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总结《儿科阿奇霉素注射使用的快速建议指南》推荐意见外审调查的方法和步骤,以进一步修订推荐意见,为快速建议指南的外审提供方法学支持和实践经验。方法:对外审单位的临床医师、药师和护理人员等专家和患者家属进行电子问卷调查,对第二届福棠儿童医学发展论坛的高级职称参会专家进行纸质问卷调查。问卷包括基本信息和对指南形成的18条推荐意见的评估,包括赞同程度、表述清晰程度、临床可行程度和主观意见4个部分。指南制订小组根据一定的修订规则,讨论外审反馈意见,于定稿会对推荐意见进行修订。结果:共有86名外审专家和2名患者家属参与了指南外审,收到有效反馈4 762条,所有推荐意见的"赞同"、"清晰"或"可行"率均不小于80.0%,总体赞同程度为92.8%,总体表述清晰程度为96.3%,总体临床可行程度为92.7%,共收到78条主观建议。指南制订小组通过讨论,修订了4条推荐意见的表述,修改了1条推荐意见的主体内容,规范了措辞,未删减推荐意见,最终形成了18条推荐意见。结论:本研究对指南推荐意见外审的方法和步骤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完成了推荐意见的进一步修订,并为快速建议指南的外审提供了方法学支持和实践经验。
目的:研究丹皮酚与丹参酮ⅡA联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大鼠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及贴壁筛选法获得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以内皮细胞培养液培养,通过观察细胞形态、特异性细胞表面标志以及内皮祖细胞吞噬功能等进行鉴定;然后用MTT法检测药物对EPCs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再用正交设计优选药物促进EPCs增殖的最佳剂量配伍。结果:细胞形态符合EPCs的生长特点,流式细胞术鉴定结果显示CD34和KDR双阳性率达到90%以上,细胞吞噬功能表明绝大多数的贴壁细胞都特异性地摄取了Dil-ac-LDL和FITC-UEA-1。丹皮酚、丹参酮ⅡA及rhG-CSF的IC50值分别是0.223 9 mg·mL-1,55.581 3 μg·mL-1,56.701 2 μg·mL-1;正交设计极差和方差分析,优化配伍组合剂量分别是6.996 9 μg·mL-1,0.868 5 μg·mL-1,14.175 0 ng·mL-1。丹皮酚对EPCs的存活率有显著性影响(P<0.01);其次是丹皮酚与丹参酮ⅡA交互作用和丹参酮ⅡA (P<0.05);随着rhG-CSF剂量的增加,细胞存活率降低。结论:经鉴定培养的细胞绝大多数为EPCs。丹皮酚和丹参酮ⅡA可能协同rhG-CSF促进EPCs增殖,提高细胞存活率。丹皮酚是重要影响因素,减少了rhG-CSF的用量,发挥增效减毒的作用,可为其临床联合应用动员干细胞治疗脑缺血疾病提供实验依据。
目的:研究麝香(TR)及其代用品人工麝香(RG)对H2O2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损伤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对数期生长的HUVECs细胞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H2O2、H2O2+NAC、H2O2+TR和H2O2+RG。HUVECs细胞在H2O2作用2 h后,采用MTS法检测细胞增殖光密度值并计算存活率,利用试剂盒测定细胞外液LDH漏出量、细胞内MDA含量、SOD和GSH-Px活力。对HUVECs细胞进行伊红染色,然后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结果:与H2O2组相比较,麝香(50 μg·mL-1)增加了细胞存活率(P<0.05);使LDH漏出量和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P<0.001);使SOD和GSH-Px活力显著提高(P<0.01,P<0.05);抑制了H2O2对HUVECs细胞形态的改变,减少了细胞内ROS水平。人工麝香(50 μg·mL-1)对HUVECs细胞也有保护作用,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麝香对H2O2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有效改善细胞内抗氧化酶的活性,减轻氧化应激损伤有关。此外,麝香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略强于人工麝香。
目的:建立南方红豆杉枝叶中芦丁、槲皮素、异银杏双黄酮、穗花杉双黄酮、金松双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并测定湖北钟祥地区南方红豆杉中5黄酮全年含量变化,考察其相关性。方法:采用ZORBAX Eclipse plus C18(4.6 mm×250 mm,5 μm)色谱柱,甲醇和水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330 nm,柱温为30℃,流速为1.00 mL·min-1,进样量为10 μL,理论塔板数不低于2 500。结果:5种黄酮年平均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芦丁、异银杏双黄酮、金松双黄酮、槲皮素和穗花杉双黄酮;5种黄酮含量随季节性变化明显,含量最高的是在1-3月,含量最低的是6月;芦丁、异银杏双黄酮、金松双黄酮含量相互间有影响,槲皮素、穗花杉双黄酮含量与其他3种黄酮含量相互不影响。结论:该测定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南方红豆杉枝叶中黄酮含量的定量测定。
