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重庆市范围内中药炮制技术传承现状,为进一步建立"重庆市中药炮制技术传承中心"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文献查阅、电话咨询和实地调研等方式,收集、整理和挖掘散落于民间的特色炮制技术、传承资料和传承人员信息,全面了解当今重庆市中药炮制技术传承现状。结果:此次调研共实地考察区县35个,建立了37位中药炮制技术传承人员档案,记录了传统炮制工具145份,收集了文字传承资料12份。结论:重庆市中药炮制技术传承现状及前景堪忧,传承人员严重流失,传承资料及传统炮制工具十不存一,加大传承保护力度迫在眉睫。
目的:探究女贞子与墨旱莲配伍前后化学成分变化,以期从化学层面阐释二者协同增效机制。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联用四级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分析两药配伍前后化学成分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法分析,根据高分辨质谱数据和元素组成等,对筛选到的潜在差异性成分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两药合提液和合并液化学成分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女贞苷、蟛蜞菊内酯等含量显著下降,而特女贞苷、橄榄苦苷等含量显著升高。结论:女贞子与墨旱莲配伍可显著提高三萜类、环烯醚萜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在合提液中的溶出量,为探明二者配伍协同增效机制的物质基础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中药对双侧卵巢摘除引起的骨质疏松大鼠mGluR5的影响。方法:取3月龄SPF级雌性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造模组(60只)行双侧卵巢摘除和假手术组(Sham group,10只)行假手术,术后30 d将造模组动物随机分为6组(10只/组):补肾活血方组(BSHX group)、龟鹿二仙胶组(GLEX group)、二仙汤组(EX group)、仙灵骨葆组药物对照组(XLGB group)及雌二醇药物对照组(EV group)各自按1 mL/100 g体质量给于相应的药物灌胃,假手术组(Sham group)和模型组(Model group)各自灌服等量的生理盐水。连续给药12周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Crosslaps)、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1NP)、TRA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的含量;测定大鼠的骨密度;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股骨骨骺Glu、mGluR5蛋白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Model组大鼠骨密度、血液PINP浓度、Glu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β-Crosslaps、TRAP浓度及mGluR5表达显著增高(P<0.01)。与Model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骨密度、PINP、Glu蛋白表达显著增高(P<0.05),β-Crosslaps、TRAP浓度及mGluR5表达显著降低(P<0.01),补肾活血组骨密度及Glu表达高于其他各治疗组。结论:补肾活血能有效防止去卵巢模型大鼠骨质疏松的形成,可能通过调节骨内谷氨酸进一步介导骨重建而发挥作用。
目的:建立糖肝煎浓缩丸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当归、白术、虎杖、黄连、柴胡、茵陈进行定性鉴别;采用显微鉴别法对茯苓和五味子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芍药苷和阿魏酸进行含量测定,色谱条件:色谱柱:WondaSil C18(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1;柱温:35℃;检测波长:230 nm和316 nm。结果:薄层色谱法可对当归、白术、虎杖、黄连、柴胡、茵陈进行定性鉴别,而且重复性较好;显微鉴别法可对茯苓和五味子进行定性鉴别;在该色谱条件下,芍药苷和阿魏酸分别在0.192 5~3.85 μg和0.04~0.80 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芍药苷和阿魏酸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1.5%和99.6%,RSD为1.70%和1.35%(n=6)。结论:该质量标准方法简便可靠,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可有效控制该制剂的质量。
目的:通过对左旋硫酸沙丁胺醇胶囊型粉雾剂可溶性载体的考察,筛选出最佳的载体材料及制备工艺。方法:对于可溶性载体辅料,采用纳米磨与喷雾干燥仪分别制备药物、辅料的颗粒物,测定颗粒的理化性质及肺部有效沉积率。结果:喷雾干燥仪制备后,载体粒径在25.35~52.94 μm之间,其中乳糖外观圆整,粒径为25.35 μm,乳糖的休止角为33.20°,乳糖的含水量最低为0.99%,压缩度为17.68%,有效沉积率为14.21%,符合药典对粉雾剂的要求。结论:喷雾制备的乳糖,其粉体性能良好,是适合左旋沙丁胺醇粉雾剂的载体材料。
