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汇总中国专家提出的罕见病和罕用药问题及其政策建议,为我国未来的罕见病和罕用药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对近32年(1984~2016年)国内发表的文献进行检索,较全面地获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罕见病和罕用药问题研究资料,参考国际循证卫生服务中心制定的评价标准,对所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研究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结果:最终纳入359篇文献(24.95%),其中,271篇(75.49%)涉及我国专家关注的罕见病和罕用药问题,如罕见病缺乏明确定义,罕见病的诊断水平低,法律保障机制缺失,医药产业缺乏利润动机,罕用药的可负担性和供应及时性差等;251篇(69.91%)提出了对应的政策建议,包括明确罕见病和罕用药界定标准,提高医生的诊断水平,建立覆盖药品生命周期的激励制度,将可治疗的罕见病纳入大病医保范围,建立多元筹资机制和全国罕见病数据库。结论:罕用药蕴含着巨大市场潜力和社会价值,应促进建立罕见病与罕用药从研发到使用的激励与保障机制。
目的:研究湖北巴戟天是否对D-半乳糖所致衰老模型小鼠具有抗衰老作用。方法:60只昆明种雄性小鼠随机分成6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维生素E(VitE)阳性对照组(100 mg·kg-1·d-1)和湖北巴戟天醇提物低、中、高3个剂量组(15,30,45 mg·kg-1·d-1)。除正常组颈背部皮下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外,其余各组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150 mg·kg-1·d-1)建立衰老模型,为期60 d。统计各组小鼠在跳台和Morris水迷宫实验中错误次数或穿越次数,计算各组小鼠的脏器指数,测量血清及脑组织中SOD、CAT、GSH-Px活力和MDA含量,并测定各组小鼠脑细胞凋亡指数。结果:湖北巴戟天醇提物3个剂量组均能减少跳台错误次数(P<0.05或P<0.01),增加水迷宫穿越次数(P<0.05或P<0.01);升高小鼠血清及脑组织中SOD、CAT、GSH-Px活力(P<0.01),降低MDA含量(P<0.05);提高衰老小鼠脑、胸腺、脾脏和睾丸及附睾指数(P<0.05或P<0.01),减少细胞凋亡(P<0.01),呈剂量依赖性。结论:湖北巴戟天对D-半乳糖所致衰老模型小鼠具有较好的抗衰老作用。
目的:采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建立了同型半胱氨酸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研究阿魏酸钠对胞外同型半胱氨酸损伤的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阿魏酸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活性的影响;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与不同浓度阿魏酸钠和同型半胱氨酸共同孵育后,直接观察同型半胱氨酸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形态的影响,检测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成酶、内皮素、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含量变化及相应阿魏酸钠的保护作用。结果:阿魏酸钠能够减少同型半胱氨酸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损伤,降低同型半胱氨酸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产生的氧化压力,减轻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泌功能异常。结论:阿魏酸钠能够缓解同型半胱氨酸导致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功能障碍。
目的:建立精神科药物的中毒筛查平台,辅助临床精神科药物中毒病患的诊断与急救。方法:依托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仪,建立目前常用精神科药物的检测方法;采集疑似精神科药物过量或中毒病患的胃液、尿液或血液,处理后采用LC-MS/MS进行快速筛查和定量,获得药物浓度,及时进行药物剂量调整及中毒抢救,并进行复查。结果:本中毒筛查平台共收到院内外急诊病例1 183例。药物过量或中毒病例中前四位氯氮平占34.09%,镇静催眠药占29.54%,喹硫平占15.91%,氨磺必利占11.36%。儿童药物中毒半数由药物误服引起,误服的药物排名前三位为:五氟利多、氟哌啶醇和氯氮平。以上患者经剂量调整或抢救结束后再次复查,血中药物降至安全范围或完全消除。结论:本平台的建立可以快速获取患者中毒药物信息,提高临床医生确诊率,减少患者在中毒剂量的暴露时间,缩短转归时间。
