114次,调整剂量后复测APTT较前降低,与CRRT上机2~4 h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34)。CRRT期间发生管路和滤器凝血事件共55周期(13.85%)。阿加曲班抗凝期间发生出血事件6例,其中气道出血3例,皮肤瘀斑2例,消化道出血1例,CRRT期间继续减量使用阿加曲班抗凝未观察到有出血加重事件。结论:APTT与阿加曲班抗凝剂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在CRRT结束后凝血指标较快恢复正常,小剂量阿加曲班对高出血风险患者CRRT期间抗凝治疗具有较好的抗凝效果和安全性。
目的:对某院老年患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及对肾功能影响进行分析,并探讨给药方案的适宜性。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120例老年患者,按日剂量把给药方案分为4组,对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以及治疗前后相关肾功能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0例老年患者中,血药谷浓度监测结果在参考范围10~20 mg·L-1的占41.67%,高于参考范围的占43.33%;轻度肾功能不全老年患者万古霉素给药方案为1 g qd/0.5 g q12h的仅占47.92%,给药方案为0.5 g q8h或1 g q12h的有近30%老年患者存在肾功能不全;万古霉素给药方案为1 g q12h组,老年患者治疗前后内生肌酐清除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患者使用万古霉素个体差异大,谨慎使用1g q12h的给药方案,给药方案需在血药谷浓度监测下进行调整。
目的:探讨7种碘对比剂静脉注射的临床诊疗中的合理应用,总结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及最佳处理方法。方法:依据对比剂含碘浓度、渗透压、剂量、价格、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血压、内生肌酐清除率(Ccr,μmol·L-1)、基础病史、CT增强扫描部位及对比剂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初步制定碘对比剂合理应用方案;总结7种碘对比剂所致急性、晚发性及超晚发性不良反应发生率、发生特点及相应临床处理方法。结果:(1)7种类型碘对比剂临床应用情况不同;(2)碘对比剂ADR共128例,其中急性94例、晚发不良反应31例、超晚发不良反应3例,发生率在正常范围内;皮肤过敏最常见,共83例(64.8%),胃肠道反应19例(14.8%),呼吸系统17例(13.2%),心血管系统4例(3.1%),中枢神经系统3例(2.3%),泌尿系统1例(0.7%),多系统症状至死亡1例(0.7%);(3)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96,P=0.021),使用前加热(OR=1.74,P=0.028),注射流速(OR=1.28,P=0.001),扫描部位(OR=0.73,P=0.041)是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使用前加热、注射流速、扫描部位是非离子型碘对比剂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正确合理使用碘对比剂能够为患者疾病诊断提供最佳的检查手段并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医务工作者对碘对比剂不良反应处理的意识。
目的:探究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PEAR1)基因多态性对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血小板反应性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某院心内科的207例ACS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维持治疗1年。对患者进行基因分型,并根据连锁不平衡系数和基因分布频率进行单倍型分析,使用血栓弹力图仪(TEG)检测患者的血小板抑制率,观察1年间的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心绞痛复发等缺血事件,同时观察了出血事件。结果:将rs12566888、rs12041331、rs2644592、rs822442、rs822441和rs4661012这6个紧密连锁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为5个常见的单倍型,按照TEG法检测的血小板抑制率(PIR)从高到低排序定义为H1~H5,将H1作为对照组比较其他组与血小板反应性及终点结局的相关性。单倍型H4(占13.61%)与H5(占10.99%)相比于H1来说与血小板抑制率的降低显著相关(P值分别为0.042;0.044)。rs11264579与其他SNP之间连锁关系弱(r2<0.3),该位点突变与缺血事件(OR:0.46,95%CI:0.23~0.94,P=0.032)以及靶血管血运重建(OR:0.26,95%CI:0.07~0.93,P=0.038)的发生风险降低显著相关。结论:对于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ACS患者来说,PEAR1基因单倍型H4、H5与血小板抑制率降低显著相关,rs11264579突变与临床结局的改善显著相关,但本研究在血小板抑制率与临床结局之间没有找到必然的联系。
