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建立住院病历量化评分体系,探讨其对医院临床合理用药的促进作用。方法:根据国家药事管理相关规定及合理用药相关知识,结合医院实际,建立10大项34小项合理用药量化评分表。由临床药师对住院病历合理用药情况进行量化评分,并就点评结果与临床医生进行反馈交流及干预,对严重不合格病历的责任医师进行必要处罚。以半年为一个评价周期,观察评分体系对用药合格情况及主要不合理用药项目的影响,评估该评分体系的实际价值。结果:应用该评分体系两年来,住院病历合理用药的合格率由57.2%提升到80.6%,不合格率由23.3%下降到7.2%;各项主要不合理用药问题发生率明显下降;临床医师反馈率由16.7%上升到40%,对用药点评意见的采纳率由29.4%提升至85%。结论:该住院病历合理用药量化评分体系设计合理,可操作性强,临床医师认可度及参与度较好,能有效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目的:合成新型的功能性氧化石墨烯-β-环糊精/阿司匹林(GO-DEX-β-CD/ASA)复合物,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和抗凝血性研究。方法:利用电子扫描显微镜(SEM)和X-线衍射仪(XRD)对其形貌进行表征;对生成物的包封率、回收率以及精密度进行评价,以离心法测定GO-DEX-β-CD/ASA复合物的包封率;通过溶血试验和复钙试验评价其血液相容性。结果:GO-DEX-β-CD/ASA复合物的平均回收率(n=3)为(100.3±0.32)%,包封率(n=5)为(76.08±1.06)%,溶血率低于5%,符合生物医学材料的标准。结论:GO-DEX-β-CD/ASA复合物制备工艺可行,质量控制方法简便可靠,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
目的:脑胶质瘤是发生率最高的恶性脑肿瘤,因具有高侵袭高浸润性的特点,使其预后效果差,中位生存期只有14.6个月,因此,寻找新的治疗药物或治疗手段意义重大。目前,许多研究发现漆黄素作为一种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作用,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然而漆黄素是否作用于脑胶质瘤细胞尚未得到深入探讨。方法:以U-87MG恶性胶质瘤细胞系作为研究对象,利用Transwell侵袭实验和Wound-healing划痕实验检测漆黄素处理后细胞的体外侵袭和迁移能力;利用MTS法检测细胞生长情况,利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对漆黄素处理后细胞的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进行分析;利用Western-blot和Real-time PCR技术对相关基因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漆黄素处理后,U-87MG细胞的侵袭力和迁移力显著降低,G2/M期细胞增多,细胞凋亡显著提高,同时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也有明显变化。结论:这些实验结果暗示漆黄素可通过调节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凋亡而明显降低脑胶质瘤细胞的侵袭和迁移力,从而对脑胶质瘤细胞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芹菜素对阿霉素在大鼠体内药动学过程的影响。方法:实验设单独给药组和联合给药组,其中单独给药组大鼠给予阿霉素注射液4 mg·kg-1,经快速静脉注射;联合组大鼠经腹腔注射以不同剂量(7.5,15,30 mg·kg-1)芹菜素预处理5 d后,快速静脉注射阿霉素注射液4 mg·kg-1。采用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及胆汁中阿霉素的浓度,经DAS2.0数据处理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阿霉素单独给药及与不同剂量芹菜素联合给药后,均符合二室模型。研究发现与单独给药组比较,中、高剂量芹菜素联用后阿霉素的药动学参数发生明显改变,分布半衰期(t1/2α)和清除率(CL)显著降低,而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和平均滞留时间(MRT)显著增加,消除相半衰期(t1/2β)延长。与单独组相比,联用组经胆汁的累计排泄量降低,且随剂量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高剂量芹菜素可显著改变阿霉素的体内药动学过程,其原因可能是芹菜素抑制由MRP1和P-gp所介导的药物外排。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脓毒症休克大鼠的疗效。通过检测脓毒症休克大鼠用药前后血清sCD163数值的变化来了解参附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脓毒症休克大鼠的疗效及重症脓毒症预后的评估。同时对在脓毒症中sCD163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选取SPF级健康SD雄性大鼠60只,制作脓毒症休克大鼠模型,观察单用西药、单用参附注射液和参附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前后大鼠sCD163、降钙素原、Lac的变化。结果:参附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脓毒症休克大鼠前后6 h sCD163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优于单纯参附注射液或单纯西药组。结论:参附注射液能对抗细菌内毒素,对心肌细胞有正性肌力作用,sCD163做为临床脓毒症观察的敏感指标有望广泛应用于临床脓毒症休克治疗。