目的:提高自微乳缓释片中西罗莫司(SRL)的稳定性。方法:考察SRL在不同pH条件下的稳定性,再利用柠檬酸或苹果酸调节自微乳的pH并制备缓释片,利用铝塑材料对自微乳缓释片进行包装,考察在高温、高湿和强光照射条件下SRL的含量变化。结果:SRL原料药在高温、高湿和强光照射条件下稳定,市售片中的SRL含量仅在强光照射下少量降低,而自制自微乳缓释片中的SRL在高温和强光照射试验下均不稳定。自微乳的碱性环境可能是导致SRL高温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测定发现SRL稳定的pH为4.5~5.8。利用苹果酸和柠檬酸均可提高自微乳中药物的高温稳定性,使(40±2)℃条件下,缓释片中药物的含量达到98%以上。苹果酸的吸湿性导致片重增加,表面有湿润感,因此确定选用0.20%的柠檬酸作为pH调节剂。光照对自微乳缓释片中的药物有不利影响,采用铝塑包装(内含暗黑色避光层),可使SRL含量由94.06%提高至99.37%。综合应用0.20%柠檬酸和铝塑包装所得的SRL自微乳缓释片在高温、高湿和强光照射条件下,10 d时的含量均在99%以上。结论:经铝塑包装的含0.20%柠檬酸的SRL自微乳缓释片,在高温、高湿、强光照射条件下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目的:制备紫杉醇mPEG-PLA共聚物胶束(PM-PTX),优化处方及工艺。方法: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PM-PTX,通过星点设计一效应面优化法设计和优化处方工艺,并评估药物的体外释放。结果:以投药量和水化体积作为自变量,包封率和载药量作为因变量,行多元线性回归及二次多项式拟合,优选最佳处方工艺并进行验证,得最优工艺条件为投药量2.71 mg,水化体积7.04 mL。按照优化处方制得的PM-PTX包封率为(83.04±1.96)%,载药量为(15.01±0.28)%,与预测值的偏差分别为1.91%和0.99%。PM-PTX溶液为无色透明,透射电镜下显示胶束呈类圆形,胶束粒径为(87.74±2.3)nm,多分散指数为0.259±0.014,Zeta电位为(-1.22±0.133)mV。在3种pH环境下,胶束的药物释放速率无明显差异(P>0.05),96 h的累积释放率分别为(92.19±3.17)%,(88.37±5.62)%和(86.04±2.16)%(pH=5.8,7.2,7.4)。结论: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对PM-PTX的制备工艺优化有效,所建立的模型预测性良好。
目的:研究硫酸酯化天麻多糖(Sulfated Gastrodia elata polysaccharides,GEPs)的制备和GEPs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氨基磺酸-甲酰胺法制备GEPs,测量其硫酸根取代度,并采用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法(1HNMR)鉴定其结构。测定GEPs对二苯代苦味酰肼(DPPH)、羟基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O2-·)的清除作用,以及GEPs的还原力。结果:将所得的粗天麻多糖用DEAE-52纤维素柱层析分离,得到两个产物GEP和GEPⅡ,分别将GEP和GEPⅡ经Sephadex G-100凝胶柱纯化,发现GEP和GEPⅡ为纯天麻多糖,且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2 882和4 120。将GEP和GEPⅡ进行硫酸酯化修饰后,经FT-IR和1HNMR检测鉴定分析,结果表明修饰成功。GEP、GEPⅡ、GEPs和GEPⅡs都有清除DPPH、OH·和O2-·的能力以及较强的还原力,并且表现出浓度依赖性。将结构修饰前后的多糖抗氧化活性进行对比,发现GEPs和GEPⅡs对DPPH、OH·和O2-·的清除率和还原力都要强于GEP和GEPⅡ。结论:天麻多糖经硫酸酯化修饰后,抗氧化活性有所提高,为研究GEPs的生物活性提供了实验依据。
目的:建立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鼠血浆内欧前胡素及异欧前胡素的方法,并进行灌胃及静脉注射后药动学研究。方法:血浆样品经乙醚萃取,吸取上层液置于氮气流下吹干,甲醇溶解后取20 μL进行检测。采用Agilent 1100型液相色谱仪,Hypersil ODS2(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Agilent C18(12.5 mm×4.6 mm)预柱,流动相为甲醇-水(70:30),流速为1.0 mL·min-1,紫外波长为300 nm,进样体积为20 μL,蛇床子素作为内标物质。大鼠灌胃和静脉注射欧前胡素与异欧前胡素,定时剪尾取血测定血浆中药物浓度,药动学参数以3p97统计学软件处理。