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特殊的生长发育特点,儿童安全合理使用中成药一直是各方的关切点,本文尝试梳理目前儿童使用中成药的主要问题,并从安全性角度提出解决方法,形成处方点评标准和尺度。从目前现状看,儿科使用中成药较为普遍,且处方不合理比例较高,还存在很多超说明书用药情况,亟需严格规范和深入研究。首先,从传统中医儿科用药经验上看,轻粉、朱砂等金石药,巴豆、麝香等毒烈药,牛黄、犀角等苦寒药均为历代医家所警惕,对于小儿用法用量也有特殊说明;从现代儿童特殊人群用药角度看,治疗儿童疾病的药物选择、给药途径选择、用法用量计算等均有更为详细的用药指导,这些内容均可以为儿童使用中成药所借鉴。未来趋势上,应综合以上内容,形成专门针对儿童的中药安全用药体系,并加强中药的发育毒理学研究。最后,提出中成药儿童用药点评的理念和方法,并阐述选药是否适宜、用法用量是否准确、疗程是否合理三个重要关注点的点评标准与尺度。
目的:研究异型南五味子对D-半乳糖胺/脂多糖诱导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ICR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 6组,即正常组、模型组、联苯双酯(200 mg·kg-1)组,异型南五味子醇提物低、中、高剂量(200、400、800 mg·kg-1)组。每天给药一次,连续给药14 d,末次给药1 h后,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用600 mg·kg-1 D-半乳糖胺和40 μg·kg-1脂多糖腹腔注射以复制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末次给药12 h后,摘眼球取血,取材。用生化法测定血清中ALT、AST水平,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各组小鼠肝匀浆中SOD、MDA、MPO及GPx-2含量,测定血清及肝组织中 TNF-α、IL-6、IL-10炎性因子表达水平,并于光镜下检查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异型南五味子200、400、800 mg·kg-1剂量均能显著降低血清中ALT、AST水平(P<0.05或P<0.01),明显降低肝匀浆中MDA、MPO含量,显著升高SOD、GPx-2水平(P<0.05或P<0.01),并能降低肝脏及血清中TNF-α、IL-6含量,升高IL-10的表达水平(P<0.05或P<0.01)。病理观察显示异型南五味子组能明显减轻肝脏灶性坏死、水肿,减少肝脏炎性细胞浸润。结论:异型南五味子对腹腔注射600 mg·kg-1D-半乳糖胺和40 μg·kg-1脂多糖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目的:比较Beagle犬口服芍苓消银片或其缓释片后血清芍药苷、落新妇苷的药动学差异,评价缓释制剂效果。方法:采用单剂量、两周期交叉试验,给定时间采血,HPLC法测定血清中芍药苷、落新妇苷药物浓度,DAS 2.0软件处理数据。结果:口服普通片或缓释片,芍药苷AUC(0-t)分别为(1 029.35±26.97)μg·h·L-1和(2 305.85±28.85)μg·h·L-1;MRT(0-t)分别为(2.43±0.02)h和(5.99±0.04)h;t1/2分别为(0.98±0.01)h和(6.85±1.38)h;落新妇苷:AUC(0-t)分别为(2 938.92±19.03)μg·h·L-1和(4 195.67±30.65)μg·h·L-1;MRT(0-t)分别为(2.31±0.05)h和(6.04±0.24)h;t1/2分别为(0.73±0.14)h和(9.08±3.06)h。结论:芍苓消银缓释片可显著提高芍药苷、落新妇苷的生物利用度,有效降低血药波动,提高患者顺应性。
目的:本研究以脂蟾毒配基(resibufogenin,RBG)为模型药物,以自制的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维生素E聚乙二醇1000琥珀酸酯(polylactide-co-glycolide-D-α-tocopheryl polyethylene glycol 1000 succinate,PLGA-TPGS)为载体材料,采用正交试验筛选制备脂蟾毒配基PLGA-TPGS纳米粒(RBG-loaded PLGA-TPGS nanoparticles,RPTN)的最佳处方和制备工艺,并对RPTN进行体外稳定性考察。方法:采用超声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RPTN,用单一因素法分别考察主药与载体配比、TPGS水溶液浓度、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对RPTN的粒径、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根据单一因素考察的试验结果,设定因素水平表,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制备RPTN的最佳处方和制备工艺。采用影响因素、加速、长期试验考察RPTN的体外稳定性。结果: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出制备RPTN的最佳处方和制备工艺,即主药与载体比例为3∶10(W∶W),0.05%TPGS水溶液为乳化剂,超声功率250 W下超声10 min。6批RPTN的平均粒径、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152.3±2.5)nm、(18.4±0.3)%和(79.3±1.2)%(n=6)。