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相关的文献分析,探讨我国药学会诊工作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为临床药师从事药学会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89—2014年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医学数据库、维普数据库药学会诊相关文献,利用Excel表格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共得到文献148篇,文献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大部分文献发表在2009年以后,2009—2014年文献量共134篇,占总文献量的90.5%;个案实践体会类文献数量最大,占总文献量的55.4%,汇总回顾分析类文献近年来增幅较快;三级医院文献121篇,占总文献量的81.8%,明显高于二级医院;文献第一作者大部分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相对集中在江苏、广东、北京、上海、湖南、四川等经济较发达和医疗水平较高的区域;大部分文献发表在药学核心期刊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的文献占总文献量的62.6%;文献中涉及的案例会诊内容不广泛,主要以抗菌药物为主。结论:我国药学会诊工作起步较晚,前期发展缓慢,但从2010年后发展比较迅速,临床药师会诊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逐年提高,药学会诊工作逐渐得到了医院管理层面和临床医师的支持和认可,但药学会诊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均需加强,相关文献的研究水平有待提高。
目的:利用不同代数的聚酰胺-胺(PAMAM)制备分散性良好的多壁碳纳米管/聚酰胺-胺(MWCNTs-PAMAM)。方法:通过酰胺化法,将G3.0、G4.0代PAMAM共价修饰到MWCNTs上,制备MWCNTs-PAMAM复合物,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拉曼光谱(Raman)、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Zeta电位、紫外分光光度法(UV)等方法对其表征。结果:通过SEM、TEM和UV显示,经不同代数PAMAM修饰 MWCNTs-COOH后,其分散性顺序为MWCNTs-PAMAM (G4.0纯化) > MWCNTs-PAMAM (G3.0纯化) > MWCNTs-COOH;RP-HPLC和TGA表明,透析法除去了PAMAM(G3.0,G4.0)中部分小分子,其结构未发生变化,透析法对PAMAM G3.0纯化的效果较好;FTIR、 Ramam、Zeta和TGA图中证明PAMAM共价接枝到了碳纳米管表面,且接枝率大小关系为MWCNTs-PAMAM(G3.0) < MWCNTs-PAMAM(G4.0) < MWCNTs-PAMAM(G3.0纯化) < MWCNTs-PAMAM (G4.0纯化)。结论:MWCNTs-PAMAM(G3.0)、MWCNTs-PAMAM(G4.0)具有良好分散性,为MWCNTs作为生物大分子的载体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目的:应用D-最优混料设计优选五味金色分散片处方。方法:以片剂外观、片剂硬度和崩解分散均匀时间的综合评分为指标,考察微晶纤维素、预胶化淀粉、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的配比对片剂成型的影响,并测定了优化处方片剂释放度。结果:微晶纤维素、预胶化淀粉和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的最优处方配比为23.27%:19.36%:7.37%;释放速度高于胶囊剂。结论:优化处方具有良好的分散片制剂学特定,重复性好;D-最优混料设计用于分散片处方优化效果较佳。
目的:测定复方龙血竭巴布剂中龙血素A、龙血素B体外释放度及离体大鼠透皮吸收率。方法:通过测定龙血素A、龙血素B含量进行体外释放度和透皮吸收的试验,以HPLC法测定不同时间点龙血素A、龙血素B的累计释放量和累计透过量。结果:龙血素A、龙血素B分别在0.151~3.02 μg和0.406~8.12 μg范围内线性良好,龙血素A平均回收率为97.00%,RSD为1.99%,龙血素B平均回收率为97.60%,RSD为1.98%,龙血素A、龙血素B在2 h的释放度分别为94.53%、90.27%,透过立体大鼠皮肤72 h的透皮率分别为35.01%,44.60%。结论:复方龙血竭巴布剂具有良好的释放度和透皮性能。
目的:探讨miRNA-122在异烟肼致大鼠肝损伤中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异烟肼55 mg·kg-1·d-1连续灌胃3,7,10,14,21,28 d建立肝损伤大鼠模型,对照组给予等容积纯化水灌胃。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转移酶(AST)活性;比色法检测肝组织中MDA含量和SOD酶活力,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方法检测肝组织中miRNA-122、pri-miRNA-122、HNF4α、C/EBPα、Cycling G1、CAT-1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Cycling G1、CAT-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组织病理变化在7 d表现为肝损伤;血浆ALT、AST的水平呈升高趋势(均P<0.01),且均在10 d发生明显上升(P<0.05);各用药组肝组织MDA含量逐渐升高,SOD活力却逐渐下降,miRNA-122表达水平整体呈下降趋势(P<0.01),其上游pri-miRNA-122及转录因子HNF4α、C/EBPα mRNA表达水平整体呈下降趋势(均P<0.01),其下游靶基因CyclingG1、CAT-1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呈上升趋势(均P<0.01)。结论:转录因子HNF-4α、C/EBPα 调控miRNA-122低表达,miRNA-122低表达进一步调控其下游靶基因Cycling G1、CAT-1参与异烟肼致肝损伤的过程。