目的:研究沙利度胺乳膏对小鼠皮炎湿疹模型的治疗作用及抗炎机制。方法:60只小鼠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沙利度胺乳膏低、中、高浓度组和阳性(氢化可的松)对照组(每组10只)。采用二硝基氯苯(DNCB)诱导小鼠慢性皮炎湿疹模型。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给予空白基质,其他用药组外用给药,1 d 2次,连续15 d。千分尺测量小鼠左右耳中部厚度,计算左右耳厚度差;电子天平称量左右耳片质量,计算左右耳质量差;HE染色观察小鼠耳组织病理学变化,并进行病理组织学评分;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中TNF-α、IL-2、IL-4、IL-12、IL-18的含量。结果:沙利度胺乳膏能减轻小鼠耳厚度,减轻耳部炎症程度,升高其降低的IL-2、IL-4、IL-18水平,降低其升高的TNF-α、IL-12水平,并呈现良好的量效关系。结论:沙利度胺乳膏对皮炎湿疹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Th1和Th2平衡有关。沙利度胺乳膏有望开发成一种治疗慢性皮炎湿疹的新药。
目的:研究水飞蓟素胶囊促进大鼠胫骨骨折愈合的效果。方法:选取健康雌性SD大鼠72只,采用开放式截骨骨折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3组,对照组(CK组)每日灌服蒸馏水,观察组(SIL组)给予水飞蓟素100 mg·kg-1·d-1灌胃,阳性对照组(JTG组)给予金天格0.48 g·kg-1·d-1灌胃,在术后2,4,6周各组分别处死8只大鼠,行血清生化检测碱性磷酸酶(ALP),行离体胫骨骨矿物质密度(BMD)测定。组织行HE染色观察骨折愈合的病理变化,同时拍X线行影像学评估。结果:(1)血清ALP水平:在术后2周,表现出JTG组高于SIL组,并高于CK组(JTG vs. SIL,P<0.05;SIL vs. CK,P<0.05;JTG vs. CK,P<0.01)。但在第4、第6周,3组ALP含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BMD值在3个时段均显示JTG组高于CK组(P<0.05),SIL组高于CK组(P<0.05),但JTG组与SIL组无统计学差异。(3)影像学评分:术后2周和4周,JTG组、SIL组高于CK组(P<0.05),但两组间无差异,而术后6周各组之间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4)HE染色:在第2,4周,骨折愈合评分JTG组高于SIL组,并高于CK组(JTG vs. SIL,P<0.05;SIL vs. CK,P<0.05;JTG vs. CK,P<0.01),而术后6周3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SIL组早期即出现肉芽组织纤维化过程,并在相同的时间点其软骨细胞数量多于对照组。结论:水飞蓟素在早期具有明显的促进大鼠胫骨骨折愈合作用。
目的:研究DCLAK11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SRB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DCLAK11对HCC827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DCLAK11对HCC827细胞凋亡的影响;细胞划痕愈合实验检测DCLAK11对人脐静脉血内皮细胞HUVEC迁移的作用;免疫荧光实验检测DCLAK11对HCC827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磷酸化的作用;ATP竞争实验考察DCLAK11对EGFR激酶活性是否具有ATP竞争性特性。结果:DCLAK11显著抑制NSCLC细胞HCC827的细胞活性(P<0.01)及克隆形成;DCLAK11可诱导HCC827细胞发生凋亡;DCLAK11浓度及时间依赖性地抑制血管内皮细胞HUVEC的划痕愈合(P<0.01);DCLAK11抑制HCC827细胞EGFR的磷酸化;DCLAK11对EGFR激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具有ATP竞争性。结论:DCLAK11是ATP竞争性的小分子激酶抑制剂,可显著抑制NSCLC细胞HCC827的增殖及诱导该细胞发生凋亡,以上作用可能与DCLAK11抑制EGFR激活相关。此外,DCLAK11还具有抑制血管新生的作用。
目的:探讨克癌新丸对小鼠肝癌H22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对荷瘤小鼠免疫的影响。方法:在ICR小鼠右腋皮下注射小鼠肝癌H22细胞,建立小鼠移植性肿瘤模型,通过瘤重计算抑瘤率,观察克癌新丸对H22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采用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试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Elisa法测定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2、IL-12的水平及利用Western-blot检测瘤组织中IL-2、TNF-α的蛋白表达,观察克癌新丸对H22移植瘤小鼠免疫的影响。结果:在200,400,800 mg· kg-1时克癌新丸对H22的抑瘤率分别为23.12%,38.71%和48.92%,且能提高H22移植瘤小鼠的胸腺和脾指数;克癌新丸能增强H22移植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提高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2、IL-12的水平,上调瘤组织中IL-2、TNF-α的蛋白表达。结论:克癌新丸明显抑制H22移植瘤的生长,具有较强的体内抗肿瘤活,其机制可能与增强移植瘤小鼠的免疫有关。
