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总结《儿科阿奇霉素注射使用的快速建议指南》临床问题与结局指标的前期调查结果,与指南专家评估结果进行对比,探讨开展该工作的意义。方法:通过电子问卷,对临床一线医务人员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参与者的基本信息、对指南拟纳入的临床问题(5分制)和结局指标(9分制)进行重要程度评分以及补充。计算各题平均分,采用变异系数表示一致性,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比参与者和专家评估结果,对补充的内容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155位参与者的调查结果,各年龄段、文化程度和职称等均有分布。结果显示,注射用阿奇霉素的用法用量(4.56分)和有效性指标(7.28分)最受关注,特殊人群用药(42.71%)和安全性(34.52%)的一致性较差;与专家评估对比分析显示,对于大部分问题和指标,前期调研和专家评估的评分差异无显著性,专家评估的变异系数更低;共收集有效补充15条,最终将新生儿的使用问题纳入。结论:在指南制订前期,有必要对临床问题和结局指标进行广泛调查,收集并分析评估和补充意见,这对指南专家组的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目的:研究黄连有效成分对NCI-H716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影响。方法:分别设置空白对照组、盐酸药根碱(JAT)组、盐酸小檗碱(BER)组、黄连碱(COP)组、盐酸巴马汀(BM)及BER十COP十JAT高剂量组和BER+COP+JAT低剂量组,同时以BER组为阳性对照组。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药物不同浓度下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确定药物浓度范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NCI-H716细胞分泌GLP-1的量;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NCI-H716细胞表达GLP-1 RNA的量。结果:COP、JAT,以及高、低浓度BER+COP+JAT均能促进NCI-H716细胞分泌GLP-1(P<0.05),其中,BER+COP+JAT高浓度组及BER+COP+JAT低浓度组促GLP-1分泌作用均优于阳性对照组(P<0.05);COP、JAT组与阳性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JAT、COP对NCI-H716细胞分泌GLP-1均有促进作用,且BER+COP+JAT混合组效果优于其单体组。
目的:建立测定重症脑损伤患者血浆中丙泊酚浓度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方法。方法:血浆样品经乙腈沉淀蛋白后,取上清液进样分析,色谱条件为采用Thermo Acclaim C18色谱柱(150 mm×4.6 mm,5 μm),流动相:左泵-水(含1‰甲酸)-乙腈(V:V)=40:60,流速1.0 mL·min-1,右泵:0~1 min:水-乙腈(V:V)=90:10,流速:1 mL·min-1;2~4 min:水-乙腈(V:V)=70:30,流速:1 mL·min-1,6~10 min:水-乙腈(V:V)=10:90,流速:0.3 mL·min-1;10.01~16 min:水-乙腈(V:V)=90:10,流速:0.3 mL·min-1;柱温40℃;检测波长276 nm;发射波长:310 nm;进样量:100 μL,sensitivity:6;lamp mode:longlife。采用肝素采血管收集血液样品,血液样品分别于给药前0 h,开始给药后1,3,5,10,15,30,60,70,80,90 min,停药后1,3,5,10,15,30,60,90,120 min从患者给药部位对侧上肢静脉采样1 mL。结果:丙泊酚血药浓度在0.025~2 μg·mL-l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7,回归方程为Y=2.113 5X-0.016 7,最低检测限为0.01 μg·mL-1。低、中、高(0.025,0.5,2 μg·mL-1)3个浓度的日内RSD分别为5.7%、1.37%和2.85%,日间RSD分别为14.15%、11.25%和9.21%,平均方法回收率分别为103.46%、96.16%和99.5%。监测10例重症脑损伤患者丙泊酚血药浓度,稳态浓度范围为0.25~0.81 μg·mL-1。结论:本方法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准确度高,无介质效应影响,所需血浆样本量少,可作为患者丙泊酚治疗浓度的常规监测方法。通过监测重症脑损伤患者丙泊酚血药浓度发现,重症脑损伤患者单纯镇静时,给药速度为20 mg·h-1均可满足临床需要。
目的:讨论伏立康唑体内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的影响机制,为临床合理使用伏立康唑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09名使用伏立康唑的患者,分析其CYP2C19基因型,测定血中伏立康唑及其主要代谢物浓度,统计分析性别,年龄,溶媒,CYP2C19基因型、C反应蛋白,药物相互作用对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的影响,并统计分析使用伏立康唑前后肝酶指标的情况。结果:性别、年龄及临床常用溶媒对伏立康唑血药浓度无显著性影响;不同基因型之间,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及代谢物浓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代谢率(代谢物浓度与原药浓度比值)有显著性差异;随着C反应蛋白增加,伏立康唑浓度升高,并在<40,40~200、>200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质子泵抑制剂能显著性影响伏立康唑浓度,其他利尿剂、激素对伏立康唑血药浓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受影响因素较多,对于临床重症患者更应该加强血药浓度监测。
