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定液-质联用法(LC-MS/MS)测定人血浆中卡马西平(CBZ)浓度的不确定度。方法:分析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CBZ浓度的整个过程,确定不确定度的来源和大小,最后进行合成并扩展。结果:人血浆中低浓度(14.8 ng·mL-1)和高浓度(717 ng·mL-1)CBZ的扩展不确定度分别为0.92 ng·mL-1和38.8 ng· mL-1(P=95%,k=2)。结论: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CBZ浓度的不确定度在低浓度时主要由重复性、生物样品配制、基质效应和回收率引入,在高浓度时主要由生物样品配制、基质效应和回收率引入。
目的:制备iRGD靶向载药脂质体-微泡复合物,研究其靶向性。方法:采用薄膜-超声分散法制备生物素化的iRGD靶向载药脂质体和生物素化的超声微泡。利用生物素-亲和素系统(Biotin-avidin-system, BAS)连接脂质体与微泡,构建并表征iRGD靶向载药脂质体-微泡复合物。细胞黏附实验验证复合物的体外靶向结合性能;构建小鼠乳腺癌移植瘤模型,通过靶组织的药物荧光强度验证复合物的体内靶向性。结果:iRGD靶向载药脂质体的粒径为(165.07±4.01)nm,电位为(-12.92±0.26)mv,复合物的载药量为每108个复合物载紫杉醇(46.22±1.95) μg;黏附实验表明靶向组复合物与血管内皮细胞结合数量明显多于非靶向组复合物(7.8±1.1,0.2±0.45,P<0.01);荷瘤小鼠活体成像实验显示靶向组复合物的肿瘤组织荧光明显强于非靶向组复合物。结论:iRGD靶向载药脂质体-微泡复合物,作为一种靶向给药系统,可以实现超声分子成像与超声给药的有机结合,显著提高药物靶向递送的效率。
目的:探讨平卧菊三七茎提取物(Ethanol extraction from Gynura Procumbens stem,EEGS)对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rtosamine,DEN)诱导小鼠化学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40只昆明雄性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空白对照组、给药对照组、DEN模型组、EEGS治疗组(50 mg·kg-1和200 mg·kg-1),模型及治疗组每周经口给予165 mg·kg-1 DEN,8周后停止DEN处理,成模之后,治疗组及给药对照组每天灌胃相应剂量的EEGS,7 d后处死小鼠。血清用于检测ALT、AST活性;HE、TUNEL和PAS染色分别检测组织病理学、细胞凋亡及糖原水平;RT-PCR检测肝TNF-α、AP-2等基因表达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EEGS(200 mg·kg-1)能有效降低DEN诱导的血清ALT、AST活性以及TNF-α mRNA和AP-2 mRNA的升高,而对PPAR-γ、HGF mRNA的升高及IL-6 mRNA的降低无明显作用;且能有效减少凋亡细胞数量并抑制糖原增多,明显改善肝实质细胞的减少和脂肪变性等病理变化。结论:EEGS通过下调TNF-α,抑制炎症、细胞凋亡,阻止肝脏脂肪化,减轻DEN引起的化学性肝损伤。
目的:运用液-质联用技术(LC-MS/MS),建立测定人体血浆中万古霉素浓度的方法,监测万古霉素血药浓度。方法:以替洛福韦为内标,乙腈沉淀蛋白后,经LC-MS/MS方法分析。采用色谱柱为安捷伦Poroshell 120 EC-C18柱(4.6 mm×100 mm,2.7 μm),流动相为混合有机相(乙腈:甲醇-2:1)-0.1%甲酸水溶液(10:90);流速0.4 mL·min-1;采用质谱电喷雾电离源(ESI),正离子模式,多重反应监测方式(MRM)检测;待测物质万古霉素用于定量的母子离子对:m/z 725.6→m/z 144.2,内标替洛福韦用于定量的母子离子对:m/z 288.0→m/z 176.2。结果:万古霉素在0.2~100 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最低定量限为0.2 μg·mL-1;日内RSD均在6%以下,日间RSD均在12%以下。提取回收率为58.01%~66.58%。结论:该分析方法快速、准确、灵敏度高、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可用于医疗机构检测人体血浆中万古霉素的药物浓度。
目的:探讨中药杜仲补骨脂干预去势鼠成骨细胞增殖和MMP3-OPN-MAPK通路蛋白表达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0只饲养12周的去势鼠处死,选取股骨胫骨骨髓,进行体外成骨细胞传代培养。将含杜仲补骨脂药对2 g生药的药液喂养2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空白对照(A)组(给纯化水1 mL),低浓度(B)组(给药0.5 mL),中浓度(C)组(给药1 mL),高浓度(D)组(给药2 mL),提取各组处死大鼠含药血清干预成骨细胞,运用MTT法测定成骨细胞增殖能力,RT-PCR法测定通路蛋白MMP3、OPN和MAPK的mRNA水平。结果:(1)术后12周模型组大鼠腰椎及股骨骨密度为(0.163±0.012)g·cm-1和(0.152±0.013)g·cm-1,假手术组为(0.326±0.015)g·cm-1和(0.295±0.006)g·cm-1,两组有明显差异(P<0.05),表明大鼠骨质疏松的模型建立成功。(2)成骨细胞增殖中B至D组均使MTT法检测的光吸收值升高,较A组显著性增加(P<0.01和P<0.05),增加幅度与组别关系近似斜线,以D组促增殖作用最显著,增值率达到131%。(3) D组中MMP3含量明显低于其余各组(P<0.01),OPN和MAPK含量高于其余各组(P<0.05)。同时,B、C、D是随着复方含药血清依次增加的三组,B组中MMP3表达最多,其余组含量依次下降,三组中OPN含量基本依次增加,而MAPK含量在含药血清药物添加后明显增加,不同于A组(P<0.01)。结论:中药杜仲补骨脂药对含药血清可以促进去势鼠成骨细胞的增殖并且通过MMP3-OPN-MAPK通路激活骨重建。
