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挖掘门诊处方中开药量为6个月量的处方,探讨其必要性及潜在风险,促进用药安全。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系统调取2015年7月1日-9月30日门诊处方中开药6个月量的处方数据,从科室、诊断、药品、患者来源地、医疗付款方式等五个方面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共收集符合条件的门诊处方6 986张(占同期门诊总处方的1.3%),涉及药品条目13 780条(占同期门诊总药品条目的1.2%);从科室、诊断、药品来看,主要以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于风湿免疫科开具免疫抑制药居多;从患者背景来看,主要以外埠和自费患者为主体人群。结论:存在门诊开药6个月量的处方与多方面因素相关;应考虑这部分患者的用药需求,规避其潜在安全风险。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aspirin,Asp)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人主动脉内皮细胞(human aortic endothelial cells,HAECs)损伤的保护作用,并进一步阐明其对一氧化氮合酶(NOS)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相关受体信号的调控。方法:LPS建立HAECs损伤模型。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MTT法、划痕实验分析HAECs损伤修复能力;ELISA测定一氧化氮(NO)含量;Western blot检测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VE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蛋白表达。结果:给药12 h后Asp明显改善LPS(5 mg·L-1)导致的细胞损伤、提高修复能力(P<0.05),并上调NO分泌量及VEGF、VEGFR-2的蛋白表达(P<0.01);升高eNOS蛋白的表达(P<0.01)。而给药24 h后阿司匹林显著下调LPS导致的NO分泌量及iNOS、VEGF、VEGFR-2的蛋白表达升高,同时升高eNOS蛋白的表达(P<0.01)。结论:阿司匹林对LPS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炎性损伤的保护作用与调节NOS/NO和VEGF及其受体的动态平衡密切相关。
目的:为给白及种植中的品种选定、合理采收和产地加工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比较了不同品种(白及、小白及、华白及、黄花白及)、不同种植年限(1,2,3和4年)和不同干燥条件(晒干、30,35,40,45,50,55,60℃)下白及品质指标差异。结果:4个品种中白及的淀粉、多糖和蛋白质含量最高,可溶性浸出物含量略低于小白及,纤维素含量仅略高于小白及;淀粉和多糖含量表现为3年生 > 2年生 > 1年生 > 4年生,可溶性浸出物含量表现为2年生 > 3年生 > 1年生 > 4年生,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灰分、重金属和纤维素含量随生长年限的延长而增加,除4年生白及Cd和Pb含量超过《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标准外,灰分和其他重金属含量均符合限定标准;白及在95℃下蒸制6 min后40℃下恒温干燥,干燥后白及外观呈白色或浅黄色,整体形变小,白及多糖含量最高,为35.62%。结论:白及属以白及品质最佳,种植3年后采收的白及各品质指标达到最优,以95℃下蒸制6 min后40℃下恒温热风干燥方法可获得最高白及多糖含量。
目的:通过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ultidrug resistance protein 2,Mrp2)和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2(organic anion transporting polypeptides 2,Oatp2)初步探究雷公藤甲素诱导小鼠肝损伤的机制。方法:雄性ICR小鼠单次灌胃给予雷公藤甲素(1.0 mg·kg-1)24 h后称重,摘眼球采血后分离血清,测定血清生化指标;取肝组织做病理切片;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肝脏组织中Mrp2和Oatp2的蛋白表达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雷公藤甲素组肝重指数显著增加(P<0.05),部分血清生化指标显著上升(P<0.05),且肝细胞发生核碎裂和脂肪变性。雷公藤甲素组Oatp2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升高了32.79%(P<0.05),而Mrp2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下降了45.47%(P<0.01)。结论:雷公藤甲素可能通过上调肝细胞膜转运体Oatp2和下调Mrp2,扰乱肝内胆红素和胆汁酸代谢排泄平衡,可能是雷公藤甲素诱导肝损伤的机制之一。
