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以云南省为例,调查部分地区患者门诊药学服务满意度,收集意见建议,分析影响患者满意度的相关因素,为提高药学服务质量及下一步制定边疆民族地区药事服务收费标准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采取第三方调查的方式,使用自行设计的满意度量表对云南省部分地区接受过门诊药学服务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542名患者对门诊药学服务的综合满意度为3.41(满分5分),满意度分值最高的为"工作态度"(3.75分),满意度最低的为"药师与患者的沟通交流"(3.33分)。结论:云南省部分地区患者对目前门诊药学服务总体不满意,针对存在的不足,药师、医院、患者三方都应做出相应的努力,以期提高门诊药学服务质量。
目的:对替加环素的临床应用进行综合评价,为促进其合理应用、完善管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对某院2013年6月1日至2016年5月31日入院并使用替加环素的住院患者病例进行集中监测,对患者人群特征、用药指征、用法用量、用药疗程、联合用药与病原学检查结果、临床治疗结局及安全性等信息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监测期内使用替加环素的住院患者1 415例,其中男性患者占63.96%,以18~59岁患者居多(63.25%);其中治疗用药1 032例(72.93%),主要为肺部感染(385例,37.2%)、腹腔感染(199例,19.13%)和软组织感染(174例,16.73%)等。检出病原菌前三位为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存在的不合理用药现象主要包括无适应证用药、用量首剂未加倍或特殊人群未调整剂量、用药疗程偏长及联合用药不合理。监测期收集替加环素相关不良反应27例,发生率1.91%,均为轻度。集中监测并完善管控措施后不合理用药比例呈下降趋势。结论:该院替加环素的临床应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需进一步加强对替加环素的专项管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目的:建立复方丹参方中丹参、三七指纹图谱。方法: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色谱柱为50 mm×2.6 mm,1.7 μm),流动相为0.02%磷酸(A)和0.02%磷酸的80%乙腈(B)进行梯度洗脱,柱温为40±0.15℃,流速为0.42 mL·min-1,检测波长:203 nm,进样量:3 μL。对10批不同丹参饮片进行分析,使用(2004A版)由国家药典委员会制定颁布的相似度软件评估其相似度。结果:建立了复方丹参方中丹参、三七提取液的指纹图谱,10批丹参饮片在此指纹图谱中的相似度均大于0.932。因人参皂苷Rg1信号强,峰形好,故以人参皂苷Rg1为参照峰,确定了15个共有峰,相对保留时间的RSD<1%,相对峰面积的RSD<3%,确定了5个特征峰,其中2个特征峰来源于组方中的丹参,3个特征峰来源于组方中的三七。结论:此色谱条件能将丹参、三七简单、方便的于同一图谱中展现出来,10批丹参饮片质量稳定。为复方丹参方的质量评价、指导临床用药、制剂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
目的:探讨氨曲南与阿奇霉素联用,对质控菌株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和临床分离的15株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作用效果。方法:利用肉汤稀释法、微量棋盘法、时间杀菌曲线等分别测定氨曲南、阿奇霉素单用及联用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判断两药联合作用效果。结果:氨曲南与阿奇霉素联用对铜绿假单胞菌43.75%为协同作用,37.5%为相加作用,18.75%为无关作用,无拮抗作用。结论:氨曲南联用阿奇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作用主要表现为协同和相加作用。
目的:研究胃幽康胃漂浮片对幽门螺杆菌和实验性胃溃疡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抗幽门螺旋杆菌试验、大鼠幽门结扎胃溃疡抑制试验、大鼠吲哚美辛胃溃疡抑制试验、大鼠棉球肉芽肿试验、小鼠耳二甲苯致炎试验和小鼠醋酸扭体镇痛试验,对胃幽康胃漂浮片进行了初步的药效学评价。结果:胃幽康胃漂浮片在体外对HP的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其MIC值为18.75 mg·mL-1;胃幽康和阳性对照药阿莫西林组均能有效清除HP感染小鼠模型胃内的HP。胃幽康胃漂浮片能明显抑制幽门结扎致大鼠实验性胃溃疡和吲哚美辛致大鼠胃溃疡,且有一定的量效关系。胃幽康高中低3个剂量组均能不同程度的降低醋酸引起的小鼠疼痛反应,而且能明显抑制棉球引起的大鼠慢性肉芽肿增生和二甲苯引起的小鼠炎症反应。结论:胃幽康胃漂浮片具有杀灭幽门螺旋杆菌、抗胃溃疡、抗炎和镇痛的药理作用。
目的:通过HPLC法测定牛至油注射亚微乳中3种成分(麝香草酚、香荆芥酚、对聚伞花素)的含量。方法:采用Kromasil 100-5 C18 column为分析柱,流动相为乙腈-0.2%磷酸水溶液(54∶46),检测波长274 nm,柱温30℃,流速1.0 mL·min-1。结果:香荆芥酚在0.48~7.2 μg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方程为:Y=319.09X+0.425 1,r2=1;麝香草酚在1.04~15.6 μg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方程为:Y=690.09X+0.353 4,r2=1;对聚伞花素在1.88~28.2 μg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方程为:Y=115.15X-18.037,r2=0.999 9。测得牛至油注射亚微乳中香荆芥酚的含量为1.033 mg·mL-1,麝香草酚的含量为4.561 mg·mL-1,对-聚伞花素的含量为0.185 mg·mL-1。结论:该方法快速、准确、重复性好、分离度高,可同时测定3种成分的含量,可用于牛至油注射亚微乳的质量控制。