在稳定性考察中,RPTN在影响因素、加速、长期试验中均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结论:筛选出制备RPTN的最佳处方和制备工艺,自制RPTN粒径较小、载药量和包封率较高,体外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目的:通过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HPLC-DAD-Q-TOF-MS),对蓝花参中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方法:蓝花参醇提物采用SinoChrom ODS-BP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以乙腈-0.5%乙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68 nm,流速1 mL·min-1,柱温25 ℃。飞行时间质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在正、负离子模式下扫描采集数据。结果:首次采用液质联用技术对蓝花参进行分析,初步推断出6个化学成分,均为首次发现,分别是紫云英苷、芦丁、槲皮素-7-O-葡萄糖苷、橙皮苷、槲皮素、芹菜苷。结论:建立的蓝花参HPLC-DAD-Q-TOF-MS分析方法简便、快捷、准确,为其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目的:制备芒果苷(MGF)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固体分散体(MGF-SD),提高MGF的溶解度和溶出速度,并对比考察MGF、MGF-SD在体外肠道菌群模型中的代谢差异。方法:以PVP为载体材料,采用共沉淀法制备MGF固体分散体,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X射线粉末衍射法(XRD)和红外光谱(IR)表征其物相特征。采用摇瓶法测定MGF、MGF-SD溶解度。采集健康志愿者新鲜粪便,制备肠道菌群混悬液,分别与MGF、MGF-SD在厌氧环境下孵育,HPLC法监测MGF含量变化。结果:当MGF与PVP的质量比分别为1∶2,1∶4,1∶9时,MGF溶解度分别提高了432,513,633倍。DSC、XRD和IR均显示,MGF-SD中MGF晶体结构发生破坏,以非晶状态存在。体外释放度测定结果表明,MGF-SD中MGF释放速度快于MGF原料。与MGF原料相比,MGF制备成固体分散体后,离体人肠道菌群对MGF的代谢速度降低。结论:MGF制备成PVP固体分散体后,MGF以非晶型分子状态高度分散在载体材料中,MGF溶出度与溶解度显著提高,同时可减慢肠道菌群对MGF的代谢,有利于提高MGF口服生物利用度。
目的:绘制大鼠静脉注射人参炔醇(panaxynol)后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揭示人参炔醇在大鼠体内动态变化过程,阐明其吸收、分布、代谢的药动学特征,提供重要的药动学参数。方法:大鼠静脉注射6,8,10 mg·kg-13组剂量的人参炔醇,给药后分时间段于眼静脉丛取血,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人参炔醇含量,绘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利用DAS 1.0软件对数据进行拟合,求算药动学参数及房室模型分析。结果:人参炔醇血-药经时过程符合二室模型;3个剂量组之间的药动学参数无显著性差异,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3.628±0.750),(5.492±0.959),(15.468±3.088)mg·h·L-1;总清除率(CL)分别为:(1.649±0.365),(1.459±0.267),(0.637±0.147)L·kg·h-1;表观分布容积(V)分别为:(13.104±1.217),(5.738±2.480),(3.355±0.810)L·kg-1;分布半衰期t1/2(α)分别为:(0.198±0.028),(0.193±0.015),(0.296±0.029)h;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3.972±1.224),(3.168±1.235),(3.713±0.410)h。结论:panaxynol在大鼠体内呈线性动力学过程,分布消除极其迅速,给药剂量与药时曲线下面积呈正相关;二室模型拟合数据值与测定值之间差异较小,能较好地反应给药后药物浓度在体内的变化规律。
目的:在空腹和餐后条件下研究单次口服国产与进口盐酸莫西沙星片的生物等效性。方法:采用2制剂、2周期、2序列、随机交叉的试验设计,各24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分别在空腹和餐后服用受试制剂或参比制剂400 mg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HPLC-FLD)测定莫西沙星的血药浓度。采用WinNonlin6.4软件,非房室模型法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药动学参数AUC0-t和Cmax对数转化后,以(1-2α)置信区间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结果:在空腹和餐后条件下健康男性受试者口服国产和进口盐酸莫西沙星片后莫西沙星的AUC0-t、AUC0-∞和Cmax几何均数比值(GMR)的90%置信区间均在80.00%~125.00%的范围内。餐后给药与空腹给药相比,tmax延长,Cmax降低,而AUC和t1/2基本一致。结论:在空腹和餐后条件下国产和进口盐酸莫西沙星片具有生物等效性。