目的:以传统汤剂为基础,对比研究温胆汤现代汤剂、颗粒剂2种现代制剂的正丁醇萃取液的HPLC-DAD指纹图谱,建立该方不同制备工艺制剂一致性评价方法。方法:采用Kroma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水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37 nm,柱温25 ℃;采用建立的指纹图谱检测方法对比研究上述3种制备工艺的指纹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 A版对3种制备工艺的正丁醇萃取层HPLC指纹图谱进行评价。结果:建立该方不同制备工艺的指纹图谱;确定了10个共有峰,指认其中4个共有峰分别为柚皮苷、橙皮苷、甘草苷、甘草酸铵;2种现代制备工艺的正丁醇萃取层HPLC指纹图谱与传统汤剂比较其相似度均大于0.85。结论:该方法灵敏度高、稳定性和准确性良好,体现了温胆汤汤剂组分的整体特征,为该方不同现代工艺制剂的质量评价提供了方法学参考。因颗粒剂制备工艺相对简单,贮存、运输方便,且与传统汤剂对比,相似度较高,故优选该方法为温胆汤的最佳制备工艺。
目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中药梅花中的绿原酸、芦丁、金丝桃苷和异槲皮苷的含量,为制定梅花药材质量标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岛津Inertsil ODS-4 (4.6 mm×250 mm, 5 μm)色谱柱,以0.1%甲酸水溶液(A)-0.1%甲酸乙腈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355 nm,柱温40 ℃。结果:绿原酸、芦丁、金丝桃苷、异槲皮苷的进样量分别在0.426 0~3.834 0 μg、0.052 8~0.475 2 μg、0.025 9~0.232 9 μg、0.030 1~0.270 7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0);加样回收率为99.25%~101.20%,RSD值为1.30%~1.74%。结论:该方法准确、灵敏、简便、重复性好,可用于梅花药材的质量控制。
目的:系统评价HLA-B*1502等位基因与中国南方汉族拉莫三嗪所致皮肤不良反应(LTG-cADRs)的关联性。方法:通过计算机全面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库(WanFang Data),检索时间截止2015年 5月31日,并采用STATA SE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病例对照研究,107例LTG-cADRs癫痫患者,包括25例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SJS/TEN)患者,1例药物超敏反应(HSS)患者,81例斑丘疹(MPE)患者,213例拉莫三嗪耐受(LTG-Tolerant)癫痫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中国南方汉族癫痫患者中HLA-B*1502等位基因与LTG-SJS/TEN存在显著相关性(OR=4.44,95% CI:1.66~11.87, P=0.003)。而HLA-B*1502等位基因与LTG-MPE不存在显著相关性(OR=0.85,95% CI:0.29~2.48, P=0.759)。结论:在中国南方汉族人群中,HLA-B*1502等位基因与LTG-cADRs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目的:研究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24 h滴注疗法延迟排泄影响因素、不良反应和解救措施。方法:收集某院2009-2014年之间122个患者的377次疗程的HD-MTX 24 h滴注疗法的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延迟排泄和疗程、年龄、性别、剂量、血药浓度及不良反应的相关关系,探讨了延迟排泄的解救措施。结果:延迟排泄发生率与疗程、年龄、性别无关,但与剂量相关,当剂量大于4.0 g时发生率高。延迟排泄患者滴注完12 h以后的MTX血药浓度明显升高,高浓度MTX延迟排泄的可引起肾功能损伤。结论:延迟排泄更多发生在低浓度点,但高浓度的延迟排泄肾功能损伤大,因此血药浓度监测是实施HD-MTX疗法必不可少的安全保证措施。在及时的亚叶酸钙(CF)解救和充分的水化碱化下,延迟排泄的不良反应完全可以很好地预防和控制。
