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根据药动/药效(PK/PD)理论应用仿真模拟评价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伏立康唑(VRC)用药方案的影响,促进个体化用药。方法:查找已发表的VRC药动学资料,采用蒙特卡洛模拟评估不同的CYP2C19基因型患者分别在接受不同的VRC给药方案下可能达到的稳态谷浓度水平及其概率分布,进而找出最优给药方案。每种给药方案模拟10 000例次。结果:快代谢基因型(EMs)患者给予VRC 300 mg/q12 h口服(po)或200 mg/q12 h静滴(iv);中间代谢基因型(IMs)患者给予100 mg/q12 h po或100 mg/q12 h iv;慢代谢基因型(PMs)患者给予50 mg/q12 h po或50 mg/q12 h iv时稳态谷浓度分布于推荐谷浓度范围(0.5~3 mg·L-1)内的中靶概率(PTA)最大(均超过85%)且高于3 mg·L-1的PTA最小(均小于10%),为最佳给药方案。结论:临床应根据患者CYP2C19基因型来个体化制定VRC的用药方案,以此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目的:研究经皮给予制川乌-白芍药对后,配伍药对大鼠皮肤、肝脏药物代谢酶的影响,以探讨制川乌-白芍药对的配伍机制。方法:大鼠连续经皮给药制川乌、白芍、制川乌与白芍配伍凝胶剂14 d后,采用探针底物与皮肤、肝微粒体体外孵育,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皮肤微粒体中1种探针底物及肝微粒体中4种探针底物的浓度,计算代谢速率,考察各给药组大鼠皮肤、肝微粒体CYP450酶活性的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白芍、制川乌对大鼠皮肤微粒体中的CYP3A4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与白芍单用组比较,制川乌与白芍配伍给药使大鼠皮肤微粒体中的CYP3A4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与制川乌组比较,制川乌与白芍配伍给药使大鼠皮肤中微粒体的CYP3A4酶的活性显著增加(P<0.05)。与空白组比较,白芍、制川乌对大鼠肝微粒体中的CYP3A4、CYP1A2、CYP2E1、CYP2D6酶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与制川乌组、白芍组比较,制川乌与白芍配伍使大鼠肝微粒体中CYP3A4、CYP1A2、CYP2E1、CYP2D6酶活性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制川乌、白芍均为CYP3A4、CYP1A2、CYP2E1、CYP2D6药酶的抑制剂,两药配伍可引起大鼠皮肤、肝微粒体中药酶活性的改变而致活性成分的代谢速度改变,这可能是制川乌与白芍配伍发挥"增效减毒"的作用机制之一。
目的:制备以辣根过氧化物酶为载体蛋白的布洛芬人工抗原,并快速测定其偶联比、酶催化活性,进而应用于尿液中布洛芬的检测。方法:利用活化酯法将布洛芬与载体蛋白辣根过氧化物酶偶联,制备布洛芬的人工抗原,采用生物质谱法完成人工抗原偶联比的测定,并对酶催化活性进行了验证。结果:布洛芬人工抗原偶联比为5,辣根过氧化物酶的催化活性未受到任何影响,可以应用于尿液中布洛芬的检测。结论:以酶作为载体蛋白的人工抗原兼具免疫原和酶催化的双重性质,为免疫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简单可行方法。
目的:评价自制磷酸卡维地洛缓释微丸在Beagle犬中的等效性。方法:]流化床包衣法制备磷酸卡维地洛缓释微丸;试验采用两周期交叉试验设计,将6条Beagle犬,雌雄各半,分为两组,分服试验制剂磷酸卡维地洛或参比制剂磷酸卡维地洛;采用HPLC-FD法比较给药后原研和自研制剂在Beagle犬体内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并根据试验制剂和参比制剂AUC计算相对生物利用度。同时对主要药动学参数进行方差分析、双单侧t检验和[1-2α]置信区间分析,评价试验制剂和参比制剂的生物等效性。结果:磷酸卡维地洛在1~300 n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3),定量下限为1 ng·mL-1。提取回收率均高于50%,日内、日间RSD均小于12%,专属性良好,在本实验涉及的条件下样品稳定。磷酸卡维地洛缓释微丸试验制剂和参比制剂主要药动学参数t1/2、tmax、Cmax、AUC0-t、AUC0-∞无明显差异,与参比制剂相比较试验制剂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6.8±8.7)%。结论:自研制剂与原研制剂在Beagle犬体内生物等效。
目的:基于Na+-牛磺胆酸共转运多肽(NTCP)和胆盐输出泵(BSEP)探讨异烟肼(INH)致HepG2细胞损伤的机制。方法:不同浓度异烟肼作用于细胞后:(1)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2)测定细胞内总胆汁酸(TBA)浓度;(3)Western-blot检测NTCP和BSEP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1)HepG2细胞存活率随着异烟肼浓度升高而呈剂量依赖性的降低。(2)异烟肼可使细胞内胆汁酸浓度明显升高。(3)异烟肼浓度为6.5,13,26 mmol·L-1时上调了NTCP的表达;异烟肼浓度为52,104 mmol·L-1时使NTCP表达回到正常水平。(4)异烟肼浓度为104 mmol·L-1时明显抑制了BSEP的表达。结论:异烟肼可引起HepG2细胞内胆汁酸升高和细胞毒性,其机制可能与调控NTCP和BSEP的表达有关。