目的:研究基于时空变化的桑寄生中广寄生苷、槲皮苷、槲皮素含有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双波长切换法测定来源于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的桑寄生样品中广寄生苷、槲皮苷、槲皮素含量,样品采用甲醇超声提取方法制备。色谱条件:Ultimate®XB-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A)-甲醇(B)-0.1%磷酸溶液(C),梯度洗脱(0~25 min,3% A,39% B;25~45 min,3% A~23% A,39% B~19% B),流速:1.0 mL·min-1,柱温:25℃,双波长切换检测(0~25 min,254 nm;25~45 min,365 nm)。结果:广寄生苷、槲皮苷、槲皮素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99 2~1.984 0 μg(r=0.999 9),0.225 4~4.458 0 μg(r=0.999 9)和0.125 8~2.516 0 μg(r=0.999 7),平均加样回收率(n=5)分别为98.39%,97.08%和98.15%。不同产地桑寄生药材茎枝中广寄生苷、槲皮苷、槲皮素含量分别为0.000 0~0.021 5,0.214 3~0.892 0和0.000 0~0.023 1 mg·g-1,叶中为0.000 0~0.096 3,2.265 3~5.998 7和0.000 0~0.156 9 mg·g-1;不同采收期桑寄生药材茎枝中广寄生苷、槲皮苷、槲皮素含量分别为0.000 0~0.022 5,0.159 6~0.825 3和0.000 0~0.040 9 mg·g-1,叶中为0.021 8~0.095 5,2.261 0~5.998 7和0.026 3~0.210 3 mg·g-1。结论:该方法准确度高、简便快捷、重复性好,可作为桑寄生药材的质量控制标准。
目的:制备大蒜素-羟丙基(HP)-β-环糊精(CD)包合物滴鼻液并对其工艺进行优化。方法:以HP-β-CD对大蒜素进行包合,以包合物收率、滴鼻液中大蒜素含量为综合评价指标,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对大蒜素滴鼻液的工艺进行优化,考察HP-β-CD与大蒜素比例、包合温度、包合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并对大蒜素包合物进行红外、紫外和显微鉴别。结果:大蒜素滴鼻液的最佳制备工艺为:以水为包合溶媒,HP-β-环糊精和大蒜素的比例为32:1,搅拌速度200 r·min-1,包合温度35℃,包合时间1.5 h。在此条件下,大蒜素的包合率达到90.25%。红外、紫外和显微鉴别结果均表明,大蒜素以包合物形式存在于滴鼻液中。结论: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所得大蒜素HP-β-CD包合物滴鼻液的制备工艺合理可行,为大蒜素液体制剂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基础。
目的:建立肾移植受者术后咪唑立宾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分析方法,测定咪唑立宾浓度并探讨肌酐清除率对咪唑立宾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HPLC色谱柱XDB-C18(150 mm×4.6 mm,5 μm);流动相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0~2 min 70% A,2~4 min 40% A,4~7 min 70% A;流速0.6 mL·min-1;电喷雾离子源ESI负离子模式。肾移植受者术后口服咪唑立宾(100 mg bid),在初次服药后第10日与第15日分别于服药前半小时和服药后3 h测定血药浓度,观察肌酐清除率对药物浓度的影响。结果:目标化合物咪唑立宾与内标BA-TPQ的离子质荷比(m/z)分别为258.2→126.1和278→91.1。二者分离完全,保留时间分别为2.14 min和2.74 min,提取回收率稳定,日内、日间精密度RSD低于15%,血浆样品在低温环境中稳定。肾移植受者血药浓度监测表明,咪唑立宾浓度与肌酐清除率高度相关,随肌酐清除率降低而升高,不良反应可能与峰浓度高有关。结论:肾移植术后监测咪唑立宾血药浓度,根据肌酐清除率调整给药剂量,有助于降低排异反应,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目的:探讨左炔诺孕酮诱导体外人子宫肌瘤细胞凋亡的抗肿瘤机制。方法:单层细胞培养后,使用MTT法分析左炔诺孕酮对人子宫肌瘤细胞增殖作用;使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左炔诺孕酮对人子宫肌瘤细胞周期与凋亡的影响;使用Western-blot法分析左炔诺孕酮对人子宫肌瘤细胞P53凋亡通路的影响。结果:左炔诺孕酮对人子宫肌瘤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左炔诺孕酮促使人子宫肌瘤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并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左炔诺孕酮激活人子宫肌瘤细胞P53凋亡通路而引起细胞发生凋亡。结论:左炔诺孕酮引起人子宫肌瘤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并使细胞发生凋亡,进而抑制其增殖,这可能与该药物上调P53蛋白的表达,并激活Bcl-2介导的线粒体凋亡途径有关。