目的:探讨新乡地区人群ABCB1(2677T>G)和SLCO1B1(521T>C)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的不良反应及降脂疗效的影响。方法: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考察患者SLCO1B1(521T>C)、ABCB1(2677T>G)SNPs与阿托伐他汀药动学、药效学及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结果:在新乡市中心医院的90例入选患者中,SLCO1B1(521T>C)、ABCB1(2677T>G)等位基因突变频率分别为18.1%和69.8%。用药前后,SLCO1B1(521T>C)SNPs与阿托伐他汀的血药浓度有相关性,但对其疗效及肌痛风险影响较小,各基因型间差异无显著性。ABCB1(2677T>G)各基因型患者阿托伐他汀血药浓度组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相比ABCB1 2677T等位基因,携带ABCB1 2677G基因的患者对LDL-C降低作用更强,且出现肝毒性的风险较高。结论:ABCB1(2677T>G)SNPs与阿托伐他汀的降脂疗效及肝毒性具有相关性,G等位基因可能是阿托伐他汀致肝毒性的因素之一。SLCO1B1(521T>C)SNPs对阿托伐他汀的降脂疗效及肌痛风险无显著影响。
目的:探讨冰片配伍红花对大脑中动脉脑缺血(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大鼠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冰片组(0.03 g·kg-1)、红花组(5 g·kg-1)、冰片配伍红花组(冰片0.03 g·kg-1+红花5 g·kg-1)、尼莫地平组(0.01 g·kg-1)。制备MCAO大鼠模型,术后连续灌胃给药7 d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激光多普勒仪检测大脑皮层脑血流量,TTC染色检测脑梗死范围,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形态,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MMP-2、MMP-9、ZO-1的表达,RT-PCR法检测MMP-9和Claudin-5的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冰片配伍红花组能降低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增加大脑皮层脑血流量,缩小脑梗塞范围,改善脑组织的病理形态,降低脑组织中MMP-2和MMP-9的表达同时提高ZO-1、Clauidin-5的表达。结论:冰片配伍红花对脑缺血大鼠具有脑保护作用,其脑保护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MMP-2、MMP-9的表达和提高ZO-1、Claudin-5的表达有关。
目的:优选苦参碱结肠靶向微丸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苦参碱载药丸芯,利用流化床包衣技术对苦参碱载药丸芯进行包衣,并进行体外释放度的考察。结果:苦参碱载药丸芯的优化处方工艺为:苦参碱10 g,微晶纤维素40 g,羧甲基纤维素钠0.5 g,纯化水46 mL。其包衣微丸外层衣尤特奇L30D-55增重20%,内层衣尤特奇EPO增重30%。体外释放度实验表明,苦参碱包衣微丸在模拟的胃液中基本不释放,在pH5.0磷酸缓冲液中较快释放,在pH6.8磷酸缓冲液中则释放缓慢。结论:苦参碱载药丸芯处方工艺简单稳定。苦参碱包衣微丸结肠靶向性较好,同时模拟实验提示在结肠pH发生明显下降时苦参碱结肠靶向微丸仍具有结肠靶向性。
目的:建立成人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他克莫司群体药动学(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PPK)模型。方法:收集55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268个他克莫司血药浓度数据。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考察CYP3A5基因型、体质量、年龄、实验室指标、合并用药等对他克莫司药动学参数的影响,建立他克莫司PPK模型,并通过拟合优度诊断、Bootstrap自举法及正态预测分布误差法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他克莫司表观清除率及表观分布容积的群体典型值分别为13.8 L·h-1和733 L,CYP3A5基因型和合并用药五酯胶囊对他克莫司清除率具有显著影响。经验证他克莫司PPK模型稳定有效。结论:首次建立成人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他克莫司PPK模型,可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他克莫司个体化给药提供参考。
目的:探讨自制万古霉素质控血浆在血药浓度监测中的稳定性,应用Westgard多规则理论评估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TDM)的室内质量控制。方法:取万古霉素标准品12.20 mg,50%甲醇溶解后加入空白血浆基质液,制备质量浓度分别为4.88,24.40,40.02 μg·mL-1的万古霉素质控血浆,在连续25个工作日内对75个低、中、高质控浓度进行监测,绘制Levey-Jennings质控图和Z-分数质控图,采用Westgard多规则进行质量评估。结果:万古霉素低、中、高室内质控的日内和日间RSD分别为0.59%~0.86%、3.90%~5.67%,回收率分别为98.90%~102.11%、102.93%~106.91%,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生物样品测定的要求;绘制的质控图显示低、中、高浓度质控血浆均未出现失控。结论:自制万古霉素质控血浆操作方法简单、成本低、结果可靠,可以作为实验室日常质量控制;利用室内质控评价体系对TDM监测数据进行评估,可以保证血药浓度测定的准确性、可靠性,从而为临床合理化给药提供准确信息。