目的:探究大驳骨和落地生根及其配伍抗炎镇痛的功效。方法:(1)镇痛实验选用昆明种SPF小鼠54只,按雌雄比例1:2随机分为6组,即对照组、大驳骨组、落地生根组、大驳骨配伍落地生根1:1组、大驳骨配伍落地生根1:2组、大驳骨配伍落地生根2:1组,每组9只。实验组给药按体质量20 mL·kg-1,药液质量浓度1 g·mL-1,即剂量20 g·kg-1给予相应的中药提取液,对照组按等体积给予0.9%生理盐水,每天灌胃一次,连续10 d,第10天灌胃1 h后给各小鼠腹腔注射0.7%醋酸溶液0.2 mL致痛。(2)抗炎实验选用SPF级SD大鼠54只,雌雄比例、分组、按体质量给药同小鼠,实验组给予相应的中药提取液,对照组按等体积给予0.9%生理盐水,每天灌胃一次,连续10 d,第10天灌胃1 h之后同步给予每只大鼠右后肢足掌心向踝关节部位皮下注射10%新鲜蛋清0.1 mL致炎。致炎前用足肿胀测量仪测定每只大鼠右后肢正常足趾容积(mL),连测2次,取平均值。结果:(1)镇痛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均有镇痛作用。其中,落地生根组、配伍1:1、配伍1:2、配伍2:1组效果明显(P<0.05),扭体抑制率分别为35.10%,44.70%,39.42%,59.27%,配伍2:1组镇痛效果最明显。(2)抗炎实验中,配伍1:2与配伍2:1组与对照组、大驳骨组相比,各时段肿胀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配伍1:1组抑制肿胀效果比落地生根组差。抗炎效果最好的是配伍2:1组。结论:大驳骨和落地生根及其配伍均有抗炎镇痛的功效,配伍比例2:1组作用效果最好。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半夏泻心汤水煎液的指纹图谱,并对其共有峰进行归属分析和指认。方法:使用Agllent公司ZORBAX Extend-C18柱(250 mm×4.6 mm,5 μm);乙腈-0.05%三乙胺水溶液(磷酸调pH 2.1);梯度洗脱;流速为1 mL·min-1;检测波长280 nm;柱温30℃。结果:方法学考察表明,所用色谱方法符合指纹图谱技术定性研究要求;标定了45个共有色谱峰,并指认其中10个峰,分别为绿原酸、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大黄素、盐酸药根碱、芦丁、党参炔苷、千层纸素A-7-O-β-D-葡萄糖醛酸苷、汉黄芩苷。经《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对10批半夏泻心汤水煎液进行考察,相似度均在0.92以上。结论:该法灵敏度高、稳定性和准确性良好,体现了半夏泻心汤组分的整体特征,为半夏泻心汤水煎液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目的: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Q-TOF-MS)技术法,对复方益肝灵片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鉴定及定量分析。方法:采用Waters XBridge BEH C18色谱柱(50 mm×2.1 mm,1.7 μm),以0.1%甲酸水-甲醇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L·min-1;进样量1 μL。质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负离子模式下同时采集,通过精确质量数、二级质谱碎片信息和保留时间,参照文献和对照品对化合物进行鉴定;通过Product Ion扫描模式对9种成分进行定量。结果:结合参考文献和对照品信息,共鉴定化合物29个,其中22个化合物来源于五味子,7个化合物来源于水飞蓟素。定量分析方法显示,9种成分在限定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加样回收率在96.0%~101.1%,RSD ≤ 3.4%。结论:建立了UPLC-Q-TOF-MS法对复方益肝灵片的成分进行快速分析,为其质量控制及药效机制的阐明提供理论参考。
甲氨蝶呤(MTX)被广泛用于治疗骨肉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炎性肠道疾病等。由于MTX个体差异大和不良反应较严重,同时其在体内代谢迅速,主要以多聚谷氨酸化代谢物的形式长期存在,因此,监测MTX及其代谢物的血药浓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已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结合笔者在临床药物浓度监测实践中的经验和体会,从样品采集、样品保存、样品前处理方法、分离条件、检测方法等方面,探讨了MTX及其代谢物血药浓度测定中的细节问题,以期实现MTX的精准医疗,确保其用药安全性。