目的:合成新型的丹皮酚衍生物,并研究其抗炎活性。方法:以丹皮酚、乙醇胺、非甾体抗炎药为原料,经修饰后与非甾体抗炎药缩合,合成6个目标化合物。以布洛芬为对照,二甲苯致炎法考察目标化合物的抗炎活性,并且探究目标化合物小鼠胃肠道的不良反应。结果:化合物的结构经1H-NMR及MS得到确证,6个目标化合物均能显著减轻小鼠的耳肿胀,与阳性对照组相比,都具有良好的抗炎效果,同时能明显减少小鼠炎症组织中的前列腺素E2(PGE2)的含量。结论:合成6个丹皮酚衍生物,抗炎活性均明显强于布洛芬,且胃肠道不良反应明显降低。
目的:探讨超剂量荆防败毒散对小鼠肠道菌群及免疫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用60只KM雌性小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5只:正常组(灌胃给予生理盐水)、一般剂量组(16.2 g·kg-1荆防败毒散)、超剂量1组(48.6 g·kg-1荆防败毒散)、超剂量2组(81 g·kg-1荆防败毒散)。实验周期为15 d。观察小鼠体质量情况,给药15 d后,检测各组小鼠淋巴细胞数、胸腺指数、脾指数、肠道菌群及细菌移位现象等指标。结果:超剂量2组第14天体质量明显轻于正常组,球杆菌比为0.389;与正常组比较,超剂量2组小鼠肠道益生菌,相关免疫指标(淋巴细胞数、胸腺指数及脾指数)明显减少,且出现了3例细菌移位现象,均为移至肠系淋巴结。一般剂量组和超剂量1组小鼠体质量、免疫指标、肠道菌群及细菌移位情况均与正常组基本一致。结论:5倍一般剂量的超剂量荆防败毒散可导致小鼠免疫功能降低,肠道菌群失调。
目的:建立苦豆子总碱温度敏感型凝胶的质量控制以及其稳定性研究。方法:采用TLC鉴别苦豆子总碱,HPLC测定槐定碱含量,以性状、颜色、pH值、胶凝温度和槐定碱含量为指标,通过离心试验、耐热耐寒试验和长期稳定性试验考察凝胶的稳定性。结果:HPLC法测定槐定碱在9.06~580 μg·mL-1的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凝胶剂在常温下为均匀、淡黄色澄明液体,在33℃左右变为凝胶状;贮存6个月后性状、颜色、pH值、胶凝温度和槐定碱含量均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该制剂在室温储存质量稳定,建立的质量标准可用于控制凝胶的质量。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中药对顺铂(DDP)所致大鼠肾脏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DDP模型组、低剂量中药组(10.8 g·kg-1)、中剂量中药组(21.6 g·kg-1)和高剂量中药组(32.4 g·kg-1)。DDP模型组和3个中药组一次性尾静脉注射DDP (8 mg·kg-1),正常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注射DDP当天起,3个中药组每日灌服相应剂量的中药煎剂。检测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肾皮质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活性。结果:灌服中剂量中药组的大鼠与DDP模型组相比肾脏系数、BUN、Cr含量显著降低,肾皮质SOD活性显著升高,MDA、NO含量以及iNOS活性显著降低。结论:适当剂量的益气补肾方药可有效拮抗DDP所致的肾毒性,抑制DDP诱导的肾脏氧化损伤。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当归多糖对慢性炎症贫血(ACD)大鼠模型铁调素(hepcidin)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对SD雄性大鼠足跖注射100 μL结核分枝杆菌的弗氏完全佐剂(CFA),建立ACD动物模型。利用此模型比较药物干预组(当归多糖)与非干预组及正常对照组大鼠肝脏内hepcidin表达的差异。结果:ACD组大鼠hepcidin的表达显著增高,贫血明显;灌胃当归多糖(ASP)后,hepcidin的表达降低,贫血改善。结论:当归多糖可能通过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相似途径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同时抑制hepcidin的表达提高ACD模型的铁含量,有利于阻止炎症因子与贫血的发展,为ACD的治疗提供一条新策略。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癫痫患儿奥卡西平(OXC)活性代谢产物10-羟基卡马西平(MHD)血药浓度与年龄、性别及给药剂量的相关性。方法: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79例维吾尔族癫痫患儿MHD的稳态血药浓度,记录患儿年龄、性别及给药剂量等详细信息,利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服用8~46 mg·kg-1·d-1的奥卡西平后,不同年龄组患儿MHD的稳态血药浓度随着年龄的增加有所升高,但是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条件下,不同性别组患儿MHD的稳态血药浓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每千克体质量给药剂量无差异的情况下,维吾尔族癫痫患儿MHD的血药浓度虽随年龄增加而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与性别无相关性。