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药剂师工作行为的影响因素,促进药剂师工作行为的规范化。方法:基于PRECEDE-PROCEED模型,将影响药剂师工作行为的因素分为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及加强因素,对浙江省15家医院,共计132名药剂师进行实地调研。结果:倾向因素平均分最高,其中最高分为4.51,最低分为4.32;促成因素处于中间水平,其中最高分为4.04,最低分为3.30;加强因素平均分最低,其中最高分为4.17,最低分为3.21。结论:倾向因素对于药剂师工作行为的影响最大,促成因素次之,加强因素的影响效用最小。建议进一步发挥倾向因素的积极影响作用,同时改善促成因素与加强因素,使药剂师工作行为向更加高效、优质的方向改进。
目的:探讨羧甲司坦抑制香烟烟雾提取物(CSE)诱导A549细胞炎性损伤的作用。方法:传代培养人A549细胞并分为5组:对照组,CSE组,羧甲司坦低、中、高剂量组(予不同浓度羧甲司坦孵育和CSE诱导)。qRT-PCR、ELISA检测主要细胞因子的合成和释放,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blot)、免疫荧光(IF)观察NF-κB及MAPK相关信号通路的活化情况。结果:以羧甲司坦预处理或后处理,均可降低CSE诱导的A549细胞的IL-6、IL-8和MIP-1β mRNA的表达;降低IL-6及IL-8的释放。羧甲司坦预处理可抑制p65入核。Western-blot结果显示,对照组,CSE组,羧甲司坦低、中、高剂量组的P-p65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7±0.05)、(0.90±0.19)、(0.68±0.15)、(0.64±0.12)和(0.57±0.13),pERK1/2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0±0.10)、(1.25±0.33)、(1.01±0.19)、(0.89±0.22)和(0.81±0.18),CSE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羧甲司坦低、中、高剂量组均明显低于CSE组(P<0.05)。结论:羧甲司坦通过抑制NF-κB p65及ERK1/2 MAPK活化,发挥对CSE诱导的A549细胞炎性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考察不同浓度葡萄糖对体外心肌细胞增殖活性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探讨糖毒性对心肌细胞的损伤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含有不同浓度葡萄糖培养基处理的心肌细胞分别培养24,48,72 h,利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心肌细胞形态学变化,MTT法检测心肌细胞活性,酶标法检测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四唑盐(water-soluble tetrazolium,WST-1)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流式细胞法检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结果:高浓度葡萄糖(33.30,50.00,100.00 mmol·L-1)作用下,心肌细胞形态发生改变。与同期对照组及正常糖浓度组比较,高浓度葡萄糖作用24~72 h后,细胞增殖活性显著降低(P<0.05)。随着葡萄糖浓度增加和作用时间延长,细胞内GSH含量、SOD活力降低,MDA含量和ROS水平升高。结论:高浓度葡萄糖抑制心肌细胞增殖活性,诱导氧化应激反应发生,并通过破坏机体ROS与抗氧化物质之间的平衡,引起心肌细胞损伤。
目的:考察乙醇摄入对盐酸苯环壬酯控释片释放行为的影响。方法:测定盐酸苯环壬酯控释片中盐酸苯环壬酯原料在不同浓度乙醇磷酸盐缓冲液(pH3.0)中溶解度;关键辅料WSR-HM、WSR-LM在不同浓度乙醇磷酸盐缓冲液(pH3.0)中的黏度;以0%、5%、20%、30%、40%乙醇磷酸盐缓冲液(pH3.0)为释放介质,考察并比较盐酸苯环壬酯控释片的体外累积释放度,并采用扫描电镜观察释放介质中不同浓度的乙醇对盐酸苯环壬酯控释片薄膜衣的表面结构和释药孔的影响。据此分析乙醇影响盐酸苯环壬酯控释片体外释放的原因。结果:盐酸苯环壬酯在pH3.0磷酸盐缓冲液和5%、20%、30%、40%乙醇磷酸盐缓冲液(pH3.0)中的溶解度分别为39.6,47.3,84.7,171.4,235.4 mg·mL-1;WSR-HM、WSR-LM的黏度随释放介质中乙醇浓度的增加而下降;盐酸苯环壬酯控释片在pH 3.0磷酸盐缓冲液和5%乙醇磷酸盐缓冲液释放介质中的释放曲线相似(相似因子f2=74),但在20%、30%、40%乙醇磷酸盐缓冲液(pH3.0)释放介质中的释放度有显著变化;盐酸苯环壬酯控释片完全释放后,残留释药孔的直径分别为552,600,630,718,815 μm。结论:5%乙醇对盐酸苯环壬酯控释片的释放影响最小,而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加,乙醇通过改变盐酸苯环壬酯溶解度、WSR-HM及WSR-LM黏度和溶胀程度从而对盐酸苯环壬酯控释片的释放产生影响,并且乙醇浓度越大,体外释放越快。