目的:通过观察放化疗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宫颈癌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影响,从而为临床宫颈癌患者治疗提供有力依据。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诊断为80例Ⅲa~Ⅳ期宫颈癌患者分组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放化疗治疗;治疗组于放化疗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28 d为1个周期,2组均治疗3个周期。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天检测2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统计2组患者临床疗效、生活质量、不良反应。结果:经治疗3个周期后,治疗组CD3+、CD4+、NK细胞及CD4+/CD8+值较治疗前明显提高,而CD8+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CD8+及NK细胞数较治疗前稍增加,其他指标较治疗前略下降,P>0.05。治疗组总有效者19例(总有效率为47.5%)明显高于对照组13例(32.5%),P<0.05。治疗组生存质量改善者为37例(改善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29例(72.5%),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放化疗治疗宫颈癌,其可减少不良反应,增强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及患者生活质量。
目的:了解上海市二、三级医院的医护人员对临床药学工作和临床药师的认知情况,为进一步开展临床药学工作提供参考。方法:设计调查问卷,采用分类随机抽样法对上海市30所二、三级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护人员已认识到临床药学工作的重要性(总体平均得分分别为3.61±0.86和3.48±0.61),对临床药师工作内容有一定了解(总体平均得分分别为3.32±0.67和3.29±0.67),并对医疗工作需要临床药师参与达成共识,但是他们普遍认为所在医院的临床药师不能完全胜任现在的工作,平均得分分别为(3.34±0.63)和(3.69±0.69)。结论:医疗机构应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提高临床药师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加强医护人员对临床药学工作和临床药师的认知,有效推动临床药学工作的深入开展和临床药师制实施。
目的:建立癌痛管理中规范化的临床药学服务模式,确保药学服务质量和水平。方法:运用专家咨询法建立服务模式,制定临床药师参与癌痛管理的质量标准(工作流程、操作规范)、实践指引、药学干预记录文件和效果评价问卷(患者用药依从性问卷、患者满意度问卷)。应用该工作模式开展癌痛管理实践,考查干预前后患者的疼痛控制、用药依从性变化及对疼痛管理的满意度。结果:32名癌痛患者接受药学干预后的4个疼痛指标,即过去24 h最严重的疼痛程度、最轻微的疼痛程度、平均的疼痛程度、调查当时的疼痛程度数字评分分别由(9.44±0.62)分、(5.59±1.24)分、(8.38±1.07)分、(8.25±1.24)分下降至(4.03±0.93)分、(1.28±0.52)分、(2.59±1.04)分、(2.19±0.82)分(P<0.01),疼痛缓解程度大于50%。患者对疼痛治疗方式、住院期间疼痛照顾、止痛效果及疼痛教育的满意度评分分别为(4.25±0.84)分、(4.09±0.53)分、(4.03±0.86)分和(3.88±0.79)分。患者用药依从性评价为"好"的比例由31.23%上升至84.38%(P<0.01)。结论:形成了癌痛管理中的规范化临床药学服务模式。实施后,患者的疼痛控制及用药依从性情况得到明显改善;患者对疼痛治疗方式、疼痛照顾、止痛效果满意度较好,疼痛教育满意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的:探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对临床分离的100株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β-内酰胺酶表型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的防突变浓度(MPC)。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厄他培南和多利培南)对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耐药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及MPC并计算MPC/MIC比值。采用WHONET 5.6及SPASS 13.0进行分析。结果:肠杆菌科细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MPC/MIC比值为2~4,铜绿假单胞菌为4-≥16。β-内酰胺酶阳性的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MPC/MIC比值高于β-内酰胺酶阴性菌株(4至 > 16 μg·mL-1)。结论:基于MPC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可以通过MPC/MIC比值调整给药剂量,降低耐药菌株的总体数量和感染负荷,抑制耐药菌突变体的选择性富集扩增。
