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银杏叶治疗高血脂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高脂血症的治疗靶点,银杏叶成分及其口服生物利用度,通过预测类药性,运用Mobyle的离线Autodock Vina功能进行分子对接,筛选出银杏叶治疗高脂血症的活性成分,以银杏叶活性成分及其靶点蛋白为网络节点构建网络模型,根据模型预测银杏叶治疗高脂血症潜在的药理作用机制。结果: 数据库收集所得的银杏叶成分中,53.9%的成分具有较好的口服吸收利用度,61.8%的银杏叶成分可能具有较好类药性特征。银杏叶可能通过作用HMG-CoA还原酶、NPC1L、HMG-CoA合成、焦磷酸合成酶和胆汁酸受体,从而抑制胆固醇的合成与吸收。结论: 银杏叶具有良好的口服吸收利用度,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活性成分可能通过抑制胆固醇的合成与吸收达到降血脂的作用。
目的: 对前期筛选出的盐知母活性部位的降糖作用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证明其降血糖作用,为后期研发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HPLC法,以PNPG(对硝基苯基α-D-吡喃葡萄糖苷)为底物测定α-葡萄糖苷酶的反应产物PNP(对-硝基酚)的浓度,比较盐知母不同降血糖活性部位(乙酸乙酯层萃取物、三氯甲烷层萃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采用脂肪乳加腹腔注射STZ(链脲佐菌素)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并随机分组,灌胃14 d后测定空腹血糖值(FBG),并用试剂盒测定胰岛素、血清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等水平。比较盐知母不同降血糖活性部位对2型糖尿病大鼠降血糖效果。结果: 盐知母降血糖活性部位均对α-葡萄糖苷酶有抑制作用,且盐知母三氯甲烷层萃取物优于乙酸乙酯层萃取物;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均显著改善FBG、OGTT、HbAlc、Homa-IR等水平及TC、TG等血脂水平。结论: 盐知母三氯甲烷层萃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有明显抑制作用,对2型糖尿病大鼠具有降血糖和降血脂作用,是盐知母降血糖的活性部位。
目的: 优选甘草黄酮纳米结晶的制备工艺并对所得纳晶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以超声辅助-反溶剂沉淀法制备纳米混悬液,采用正交试验L9(34),考察药物浓度、药物与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注入速度、超声时间对纳晶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并进一步优选稳定剂及冻干保护剂;比较所得纳晶与原药的平衡溶解度和体外溶出度。结果: 最优处方工艺为:药物浓度20 mg·mL-1,稳定剂为10 mg·mL-1 SDS、5 mg·mL-1PEG-400、0.2% PVA,注入速度0.5 mL·min-1,超声7 min,加入5%乳糖作为冻干保护剂;此条件下制得纳晶冻干前后粒径分别为(61.70±1.40) nm和(108.9±1.67) nm,呈电中性、粒径较均匀;冻干粉载药量31.04%,原料药和纳晶在pH 6.8 PBS中的溶解度分别为3.41 mg·mL-1和7.37 mg·mL-1,2 min时溶出率为8.33%和55.91%。结论: 该纳米结晶制备工艺简便易行,可显著改善甘草黄酮的溶解度和溶出度。
目的: 研究药物米非司酮中的杂质。方法: 运用硅胶柱层析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进行分离和纯化,其结构通过NMR和HREIMS等技术进行鉴定。结果: 从母液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17β-羟基-17α-(1-丙炔基)-雌甾-5, 9-二烯-3-酮环缩乙二醇(Ⅰ),11-[4-(二甲基氨基)苯基]-17β-羟基-17α-(1-丙炔基)-雌甾-5, 9-二烯-3-酮环缩乙二醇(Ⅱ),11-[4-(二甲基氨基)苯基]-17β-羟基-17α-(1-丙炔基)-雌甾-4, 10, 11-三烯-3-酮(Ⅲ)。结论: 3个杂质均为首次从药物米非司酮中确定,其中Ⅱ为新化合物。
目的: 探讨王不留行总黄酮对离体蛙心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斯氏蛙心灌流法制备离体蛙心标本,待离体蛙心收缩力稳定后,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王不留行总黄酮、阿托品、盐酸异丙肾上腺素,观察这些药物对离体蛙心收缩活动的影响。结果: 总黄酮在0.02~0.10 mg·mL-1范围内,随着王不留行总黄酮浓度的增大,离体蛙心心肌平均收缩力与给药前相比较明显减小(P<0.05或P<0.01);心率与给药前相比较,仅0.08 mg·mL-1和0.10 mg·mL-1剂量组与给药前比较减慢差异明显(P<0.05或P<0.01);心肌最大收缩力与给药前相比较,除0.04 mg·mL-1剂量组外,其他4组与给药前比较均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随着细胞外钙离子浓度的逐渐增大,王不留行总黄酮对蛙心心肌平均收缩力的抑制率逐渐增大(P<0.05或P<0.01),加入阿托品和盐酸异丙肾上腺素后提取液对离体蛙心的抑制作用有所降低。