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疗保险支付制度对医疗资源的配置、规范和引导医疗服务提供方行为的作用日益显著,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本文阐述了医保支付机制对社区医疗发展的正负效应,然后基于对南京市部分社区的居民、社区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访谈与调查,总结社区医疗不同参与方的观点与建议,对当前医保支付机制与社区医疗发展之间的矛盾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未来如何通过改进医保支付机制来促进社区医疗的发展提出建议。
目的:建立大鼠血浆中橙皮苷的UHPLC-MS/MS分析测定方法,用于研究陈皮汤中橙皮苷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方法:采用健康大鼠灌胃给予陈皮汤,收集不同时间的含药血浆。色谱柱:BEH-C18(100 mm×2.1 mm,1.7 μm);流动相为0.05%甲酸水-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1;柱温 35℃;进样量为5 μL。结果:采用DAS 2.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大鼠血浆中橙皮苷高、中、低3个剂量组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如下:AUC(0-t)(2 672.13±464.35)、(2 002.24±342.64)、(1 498.35±250.63)ng·h·mL-1;AUC(0-∞)(2 765.52±525.14)、(1 962.52±452.72)、(1 502.42±257.63)ng·h·mL-1;MRT(2.69±0.72)、(2.71±0.57)、(2.65±0.21)h;T1/2(1.39±0.15)、(1.42±0.08)、(1.51±0.14)h;Cmax(1 124.63±356.62)、(914.35±244.52)、(742.24±51.25)ng·mL-1;Tmax(1.45±0.03)、(1.46±0.02)、(1.51±0.01)h。结论: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特异性好、速度快。灵敏度高等优点,可用以橙皮苷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目的:探讨美金刚(Memantine)对慢性脑缺血老龄大鼠认知障碍及海马区神经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2VO)建立慢性脑缺血动物模型,将造模成功的31只12月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组(n=7)和干预组(3.75,7.5,15,30 mg·kg-1,n=6),对照组(n=5)只分离血管不做结扎处理。采用水迷宫评估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免疫荧光染色后对海马齿状回神经细胞增殖及CA1区凋亡细胞进行计数。结果:水迷宫实验显示:缺血组大鼠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明显受损,与对照组和干预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美金刚干预后大鼠的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得以改善(P<0.0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缺血组大鼠新生神经细胞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齿状回新生神经细胞数量较对照组进一步增多(P<0.01);缺血组大鼠凋亡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美金刚干预后凋亡细胞数量较缺血组明显减少(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CA1区凋亡细胞数量与空间记忆功能呈负相关。结论:美金刚可通过促进海马神经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改善认知功能障碍,且不同的药物剂量作用效果存在差异。
目的:制备熊果酸脂肪乳注射液,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评价。方法: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熊果酸脂肪乳注射液,考察脂肪乳的粒径分布、Zeta电位和微观形态,并初步研究熊果酸脂肪乳的稳定性。结果:熊果酸脂肪乳注射液的平均粒径为(203.6±37.1)nm,Zeta电位为(-36.5±3.6)mV;透射电镜显示脂肪乳注射液粒径均一,呈球状分布。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熊果酸脂肪乳在25℃/60%条件下放置6个月内稳定。结论:高压均质法制备熊果酸脂肪乳注射液工艺简单易行,有望应用于工业化生产。
目的:制备苦参碱缓释微球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选处方,乳化-固化法制备苦参碱微球,对其包封率、形态、粒径及体外释药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苦参碱白蛋白微球平均粒径为12.64 μm,大小均匀。平均包封率为79.60%±0.98%。体外释放符合零级方程,t1/2为46.8 h。结论:苦参碱缓释微球制备方法简便,缓释效果好。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UPLC)指纹图谱结合多指标综合加权评分法优选补骨脂、肉豆蔻药对水提工艺。方法:采用L9(34)进行正交试验,选择浸润时间、纯化水用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以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补骨脂乙素、去氢二异丁香酚及补骨脂酚的转移率及超高效液相(UPLC)指纹图谱各特征峰总面积为综合考察指标,采用综合加权评分法进行数据分析,优选出补骨脂-肉豆蔻药对最佳水提工艺。结果:优选出补骨脂-肉豆蔻药对最佳水提工艺为浸润40 min,8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1 h。结论:优化的工艺合理、可行,有效成分转移率较高,为补骨脂-肉豆蔻药对水提工艺的确定提供了确切依据。