目的:优选出鼻渊灵颗粒中薄荷与辛夷等挥发油最佳提取和包合工艺。方法:采用L9(34)正交试验,以挥发油的提取率和包合率作为指标,考察药材的浸泡时间、加水量和提取时间对挥发油提取率的影响,以及挥发油与β-环糊精的比例、包合温度和包合时间对挥发油包合效果的影响。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薄荷与辛夷混合加12倍纯化水,浸泡1 h,水蒸气蒸馏提取6 h;最佳包合工艺为:挥发油与β-环糊精体积质量比为1∶6,在45 ℃的条件下用饱和水溶液法包合2.5 h。结论:该工艺条件优选出的提取工艺得油率高,且制得的包合物稳定,包合率高。
目的:优选适宜山药产地初加工与炮制生产各个环节的具体技术参数,并明确其中两个最关键技术环节。方法:以尿囊素、总多糖、总灰分、二氧化硫残留量等为综合评价指标,运用正交设计分别考察山药清洗、去皮、干燥-浸润、硫熏、切片、干燥等各个环节的工艺参数。运用星点设计考察其中2种最重要环节的工艺参数。结果:正交设计确定各环节具体参数如下:采用水洗后去皮;干燥-浸润环节:药材于105 ℃烘箱中干燥1 h,再于6倍量水浸泡4 h;硫熏环节:药材于密闭容器中用120 g·m-3用量硫磺熏蒸1 h;切片-干燥环节:药材切制成2~4 mm厚度饮片,于烘箱中80 ℃鼓风干燥2 h。确定2种最重要工艺环节为浸润时间和硫熏过程硫磺用量。星点设计进一步确定工艺参数为:取山药药材,去毛,清洗后去皮,于烘箱中105 ℃干燥1 h,取出,于6倍量水中浸润3~6 h,取出,晾干,用112~140 g·m-3量硫磺熏蒸1 h,摊晾,最后,切成2~4 mm厚饮片,于烘箱中80 ℃鼓风干燥2 h,即得。二项式方程为:Y=0.618+0.034 9X1+0.074 7X2-0.048 6X1X1-0.226X2X2+0.006 5X1X2(R-Sq=0.953),放大实验验证结果偏差均小于3%。结论:本研究筛选出山药产地初加工、炮制最佳工艺参数,明确加工侧重点,合理分配各环节工作量,能最大限度保证山药的质量。
目的:探讨槲皮黄酮逆转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模型,采用CCK8实验测定不同浓度、不同时间点的槲皮黄酮对HSC-T6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槲皮黄酮对经过Annexin V和PI双染色的HSC-T6细胞凋亡率的影响;利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槲皮黄酮对HSC-T6细胞内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8~128 μg·mL-1的槲皮黄酮在0~72 h范围内对HSC-T6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凋亡率检测结果显示其随着剂量、时间升高而增加(P<0.05);0~32 μg·mL-1槲皮黄酮作用于HSC-T6细胞24 h后β-catenin、p-GSK3β (ser9)逐渐降低(P<0.05),并且表现出一定的剂量相关性,而GSK3β逐渐升高(P<0.05)。结论:槲皮黄酮能够抑制HSC-T6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并且槲皮黄酮逆转肝纤维化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
目的:对复方荷叶胶囊的入血成分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探讨其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采用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在建立复方荷叶胶囊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复方荷叶胶囊原药、荷叶给药后含药血清、车前草给药后含药血清、番泻叶给药后含药血清、复方荷叶胶囊给药后含药血清、空白血清的液相特征图谱,鉴定复方荷叶胶囊口服给药后的血中移行成分。结果:口服复方荷叶胶囊后,从血清中发现18个入血成分,其中14个为复方荷叶胶囊中原形吸收入血的成分,其余入血成分可能为原形成分的代谢产物。结论:18个入血成分可能是复方荷叶胶囊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助于为复方荷叶胶囊的药效物质基础及药效机制奠定基础。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批次血必净注射液进行指纹图谱的建立及特征成分定量分析,建立血必净注射液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色谱条件采用ACQUITY UPLC® HSS T3色谱柱(100 mm×2.1 mm,1.8 μm),以乙腈-0.1%甲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2 mL·min-1,进样量10 μL,检测波长268.3 nm,柱温40 ℃。对10个批次的血必净注射液进行测定,建立指纹图谱并对其中的4种酚酸类化合物原儿茶酸、原儿茶醛、丹酚酸B、丹酚酸A 进行含量测定。结果:10个批次血必净注射液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8,具有良好的相似度,共标定共有峰39个并归属了其中的4个;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线性、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加样回收率均符合相关实验要求;血必净注射液中原儿茶酸、原儿茶醛、丹酚酸B、丹酚酸A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26,12.86,2.99,16.37 μg·mL-1。结论:数字化特征指纹图谱研究并结合主要成分含量测定能够更好、更全面为血必净注射液质量控制提供科学方法和理论基础。