结果:欧前胡素及异欧前胡素浓度均为0.05~36.45 μg·mL-1时,线性较好(r=0.999 9);定量限均为0.05 μg·mL-1;日内、日间精密度RSD<15%;方法回收率均在80%~90%之间;低、中、高3个系列规格的血浆样品在4℃保存7 d、-20℃及-80℃各保存2个月后结果均保持稳定。灌胃给予含欧前胡素与异欧前胡素剂量均为30 mg·kg-1混合溶液,房室模型均拟合为一室模型:欧前胡素t1/2Ke(74.7±18.15)min,tmax(8.7±1.54) min,Cmax(1.15±0.16) μg·mL-1,AUC(124.42±44.74) μg·min·mL-1,CL/F(s)(0.25±0.1) L·kg-1·min-1,V/F(c)(24.44±3.55) L·kg-1;异欧前胡素t1/2Ke(60.48±14.22)min,tmax(8.6±1.21)min,Cmax(0.3±0.04)μg·mL-1,AUC(27.27±5.46) μg·min·mL-1,CL/F(s)(1.14±0.25)L·kg-1·min-1,V/F(c)(96.42±12.96)L·kg-1。静脉给予含欧前胡素与异欧前胡素剂量均为20 mg·kg-1混合溶液,房室模型均拟合为二室模型:欧前胡素t1/2β(85.64±23.25) min,AUC(1 152.02±555.25) μg·min·mL-1,CL(s)(0.022 8±0.014 2) L·kg-1·min-1,V(c)(0.73±0.31)L·kg-1;异欧前胡素t1/2β(89.28±29.02) min,AUC(210.26±75.76) μg·min·mL-1,CL(s)(0.105 4±0.034 1) L·kg-1·min-1,V(c)(2.74±0.6) L·kg-1。欧前胡素与异欧前胡素灌胃给药,其绝对生物利用度经过计算结果为7.20%与8.65%。结论:经方法学验证,此方法具有操作简单、专属性强和准确率高等特点,能满足大鼠体内中欧前胡素与异欧前胡素含量检测及药动学研究。
目的:研究阿魏酸钠能否改善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chronic unpredicted mild stress,CUMS)抑郁大鼠的抑郁样行为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UMS模型组、CUMS+氟西汀(10 mg· kg-1)组、CUMS+阿魏酸钠(50,100,150 mg· kg-1)组。采用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方法建立大鼠抑郁模型,造模完成后,连续灌胃给药21 d。旷场实验、糖水偏爱实验、强迫游泳实验检测大鼠的行为学变化;生物化学方法检测大鼠海马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及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海马炎症因子IL-1β、TNF-α、PGE2及IL-10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海马炎症因子IL-1β、TNF-α、PGE2及IL-10含量的变化。结果:行为学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旷场实验中模型组大鼠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得分降低(P<0.01),糖水偏爱实验中糖水偏爱度显著下降(P<0.01),强迫游泳实验中不动时间明显延长(P<0.01);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内ROS含量显著升高(P<0.01),SOD和CAT的活性显著降低(P<0.01),海马IL-1β、TNF-α、PGE2和IL-10 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阿魏酸钠和氟西汀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CUMS诱导的上述改变。结论:阿魏酸钠能明显改善CUMS所致的大鼠抑郁样行为,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海马氧化应激水平和改善炎症反应相关。
目的:探索临床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重症感染患者首次治疗药物监测(TDM)后的峰谷浓度及PK/PD参数达标情况。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患者哌拉西林血药浓度,以本研究组建立的简易数学模拟法为基础,分别计算fT>MIC ≥ 50%及100%的比例,并分析不同MIC值下各PK/PD目标值的达标情况。结果:58例患者的首次谷浓度为(31.68±44.33)μg·mL-1,峰浓度为(206.59±101.37)μg·mL-1,有5例(8.6%)患者首次谷浓度超过5 MIC,患者个体间变异较大;fT>MIC ≥ 50%及100%的达标率分别为62.07%和36.21%。58例患者中7例确认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病原菌感染(MIC ≥ 128 μg·mL-1),当按耐药菌的最低MIC值(128 μg·mL-1)计算时,其fT>MIC ≥ 50%及100%的达标率仅为28.57%和0。结论:有必要在重症感染患者中开展基于TDM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个体化给药方案设计。