目的:研究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院内制剂消炎抗菌片对14种不同菌株的抑菌活性,并初步探讨其对福氏志贺菌(Shigella flexner)的抑菌机制。方法:采用K-B法和液体二倍稀释法,测定消炎抗菌片对14种常见致病菌株的抑菌活性,并以药物敏感性较强且与药物主要临床疗效相关的福氏志贺菌为受试菌,从药物对该细菌生长特性的影响、电导率变化,以及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谱带,考察给药后菌体变化情况。结果:消炎抗菌片对福氏志贺菌、铜绿假单胞杆菌、藤黄微球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14个菌种及菌株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总体对革兰阴性菌抑菌效果比革兰阳性菌强;药物作用福氏志贺菌后,菌悬液电导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SDS-PAGE结果显示经消炎抗菌片处理的菌体无明显蛋白条带形成。结论:本院院内制剂消炎抗菌片对14种菌株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能够显著影响福氏志贺菌的细胞膜通透性,且对菌体蛋白具有一定抑制作用。
目的:系统评价氟胞嘧啶(5FC)或氟康唑(FCZ)与两性霉素B(AMB)联合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CM)的疗效和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以及Cochrane Library,收集关于AMB+5FC与AMB+FCZ对比治疗CM的疗效和安全性的文献研究,提取数据资料并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1及STATA 12.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中英文文献,7项研究,48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有效性方面,AMB+5FC组的2周死亡率低于AMB+FCZ组[OR=1.88,95% CI(1.09,3.23),P=0.02],但在10周死亡率方面2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OR=1.29,95% CI(0.83,2.03),P=0.26];安全性方面,两组在不良反应(AEs)发生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OR=0.91,95% CI(0.73,1.12),P=0.36]。结论:Meta分析结果显示,早期应用AMB+5FC可以降低CM患者的死亡率,虽然两组AEs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但AMB+5FC可能发生更严重的AEs。
目的:系统评价多药耐药基因1(MDR1)C3435T基因多态性与肾移植患者他克莫司(FK506)血药浓度的关系,为器官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的精准化治疗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数据库Embase、Science Direct、Pubmed、CNKI、Wan fang、Conchrane,Clinicaltrials.gov,检索年限为1990年1月至2016年10月,检索语种为中文和英文,收集有关MDR1 C3435T基因多态性与肾移植患者FK506血药浓度关系的研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资料提取与质量评价。用Cochrane提供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有8项研究纳入此次Meta分析,共82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MDR1 C3435T基因型中CT型患者在肾移植术后1周[MD=-16.93,95% CI(-27.67,-6.19),P=0.002]、1月[MD=-18.09,95% CI(-26.41,-9.78),P< 0.0001]、6月[MD=-15.52,95% CI(-25.18,-5.85),P=0.002]时,血药浓度高于同期CC型患者;TT型患者在肾移植术后1周[MD=-30.76,95% CI(-53.04,-8.48),P=0.007]、1月[MD=-25.92,95% CI(-48.34,-3.51),P=0.02]、3月[MD=-33.77,95% CI(-48.74,-18.80),P < 0.00001]、6月[MD=-22.25,95% CI(-32.97,-11.53),P<0.0001]、12月[MD=-22.74,95% CI(-42.76,-2.72),P=0.03]时,血药浓度高于同期CC型患者;TT型患者在肾移植术后3月[MD=-18.81,95% CI(-34.30,-3.33),P=0.002]时,血药浓度高于同期CT型患者。结论:MDR1 C3435T基因多态性与FK506血药浓度/剂量存在相关性,且血药浓度的关系是携带者(CT型或者TT型)>非携带者(CC型)。在肾移植术后不同时期内,根据MDR1 C3435T基因多态性与FK506血药浓度/剂量存在的相关性,做基因检测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有效血药浓度。由于纳入研究数量较少、样本量不大、该结论有待大样本、高质量研究进一步证实。
