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疼痛专业临床药师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对于急性疼痛管理中的工作模式还有待探索。本文通过参阅近年来国外临床药师在急性疼痛管理方面的研究,对临床药师参与急性疼痛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参与治疗评估和治疗监测、提供用药咨询和建议、开展用药教育以及制定用药协议或指南等常见工作模式进行了文献综述,并总结了临床药师在急性疼痛管理中发挥的作用,为我国疼痛专业临床药师的发展提供借鉴。
目的:研究蒙药山沉香超微粉抗心肌缺血的药理学作用,并与山沉香原粉作对比研究。方法:采用冠脉结扎方法观察山沉香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脏的保护作用(测定心梗面积、心电图、血清牛肌酸激酶(CK)、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乳酸盐脱氢酶(LDH)及病理组织观察)。结果:山沉香超微粉和原粉均有不同程度的大鼠心肌缺血保护作用:可降低大鼠血清CK、LDH的含量,升高血清SOD的含量,并能减小心肌缺血的面积,明显改善心电图,且超微粉0.75,0.375 g·kg-1剂量组明显优于原粉(P<0.05);超微粉0.125 g·kg-1剂量组相当于原粉0.75 g·kg-1剂量组(P>0.05)。结论:相同剂量,山沉香超微粉保护心肌缺血作用优于原粉,1/2,1/4剂量超微粉保护心肌缺血作用与原粉相当。
目的:测定七十味珍珠丸等珍宝类藏成药中总砷、总汞以及可溶性砷汞的含量,对比评价分析珍宝类藏成药中有关砷、汞类有害物质的安全性。方法:通过高压密闭微波消解及聚焦微波消解技术消解珍宝类藏成药样品,提取其中总砷、汞,同时通过模拟人体胃肠道环境,采用人工胃液仿生提取样品中的可溶性砷、汞,结合氢化物-原子荧光法进行分析测定。结果:在选定的最佳条件下,仪器对砷与汞的检出限分别为0.075 μg·L-1和0.01 μg·L-1,总砷、汞回收率试验中砷的回收率为94.20%、汞的回收率为91.66%,人工胃液仿生提取可溶性砷汞回收率试验中砷的回收率为93.89%、汞的回收率为91.95%,RSD均小于4%。结论:4个品种10批样品的总砷含量为30.61~561.07 μg·g-1,总汞含量为13599.47~64213.45 μg·g-1;人工胃液仿生提取可溶性砷的含量为0.18~104.22 μg·g-1,人工胃液仿生提取可溶性汞的含量为0.06~7.55 μg·g-1。珍宝类藏成药中人工胃液仿生提取可溶性砷、汞的含量远低于总砷、汞的含量。
目的:优选不同配方O/W型纳米乳,研究其对芸香苷的增溶作用。方法:应用单因素实验测定芸香苷在6种油相、3种表面活性剂和4种助表面活性剂中的溶解度,通过伪三元相图筛选纳米乳处方。结果:伪三元相图筛选出O/W型纳米乳处方分别为:(1)油酸-混合表面活性剂-水(质量比为2:3:5),其中混合表面活性剂是: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和1,2-丙二醇(质量比Km=1:1)。(2)油酸-混合表面活性剂-水(质量比为3:7:20),其中混合表面活性剂是:OP乳化剂和1,2-丙二醇(质量比Km=2:1)。结论:两种不同配方的O/W型纳米乳对芸香苷均有一定的增溶作用。
目的:探讨活血降糖胶囊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足细胞相关分子蛋白Nephrin、Podocin、CD2AP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单侧肾脏切除结合小剂量STZ单次腹腔注射方法建造DN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M组)、假手术正常对照组(N组)、活血降糖胶囊干预治疗组(H组),每组6例。H组给予活血降糖胶囊的剂量折合生药2.5 g·kg-1·d-1灌胃,M组和N组给予等量纯化水灌胃。8周后检测各组大鼠的24 h尿蛋白定量、血生化等指标,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肾组织Nephrin、Podocin、CD2AP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8周后,与N组比较,M组出现24 h尿蛋白定量增多,内生肌酐清除率(Ccr)下降(P<0.05),肾组织Nephrin、Podocin、CD2AP蛋白表达水平均下调(P<0.05);与M组比较,H组24 h尿蛋白定量降低(P<0.05),Ccr升高(P<0.05),肾组织Nephrin、Podocin、CD2AP蛋白表达水平均上调(P<0.05)。采用直线相关分析后发现,24 h尿蛋白定量与肾组织Nephrin、Podocin、CD2AP蛋白表达水平呈负相关;Ccr与肾组织Nephrin、Podocin、CD2AP蛋白表达水平呈正相关。结论:DN时存在足细胞相关分子Nephrin、Podocin、CD2AP蛋白表达异常,活血降糖胶囊对DN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足细胞相关分子nephrin、podocin、CD2AP蛋白表达,减少蛋白尿而实现的。