目的:研究注射用伏立康唑前药(FLKZQY)在雌、雄大鼠中代谢及毒性差异,并观察SD大鼠体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对伏立康唑前药在大鼠体内代谢的影响,为其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5~6周龄SD大鼠,随机分成去势与伪手术组,雌、雄分开分组(雌、雄各半,每组8只),手术后恢复3 d,然后连续7 d静脉注射120 mg·kg-1·d-1伏立康唑前药,于第7天进行眼眶采血。采用毒代动力学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其代谢及毒性差异。结果:毒代动力学结果显示,伪手术雌鼠药时曲线下面积(AUC)、最大血药浓度(Cmax)、半衰期(t1/2)均高于伪手术雄鼠;去势雌鼠最大血药浓度(Cmax)、半衰期(t1/2)均较伪手术雌鼠显著性降低(P<0.05),药时曲线下面积(AUC)极其显著性降低(P<0.01);去势雄鼠受试物组与伪手术雄鼠受试物组相比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半衰期(t1/2)、最大血药浓度(Cmax)则升高,其中AUC与Cmax差异显著(P<0.05);ELISA结果显示中,与伪手术雌鼠相比,去势雌鼠的肝脏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CYP2C19、CYP2C9以及CYP3A4含量均明显增加(P<0.05),去势雄鼠与伪手术雄鼠相比P450同工酶含量降低,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注射用伏立康唑前药在雌、雄大鼠体内的代谢存在性别差异。而性激素水平可能通过调节伏立康唑相关代谢酶水平从而对伏立康唑代谢产生影响。
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中药注射剂(CMI)预防奥沙利铂所致周围神经毒性(OIPN)的疗效。方法:全面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ies、CNKI、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收录的CMI预防OIPN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5年11月。在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ADDIS 1.16.6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个RCT,包括926例患者,涉及3种CMI,分别为黄芪注射液(HQI)、参麦注射液(SMI)和参附注射液(SFI)。网状Meta分析显示:(1)3种CMI与对照组在OIPN总发生率及严重OIPN发生率方面均具有统计学差异,但3种CMI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根据概率排序结果,预防OIPN总发生率的概率排序依次为HQI>SMI=SFI;预防严重OIPN发生率的概率排序依次为HQI > SMI > SFI。结论:3种CMI均能有效预防OIPN发生,降低OIPN发生率,其中HQI预防疗效最好。
目的:对比研究不同给药方式对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性重症(ADH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ADHF患者62例随机分为2组,A组为rhBNP连续给药治疗组,B组为rhBNP间歇给药治疗组。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心率、平均动脉压、尿量、心功能指标及血浆BNP水平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各组心率、平均动脉压、尿量、左心室射血分数、血浆BNP水平、每搏输出量、心脏指数和心肌纵向应变率均得到改善(P<0.05或P<0.01)。治疗后,rhBNP连续给药治疗组的疗效稍强于rhBNP间歇给药治疗组。A组治疗总有效率与B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84.4% vs 73.3%)(P>0.05),但B组在血流动力学等参数(24 h尿量、心率、平均动脉压、BNP、LVEF、SV、CI)改善方面不亚于A组。结论:rhBNP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重症患者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衰症状。rhBNP间歇给药的治疗方案也值得临床推广。
目的:促进乳腺癌术后化疗期间辅助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依据乳腺癌化疗期间辅助药物使用专家共识及循证医学证据,对某三级医院2014年5月-2015年4月129例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期间辅助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价。结果:在止吐、保肝、抗肿瘤中成药、保护心脏及出血性膀胱炎预防等药物的使用上存在一些不规范处。结论:通过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期间辅助药物使用分析,发现不合理使用情况,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目的:探讨应用拉莫三嗪联合氯氮平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以及对生物学指标,包括血糖、血脂[以总胆固醇(TC)水平计]、体质量及心电图(EKG)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于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68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氯氮平以及对症支持治疗,而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拉莫三嗪进行治疗。2组患者的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后,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在治疗前后检测患者的血糖、TC、体质量、EKG和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8.