目的:研究不同干燥方法对白及花营养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旨在明确白及花的最佳干燥方式。方法:以6种不同方法对白及花进行干燥,通过色度仪测定其色差,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其花青素、多糖、总黄酮和总酚的含量,并评价了不同干燥条件下白及花清除DPPH自由基和还原力差异。结果:真空50℃干燥工艺能够较好的保存白及花原有的鲜艳色彩和花青素含量,提高醇提物得率和减少多糖、总黄酮和总酚的损失,该方法干燥的白及花具有较好的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和还原力。结论:上述白及花产地加工工艺不仅可最大程度保持其外观及内在品质,而且具有较好的抗氧化功效,建议生产实践中根据该工艺适当调整并加以利用制备干花和深入开发白及花产品。
目的:制备帕利哌酮缓释片,并对其在Beagle犬体内的药动学进行评价。方法:首先制备含有帕利哌酮的缓释片芯,再将其通过压制包衣的手段包埋在同样含有帕利哌酮的缓释材料中,压片制得。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以自研缓释片和原研制剂(芮达®)在pH 6.8磷酸盐缓冲液(PBS)中释放行为的相似性为评价指标,优化自制缓释片的处方;以Beagle犬为模型,考察了自制缓释片和原研制剂的体内药动学行为,采用液-质联用(LC-MS/MS)法测定血浆中帕利哌酮浓度,并采用非房室模型计算两制剂的药动学参数。结果:优化后的自制缓释片与原研制剂在pH 6.8磷酸盐缓冲液中的释放行为相似(相似因子大于50),自研缓释片与原研制剂的Cmax为(76.79±67.88)ng·mL-1和(76.86±59.80)ng·mL-1,AUC(0→∞)为(1 643.92 ±1 307.79)ng·mL-1·h和(1 652.33±1 249.45)ng·mL-1·h,提示两制剂相似。结论:通过压制包衣制备帕利哌酮缓释片可实现与原研制剂(芮达®)达到一致的目的。
目的:评价西咪匹韦治疗基因1型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EMBASE、PubMed、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linicaltrials.gov、CNKI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关于西咪匹韦治疗基因1型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起始日期为2000年1月1日,截止时间为2016年8月8日。采用RevMan5.3对纳入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7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入选本Meta分析,共纳入2 301例患者。分析结果显示西咪匹韦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持续早期病毒应答(SVR12)、持续病毒学应答(SVR24)等获得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 1),病毒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0 1);100 mg组西咪匹韦RVR,SVR12,SVR24,病毒复发率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而150 mg组除了SVR24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01)。西咪匹韦组一般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临床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中除了对光敏感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其余不良反应如皮疹、瘙痒、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事件发生率均与对照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西咪匹韦用于治疗基因1型丙肝具有较好疗效及安全性。100 mg西咪匹韦较150 mg西咪匹韦用于治疗基因1型丙肝疗效更佳。
目的:观察巴曲酶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极重度突发性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5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基础治疗相同情况下,治疗组使用巴曲酶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对照组单独使用前列地尔,疗程10 