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我国药品短缺的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方法:依托经济学供需均衡理论和药品供应链理论,并结合相关课题访谈调研结果,探究药品短缺的深层次原因。结果:从经济学中利润的视角出发,并结合药品供应链系统中各环节和参与主体特点,将药品短缺原因分为成本性短缺、价格性短缺和数量性短缺三方面。结论:针对药品短缺原因提出保障药品合理价格,优化市场与政策环境,研发、生产与储备相结合满足临床用药需求等应对药品短缺问题的相关建议。
目的:研究石榴皮鞣质对膀胱癌T24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测石榴皮鞣质对膀胱癌T24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并筛选浓度区间,Hoechst染色法观察石榴皮鞣质作用后细胞核形态变化,Annexin V/PI双染法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率,JC-1染色标记后流式细胞仪测定线粒体膜电位水平的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色素C (Cyt-C)、Bcl-2、Bax、Caspase-3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结果:石榴皮鞣质抑制膀胱癌细胞增殖呈时间浓度依赖关系,24,48,72 h的IC50分别是72.70,62.26,19.64 μg·mL-1。Hoechst染色观察石榴皮鞣质作用24 h后,细胞核出现浓染和荧光碎片为典型凋亡细胞。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石榴皮鞣质具有显著的诱导T24细胞早期凋亡,线粒体膜电位下降。蛋白免疫印迹实验证明石榴皮鞣质上调Cyt-C、Bax蛋白的表达、下调凋亡抑制蛋白Bcl-2的表达,并激活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论:石榴皮鞣质显著抑制膀胱癌T24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及调控线粒体凋亡途径相关蛋白的表达相关。
目的:研究黄芪三萜皂苷(Astragalus saponins,AST)对CVB3病毒诱导病毒性心肌炎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利用CVB3病毒、原代心肌细胞及小鼠构建病毒性心肌炎模型并使用AST进行干预,在实验过程中记录小鼠的生存率和体质量变化,体外超声评价小鼠的心脏功能及检测心肌蛋白中LDH和CK-MB水平。心肌组织天狼星红染色评价纤维化水平及TUNNEL染色检测心肌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心肌蛋白中Caspase-3和Fas表达情况以研究AST保护病毒性心肌炎的机制。结果:AST能够显著增加CVB3注射后的小鼠生存率、缓解CVB3诱导小鼠的体质量减轻。体外超声结果显示,AST能够显著改善CVB3诱导小鼠心脏的收缩功能障碍。CBV3诱导组小鼠心肌蛋白中LDH和CM-KB水平较正常小鼠显著增加,而AST对此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心肌组织病理染色结果显示,AST对CVB3诱导的心肌扩张和纤维化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CVB3诱导组小鼠心肌组织的凋亡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小鼠,而AST对此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CVB3感染的心肌组织中,Caspase-3和Fas表达水平显著的升高,而AST能够显著的抑制CVB3诱导的二者在心肌组织中的表达。结论:AST通过提高小鼠的生存率、抑制心肌扩张、心肌组织纤维化和心肌细胞凋亡对CVB3诱导的病毒性心肌炎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抑制CVB3诱导的Caspase-3和Fas在心肌组织中表达有关。
目的:研究千根草醇提物对链脲佐菌素(STZ)致糖尿病大鼠肾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向50只SD大鼠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STZ)120 mg·kg-1,3 d后测空腹血糖(FBG)。将成糖尿病模型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吡格列酮组(0.01 g·kg-1)及千根草醇提物20 g·kg-1组,千根草醇提物40 g·kg-1组。每组大鼠均灌胃给药,连续灌胃90 d,每天一次。另设空白组SD大鼠10只,每日灌胃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正常组给予正常饲料进行喂养,其余各组均给予高脂饲料喂养。末次给药2 h后,测定大鼠的空腹血糖。采集尿液,用终点法测24 h尿白蛋白(UP)含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大鼠血清中肌酐(Scr)、尿素氮(BUN)。通过HE染色观察大鼠肾脏组织的病理学变化。试剂盒检测肾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及丙二醛(MDA)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肾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千根草醇提物组大鼠的血糖明显降低,尿微量白蛋白含量显著降低,肾功能有明显提升(P<0.05)。肾脏组织中SOD、CAT的活性明显上升、MDA含量下降(P<0.05)。TNF-α、IL-1β、IL-6的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千根草醇提物对STZ所致糖尿病大鼠肾损害有一定的保护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为提高肾组织的抗氧化及抗炎的能力有关。
