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交泰丸对于2型糖尿病大鼠(T2DM)糖脂代谢及肾脏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尾静脉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同时喂养高脂饮食的方法建立大鼠T2DM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交泰丸组、二甲双胍组、正常对照组,给予相应药物治疗8周,分别称取大鼠体质量以及肾湿重,检测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血脂(TC、TG、HDL-C、LDL-C、NEFA)、血肌酐(Cr)、尿素氮(BUN)、氧化应激相关指标(MDA、SOD、T-AOC)水平,肾脏组织TG含量,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光镜下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肾湿重、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血脂(TC、TG、LDL-C、NEFA)、血肌酐(Cr)、尿素氮(BUN)、肾脏组织TG含量、MDA水平均升高,HDL-C、SOD、T-AOC水平下降,肾脏组织结构紊乱,可见脂肪沉积;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体质量、肾湿重、FPG、FINS、HOMA-IR、血脂(TC、TG、LDL-C、NEFA)、肾脏组织TG含量降低,肾功能及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好转,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改善。结论:交泰丸能够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并对早期肾脏损害有保护作用,推测其机制可能与改善氧化应激有关。
目的:研究川芎嗪对小鼠颅脑损伤(CI)后的细胞凋亡通路中相关蛋白及其mRNA的影响,揭示川芎嗪治疗颅脑损伤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川芎嗪治疗组(40,80,160 mg·kg-1)五组,采用改良的Feeney自由落体损伤装置建立小鼠CI模型。造模3 d后开始灌胃治疗,每日1次,其他各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用药20 d;蛋白免疫印迹和RT-PCR技术分别检测小鼠大脑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及其mRNA(Bax、Bcl-2、Caspase-9和Caspase-3)的表达量。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大脑的凋亡蛋白Bax、Caspase-3和Caspase-9及其mRNA表达增加,差异极显著(P<0.01,P<0.01,P<0.01),抗凋亡蛋白Bcl-2及其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大脑凋亡蛋白Bax、Caspase-3和Caspase-9及其mRNA表达降低,差异极显著(P<0.01,P<0.01,P<0.01),抗凋亡蛋白Bcl-2及其mRNA表达增加,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川芎嗪可能通过上调Bcl-2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抑制Bax、Caspase-3和Caspase-9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减少大脑组织细胞凋亡,保护大脑组织。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马蓝根、茎、叶中靛蓝、靛玉红、色胺酮、异鼠李素4种成分的含量,并对其烘干、阴干、冻干3种不同干燥方法进行评价。方法:采用Agilent 1200高效液相色谱仪,色谱柱为迪马Diamonsil C18柱,流动相为0.2%甲酸甲醇溶液-0.2%甲酸水溶液的梯度溶液,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89 nm,柱温为25℃,进样量为10 μL。结果:测定了36份分别采用烘干、阴干、冻干进行干燥处理的4个批次的马蓝根茎叶样品。马蓝根中仅能够检测出色胺酮。马蓝茎中能够同时检测出靛蓝、靛玉红、色胺酮。马蓝叶中能够同时检测出靛蓝、靛玉红、色胺酮、异鼠李素。3种不同干燥方法中,冻干法分别处理的马蓝茎、叶中靛蓝含量相对最高。3种不同干燥方法分别处理的马蓝茎、叶中靛玉红含量基本一致。阴干法分别处理的马蓝根、茎、叶中色胺酮含量相对最高。烘干法、冻干法分别处理的马蓝叶中异鼠李素含量基本一致,但阴干法处理的未检测到异鼠李素。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快捷、精密准确、灵敏度高,重现性好,适用于马蓝不同部位药材的质量控制。马蓝根、茎、叶的干燥方法应根据其药用部位以及活性成分进行适当选择。
目的:运用正交试验优化益母草配方颗粒工艺提取,为益母草配方颗粒的生产工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料液比、提取次数和提取时间3个因素设计L9(34)正交试验,以水苏碱含量、益母草碱含量与浸膏得率三者的综合考察指标作为评价指标,优选益母草配方颗粒提取工艺。结果:优选工艺为料液比1:12,提取2次,每次1.5 h,优化后的提取工艺经3个产地每个产地进3次平行验证试验,水苏碱的提取含量在34.29~35.93 mg·g-1,益母草碱的提取含量在2.88~3.01 mg·g-1,浸膏得率在25.11%~26.42%,3个评价指标的RSD均小于2.0%,以及三者的综合考察值在0.93~0.97。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方法稳定可靠,水苏碱、益母草碱及浸膏的提取率较高,为规范和标准化益母草配方颗粒生产研究工艺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目的:建立热痹清颗粒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热痹清颗粒中知母、赤芍、忍冬藤、车前草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热痹清颗粒中马钱苷、芍药苷进行含量测定,色谱柱为Wondasil C18(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0.2%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36 nm(马钱苷)、230 nm(芍药苷),柱温为30℃。结果:TLC斑点清晰,分离度良好,阴性对照无干扰;马钱苷、芍药苷分别在各自进样量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在0.999 9以上,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04%和98.35%,RSD分别为1.46和1.64(n=6)。结论:该方法快速、准确、专属性强,可作为热痹清颗粒质量控制的方法。