目的:构建紫杉醇-甘草酸纳米胶束(paclitaxel-loaded glycyrrhizic acid micelles)并对其理化性质及口服生物利用度进行考察。方法:所制备纳米胶束的包封率和载药量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并计算;采用动态光散射仪测定其粒径分布;以紫杉醇溶液作为对照组,考察纳米胶束口服给药后药动学的变化;采用在体in-situ肠封闭法考察不同肠道对紫杉醇的吸收差异。结果:采用超声分散法制备载紫杉醇-甘草酸纳米胶束大小均匀,平均粒径为(245.42±5.62) nm;药物胶束的包封率为90.22%±0.27% (n=3),载药量为7.90%±0.10%(n=3);与对照组相比,纳米胶束口服生物利用度提高约6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紫杉醇在空肠以及结肠上吸收的增加引起。结论:该方法所制备的纳米胶束制剂能有效提高紫杉醇口服生物利用度,发挥甘草酸药物载体的特点以及药用安全性的优点,该纳米胶束可作为紫杉醇新的药物传递系统,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目的:建立简单快速的液相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人血浆中利培酮及其代谢物9-羟基利培酮的浓度。方法:血浆样本采用甲醇沉淀蛋白法处理,以地西泮为内标,采用ES Industries Sonoma C18(2)色谱柱(100 mm×2.1 mm,3 μm)分离化合物;流动相包括A-50%甲醇水溶液(含6 mmol·L-1乙酸铵)、B-0.1%甲酸乙腈溶液;梯度洗脱,总流速0.60 mL·min-1;进样量10 μL;柱温30℃。采用正离子MRM模式扫描,电喷雾电离,利培酮、9-羟基利培酮及地西泮内标离子通道分别为m/z411.3→m/z191.1、m/z427.2→m/z207.0和m/z285.1→m/z193.1。依据《中国药典》(2015年版)通则中9012"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对所建方法进行验证。结果:利培酮在0.16~101.40 μg·L-1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羟基利培酮在0.40~256.80 μg·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在定量下限,低、中、高浓度批内与批间精密度的标准偏差(RSD)均小于10.9%,准确度符合要求;含分析物血浆样品在不同储存条件下结果稳定。该法已成功应用于临床样本治疗药物监测。运用此方法监测分析一千多份临床样本得出总利培酮临床实际测定浓度范围为13.30~93.22 μg·L-1。结论:本研究建立了测定血浆中利培酮及其代谢物9-羟基利培酮浓度的快速、简便、实用的LC-MS/MS方法。利培酮临床实际测定浓度范围相比于神经精神药理学与药物精神病学协会专家组推荐治疗浓度范围更宽,且多次监测的患者中女性血药浓度相对于男性更趋于稳定。
目的:制备盐酸莫西沙星脂质体,建立盐酸莫西沙星脂质体包封率测定方法。方法:乙醇注入法制备盐酸莫西沙星脂质体,正交试验优选脂质体的最佳处方。采用葡聚糖凝胶柱法、超滤离心法分离脂质体与游离药物,并进行方法学考察,优选出测定盐酸莫西沙星脂质体包封率的方法。结果:盐酸莫西沙星脂质体的最佳处方为:卵磷脂与胆固醇比为 3:1,药脂比为 1:7,水合介质中聚山梨酯20的用量为1%,优化后的包封率为90.73%。葡聚糖凝胶柱法和超滤离心法都能将脂质体与游离药物分离,葡聚糖凝胶柱法的平均柱加样回收率为85.54%~88.15%,超滤离心法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4.40%~97.35%。结论:盐酸莫西沙星脂质体的制备工艺稳定,包封率较高。葡聚糖凝胶柱法不适于盐酸莫西沙星脂质体的包封率测定,超滤离心法可高效、准确、方便地测定盐酸莫西沙星脂质体包封率。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中药材醉鱼草中黄酮成分蒙花苷、芦丁、木犀草素、槲皮素和芹菜素含量的方法,为醉鱼草的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醉鱼草中五种黄酮类有效成分进行同时测定。色谱柱型号:Hypersil ODS色谱柱(200 mm×4.6 mm,5 μm),柱温:25℃;流速:1.0 mL·mL-1;流动相:甲醇-0.2%磷酸水溶液;检测波长:256 nm,梯度洗脱。结果:中药材醉鱼草中的黄酮成分蒙花苷、芦丁、木犀草素、槲皮素和芹菜素在质量浓度为1.63~75 μg·mL-1(r=0.999 5),0.42~26 μg·mL-1(r=0.999 7),0.77~152 μg·mL-1 (r=0.999 4),1.02~108 μg·mL-1(r=0.999 6),0.91~99 μg·mL-1(r=0.999 2)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相关,醉鱼草样品加标回收率均值分别为99.7%,97.9%,99.7%,99.5%,99.1%,RSD分别为1.3%,1.7%,0.7%,1.1%,1.0%。结论:该测定方法适用性强、快捷,重复性好,适用于中药材醉鱼草的质量控制。
