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文献检索、分类和分析,了解我国药学监护工作的发展状况和趋势,为今后药学监护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挑选中文核心期刊中的药学类期刊,以“药学监护”为篇名,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搜索1995-2015年间这些期刊上刊登的相关文献,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到文献278篇,文献量基本呈增长趋势。文献中第一作者单位共171家,其中文献量不少于5篇的单位有6家;第一作者主要分布在北京、江苏、广西、上海等10省市。药学监护实践类文献共234篇,数量排名前五的疾病是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疾病、心血管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结论:我国药学监护工作起步较晚,前期发展缓慢,近年来发展才相对加快,临床药师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也逐年提高,但是药学监护工作的广度和深度还需加强。
目的:研制剂型更适合治疗口腔溃疡的双层膜药物制剂。方法:通过预试验和L9(33)正交试验,筛选出适宜的口腔溃疡双层膜处方,用匀浆流延成膜法制成双层膜剂并进行相关指标的测定。结果:以2.5%乙基纤维素无水乙醇液作为空白隔离层,1.5%的壳聚糖和2.0%的明胶以1:1配比作为药膜层得到的双层膜剂,外观性状及性能良好。结论:该制备工艺简便、易行,可用作复方龙血竭口腔溃疡双层膜的制备。
目的:研究单壁碳纳米管(SWNTs)-异甘草素复合物在大鼠体内的缓释性能。方法:以大鼠为动物模型,将碳纳米管-异甘草素复合物以聚乙二醇400稀释液分散灌胃,不同时间点取血,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异甘草素浓度,探讨复合物的体内缓释性能。结果:单壁碳纳米管-异甘草素复合物在大鼠体内具有明显缓释作用,tmax和Cmax分别为11.2 h和201.3 ng·mL-1,相对于异甘草素组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41.8%。结论:单壁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具有作为缓释载体材料的潜力。
目的:研究美洲大蠊多肽提取物诱导人肝癌细胞SMMC-7721凋亡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不同质量浓度的美洲大蠊多肽提取物作用于SMMC-7721,以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细胞抑制率;Hoechst33342/PI与Annexin V-FITC/PI双染法相结合检测SMMC-7721细胞的凋亡;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凋亡相关因子Bcl-2和Bax蛋白表达。结果:不同质量浓度的美洲大蠊多肽提取物可抑制SMMC-7721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呈一定的量效关系;Western Blot法显示Bax表达增多,Bcl-2蛋白表达减少,Bcl-2/Bax比值降低。结论:美洲大蠊多肽提取物可明显诱导SMMC-7721细胞凋亡,抑制其增殖,其机制可能与下调Bcl-2蛋白表达,上调Bax蛋白表达,降低Bcl-2/Bax比值有关。
目的:观察红鱼眼叶不同提取物及其化学成分对人肝癌BEL-7404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观察红鱼眼叶不同提取物的含药血清对人肝癌BEL-7404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并从有效部位分离出单体成分,观察各化学成分对肝癌BEL-7404细胞的影响。结果:与20%空白血清对照组比较,红鱼眼叶乙酸乙酯提取物20%含药血清对人肝癌BEL-7404细胞有明显的体外抑制作用(P<0.05);红鱼眼叶乙酸乙酯提取物中没食子酸、柯里拉京、短叶苏木酚酸乙酯对人肝癌细胞BEL-7404的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其IC50分别为46.81,32.40,41.15 μg·mL-1,没食子酸乙酯对人肝癌细胞BEL-7404的增殖基本无抑制作用,其IC50为-6.67 μg·mL-1。结论:红鱼眼叶乙酸乙酯提取物能抑制人肝癌BEL-7404细胞的增殖;从红鱼眼叶乙酸乙酯中分离的没食子酸、柯里拉京、短叶苏木酚酸乙酯对人肝癌细胞BEL-7404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
目的:制备三清降糖分散片并优化其处方工艺。方法:以崩解时限为指标,对填充剂、崩解剂类型进行单因素考察,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优选处方所制分散片黄芩苷含量和溶出度。结果:优化处方为30%微晶纤维素、20%预胶化淀粉作为填充剂,6%交联聚维酮作为崩解剂,2%微粉硅胶作为润滑剂。按优化处方粉末直接压片制备的三清降糖分散片3 min内分散均匀,15 min溶出度达到90%以上。结论:按优选处方制得的三清降糖分散片,遇水崩解迅速、分散均匀性好,质量可控。
目的:制备壳聚糖-β-环糊精药物载体,以期开发β-环糊精在疏水性药物缓释制剂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共价键使壳聚糖与β-环糊精偶联,利用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以及X-射线衍射(X-RD)对偶合物进行表征,运用元素分析法对偶合物中的β-环糊精进行定量。结果:壳聚糖与β-环糊精成功偶联,β-环糊精取代度为13%。结论: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可以成功将β-环糊精嫁接到壳聚糖分子上。