目的:建立了家兔灌胃布渣叶总黄酮提取物后血浆中牡荆苷、异牡荆苷、水仙苷的HPLC/MS方法,并研究其药动学。方法:家兔灌胃给于布渣叶总黄酮提取物后于不同时间点取血,采用HPLC/MS测定兔血浆中牡荆苷、异牡荆苷、水仙苷的血药浓度,并计算药动学参数。色谱柱:Hypersil Gold 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1%乙酸水溶液(V/V),梯度洗脱,柱温20℃,质谱检测采用ESI离子源,同时测定血浆样品中牡荆苷、异牡荆苷、水仙苷的浓度,采用非房室模型估算药动学参数。结果:牡荆苷、异牡荆苷、水仙苷均在0.2~20 mg·L-1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提取回收率、精密度和稳定性均良好。家兔口服布渣叶总黄酮提取物后牡荆苷、异牡荆苷、水仙苷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AUC0-t分别是10.13,8.92,15.12 mg·L-1·h,Cmax分别是3.04,2.62,3.51 mg·L-1,tmax分别是0.75,0.75,1.00 h,t1/2分别是2.96,3.20,3.93 h,MRT0-∞分别是5.01,5.58,6.33 h。结论:该方法可特异、准确、灵敏地同时测定家兔血浆中牡荆苷、异牡荆苷、水仙苷的血药浓度,家兔口服布渣叶总黄酮提取物后牡荆苷、异牡荆苷、水仙苷可迅速吸收入体内,其药时曲线存在双峰现象。
目的:筛选锁阳中的抗氧化活性成分。方法:采用CUPRAC法确定锁阳抗氧化活性部位。以Cu2+-新亚铜灵试剂为显影试剂的TLC-生物自显影技术结合硅胶柱层析筛选分离活性部位中的抗氧化活性物质,并采用1H-NMR和13C-NMR技术确定其的化学结构。结果:确定乙酸乙酯部位为锁阳的抗氧化活性部位,筛分得到的抗氧化活性成分主要有原儿茶酸、儿茶素、没食子酸、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结论:以Cu2+-新亚铜灵试剂为显影试剂的TLC-生物自显影技术能够快速、有效地从锁阳活性部位中筛选出抗氧化活性成分。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盐酸氨溴索对伏立康唑在小鼠血浆及肺组织中分布的影响。方法:将240只昆明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实验组包括低、中、高3个剂量组。实验动物均灌服伏立康唑66.67 mg·kg-1,各实验组则分别加服不同剂量盐酸氨溴索(分别为10,50,150 mg·kg-1)。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摘眼球取血并采集肺部组织。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及肺组织中伏立康唑浓度。以DAS 2.1.1软件拟合药动学参数,并使用SPSS 21.0软件对4组药动学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浆及肺组织中伏立康唑的主要药动学参数AUC0-t、AUC0-∞、t1/2、tmax、CL、V、Cmax,在4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盐酸氨溴索对伏立康唑在小鼠血浆及肺组织中分布无影响。
目的:探讨研究葛根素、盐酸小檗碱对大鼠脑组织和血浆中苯巴比妥浓度的影响。方法: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1(苯巴比妥、8 mg·kg-1、ig)、2(苯巴比妥、6.7 mg·kg-1、iv)组、阳性对照(维拉帕米、10.3 mg·kg-1、ig)1、2组、葛根素(150 mg·kg-1、ig)1、2组、盐酸小檗碱(150 mg·kg-1、ig)1、2组共8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后,阳性对照1组、葛根素1组及盐酸小檗碱1组按8 mg·kg-1 ig给予苯巴比妥,阳性对照2组、葛根素2组及盐酸小檗碱2组按6.7 mg·kg-1 iv给予苯巴比妥,分别在给药后2,4,6 h处死大鼠,取脑、血浆制备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在2,4,6 h各组大鼠脑组织和血浆中苯巴比妥浓度的变化。结果:与对应空白对照组相比,阳性对照组、葛根素组、盐酸小檗碱组在2 h时大鼠脑组织中苯巴比妥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但在4 h和6 h时能显著增加大鼠脑组织中苯巴比妥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中苯巴比妥浓度在监测各时段均无明显变化(P>0.05)。与对应阳性对照组比,葛根素组、盐酸小檗碱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葛根素、盐酸小檗碱可以增加大鼠脑组织中苯巴比妥的浓度,对血浆中苯巴比妥浓度影响较小。
目的:在体外研究ABCB1(1199G>A)基因多态性对多西他赛转运影响的分子机制。方法:将ABCB1(1199G>A)野生型和突变型基因分别导入HEK293细胞,研究2种重组细胞株对多西他赛的摄取以及跨膜转运的差异。结果:在细胞毒性分析中,ABCB11199A/mut细胞对多西他赛表现出更强的耐药性。多西他赛在2种重组细胞中的含量均显著性的低于对照组细胞,证实了多西他赛是由P-糖蛋白介导转运的,并且在ABCB11199A/mut细胞中跨膜转运更高。ABCB11199A/mut细胞介导转运多西他赛的P-糖蛋白的活性较ABCB11199G/wt细胞的更强。结论:ABCB1(1199G>A)基因多态性能够显著性影响P-糖蛋白转运多西他赛的能力,由ABCB1突变型基因编码的P-糖蛋白能够更有效的转运多西他赛。因此ABCB1(1199G>A)基因多态性可能会影响P-糖蛋白的活性,并对药物的分布和消除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药物的治疗作用。