目的:研究七味净肝灵(牛大力、黑老虎、地耳草、叶下珠、虫牙药、白花蛇舌草、甘草)对卡介苗(BCG)+脂多糖(LPS)诱导的免疫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BCG+ LPS致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模型,取血,收集肝脏,脾脏和胰腺。生化法测定血清中ALT, AST, MDA, SOD的活性或含量,ELISA法检测肝组织中IL-4,IL-6和NO含量,Western-blot分析肝组织中TNF-α和NF-κB蛋白的表达情况;HE染色,显微镜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结果:七味净肝灵各剂量组可降低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血清或肝组织中ALT、AST、MDA、IL-4,IL-6和NO的活性或含量,抑制肝组织中TNF-α和NF-κB蛋白的表达,升高SOD活性;病例检查显示其各剂量组均能显著改善肝组织坏死损伤。结论:七味净肝灵对BCG+ LPS诱导的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抗脂质过氧化、抑制肝内的炎症反应及细胞毒性作用来介导保肝作用。
目的:建立藏药珍珠丸系列品种(二十五味珍珠丸、七十味珍珠丸)中名贵药味西红花和牛黄所含6种组分(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Ⅱ、牛磺胆酸钠、胆酸、猪去氧胆酸、去氧胆酸)含量的HPLC-TUV-ELSD同时测定方法,并对不同企业的样品进行测定和分析。方法:采用Zorbax SB-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A为乙腈,B为1%甲酸,梯度洗脱程序为0~60 min,18%A~40%A,流速为1.0 mL·min-1,柱温30℃, TUV检测波长为440 nm,ELSD漂移管温度80℃,雾化气压力为30 psi。结果:在选定的条件下,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Ⅱ、牛磺胆酸钠、胆酸、猪去氧胆酸、去氧胆酸6种组分分离良好,线性范围合理(r>0.9932),加样回收率范围为97.5%~102.1%(n=6),LOD分别为0.0001,0.0002,0.005,0.002,0.003,0.002 g·L-1。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快速、准确,能用于同时检测珍珠丸系列样品中6种组分的含量,为方中名贵药味的质量控制提供技术参考,并对市售样品进行质量分析。
目的:比较研究玉屏风散中单味药不同提取部位对过敏性鼻炎的作用。方法:采用现代分离提取技术获得玉屏风散中的三味药的不同提取物,复制过敏性鼻炎模型,灌胃模型大鼠不同提取物并观察大鼠的行为学症状并计分,检测大鼠血清中IgE含量及观察大鼠鼻黏膜组织病理形态学的改变,比较不同提取物对过敏性鼻炎的药效作用。结果:玉屏风散中不同提取物均能改善过敏性鼻炎大鼠的症状、均能降低模型大鼠血清IgE的含量,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均能改善模型大鼠鼻黏膜组织病理形态学。结论:玉屏风散中不同提取物均有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药效,其中以黄芪总多糖药效最好。
目的:制备关节腔注射用醋酸曲安奈德TAA温敏凝胶,考察其药效学和滞留性。方法:采用物理混合法制得TAA温敏凝胶,建立老鼠皮下气囊炎症模型,给予不同组分药物治疗后,通过对比皮下囊物理特征、组织切片的相关评价以及elisa试剂盒检测炎性因子TNF-α水平等来考察所制备的TAA温敏凝胶药效学及缓释性能,并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实验评价其滞留性。结果:药效学结果显示制备的TAA温敏凝胶相比于市售TAA混悬液对于气囊滑膜炎模型的炎症抑制作用更强、作用时间更持久。小动物活体成像实验结果显示制备的TAA温敏凝胶在体内滞留时间能达到9 d以上,能够达到缓释药物的目的,适用于关节腔局部用药的要求。结论:所制备的TAA温敏凝胶的炎症抑制作用强且持久,缓释效果及滞留性良好,有望成为新的关节腔给药传递系统。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氯胺酮诱导胎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孕16~18 d SD大鼠胎鼠海马神经元5 d,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神经元随机分为5组(n=6):对照组(C组)、氯胺酮组(K组)和不同浓度姜黄素组(J1-3组,浓度分别为5,10,20 μmol·L)-1,K组加入氯胺酮(终浓度为100 μmol·L-1)孵育3 h,J1-3组给予氯胺酮前2 h加入姜黄素,使各组姜黄素浓度分别为5,10,20 mol·L-1,C组加入等量生理盐水。采用MTT法检测发育期神经元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Ψm),Western blot法测定p-CREB(ser133)、细胞色素c表达。结果:与C组相比,K组神经元活性降低,神经元线粒体膜电位(Ψm)明显降低(P<0.05) p-CREB(ser133)蛋白及BDNF、Bcl-2 mRNA表达下调,细胞色素c表达上调(P<0.05);与K组相比,J3组神经元Ψm升高,J1-3组神经元活性增加,p-CREB(ser133)蛋白及BDNF、Bcl-2 mRNA表达上调,细胞色素c表达下调(P<0.05)。结论:姜黄素通过调节p-CREB(ser133)表达,上调BDNF和Bcl-2,稳定Ψm,抑制线粒体内细胞色素c释放,进而抑制氯胺酮诱导胎鼠海马神经元凋亡。