因此选用奥卡西平治疗癫痫时应定期监测MHD血药浓度并及时调整剂量,为维吾尔族癫痫患儿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提供基础,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目的:统计分析肿瘤患者使用万古霉素治疗重症感染致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我院24个月共87例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的重症感染肿瘤患者使用万古霉素的病历,采集包括合并慢性疾病情况、合并肾毒性药物情况、用药前肿瘤治疗情况(是否手术、放疗、化疗)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等数据,详细记录万古霉素的剂量、疗程及用药前后血肌酐水平等。使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单变量及多变量分析(χ2检验, P<0.05定义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纳入病例中57例(65.5%)患者APACHE-Ⅱ评分在15分以上,24例(27.6%)患者合并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34例(39.1%)患者万古霉素使用疗程在7 d以上,50例(57.5%)患者用药前30 d内行手术治疗,13例(14.9%)患者用药前30 d内行放射治疗,23例(26.4%)患者用药前30 d内行肿瘤化疗。18例(20.7%)患者在使用万古霉素后至停药14 d内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功能不全。单变量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合并慢性疾病情况、药物使用疗程、用药前手术、放疗、用药前血肌酐水平及合用潜在肾毒性药物情况对用药后肾功能不全的发生无显著影响。APACHE-Ⅱ评分、用药前30 d内行肿瘤化疗对用药后肾功能不全发生率有显著影响(P=0.034、P=0.011)。结论:APACHE-Ⅱ评分较高及用药前30 d曾行化疗的肿瘤患者在发生重症感染使用万古霉素时发生肾功能不全的风险增加,应特别注意。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UAP患者血清中MMPs、CK-MB和OX-LDL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7月-2014年6月在本科室就诊的6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纳入本研究。受试者的年龄在60~82周岁之间,平均(70.4±6.5)岁。将所有纳入的受试者按照性别区域化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常规的抗冠心病UAP治疗,n=31)和丹红注射液组(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每日静脉滴注丹红注射液30 mL,连续14 d,n=3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的MMP-2、MMP-9、CK-MB以及OX-LDL水平,并考察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发作持续时间以及心绞痛发作次数与以上血清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本试验纳入的63例患者均无脱落,两组纳入患者的性别[χ2(1)=0.013, P=0.91>0.05]、BMI (P=0.319>0.05)以及年龄(P=0.121>0.05)均未呈现统计学差异。与对照组相比,丹红注射液组患者血清中的MMP-2(P=1.16×10-4)、MMP-9(P=4.74×10-4)、CK-MB(P=1.31×10-3)和OX-LDL(P=2.08×10-3)均显著降低,每周心绞痛的发作次数明显减少(P=1.93×10-7),心绞痛的持续时间虽有缩短的趋势,但是无统计学上的差异(P=0.09>0.05)。心绞痛发作次数与以上血清指标显著正性相关。结论:丹红注射液可以显著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风险,保护心肌细胞、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冠脉的血管炎性反应。
目的:评价基因分型指导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基因检测技术在华法林个体化治疗中的意义。方法:纳入符合条件的CHA2DS2-VASc≥2分(即卒中高危者)、无用药禁忌且初次使用华法林抗凝的NVAF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个体化治疗组。常规治疗组给予华法林3 mg·d-1起始治疗;个体化治疗组检测CYP2C9*2、CYP2C9*3和VKORC1(G-1639A)基因多态性,依据国际华法林遗传药理学联盟的权威公式计算的初始剂量进行治疗;两组常规监测INR,使INR维持在2.0~3.0之间;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INR达标所需时间、主要出血/血栓栓塞事件的差异。结果:两组基线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个体化治疗组INR达标所需时间短(P<0.05);常规治疗组有1例发生脑卒中,6例发生轻微出血(牙龈/鼻腔出血、皮肤淤斑和血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基因多态性的华法林初始剂量预测模型对实现华法林个体化治疗具有一定指导意义,INR达标时间更早且临床疗效更高。