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59%(P<0.05)。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的精神病理症状评分、阳性症状评分、阴性症状评分和PANSS总分均显著降低,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试验组患者在上述各指标方面的改善程度相比对照组更为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血糖、EKG和体质量指标均明显增大,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则稍有降低或未有明显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2组患者在便秘、心跳过快、静坐不能、白细胞减少、心电图异常和体质量增加方面相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相对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5);试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提高程度相比对照组更为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莫三嗪联合氯氮平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良好,并能够显著缓解药物治疗的毒副作用及对患者生物学指标影响,同时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提高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目的:探究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联合治疗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上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某院收治8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分为糖皮质激素组(43例)、非糖皮质激素组(41例)。非糖皮质激素组仅采用常规抗风湿病药物进行治疗,糖皮质激素组则在此基础上加入糖皮质激素药物进行治疗。治疗3个月后,统计2组患者的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及晨僵持续时间,详细记录2组患者的ESR、CR及RF水平,并分别计算2组患者的DAS评分。参照相关临床标准对2组患者的短期治疗效果进行对比性评价,并对2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型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结束后,在晨僵持续时间、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DAS 28评分以及ESR、CRP及RF上,2组比较存在巨大差异(P<0.05)。糖皮质激素组的总有效率为88.37%,而非糖皮质激素组为67.44%,糖皮质激素组的起效时间也明显快于非糖皮质激素组,2组患者在总有效率及起效时间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糖皮质激素组在体质量增加、胃肠道不适上的发生率明显大于非糖皮质激素组(P<0.05),而在血压、血糖升高上2组患者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能够短时间内有效控制关节炎症,临床疗效得到显著提升,但不良反应发生率偏高,因此在治疗上需注意控制用药时间及用药剂量,尽可能降低不良反应地发生。
目的:对注射用灯盏花素的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分析,为该药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有价值的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湖北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收集的204例注射用灯盏花素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原发疾病和过敏史,用药方法和剂量,ADR发生的时间分布,性质、因果关系及转归,累及系统和器官等。结果:注射用灯盏花素所致ADR在各年龄组段均有分布;患者原发疾病多为心脑血管病;用药剂量和方法对不良反应的发生影响较大;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多在用药2 h内且绝大多数没有造成严重后果;所致ADR以过敏反应为主,且累及多个系统和器官。结论:严格遵照药品说明书用药并加强用药监护能够有效减少和避免注射用灯盏花素不良反应地发生。
目的:探讨滑膜炎颗粒治疗老年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及对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焦虑抑郁的影响。方法:124例KO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均予玻璃酸钠注射液膝关节腔内注射并口服塞来昔布胶囊,观察组加服滑膜炎颗粒,4周为1个疗程。比较临床疗效、疼痛评分(VA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定血清及关节液中MMP-1、MMP-3和MMP-13活性,记录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2.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90%;治疗后,2组VAS、SAS及SDS评分,血清及关节液中MMP-1、MMP-3和MMP-13活性均显著下降;组间比较,观察组VAS、SAS及SDS评分,血清及关节液中MMP-3和MMP-13活性明显较低(P<0.05);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滑膜炎颗粒对老年KOA具有良好疗效,可能与其降低MMP活性有关。