目的:建立布洛芬中有机溶剂石油醚(90~120℃)残留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GC-MS对布洛芬中石油醚(90~120℃)的主要组分进行定性分析,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法(HSGC法)对石油醚(90~120℃)残留的主要组分进行测定,HP-5毛细管色谱柱(30 m×0.32 mm,0.25 μm),FID检测器,程序升温,载气为氮气。结果:样品中的石油醚(90~120℃)残留主要为正己烷、2-甲基己烷、3-甲基己烷、正庚烷、2,4-二甲基己烷、2-甲基庚烷、3-甲基庚烷、正辛烷等8种成分;此8种成分在各自的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77~0.9996,n=5),最低检出限范围为1.50~3.10 ng·mL-1;3种加标浓度的平均回收率为95.85%~105.3%。精密度、重复性的RSD均小于5%。结论:本方法简单、灵敏、可靠,适用于布洛芬中石油醚(90~120℃)残留成分的检测。
目的:制备雷公藤甲素微乳凝胶并考察其理化性质及体外透皮扩散特性。方法:以混合乳化剂Tween80/Labrasol 1:4,助乳化剂无水乙醇,油相:油酸/Gemseal402:3,水相,泊洛沙姆407制备雷公藤甲素微乳凝胶。测定微乳的外观形态、粒径分布、pH、稳定性等理化性质。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法,比较雷公藤甲素微乳凝胶和乳膏的经皮渗透特性。结果:制备的微乳澄清透明,呈现轮廓分明分布均匀的球形,平均粒径(27.8±0.3) nm,且PdI(0.2±0.004),稳定性等理化性质均较好。雷公藤甲素微乳凝胶和雷公藤甲素乳膏24h单位面积累积渗透量分别为(4.33±0.17)、(7.07±0.16) μg·cm-2,2种剂型中雷公藤甲素的渗透行为均符合Higuchi方程,透皮速率分别为1.9871,0.9149 μg·cm-2·h-1。结论:雷公藤甲素微乳凝胶和乳膏均具有缓释释药效果。雷公藤甲素微乳凝胶显著提高了雷公藤甲素的经皮渗透量及透过速率,且较乳膏强,可为雷公藤甲素经皮给药制剂选择提供参考。
目的:根据使用大剂量甲氨蝶呤进行化疗的骨肉瘤患者24 h血药浓度值(C24h),对有可能发生延迟排泄的患者进行提前预警,与临床协作对患者后续的治疗方案及时进行调整,并且为今后制定更加合理的MTX解救流程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对某院2010年8月至2015年8月进行甲氨蝶呤血药浓度监测的骨肉瘤患者的C24h数据共3515例进行分析,并研究C24h与延迟排泄的关系。结果:C24h具有一定规律性,与甲氨蝶呤血药浓度达标所需时间成正相关。建立C24h危急值报告制度对调整后续治疗方案及患者用药安全预警具有一定实际意义。结论:应通过监测C24h及时调整后续治疗方案,并对高血药浓度患者尽早处理,防止对患者造成严重损伤。
目的:探究热毒宁、痰热清、喜炎平3种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常用溶媒中的稳定性,以及它们与抗菌药物、电解质类药物配伍的稳定性。方法:将热毒宁、痰热清、喜炎平3种中药注射剂配置在不同溶媒中,测定其在配置后不同时间内的pH值和电导率;将它们与抗菌药物配伍,观察外观变化并测定不溶性微粒。结果:3种中药注射剂配置在临床常用溶媒中,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pH值、电导率均出现了较显著的变化;3种中药注射剂与抗菌药物和电解质药物配伍后均有不同程度沉淀的出现。结论:热毒宁、痰热清、喜炎平3种中药注射剂配置在临床常用溶媒中后应在2 h内使用;它们与抗菌药物和电解质配伍使用存在配伍禁忌,应分开注射或在不同输液间用氯化钠或5%葡萄糖注射液冲管。
目的:评价CYP2C19基因型功能缺失患者介入术后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纳入择期冠脉支架植入术后行CYP2C19基因型检测的患者,按其表型分为快代谢组,中代谢组及慢代谢组,将中代谢组随机分为氯吡格雷双倍剂量组和氯吡格雷常规剂量联用西洛他唑组,慢代谢组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常规剂量联用西洛他唑组,另设快代谢氯吡格雷常规剂量组为对照组,连续用药6个月,随访其临床事件。结果:所有患者中CYP2C19基因快、中、慢代谢型的比例分别为25%,60%, 15%;中代谢型患者使用氯吡格雷双倍剂量方案或氯吡格雷常规剂量联用西洛他唑方案、慢代谢患者使用替格瑞洛方案,可取得与快代谢型患者常规剂量氯吡格雷方案相似的疗效,但慢代谢患者使用氯吡格雷常规剂量联用西洛他唑预防心脏缺血的获益不佳,劣于替格瑞洛方案。结论:择期冠脉支架植入术后的中代谢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采用氯吡格雷双倍剂量或氯吡格雷常规剂量联用西洛他唑的方案可能有益;慢代谢型患者建议使用替格瑞洛。