目的:分析胖大海中挥发性化学成分,探讨不同因素对萃取效果的影响。方法: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技术对胖大海顶空取样,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对胖大海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在最佳萃取条件下,从胖大海挥发性成分中分离出44个峰,鉴定出41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9.11%,主要有单萜及其衍生物、脂肪烃类、醇类、醛类、倍半萜及其衍生物、脂肪酸类成分。含量最高的成分是乙烯基环己烷,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20.77%。结论: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对萃取效果的影响较大,建立的HS-SPME-GC-MS方法适合胖大海挥发性成分的快速分析,可以作为胖大海质量控制的方法之一。
目的:分析测定新会柑酵素中总黄酮、多糖、蛋白质、氨基酸4类成分的含量,为新会柑酵素综合利用开发提供依据。方法:黄酮采用超声法提取,紫外分光光度法定量;多糖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苯酚-硫酸法定量;蛋白质采用细胞裂解法提取,二喹啉甲酸(BCA)试剂盒定量;氨基酸采用超声法提取,茚三酮比色法定量。结果:新会柑酵素A、新会柑酵素B、新会柑肉酵素缩液C中的总黄酮含量分别为0.327 8%、0.122 9%、0.441 4%,多糖含量分别为0.656 3%、0.268 2%、0.242 3%,蛋白质含量分别为6.636 0%、1.388 4%、4.847 2%,氨基酸含量分别为0.527 4%、0.155 8%、0.925 7%。结论:建立了新会柑酵素的总黄酮、多糖、蛋白质、氨基酸的含量测定方法,结果表明,4类成分含量丰富,新会柑酵素具有良好的保健与营养价值。
目的:研究宛艾的非挥发性化学成分,以促进其进一步的研究与开发。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MS),并结合文献报道对宛艾中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色谱柱为Agilent Poroshell 120 EC-C18(3 mm×150 mm,2.7 μm);流动相为乙腈(A)-0.2%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流速0.5 mL·min-1。结果:鉴定出宛艾中23个化学成分,其中黄酮及黄酮苷类12个,苯丙酸类9个,香豆素类1个,其他1个。结论:本研究阐明了宛艾的非挥发性化学成分,方法精确、高效,适用于宛艾非挥发性化学成分的快速鉴定,为宛艾的深入研究及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目的:优化医院重症监护患者肠杆菌科细菌感染比阿培南的治疗方案。方法:收集某院5种294株常见肠杆菌科致病菌,采用2倍琼脂稀释法测定比阿培南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运用蒙特卡洛模拟(MCS)比阿培南4种给药方案(0.3 g q12h;0.3 g/q8h;0.3 g/q6h;0.6 g/q12h)传统短时滴注(0.5 h)和延时滴注(1~4 h),计算达标概率(PTA)和累积反应分数(CFR)。结果:对大肠埃希菌,所有方案的CFR均>90%;对肺炎克雷伯菌,比阿培南0.3 g/q12h静滴 < 3 h,0.6 g/q12h静滴 < 2 h方案的CFR < 90%;对阴沟肠杆菌,比阿培南0.3 g/q12h静滴 < 2 h的CFR < 90%;对粘质沙雷菌,所有方案的CFR均<90%;对产气肠杆菌,比阿培南0.3 g/q12h传统短时滴注方案CFR<90%。当MIC≥2 μg·mL-1时,所有方案PTA均<90%。结论:ICU患者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经验治疗,建议比阿培南0.3 g/q8h、q6h或0.3 g/q12h滴注3 h以上的给药方案,针对粘质沙雷菌感染建议联合或换用其他抗菌药物。目标治疗则应根据致病菌MIC值选用相应的给药方案。在MIC≥2 μg·mL-1时建议根据药敏结果联合或换用其他抗菌药物。
目的:系统评价CYP2C19*1、*2基因型心血管疾病患者对服用氯吡格雷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电子检索PubMed、EBSCO、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中文期刊数据库及维普期刊数据库(VIP),再辅以手工检索,查找有关携带CYP2C19*1、*2基因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与氯吡格雷疗效关系的临床对照试验和观察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6年12月。由2名研究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5篇研究,共4544例心血管疾病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心血管疾病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后,CYP2C19*1和CYP2C19*2基因携带患者植入支架后血栓再形成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00 2,RR=2.46,95% CI(1.54,3.92)],其CYP2C19*2基因型携带者较CYP2C19*1型可明显增加血栓形成,但2组在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上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服用氯吡格雷的心血管患者中,CYP2C19*2基因型较CYP2C19*1基因型更易发生支架后血栓,但心血管时间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鉴于CYP2C19*2基因型携带患者发生植入支架后血栓再形成风险增加,建议在拟行PCI手术并使用氯吡格雷的患者应先测定CYP2C19*2基因型,再考虑是否应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