目的:对某院干部门诊口服降糖药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提供临床合理用药的参考。方法:随机抽取2012-2014年某院干部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处方2 108份,采用限定日剂量(DDD)法,对其使用的口服降糖药的药品种类、限定日费用(DDC)、用药频度(DDDs)、药物利用指数(DUI)、销售金额及其联合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院干部门诊口服降糖药销售金额逐年上升,阿卡波糖销售金额连续3年排在首位,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瑞格列奈DDDs值连续3年名列前三,除格列吡嗪(缓释)、瑞格列奈、罗格列酮外其余药物DUI值≤1。结论:该院干部门诊口服降糖药应用基本合理。
目的:为加强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管理,通过信息手段干预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开发“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管理系统”,并评价其干预的有效性,为医院抗菌药物管理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按卫计委相关文件的要求,设计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控制流程,开发“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管理系统”,并嵌入医院HIS,对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指证、品种选择、给药时机、预防用药疗程等作了具体限制。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14年第一季度(软件应用前)与2015年第一季度(软件应用后)3个科室(骨科、神经外科、心血管外科)的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实施干预前后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软件应用后(干预后)3个科室的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比率显著下降(P<0.01),由软件应用前(干预前)的84.08%(169/201)降至干预后的56.52%(117/207);药物选择合理率有了显著提高(P<0.01),由干预前的48.52%(82/169)提高到了82.91%(97/117);术后疗程合理率显著提高(P<0.01),从干预前的55.03%(93/169)提高到了95.73%(112/117)。对给药时机及单次给药剂量无影响。结论:临床药师通过“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管理系统”参与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使得Ⅰ类切口手术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明显改善,该管理软件设计合理,操作方便,成效显著。
目的:探索使用双向精密配液泵替代人工进行术后镇痛泵集中调配的可行性,实现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持续改进。方法:2015年6月15日-7月3日,为期3周的试用时间内,采用比较法,比较应用RepeaterTM双向精密配液泵的机器调配模式与人工调配模式,深入分析机器调配模式的优劣势。结果:机器调配模式与人工调配模式相比,在药品质量、流程优化、人力节省等多个方面有显著优势。同时,总结并形成了使用RepeaterTM双向精密配液泵集中调配术后镇痛泵的标准操作流程。结论:RepeaterTM双向精密配液泵依托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这一集中调配的模式极大地发挥了机器的优势,如何利用双向精密配液泵的特性以实现更多静脉药物的集中调配是未来探索的主要方向。
目的:为临床上正确处置厌氧菌感染和合理使用抗厌氧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临床药师分析厌氧菌感染临床处置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及其对策,讨论抗厌氧菌药物的特点及其合理使用。结果:临床处置厌氧菌感染有四大误区,可采取相应对策解决;不同抗厌氧菌药物特点不同,需合理使用。结论:临床处置厌氧菌感染应规范化,临床药师对临床合理使用抗厌氧菌药物应起到促进作用。
目的:提高精神科药物咨询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某院2013年7月-2015年12月1 260例门诊患者药物咨询记录,对咨询形式、咨询内容及咨询的药物类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药物咨询记录呈增长趋势,2015年年增长率为31.66%。咨询方式为电话和窗口咨询,电话咨询782例(62.06%),2014年和2015年咨询形式构成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药物咨询内容涉及广泛,前三位为药品用法用量(29.05%)、药品有无(20.87%)和不良反应(15.16%),占咨询内容的65.08%,2014年和2105年咨询内容构成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处于前三位的咨询药物类型为抗精神病药(30.24%)、抗抑郁药(23.97%)和镇静催眠药(18.17%),占药物类型的72.38%,2014年和2105年咨询药物类型构成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开展药物咨询服务十分必要,是医院药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药物咨询数量及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大剂量甲氨蝶呤作为预防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髓外浸润的重要手段,很大程度降低了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发生,从而提高了儿童长期无病生存率,其有效性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充分肯定。因此,国内外学者都致力于研究HDMTX-CF方案。本文将从疾病的流行病学、药物作用机制、不良反应、治疗方案现状、治疗药物监测等方面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