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吗替麦考酚酯(MMF)血药浓度与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均相酶免疫法(EMIT)测定血浆麦考酚酸药时曲线下面积(MPA-AUC),对某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599例肾移植患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肾移植患者住院情况在不同性别、年龄、移植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移植时间超过1个月患者各类ADR发生与MPA-AUC呈线性相关(P=0.0162),且带状疱疹的发生率在MPA-AUC值<30 mg·L-1·h-1、30~60 mg·L-1·h-1、>60 mg·L-1·h-1中,有显著性差异(P=0.014)。结论:肾移植术后各类ADR的发生与MPA-AUC相关,对其监测具有一定意义。采取浓度控制MMF给药剂量更加有利于药物的合理使用。
目的:分析笔者所在儿童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和规律,为减少患儿ADR发生,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13-2014年上报的338例ADR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38例ADR病例中,新的和严重的病例占28.40%;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最多达75.70%;引发ADR最多的为抗菌药物达58.88%;ADR病例数量最多的为注射用头孢呋辛钠达11.54%;338例ADR几乎累及了全身系统,其中皮肤及其附件最多达76.33%;严重ADR在联合用药中的比例(22.00%)高于无联合用药中比例(10.07%);按照类型分,最多的为B型高达82.25%;时间关联性以B型最明确,发现时间在给药后2 h内高达87.77%;A型ADR新的和严重的报表所占比例最高达41.82%。结论:本次调研发现静脉给药30 min内ADR发生率较其他给药途径高;严重的ADR更倾向于在给药后数分钟内发生;联合用药可能是严重ADR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B型ADR所占比例最高可能与其时间关联性强有关。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联合抗感染药物治疗儿科重症感染的效果及其机制。方法:选取某院儿科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80例重症肺炎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平均的方法分为4组,分别为大剂量组、中剂量组、小剂量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其中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的抗生素治疗,同时配合抗病毒及镇静、吸氧和雾化吸入药物疗法,改善其通气、咳嗽及平喘等症状,而3个不同剂量小组则在对照组疗法的基础上加用大、中、小3个剂量的甲泼尼龙与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气急缓解的时间、胸片好转的时间和退热时间,并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重症感染患儿对其疾病的恢复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各临床指标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不同剂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对重症感染患儿的临床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采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重症感染患儿时,其并发症多于中剂量和小剂量组,但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4组患儿第2,3,4次采血时其血清内皮质醇的平均值,观察组患儿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观察组3个剂量小组患儿之间经统计分析,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重症感染患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可缩短疾病疗程,减少患儿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死亡率,减少了后遗症,提高了患儿的生活质量。但不同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临床效果无明显的差别,所以临床上可采用中、小剂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目的:了解感染科用药咨询的特点,分享临床药师解决用药咨询的工作经验。方法:整理某院2013年感染科医护人员、患者或其家属向临床药师提出的用药咨询,从咨询者、咨询方式、咨询内容、解答方法等方面统计分析。结果:2013年感染科医护人员、患者或其家属共提出626例次用药咨询,其中医生占88.5%,以当面咨询当面解答为主,咨询内容包括用法用量(20.4%)、药品不良反应(15.5%)、药动学参数(8.3%)、药物相互作用(7.8%)、肝肾功能不全者剂量调整(7.3%)、药理作用(6.5%)、药品价格(5.3%)等,解答方法包括参考药品说明书、疾病诊疗指南共识及其他文献作答等。结论:医师在制定药物治疗方案时需要临床药师提供药品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药动学参数及肝肾功不全者剂量调整信息,用药过程中关注药物不良反应的判断与处置,临床药师参照药品说明书、临床诊疗指南及其他文献提供准确的药学信息,积极参与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与调整。