结论: 王不留行总黄酮对离体蛙心活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钙离子通道有关,与心肌细胞膜上受体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的: 研究桑叶多糖对链脲佐菌素所致的糖尿病小鼠肾病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0.032 g·kg-1组,桑叶多糖0.25,0.5,1 g·kg-1组。连续灌胃给药35 d,末次给药后,检查小鼠空腹血糖;于给药第28天,将各组小鼠给药后置于代谢笼中收集24 h尿液,检查尿量,检测24 h尿微量白蛋白含量;HE染色法观察肾脏病理学变化。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肾组织中细胞结构的变化。测定血清中肌酐(Cr)、尿素氮(BUN)和总胆固醇(TC)的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肾脏组织中转录因子(NF-κB)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桑叶多糖1 g·kg-1组中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明显降低,并显著降低尿微量白蛋白含量、尿量及血清中Cr、BUN、TC(P<0.05)。桑叶多糖1 g·kg-1组的小鼠肾组织的病变得到缓解。下调肾脏组织中NF-κB及TGF-β1的蛋白水平(P<0.05)。结论: 桑叶多糖对链脲佐菌素所致糖尿病小鼠肾脏损害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通过抑制肾脏组织中NF-κB及TGF-β1的蛋白表达有关。
目的: 研究毛蕊异黄酮对急性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毛蕊异黄酮(4, 2, 1 mg·kg-1)连续10 d预防性给药后,采用刀豆蛋白A(ConA)诱导小鼠急性免疫性肝损伤,12 h后摘眼球取血,比色法测定小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处死小鼠分离肝脏、脾脏并称重,计算肝脾指数;制备肝脏匀浆比色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并进行病理分级;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雌激素受体(ER)定位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毛蕊异黄酮可明显减轻由ConA所致的病理损伤,降低免疫性肝损伤肝脏的肝脾指数、ALT、AST活性及MDA含量,升高SOD活性,增加ER的表达。结论: 毛蕊异黄酮对ConA致急性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肝脏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抗氧化自由基作用及促进肝脏ER表达增强雌激素样作用有关。
目的: 优选丹参黄连提取工艺。方法: 采用正交设计,以丹酚酸B、丹参酮ⅡA和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小檗碱4种生物碱总量的质量分数和干膏得率为评价指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含量,对提取工艺中乙醇体积分数、乙醇用量、提取次数、提取时间4个因素进行考察,采用综合加权评分法处理数据。结果: 优选工艺:加70%乙醇10倍量,回流提取3次,每次0.5 h。结论: 优选所得的工艺合理可行,可作为丹参黄连的提取工艺。
目的: 观察补阳还五汤对局灶性脑缺血损伤模型大鼠微循环血流及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10 mg·kg-1),补阳还五汤低、中、高剂量组(5,10,20 g·kg-1);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复制MCAO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参照Longa法进行行为障碍评分;MoorFLPI散斑全帧实时扫描成像系统测定各大鼠尾部微循环血流;ELISA法检测血清TXB2、6-keto-PGF1α水平。结果: 各剂量补阳还五汤均能显著降低模型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P<0.05),增加尾部微血流量(P<0.05,P<0.01),20 g·kg-1补阳还五汤能显著增加6-keto-PGF1α水平,降低TXB2/6-keto-PGF1α比例。结论: 补阳还五汤对MCAO大鼠脑缺血损伤具有改善作用,该作用与改善微循环血流,调节TXB2/6-keto-PGF1α比例有关。