d,观察2组患者听力及伴随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对极重度突发性聋听力改善的总有效率为70.0%,对照组为46.1%,2组间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对伴随症状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同时临床观察期间的2组均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巴曲酶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极重度突发性聋是具有良好的疗效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目的:探讨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使用大黄红藤消炎方治疗后对其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急性重型胰腺炎患者80名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与观察组按随机法进行分配,对照组40名采用常规一般治疗,观察组40名除常规治疗外加用大黄红藤消炎方辅助治疗,比对两组间DAO、D-乳酸与内毒素水平,记录初次排便时间、腹胀改善时间、腹痛改善时间,比较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前对照组DAO、D-乳酸与内毒素水平和观察组相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DAO、D-乳酸与内毒素水平相比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初次排便时间、腹胀改善时间、腹痛改善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使用大黄红藤消炎方辅助治疗后能够促进肠道蠕动,改善肠麻痹,更加有效降低DAO、D-乳酸及内毒素的值,从而起到保护肠黏膜屏障,改善重症胰腺炎患者预后的作用。
目的:分析利培酮导致迟发性运动障碍不良反应的临床用药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15年我院上报的10例利培酮致迟发性运动障碍的药物不良反应,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原患疾病、药物剂型及剂量和发生迟发性运动障碍的潜伏期及临床表现、治疗措施及转归,探讨利培酮导致迟发性运动障碍的特点。结果:10例患者中,男女性各有5例。用药至发生迟发性运动障碍的潜伏期为13~3 505 d,其中用药后1年内发生者6例(占60.0%)。10例患者中,有5例次患者出现颈部异常表现,4例次患者出现肢体扭转,肢体姿势异常或步态异常等症状,6例次患者出现口唇舌部异常动作。10例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后均采取减量、停用利培酮换用其他抗精神病药、密切观察或对症治疗。5例患者好转,4例虽经减量停药或对症处理,仍有后遗症。结论:利培酮所致的迟发性运动障碍临床表现以口唇舌部异常动作,颈部及肢体异常表现为主,其症状多较为严重,可能产生后遗症。另外,小剂量、短期服用利培酮也可能导致迟发性运动障碍,临床用药需谨慎。
目的:探讨应用尿清舒颗粒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湿热下注证)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采用分层区组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平行对照、多中心的临床试验研究方法,应用尿清舒颗粒对444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进行为期4周的治疗,其中观察组333例,给予尿清舒颗粒与前列腺胶囊模拟剂,对照组111例,给予前列腺胶囊与尿清舒颗粒模拟剂。以西医症状积分(慢性前列腺炎NIH-CPSI症状评分)、中医症候疗效和单项症状积分、前列腺触诊、前列腺液常规检查为观察指标,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一般体格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心电图和肝肾功能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以评价其有效性与安全性。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在NIH-CPSI症状评分中,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西医症状单项积分评分中,排尿症状评分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中医症候总积分组间比较,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在中医症候愈显率及总有效率进行组间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单项症候比较,在"尿急、尿痛、舌质"三个单项症状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单项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前列腺触诊及前列腺液常规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试验前后血、尿、便常规及心、肝、肾功能检测均未发现明显异常。结论:尿清舒颗粒治疗非细菌性慢性前列腺炎(湿热下注证)疗效确切,临床服用安全,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值得推广使用。
目的:分析大剂量伊马替尼、达沙替尼和尼洛替尼治疗对标准剂量伊马替尼耐药的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的成本效用。方法:计算三种治疗方案下患者的效用和花费的成本,在马尔可夫模型(Markov)中以3个月为周期进行5年的模拟并对结果做成本效用比较。结果:尼洛替尼治疗方案累计成本为1 595 289.10元,健康效用为1.276 4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相比于尼洛替尼,大剂量伊马替尼组的增量成本效用比(ICUR)为-22 759 433.08(¥/QALYs),达沙替尼组为-30 960 469.51(¥/QALYs)。结论:尼洛替尼方案累计成本最低且获得最多的QALYs,为绝对优势方案。