目的:研究槲皮素对降植烷(pristane)诱导的红斑狼疮样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18只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3组,即正常对照组(NC组,n=6;实验首日生理盐水0.5 mL腹腔注射);模型组(SLE组,n=6;实验首日降植烷0.5 mL腹腔注射);脂质体槲皮素治疗组(LQ组,n=6;实验首日降植烷0.5 mL腹腔注射;第二日起槲皮素按体质量降植烷50 mg·kg-1 剂量灌胃,隔日一次)。5个月治疗期结束后ELISA法测定各组小鼠血清自身抗体(ANA、抗ds-DNA和抗snRNP/Sm抗体)表达水平及采用免疫荧光法显示各组小鼠肾小球IgG蛋白沉积情况。结果:3组小鼠ANA、抗ds-DNA和抗snRNP/Sm抗体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791,39.745和30.411,P<0.01)。与SLE组相比,LQ组小鼠肾小球的IgG沉积明显减少,自身抗体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但LQ组自身抗体表达水平仍高于NC组(P<0.01)。结论:槲皮素能降低降植烷诱导的SLE样综合征小鼠模型自身抗体表达水平,并能减轻肾损伤程度,对SLE的治疗可能有一定作用。
目的:考察甘草酸对紫杉醇溶解度的增溶作用。方法:将不同比例甘草酸和紫杉醇,不同比例乙醇和紫杉醇进行配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紫杉醇的浓度;并采用电导率法检测甘草酸-紫杉醇溶液的临界胶束浓度。结果:在乙醇比例为7.5%且甘草酸浓度为10 mmol·L-1时,紫杉醇达到最佳溶解度(823.38±14.41)μg·mL-1,较紫杉醇水中溶解度增加约1 000倍(0.67→823 μg·mL-1),较紫杉醇在7.5%乙醇液中溶解度增加约100倍(8.51→823 μg·mL-1)。紫杉醇-甘草酸溶液(含7.5%乙醇)的临界胶束浓度为0.42 mmol·L-1,证明其在更低浓度下能形成胶束状态。结论:首次发现在甘草酸和低体积分数乙醇的协同作用下,紫杉醇水中溶解度得到有效增加,鉴于甘草酸的两亲性,安全性和一些特殊的药理活性,为制备基于甘草酸为载体的新型紫杉醇制剂奠定基础。
目的:研究替格瑞洛在中国健康志愿者中药动学及药效学,为其临床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选14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分别单次口服替格瑞洛180 mg,在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分别用于药动力学及药效学研究,其中药动学采样时间点为给药前、给药后0.5,1,1.5,2,3,4,5,6,8,12,16,24,36,48 h,药效学采样时间点为给药前他和给药后1,2,4,12,24,48 h,药动学血浆样品采用蛋白沉淀法处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测定原药、活性代谢产物浓度;药效学采用四通道血小板聚集仪测定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以血小板聚集抑制的变化程度作为替格瑞洛的药效学指标。用WinNonlin软件处理所得数据。结果:14例健康受试者口服180 mg替格瑞洛后,替格瑞洛原药、活性代谢产物AR-C124910XX在人体内平均tmax分别为(1.9±0.6)h和(2.1±0.6)h,平均t1/2分别为(8.3±1.1)h和(9.7±2.5)h,平均Cmax分别为(1 447.0±532.2)ng·mL-1和(384.5±90.2)ng·mL-1,平均AUC0-last为(9 023.0±3 285.4)ng·mL-1·h和(3 445.0±723.2)ng·mL-1·h,平均AUC0-∞为(9 208.7±3 437.6)ng·mL-1·h和(3 594.4±827.0)ng·mL-1·h。替格瑞洛对血小板抑制的达峰时间为4 h,对血小板抑制的最大效应Emax为(75.9±11.9%)。替格瑞洛的抗血小板效应随替格瑞洛及AR-C124910XX降低而减弱。结论:本研究系统考察了14例健康志愿者服用替格瑞洛后的药动学及药效学,为临床使用替格瑞洛剂量调整、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目的:评价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测定人尿样中扎托布洛芬浓度的不确定度。方法:对HPLC-MS/MS法测定人尿样中扎托布洛芬浓度全过程进行分析,量化各个测量不确定度分量,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给出扩展不确定度。结果:置信概率为95%时,尿样低、中、高浓度扎托布洛芬的扩展不确定度分别为0.510 2,0.563 2,1.236 μg·mL-1。结论:该方法适用于HPLC-MS/MS法测定尿样中扎托布洛芬浓度的不确定度评定,为复杂生物基质分析过程中的不确定度评定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目的:建立二十五味珍珠丸7种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及HPLC特征图谱,为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Waters Symmetry-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以乙腈和0.1%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80 nm(用于特征图谱建立和丁香酚含量测定)、290 nm(桂皮醛)、274 nm(去氢二异丁香酚)、343 nm(胡椒碱)、225 nm(木香烃内酯与去氢木香内酯)、272 nm(没食子酸)。结果:对二十五味珍珠丸7个有效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同时建立了特征图谱并对特征峰进行指认。结论: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及HPLC特征图谱符合相关要求,适合二十五味珍珠丸的质量控制。