目的:优选白龙清热胶囊处方药材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同时测定处方药味中龙胆苦苷、桑皮苷A、栀子苷、秦皮乙素、蒙花苷、甘草苷等指标性成分的含量。采用UV法测定总黄酮含量。以各指标性成分的提取率、总黄酮含量和浸膏得率作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考察乙醇浓度、乙醇用量、提取时间、浸泡时间对处方原料药材提取效果的影响;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系数,综合评价实验结果。结果:建立了以龙胆苦苷、桑皮苷A、栀子苷、秦皮乙素、蒙花苷、甘草苷为指标性成分的HPLC同步测定方法;6种成分分别在7.36~73.60、0.96~9.60、9.28~92.80、4.64~46.40、2.24~22.40、0.8~8.0 μg·mL-1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为0.999 7~0.999 9),加样回收率为 99.31%~102.1%,RSD 均小于3.0%;龙胆苦苷、桑皮苷A、总黄酮、栀子苷、秦皮乙素、蒙花苷、甘草苷、干膏率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250 1,0.250 1,0.160 1,0.098 3,0.098 3,0.098 3,0.027 9,0.016 9;综合评价后确定的白龙清热胶囊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用70%乙醇为提取溶剂,药液比为1:10,浸泡时间2 h,提取 2次,每次 2 h。结论:优化的提取工艺方法可行、工艺稳定、重复性好,保证了白龙清热胶囊处方中各味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可适用于工业生产。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同时测定杭菊叶中5种绿原酸类成分及木犀草苷的方法,并分析不同生长过程杭菊叶中绿原酸类和黄酮类成分的动态变化,比较同期采收的杭菊叶与杭菊花中成分的差异,为杭菊叶的质量控制、合理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摘不同生长时期的杭菊叶样品及盛花期的杭菊花样品,采用HPLC法对杭菊叶及杭菊花中绿原酸类及黄酮类成分进行检测。结果:不同生长时期杭菊叶中绿原酸类及木犀草苷成分呈不同的规律。新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B随着生长时间而逐渐累积,到9月含量达到峰值后逐步下降;绿原酸、异绿原酸A则随着成分累积,在9月达到峰值,下降后又在11月出现次峰值。木犀草苷则随着生长过程逐步增加,到11月达到含量峰值。同期采收的杭菊叶中绿原酸类及黄酮类成分高于杭菊花。结论:该研究结果为确定杭菊叶的采收时间及质量测定标准提供了参考和依据,为揭示杭菊叶生长过程中资源性化学成分的变化以及药材品质的控制奠定了一定基础。
目的:建立咽舒颗粒剂中射干苷,木犀草素,肉桂酸,鸢尾黄素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定量分析方法。方法:超声提取供试品,采用HPLC,THERMO Hypersil GOLD C18 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乙腈-0.2%磷酸水溶液(23:77)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70 nm。结果:射干苷,木犀草素,肉桂酸,鸢尾黄素线性范围分别为3.282~82.051 μg(r=0.999 6),0.168~4.191 μg(r=0.999 2),0.631~15.775 μg(r=0.999 6),0.951~23.775 μg(r=0.999 8)。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49%,98.05%,96.94%,96.97%;RSD分别为1.49%,1.77%,1.55%,1.64%。结论:该方法准确、灵敏、简便、重复性好,为咽舒颗粒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基础。
目的:比较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与水蒸气蒸馏法(SD)提取肿节风中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肿节风挥发性成分。结果:采用HS-SPME-GC-MS共分离出59个色谱峰,鉴定出40个化合物,占总挥发性成分的88.47%;SD-GC-MS共分离出59个色谱峰,鉴别出38个化合物,占总挥发性成分的90.04%;2种不同前处理技术共同鉴定出的挥发性成分有11种。结论:HS-SPME与SD联合GC-MS适用于分析不同类型挥发性化学成分,将两种方法联用分析肿节风挥发性成分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信息。
目的:检测和分析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UGT1A1*6、UGT1A1*28基因多态性。方法:收集186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液标本,采用焦磷酸测序方法对UGT1A1*6、UGT1A1*28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对基因多态性频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6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样本具有群体代表性。