目的:调查分析某院老年住院患者潜在不适当用药情况,并考察2种标准适用性。方法:分别以Beers标准和中国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目录为依据,对该院1 000例老年住院患者潜在不适当用药情况进行评估分析。结果:1 000例老年住院患者平均年龄为(70.38±8.28)岁,平均患病(6.35±3.50)种,平均用药品种(14.89±7.08)种。依据Beers标准,480例(48.00%)存在潜在不适当用药,共673项;依据中国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目录,585例(58.50%)存在潜在不适当用药,共896项。结论:中国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目录及Beers标准在评估老年患者潜在不适当用药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应结合临床药师的专业技能,综合评价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依据和参考。
目的:探讨负面清单法干预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临床用药的效果。方法:分析某院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的临床使用现状,利用负面清单法进行干预,总结干预后不合理用药改进效果。结果: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不合理用药集中表现在适应证方面,如超适应证、无适应证和诊断不明确三方面。干预后,不合理率由干预前99.43%降至34.12%。其中超适应证现象由85例(48.57%)降为14例(16.47%);诊断不明确从78例(44.57%)降至7例(8.24%);无适应证给药由11例(6.29%)降为8例(9.41)%。结论:负面清单法规范该院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用于合理用药质量管理。
目的:分享中药饮片处方点评的方法,促进中药饮片合理使用。方法:根据处方管理办法(2007)、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2010)、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2010)等相关内容,并参考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华本草》、2006年版《中药大辞典》、2002年版《江苏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等相关典籍,修订中药饮片处方点评的具体方法。结果:分享某院中药饮片处方点评的细则和处方点评工作表,提出促进中药饮片合理使用的干预方法。结论:制定的中药饮片处方点评细则和设计的处方点评工作表可为规范中药饮片处方点评提供参考,提出的干预方法可促进中药饮片的合理使用。
目的:加强对静配中心多个环节质量控制,降低退药率。方法:分析医院静配中心退药情况及原因,对各工作环节进行梳理,制定相应措施如加强审方人员培训,调整记账、发药时间并优化排班,加强药品管理,加强与临床沟通等,进行质量控制。通过比较实施质量控制前(2016年3-7月)与实施后(2016年8-12月)的退药比例评价相关措施的效果。结果:实施后退药率由5.94%下降到2.01%,降幅达66.16%;实施后还药差错率由0.007%下降到0.001%;浪费组数由0.004%下降到0.001%。结论:通过多环节质量控制,有效地减少了退药的发生,提高了静配中心工作效率。
亚洲国家使用中草药(traditional Chinese herb medicines,TCHMs)治疗疾病的历史悠久。中草药的活性成分通常在多个靶点发挥协同治疗作用,但其常规成分的疗效低于西药。中草药的复杂功效致使评价其疗效及阐明其作用机制极具挑战性,也阻碍了其被广泛认可与应用。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研究大量低分子内源性代谢物的代谢途径反映机体的基础代谢状态。近年来,人们致力于利用代谢组学阐明中草药的疗效、探索其机制并确定可能的生物标记物,成果丰硕。本文对代谢组学研究结果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为其在评估中草药药理作用和开展中草药代谢研究提供参考。
黑种草(Nigella),属毛茛科,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地中海地区和北非,我国新疆、西藏和云南也有种植。作为药用的黑种草主要有3种,分别是瘤果黑种草(Nigella glandulifera)、果黑种草(Nigella sativa)和黑种草(Nigella damascena)。黑种草的种子(以下简称"黑种草子")含有多种成分,包括生物碱、皂苷、不饱和脂肪酸、挥发油等,具有抗氧化、抗炎等药理作用。黑种草子很早就被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哮喘、头痛、糖尿病等。近几年发现黑种草子油通过减少药物蓄积、抗氧化、抗炎、抗凋亡和抗纤维化对药物性肾损害也有改善作用。笔者对近年来有关黑种草子油改善药物性肾损害的作用机制做一综述,为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