目的:建立一种有效、灵敏、准确的可用于检测人脑脊液内万古霉素浓度的方法学。方法:色谱柱:Diamonsil C18(200 mm×4.6 mm,5 μm),流动相:乙腈-0.05 mol·L-1磷酸二氢钠溶液(pH 3.6)(9:91),流速:0.8 mL·min-1,紫外检测波长:236 nm,内标:去甲万古霉素,柱温:40℃,进样量:20 μL。结果:万古霉素峰与其他药物峰分离良好,不受脑脊液内源性物质干扰。在0.40~101.00 μg·mL-1范围内万古霉素浓度和两者峰面积比值呈线性关系(r=0.999 6),最低定量限0.40 μg·mL-1。万古霉素和内标的保留时间分别为13 min和10 min,日内和日间RSD均小于10%,低、中、高3个浓度提取回收率分别为60%、30.6%、28.8%。结论:此方法具有较高可行性,准确度高,适用于脑脊液中万古霉素浓度检测。
目的:建立和完善菥蓂药材的质量评价体系,为菥蓂的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采用薄层色谱法、HPLC法,以异牡荆苷为对照品,以甲苯-甲酸乙酯-甲酸(6:4:1)为展开剂、10%硫酸-乙醇溶液为显色剂进行定性鉴别;以DIONEX Acclaim120-C18(4.6 mm×250 mm,5 μm) 色谱柱,乙腈-0.4%乙酸(20:80)为流动相,柱温25℃,检测波长338 nm,流速0.8 mL·min-1,进样量20 μL,进行含量测定研究。结果:建立了菥蓂中异牡荆苷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异牡荆苷于0.325~1.950 μg(r=0.999 8)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标回收率为99.14%(RSD为0.69%,n=6);10个不同产地菥蓂药材中异牡荆苷含量平均值为0.346 8%。结论:薄层鉴别法联合高效液相含量测定可为菥蓂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测定维药青香茅中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使用SinoChrom C18色谱柱(5 μm,250 mm×4.6 mm),以甲醇-0.2%磷酸水溶液(41:59)为流动相,检测波长324 nm。结果: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在5.25~52.50 μ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方法平均回收率为:97.29%(RSD为1.23%),平均含量为57.912 1 μg·g-1。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测定维药青香茅中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含量。
目的:探讨柴胡疏肝散、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对α-干扰素(interferon-alpha,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疗效的观察及对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524例慢性乙型肝炎,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单药治疗组174例,联合中药治疗组174例,联合西药治疗组176例。单药治疗组采用IFN-α治疗24周;联合中药治疗组在IFN-α治疗基础上,采用柴胡疏肝散口服,每日1剂,疗程24周;联合西药治疗组在IFN-α治疗基础上,采用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150-mg tid 口服,疗程24周。观察3组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改变情况、中医症状疗效、ALT水平、HBV DNA定量、抗病毒治疗应答及治疗前、治疗8周、治疗24周的TNF-α、IL-6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24周后,联合中药治疗组症状积分改善程度最明显、中医症状疗效总有效率最高,联合西药治疗组次之,而单药治疗组最低(P<0.01,P<0.05)。