目的: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建立人血浆中氯吡格雷活性代谢产物浓度测定的方法。方法:血浆经冷冻干燥处理,以Accucore C18为色谱柱;乙腈(含0.01%甲酸)-水(含0.01%甲酸)为流动相,流速0.4 mL·min-1,柱温30 ℃,进样量2 μL;通过正离子模式多反应监测扫描分析,离子通道分别为氯吡格雷活性代谢产物衍生物(CAMD)m/z 504.2→155.1,内标氯雷他定m/z 382.8→336.9。结果:血浆中氯吡格雷活性代谢产物衍生物在0.5~500 n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最低检测限为0.5 ng·mL-1;提取回收率为83.81%~97.65%;日内和日间精密度的RSD均小于9.86%。结论:本方法准确可靠,简便快速且灵敏度高,适用于人血浆中氯吡格雷活性代谢物的测定,可进一步用于研究氯吡格雷活性代谢产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目的:建立茶碱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群体药动学(PPK)模型,并获取药动学参数,为临床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4年4—12月某院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应用茶碱治疗的68例老年患者的血药浓度监测数据及临床资料,运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NONMEN)定量分析性别、年龄、体质量及肝肾功能等因素对药动学参数的影响,最终建立PPK模型。采用拟合优度、自举法和可视化检验对最终模型的性能进行内部验证。结果:茶碱的药动学符合一室模型,最终模型公式为:CL=θCL×(WT/63)θWT×exp(ηCL),V=θV×exp(ηV),其中的协变量为体质量,模型CL和V的群体典型值分别为0.849 L·h-1,13.7 L。拟合优度、自举法和可视化检验的评价结果表明最终模型稳定,预测结果可靠。结论:建立的PPK模型能较好地描述茶碱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药动学特点,患者体质量对参数CL有显著性影响。
目的:分析某院2012年至2015年头孢他啶使用与临床分离的6种主要革兰阴性细菌耐药之间的相关性,为该类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中提取该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头孢他啶消耗数量(1.0 g)及对应年度大肠杆菌等6种临床常见革兰阴性细菌的分离株和其对头孢他啶的耐药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肠杆菌是该院分离最多的一种革兰阴性细菌,其次为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2013年至今,鲍曼不动杆菌分离数量呈显著增加的趋势。3种细菌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呈逐年降低的趋势;与2014年比较,2015年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降至75.2%。头孢他啶用药频度与大肠杆菌和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随着头孢他啶用量减少,革兰阴性细菌耐药率也随之降低;头孢他啶的用药频度与革兰阴性细菌耐药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临床工作中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细菌耐药率。
目的:研究扬州地区汉族人群CYP2C9、VKORC1基因型、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与华法林稳态剂量及计算机模型预测剂量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扬州地区汉族人群使用华法林的患者,采用基因测序的方法检测CYP2C9和VKORC1基因型,同时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国家化标准比值(INR)、胺碘酮使用情况临床资料,并对这些临床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CYP2C9基因型检测有102例为野生AA型(91.9%),8例为杂合子AC型(7.21%),1例为突变CC型(0.9%)。