目的:分析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服用达比加群发生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是一个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旨在探索达比加群相关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应用某院电子病历管理系统,收集于2014年11月-2016年7月期间517例接受达比加群抗凝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血常规、血脂、血糖、肝肾功能、合并疾病以及治疗药物等。结果: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住院期间共有49例(9.5%)发生了出血,468例(90.5%)未发生出血。2组患者在性别、体质量、用药前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肝功能、血脂、空腹血糖、凝血指标以及合并高血脂症、肝功能不全和心功能不全方面的差异无显著性。然而,出血事件往往倾向发生于老年以及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肾功能不全是导致达比加群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中肌酐>115 μmol·L-1、估测肾小球滤过率<60 mL/(min·1.73 m2)会显著增加房颤患者服用达比加群发生出血不良反应的风险。此外,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可增加房颤患者服用达比加群的出血风险,当联合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时出血风险显著升高(OR=4.16,95% CI 2.07~8.37)。结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使用达比加群发生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有高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肌酐>115 μmol·L-1,肾小球滤过率<60 mL/(min·1.73 m2)以及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药物。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患者应用雷帕霉素进行转换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分析2012-2016年北京朝阳医院泌尿外科肾移植术后由传统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为主的方案转换为雷帕霉素免疫抑制方案的患者。所有患者转换前均使用环孢素/他克莫司联合霉酚酸/硫唑嘌呤及糖皮质激素作为初始免疫抑制方案。各免疫抑制剂的剂量根据血药浓度进行调整,使用三联方案的患者在转换当天停用他克莫司/环孢素,雷帕霉素浓度控制在4~10 ng·mL-1;使用四联方案的患者雷帕霉素浓度控制在3~7 ng·mL-1,他克莫司剂量为原来的1/3,浓度控制在2~5 ng·mL-1。分析患者转换前后1年血肌酐、蛋白尿、血常规和血生化指标;总结转换前后1年感染发生率和肿瘤患者转归。结果:33例患者转换1年后血肌酐水平下降,但结果差异无显著性[(112.36±63.82)μmol·L-1比(108.17±55.41)μmol·L-1,P=0.58]。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转换后1年有明显增长(P=0.04、0.02),转氨酶水平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19、0.12)。转换前后1年血小板、血红蛋白、血糖变化无明显差异。转换前后巨细胞病毒感染(CMV)、卡氏肺孢子菌肺炎(PCP)感染降低,肿瘤患者复发率降低,蛋白尿呈双向改变。结论:肾移植术后患者应用雷帕霉素转换方案是安全、有效的。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盐改善糖尿病肾病(DN)患者抗氧化及肾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D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2组均给予降糖降压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口服氯沙坦钾片治疗,50 mg,qd;治疗组给予静脉注射丹参多酚酸盐,200 mg,qd,2组均治疗2周。检测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糖、肾功能及氧化应激指标水平,观察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有效率为73.33%(33/45),治疗组为91.11%(41/45),2组间治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肌酐(Scr)、24 h尿蛋白(24 h Upro)、尿素氮(BUN)、胱抑素C(CysC)、尿蛋白排泄率(UAER)、β2微球蛋白(β2-MG)等肾功能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上述各项肾功能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活性氧(ROS)、丙二醛(MDA)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上述各项氧化应激指标改善程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后血糖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可显著改善DN患者氧化应激及肾功能指标,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目的:调查贵州省临床药师抗感染会诊的现状,探讨影响会诊开展的重要因素。