目的:观察乌苯美司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10例AECOP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上给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雾化吸入治疗,每喷2次,bid,共12 d;静脉滴注甲泼尼龙40 mg·d-1,qd,共12 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每次口服乌苯美司,10 mg,tid。共12 d。记录患者住院时间,检测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功能(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肺功能指标[第1s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呼气量(FVC)、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呼气量(FVC)],随访6个月内急性加重次数、住院次数。结果:观察组治疗后CD4+T细胞、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治疗后IL-8、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治疗后FEV1、FVC、FEV1%、FEV1/FVC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8.81±1.64)d短于对照组(11.94±1.87)d,随访6个月内急性加重次数及住院次数分别为(0.75±0.31)次、(0.34±0.28)次少于对照组的(1.08±0.41)次、(0.71±0.33)次,差异有显著性(P<0.05)。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常规对症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基础上加用乌苯美司可调节AECOPD患者机体免疫功能,降低IL-8、TNF-α水平,减轻炎症程度,缩短病程,减少急性发作次数和住院时间,且不会增加不良用药反应。
目的:分析万古霉素致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的药疹综合征(DRESS综合征)的发生规律及特点,为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外库收载的万古霉素致DRESS综合征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共筛选出有效个案报道15篇,22例患者,其中男14例,女8例,青少年2例。用药至发生DRESS综合征的平均时间为3周。临床表现主要为皮疹、发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并累及多器官损伤,最常见受累的器官为肝脏(16例,72.7%)。结论:临床医师应了解万古霉素致DRESS综合征的规律和特点,加强用药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DRESS综合征。
目的:通过分析总结中国泛珠十省市(福建省、云南省、海南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江西省、四川省、贵州省、重庆市)伊托必利不良反应报表,为该药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4年7月至2017年11月中国泛珠十省市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提供的伊托必利药品不良反应报表,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伊托必利所致ADR临床表现多样,能导致多系统-器官的ADR发生。有效的581例ADR报表中,男性298例,女性283例。ADR涉及多个系统-器官,581例患者累计发生不良反应共计970例次,其中以胃肠系统损害最常见,其次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全身性损害和神经紊乱,其他不良反应涉及呼吸系统损害、心率及心律紊乱、肌肉骨骼系统损害等。结论:伊托必利不良反应多常见且可耐受,临床用药安全性较高。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的疗效及机制。方法:将STEMI合并CS(STEMI+CS)患者112例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6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方案,实验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方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评价指标,包括平均动脉压(MAP)、心排血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和心率(HR),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包括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红蛋白(MYO)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以及血清氧化应激参数,包括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分别经2种治疗方案治疗后心功能评价指标MAP、CO、LVEF、CI和SV均显著增加(P<0.01),HR均显著降低(P<0.01),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LDH、CK-MB、AST、MYO和cTNI均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实验组治疗后MAP、CO、LVEF、CI和SV分别增加了15%、7%、12%、12%和9%(P<0.01),HR降低了5%(P<0.01),血清LDH、CK-MB、AST、MYO和cTNI分别降低了9%、42%、28%、34%和25%(P<0.01),实验组治疗后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效果。