目的:研究应用自动化药品检测机对单剂量口服分包药品进行核对的成效。方法:应用药品检测机对25个连续工作日的单剂量口服分包药品进行实时检测,并对检测机所出的错误报告由药师进行二次核对,记录每次错误发生的原因和信息并加以分析。结果:25个连续工作日应用第二代药品检测机(Medicine Detection Machine,MDM)实时检测111 940包药包,共报告6 805份药品错误报告,错误上报率为6.08%。其中真错误发生率为0.22%,占到所有错误的3.62%;假错误发生率为5.86%,占到所有错误的96.38%。其中碎药的发生比例最高(约0.10%),占到了所有真错误的48.35%,其次是药包中多药渣,发生比例约为0.05%,占所有真错误的23.14%。假错误中,药片位置的原因导致的假错误占到了所有假错误的40.76%,其次是药品本身的原因和药包原因,分别占了31.72%和11.92%。结论:采用检测机对口服药品的单剂量药包进行检测能够切实提高分发给患者的单剂量药品的准确度,降低患者的用药风险,并且提高药师工作效率。
目的:制备兰索拉唑微丸口崩片,考察崩解时间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粉末直接压片法制备口崩片,并以填充剂、崩解剂及润滑剂的种类和用量作为考察因素,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结果确定最优处方。崩解时间的测定方法分别为药典法Ⅰ、药典法Ⅱ和改良法,将3种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用于处方筛选。结果:用改良法测定崩解时间可以较好区分不同处方间的差别。口崩片的优化处方为30%兰索拉唑微丸,59%微晶纤维素102,5%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5.5%甘露醇,0.5%硬脂富马酸钠。结论:改良法适用于处方筛选时对崩解时间的测定,优化处方制备的口崩片崩解迅速。
目的:研究何首乌生品、炮制品及其主要成分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探讨何首乌的炮制机理及其抗氧化作用物质基础。方法:采用2,2-二苯基-1-苦肼基(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及铁离子还原(FRAP)法抗氧化能力检测方法评价何首乌炮制前后及其主要化学成分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中,何首乌生品(S),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加,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也增加,制品(Q/H/Z)中,以90%乙醇提取所得样品的平均清除率为最高,其次是水、70%乙醇和50%乙醇提取物;FRAP法检测结果显示何首乌生品(S)、黑豆汁制品(H)、清蒸制品(Q)及市售制品(Z)的FRAP值范围分别为2.23~9.27 mmol·L-1,5.94~9.66 mmol·L-1,5.74~10.49 mmol·L-1,3.99~10.40 mmol·L-1 FeSO4,不同溶剂提取物的FRAP值由大到小为70%醇 > 50%醇 > 水 > 90%醇;何首乌的组成成分中虎杖苷、白藜芦醇、槲皮苷、槲皮素、芦丁、儿茶素、金丝桃苷、二苯乙烯苷和没食子酸有明显的清除DPPH自由基的作用,没食子酸、槲皮素、槲皮苷、儿茶素、芦丁和白藜芦醇的FRAP值较高,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结论:何首乌炮制前后均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虎杖苷、白藜芦醇、槲皮苷、槲皮素、芦丁、儿茶素、金丝桃苷、二苯乙烯苷和没食子酸对何首乌的抗氧化活性有一定的贡献作用。
目的:研究氯沙坦与格列美脲在人肝微粒体中的药物相互作用。方法:200 μL人肝微粒体孵育体系中加入氯沙坦与格列美脲各1~10 μmol·L-1,于37℃水浴中孵育30 min,终止反应后的样品经处理,应用UPLC-MS/MS法同时检测氯沙坦和格列美脲代谢产物的生成量,采用Dixon作图并计算格列美脲抑制氯沙坦的Ki值以考察格列美脲和氯沙坦的相互抑制作用。结果:在1~10 μmol·L-1的浓度范围内,格列美脲对氯沙坦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相应的Ki值为(0.407 7±0.086 2)μmol·L-1;氯沙坦仅在格列美脲浓度为1 μmol·L-1时表现出抑制作用。结论:在人肝微粒体孵育体系中,格列美脲对氯沙坦的抑制作用强于氯沙坦对格列美脲的抑制作用。氯沙坦和格列美脲在人体内的相互作用有待进一步的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目的:采用HPLC结合截尾技术建立美罗培南血浆浓度测定方法,并对该技术的评价指标进行初步评估。方法:HPLC结合截尾技术由色谱柱Aston RG C18(4.6 mm×250 mm,5 μm,ANAX,中国)和捕获柱Aston SP3(4.6 mm×20 mm,5 μm,ANAX,中国)组成,样品经乙腈介导的净化技术处理后,经在线柱切换分离体系进行分析,外标法计算浓度,柱温:45℃,检测波长:298 nm;通过耐久性、耐受性、适应性、计量溯源性、时效性和分析成本等指标进行评估。结果:美罗培南浓度在0.48~81.78 μg·mL-1(r=0.999 9)范围内时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学回收率为(96.34±4.67)%,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小于8.0%;本技术具有良好的耐久性、耐受性、适应性,计量可溯源性,高时效性和分析成本低的特点。结论:HPLC结合截尾技术稳定可靠、抗干扰能力强、误差可溯源、检测耗时少、运行成本低,能够满足临床患者美罗培南血药浓度监测的长期需求。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人血浆中左乙拉西坦、奥卡西平及其代谢产物单羟基卡马西平的含量测定方法,为左乙拉西坦与奥卡西平联合用药治疗癫痫提高临床疗效与用药安全性提供指导。方法:患者血浆样品经乙酸乙酯-二氯甲烷(70:30)沉淀蛋白处理后,以β-萘酚做内标,采用RP-HPLC法同时测定左乙拉西坦、奥卡西平及单羟基卡马西平的含量。