方法:基于贵州省药事管理质量控制中心,采用问卷调查全省各医疗机构抗感染会诊情况。采用χ2检验和秩和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会诊开展的相关因素,采用Meta分析估算会诊意见接受率(ARC)及感染治疗有效率(ER)。结果:共调查全省69家医院,50.7%的医院开展了会诊,临床药师数量是影响会诊开展最重要因素[OR(比值比)=17.811,95%CI(置信区间):5.212~60.859],20.29%的医院对会诊结局随访完整,ARC和ER分别为89%(95%CI:87%~89%)和76%(95%CI:71%~81%)。结论:贵州省临床药师抗感染会诊尚处于起步阶段,加强临床药师的培养是开展会诊的关键。已经开展会诊的医院,会诊意见逐渐被临床医生接受和认可,并发挥积极作用,但仍需要重视对会诊结局的随访。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万古霉素个体化治疗中药学监护的模式和作用。方法:临床药师参与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协助医师监测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优化万古霉素给药方案。危重症患者初始给予1 g,ivgtt,q12h常规剂量,后经血药浓度监测万古霉素谷浓度均不达标(<15 mg·L-1),临床药师建议:为避免肾毒性等不良反应的增加,不宜提高每日总剂量,建议调整万古霉素给药方式为24 h持续输注(0.5 g,持续静推,q6h)。结果:优化给药方案后,患者万古霉素谷浓度均已达标,且未见肾毒性等不良反应,经过治疗,感染较前明显控制,转至普通病房继续治疗。结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对危重症患者展开药学服务,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能最大程度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确保临床治疗安全、有效。
目的:对某院脑出血住院患者进行用药分析和评价,为优化临床路径管理及开展临床药学监护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的分析方法,对某院2014-2016年脑出血住院患者用药进行分析,结合国内外指南及临床路径对其用药合理性进行评价。结果:85名住院脑出血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65岁,78%患者合并有高血压,54.7%患者入院后出现并发症,并发症种类有18种之多。治疗药物中排名前15的药物包括有降血压药、脱水药、胃酸分泌抑制剂、抗菌药物、口服降糖药、调血酯及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及肠内营养药7类。其中不合理用药条目比例为4.7%,主要不合理原因包括无适应证用药、用法及用量不适宜、重复用药、用药疗程不适宜、药物间存在不良的相互作用、未按指南推荐用药6种情况。结论:脑出血患者并发症种类多,合用药物品种多,部分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及合理性缺乏循证医学支持,临床路径合理用药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提高疾病治疗经济性。
目的:通过对老年住院患者用药的回顾性调查评价,发现存在的潜在不适当用药(PIM),为老年患者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依据Beers标准(2015版),对2016年1-12月某院老年科302例65岁以上住院患者用药进行回顾性评价,分析存在的PIM情况。结果:患者平均年龄(82.6±8.2)岁,平均用药(19.8±9.1)种。依据Beers标准(2015版),有198位患者(占65.56%)存在PIM,共涉及448例次药物的使用。448例次PIM中,涉及消化系统用药134例次(占29.97%),中枢神经系统用药127例次(占28.25%);疾病相关性PIM 65例次(占21.52%);使用了老年患者应谨慎使用的药物64例次,占21.19%;非抗感染药之间相互作用PIM共59例次(占19.54%);7例次药物的使用,未根据患者肾功能情况避免或减量使用。结论:老年住院患者存在一定比例的PIM情况。为保障老年患者用药安全,应采取措施,减少不合理用药数量。
目的:调查雷公藤多苷在儿童中的使用情况,为该药的合理应用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抽取广州某三甲医院2011年7月1日-2016年6月30日5年间使用雷公藤多苷住院患者的病历,收集18岁以下患儿相关资料,对其基本情况、疾病情况、用药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共抽出符合条件的患者584例,其中18岁以下患者66例。男性41例,女性25例。主要诊断为过敏性紫癜和肾病综合征,其余诊断包括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住院主要方案为雷公藤多苷单药或联合激素,少数联合免疫抑制剂。部分患儿日剂量超过1.5 mg·kg-1。部分病历缺少知情同意书,但签署率基本随年份增加。结论:雷公藤多苷在临床使用中存在超诊疗常规、日剂量过大,未签署知情同意书等情况,需进一步加强管理。
本文阐述了基于药动学的氟尿嘧啶(5-FU)类药物个体化用药的研究进展。5-FU 相关基因检测、二氢嘧啶脱氢酶表型检测以及 5-FU 治疗药物监测是3种主要技术手段,对指导 5-FU 类药物个体化用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均可弥补基于体表面积给药方式的不足。有效结合这3种技术手段,将有望进一步提高 5-FU 的抗肿瘤疗效并降低毒副反应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