氧化应激参数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治疗前相比,对照组治疗后血清MDA、GSH-Px、CAT和SOD的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与实验组治疗前相比,实验组治疗后血清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GSH-Px、CAT和SOD含量显著增加(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实验组治疗后MDA降低了47%(P<0.01),GSH-Px、CAT和SOD分别增加了26%、42%和29%(P<0.01)。结论:参麦注射液能够改善STEMI+CS患者的心功能,降低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以及改善血清氧化应激参数,其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治疗效果,参麦注射液改善STEMI+CS患者临床疗效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患者体内氧化应激水平有关。
目的:探讨CYP2C19、ABCB1和PON1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的相关性。方法:纳入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或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服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59例,测定CYP2C19(rs4244285、rs4986893)、ABCB1(rs1045642)和PON1(rs662)基因型及血栓弹力图(TEG),并对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记录临床终点事件。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患者CYP2C19、ABCB1、PON1基因型、一般情况及临床因素对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的氯吡格雷疗效。结果:59例患者中氯吡格雷治疗相关的血小板高反应性(HTPR)的发生率为8.5%。CYP2C19快代谢型、中间代谢型和慢代谢型患者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86.0±10.1)%、(78.4±17.3)%和(66.4±23.0)%,快代谢型和慢代谢型之间血小板抑制率差异有显著性(P=0.047),ABCB1和PON1各基因型之间血小板抑制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全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未发现CYP2C19、ABCB1、PON1基因型与HTPR相关(P=0.681)。随访1年中,CYP2C19快代谢型、中间代谢型、慢代谢型患者的临床事件分别有2、3和3例;ABCB1携带TT、TC、CC等位基因患者的临床事件分别有1,3和4例;PON1携带AA、AG、GG等位基因患者的临床事件分别有4,2和2例,各基因型之间患者临床终点事件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根据CYP2C19、ABCB1和PON1基因多态性尚不能预测服用氯吡格雷后的临床疗效。
目的:回顾性调查某院老年住院患者使用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的超说明书现状,分析其临床使用合理性。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基础依据。方法:调取该院2015年1月-2017年6月期间使用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的老年住院患者住院医嘱。采取随机抽样方法,筛选部分患者医嘱,依据药品使用说明书,对其适应证、用法用量、用药疗程、适用溶媒的合理性,进行有效分析。结果:调取使用注射用益气复脉的老年住院患者1 433人,住院医嘱总数1 516例,超说明书用药医嘱1 505例,超说明书用药发生率为99.27%。其中超说明书医嘱中超适应证(10.17%),超用法用量(10.83%),超疗程(99.40%),配伍禁忌(4.85%),超溶媒量(0.80%)。其中4个科室超说明书用药发生率为100%,主要原因是超疗程和超用法用量。在此期间发生过5次不良反应事件,有3例属超说明书用药医嘱。结论: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在我院老年住院患者中使用率相对较高,被广泛应用于我院多个科室。一方面希望超说明书合理用药情况能够被证实,相关负责人能够根据现状参考相关数据,使得说明书更加精细化。另一方面,面对药品的超说明书不合理使用情况,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且医院应该对其制定相应措施,使得老年患者的用药问题得以合理化管理,规范用药。