目的:探究血必净注射液联合胸腺肽α1治疗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自2013年3月-2015年2月收集某院治疗的180例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符合标准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2组患者均给予早期积极抗感染、液体复苏、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方案,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50 mL血必净注射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皮下注射1.6 mg胸腺肽α1。统计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一般状态、血气状态、炎症因子水平、临床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等。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一般状态、血气状态、炎症因子水平均优于治疗前,2组患者治疗后体温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呼吸、心率、白细胞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pH、PaCO2、PaO2/FiO2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前降钙素(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为85.7%,细菌清除率为82.9%,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62.9%,细菌清除率为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并未出现严重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胸腺肽α1与血必净注射液能明显改善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身体状态,减缓炎症进展,效果显著,同时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目的:探讨某院2011-2014年抗菌药物消耗量和两种非发酵菌耐药率的相关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收集病原菌培养结果、抗菌药物消耗量和细菌耐药率数据,采用软件SPSS 21分析细菌耐药率和抗菌药物消耗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氨曲南的耐药率与其用药频度呈正相关(r=0.574,P<0.05),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与其用药频度呈正相关(r=0.603,P<0.05),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与其用药频度呈负相关(r=-0.704,P<0.05);鲍曼不动杆菌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与其用药频度呈正相关(r=0.511,P<0.05)。Partial偏相关分析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与头孢菌素类的用药频度呈正相关(r=0.788,P<0.05),与碳青霉烯类的用药频度呈正相关(r=0.656,P<0.05)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与含酶抑制剂的用药频度呈负相关(r=-0.58,P<0.05)。结论:鲍曼不动杆菌耐药形势严峻,需要引起重视,经验性选择药物需要慎重。
目的:统计分析平湖地区门诊痛风患者处方用药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方法:抽查平湖地区所有医院门诊患者电子处方,对第一诊断为痛风及与痛风有关的处方进行处方张数、姓名、性别、年龄、诊断、就诊科室、医生和用药情况的导出,并对用药情况进行整理归类和审核,最后统计分析。结果:平湖地区第一诊断为痛风及与痛风有关的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高达59.23%,静脉用药使用率55.15%,糖皮质激素使用率60.76%,糖皮质激素注射剂处方占糖皮质激素处方总数的92.29%,质子泵抑制剂注射液占胃黏膜保护药的28.07%。结论:针对平湖地区痛风患者处方用药中存在的无适应症使用抗菌药物、静脉用药使用率高、糖皮质激素和质子泵抑制剂注射剂使用率高等不合理情况,对医生进行痛风病的药物治疗培训,对患者进行用药宣教,对痛风病处方进行逐月点评和跟进干预。
目的:了解长江流域上海等六市近年来神经系统用药情况及其变化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本文统计2011-2013年长江流域上海等六市263家样本医院中神经系统的用药金额,计算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同时统计2013年金额排名前15位品种,并与2012年及2011年进行比较。结果:2011-2013年上海、杭州、南京、武汉、成都和重庆神经系统用药金额的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分别为14.45%、17.80%、22.44%、23.34%、23.10%和24.18%,明显高于全部用药。用量较大的药物有神经节苷脂、奥拉西坦、丙泊酚及依达拉奉,增长较快的药物有地佐辛、奥氮平、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及右美托咪定。结论:神经系统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中部分辅助用药使用金额较大,增长迅速,需引起重视加强监管。