UGT1A1*6基因多态性为野生型G/G占比63.4%、杂合型G/A占比32.8%、突变纯合型AA占比3.8%;UGT1A1*28基因多态性为野生型TA6/TA6占比75.8%、杂合型TA6/TA7占比21.5%、突变纯合型TA7/TA7占比2.7%;UGT1A1*6和*28基因多态性为野生型G/G且TA6/TA6占比48.9%,单点变异型G/G且TA6/TA7占比12.4%、G/A且TA6/TA6占比23.1%,双点变异型G/G且TA7/TA7占比2.2%、G/A且TA6/TA7占比9.1%、A/A且TA6/TA6占比3.8%,三点变异型G/A且TA7/TA7占比0.5%。患者UGT1A1*6与UGT1A1*28基因多态性频率分布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3个不同年龄段患者之间,胃癌、结直肠癌、其他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之间的UGT1A1*28、UGT1A1*6和*28基因型分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应用伊立替康时,应联合检测UGT1A1*6和UGT1A1*28基因多态性,同时密切关注患者的肿瘤类型以及年龄差异。
目的:制定某院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治疗方案。方法:收集某院2015-2016年血标本培养出的鲍曼不动杆菌39株,测定对氨苄西林舒巴坦,替加环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最低抑菌浓度。运用蒙特卡洛方法计算不同方案的达标概率(PTA)和累积反应分数(CFR)。结果:氨苄西林舒巴坦3 g q6h对鲍曼不动杆菌的CFR为66.05%,替加环素50 mg q12h,100 mg q12h的CFR分别为95.75%和99.77%,亚胺培南1 g q8h,q6h和美罗培南1 g q8h,q6h的CFR分别是67.74%,96.56%和74.19%,88.8%。结论:某院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时,经验选择可用替加环素50 mg q12h,100 mg q12h和亚胺培南1 g q6h方案。目标治疗应根据最低抑菌浓度(MIC)情况选择方案。
目的:探讨使用红花注射液后发生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相关影响因素,指导其在临床上的安全使用。方法:采用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NCCS)的方法,选取某院医院信息系统(HIS)中使用红花注射液的9 671例住院患者的数据作为研究队列,以发生ADR/ADE的42例患者作为病例组,分别按照成组设计(model 1)和个体匹配(model 2)的原则按照1:4的比例选择对照组(168例),筛选导致红花注射液ADR/ADE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odel 1中OR值达显著性水平(P<0.05)的因素有性别、过敏史和单次用药剂量;model 2中OR值达显著性水平(P<0.05)的因素有过敏史和单次用药剂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odel 1中最终进入方程(P<0.05)的影响因素有性别和单次用药剂量,model 2中最终进入方程(P<0.05)的影响因素只有过敏史1项。结论:女性、有过敏史和单次超剂量给药是导致红花注射液ADR/ADE发生的危险因素。该研究结论尚需开展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
目的:探讨二巯丙磺钠注射液驱铜治疗肝豆状核变性致药疹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医院集中监测方法,对某三甲医院2015年6月-12月接受二巯丙磺钠注射液排铜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进行不良反应监测,收集相关信息,使用Microsoft Excel录入以及管理数据,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600例患者纳入研究,69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均为药疹,发生率为11.50%。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致药疹发生的4个因素,包括药物过敏史(OR=4.518;95%CI,1.150~15.037,P=0.030),红细胞值(OR=1.422;95%CI,3.283~12.465,P=0.049),血清肌酐值(OR=1.485;95%CI,1.093~4.372,P=0.034),出现药疹时药物的使用疗程(OR=0.420;95%CI,0.018~10.066,P=0.034)。结论:药物过敏史、红细胞值偏低、血清肌酐值偏高、出现药疹时药物使用的第1和第2疗程对二巯丙磺钠注射液致药疹的发生有显著意义,临床药师可针对具有上述因素的患者加强药学监护,安全、有效使用二巯丙磺钠注射液。