目的:利用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AMS)策略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促进形成长效机制。方法:通过对某院制定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AMS)方案并加强指标控制、行政干预,深度用药分析以优化药物治疗方案;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以延缓细菌耐药。结果:2012年至2017年该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指标整体呈下降趋势: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分别降低40.36%、20.93%、10.71%;门诊、住院患者人均抗菌药物药费明显降低。住院患者治疗使用抗菌药物患者病例微生物送检率逐年升高,主要检出菌耐药率无明显增加。在合理用药评价方面,抗菌药物使用日趋合理规范,不合理用药情况减少,但在优化治疗方案方面仍需加强。结论:科学化管理可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患者药费支出,并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但需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以提高药物治疗水平。
目的:评价磷酸奥司他韦颗粒以及联合百蕊颗粒和三臣散治疗儿童流感样症状的经济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实际临床试验法将2017年12月-2018年2月门急诊收治的流感样症状患儿270例随机分成奥司他韦颗粒(A组)、磷酸奥司他韦颗粒联合百蕊颗粒(B组)和磷酸奥司他韦颗粒联合三臣散(C组)3组,收集效果和成本数据。从患儿家长角度出发,采用成本-效果法进行分析。结果:实际纳入奥司他韦颗粒82例、磷酸奥司他韦颗粒联合百蕊颗粒82例和磷酸奥司他韦颗粒联合三臣散80例。3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80.49%,96.34%,88.75%。差异有显著性(P=0.005<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是6.1%,7.32%,7.5%,差异无显著性(P=0.93>0.05)。3组平均医疗总成本分别是547.63,604.40,590.82元,发热缓解时间分别是2.93,1.99,2.24 d,总成本和发热缓解时间均有显著性(P=0.000<0.05)。以总有效率为效果指标,C/E分别是680.37,327.36,665.71,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以成本最小的A组为对照,B组358.17,C组522.88。结论:以总有效率为效果指标,磷酸奥司他韦颗粒联合百蕊颗粒在3组中疗效较好,C/E值和并发症较低,是较经济的方案。
目的:研究替加环素的使用与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的关系,为临床预防及控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某三甲教学医院2010年1月-2016年12月所有使用替加环素患者的病例资料,将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者作为病例组,非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者作为对照组,分析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共收集病例311例,其中,病例组52例,对照组259例。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感染前患有恶性肿瘤、使用替加环素、气管切开或插管、放置胸腔引流管均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与多种因素相关,替加环素应用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发生的风险因素之一。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以及合理使用替加环素抗菌药物,可避免或降低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的发生。
目的:探讨医疗机构药品零差率下的药学服务模式。方法:介绍济南市中心医院药师在新医改特别是药品零差价后药学服务模式的一些新尝试。结果: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可以在提高治疗效果、控制药占比、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结论:药师只有迅速完成从"以药物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的观念转变,担当起提供精细化药学服务的重任,才能在医改中实现自身价值。
了解急性肾损伤患者用药安全警示的现状与不足,为建立并改进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用药安全警示提供参考和依据。本文检索了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收集并分析急性肾损伤患者用药安全警示相关研究的文献,发现国外急性肾损伤患者用药安全警示研究较为成熟。安全警示的类型主要分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警示两类。大多数研究显示,安全警示能够改变医生行为,增加AKI患者肾毒性药物调整比例,明显缩短调整时间,降低AKI发生率。这些研究也发现,安全警示不能改善患者死亡等临床结局、住院时间及相关费用等。此外,安全警示存在侵入程度低,覆盖率高,警示疲劳等问题。国内目前缺乏针对急性肾损伤的安全警示研究。总体来说,急性肾损伤安全警示是有效的,能够提高患者用药安全;但安全警示还存在改善患者临床结局不明显、覆盖率高、警示疲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