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明确不同溶剂体系对载药PLGA微球性能的影响。方法:摇瓶法测定甘草次酸在不同有机溶剂中的平衡溶解度;单一或混合溶剂用于溶解载体和药物,并经乳化-溶剂蒸发法(O/W法)分别制备甘草次酸-PLGA微球,利用扫描电镜观察表面形态,测定样品熔点、粒径、载药量、包封率及体外释药行为。结果:甘草次酸极微溶于水,但在二氯甲烷(DCM)等有机溶剂中溶解度显著提高;不同溶剂体系制得微球形态圆整,包封率均高于98%;与单一二氯甲烷相比,混合溶剂制得微球的熔点略高,粒径显著增大,迟滞期延长、释药更缓慢。结论:微球制备过程中有机相溶剂体系的改变对载药微球的多种性能存在影响。
目的:比较市售不同厂家三黄片中游离蒽醌和结合蒽醌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及其苷的含量,并进行聚类分析。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L·min-1,检测波长为254 nm,柱温为25℃,进样量为20 μL。结果:测得10个不同厂家三黄片中游离总蒽醌含量分别为6.272,9.143,3.950,6.718,7.214,5.411,8.501,5.411,11.725,8.785 mg·g-1,结合总蒽醌含量分别为3.781,0.700,6.060,4.202,5.560,8.369,6.036,5.621,1.624,3.361 mg·g-1。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类别的划分突出特性,反映蒽醌含量具有空间分布特征,不同厂家最高和最低的含量存在很大差异。结论:10个厂家三黄片中大黄总蒽醌含量差别大,特别是作为三黄片发挥泻下药效作用的结合蒽醌含量也相差悬殊。
目的:建立一种同时测定人血清样品中茶碱及其代谢物1,3-二甲基尿酸血药浓度的HPLC方法。方法:血清样品经乙腈沉淀除去蛋白,选择对乙酰氨基酚为内标,真空浓缩、复溶后采用HPLC分析。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SB-C18柱(1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0.3%甲酸溶液(5∶95),检测波长为280 nm,流速为1 mL·min-1,进样量为20 μL。结果:茶碱、1,3-二甲基尿酸的血清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0.50~40.00 μg·mL-1和0.10~12.80 μg·mL-1,两者的线性关系均良好(R分别为0.998 8和0.999 7),最低定量下限分别为0.50,0.10 μg·mL-1。茶碱和1,3-二甲基尿酸低、中、高质量浓度的提取回收率分别为80.22%,87.25%,89.23%和87.03%,80.01%,87.95%,二者批内和批间RSD均小于15%。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特异性和灵敏度能够满足临床测定人血清中茶碱及其代谢物1,3-二甲基尿酸浓度的要求,适用于评价和研究人体内茶碱的药动学影响,指导临床用药。
目的:测定喜树碱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方法:采用超滤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喜树碱与大鼠血浆以及健康人血浆蛋白结合率进行测定。结果:在1,4,8 μg·mL-1质量浓度下喜树碱与大鼠血浆的蛋白结合率分别为(96.68±0.45)%,(96.41±0.13)%,(96.09±0.44)%;与健康人血浆的蛋白结合率分别为(95.47±0.27)%,(94.92±0.42)%,(94.72±0.48)%。结论:喜树碱与大鼠和健康人血浆蛋白均有很强的结合,并且在考察浓度范围内喜树碱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无浓度依赖性,但是存在种属差异。
目的:研究超微粉碎之后,血竭、红花单味药材粉体及其混合粉体的性质差异。方法:采用振动式超微粉碎机制备不同粒度的血竭、红花单味药材粉体及其混合粉体,根据药物引湿性试验指导原则考察各粉体的吸湿性,采用视频光学接触角测定仪测定各粉体的水接触角,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测定各粉体的有效成分含量及其体外溶出行为。结果:混合粉体的吸湿性较红花粉体大大降低;随着粒径的降低,混合粉体和血竭粉体中血竭素的含量变化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混合粉体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的含量降幅小于红花粉体;混合粉体接触角与血竭粉体相近,与红花粉体相比接触角均显示出显著性差异;与单味药材粉体相比,混合粉体有利于血竭素的溶出,且随着混合粉体粒径的降低而增加,混合粉体细粉不利于HSYA的溶出,混合粉体微粉则对HSYA的溶出没有显著性影响。结论:混合粉体中由于血竭粉体的存在而可能对红花中不稳定成分HSYA产生保护作用。超微粉碎使得混合粉体可能接近或具有类似固体分散体的性质,难溶性药物血竭分散在易溶载体红花中,有利于难溶性成分血竭素的溶出。
目的:初步阐明茵陈蒿汤保肝作用的药效物质。方法:SD大鼠灌胃制备茵陈蒿汤及其各单味药、各缺味方含药血清,一方面采用已建立的方法测定不同方剂配伍含药血清HPLC指纹图谱;另一方面建立H2O2诱导的HL-7702肝细胞损伤模型,并对不同方剂配伍含药血清进行保肝作用药效评价,最后分别采用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指认含药血清指纹图谱中与药效相关的色谱峰。结果:茵陈蒿汤含药血清指纹图谱中6号峰与肝细胞保护作用明显相关,1~6,8,9,11,20号峰与肝细胞保护作用有一定关系。结论:茵陈蒿汤保肝作用的药效物质主要包括来源于大黄的蒽醌类成分及体内代谢产物、来源于栀子的环烯醚萜类成分及体内代谢产物和西红花酸类成分体内代谢产物,其中1个蒽醌类成分体内代谢产物活性较强。