目的: 研究吡唑啉酮希夫碱衍生物铜配合物[Cu(PMPP-SAL)(EtOH)]对小鼠腹腔注射后急性毒性反应,评估其安全性。方法: 采取腹腔注射法给小鼠一次性给药,观察15 d内12.5,25,50,200,400,800 mg·kg-1共6个剂量组小鼠的生长发育、行为变化、血液学变化。计算[Cu(PMPP-SAL)(EtOH)]腹腔注射半数致死率(LD50)及95%的可信区间。结果: 高剂量组中毒小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心跳加快、抽搐等症状。经腹腔注射[Cu(PMPP-SAL)(EtOH)] LD50为:33 mg·kg-1,95%的可信限为:25.5~43 mg·kg-1。25 mg·kg-1剂量组与阳性药物(顺铂,DDP,12.5 mg·kg-1)组相比具有相似的毒性作用。结论: 低浓度的[Cu(PMPP-SAL)(EtOH)]毒性较小,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人血浆中地西泮、奥沙西泮、咪达唑仑和1'-羟基咪哒唑仑浓度的固相萃取-高效液相测定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临床中地西泮、咪达唑仑及其代谢产物血药浓度的测定。方法: 以卡马西平为内标,血浆样品经Cleanert C18固相萃取柱净化处理。色谱柱为WondaSil C18柱(1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水=55:45,柱温:30℃,流速:1.2 mL·min-1,检测波长:308 nm,进样量:30 μL。结果: 地西泮、奥沙西泮、咪达唑仑和1'-羟基咪哒唑仑标准曲线范围分别为0.5~20,0.2~10,0.5~40,0.5~20 mg·L-1,最低定量限分别为0.5,0.2,0.5,0.5 mg·L-1,方法回收率分别为88.32%~93.77%,86.14%~91.80%,87.55%~92.53%,88.69%~92.30%,日内、日间精密度均小于7%。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准确,测定结果可靠,适用于地西泮、咪达唑仑及其代谢产物血药浓度的检测。
目的: 研究曲美他嗪(TMZ)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内皮祖细胞(EPCs)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脐带血单个核细胞,使用EBM-2完全培养基诱导单个核细胞向内皮祖细胞分化,经细胞形态学变化及流式细胞术测定内皮祖细胞特异性标记物CD133、CD34和VEGFR抗原来鉴定内皮祖细胞。体外建立内皮祖细胞过氧化氢(100 μmol·L-1)损伤模型,加入不同浓度曲美他嗪(0.1,0.5,1,5 μmol·L-1),观察曲美他嗪作用不同时间后(0.5,1,6,12 h)内皮祖细胞增殖、黏附、迁移、一氧化氮(NO)分泌能力的变化。结果: 曲美他嗪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降低过氧化氢对内皮祖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保护内皮祖细胞增殖、黏附、迁移、分泌的生物学功能。结论: 曲美他嗪在氧化应激条件下对内皮祖细胞生物学功能的保护可能是其心血管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目的: 通过系统评价有关苯妥英钠预防颅脑损伤后早期癫痫的文献,评估苯妥英钠预防颅脑损伤后早期癫痫发作的有效性。方法: 在Medline数据库、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和Cochrane Library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中输入检索词检索有关苯妥英钠用于颅脑损伤后早期癫痫防治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文献,并且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提取文献中数据进行Meta分析。采用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分析早期癫痫的发作率。研究间的异质性采用Q检验法检验,并采用经自由度(文献数)校正后的I2值进行定量。若异质性检验结果为P>0.01,或I2≤50%,用固定效应模型(fixed-effect model)计算合并效应;反之,采用随机效应模型(randomized-effect model)计算合并效应。结果: 共纳入1657位患者在内的8篇文献,861位患者纳入苯妥英钠试验组,796位患者纳入阴性对照组。各文献间异质性不明显(I2=8%,P=0.36),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早期癫痫防治作用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颅脑损伤中苯妥英钠试验组早期癫痫发作率较对照组低,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38,95%CI:0.26,0.56,P<0.00001);在颅脑创伤中苯妥英钠试验组早期癫痫较对照组低,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33,95%CI:0.19,0.59,P=0.0002);在颅脑外科手术中苯妥英钠试验组早期癫痫发作率较对照组低,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43,95%CI:0.25,0.71,P=0.001)。结论: 苯妥英钠能够有效预防颅脑损伤后早期癫痫发作。