VKORC1基因型检测有96例为突变纯合子AA型(86.49%),13例为杂合子GA型(11.71%),2例为野生GG型(1.80%),所有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VKORC1 AA型患者华法林剂量明显低于较AG型,CYP2C9*3 AC型明显低于AA型(P<0.05)。对患者年龄、身高、体质量及不同基因型、模型预测剂量及稳态剂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提示患者的年龄、体质量、CYP2C9和VKORC1基因多态性与华法林个体剂量相关,而相关性分析提示性别和身高对华法林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提示模型预测剂量与实际稳态剂量的相关系数为0.732,配对t检验预估剂量与稳态剂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随访显示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81%,均为轻微出血,所有基因型中AC/AA型患者出血发生率最高。结论:扬州地区汉族人群存在CYP2C9和VKORC1基因多态性,应用CYP2C9和VKORC1基因多态性和模型可以准确估测华法林剂量。
目的:探讨氯诺昔康联合地佐辛对预防和治疗开胸手术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90例ASA I~Ⅱ级的择期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双盲分为3组,每组30例,即L组(氯诺昔康8 mg)、DL组(氯诺昔康8 mg+地佐辛5 mg)和C组(0.9%氯化钠注射液6 mL)。在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注射拟观察的3组药物,观察3组患者的躁动评分、镇静评分、不良反应等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DL组患者躁动发生率最低23.3%;L组躁动发生率为50.0%,比DL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躁动发生率为73.3%,比DL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患者镇静评分中L组比DL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比DL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氯诺昔康联合地佐辛是预防和治疗开胸手术后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有效方法。
目的:分析醋酸去氨加压素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分布情况及发生特点,促进本品在临床中的合理使用。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四川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13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收集的135例醋酸去氨加压素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其不良反应发生的特征和规律。结果:从患者信息来看,醋酸去氨加压素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中中老年人患者居多;从用药情况来看,存在超说明书剂量和超说明书溶媒规定使用;从不良反应情况来看,63%发生在用药当日,不良反应表现主要涉及胃肠系统损害、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心血管系统损害,其中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中60%发生用药后2 d及以上,不良反应表现主要为电解质异常导致的抽搐、意识障碍等。结论:临床上应关注使用醋酸去氨加压素注射剂时间过长致电解质异常的风险,避免超说明书用药,加强合理用药宣传,降低使用风险,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进一步重视加强收集其导致电解质异常及其他的不良反应。
目的:分析硼替佐米致心力衰竭的发生规律及特点,为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外硼替佐米致心力衰竭个案报道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共检索到硼替佐米致心力衰竭个案报道11篇,涉及14例患者,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7例,有心血管疾病基础疾病及接受过蒽环类药物治疗分别有5例,有7例在第4次化疗周期后发生心力衰竭。硼替佐米致心力衰竭临床表现主要为呼吸困难,心胸比率增大,左、右室内径增加,LVEF下降,BNP增高。结论:有心血管疾病基础疾病及蒽环类药物使用史可能更易发生心力衰竭,应加强硼替佐米致心力衰竭监测,重点防治,减少其发生。