目的:建立一种测定大鼠血浆中叶黄素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大鼠灌胃叶黄素后的药动学特征。方法:血浆样品用二氯甲烷进行萃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叶黄素浓度。色谱柱为ODS Hypersil C18柱,流动相为乙腈-甲醇-二氯甲烷(60∶20∶20),流速0.7 mL·min-1,检测波长445 nm。SD大鼠单剂量灌胃给予10 mg·kg-1叶黄素,分别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血浆中药物的浓度并绘制药时曲线,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所得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专属性较高,叶黄素在0.05~4 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8 9),精密度及加样回收率均符合要求。大鼠灌胃叶黄素混悬液3 h后达到血药浓度峰值140.81 ng·mL-1,药时曲线下面积为1 852.94 ng·h·mL-1,生物半衰期为25.25 h。结论:该方法简便可靠,能够满足血浆中叶黄素测定及药动学研究的要求。药动学结果显示,叶黄素经灌胃给药后在大鼠体内吸收速度较慢,吸收程度较低且消除缓慢。
目的:探索酶放大免疫测定技术(EMIT)检测万古霉素药物浓度的动态飘逸校正系数。方法:以新配的20 μg·mL-1万古霉素标准水溶液为质控样品,用德国西门子全自动生化仪,分别在试剂盒的第46和102次测试时做质控检测,进行质控检测浓度动态飘逸指数函数的推拟。结果:获得了动态飘逸系数:k=(1+0.000 50×n0.570 76)n,动态飘逸校正系数:k’=1/[(1+0.000 50×n0.570 76)n],用第1,9,19,61,87和112次质控样品检测浓度验证计算,相对误差在±5%以内。结论:得到的动态飘逸校正系数可用于万古霉素质控检测浓度的动态校正,有利于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准确检测,可减少对万古霉素检测系统不定期定标或质控产生的试剂浪费。
目的:探讨南北五味子提取物分别对环磷酰胺(CTX)及其代谢产物羧基磷酰胺(CPM)、4-酮基环磷酰胺(4-Keto CTX)、脱氯乙基环磷酰胺(DC-CTX)血浆药动学及尿排泄的影响,从药物相互作用影响环磷酰胺代谢的角度阐明南北五味子的减毒作用机制。方法:采用UHPLC-MS/MS法同时测定大鼠血浆或尿液中CTX及其代谢产物的浓度。将SD大鼠随机分组分别给药分别取样,采集不同时间点血浆样品,绘制药-时曲线,并用DAS2.0软件一室模型拟合药动学参数,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比较组间药动学参数的差异性;采集不同时间段尿液样本,计算待测成分的累积排泄量。结果:CTX单独给药组、合并南五味子提取物(制剂五酯胶囊,WZC,300 mg·kg-1)给药组,以及合并北五味子醇提物(BWWZ,750 mg·kg-1)给药组,不同待测物的AUC(μg·h-1·mL-1)分别为:CTX:411.818±82.10,483.492±174.49,683.92±91.70;DC-CTX:683.97±91.70,35.95±70.51,8.44±3.96;4-Keto CTX:87.27±38.81,25.78±10.03,17.18±37.2;CPM:99.74±16.18,110.21±57.99,104.90±16.23。Cmax(μg·mL-1)分别为:CTX:233.41±32.10,255.021±45.90,249.27±17.52;DC-CTX:3.63±1.25,1.21±13.48,1.31±0.72;4-Keto CTX:5.24±1.04,5.34±2.41,2.84±0.81;CPM:25.88±5.26,27.53±8.11,22.42±4.75。48 h内的累积排泄量(μg)分别为:CTX:1 455.36,3 829.16,4 830.69;DC-CTX:2 136.21,921.18,468.87;4-Keto CTX:759.18,1 348.54,338.38;CPM:9 268.06,17 386.18,8 902.05。结论:WZC和BWWZ对CTX的代谢产物DC-CTX的药动学及尿液排泄均有显著影响,均可通过抑制CYP3A4活性使得侧链代谢毒性产物氯乙醛的生成明显降低;结合血浆、尿液中的实验结果可知在血浆中浓度较高的待测物在尿液中排泄也较多,使用WZC和BWWZ均可促进CTX原型和CPM的排泄。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人血浆中伊马替尼及伏立康唑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血桨样品经乙酸乙酯-正己烷(75∶25)萃取,选择卡马西平为内标,氮吹浓缩、复溶后采用HPLC分析。ZORBAX SB-C18柱反相柱(250 mm×4.6 mm,5 μm)为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乙腈-醋酸铵缓冲液(25 mmol·L-1 CH3COONH4,CH3COOH调pH值至4.5)=20∶32∶48(V/V/V),检测波长264 nm,流速为1 mL·min-1,柱温35℃,进样量为20 μL。结果:伊马替尼、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0.10~5.00 μg·mL-1和0.10~6.00 μg·mL-1,两者的线性均良好(r分别为0.998和0.999),最低定量下限均为0.10 μg·mL-1。伊马替尼和伏立康唑低、中、高质量浓度的提取回收率分别为69.21%,71.23%,73.53%和76.23%,78.12%,79.34%,二者批内RSD均小于15%。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可满足同时检测伊马替尼和伏立康唑的临床血药浓度监测及药动学研究。