目的:观察苦参素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大鼠模型中JAK2/STAT3表达的影响。方法:用豚鼠全脊髓匀浆和完全弗氏佐剂制成的抗原乳剂复制EAE模型,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苦参素预防组和治疗组,观察记录大鼠的临床症状,苏木素-伊红(HE)染色,勒克司坚牢蓝(LFB)染色和皮尔苏斯基氏(Bielschowsky)染色观察病理改变,RT-PCR法检测脊髓中JAK2的表达、ELISA法测定EAE大鼠脑中STAT3含量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苦参素有效延迟EAE大鼠的发病时间,明显降低临床神经功能学评分(P<0.01),改善EAE大鼠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浸润(P<0.01)、髓鞘脱失(P<0.01)和轴索损伤(P<0.01)程度,下调脊髓中JAK2和脑组织中STAT3的表达(P<0.01,P<0.01),且预防组和治疗组之间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苦参素对EAE大鼠有防治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JAK2/STAT3的表达有关。
目的:观察高糖对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和内质网应激标志物表达的影响,研究冬虫夏草提取液对高糖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内质网应激的可能保护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分为正常低糖组、低糖+冬虫夏草组、高渗组、高渗+冬虫夏草组、高糖组、高糖+冬虫夏草组和高糖+高渗+冬虫夏草组,用Realtime-PCR法检测各组细胞葡萄糖调解蛋白78(Grp78)、半胱氨酸蛋白酶蛋白12(caspase-12)及I型胶原mRNA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细胞上清液中I型胶原的分泌,Western-blotting检测Grp78及caspase-12蛋白表达。结果:高糖组与低糖组相比,Grp78、Caspase-12及Ⅰ型胶原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糖+冬虫夏草组、高渗组及高渗+冬虫夏草组与低糖组相比,Grp78、Caspase-12 mRNA及Ⅰ型胶原mRNA和蛋白水平无明显差别(P>0.05);与高糖组相比,高糖+冬虫夏草干预组Grp78、Caspase-12及Ⅰ型胶原mRNA和蛋白表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冬虫夏草对高糖诱导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及肾脏纤维化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内质网应激反应有关。
目的: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蕲艾籽中挥发性成分。方法: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D)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提取蕲艾籽挥发性成分,通过气质联用(GC-MS)技术分析其化学成分组成,并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采用SD-GC-MS法共分离出33个色谱峰,鉴定出其中29个化合物,占总挥发性成分的93.02%;采用HS-SPME-GC-MS法共分离出35个色谱峰,鉴定出其中30个化合物,占总挥发性成分的99.01%。通过这两种技术共同鉴定出的挥发性成分共有11种,其中含量最高的成分为β-侧柏酮。结论:SD与HS-SPME鉴定出的挥发性成分及其相对含量上存在一定差异,两者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挥发性成分的提取,将两者联用分析蕲艾籽挥发性成分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信息。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中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与环孢素A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allo-HSCT受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联合基因测序法检测目的基因特殊SNP位点基因分型,测定术后早期出现aGVHD的重要时期CsA的血药浓度,观察受者术后出现aGVHD的情况,比较TGF-β1+869(C/T)不同基因分型CsA血药浓度的差异,分析TGF-β1+869(C/T)基因多态性与CsA的关系及对aGVHD的影响。结果:本组32例患者的TGF-β+869基因多态性研究结果为16例C/C基因型占50.00%,9例T/T基因型占28.12%,7例C/T基因型占21.88%;C/T型患者中的4例出现重度aGVHD占57.14%,发生率与C/C型、T/T型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3种基因型患者的CsA血药谷浓度均能达到200~300 μg·L-1的目标值,比较3种基因型患者的CsA血谷浓度,C/T型及T/T型患者均高于C/C型患者(P<0.01)。结论:本组患者发生重度aGVHD与CsA血药浓度无明显相关性,TGF-β1+869基因型为C/T杂合子的allo-HSCT受者预防GVHD应调整免疫抑制方案,加用霉酚酸酯或使用其它免疫抑制剂以减少重度aGVHD发生。