目的:研制富马酸喹硫平口腔崩解片并评价其质量。方法:以富马酸喹硫平为主药,采用粉末直接压片法制备口腔崩解片,以外观、口感及体外崩解时间为考察指标设计L9(34)正交试验,并对其硬度、溶出度及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微晶纤维素20%,甘露醇50%,交联聚维酮6%,矫味剂为阿斯巴甜/草莓香精,按2:1的比例占处方量的6%时所制备的处方表面光滑,口感良好,体内外崩解时间均在30 s内;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得富马酸喹硫平平均回收率为98.56%,平均RSD为1.85%,日内和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5%。结论:处方设计合理,制备工艺可行,符合用药要求;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重现性好、专属性强,测定准确快速,产品质量可控。
目的:探讨健脾疏肝颗粒对链脲佐菌素(STZ)糖尿病模型小鼠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方法: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CNTL)、空白干预组(JPSG)、模型对照组(STZ)、药物低剂量组、高剂量组(STZ+JPSGD、STZ+JPSGG)各6,6,12,12,12只,健脾疏肝颗粒或纯化水灌胃20 d,检测小鼠空腹血糖(FBG)、胰岛素(FINS)、血脂、胰高血糖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以及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STZ+JPSGD组、STZ+JPSGG组小鼠FBG、FINS、HOMA-IR、血脂、胰高血糖素均显著趋于正常,SOD、MDA、GSH-Px活性明显改善,GLP-1表达接近空白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健脾疏肝颗粒对STZ模型小鼠具有明显降糖、降脂作用,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抗氧化作用、调节GLP-1表达和FINS、胰高血糖素水平来发挥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目的:观察三味皂矾汤的抗炎作用,为该药的开发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选择大鼠棉球肉芽肿、鸡蛋清致大鼠足肿胀和甲醛致大鼠足肿胀等实验模型观察三味皂矾汤的抗炎效果。结果:三味皂矾汤对大鼠棉球肉芽组织的增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最高达到31.82%(P<0.01),对1~6 h内蛋清致大鼠足肿胀的抑制率最高达到31.61%(P<0.01),对1~24 h内甲醛致大鼠足肿胀的抑制率最高达到20.09%(P<0.01)。结论:三味皂矾汤对亚急性吞噬细胞的浸润性炎症和对慢性增殖性组织变异性炎症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目的: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和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是临床常用的两种丹酚酸类注射剂,两者主要成分均为丹酚酸B,本文以丹酚酸B为检测指标,初步探究两种注射剂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情况。方法:雄性ICR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组)、B组(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组),剂量均为250 mg·kg-1(以丹酚酸B含量计),两组每次随机(数字表法)取5只小鼠于尾静脉注射,1,5,10,15,30,60 min后摘眼球取血并颈椎脱臼处死,迅速分离心、肝、脾、肺、肾、脑组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血清及各组织中丹酚酸B的含量。结果:给药1 min时,B组肝、脾、肾组织的丹酚酸B含量显著高于A组(P<0.05);给药10 min时,B组小鼠心、脾、肺、脑组织中丹酚酸B的浓度显著高于A组(P<0.05);给药15 min时,B组小鼠心、肝、脾、肺、肾组织中丹酚酸B的浓度均显著高于A组(P<0.05);给药30 min时,B组小鼠肝、脾、肺、肾、脑组织中丹酚酸B的浓度均显著高于A组(P<0.05);给药期间,B组脑组织中丹酚酸B的含量均高于A组,且5,10,30 min时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本实验初步研究了两种丹酚酸注射剂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规律,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的脑药浓度高于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可能与其制剂中所含甘露醇开放血脑屏障作用有关。
目的:研究不同剂型的双氯芬酸钠对兔眼炎症的抗炎效果。方法:36只新西兰大白兔按抛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前房穿刺,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实验组分别给予眼药水、眼膏、眼用膜剂,观察疗效,以房水中蛋白含量为指标,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双氯芬酸钠不同制剂的抗炎效果:膜剂组 > 眼用软膏剂组 > 眼药水组(P<0.05)。结论:膜剂在眼科中的抗炎作用较好,适宜眼科患者术后选用。
目的:探讨五谷虫提取物凝胶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作用的影响。方法:取雄性SD大鼠75只,建立大鼠深Ⅱ度烫伤模型,随机分为A组(给予五谷虫提取物凝胶),B组(给予京万红软膏),C组(给予凝胶基质);每组25只,连续给药14 d。每组随机取5只,观察烫伤后创面形态变化,记录愈合时间。烫伤后第4,7,10,14天每组各取5只大鼠,计算创面愈合率后,取各时间节点大鼠创面并分为双份,一份用于测定创面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一份用于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胶原等指标,并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创面中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五谷虫提取物凝胶可提高创面愈合率,缩短愈合时间,增加创面羟脯氨酸含量,促进创面成纤维细胞迁移、增殖,毛细血管新生、胶原蛋白表达增加,并提高EGF和bFGF的表达。结论:五谷虫提取物凝胶具有促进烫伤创面愈合的作用。