目的:评价替考拉宁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所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应用。方法:通过比较2014-2015年国内外相关指南、共识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对MRSA所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推荐方案,提出有争议的问题:替考拉宁是否适用于治疗MRSA所致感染性心内膜炎?通过查询国内外文献,从循证医学证据、替考拉宁在心脏赘生物的分布、给药方案、治疗药物浓度监测等4个方面进行评价。结果:替考拉宁治疗MRSA所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循证医学证据还很少,有限的证据表明,替考拉宁常规剂量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时,出现更高的失败率。定量放射自显影术显示,替考拉宁只分布在心脏赘生物的外围。替考拉宁用于治疗严重感染时,需要优化给药方案,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目前替考拉宁的治疗药物浓度监测还未广泛开展,不利于替考拉宁用于严重感染的治疗。结论:不推荐替考拉宁用于治疗MRSA所致的感染性心内膜炎。
目的:系统评价中国人群中药物代谢酶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质子泵抑制剂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疗效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参考。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BM、CNKI、WanFang data、CQVIP等数据库,收集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质子泵抑制剂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价和提取数据后,采用RevMan 5.3和Stata 13.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包含1 851例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不考虑质子泵抑制剂类型,CYP2C19强代谢型(EM)、中间代谢型(IM)与弱代谢型(PM)的幽门螺杆菌根治率存在统计学差异[EM vs. IM:OR=0.57,95%CI(0.36,0.88),P<0.05;EM vs. PM:OR=0.39,95%CI(0.25,0.59),P<0.05;IM vs. PM:OR=0.54,95%CI(0.35,0.86),P<0.05]。亚组分析表明含奥美拉唑的三联方案中,EM型幽门螺杆菌根治率明显低于IM型[OR=0.21,95%CI(0.11,0.39),P<0.05],同样结果也发生在EM与PM之间[OR=0.12,95%CI(0.04,0.35),P<0.05],但IM型与PM型间无差异。其他质子泵抑制剂如埃索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等未发现上述差异。结论:中国人群中CYP2C19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但不影响埃索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的根除效果。
目的:建立中空纤维离心超滤的样品前处理技术结合HPLC法测定盐酸环丙沙星凝胶剂的含量。方法:采用中空纤维离心超滤技术对凝胶样品进行提取分离,基于中空纤维超滤膜特异性截留大分子原理,有效滤除了样品溶液中的高分子凝胶辅料卡波姆,超滤液直接进色谱分析。采用Promosil C18柱(150×4.60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水(28∶72,含0.5%的三乙胺,用磷酸调节至pH4.0),检测波长为278 nm。结果:盐酸环丙沙星在2.51~25.1 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7),样品平均回收率为101.0%,RSD小于2%。结论:所建方法简便,快速,定量准确,色谱峰形良好,可用于盐酸环丙沙星凝胶剂的含量测定。
目的:介绍万古霉素发生肾毒性机制、诊断标准及不同给药方式所致的肾毒性。方法:以"万古霉素"、"肾毒性"等关键词组合中英文查询 Pubmed、CNKI、Elsevier及FMJ的 2016年4月以前相关文献,筛选出万古霉素不同给药方式下有关肾毒性最新最优文献,综合分析万古霉素采用不同给药方式导致肾毒性的差异。结果:万古霉素不同给药方式所致的肾毒性是不同的,以静脉输注最为常见,口服及局部给药几乎无肾毒性。结论:临床医生在静脉输注万古霉素时,应监测血药浓度,以减少肾毒性的发生。
缓控释药物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起效平稳、释药时间长,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心血管疾病的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概述了渗透泵型、骨架型、脉冲型、包衣型、微丸、胶囊及微囊制剂的研究进展,为研发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缓控释药物提供参考,对更好地满足患者的用药需求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对心血管缓控释制剂的发展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