目的:探讨运用智能化轨道物流传输系统建立无窗口出院带药工作模式,提高药学服务质量。方法:采用数据收集、问卷调查法评价某院新老院区新旧模式两种出院带药工作模式及成效。结果:与旧模式相比,新模式使患者等候时间缩短,患者满意度提高且综合效益显著。结论:运用智能化轨道物流系统建立无窗口出院带药工作模式,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值得推广应用。
目的:对格列美脲纯度标准物质进行定值及不确定度研究。方法:采用波谱法对格列美脲进行定性分析;采用HPLC法和酸碱滴定法进行纯度测定;建立格列美脲纯度标准物质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结果:研制的格列美脲纯度标准物质符合一级标准物质的要求,纯度值及不确定度为99.70%±0.90%(k=2,P=0.95)。结论:研制出的格列美脲标准物质量值具有可溯源性和准确性,可用于药品质量控制。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老慢清糖浆中异嗪皮啶、迷迭香酸和柚皮苷含量的液相色谱测定法。方法:色谱柱为Waters SunFireTM C18 (4.6 mm×150 mm, 5 μm);以乙腈-0.1%磷酸水溶液(18:82)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0~12 min为342 nm;12~18 min为284 nm; 18~35 min为342 nm。结果:嗪皮啶进样量在0.019~0.335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 n=6),平均回收率为99.57%,RSD为1.5%(n=9);迷迭香酸进样量在0.022~0.397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n=6),平均回收率为99.55%,RSD为1.3%(n=9)。柚皮苷进样量在0.085~1.531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n=6),平均回收率为99.19%,RSD为1.5%(n=9)。结论:该方法准确、快捷、可靠,可更好地用于老慢清糖浆中异嗪皮啶、迷迭香酸和柚皮苷的质量控制。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对泌尿系结核患者实施药学监护的方法与思路。方法:临床药师对1例体质量偏轻的泌尿系结核患者在住院期间进行密切的查房观察与药学教育,积极参与个体化抗结核方案的制定,规范患者的用药问题,监测疗效与不良反应,给患者提供用药教育。结果:临床药师可以从药动学/药效学、药物不良反应、用法用量和血药浓度等药物角度方面作为切入点,将药学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为结核患者提供药学监护,促进合理用药,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论:临床药师是治疗团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协助医师制定有效合理的用药方案,降低疾病的复发率、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为医生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建议。
黄芪多糖是黄芪中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其注射液目前已经用于癌症的临床辅助治疗。最近有研究表明,除了具有增强免疫、抗肿瘤、降血糖、抗炎等药理学活性,黄芪多糖还能够有效治疗和改善多种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及神经损伤症状,具有良好的神经营养和神经功能增强作用。因此,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黄芪多糖针对神经系统病症的神经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为其药理学研究提供参考,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黄芪多糖在医药保健等领域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丙戊酸钠为常用广普抗癫痫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神经性疾病,但是其可引起严重的肝毒性。尤其2岁以下儿童发生致死性肝毒性的风险显著增加,严重时甚至发生致死性、急性肝坏死。2-丙基-4-戊烯酸(2-propyl-4-pentanoic acid, 4-ene-VPA)为丙戊酸在体内经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450)代谢产生的代谢产物,研究证实其和丙戊酸导致的严重肝毒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就丙戊酸代谢产物4-ene-VPA近年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