色谱柱为Agilent C18反相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A)-水相(B)(由0.3%三氟乙酸与10 mmol·L-1甲酸铵溶液按2:1体积比混合)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1,柱温30℃,进样量10 μL,内标为β内萘酚,检测波长为210 nm (0~13 min)、225 nm (13~25 min)。结果:LEV、OXC、MHD血药浓度分别在2.0~60.0、2.0~60.0、3.0~96.0 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分别为LEV 0.999 7、MHD 0.999 6、OXC 0.999 8),定量下限分别可达到2.0、2.0、3.0 μg·mL-1;各组分的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4%,各方法平均回收率均大于96%,LEV、OXC、MHD低、中、高3个浓度的提取回收率均>85%,稳定性的RSD均<15%。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快捷,专属性强,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左乙拉西坦、奥卡西平及其代谢产物单羟基卡马西平的临床血药浓度监测。
目的:探讨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后生存时间的相关因素,构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后生存时间的预测列线图。方法:回顾性分析1 465例化疗后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肺癌患者的相关信息,COX比例风险模型筛选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并根据COX回归结果构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生存风险列线图。结果:1 465例患者中有659例患者死亡,患者中位生存期为913 d,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别,年龄,TNM分期,KPS评分,肺切除手术及饮酒史为影响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后生存时间的独立预测因子。依此建立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后生存时间预测列线图的一致性系数为0.701。结论:基于患者性别,年龄,TNM分期,KPS评分,肺切除手术及饮酒史等临床资料建立的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后患者总生存时间预测的列线图有助于个体化预测患者预后,有利于针对性地治疗预后较差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氧化应激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全麻单肺通气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50例。A组麻醉诱导前20 min静注右美托咪定负荷量1 μg·kg-1,15 min输完,随后给予维持量0.5 μg ·kg-1 ·h-1,手术结束前20 min时停药;B组相同方法输注等量生理盐水;在T0(麻醉诱导前30 min)、T1(完成手术时)、T2(手术后12 h)、T3(手术后24 h)时采集静脉血,检测丙二醛(MDA)浓度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并分别测定CD3+、CD4+、CD8+的表达水平和NK细胞的含量,计算CD4+/CD8+比值。结果:与T0相比,T1-T3时间点两组血清SOD活性降低,MDA浓度升高(P<0.05);CD3+、CD4+含量以及CD4+/CD8+比值、NK细胞水平均降低(P<0.05)。2组比较,T1-T3时间点A组血清SOD活性升高、MDA浓度降低得更明显(P<0.05)。B组CD3+、CD4+含量以及CD4+/CD8+比值、NK细胞水平降低得更显著(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能够有效抑制围手术期诱发的应激反应,减轻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免疫抑制。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用于脊柱手术控制性降压(controlled hypotension,CH)的安全性及对脑氧摄取率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探讨右美托咪定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于全麻下行椎间盘切除椎体融合手术,依据随机数字表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硝酸甘油组(N组),每组20例。2组患者采用相同的麻醉诱导方法,手术开始前10 min实施控制性降压。D组给予DEX负荷剂量1.0 μg·kg-1泵注10 min,然后以0.2~0.6 μg·kg-1·h-1维持;N组给予硝酸甘油20 μg·kg-1泵注10 min,然后以0~3 μg·kg-1·min维持;目标使平均动脉压(MAP)较术前基础值下降20%~25%。记录2组患者不同时点血流动力学指标(MAP、HR),并于不同时点抽取2组患者颈内静脉球部血及桡动脉血计算动脉-颈内静脉球部血氧差(Da-jvO2)及脑氧摄取率(CERO2);采集2组患者不同时点颈静脉血行炎症因子(IL-6、TLR4、TNF-α)测定。