目的:比较山苓祛斑凝胶与软膏体外透皮特性,以及不同浓度氮酮对凝胶剂透皮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进的Franz扩散池进行体外透皮试验,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凝胶中山药、当归有效成分尿囊素、阿魏酸含量,以其作为评价指标,比较凝胶与软膏两种剂型透皮吸收特征。结果:凝胶中尿囊素、阿魏酸透皮回归曲线方程为Q=4.921 7 t+16.572,r=0.967、Q=1.784 4 t+4.661 6,r=0.970;软膏中透皮回归曲线方程为Q=1.069 3 t+0.078 1,r=0.974、Q=0.357 5t+0.123 7,r=0.956,凝胶透皮速率恒定、体外透皮近似零级释放特征;凝胶2种有效成分的累计透过量均明显优于软膏剂,2.5%氮酮对凝胶剂的经皮渗透性具有较好促进作用。结论:山苓祛斑凝胶剂透皮性能优于软膏剂,有望开发为一种新型外用制剂。
目的:考察疾病因素对于环孢素A(CsA)在儿童体内药动学的影响,促进个体化用药。方法:收集150例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AA)、嗜血细胞综合征(HPS)和难治性肾病综合征(RNS)不同病种患儿的CsA血药浓度数据和临床资料。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考察疾病种类因素对于CsA药动学的影响。采用Bayesian最大后验概率法获取并比较CsA在不同病种患者中药动学参数的差异。用拟合优度(goodness-of-fit)、自举法(bootstrap)、直观预测检验法(VPC)、正态化预测分布误差(NPDE)对最终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验证。结果:最终模型药动学参数的群体典型值分别为:吸收速率常数(ka)1.22 h-1,吸收时滞时间(Tlag)0.45 h,表观分布容积(Vd)218.18 L,口服清除率(CL)14.45 L·h-1。拟合优度、自举验证、VPC和NPDE结果表明最终模型稳定,预测结果可靠。模型结构显示只有患者的体质量和AST值是影响CsA清除率的显著性因素。CsA在AA、HPS和RNS患者中的药动学参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获取了CsA在儿童AA、HPS和RNS患者中的药动学参数,上述疾病因素不会显著影响CsA在儿童体内的药动学过程。
目的:研究胆宁片中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对急性胆汁淤积大鼠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a-异硫氰酸萘酯(ANIT)复制胆汁淤积模型,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ANIT模型组(60 mg·kg-1)、胆宁片(3 g·kg-1)、大黄素(40 mg·kg-1)、大黄素甲醚(7 mg·kg-1)和大黄酚(4 mg·kg-1)保护组。除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其它各组大鼠均灌胃给予保护药,1次/天,连续9 d;第7次给保护药12 h后,模型组和其它各保护组动物均灌胃给予ANIT造模。造模48 h后观察各组大鼠胆汁流量变化,测定血清生化指标和检查肝脏病理组织形态。结果:胆宁片和大黄素能显著增加ANIT所抑制的大鼠胆汁流量;能显著降低ANIT导致的大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氨酶(γ-GTP)、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升高,以及逆转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总胆汁酸(TBA)的水平;而且胆宁片和大黄素能显著改善大鼠肝脏的组织形态。结论:胆宁片和大黄素对ANIT所致的大鼠急性胆汁淤积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其中大黄素可能为胆宁片发挥利胆药效的有效成分之一。
目的:分析并比较白前与蜜炙白前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结合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白前及其炮制品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分别从白前和其蜜炙品挥发性成分中分离鉴定出38,43成分,分别占总挥发性成分的88.39%、84.76%。两者共有成分有12个,分别占总挥发性成分总量的16.24%、25.59%。生品中含量最高的是桉油精(20.64%);蜜炙品中含量最高的是戊酮酸乙酯(8.22%)。结论:白前及蜜炙白前的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差异较大。本实验为进一步研究开发白前及其蜜炙品的挥发性成分提供参考依据。
目的:研究甲基莲心碱对人肝星状细胞LX-2细胞株共培养条件下的人肝癌细胞HepG2细胞株中的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影响。方法:Transwell建立HepG2细胞和LX-2细胞共培养系统,同时设置阴性对照组和单独的HepG2细胞培养组;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甲基莲心碱诱导肝星状细胞共培养条件下的肝癌细胞的凋亡形态变化;酶联免疫(ELISA)检测上清液中分泌的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浓度;Western Blot和实时定量PCR分别从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测定TGF-β1的表达情况。结果:甲基莲心碱作用共培养条件的HepG2细胞48 h,给药组相较于对照组细胞数目减少,形态皱缩,但没有单独的HepG2细胞组凋亡形态明显;TGF-β1经ELISA、Western Blot和实时定量PCR检测,其表达水平均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大而下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没有单独的HepG2细胞组TGF-β1水平下调明显。结论:甲基莲心碱能够下调肝星状细胞LX-2细胞株共培养条件下的肝癌细胞HepG2细胞株的TGF-β1的表达来诱导细胞凋亡,并呈现出剂量依赖性,但肝星状LX-2细胞对甲基莲心碱诱导共培养下的HepG2细胞的凋亡有一定地抑制作用。