完成IFN-α 24周治疗后,联合中药治疗组ALT改善程度、HBV DNA定量下降程度及完全应答率最高,无应答率最低,单药治疗组次之,而联合西药治疗组最低(P<0.05);治疗8周后联合中药治疗组及单药治疗组TNF-α、IL-6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联合西药治疗组TNF-α、IL-6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1),治疗24周后联合中药治疗组及单药治疗组TNF-α、IL-6水平较治疗8周明显下降(P<0.01),联合西药治疗组TNF-α、IL-6水平较治疗8周时无明显下降(P>0.05)。结论:INF-α联合柴胡疏肝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改善患者症状,增加INF-α抗病毒疗效,值得推荐联用,而联合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治疗可降低INF-α抗病毒疗效,不推荐联合使用,INF-α及柴胡疏肝散均可以通过上调TNF-α、IL-6水平通过免疫激活来清除病毒,二者联用可起到协同作用。
目的:从横断面角度了解某院注射用左氧氟沙星的临床应用情况,为加强左氧氟沙星的临床应用管理和优化给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连续多点横断面法对某院2014年8月至2015年3月每月13日注射用左氧氟沙星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合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PK/PD理论、左氧氟沙星特点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分别从用药目的、用药剂量、感染部位和联合用药等方面评判其用药合理性。结果:一日一次给药方案为224例(43.41%),一日两次给药方案为292例(56.59%);日剂量0.6 g为251例(48.64%),日剂量0.4 g为78例(15.12%),日剂量0.3 g为162例(31.40%),日剂量0.2 g为25例(4.84%);患者肌酐清除率在20~49 mL·min-1区间的药物利用指数为1.61,肌酐清除率在10~19 mL·min-1区间的药物利用指数为1.67,大于65岁老年患者药物利用指数为1.56;无适应证用药73例(14.15%),其中非手术无适应证用药17例(3.29%);手术预防用药56例(10.85%);未考虑患者年龄、肾功能和感染部位,给药剂量过高39例(7.56%),给药剂量过低69例(13.37%);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用药17例(3.29%);同类药物联合用药10例(1.94%),无指征三/四联用药31例(6.01%)。210例患者用药存在问题,总的不合理使用率40.70%。结论:左氧氟沙星PK/PD理论适用于其临床应用评价,判断其临床应用的合理性还需综合考虑患者肾功能、感染部位和手术部位。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胸腺五肽辅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为临床应用及辅助用药管理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各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6年1月),收集胸腺五肽辅助治疗COPD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试验、提取资料、评价方法学质量,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6 项研究,对研究进行合并分析,结果显示,胸腺五肽辅助治疗COPD,有效性高于常规治疗组[RR=1.18, 95%CI(1.05, 1.32),P=0.004],可使患者FEV1得到显著改善[SMD=0.64, 95%CI(0.20,1.09),P=0.005],使患者外周血CD4+水平[WMD=6.25,95%CI(3.02,9.48),P=0.000 1]及CD8+水平显著降低[WMD=-4.60,95%CI(-7.26,-1.94),P=0.000 7],CD4+/CD8+水平显著升高[WMD=0.42,95%CI(0.24,0.59),P<0.000 01]。结论:基于现有临床证据,胸腺五肽辅助治疗COPD具有一定临床疗效,但由于纳入研究证据强度较低,存在一定的偏倚风险,本研究结论尚需设计严格的临床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目的:系统评价ACEIs和ARBs对肾移植受者血红蛋白浓度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 CENTRAL、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截止至2016年7月,纳入肾移植受者接受ACEIs或ARBs治疗与安慰剂或空白对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评价纳入RCTs的偏倚风险,对同质性结果进行Meta分析,并评价结果的GRADE证据质量等级。结果:共纳入10个RCTs,受试者1 50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随访3月、6月、12月及12月以上,ACEIs或ARBs组血红蛋白浓度均低于安慰剂或空白对照组,MD、95%CI和P值分别为:SMD=-1.50, 95%CI(-2.10,-0.90);SMD=-0.40,95%CI(-0.77,-0.02),P=0.04;SMD=-0.79,95%CI(-1.20,-0.38),P=0.000 1;SMD=-0.72,95%CI(-0.84,-0.60),P<0.000 01。4个结果的GRADE证据质量等级分别为:中、低、低、中等质量。结论:基于当前证据,RAS抑制剂可降低肾移植受者的血红蛋白浓度。