结果:2组控制性降压15 min时的MAP低于基础值,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D组在控制性降压15 min及停止控制性降压15 min时的HR较其基础值和N组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D组切皮后、关键步骤及手术结束即刻Da-jvO2和CER02均低于N组(P<0.05);两组中TNF-α、TLR4均从T2时间点开始升高,在T6时点升至最高点,T7时点开始下降,T3、T4、T6、T7时间点与同组T1时间点比较升高且有显著性P<0.05);2组中IL-6从T2时间点开始升高,在T7时间点升至最高点,T3、T4、T6、T7与同组T1时间点比较升高且有显著性(P<0.05),D组在T4、T6、T7各时间点的IL-6、TLR4和TNF-α的含量均低于N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POCD例数低于N组。结论:DEX用于脊柱手术控制性降压是安全有效的,患者降压期间血流动力学平稳,心率平行降低,较硝酸甘油组效果更为理想。DEX控制性降压可降低患者血浆中TLR4、IL-6、TNF-α的表达,降低炎症反应。DEX控制性降压可降低患者脑氧摄取率,降低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由此可推断DEX可能通过降低炎症反应而降低POCD的发生率,从而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
目的:介绍诺氏评估量表法在药物不良反应(ADR)评价中的作用。采用诺氏评估量表法对使用紫杉醇化疗导致严重腹泻的个案报告进行因果关系评价,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CNKI、万方、pubmed数据库,收集国内外使用紫杉醇化疗后出现严重腹泻的个案报告,分别采用"诺氏评估量法"和"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评价因果关系。结果:综合文献及案例,共收集9例紫杉醇致严重腹泻的个案报告。严重腹泻指腹泻的ADR评级为Ⅲ级及以上。严重腹泻发生时间出现在紫杉醇化疗后第3天至3周,首次化疗或多疗程紫杉醇用药后均有报道。经治疗大部分腹泻得到痊愈或好转,也有2例最终导致死亡。经"诺氏评估量法"评价因果关系为很可能或可能,与经"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因果关系评价结果基本一致。结论:诺氏评估量表简便实用,对评估和确定药物使用与ADR之间的因果关系具有重要作用。紫杉醇导致严重腹泻虽不常见,但后果可能非常严重,甚至可导致死亡。
目的:对比研究糖尿病和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自2016年3月-2017年10月收入某院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者21例/30只眼,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者35例/35只眼。回顾性对比观察这2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诊时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中央黄斑区视网膜厚度(CMT)及其变化,以及治疗有效率、黄斑水肿复发率、治疗病程和注药次数等,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对这些指标进行组间和组内统计学比较。结果:比较康柏西普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后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与治疗前基线的BCVA差值(ΔBCVA)和CMT差值(ΔCMT),静脉阻塞组均高于糖尿病组并具有显著性(P<0.05)。静脉阻塞组和糖尿病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100%和86.7%,复发率为14.3%和20.0%;静脉阻塞组和糖尿病组的患者治疗病程分别为(4.40±1.90)个月和(5.72±3.03)个月,注药次数为(2.51±0.74)次和(3.07±1.34)次,均具有显著性(P<0.05)。所有患者治疗随访过程中未见明显与药物、玻璃体腔注射相关的眼部和全身不良事件的发生。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性和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均有较好疗效,但静脉阻塞患者其黄斑水肿消退和视力提升更为显著和迅速,而糖尿病患者治疗病程更长,需要更多次(3次以上甚至更多次)注药才能控制黄斑水肿的病情。
目的:探讨酮替芬联合孟鲁司特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儿童的疗效及对肺功能和气道解剖学指标的影响。方法:98例CVA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予孟鲁司特,观察组加用酮替芬,8周为一个疗程。比较2组临床疗效、肺功能和气道解剖学指标,记录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5.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1.6%(P<0.05)。组间相比,观察组肺功能指标FVC、FEV1、PEF、FEF25%,及气道解剖学指标气道腔面积和气道壁厚度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结论:酮替芬联合孟鲁司特治疗CVA患儿安全有效,且有助于改善肺功能和气道解剖学指标。
目的:探索门诊中药房中药配方颗粒调剂新模式,提升调剂工作质量,保障调剂药品安全。方法:按PDCA循环管理计划、实施、检查、处理4个步骤对中药配方颗粒调剂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结果:将袋装配方颗粒或散装配方颗粒现有通用调剂模式改进为新的一种智能配发模式,利用智能发药设备实现机器调配辅以药品信息码扫描再复核为主的调剂模式,实施后调配一张常见数量、帖数处方的平均时间由原先的每张3.5 min缩短为0.6 min,平均复核时间由每张1.5 min缩短为0.5 min,显著提高中药配方颗粒的调剂效率和准确率,同时避免散装配方颗粒机器调剂后设备有残余粉末的现象,保障用药安全。结论:新的智能调剂模式可行性强,尤其适用于中药配方颗粒处方量大的医院门诊中药房。