目的:讨论医院产ESBLs (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临床分布情况,并对其进行耐药性分析,为临床医师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以某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各个临床科室送检的标本中分离724株大肠埃希菌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表型确证试验检测ESBLs,并分析其分布及耐药性情况。结果:某院自2012年1月-2015年1月共检出724株大肠埃希菌;感染部位以分泌物来源最为常见,分布的主要科室是呼吸科(含ICU)、普外科及肾内科。共分离得到产ESBLs菌株248株(34.3%);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美罗培南以及亚胺培南均无耐药性,而对于其他抗菌药物,其耐药率则均明显高于不产ESBLs大肠埃希菌。结论:产ESBLs大肠埃希菌具有较强的耐药性,临床应加强对其耐药性及感染率的监测。
目的:比较临床药师与住院医师对最佳用药史采集的完整性。方法:纳入2015年5-11月期间入住某院神经内科的100名患者,分别由临床药师与住院医师对这100名患者进行用药史信息的采集,比较信息采集的完整性并评价其可能导致的潜在风险并分析原因。结果:临床药师在用药品种、药品剂型、用药依从性方面的信息采集的完整性优于住院医师,两组之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用法用量、过敏史及不良反应史方面的信息采集完整性方面,两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最佳用药史采集均存在不完整性,都有可能导致患者潜在的不适或临床症状恶化的风险。结论:患者最佳用药史采集的完整可减少药物差异及潜在的用药风险,临床药师及住院医师在这方面均需加强,尽可能多地获取准确完整的用药信息。
目的:调查研究汕头市公众眼药水认知情况及使用行为,为开展相关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在居民小区、公园、广场和医院候诊室等处随机进行问卷调查,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用Excel和SPSS 18.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R×C χ2检验。结果:受访者单次单眼使用剂量为1~3滴,联合用药间隔为1~30 min,滴眼药水后带回隐形眼镜的时间间隔为5~60 min,62.6%的受访者认为使用眼药水会产生不良反应,61.1%的受访者认为眼药水中的防腐剂会危害使用者的健康,42.4%的受访者会在使用前检查眼药水是否异常,43.6%的受访者会在使用眼药水前洗手,71.2%的受访者会在使用眼药水前阅读说明书,21.4%的受访者滴眼药水时瓶口会碰到他处且有20.6%的受访者表示不介意瓶口是否碰到他处,37.7%的受访者患眼和健康眼一起滴眼药水,75.9%的受访者用纸巾擦拭溢出的眼药水,62.6%的受访者在使用眼药水出现不适时会停止使用眼药水,61.9%的受访者将眼药水贮藏在阴凉处,47.5%的受访者开封后的眼药水贮藏时间超过3个月。结论:专业机构和媒介应加强眼药水知识的宣传教育。
目的:预防输液微粒的远期危害,阐明监管过度输液的预防医学意义。方法:通过各国最新版药典,比较各国对注射剂不溶性微粒限度要求,并与输液微粒、大气PM2.5进行对比;在举证了乙肝病毒传播途径在我国的历史教训后,阐述过度输液远期危害还有未知领域。结果:《中国药典》(2015年版)注射剂不溶性微粒的限定与《美国药典》(USP8)、《日本药局方》(JP16)、《英国药典》(BP2015)、《欧洲药典》(EP8.0)一致;输液微粒在组成成分上比大气PM2.5更复杂、检测更难、危害性更大。结论:国家卫生主管部门应重视输液微粒所致远期危害,制定监管过度输液远期危害的策略和措施。
二氢杨梅素是一种二氢黄酮醇类黄酮化合物,在藤茶中含量高达30%,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高血压和肝脏保护等多种生物活性,受到医药、食品行业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二氢杨梅素的多靶点保护作用,为其进一步合理开发与临床应用提出了建议与展望。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包裹药物制成缓释微球是药物缓释方向的研究热点,PLGA微球作为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但载药微球的性质和释药性能易受很多因素影响,如PLGA相对分子质量,LA/GA比例,微球制备工艺等,这些因素对载药体系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造成一定限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本文综述了PLGA微球在制备及释药过程中,影响其理化性质和重要性能的因素,包括载药量,包封率,突释问题等方面,为PLGA微球进一步研究和优化提供思路。
药物转运体在体内药物的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及排泄(excretion)的过程(ADME)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转运体在各组织器官的不同分布以及其基因多态性,导致某些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产生明显的个体差异。随着药物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关于转运体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报道越来越多。本文对近年来人体主要药物转运体基因多态性在药动学和药效学中的影响研究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