目的:建立黄芪健胃膏高效液相色谱(HPLC)特征图谱,提高其质量控制水平。方法:采用Agilent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以乙腈-0.1%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30 nm(0~27 min),290 nm(27~40 min);流速:1.0 mL·min-1;柱温:25℃。以芍药苷作为参照峰,测定15批黄芪健胃膏样品,建立对照特征图谱,确定特征峰并采用对照品随行对照定性,阴性对照和单味药材进行峰归属鉴定。结果:建立的HPLC特征图谱,确立了10个共有特征峰,均归属到各药材,并指认了其中7个特征峰。结论:该方法建立的黄芪健胃膏特征图谱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可对该成品同时进行多成分定性分析,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目的:正交试验法优选柔肝宝颗粒剂的成型性工艺。方法:考察常用辅料糊精、乳糖、可溶性淀粉、微晶纤维素及混合辅料,对颗粒成型率、吸湿率、休止角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法,以辅料用量、乙醇体积分数、乙醇用量为考察因素,优选柔肝宝颗粒最佳成型性工艺。结果:以乳糖和糊精按1∶1混合为成型辅料,浸膏粉(g)与辅料(g)配比为1∶0.8,乙醇体积分数为85%,浸膏粉(g)与乙醇量(mL)比为5∶1,为减少水分对药物质量的影响,环境湿度应控制在67%以下。结论:该工艺可靠、稳定、重复性好,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颗粒剂"各项要求,为中试及大生产提供了参考依据。
目的:探究阿魏酸(FA)对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小鼠脑内炎症与胶质细胞活化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揭示阿魏酸对小鼠大脑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5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D模型组、FA低、中和高3个剂量组。采用脑定位向小鼠右侧海马CA1区注射1 μL Aβ1-40建立AD模型,造模成功后第3天开始给药,阿魏酸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按20.0、40.0、80.0 mg·kg-1剂量灌胃,假手术与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用药时间为30 d。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剖取各组小鼠大脑,采用免疫荧光方法观察大脑皮层区GFAP的表达,用ELISA法测定脑组织中IL-1β、IL-6和TNF-α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AD模型组小鼠大脑皮层区GFAP阳性细胞表达明显增多(P<0.01),且大脑组织中IL-1β、IL-6和TNF-α含量显著升高(P<0.01、P<0.01、P<0.01);与模型组相比,阿魏酸3个剂量组小鼠皮层区域GFAP阳性细胞表达均明显减少(P<0.01),且大脑组织中IL-1β、IL-6和TNF-α含量也相应地减少(P<0.01、P<0.01、P<0.01)。结论:阿魏酸可能是通过抑制Aβ1-40对神经细胞的毒性和诱导小胶质细胞活化,使得胶质细胞合成的炎性细胞因子含量减少,进而减轻痴呆大脑组织中炎症的形成,从而达到治疗或改善AD患者的临床症状的目的。
目的:研究苦丁茶水提取物对高胆固醇脂血症小鼠血清中多不饱和溶血磷脂酰胆碱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LC-QTOF-MS/MS和LC-QTRAP-MS/MS建立小鼠血清中多不饱和溶血磷脂的液质联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30 d诱发小鼠高胆固醇脂血症模型;以5,10,15 g·kg-1·d-1(按生药材量计算)苦丁茶水提取物连续灌胃给药4周,观察高胆固醇脂血症小鼠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变化;观察小鼠肝脏油红O染色后的病理切片;同时,利用上述建立的液-质联用分析方法检测给药后小鼠血清中多不饱和溶血磷脂酰胆碱相对含量的变化。结果:苦丁茶水提取物能够显著降低由高脂饲料诱发的胆固醇脂血症小鼠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小鼠肝脏的脂肪堆积具有明细的抑制作用;同时,与正常小鼠相比,模型小鼠血清中的多不饱和溶血磷脂酰胆碱的相对含量显著下降,而苦丁茶水提取物对该类脂质成分具有显著的回调作用。结论:苦丁茶水提取物对高胆固醇脂血症小鼠血清中多不饱和溶血磷脂的回调作用可能涉及苦丁茶降血脂的药效作用机制,值得深入研究。
目的:探讨FAK抑制剂(PF562,271)对人肝星状细胞(LX-2)Akt/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为抗肝纤维化寻找新的作用靶点。方法: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范围(0~7 μmol·L-1)FAK抑制剂(PF562,271)在12、24、48 h和72 h时对LX-2细胞增殖的影响,Real-time PCR分析PF562,271对LX-2细胞中α-SMA、Collagen Ⅰ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Western-blot检测不同浓度PF562,271对LX-2细胞中Akt、p-Akt、GSK-3β、p-GSK-3β、β-catenin蛋白表达的影响,评价PF562,271对LX-2细胞中Akt/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PF562,271能够抑制LX-2细胞增殖,且该作用呈剂量和时间相关性;qRT-PCR检测到PF562,271能够抑制LX-2细胞中α-SMA、collagen Ⅰ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Western-blot结果显示PF562,271对Akt/GSK-3β的磷酸化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FAK抑制剂能够抑制LX-2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Akt/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从而缓解肝纤维化进程。