目的:系统评价柳氮磺吡啶治疗成人斯蒂尔病超说明书用药的合理性。方法:查询国内外网站柳氮磺吡啶的最新版药品说明书、权威指南和诊疗规范,收集柳氮磺吡啶的全部适应证。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Clinicaltrials、CBM、CNKI、VIP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限为从建库至2015年10月,收集柳氮磺吡啶治疗成人斯蒂尔病超说明书用药研究文献,对该药治疗成人斯蒂尔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系统性评价。结果:国内外最新版的说明书均未找到柳氮磺吡啶治疗成人斯蒂尔病的适应证,仅有中华风湿病学杂志刊出的《成人斯蒂尔病诊断及治疗指南》(2010年)和中华医学会编著的《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分册》(2005年)提及柳氮磺吡啶可以用于治疗成人斯蒂尔病。查询所有数据库,尚未找到柳氮磺吡啶治疗成人斯蒂尔病的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仅有少数的病例报道、回顾性分析、观察性研究等文献报道了该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论:目前有关柳氮磺吡啶治疗成人斯蒂尔病的推荐证据等级较低,尚需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证实本药的有效性,且该药在治疗过程中存在潜在的严重安全性问题,因此建议成人斯蒂尔病患者应避免使用柳氮磺吡啶。
目的:探讨波生坦联合西地那非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择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某院收治的90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5例。对照组患儿给予西地那非治疗,试验组患儿给予波生坦联合西地那非治疗,两组患儿均治疗3个月。评价并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检测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WHO肺动脉高压功能分级。采用右心导管检测测量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平均肺动脉压(mPAP)和肺血管阻力(PVR)。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46,P=0.003 6)。治疗前,两组WHO肺动脉高压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WHO肺动脉高压功能Ⅱ级患儿均明显多于治疗前,WHO肺动脉高压功能Ⅲ级、Ⅳ级患儿均明显少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试验组WHO肺动脉高压功能Ⅱ级患儿均明显多于对照组,WHO肺动脉高压功能Ⅲ级、Ⅳ级患儿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mPAP、PV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mPAP、PVR均明显小于治疗前,并且试验组患儿的mPAP、PVR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P=0.908)。结论:波生坦联合西地那非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联合运动疗法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患者心脏康复作用的影响。方法:纳入冠心病PCI术后1个月内的患者90例,随机分成治疗A组、治疗B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A组在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并联合运动疗法、B组在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对照组仅给予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观察期为6个月。监测3组患者的6 min步行试验(6MWT)的距离、6MWT时的心率及动脉血氧饱和度、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经(LVESD)、左室间隔厚度(LVIVS)、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正常舒张功能的比例。结果:组内比较:与治疗前相比,3组的6MWT的距离明显增多、6MWT时的心率明显降低、正常舒张功能的比例明显升高并且LVEF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A组分别与B组及对照组相比,6MWT的距离明显增加、6MWT时的心率明显降低、正常舒张功能的比例明显升高且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B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LVEF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6MWT的距离、6MWT时的心率及正常舒张功能的比例两组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曲美他嗪联合运动疗法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心脏康复效果优于常规的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围手术期应用对行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老年冠心病患者出血、血小板减少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某院2011年1月-2015年6月收治行DES置入老年冠心病患者共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00例)和观察组(100例),分别在术后给予常规二联抗血小板方案单用和在此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治疗,比较2组患者TIMI出血分级情况、血小板减少率及随访MACE发生率等。结果:2组患者TIMI出血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血小板减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随访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围手术期应用用于行DES置入老年冠心病患者可有效降低远期MACE发生风险,改善临床预后,且未导致术后出血和血小板减少情况加重。