目的:回顾性动态分析CYP3A5基因多态性对他克莫司(FK506)血药浓度剂量体表面积比值C/D'、疗效及所致不良反应的影响,探讨FK506在不同个体、不同时期的个体化差异,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性依据。方法:随访44例患者12个月的血药浓度监测以及生化检查,用荧光检测仪TL998A(天隆科技)进行基因分型,对比分析不同基因型间不同时期FK506的C/D'值、疗效及安全性的差异。结果:CYP3A5*3基因分型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均符合Hardy Weinberg平衡(P>0.05);FK506初始给药剂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CYP3A5*3/*3型患者C/D'值显著性高于*1/*1型和*1/*3型患者(P<0.05);FK506治疗6个月及12个月时CYP3A5*3/*3型患者给药剂量显著性高于*1/*1型和*1/*3型患者(P<0.05),但C/D'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FK506治疗12个月时CYP3A5*3/*3型患者的缓解率均高于*1/*1型和*1/*3型患者;FK506治疗过程中CYP3A5*3/*3型患者血糖异常、高尿酸发生例数高于*1/*3和*1/*1型患者。结论:CYP3A5基因多态性对膜性肾病患者C/D'有影响,治疗前检测CYP3A5基因对于确定FK506个体化给药剂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提高FK506疗效和安全性。
目的:观察榄香烯注射液联合T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效果和安全性。方法:7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治疗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TP方案化疗,治疗组在化疗基础上加用榄香烯注射液静脉滴注。4个化疗周期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客观有效率为42.9%较对照组(34.3%)高,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65.7%和54.3%;2年生存率分别为22.9%和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CD3、CD4、CD4/CD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前后CD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恶心、呕吐、腹泻的发生率远远低于观察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静脉炎(14.3%)、发热、局部疼痛和过敏反应,无停药和死亡。结论:榄香烯注射液联合T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明确,并且可以提高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化疗毒副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目的:对比分析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在冠心病患者中应用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7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调脂药物的种类分为2组:阿托伐他汀组44例,基本用量20 mg·d-1,用药(7.6±1.9)个月;瑞舒伐他汀组83例,基本用量10 mg·d-1,用药(7.9±2.1)个月。分别统计治疗前、治疗后1,2,4,8,12周及末次复查时血脂水平,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患者接受药物治疗1周时各指标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2周时,两组TG、TC及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治疗4,8,12周时,两组TG、TC及LDL-C较治疗前降低(P<0.05),瑞舒伐他汀组LDL-C水平低于阿托伐他汀组,而LDL-C的降幅和血脂达标率均高于阿托伐他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复查,两组TG、TC及LDL-C均较基线水平显著降低(P<0.05),阿托伐他汀组LDL-C的降幅低于瑞舒伐他汀组(P<0.05)。两组共发生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9例,其中阿托伐他汀组4例(9.1%),瑞舒伐他汀组5例(6.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均于用药2周时表现出较好的调脂疗效,10 mg·d-1瑞舒伐他汀的调脂疗效优于20 mg·d-1阿托伐他汀,两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安全性无明显差异。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的枸橼酸咖啡因对早产儿呼吸暂停(AO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收集关于不同剂量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87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高剂量的枸橼酸咖啡因显著降低撤机失败率[RR=0.65,95% CI(0.46,0.82),P=0.001];不同的枸橼酸咖啡因剂量组在院内病死率方面无显著差异[RR=0.76,95% CI(0.44,1.33),P=0.34];高剂量组具有更低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RR=0.72,95% CI(0.58,0.89),P=0.003],同时显著增加心动过速的发生率[RR=2.36,95% CI(1.53,3.65),P=0.000 1]。结论:现有证据提示,高剂量枸橼酸咖啡因用于早产儿呼吸暂停有更好的疗效,但有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鉴于纳入研究例数较少且缺少远期评价,仍需更多的随机对照试验。