目的:评价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缺氧诱导因子-1α(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rotein-serine-threonine kinases-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PI3K-Akt-HIF-1α)信号通路在右美托咪定减轻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2只,体质量250~3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8):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IR+右美托咪定组(D组)、IR+右美托咪定+LY294002组(DL组)。Sham组维持双肺通气3 h,其余组均实施肺IR:左侧肺门夹闭1 h后松开无创血管夹恢复血流再通气2 h。D组泵入10μg·kg-1右美托咪定负荷量后开始IR模型,DL组泵入0.3 mg·kg-1 LY294002后泵入右美托咪定,待右美托咪定泵入完毕后开始IR模型。IR模型完毕后肺门离断处死大鼠,留取左肺组织,称重,计算肺湿干重比(W/D);TUNEL法检测肺组织细胞凋亡情况;4%甲醛固定后HE染色分析肺损伤评分;Western-blot法检测磷酸化Akt(p-Akt)和HIF-1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Sham组比较,其他3组肺组织W/D升高,肺损伤评分和凋亡指数升高,p-Akt和HIF-1α表达下调(P<0.05);与IR组比较,D组和DL组肺W/D降低,肺损伤评分和凋亡指数降低,p-Akt和HIF-1α表达上调(P<0.05);与D组比较,DL组肺W/D升高,肺损伤评分和凋亡指数降低升高,p-Akt和HIF-1α表达下调(P<0.05)。结论:PI3K/Akt/HIF-1α信号通路参与了右美托咪定减轻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过程。
目的:调查广州地区汉族人群与华法林代谢相关的CYP2C9/VKORC1基因多态性分布特征,并了解经验用药患者与根据基因型进行个体化抗凝治疗患者凝血指标(TT、PT、PT-INR、FIB)的改变。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12月住院或门诊676例患者,采用基因芯片法进行CYP2C9/VKORC1基因多态性检测,分析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了解广州地区汉族人群CYP2C9/VKORC1基因多态性分布特征和凝血情况。随机选取初期2.5~3 mg·d-1经验用药组(A组)服用华法林患者91例;经验用药一段时间后进行了CYP2C9/VKORC1基因多态性检测,并根据基因型行个体化用药(B组)。2组患者均按要求定期检测凝血指标。结果:广州地区汉族人群CYP2C9/VKORC1基因型*1*1/AA占74.567%;*1*1/GA占16.57%;*1*3/AA占6.21%;*1*3/GA和*1*1/GG各占1.18%;*1*2/AA和*1*3/AA各占0.15%。凝血指标(TT、PT、PT-INR、FIB)A组依次为(13.97±1.43)s、(16.74±8.34)s、(1.47±0.77)INR、(3.34±0.90)s,B组依次为(13.76±1.17)s、(21.71±11.40)s、(1.96±0.90)INR、(3.63±0.92)s;经配对资料t检验,TT 2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PT和PT-INR 2组间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FIB A组与B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A组、B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PT-INR控制在2~3 INR抗凝治疗理想范围的分别占13.6%和23.57%,经χ2检验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广州地区汉族人群CYP2C9/VKORC1呈基因多态性,因此华法林按传统经验用药抗凝治疗模式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潜在的危险性,以基因为导向的个体化抗凝治疗为临床在调整华法林抗凝治疗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和药物治疗均有相似之处,也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哮喘和COPD最新版指南的阅读,分析比较了两者治疗药物以及长期治疗方案的异同。
目的:研究超说明书用药与中药注射剂不良事件的关系,促进中药注射剂合理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13-2015年近3年期间中药注射剂不良事件及超说明书用药情况,考察中药注射剂不良事件与超说明书用药的相关性。结果:21种中药注射剂的59例不良事件中,存在超说明书用药28例(47.46%),涉及中药注射剂15种,其中,参麦、丹红和舒血宁等8种中药注射剂100.00%存在超说明书用药,超适应证(50.00%)和超溶媒类型(36.84%)最多见。经χ2检验,是否超说明书对不良事件类型(P=0.044)与发生时间(P=0.024)均有影响。与按说明书使用相比,超说明书用药时不良事件发生时间较迟,累及皮肤及附件系统的比例较大。结论:超说明书用药会影响中药注射剂不良事件的发生,临床应用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