目的:研究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后其消除相末端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48-∞)与患儿病理生理因素的相关性,探讨AUC48-∞与化疗中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在某院收集2014年4月至2015年5月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使用大剂量MTX化疗的病历资料,记录患儿的年龄、身高、体质量、性别、病程、MTX剂量、亚叶酸钙(CF)解救剂量、水化量、碱化量、血药浓度及相应的生化检验值等数据,观察给药后不良反应并进行评级,计算AUC48-∞并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绘制ROC曲线以评估AUC48-∞、C48 h和C72 h对于严重不良反应的预测效力。结果:MTX的AUC48-∞与血清肌酐(CRE)、γ-谷氨酰胺转肽酶(γ-GT)及合并使用奥美拉唑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性(P<0.05),以AUC48-∞作为预测因子绘制的ROC曲线下面积(95% CI)为0.819(0.734~0.904),具有诊断意义(P<0.001),且AUC48-∞对严重不良反应的预测灵敏度比C48 h、C72 h更高。结论:AUC48-∞可能对HD-MTX化疗中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有较好的预测效力,当化疗期间患儿出现γ-GT、CRE值升高或联用奥美拉唑时临床医师需加以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
目的:研究多药耐药基因1(ABCB1)rs1045642基因多态性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甲氨蝶呤(MTX)毒副反应关系。方法:收集81例使用大剂量MTX化疗的NHL患者血样,应用直接测序法检测ABCB1 rs1045642基因多态性,根据NCI-CTCAE统一评价MTX化疗后的毒副反应,用SPSS分析基因多态性与MTX毒副反应的关系。结果:CC、CT和TT基因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3.21%、39.51%和17.28%;C和T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为62.96%和37.04%;突变型(CT+TT)患者发生2级以上血小板减少的比例显著高于野生型(CC)患者(P=0.002)。结论:ABCB1 rs1045642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NHL患者MTX化疗后2级以上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ICH)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临床诊断为ICH的104例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必要的抗感染、抗病毒及保肝利胆等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0.5 g/次,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2周。对两组临床疗效及肝功能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6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31%,两组总有效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TBA)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谷丙转氨酶(ALT)、白蛋白(ALB)虽有不同程度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能调节肠道菌群失调,有助于ICH患儿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及肝功能的恢复。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的应用和血液病患者继发真菌性肠炎的相关性。方法:对2010-2014年血液病科继发真菌性肠炎的住院患者与同期住院的非真菌性肠炎患者抗菌药物应用进行回顾性调查与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确诊60例真菌性肠炎患者,平均年龄(52.43±27.00)岁,真菌性肠炎组使用抗菌药物平均(15.83±8.02)d出现真菌感染,与非真菌性肠炎组有显著性差异;抗菌药物的使用比例和联合应用也远大于非真菌性肠炎组,有显著性差异;导致真菌性肠炎的抗菌药物主要集中在加酶抑制剂、喹诺酮类、林可霉素类和碳青霉烯类。结论:继发真菌性肠炎与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时间长短和抗菌药物的品种有关。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和经济学效果。方法:收集某院2012-2015年99例符合要求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4组,用药物经济学对成本与效果进行分析,对4组治疗方案进行回顾性分析。A组:多西他赛+顺铂;B组:多西他赛+卡铂;C组:培美曲塞+顺铂;D组:培美曲塞+卡铂。结果:4组化疗方案的有效率分别为40.54%,31.58%,57.89%,54.17%。化疗一个疗程住院总费用分别为6 307.96元,5 356.51元,11 980.83元,11 387.94元。在B方案的基础上,每增加一个单位效果,A方案、C方案、D方案所需要的成本分别为106.19元,251.78,267.00元。结论:从成本-效果分析,A方案为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较合理的方案。