目的:了解抗菌药物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用药现状,评价其合理性,分析其不合理原因,为抗菌药物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7月出院第一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的患者162例,回顾性调查分析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抗菌药物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使用比例为60.49%,其中氟喹诺酮类的使用比例最高为64.28%。抗菌药物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不合理用药比例为34.69%。不合理用药表现形式中,无指征用药比例最高,占使用抗菌药物病例数的20.41%。结论:抗菌药物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存在不合理应用,应警惕抗菌药物的滥用,促进合理用药。
目的:分析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发生的流行趋势及相关因素,为CRPA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94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情况,2014年1月-12月281例铜绿假单胞菌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秩和检验、Logistic回归等分析CRPA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结果:CRPA检出率由2012年的41.5%升至2014年的46.9%,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明显相关(r=0.738,P=0.006)。高龄[相对比值比(OR)=1.028,95%可信区间(95%CI)1.012~1.045,P=0.001]、入住ICU(OR=3.849,95%CI 1.776~8.338,P=0.001)、机械通气(OR=3.313,95% CI 1.504~7.295,P=0.003)和经验性使用广谱抗菌药物(OR=2.352,95%CI 1.136~4.872,P=0.021)是CRPA检出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广谱抗菌药物中,使用碳青霉烯类(OR=13.326,95%CI 5.783~30.709,P=0.000)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OR=3.273,95%CI 1.403~7.633,P=0.006)与CRPA的检出有关。结论:医院CRPA检出率较高,应加强管理,以减少耐药株的播散和流行。
目的:探讨微泵输注比阿培南延长给药时间对重症感染的疗效是否优于传统短时间间断输注法。方法:选择入住ICU,经临床判断需要给予比阿培南治疗的重症感染患者,按最小不平衡指数法随机分组,分为30 min输注组(TI)和3 h输注组(EI),观察2组患者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经济性。结果:共纳入128例患者,实际完成104例,延长输注组54例,临床有效率66.7%,传统输注组50例,临床有效率64.0%,2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均无统计学显著差异,但是延长输注组比阿培南用药天数[延长输注组:6.6±2.9,传统输注组:(8.1±3.9)d,P=0.035]及人均费用[延长输注组:(3 459±1 752)元,传统输注组:(4 931±2 836)元,P=0.002]显著低于传统输注组。结论:比阿培南延长输注对重症感染的治疗结果优于传统输注,可以作为传统输注法的一种更优替代。
目的:通过对中药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情况、特点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安全使用中药提供数据。方法:收集某院10年中药不良反应报告166例,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从患者、ADR/ADE类别、涉及药品及合理用药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66例报告中66.3% ADR/ADE临床表现未被载入药品说明书;所涉中药98.2%为注射剂型,复方制剂ADR/ADE发生比例高于单方;51.2%的ADR/ADE涉及不合理用药,其中最常见的不合理使用情况为超剂量用药(30.7%)。结论:静脉用药、复方制剂以及不合理用药等因素增加中药ADR/ADE风险,临床使用时应注意用药监护。
目的:综述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研究进展,从而寻找铜绿假单胞菌治疗的新方向。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总结。结果:群体感应系统是细菌依赖细胞密度,通过自诱导分子进行细胞间交流的信号传递系统。当自诱导分子达到阈值时启动群体感应系统从而调节基因表达。结论:群体感应系统参与细菌毒素的释放和生物膜的形成,因此通过抑制群体感应系统降低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性和耐药性成为抗感染治疗药物新靶点。
山苦茶是我国海南民间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植物饮料和药用植物。民间被广泛用于解油腻和助消化的保健饮料。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山苦茶具有清热解毒、利胆消食等功效。在本文中我们对近年来关于山苦茶中重要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做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