目的:探讨健脾生血颗粒对骨髓抑制性贫血模型小鼠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Co60照射及腹腔注射环磷酰胺的方法,制备小鼠骨髓抑制性贫血模型。造模成功后,每组小鼠分别灌胃健脾生血颗粒、健脾生血浸膏、硫酸亚铁、生理盐水。3周后,考察外周血象(白细胞、红细胞)及白细胞介素-2水平。结果:治疗后,实验组小鼠WBC、RBC均高于对照组,同时健脾生血颗粒组小鼠白细胞介素-2水平明显高于其余各组。结论:健脾生血颗粒、健脾生血浸膏、硫酸亚铁均可改善小鼠骨髓抑制性贫血状况,健脾生血颗粒效果明显优于其余各组。
目的:对糙海参进行质量研究,初步建立糙海参的质量标准。方法:利用显微法鉴别骨片,显色法鉴别己糖醛酸和酸性多糖;采用1,9-二甲基亚甲蓝显色分光光度法测定酸性多糖的含量,其余检查项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进行检测。结果:糙海参骨片有扣状体,少量桌形体、穿孔板和杆状体;糙海参体壁中含有己糖醛酸和酸性多糖;酸性多糖含量不低于2.0%,其含量测定方法在0.04~0.18 mg·mL-1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4.51%(RSD 4.4%),精密度RSD 0.58%;杂质含量限度不超过15.0%,水分含量限度10.0%,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含量限度60.0%和20.0%。结论:对糙海参的来源、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进行了研究,为糙海参质量标准的建立、规范和完善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制备吡喹酮-固体脂质纳米粒,考察其理化性质和体外释放度。方法:以硬脂酸为脂质材料,聚乙烯吡咯烷酮为乳化剂,利用热熔乳化超声法制备吡喹酮-固体脂质纳米粒,扫描电镜观察纳米粒形态和均匀度,纳米粒度仪测定其粒径、分散指数、Zeta电位、包封率和载药量,并进行体外释放试验。结果:制备的固体脂质纳米粒为类圆球状,粒径分布较均匀、表面光滑。纳米的平均粒径、分散指数、电位、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316.5±22.8)nm、0.23±0.05、(-25.3±0.7)mV,(92.64±5.12)%和(18.45±1.34)%。药物在制剂的过程中稳定性良好。体外释放表明吡喹酮-硬脂酸固体脂质纳米粒在生理盐水中具有一定程度的突释和显著的缓释效果。结论:本试验制备的吡喹酮-硬脂酸固体脂质纳米粒具有较好的均匀度和高载药量,并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
目的:制备并评价Notel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长效缓释微球。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Notel缓释微球,以载药量、包封率、体外释放为评价指标,考察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溶液浓度、硬脂酸、不同pH的聚乙烯醇(PVA)溶液等因素对微球的影响,筛选最优处方并制备微球,考察大鼠药动学及对db/db小鼠的降血糖作用。结果:按最优处方制备的微球形态圆整,平均粒径为60 μm,载药量12.5%,体外释药可达1个月。微球在大鼠体内1 h即有药物释放,第8天血药浓度达到峰值Cmax(52.96±3.20) ng·mL-1并持续释放30 d。db/db小鼠的空腹血糖浓度在1个月内有效降低。结论:Notel缓释微球作为1个月长效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T2DM)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目的:探讨美沙拉嗪和柳氮磺胺吡啶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致Balb/c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效果和对急性溃疡性结肠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给予3.5% DSS水溶液自由饮用7 d建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通过测定小鼠DAI指数、脏器指数、血清IL-4、结肠组织匀浆液IL-8的表达水平和小鼠体内CD4+细胞、CD8+细胞、CD4+CD25+细胞的变化,来评价两种药物对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结果:给药治疗后,美沙拉嗪组和柳氮磺胺吡啶组的DAI评分和CMDI评分均降低(P<0.01或者P<0.05),小鼠症状缓解。结肠黏膜充血水肿减轻,且两种药物均能\\有效抑制病灶部位炎细胞的浸润。与模型组相比,美沙拉嗪组和SASP组CD3+细胞数增加,CD8+细胞数明显上升,CD4+CD25+细胞占CD4+细胞比例增加,血清中IL-4含量显著上升(P<0.01),组织中IL-8含量显著下降(P<0.01);而美沙拉嗪组CD4+细胞数目略有增加,SASP组CD4+细胞数增加比较明显。结论:美沙拉嗪和柳氮磺胺吡啶可减轻DSS诱导的UC小鼠稀便、血便症状;两种药物对UC疾病的治疗可能与提高CD4+细胞水平和IL-4含量及上调CD8+细胞水平有关。