目的:观察螺内酯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某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CHF患者52例,按照给药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6例采取基础抗心衰方案治疗;观察组26例在基础抗心衰治疗上加用螺内酯(20 mg·d-1),治疗前1天及治疗后16周行动态超声心动图检查,通过系统分析得出心率变异性(HRV)的时域及频域分析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螺内酯治疗16周后HRV明显改善(t=13.406,P<0.05);时域指标:全部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SDNN)、全部窦性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每5分钟窦性R-R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SDNN的均值(SDNNI)均明显升高(t=5.829,10.256,6.005,7.128,P<0.05);频域指标:低频(LF)、高频(HF)也明显提高(t=9.231,7.441,P<0.05)。结论:螺内酯可明显改善CHF患者的HRV,改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
目的:本研究选择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泽替米贝与单一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对比,评估联合用药对血脂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退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性的方法,将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泽替米贝组。阿托伐他汀组以患者血清中低密度胆固醇浓度(LDL-C)<70 mg·dL-1为治疗目标。用药9个月后,采用血管内超声定量冠状动脉内斑块,检测血液中相关参数。结果: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泽替米贝用药组与单独阿托伐他汀用药组相比,前者LDL-C明显降低[(60.5±19.8)mg·dL-1 vs.(79.8±17.9)mg·dL-1,P<0.01)]。与单一用药相对比,双联降血脂药物对斑块体积变化具有显著的优越性(-1.3±0.09 vs.-0.3±0.05,P<0.01)。血液中LDL-C浓度的降低幅度和斑块的消退程度具有显著相关性(R=0.207,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泽替米贝与阿托伐他汀用药相比,双联降脂药可以显著降低血清中LDL-C浓度,同时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
目的:分析自2010年以来,国家卫计委实施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对某市医保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的趋势变化情况。方法:采用观察和回顾性研究方法,从某省会城市医疗保险信息系统采集数据,应用统计描述和单因素分析方法分析2010-2014年间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2010-2014年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10年的65.1%下降到2014年的43.5%;3种及以上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率也呈下降趋势,从2010年的38.6%下降至2014年的24.2%;细菌培养率则呈上升趋势,从2010年的27.4%增加到2014年的36.6%。住院患者人均抗菌药物费用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从2010年的1 125.8元下降至2014年612.33元。结论:2010-2014年间,国家卫计委通过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抗菌药物的使用逐渐趋于合理。
目的:分析某院儿科门诊治疗肾病综合征患儿超说明书用药情况,规范临床医师的超说明书用药行为,为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抽取某院2014年11月-2015年10月诊断为肾病综合征的儿科门诊处方进行分析。以药品说明书为依据,整理出有超说明书用药的处方,按照患儿年龄、性别以及医生职称统计分析超说明书用药情况。结果:共收集到诊断为肾病综合征儿科的处方6 528张,超说明书用药发生率为28.68%,超说明书主要类型为超适应证和超年龄。超说明书用药比例排前3位的是吗替麦考酚酯胶囊(26.01%)、硼酸粉(16.08%)、他克莫司胶囊(15.97%)。结论:某院儿科门诊肾病综合征超说明书用药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医院需尽快出台超说明书用药管理规定,对符合用药合理性的超说明书用药行为进行进一步规范化管理,对不合理的超说明书用药行为进行干预制止,以此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促进医院合理用药水平。