目的:从miRNAs的角度研究黄芩苷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不同浓度的黄芩苷作用22RV1细胞,应用MTT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筛选最佳药物浓度;应用Real-Time PCR检测不同细胞系中miR-485-5p的表达量;检测黄芩苷处理22RV1细胞后miR-485-5p及JAK3 mRNA的表达;应用Western blot检测JAK3蛋白的表达;应用双荧光素酶基因系统验证miR-485-5p与JAK3的靶向作用关系;应用MTT法检测细胞的生存率。结果:筛选出最佳药物浓度为100 μmol·L-1;22RV1细胞中miR-485-5p的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前列腺细胞;黄芩苷刺激细胞后miR-485-5p的表达上调;黄芩苷或miR-485-5p mimics可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JAK3 mRNA和蛋白的表达,miR-485-5p inhibitor可使JAK3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上调;黄芩苷或miR-485-5p均可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结论:黄芩苷通过上调miR-485-5p的表达,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
目的:评价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自闭症谱系障碍(ASD)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共病患儿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在某院精神科治疗的ASD和ADHD共病患儿6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阿立哌唑组(n=34)和利培酮组(n=34)。阿立哌唑组患儿接受起始剂量为5 mg·d-1的阿立哌唑片口服治疗,最终剂量增加至15 mg·d-1。利培酮组患儿接受起始剂量为1 mg·d-1的利培酮片口服治疗,最终剂量增加至2 mg·d-1;2组患儿均治疗12周。在基线(T0)、治疗6周(T1)与12周(T2)时,采用注意缺陷/多动评定量表(ADHD-RS)评价患儿总体ADHD症状变化情况;采用康纳斯行为评定量表(CRSR)教师用量表多动因子(CRSR-I)评价患儿多动症的改善情况;采用CRSR不注意缺陷-冲动因子(CRSR-H)评价患儿注意力缺陷的改善情况;采用临床整体印象-严重程度量表(CGI-S)及儿童总体评估量表(C-GAS)评分评价患儿整体功能。对患儿的相关临床指标进行常规监测,比较2组患儿药物不良事件与安全性。结果:与T0时比较,阿立哌唑组患儿T1与T2时,ADHD-RS、CRSR-I、CRSR-H与CGI-S评分均显著降低(均P<0.05),C-GAS评分显著提高(P<0.05)。利培酮组患儿T2时,ADHD-RS、CRSR-I、CRSR-H与CGI-S评分均显著降低(均P<0.05),C-GAS评分显著提高(P<0.05)。2组患儿的ADHD症状显著改善,多动症状与不注意缺陷-冲动症状显著改善,患儿的整体功能也显著改善。2组患儿主要的不良事件是食欲增加、体质量增加与嗜睡,但均没有发生严重的不良事件。T2时,利培酮组患儿催乳素水平显著提高(t=9.619,P<0.001),其他临床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阿立哌唑和利培酮能够通过减少ASD和ADHD共病患儿的注意力涣散和多动症症状来改善患儿整体功能,具有较高的疗效、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目的:分析某院万古霉素(VAN)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酶放大免疫分析法监测VAN血药浓度,并对该院2013-2017年113例患者173例次VAN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VAN血药质量浓度均值为(17.7±14.2)μg·mL-1,在治疗窗范围内(10~20 μg·mL-1)的仅占31.79%,其中首次监测在治疗窗范围内的仅占28.57%,达到中毒浓度(>20 μg·mL-1)的患者占32.95%;>60岁组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比例最大(38.73%),且血药浓度均值(23.9±17.4)μg·mL-1超出治疗窗范围;日剂量<2 g组,<18岁及>60岁患者血药浓度均值都达到中毒浓度;肾功能异常患者与肾功能正常患者血药谷浓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VAN血药浓度个体差异较大,该院VAN血药浓度在治疗窗内的比例较低,需加强血药浓度监测;临床医生和药师需重视血药浓度结果与临床应用相结合,及时调整给药方案,实现个体化给药。
目的:评价肾移植术后采用麦考酚钠肠溶片(EC-MPS)强化剂量与标准剂量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和CBM、CNKI、VIP、WanFang Data,纳入肾移植术后采用EC-MPS强化剂量与标准剂量进行免疫抑制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队列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7年11月,并追溯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在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提取有效数据后,采用RevMan5.1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3个研究,共300例肾移植术后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第6个月时强化剂量组经活检证实的急性排斥反应(BPAR)发生率低于标准剂量组且2组差异有显著性[RR=0.20,95% CI (0.07,0.62),P=0.005];第6个月时2组的的移植物丢失/死亡率[RR=0.78,95% CI (0.25,2.43),P=0.67]差异均无显著性;强化剂量组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标准剂量组,但2组差异无显著性[1.15(0.98,1.35),P=0.09];第6个月时强化剂量组的感染发生率(53.62%)低于标准剂量组(56.79%),且2组差异有显著性[RR=0.81,95% CI (0.68,0.97),P=0.02];其他纳入分析的安全性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基于当前临床证据,肾移植术后早期予以强化剂量的EC-MPS是安全的且有较低的BPAR发生率,可见,肾移植术后早期予以足量的霉酚酸(MPA)暴露量可有效预防排斥反应的发生,而远期结果由于缺乏高质量且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目的:乌司他丁联合生长抑素对SAP患者炎症因子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120例SAP患者随机分为生长抑素组(n=45)、乌司他丁组(n=30)和联合用药组(n=45),生长抑素组给予生长抑素治疗,乌司他丁组给予乌司他丁治疗,联合用药组给予乌司他丁联合生长抑素治疗,比较治疗前后3组血流动力学、炎症因子及治疗后3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3组血小板黏附率、血浆比黏度、全血比黏度高切、CRP、TNF-α、IL-6含量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3组全血比黏度高切、血小板黏附率、血浆比黏度均出现显著下降,并且联合用药组治疗后显著低于生长抑素组和乌司他丁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CRP、TNF-α、IL-6含量均出现显著下降,且治疗后联合用药组含量显著低于生长抑素组和乌司他丁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联合用药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优于生长抑素组(80.00%)和乌司他丁组(73.33%),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生长抑素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乌司他丁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水平、降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临床疗效显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目的:分析某院重点监控药品不合理用药医嘱的情况及原因,并通过持续整改提高合理用药质量。方法:收集某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重点监控药品专项点评不合理医嘱1 131份,利用帕累托图对其进行统计、分类、分析,确定重点监控药品不合理使用存在的主要类型,再应用鱼骨图分析不合理使用的根本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并进行整改。结果:重点监控药品不合理医嘱1 131例,其中整改前(1-6月)的不合理用药医嘱792例,整改后(7-12月)339例;帕累托图分析显示不合理用药类型中,主要问题类型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适应证不适宜(占36.52%)、用法用量不适宜(占28.38%)、遴选药品不适宜(占14.94%)。经整改后重点监控药品占药品总费用比例从第一季度的11.72%下降至四季度的7.10%;合理率从58.75%上升至82.34%。结论:临床药师通过应用帕累托图+鱼骨图分析法分析重点监控药品不合理用药具体情况,继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和药学服务,有效促进了重点监控药品合理用药质量持续提升。
目的:调查口服药品说明书中关于服药时间和方法的标注情况,为提高患者用药安全和医院药学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方法:统计某院口服药物共501种药品说明书中服用时间和方法的标注情况并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结果:501份药品说明书中,标注服用时间的共计128份,占比25.55%,其中餐前服用占12.18%,餐中服用占2.20%,餐后服用占6.99%,晚上服用占4.19%,标注特殊服用方法共计50份,占比为9.98%,未标注共335份,占66.87%。结论:口服药品说明书对服药时间和方法的标注率偏低,同成分不同厂家的口服药品说明书标注存在差异,使临床用药存在一定风险,药品说明书信息仍需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目的:临床药师通过在肾内科实施入院药物重整服务,总结入院重整常见的用药错误并给予干预,探讨肾内科药物重整的工作模式及作用。方法:以2016年3月-2016年12月收入某院肾内科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入院24 h内,获得患者入院前的用药史,并与患者入院后医师开取的医嘱进行对比。分析评估患者入院前用药和入院后医师医嘱有无用药错误。结果:共对128例患者进行了药物重整,存在用药错误的有62例,用药错误发生率为48.4%。涉及药物医嘱838条,发生用药错误的医嘱为81条。入院前患者服药时间错误,入院后用药频次错误,需停用药物未停用为最常见的用药错误。发生用药错误的药物中,前3位分别为消化道及代谢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抗肿瘤药和免疫机能调节药。81条用药错误中患者服药时间错误及患者随意改变推荐剂量共34条,临床药师及时给予患者进行教育和指导,均被患者接受。其余的47条用药错误,临床药师全部反馈给医师,40条被医师接受并修改,接受率为85.1%。结论:实施药物重整,可以发现并纠正患者服药时间错误、随意改变推荐剂量等用药问题;可以有效地减少医师在入院及转科等医疗转接点用药错误的发生,促进患者安全合理地使用药物。