目的:分析及评价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etanercept)对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100例骨代谢异常患者,年龄为40~59(51.3±7.6)岁,病程为12~41(29.5±14.1)个月,其中男性23例,女性77例,且所有患者DAS28评分>2.6,均通过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及N-端前肽(PINP)、血清Ⅰ型胶原C-末端肽(CTX-I)评估骨代谢情况。根据初始骨密度检测结果,分为类风湿关节炎伴骨质疏松组(A组,58例)及类风湿关节炎伴骨量减少组(B组,42例),A、B组各随机分为两组,A组分为A1组(29例)和A2组(29例),B组分为B1组(21例)和B2组(21例),其中A1和B1组给予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25 mg皮下注射biw×6个月,后改为25 mg qw×6个月)+甲氨喋呤(15 mg qw)+叶酸片(10 mg qw)+硫酸羟氯喹(0.2 bid)+钙尔奇D(600 mg qd)+阿法骨化醇(0.5 μg qd)治疗,A2和B2组给予甲氨喋呤(15 mg qw)+叶酸片(10 mg qw)+硫酸羟氯喹(0.2 bid)+钙尔奇D(600 mg qd)+阿法骨化醇(0.5 μg qd)治疗,A1、B1组为观察组,A2、B2组为对照组,各组患者分别治疗前、治疗后6、12月检测股骨颈、颈椎、大转子、Ward三角骨密度值,同时检测PINP、CTX-I水平、并计算DAS28评分。结果:与A2组比较,A1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DAS28评分、平均病程、平均发病年龄及初始PINP、CTX-I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大转子初始骨密度值明显低于A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A1组股骨颈、Ward三角在治疗6、12个月后骨密度值均高于同期A2组,颈椎在治疗12个月后骨密度值高于A2组,大转子在治疗6个月后骨密度值低于A2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在治疗6、12个月后,A1组PINP水平均低于同期A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A1组CTX-I水平较同期A2组降低,尤以12个月后更为显著(P<0.05);与B2组比较,B1组在性别构成比、平均发病年龄及初始PINP、CTX-I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B1组DAS28评分较B2组高,平均病程较B2组短,大转子初始骨密度值低于B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B1组股骨颈、颈椎、Ward三角在治疗12个月后骨密度值高于同期B2组,大转子在治疗6个月后骨密度值低于B2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在治疗6、12个月后,B1组PINP水平均低于同期B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B1组CTX-I水平较同期B2组降低,尤以12个月后更为显著(P<0.05)。结论: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可有效阻止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骨量丢失,改善该类患者异常的骨代谢,随使用时间的延长,效果可能更加显著。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变化以及应用叶酸治疗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100例未合并高血压的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100)与对照组(n=100),对照组常规降压,观察组联合口服叶酸片治疗(5 mg,每天1次),比较高血压患者及健康组血清Hcy水平,以及2组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cy水平的变化及随访1年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高血压患者血清Hcy水平及HHcy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健康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血清Hcy水平在观察组患者为(14.29±5.62)μmol·L-1,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下降,并且显著低于对照组的水平即(19.54±6.38)μmol·L-1,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MACE发生率在观察组患者为7%,与对照组的16%相比明显为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应用叶酸治疗可能通过降低血清Hcy水平进一步降低患者MACE发生的风险,对患者预后的改善有利。