目的:分析呼和浩特某三级甲等医院骨科门诊超说明书用药情况,探讨其与临床不良反应/事件的关系,为超说明书用药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层随机抽取该院2015年1-12月骨科门诊处方,分类统计超说明书用药类型,结合循证医学报道分析超说明书用药可行性。汇总分析因超说明书用药诱发的不良反应/事件,与同期上报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较。结果:该院骨科门诊超说明书处方比例为9.88%。在用药类型方面以超剂量(疗程)用药(57.42%)最多;在用药科室方面以骨科专家门诊超说明书用药比例(44.26%)最高。所有超说明书用药中仅有8.97%(32/357)有循证医学证据。该院可追踪的因超说明书用药诱发药品不良事件13例次,发生比例为4.76%(13/273)。结论:骨科门诊超说明书用药现象普遍存在,相关各方面应引起重视并加以管理规范,以减少不良事件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目的:对某院急诊注射用质子泵抑制剂(PPIs)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的方法,检索某院HIS,获取2015年7月份使用过注射用PPIs的急诊患者处方,依据SAHP(美国医院药师协会)指南及药品说明书对其临床应用进行合理性分析。结果:在1 754份处方中,统计结果显示某院急诊使用PPIs注射剂的临床诊断不符合使用指征占比24.7%,用法用量不合理的处方占比7.5%,联合用药不合理占比为1.7%,老年患者使用潘妥洛克日剂量超40 mg一项为5.4%,具有统计学意义,其合理性有待进一步讨论研究。结论:某院急诊科使用注射用质子泵抑制剂存在不合理现象。为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及降低用药风险,临床医生应规范诊疗行为,做到诊断与用药相适应,杜绝无正当理由超适应证用药;可通过处方点评或信息系统引导用药等干预措施来改善目前的用药现状。
目的:研究药学服务对哮喘患者的哮喘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和哮喘控制情况的影响,推动药师给哮喘患者提供药学服务,提高患者哮喘控制水平。方法:将2015年1月至5月来某院就诊的81例门诊哮喘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研究,对照组患者接受正常门诊和哮喘控制测试(asthma control test,ACT)评分,干预组患者接受正常门诊、ACT评分及药师提供的药学服务。3个月后两组患者进行随访,分别接受ACT评分及哮喘知识问卷测试,将ACT评分及哮喘知识问卷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于ACT评分,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3.193 5±1.492 63和21.548 4±3.304 93),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于哮喘相关知识,干预组回答4个问题的正确率(分别为46.67%、55.56%、53.33%、26.67%)全部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7.85%、6.45%、13.33%、13.33%),有3个问题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药师提供的药学服务可显著增加哮喘患者对哮喘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及ACT评分,药师的药学服务值得推广。
目的:英夫利西单抗(infliximab,IFX)是首个用于克罗恩病的生物制剂,疗效显著,但30%~60%的患者会出现药物失应答。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的应用,可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依据,达到安全、合理、有效、经济的用药目的。方法:通过查阅近年来在克罗恩病治疗中IFX药物监测的研究及应用情况,就IFX的药动学特点、影响因素、谷浓度及抗IFX抗体(antibodies to infliximab,ATI)与疗效相关性等作一综述。结果:研究显示,IFX免疫原性、患者病理生理状态、遗传因素、联合用药等与IFX药动学有关,监测IFX谷浓度及ATI水平能预测临床应答、内镜下表现及不良反应。结论:进行TDM可优化IFX药物治疗方案,更好地控制疾病活动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目的:综合分析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概率、临床表现、影响因素及相关机制,为其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他汀”、“不良反应”、“影响因素”、“机制”等为关键词,检索Pubmed、知网、万方2010-2015年6年间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性总结。结果:他汀类药物整体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仍有进一步控制的余地。结论:除了根据患者体质状态、基础性疾病和常用药物,合理调整用药种类和剂量之外,以基因为导向的个体化用药方案有望为减少其不良反应提供有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