目的:了解脱氧核苷酸钠在肝病辅助治疗中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某院2009-2015年收集到的29例脱氧核苷酸钠作为肝病辅助用药致ADR报告进行分析,包括患者的基本概况、用药剂量及溶媒、联合用药情况、ADR发生时间及持续时间、ADR累及系统-器官和主要临床表现、ADR的治疗及转归等,并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29例ADR中,女性患者较多(65.52%),平均年龄(49.72±10.31)岁;ADR大部分发生在首次给药后,最快为用药后即刻出现,最慢为用药2周后;以变态反应最为常见(48.28%);ADR经处理后均治愈或停药后自愈。经统计分析,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性别、是否第一次用药、既往药物过敏史等均不会影响脱氧核苷酸钠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患者使用脱氧核苷酸钠注射液时均应严格按说明书,并严密监测患者体征及症状。临床中应重视脱氧核苷酸钠注射液致ADR的监测及报告工作。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盐酸帕洛诺司琼预防术后恶心呕吐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安慰剂对照、多剂量平行组设计,择期手术患者共330例,年龄18~65岁,ASA分级Ⅰ~Ⅱ级,具有2个以上恶心呕吐的危险因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A组),盐酸帕洛诺司琼0.15 mg高剂量试验组(B组),盐酸帕洛诺司琼0.075 mg低剂量试验组(C组)。分别观察3组的完全有效率、完全控制率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24 h内,B组和C组的呕吐完全有效率及完全控制率均高于A组(P<0.05),B、C两组间疗效相当(P>0.05)。24~72 h,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安全性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帕洛诺司琼注射液用于预防术后恶心呕吐是有效和安全的,推荐临床剂量为0.075 mg。
目的:探讨臭氧联合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4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2例,对照组52例,治疗组采用臭氧联合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记录治疗前、首次治疗后1周、末次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6个月时的VAS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有效率。结果:经治疗后,2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均降低,Lysholm膝关节评分均提高(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疼痛较对照组显著减轻,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有效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结论:臭氧联合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且疗效优于单纯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疗法。
目的:探讨帕米膦酸二钠+复方苦参注射液在恶性肿瘤骨转移所致疼痛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某院于2012年8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126例,按照患者就诊时间+个人意愿,将患者划分为治疗组与参照组,每组各63例。对参照组患者行帕米膦酸二钠治疗,在参照组患者的治疗基础上,给予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镇痛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在疼痛缓解率、血清碱性磷酸酶下降有效率、生存质量稳定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与参照组患者进行比较,数据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恶性肿瘤骨转移临床治疗过程中,在对患者行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镇痛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对于进一步强化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非常显著的现实意义。