目的:评价疏风解毒胶囊和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成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经济性。方法:以中国医疗系统为研究角度,采用前瞻性、观察性试验设计,对接受疏风解毒胶囊(研究组)和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对照组)治疗的成年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调查随访。收集患者接受治疗期间的成本和效果数据,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共收集到采用疏风解毒胶囊和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的有效患者各232例和166例。2组的3 d痊愈率(P=0.163)、3 d有效率(P=0.383)、5 d有效率(P=0.616)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研究组的5 d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9)。研究组的门诊费用总额(P=0.013)和药品总费用(P=0.005)显著更低。不确定性分析结果和亚组分析结果与基础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结论:与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相比疏风解毒胶囊治疗成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性相当,但是疏风解毒胶囊治疗成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成本低于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因此疏风解毒胶囊治疗成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更具有经济性。
目的:评价临床药师对神经外科自发性脑出血(ICH)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神经外科ICH患者30例,A医疗组2015年7月1日至2015年10月31日,B医疗组2016年4月1日至2016年7月31日入院的为干预组进行实时药学干预,同期另一医疗组为未干预组,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比较干预组和未干预组患者死亡率、平均重症监护室(ICU)停留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药费/总费用、抗菌费用/药费、非感染患者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院内感染发生率、多部位感染(≥2个部位)发生率、多重耐药菌(MDR)感染发生率。结果:临床药师的干预可明显减少非感染患者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0%vs. 33.3%),明显降低B治疗组的AUD(49.68 vs. 85.40)、药费/总费用(0.483±0.093 vs. 0.655±0.082)及A治疗组的多部位感染率(14.29%vs. 40%)、MDR感染率(0%vs. 40%),而不会增加死亡率。对ICU停留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抗菌费用/药费等也略有降低。结论:临床药师的参与能使ICH患者从中获益。
目的:为阿片类止痛药的生产、使用及监管提供参考。方法:对重庆地区39家医院2013-2015年阿片类止痛药物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限定日费用(DDC)和排序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重庆地区阿片类止痛药销售总金额2014年较2013年增长12.9%;2015年较2014年增长16.6%。销售金额前5位的药品分别为地佐辛注射液、盐酸吗啡缓释片、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芬太尼透皮贴剂以及喷他佐辛注射剂。DDDs前5位的药品分别为枸橼酸芬太尼注射剂、盐酸吗啡缓释片、芬太尼透皮贴剂、盐酸羟考酮缓释片以及盐酸吗啡注射剂。DDC前5位的药品分别为地佐辛注射剂、喷他佐辛注射剂、盐酸羟考酮注射剂、酒石酸布托啡诺注射剂、酒石酸布托啡诺鼻喷剂。销售金额前10位药品中,地佐辛注射液、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喷他佐辛注射剂、布托啡诺注射液、羟考酮注射液排序比小于1。结论:重庆地区阿片类止痛药销售总金额呈逐年增长趋势,品种结构基本合理,但对重点关注品种,尤其是地佐辛、喷他佐辛等销售金额大,DDC偏高,排序比明显偏低的品种,仍需加强合理用药监管力度。
目的:了解重点监控药品管控成效,为进一步控制重点监控药品使用量提供参考。方法:参照2016年《四川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建立医疗机构重点监控药品管理制度的通知》[1]所规定的重点监控药品制定某院重点监控药品目录,在对监控前后重点监控药品的销售金额进行回顾性分析的基础上,引入限定日剂量(DDD)的概念,采用DDD方法分析监控前后重点监控药品使用情况,并通过帕累托图分析法对实施重点监控后所监控药品进行分析,提示其中的主要影响品种。结果:经过对重点监控药品的专项整治,该院重点监控药品销量及DDDs下降有显著性,说明该院对重点监控药品的专项整治有效。实施监控后,重点监控药品销售金额的帕累托图分析显示在36个品规中14个品规构成主要因素。该院重点监控药品经整治后,主要影响重点监控药品销售金额的药品为兰索拉唑注射剂(17.84%),泮托拉唑注射制剂(16.49%),脑苷肌肽注射液(5.84%)。结论:临床药师对整治前后重点监控药品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监控药品使用情况改善有显著性,但具体分析后仍有不合理使用现象存在,应进一步优化管理。