目的: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与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析雷公藤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时的用药规律。方法:全面收集2006年6月至2016年6月国内外期刊公开发表的、含雷公藤且对RA有一定临床疗效的中药处方,建立处方数据库,采用IBM SPSS Modeler 14.1进行频数分析和关联度分析,比较雷公藤在治疗RA时,内服方剂和外用方剂中的配伍规律,以及内服与外用的用药差异。结果:雷公藤治疗RA时,收集的药方共214个,包括外用方55个,内服方159个。口服给药配伍频次较高的是甘草、白芍、青风藤、地黄、鸡血藤、黄芪、当归、独活、薏苡仁、桂枝等,补虚药、祛风湿药、解表药居多;外用方中药物频次较高的包括乳香、没药、川芎、细辛、川乌、白芍、红花、草乌、威灵仙等,祛风湿药和活血化瘀药所占比例较大。经关联度和网络图分析得雷公藤在口服和外用两种给药方式时配伍用药存在一定的差异。结论:文本挖掘能比较客观地总结出雷公藤在治疗RA时的用药规律,为雷公藤的配伍减毒的机制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目的:分析紫杉类联合表柔比星方案(TE)治疗乳腺癌引起的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5年于某院接受TE方案新辅助化疗及晚期化疗的患者,收集患者生理、病理、用药等因素及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各因素与发生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相关性。结果:共分析了126例患者,有50例(39.7%)化疗后出现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其中45例(35.7%)发生于首次化疗后。考察的各因素中,紫杉类用药为紫杉醇脂质体(OR=5.84,P=0.003)和表柔比星剂量强度(OR=1.11,P=0.001)是TE方案首次化疗后发生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我国乳腺癌患者接受TE方案化疗后出现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风险较高,使用紫杉醇脂质体和较高的表柔比星剂量强度可能使风险增加。
目的:分析泮托拉唑预防急性脑梗死并发应激性溃疡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某三甲医院341例以急性脑梗死收治入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将入院患者分为预防组与未预防组,比较2组患者给药后应激性溃疡发生率、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和肝肾功指标变化。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探讨并不同质子泵抑制剂预防疗程的有效性。结果:预防组较未预防组应激性溃疡发生率和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显著性降低,治疗前后肝肾功指标变化水平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3 d与4~7 d,8~17 d预防疗程的有效性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泮托拉唑1~3 d即可以有效预防急性脑梗死并发应激性溃疡的发生,且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泮托拉唑预防应激性溃疡会影响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目的:调查分析2013-2015年重庆市质子泵抑制剂(PPIs)药品不良反应(ADR)上报信息,为临床合理、安全使用该类药品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2015年重庆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质子泵抑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对1 063例重庆地区PPIs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对比与合并统计分析。结果:质子泵抑制剂致不良反应女性的发生率较高,ADR发生区域较均衡,静脉给药导致ADR较口服多,约78%的ADR发生于首次输液,临床表现多样,涉及身体多个器官组织,严重的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胸闷等。主要的不良反应为皮疹和恶心等。结论:质子泵抑制剂临床使用广泛,ADR发生也较多,应监测并及时处理。