目的:探讨早期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与细菌性血流感染患者病原菌种类之间的相关性;同时,试图找到适宜的PCT临界值,为细菌性血流感染起始抗感染经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减少不必要的广谱、超强、联合用药。方法:抽取某院2014年5月-2016年3月203例怀疑细菌性血流感染且在血培养前后<12 h行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查的患者,按照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分组记录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比较2组PCT水平的差异,用受试工作者曲线(ROC曲线)分析PCT在鉴别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的作用。结果: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与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早期PCT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早期PCT明显高于阳性菌,中位数分别为3.92 ng·mL-1和0.62 ng·mL-1;2组患者受试工作者曲线(ROC曲线)显示PCT作为鉴别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有一定的意义(AUC为0.70,P<0.05);以初次血清PCT 1.81 ng·mL-1作为临界值时,对革兰阴性菌所致血流感染阳性预测值敏感性为62.3%,特异性为71.4%。结论: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患者早期血清降钙素原(PCT)高于革兰阳性菌;PCT对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所致细菌性血流感染有一定的鉴别作用;在PCT高于1.81 ng·mL-1时,细菌性血流感染革兰阴性菌可能性较革兰阳性菌大;可结合初次PCT结果做出病原体的初步判断,为选择适宜的起始抗感染治疗方案提供帮助。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对苗、侗族患者行妇科腹腔镜手术全麻苏醒期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将100例行妇科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的苗、侗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在麻醉诱导前给予Dex 1 μg·kg-1,10 min内缓慢静脉注射,麻醉持续的维持量为0.5 μg·kg-1·h-1;对照组同治疗组方法给予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比较2组停止麻醉用药到呼叫睁眼的时间(T1)、停止麻醉用药到拔出喉罩的时间(T2)及在苏醒室监测停留的时间(T3);比较2组手术结束即刻及拔出喉罩5 min时,患者SBP、DBP、HR、OAA/S评分;观察两组术后躁动、寒战、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T1、T2、T3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手术结束即刻及拔出喉罩5 min时的SBP、DBP、HR均低于对照组,其中手术结束即刻D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AA/S评分在上述2个时间点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躁动、寒战、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均好于对照组,其中Wrench 0级评分治疗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恶心呕吐评分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Dex可有效提高苗、侗族患者妇科腹腔镜手术全麻苏醒质量,稳定血流动力学,有效防治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目的:探讨《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实施20余年以来出现的新问题,提出若干修订建议。方法:实证分析当前国内医疗用毒性药品(以下简称毒性药品)的定义、品种界定、生产和使用等几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结果:《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下行政监管和企业发展的需要,部分条款已经不具有可操作性。结论:应及时修订《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加强毒性药品的监督管理。