目的:探索药师在手术室用药管理与合理用药中的作用。方法:药师在手术室开展临床实践,具体工作为:对手术室的基数药品进行规范化管理;进行医嘱单点评,将科室用药的共性问题以讲课形式对医生进行培训;参与危重病例的术中用药方案制定;解答麻醉医生的用药咨询。结果:通过药师的工作,减少了药品收费遗漏情况;组织药品学习,对科室医生进行培训,改善科室不合理用药,并达到持续改进的效果;协助麻醉医生对危重手术患者进行用药精细化管理;提供差异性服务,解答麻醉医生的用药疑问。结论:临床药师在手术室开展临床实践能够体现药师作用,对科室药品规范管理、用药合理持续改进、降低术中用药风险有积极意义。
目的:加强辅助用药的管控,促进医院合理用药。方法:建立多元性辅助用药预警监控体系,评价管理前后辅助用药使用的变化。结果:管理后某院辅助用药(注射剂型)品种数及品规数均明显减少,辅助用药销售金额较之前下降了16.16%;医院药占比由管理前的40.75%下降至35.98%;辅助用药销售占比由35.46%下降至31.32%。但全院销售前20位药品中辅助用药仅由12种减少为8种,辅助用药所占比重仍然较高;人均总药费由管理前的5 000元左右下降到3 700元以下,人均辅助用药费用也平均下降了约600元。结论:加强辅助用药的管控,能降低药品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促进合理用药;但该项管理工作仍存在难点,应进一步加强对临床科室全覆盖管控及对临床医师和患者的宣教。
目的:通过分享临床药师干预神经内科典型病例,探讨临床药学服务在临床实践中的意义。方法:介绍临床药师干预药物的选择、药物的用法用量、禁忌证、相互作用及关注药物不良反应的典型病例并分析。结果: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实践,审核及干预不合理医嘱,保证了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结论:临床药师应将更多的时间参与临床实践,同时不断加强知识的学习和更新,与医生共同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最大保障患者的权益。
目的:探讨以PDCA循环理论为基础的临床药师工作模式。方法:结合医院抗感染药物专业临床药师工作实例,介绍以PDCA循环理论为基础的临床药师工作模式。结果:以PDCA循环理论为基础的临床药师工作模式讲求主动性、时效性和针对性,其既可以解决临床用药难题,也有利于临床药师加入临床治疗团队。结论:以PDCA循环为基础的临床药师工作模式有利于临床药师发挥作用,该工作模式受到临床科室的认可。
目的:总结临床药师参与新生儿重症病房抗感染会诊的经验和效果。方法:对2014年7月-2017年6月间临床药师参与某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会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4-2017年共参与新生儿重症病房会诊69例。会诊时患者平均日龄为26.85 d,申请药师会诊理由以指导选择、调整抗菌药物为主,64例,占92.75%;病原学检查结果阳性患儿共32例;追踪观察病情转归情况,临床药师参与会诊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6.96%。结论:新生儿属于临床用药的特殊人群,临床药师参与用药实践,对促进患者的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为医院口服固体制剂的使用提供一种精准分剂量方法,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药片切割器、药片磨粉器等对口服固体制剂进行分劈、磨粉或胶囊内容物直接分装,并称重进行调整,以保证分剂量准确度控制在均分量的85%~115%以内。结果:提供药品精准分剂量服务,能够保证分剂量准确度,提高用药安全性、有效性和方便性,减少药品浪费,降低用药成本。结论:医院药学部门开展药品精准分剂量是精准用药的现实基础,使医院药学服务更加精细,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医护患满意,值得推广。
目的: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环孢素A和他克莫司诱发移植后新发糖尿病的机制研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综合分析。结果:NODAT(new-onset diabetes after transplantation)即移植后新发糖尿病,也称PTDM(post-transplant diabetes mellitus),是器官移植患者常见、严重的并发症。NODAT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高剂量类固醇、体重指数、家族史和免疫抑制剂,其中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是发病的高危因素。环孢素A和他克莫司是两种主要的免疫抑制剂,应用免疫抑制剂可以减少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使用免疫抑制剂会诱发NODAT,他克莫司导致NODAT发生率高于环孢素A,具体机制目前尚无定论。结论:临床医生可以根据他克莫司导致NODAT发生率高于环孢素A的机制,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
肿瘤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临床上导致化疗失败的重要原因。采用化疗药物与多药耐药逆转剂联合给药是逆转多药耐药的非常具有前景的策略。目前黄酮类化合物在逆转多药耐药上显示出较大潜力。黄酮类化合物可以通过抑制外排蛋白、诱导凋亡、调节细胞周期以及调节细胞内氧化应激等发挥逆转耐药的作用。黄酮类化合物可以单独给药或与化疗药物等联合给药用于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本文就黄酮类化合物逆转MDR的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