目的:通过分析某院门、急诊处方中应用中药注射液的基本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总结中药注射液的点评思路,以促进中药注射液的临床合理用药,进一步推动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方法:抽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某院急诊处方中涉及的常用6种中药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红花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丹参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的处方,门诊处方中涉及的常用2种中药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的处方共计3 281张进行处方点评,分析其用药合理性。结果:共抽取急诊处方2 200张、门诊处方1 081张,平均每张处方用药品种数为2.90(剔除葡萄糖、氯化钠等溶媒,以及维生素B6、维生素C等药物,平均品种数在5个以下,符合相关规定),平均处方金额为320.14元,其中不合理处方225张,占6.46%。不合理处方主要涉及为临床诊断不完整、联合用药不适宜、重复用药、适应证不适宜、溶媒不适宜、用法用量不适宜、给药途径不适宜。对于发现的疑义处方,进行分析,重点关注中药注射液与西药联用的适宜性、中药注射液两两合用的适宜性、中药注射液重复用药的合理性等。结论:中药注射液的处方点评工作可进一步促进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同时需加强临床医师、临床药师的相关知识培训,最终更好地促进中药注射液的合理用药,提高用药安全性。
目的:建立某院癌痛规范化治疗合理性评价细则,通过加权TOPSIS法对该院肿瘤科癌痛规范化治疗情况进行评价。方法:以卫生部颁布的《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2017年版《癌症疼痛诊疗上海专家共识》、欧洲临床肿瘤学会《癌症疼痛指南(2012年版)》、临床使用止痛药物说明书作为参考。在查阅相关文献基础上,该院多学科讨论制定癌痛规范化合理性评价细则,并据此采用加权TOPSIS法对该院2017年下半年的30例癌痛病历进行评价。结果:在评价的30份病历中相对接近度大于60%的有22例(占73.3%),相对接近度在50%~60%之间的有7例(占23.3%),相对接近度在40%~50%之间的1例(占3.3%)。结论:基于加权TOPSIS法制定的癌痛规范化治疗合理性评价方法把影响癌痛规范化治疗的多个因素结合起来,相对传统单个指标评价,其结果更加简明扼要、直观、可靠。
目的:探索对重点监控药品合理使用的有效药事管理措施。方法:建立重点监控药品的药事管理措施,通过对比监管前后某院医疗指标以及重点监控药品目录的变化情况,对管理效果进行参考性评价。结果:对比监管前后数据,发现收治人数增加了53.0%;但药占比从34.4%下降至24.5%;人均药费从8 492.5元降至6 078.3元;而平均住院天数、诊断疾病种类数、治愈率均无显著性差异。对比全院重点监控药品目录前20位药品,亦明显可见非针对性治疗用药明显减少,针对疾病的治疗用药明显增加,而且监管后非针对性治疗用药的使用不合理率也大幅度下降。结论:某院通过建立重点监控药品的药事管理措施,对重点监控药品实施的药事管理效果初具成效,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医疗机构药物使用管理,减轻了患者医药费用负担,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传统的药物治疗模式遵循的是药物的群体治疗,忽略了药物处置与效应的个体差异,未能做到精准的个体化治疗。随着精准用药概念的提出,新型药物治疗模式-个体化用药逐渐引起重视。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医院个体化用药的重要手段(药物基因组学与血药浓度监测)进行综述,概述药物基因组学与血药浓度监测的发展与不足之处,举例阐述将药物基因组学与血药浓度监测有机结合指导个体化用药的作用与意义,为医院药学中个体化用药的发展与精准用药提供重要思路与参考。
鼻腔与脑在解剖生理结构上的独特联系使得鼻腔给药作为脑内递药途径成为可能,而作为特殊给药系统的脂质体具有鼻腔给药的诸多特点,经鼻腔给药并且利用肿瘤的长滞留效应(EPR效应)或"炎症靶向"达到脑靶向作用,可增加药物的脑内递送。近年来经鼻递药结合EPR效应的策略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归纳总结了近些年国内外有关经鼻递脑途径的机制、影响因素,探讨了经鼻给药结合EPR效应的脑靶向脂质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方面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