目的:探索临床药师开展慢病患者管理的工作模式。方法:临床药师以参与内分泌科临床实践和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带教实践为切入点,通过参与医疗查房、开展药学查房,审核用药医嘱,协同临床医生制定药物治疗方案,多种形式指导患者用药,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模式。结果:通过积极有效的沟通,医生能很好地采纳药师建议,从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药物治疗的有效性;通过多种形式的用药教育模式,改善了患者的用药依从性。结论:内分泌科临床药师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临床实践,在糖尿病慢病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目的:掌握陕西省医院药师开展培训考核的现状,并结合新兴起的“慕课”式教学模式,首次提出将慕课元素融入医院药师职业培训中,提高医院药师规范化培训的质量和效率。方法: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陕西省内44家医院632名药师进行问卷发放、收回,数据整理,并导入SPA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药师培训考核工作开展的频次较高,药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也较高,但有69%的药师未能参加培训的原因是与工作时间冲突;不同年资、职务、岗位的药师对培训内容的需求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药师规范化培训应分岗、分级进行,培训方案、课程制作应与慕课接轨,使不同地域、不同等级的医院药师更便捷、高质地参加规范化培训。
目的:考察依托泊苷注射液、注射用长春地辛和注射用表阿霉素在输液中的配伍稳定性,为临床给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依托泊苷注射液、注射用长春地辛和注射用表阿霉素在5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配伍,分别考察在25℃和4℃的储存条件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配伍溶液中依托泊苷、长春地辛和表阿霉素的含量并测定溶液的pH值及不溶性微粒的大小。结果:依托泊苷注射液、注射用长春地辛和注射用表阿霉素在25℃和4℃条件下48 h内配伍液pH值及不溶性微粒无明显变化,含量变化小于5%。结论:在25℃和4℃的储存条件下,3种药物在500 mL的生理盐水中稳定性好,临床上可将3种药物配伍使用。
目的:考察EPOCH方案中3种药物在0.9%氯化钠溶液中的配伍稳定性,为临床使用该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模拟临床给药浓度配制EPOCH方案混合输液,其中依托泊苷(VP-16)质量浓度为175 μg·mL-1,盐酸多柔比星(ADM)质量浓度为35 μg·mL-1,硫酸长春新碱(VCR)质量浓度为1.4 μg·mL-1,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混合输液36 h内的各成分含量及不溶性微粒数变化,pH计测定pH值。结果:所建立的HPLC检测方法简单,可靠,稳定,应用此法对EPOCH方案中配伍的3种药物浓度和pH进行检测,结果显示3种成分的浓度和溶液的pH值在36 h内基本未发生变化。结论:EPOCH方案中3种化疗药物按照临床使用浓度配伍,在500 mL生理盐水中相容且稳定,此配伍输注方法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创建的模式。方法:对2011-2015年临床药师参与“示范病房”创建的工作文件进行总结:对癌痛治疗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动态分析,计算麻精药品处方书写合格率,癌痛治疗病案合理性、规范化和癌痛控制情况分析。结果:各阶梯癌痛治疗药物用量符合WHO三阶梯原则,2013年后麻精药品处方书写完全合格,最大日剂量逐年增加。通过总结癌痛临床药师的工作,发现癌痛治疗病案合理性、规范化和癌痛控制情况逐年改善。结论:癌痛治疗药物使用情况和癌痛控制情况明显改善,说明临床药师参与“示范病房”创建的工作模式合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RB基因是人类最早发现和确定的抑癌基因,表达产物pRb是重要的细胞周期调节因子,参与细胞的生长分化。pRb功能的缺陷或丧失是很多肿瘤发生的基础,正常RB基因导入恶性肿瘤细胞能全部或部分抑制其恶性表现,也能增加常规化疗和放疗的效果,经截短修饰的RB94在体内和体外都有更好的抑癌作用。但pRb同时也被证实具有保护细胞免于凋亡的作用,此点与其抑癌作用相悖,其各方面功能也可受MicroRNA分子的调控。正是由于RB功能的多面性,近年来对RB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抑制作用的研究从未间断,不断有新的疑问和功能路径被发现。
目的:对影响环孢素A药动学、药效学、不良反应的药物因素及遗传因素进行分析。方法:主要查阅Pubmed、Embase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10-2016年载录的相关文献,归纳总结出具体的影响因素。结果:药物因素(血药浓度、给药频率、合并用药等)及遗传因素(CYP3A和MDR1基因多态性等)对环孢素A药动学、药效学、不良反应均有影响。结论:基因多态性、合并用药为环孢素A药动学、药效学、不良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临床上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监测以保证合理的个体化给药和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