目的:探讨3种蛇毒类凝血酶制剂在外科手术的止血有效性,并进行经济学分析,为临床选择最佳止血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抽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某院骨科腰椎手术及四肢骨折内固定术选用单一止血药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邦亭)、蛇毒血凝酶注射液(速乐涓)和注射用矛头蛇毒血凝酶(巴曲亭)的手术病例303例进行临床疗效和经济学研究。结果:邦亭、速乐涓和巴曲亭在腰椎手术及四肢骨折内固定术的止血临床有效率分别为76.31%,81.08%,75.00%和72.13%,76.92%,73.33%,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最小成本分析法进行经济学分析,3组患者除蛇毒血凝酶制剂费用和处理不良反应费用外的所有费用基本相等。邦亭组、速乐涓组和巴曲亭组及处理不良反应的费用在腰椎手术及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分别为384.7,451,1 189.1,443,506.1,1 223.4元,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邦亭组与速乐涓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巴曲亭组分别与邦亭组与速乐涓组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邦亭)和蛇毒血凝酶注射液(速乐涓)用于腰椎手术及四肢骨折内固定术术中止血的经济性明显优于注射用矛头蛇毒血凝酶(巴曲亭)。
目的:通过对肿瘤科辅助抗肿瘤中成药注射剂使用合理性的调查、干预和结果分析,探讨有效的干预措施和方法。方法:回顾性调查2014年1月-2014年12月肿瘤科所有住院病例中辅助抗肿瘤中成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评价其使用合理性,作为干预前期。自2015年1月起,临床药师通过参与肿瘤科临床用药实践,对不合理用药进行综合干预。在此基础上,调查2015年3月-2016年2月肿瘤科所有住院患者辅助抗肿瘤中成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评价其使用合理性,作为干预后期,并与干预前期各类调查数据进行对比。结果:干预后辅助抗肿瘤中成药注射剂使用率显著下降(P<0.01);合理使用率显著提高(P<0.01);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率显著下降(P<0.01)。患者功能状态(PS)评分改善率有所上升。结论:临床药师在促进辅助抗肿瘤中成药注射剂临床合理使用中大有可为,能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目的:观察真空包装的党参饮片在医院阴凉库的养护效果,为医院中药党参等易虫蛀类中药饮片的较长期贮藏方法提供参考。方法:将当地中药材市场购买的中药党参饮片通过真空包装,置于医院药库阴凉库养护,观察虫蛀情况,粉末显微观察,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党参饮片多糖和总黄酮含量,综合评价养护效果。结果:真空包装的党参饮片在医院阴凉库放置2年,未观察到虫蛀现象,显微特征无明显变化,不同取样阶段的党参多糖和黄酮含量没有显著性变化。结论:真空包装的党参饮片在医院阴凉库贮存可有效防止虫蛀和保持党参的品质,此方法亦可推广应用到其它易虫蛀的中药饮片的养护。
目的:调查西安市医疗机构临床药学工作开展状况,以促进临床药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方法:分级分类抽取西安市24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对其临床药师现场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医院基本信息、临床药师的基本情况、临床药学工作开展状况。结果:被调研医疗机构全职临床药师占60.2%,平均每位临床药师服务床位数为133.1±53.8(床/人)。各医疗机构中主要开展的临床药学工作有用药干预(95.8%)、药学咨询(91.7%)、细菌耐药监测(41.7%)、治疗药物监测(20.8%)。