目的:调查分析某院小包装中药饮片和散装饮片使用情况,结合门诊处方,探讨小包装饮片扩大使用的剂量设置可行性。方法:利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统计小包装饮片和散装饮片的使用情况,随机抽取门诊处方1 800张(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分析小包装饮片种类、规格、月使用平均占比,年使用总量前20的传统饮片名称、用量和周转率,结合门诊处方统计分析用量靠前的散装饮片常用剂量分布。结果: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在用的小包装中药饮片46种(6种剂量规格),月使用平均占比6.44%~11.03%;3年年使用量前20的散装饮片共23种,年使用周转率 ≥ 93.53%,其中首乌藤、山药、炒白芍等17种饮片的常用剂量为30 g和15 g,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和生地黄3种饮片常用剂量为30 g和20 g,炒白术、柴胡、甘草的常用剂量为15 g和10 g、10 g和5 g及5 g和3 g。有21种散装饮片,其两种规格占全部剂量规格比例在89.44%以上。结论:近3年该院小包装饮片使用稳定,多数散装饮片常用剂量集中在两种规格,若按照"一品二规"的剂量设置扩大小包装饮片使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目的:评价药师的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和危险因素控制达标情况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地入选某院神经内科收住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由医生常规进行疾病的药物治疗及二级预防的指导。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出院时由专职临床药师对出院带药(方案)编写用药教育材料和床旁讲解。出院后6个月由专职临床药师对2组患者进行电话随访。结果:共纳入210例患者,剔除失访脱落19例,最终纳入191例,其中干预组97例,对照组94例。2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随访时:(1)抗血栓药物使用的依从性:干预组有依从性较高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2)他汀类药物使用的依从性:干预组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降压药物使用依从性及血压监测和达标的情况:干预组降压药物的使用依从性与对照组相比,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进行持续血压监测及达标的患者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降糖药物使用依从性及血糖监测和达标的情况:干预组降糖药物的使用依从性和血糖监测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血糖达标的患者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5)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死亡及复发的例数,2组无差异。结论:通过临床药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用药指导的干预,提高了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和危险因素的控制达标率。
目的:对某机构药物临床试验项目数据核查发现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剖析项目开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的原因,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提高临床试验质量,为同行提出参考。方法:收集某机构16个项目数据核查发现的问题,对照"药物临床试验数据现场核查要点"进行分类,对16个项目数据核查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结果:11个项目存在违反数据核查要点的问题53项,其中在受试者的筛选/入组相关数据链的完整性方面存在问题7项(占13.21%);在知情同意书的签署与试验过程的真实完整性方面存在问题2项(占3.77%);在临床试验过程记录及临床检查、化验等数据的溯源方面存在问题29项(占54.72%);在CRF中违背方案和严重不良事件例数等关键数据方面存在问题2项(占3.77%);在试验用药品管理过程与记录方面存在问题9项(占16.98%);在临床试验的生物样本采集、保存、运送与交接记录方面存在问题1项(占1.89%);在原始数据、统计分析和总结报告与锁定的数据库一致性方面存在问题3项(占5.66%)。结论:本次分析显示,某机构在临床试验过程记录及临床检查、化验等数据的溯源方面、受试者的筛选/入组相关数据链的完整性方面和药品管理方面存在问题较多,加强对临床试验的质量控制,确保临床试验质量,保护受试者的权益。
缓释制剂是目前被医药领域广泛研究和应用的一种新型制剂。与普通制剂相比,缓释制剂具有提高病人顺应性,降低药物毒副作用以及减少用药总剂量等优点,使得药物发挥最佳的治疗效果。根据制备技术的不同,缓释制剂可分为骨架型、膜控型、渗透泵型以及双重缓释型制剂。本文阅读参考相关文献,整理与总结了由不同工艺所制备的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雷公藤多苷具有较强的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广泛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和干燥综合征等。雷公藤多苷的疗效显著,但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高,主要对消化道、肝脏、肾脏、生殖系统、皮肤和血液系统等引起毒副作用,影响了在临床的广泛运用,本文对近年来雷公藤多苷的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及其防治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