目的:研究贝那鲁肽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近期疗效,探讨其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与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法将2017年1月-2017年6月某院收治的142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分为研究组(n=72)与对照组(n=70)。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贝那鲁肽注射液,治疗1个月后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肾功能指标(BUN、Scr、mAlb、β2-MG)、炎症因子(MCP-1、CRP、TNF-α)的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临床疗效为83.33%,对照组的临床疗效为62.86%,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2组的BUN、Scr、mAlb、β2-MG、MCP-1、CRP及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72%,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7%,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贝那鲁肽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近期疗效显著,能促进肾功能的恢复,减轻炎症反应。
目的:了解肿瘤科化疗致3~4级骨髓抑制不良反应的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某院2016年因化疗致3~4级骨髓抑制的住院肿瘤患者71例,分别从性别与年龄、药物种类、疾病类型、骨髓抑制类型及时间特点、化疗周期对抑制率的影响等多个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级骨髓抑制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以41~60岁的中年人为主;药物以多西他赛、顺铂、吉西他滨为主,骨髓抑制的外周血象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及血小板下降;头颈部肿瘤所占比例最高,为67.7%;三系细胞开始下降时间和低值持续时间各不相同;白细胞及血小板最低值的发生率在化疗第4周期达到最大。结论:3~4级骨髓抑制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药师应该做好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工作,减少反应的发生。
目的:评价肾移植术后应用咪唑立宾(MZR)和吗替麦考酚酯(MMF)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OVI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及万方数据库,纳入肾移植术后应用MZR与MMF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范围为建库至2017年6月。由2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后,采用Rev Man 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项RCT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MZR组与MMF组肾移植受者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受者存活率、移植肾存活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21,95%CI 0.88~1.65,P=0.25;RR=1.00,95%CI 0.96~1.04,P=0.97;RR=1.00,95%CI 0.96~1.04,P=0.99)。2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82,95%CI 0.61~1.10,P=0.18),进一步亚组分析结果显示MZR较少引起胃肠道反应和肺部感染(RR=0.36,95%CI 0.19~0.71,P=0.003;RR=0.49,95%CI 0.29~0.84,P=0.009),但更易导致高尿酸血症的发生(RR=2.17,95%CI 1.69~2.78,P<0.05)。骨髓抑制、肝功能异常和巨细胞病毒感染发生率2组无显著差异(RR=0.59,95%CI 0.30~1.19,P=0.14;RR=1.42,95%CI 0.79~2.54,P=0.24;RR=0.58,95%CI 0.3~1.12,P=0.1)。结论:肾移植术后应用MZR预防排斥反应的疗效与MMF无显著差异,且较少引起胃肠道反应和肺部感染,但更易导致高尿酸血症的发生;骨髓抑制、肝功能异常和巨细胞病毒感染发生率与MMF无显著差异。