目的:分析血液学指标在癫痫持续状态患儿中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某院接受治疗的癫痫持续状态患儿(观察组)及癫痫患儿(对照组)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儿108例,其中观察组52例,对照组56例。观察组患儿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285,P<0.001);观察组患儿外周血神经肽Y(NPY)(t=5.905,P<0.001)及甘丙肽(GAL)(t=6.399,P<0.00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GAL(r=-0.803,P<0.001)、NPY(r=-0.731,P<0.001)和TNF-α水平间均呈现显著负相关;GAL与NPY间呈现显著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r=0.720,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以17.2 ng·L-1为截点值,TNF-α诊断癫痫持续状态的敏感性为90.38%,特异性为78.57%,曲线下面积为0.90。结论:癫痫持续状态患儿外周血NPY、GAL及TNF-α水平升高,TNF-α对癫痫及癫痫持续状态的区分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目的:考察电解质、氨基酸、温度、pH等因素对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Ⅰ)调配的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稳定性影响。方法: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调配新生儿肠外营养液,分别于0,12,24 h考察其外观变化、测定其pH值、不溶性微粒数、乳粒粒径大小及粒度分布。结果:营养液的外观和pH均变化不大,电解质用量过多、高温(40℃)和pH过低(5.0)的营养液的平均粒径和聚合物分散性指数(PDI)均变大,40℃下放置的营养液和pH5.0的营养液在24 h均出现粒径大于5 μm的乳粒,占比均超过5.0%。结论:电解质、温度、pH的改变对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稳定性影响较大。电解质用量较多,温度较高,pH较低时,新生儿肠外营养液不稳定;氨基酸用量较多,新生儿肠外营养液较稳定。
目的:优化癌痛药物治疗,促进癌痛患者合理用药。方法:临床药师参与癌痛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结合患者癌痛特点,充分考虑其不良反应,建议医师调整相关治疗药物。结果:临床药师在本病例中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从混合性疼痛的滴定及不良反应方面,积极配合医师,为患者提供了合理的用药方案。经治疗后,患者的疼痛控制良好,不良反应得以缓解。结论:抗肿瘤专业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实践,可从药学的角度发挥优势,优化治疗方案,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目的:探究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患者性别、年龄、发生时间、过敏史、ADR/ADE临床表现及转归等指标作为考查项,采用回顾性研究,对2012年1月-2014年12月湖北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的1 533例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结果:1 533例ADR/ADE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46,主要发生在40岁以上的患者(87.28%),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30 min以内(72.08%)。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20.22%)、全身性损害(18.74%)、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17.78%)等。结论:提示参麦注射液可引起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临床用药时要给予足够重视,确保合理用药,密切关注患者的用药变化,加强ADR/ADE监测,提高用药安全性。
吉非替尼作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络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类靶向药物,广泛用于临床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但近几年的临床应用发现,肿瘤细胞对该类药物的敏感度逐渐下降,药物作用疗效呈现减低趋势,临床耐药问题逐渐凸显。近几年的深入研究表明,吉非替尼的耐药机制可能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旁路效应、EGFR信号传导路径和EGFR靶基因的二次突变有关,基于此以吉非替尼作用机制为出发点对其获得性耐药机制进行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