临床药师进行了查房(96.6%)、药品不良反应监测(95.8%)、合理用药培训(84.8%)、患者用药教育(80.5%)、重点患者药学监护(78.0%)、特殊管理药品药学监护(47.5%)、实习生和进修人员培训(61.9%)、疑难危重患者会诊(56.8%)、科研工作(42.4%)等临床药学工作。每天药学服务时间多为1~2 h(68.6%的临床药师)。三级医院、二级医院每日查房频次大于等于一次的分别为34.1%,3.5%。参与会诊的临床药师有67.1%认为"医师会参考临床药师提供的用药信息"。3.4%的临床药师认为"ADR监测工作开展很好且临床很支持"。三级医院临床药师更重视查房、ADR监测和科研工作(P<0.05),二级医院临床药师与护士沟通较多(P<0.05)。结论:西安市各级医疗机构临床药学工作已经普遍开展,但开展情况有差异,三级医院查房频次、ADR监测和科研工作重视程度较高,二级医院与护士沟通较多。
目的:分析我院2009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的发生特点,提取并发现风险信号,为优化药品安全性监测模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WHO不良反应术语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价表》等为标准,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对2009例有效ADR报告中患者年龄、给药途径、严重ADR涉及药物种类、ADR累及器官/系统、监测上报人员类型等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和统计分析。结果:2009例有效ADR报告中,60岁以上患者ADR的发生比例为34.15%,14岁及以下患者ADR的发生比例为7.22%;静脉滴注给药途径ADR的发生例数最高,肌肉注射给药途径ADR的发生例数最低。ADR涉及药物品种主要为心血管系统药物、抗微生物药物和抗肿瘤药物;ADR临床表现以全身性损害最为常见,其次分别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ADR报表上报人员以医师为主,占比为87.11%,药师上报例数最低,占比为0.99%;严重ADR主要涉及抗肿瘤药物、诊断用药(造影剂)和抗微生物药物。结论:在ADR日常监测过程中,抗感染药物、心血管药物及抗肿瘤药物是ADR监测重点药物类别,60岁以上和14岁及以下的患者是ADR监测重点人群,静脉滴注给药途径是ADR监测重点给药途径,皮肤及其附件病变是提示ADR发生的重要信号。临床ADR监测应重点关注上述影响因素,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实施个体化给药,进一步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目的:建立抑郁症住院患者用药教育的模式,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并为临床药师开展抑郁症用药教育提供规范化操作流程。方法:临床药师参与抑郁症住院患者的治疗过程,对患者进行全病程跟踪并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结果:建立系统、规范的抑郁症住院患者用药教育模式。结论:用药教育模式的建立有利于临床药师开展工作,提高患者对抑郁症以及药物治疗的认识和依从性。
目的:通过对门诊小金丸使用情况进行专项点评,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其合理使用。方法:抽取2016年6月10日-10月7日门诊药房患者处方共计1041张,对其适应证、用法用量、联合用药进行专项点评,分析其用药合理性,并对点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小金丸处方中不合格有142张,占13.6%,主要问题为诊断书写不规范及超说明书用药。有潜在风险处方24张,占3.3%,包括重复用药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结论:门诊小金丸处方的临床使用存在一定问题,应加强管理,促进其合理用药。
Sirt1是依赖于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的一类高度保守的去乙酰化酶,可将多种组蛋白和非组蛋白去乙酰化参与胰岛素分泌、血管生成、神经保护及细胞衰老等生理过程。Sirt1与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病机理密切关系。在心血管系统中,大量研究证实,Sirt1可延缓内皮细胞衰老,改善内皮细胞功能,维持血管内稳定,从而对动脉粥样硬化、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血管衰老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目前,Sirt1作为一个长寿因子受到普遍关注。本文主要从氧化应激、炎症、自噬三个方面阐述Sirt1对心血管衰老的作用机制,为寻求和研发延缓心血管衰老药物提供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