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对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治疗效果、凝血功能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5月在某院治疗的重度子痫前期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之后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凝血功能及妊娠结局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24 h尿蛋白(24 h UP)、尿氮素(BUN)及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24 h尿量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观察组患者治疗后MAP、24 h UP、BUN及ALT水平分别为(90.93±2.97) mmHg、(341.58±27.64) g·d-1、(3.45±0.11) mmol·L-1及(19.64±1.46) U·L-1,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24 h尿量为(2 324.11±189.82) mL,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均显著升高,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g)水平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治疗后PT及APTT水平分别为(13.67±0.38)s及(35.23±0.95)s,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D-D及Fg水平分别为(1.28±0.04) mg·L-1及(2.31±0.18) g·L-1,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分娩孕周、阴道分娩率及新生儿体质量均显著大于对照组,产后24 h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能对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产生有效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及妊娠结局,疗效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目的:降低临床全肠外营养混合液(TNA)医嘱不合理率,提高肠外营养使用的安全性,提升药师TNA审方专业技能以及与医生沟通协调的能力和参与临床团队协作的意识。方法:通过持续质量改进(CQI),运用FOCUS-PDCA的方法思路,分析临床TNA医嘱不合理的原因,提出对策并实施。结果:临床TNA医嘱的不合理率由67.94%降为14.96%,人均、日均TNA使用费用及人均用药天数均显著下降(P<0.01);静脉输液集中配置中心(PIVAs)药师的自信心、责任心、积极性、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意识等也有一定程度提高。结论:运用质量管理的手段可有效进行TNA医嘱审核与干预,大大降低了临床TNA医嘱不合理率,优化了TNA使用流程,确保患者用药安全的同时节约了临床TNA药品费用;并且提高药师专业技能,增加团队的凝聚力,提升医院整体药学服务的质量。
目的:探索提高临床实践与化疗所致恶心呕吐(chemotherapy 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CINV)治疗指南之间依从性的具体方法。方法:根据《肿瘤治疗相关呕吐防治指南(2014版)》,结合某院药物的具体品种制定止吐医嘱成套方案,以医嘱模板的形式存储在医院HIS系统中,为医生开具合理的止吐医嘱提供技术支持;比较使用成套方案前后医生开具止吐医嘱耗时、止吐医嘱合理率以及患者的呕吐发生率有无差异。结果:使用成套方案后,开具高、中、低致吐化疗药物(HEC、MEC、LEC)止吐医嘱耗时较使用前分别下降了(97.9±12.12)、(50.35±9.27)、(33.65±15.79)s,差异有显著性(P<0.05);HEC、MEC止吐医嘱合理率均较使用前提高了30%,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LEC组较使用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HEC组、MEC组呕吐发生率均较使用前降低了30%,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LEC组较使用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使用该止吐医嘱成套方案可以减轻医生的工作量,提高止吐医嘱合理率,减少患者呕吐发生率,值得在无呕病房的创建工作中加以推广应用。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的临床成功应用为不孕不育症患者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目前,采用该辅助生殖技术的临床妊娠率仍然偏低,近年来,中药复方介入辅助生殖技术,在改善和调整患者机体和促孕方面具有较好临床疗效。本文检索近年相关临床理论和现代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文献,对中药复方在子宫内膜、卵泡液及血清因子、卵巢储备功能、机体免疫等多方面提高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临床妊娠率的作用机制进行归纳总结, IVF-ET中的理论内涵,以期为中药复方提高IVF-ET 临床妊娠率的作用机制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发挥中医药复方在辅助生殖技术中的优势,为IVF-ET各阶段提供更经济有效的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