目的:基于某院2013-2016年开展中药注射剂专项整治活动后中药注射剂各项指标变化,为推动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依据。方法:2013年某院开展中药注射剂专项整治后,至2016年,统计分析该院全院中药注射剂用法、用量、使用强度、使用率等,了解相关指标变化及存在问题。结果:2013-2016年,中药注射剂总金额占药品总金额逐年下降,2013-2016年分别为9.32%、8.48%,8.01%和6.62%;中药注射剂用量不合理率下降显著,用法不合理率无明显改变。中药注射剂使用强度逐年下降,2013-2016年分别为68.47,54.93,51.57和49.02。选取的10种中药注射剂适应证符合率方面,2016年2月份较2015年1月份适应证符合率增长了36.79%。结论:通过2013-2016年专项整治活动,该院中药注射剂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建议开展"中药注射剂专项整治"活动强化中药注射剂在临床的合理使用的监管。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016年1-12月临床药师参与会诊的8例会诊记录进行统计分析,以病死率为主要结局指标,以临床疗效、细菌学疗效、不良事件发生率为次要结局指标探讨会诊效果。结果:8例会诊病历,临床有效率为75%,细菌清除率为50%,病死率为25%,未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结论:临床药师参与CRKP感染的会诊,可以通过优化药物治疗方案,提高疗效,保障医疗质量安全。
目的:通过对药师参与住院药费控制的成效分析,旨在为医改形式下药师参与药费控制提供参考借鉴。方法:在医院政策支持下,各部门密切协作,药师参与药费控制,采取系列措施:制定辅助用药目录与排他性药物目录、开展处方点评、利用信息手段实施事前干预、鼓励药师事前干预/在线干预、开展临床合理用药宣教等。统计分析药师参与住院药费控制前后西成药占比、医院自制药及中药占比、主要治疗药物及辅助用药占比、人均总费用及人均药费的变化。结果:住院西成药占比降低10.65%,达到医院预期目标。其中辅助用药下降幅度最大;零加成后主要治疗用药占比上升21.15%,医院自制药品及中药占比上升173.23%。人均药费及人均总费用较前减少不明显,符合医改总体目标。结论:新医改形式下药师参与住院药费控制成效显著,可发挥不可替代的职业价值。
目的:介绍几种常用的依从性评价量表,为临床以及科研中药物依从性量表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总结归纳各种依从性评价问卷的特点。结果:不同量表具有各自的功能特点、适用人群。药物依从性问卷(MAQ)发展最早,条目少,简单易操作,适合初筛;8项Morisky药物依从性量表(MMAS-8)在MAQ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比MAQ具有更高的实用性,适用范围广,是现在使用最广泛的量表;适当用药的自我效能量表(SEAMS)侧重于自我效能的评估,但是分值计算较困难,比较耗时;简要药物依从性问卷(BMQ)包含了三方面的评估,包含详细的用药回顾但花费时间长;Hill-Bone量表只针对于高血压患者开发,包含钠的摄入和预约诊疗状况,更适用于黑色人种的高血压患者;药物依从性比率量表(MARS)是适用于慢性精神疾病患者依从性评价的工具,简单易评分。结论:现有的依从性评价工具中,并不存在一种金标准。在各种常用的依从性评价量表中,要根据临床及科研的目的、经济因素、时间因素等选择最适合的量表。
探讨药源性运动障碍的致病机制、疾病种类与特点和诊治进展,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使用检索词"药源性""运动障碍""迟发性综合征""帕金森""肌张力障碍""肌阵挛"等在Pubmed、万方数据、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治疗经验,进行文献复习。目前药源性运动障碍致病机制并不十分明确,但对症治疗基本有效。药源性运动障碍治疗控制难度大,容易诱发其他不良反应,因此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目的:综述阿片类药物镇痛治疗相关基因组学的研究现状,为临床疼痛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文献,对已报道的有关阿片类药物镇痛治疗的基因组学及其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归纳。结果:阿片类药物镇痛治疗基因组学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因受药物代谢酶基因(如CYP3A4、CYP2D6、UGT、COMT)、药物作用靶点或受体基因(如OPRM1)、转运蛋白基因(如ABCB1)多态性的影响,阿片类药物镇痛治疗疗效和不良反应存在很大个体差异。以上相关基因的多态性与阿片类药物用于患者疼痛治疗的有效剂量、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结论:开展相关基因检测,有助于提高阿片类药物疼痛治疗的精准性。
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F)参与介导B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多条信号通路,在其存活、增殖与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治疗B细胞相关肿瘤和某些实体肿瘤新的分子靶标。依鲁替尼是首个口服不可逆BTK抑制剂,有效抑制B细胞的恶性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现已批准用于套细胞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和边缘区淋巴瘤等B细胞相关肿瘤的临床治疗,现在进行的多项临床试验研究正在评估依鲁替尼对其他肿瘤适应证的拓展治疗作用。本文从布鲁顿酪氨酸激酶对下游信号通路的调控、依鲁替尼临床适应证的作用机制及耐药问题等方面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