目的:以缩泉丸为基础调配中药膏剂进行穴位贴敷,配合盆底肌功能锻炼治疗女性糖尿病尿失禁,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选取门诊及住院治疗的女性糖尿病尿失禁患者2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36)和观察组(n=124例),2组均进行盆底肌功能锻炼,观察组同时使用中药膏剂穴位贴敷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4周及12周后的尿失禁改善情况,并对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抑郁症状的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经过4周治疗,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明显提升(P<0.01),其组间差异有显著性。12周治疗后尿失禁治疗疗效评价,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有较为明显提升(P<0.05),其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后的抑郁量表评分,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2组内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在盆底肌功能锻炼的基础上,以缩泉丸加减贴敷治疗女性糖尿病患者尿失禁临床有效,能够减少尿失禁次数,改善抑郁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目的:探索临床药师向神经内科老年患者提供药学服务的切入点及工作体会,以提高老年人用药安全。方法:结合临床药师在神经内科参与制定SAP患者抗菌治疗方案、老年人用药剂量、围术期抗栓药物的应用以及提高患者依从性的典型案例讨论,总结药学服务工作实践经验体会。结果:临床药师通过会诊或主动监护上述典型病例,与医师形成一个治疗团队,在患者的住院治疗中发挥了作用,提高了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及合理性。结论:临床药师要从传统、被动的药学思维模式转变为以疗效与用药安全的临床思维模式,积极、主动地结合临床,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用药中出现的问题,联合医师选择更合理的治疗方案,体现其在临床诊疗中的价值地位。
目的:为防范医疗纠纷提供警示作用,规范超说明书用药管理。方法:对4个来源于法律判决文书的典型超说明书用药致医疗纠纷案例进行分析。结果:4个案例均在合理用药方面、注意义务、告知义务有欠缺,不良反应防范和及时处理方面也有不足。结论:超说明书用药应符合诊疗规范、常规,具有充分的临床和经验证据,并尽注意和告知义务,从而保障医患权益,避免法律风险。
目的:分析女贞子酒制前后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为酒女贞子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萃取女贞子及酒女贞子挥发性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机进行分离鉴定。结果:女贞子中共鉴定出38种化合物,酒制女贞子中鉴定出40种化合物。结论:女贞子与酒女贞子的挥发性成分的组成与含量有较大的差别,酒制后(-)-α-荜澄茄油烯、杜松烯、1-石竹烯等烯类成分有所增加,其他如苯乙醇成分有所减少,这与女贞子通过炮制后具有消炎抗菌的功效是一致的,同时酒制后降低了苯乙醇对人体的毒副反应。
目的:规范药师审方行为,使审方达到同质化、标准化。方法:依据药品说明书等专业资料书籍,结合处方点评记录的内容,编订某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审方规范化目录》,规范药师审方标准,并对实施前后效果进行分析。结果:《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审方规范化目录》的编订统一了药师审方的标准,规范化了不同药师的审方行为,提高审方工作效率,降低了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率。结论: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编订适合自己的审方规范化目录,能显著提高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医嘱审核的规范化、同质化、标准化。
目的:了解某省二甲医院临床药师的最新现状,并探讨对策。方法:以问卷方式对区域内176名临床药师进行调研,内容包括资质、工作现状、工作作风等。结果:至少62.5%的临床药师目前不能为临床医疗提供科学合理的用药方案建议,16.5%的临床药师在工作作风方面需改进,89.2%的临床药师对赋予"处方修改权"有积极评价。结论:对临床药师扩大"规培"和赋予在约定范围内的处方修改权,或能突破临床药学服务建设的瓶颈。
节律性化疗以低剂量、高频次给药为特点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其中环磷酰胺作为一种烷化剂,是最早应用于节律性化疗的细胞毒药物之一,在肿瘤节律性化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对环磷酰胺节律性化疗抗肿瘤作用的机制、临床应用、方法优势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最后强调了环磷酰胺节律性化疗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地位。环磷酰胺节律性化疗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需要通过更深入的研究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