目的:探讨药学干预在医院超常使用药品美罗培南管理中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药师干预前后美罗培南处方合理使用、使用量和使用金额等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药师起草院内药品合理使用规范,明确6条使用标准。药学干预前后美罗培南处方合理使用率极显著上升(P<0.01)。与同期相比,美罗培南使用频度比和金额比在干预后有显著性降低。结论:药学干预在医院药品合理使用管理中不可或缺。
目的:全面了解炉甘石洗剂质量标准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缺陷,为质量标准的建立和完善以及《规范》的修订和再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1995-2014年在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依据《规范》对炉甘石洗剂进行质量控制并提出问题缺陷的15篇文献按文献产生时间、文献执行标准、文献提出的问题和缺陷进行归纳、统计、分析。结果:1995-2014年《规范》一直未修订和再版;炉甘石洗剂至今尚无统一、完善的质量控制方法;依据《规范》对质量标准执行中有氧化锌含量过高、过低偏差较大;含量限度宽泛无上限;检测方法麻烦、误差大;缺少对苯酚的含量监控;《规范》与药典对炉甘石原料中氧化锌标准不统一的问题,炉甘石洗剂质量标准缺陷较多。结论:增加苯酚质量控制,完善炉甘石洗剂质量标准,《规范》亟需修订再版。
目的:探讨万古霉素相关肾毒性发生的危险因素,并进一步分析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对肾毒性及其发生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155例使用万古霉素治疗的患者,记录患者基本情况及相关用药情况,采用单因素(t检验,χ2检验)及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对肾毒性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与肾毒性的发生时间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用药前患者的肌酐、尿素、CrCl、入住ICU、联合应用其他具有肾毒性的药物、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值与万古霉素肾毒性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入住ICU、万古霉素血药浓度是肾毒性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增加万古霉素监测次数则可降低肾毒性发生的可能。进一步研究发现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不同组之间发生肾毒性的时间有显著差异。结论:入住ICU可能提示患者万古霉素肾毒性发生率增高,临床应用万古霉素应及时监测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并增加监测频次减少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
通过文献调研,就近年来影响伏立康唑个体差异相关因素的研究报道进行分析总结。探讨伏立康唑临床应用个体差异影响因素,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伏立康唑个体差异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其中CYP2C19单核苷酸多态性以及药物间相互作用是重要影响因素。应积极对伏立康唑临床应用开展相关药学监护,逐步通过构建血药浓度监测结合相关代谢基因多态性检测手段,建立个体化用药模型,实现精准化药物治疗的目的。
在2006年Huanjie Yang等发现雷公藤红素可以诱导前列腺癌细胞凋亡及肿瘤坏死,是一种有效的天然蛋白酶抑制剂,自此引发了雷公藤红素抗癌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热潮。雷公藤红素可以通过多方面发挥其抗癌作用,包括抑制肿瘤细胞生长、阻滞细胞周期和诱导凋亡,抑制癌细胞蛋白酶,抑制信号通路,影响肿瘤相关蛋白、肿瘤坏死因子等,是一种潜在的天然抗肿瘤药物,对前列腺癌、肺癌、肝癌、白血病、胶质瘤、黑色素瘤、结肠癌、卵巢癌、乳腺癌等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然而由于其性质较为不稳定,而且存在毒性,为了拓宽雷公藤红素的临床应用,充分发挥其药理药效作用,采用药物制剂新技术降低雷公藤红素毒性,提高其溶解度是目前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本文对2006年以来雷公藤红素及其制剂的抗肿瘤作用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和综述,为今后雷公藤红素抗肿瘤新型制剂的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