目的: 观察比较七氟醚复合舒芬太尼对比氯胺酮全身麻醉在小儿疝气腹腔镜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及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 将60例行疝气腹腔镜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观察组30例,采用面罩吸入七氟醚复合静脉滴注舒芬太尼进行麻醉;对照组30例,采用氯胺酮肌内注射进行麻醉。观察2组患儿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手术时间、不良反应情况及麻醉前后患儿血液流变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更短,不良反应情况更少,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血液流变学指标HR、MAP、SpO2 2组变化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七氟醚复合舒芬太尼进行小儿疝气腹腔镜手术的麻醉效果更好,具有麻醉诱导时间短,苏醒快,手术时间短,不良反应少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目的: 评价南京地区医院抗癫痫药的应用现状及趋势。方法: 对南京地区34家医院2012-2014年抗癫痫药的品种、用量、销售金额、用药频度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南京地区抗癫痫药销售金额逐年增加。各年度新型抗癫痫药销售金额均占抗癫痫药总销售金额的六成左右,DDDs所占比例从2012年的35.43%增长至2014年的45.53%。金额排序中丙戊酸钠各年度一直占据36%左右,稳居第一;新型抗癫痫药加巴喷丁、左乙拉西坦、奥卡西平销售金额逐年大幅增加,苯妥英钠、托吡酯年销售金额略有起伏。DDDs排序中丙戊酸钠以绝对优势稳居第一;新型抗癫痫药除托吡酯外用药频度均呈逐年增加趋势,而传统AEDs除丙戊酸钠外均逐年降低。结论: 南京地区抗癫痫药丙戊酸钠、奥卡西平选用倾向大,传统抗癫痫药丙戊酸钠在抗癫痫药中仍占据重要地位,新型抗癫痫药如奥卡西平、左乙拉西坦、拉莫三嗪、加巴喷丁等不良反应、耐受性、对肝药酶的影响性等优于传统抗癫痫药,市场前景良好。
目的: 探讨非甾体类抗炎药氟比洛芬酯的临床应用是否合理。方法: 统计分析2015年1-6月某院门急诊处方中氟比洛芬酯的使用情况。结果: 氟比洛芬酯的临床应用涉及多个科室、多种疾病。本次点评发现78.9%的处方存在超说明书用药现象(其中,超适应证用药63.5%,超注意事项处方15.2%);结合国内外文献,判断其处方合理率为98.2%。结论: 氟比洛芬酯在门急诊的应用总体合理,但也存在部分不合理之处,临床医生在使用时应注意其在胃肠道、心血管、肾功能等方面的不良反应,了解其在各种疾病中的镇痛机理,安全、合理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目的: 分析我国目前破坏性地震应急药学服务体系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方法: 电子检索PubMed,Medline,Cochrane图书馆,Embase,CNKI,维普(VIP),万方七大数据库(从建库-2014.1)及政府相关网站,收集地震应急药学服务体系的的相关文献及涉及突发事件的政策法规。用Endnote软件管理文献,Excel绘制图表,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按主题分类总结,对政策法规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93篇,2008年后,中文文献数量反超英文文献,并维持高位。目前颁布的政策法规均未涉及应急药学服务体系。结论: 由于缺乏关于相关高质量证据,导致已颁发的政策法规均无对破坏性地震应急药学服务体系的指导和建议。亟待建立破坏性地震应急药学服务体系的标准、流程及方法,指导提高此后此类研究的质量。
目的: 探索剖宫产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最佳时机,为降低剖宫产后感染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研究证据。方法: 纳入138例择期剖宫产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A)和对照组(B)。试验组切皮前0.5~2 h静脉滴注头孢硫脒2.0 g,术后6 h内再静脉滴注头孢硫脒2.0 g。对照组断脐后立即给予头孢硫脒,术后6 h内再静脉滴注头孢硫脒2.0 g,比较2组产妇术后并发症、对新生儿的影响的差异。结果: 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6、12、24、48 h体温,术后48 h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夹闭脐带后静脉滴注头孢硫脒,抗菌药物预防时间短于试验组,P<0.05,2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但没有显示出对产妇/新生儿的影响。2组出院时均无一例发生子宫内膜炎、伤口感染、症状性尿路感染,出院后随访2周和6周也未发现患者再次感染。试验期间,5例产妇发生产褥病率,2例在试验组,3例在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ICU立即入院率、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率、新生儿败血症标本送检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新生儿大便菌群失调主要表现为Ⅰ、Ⅲ度,但经统计学处理,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仅依据本中心的数据,足月孕择期剖宫产,不合并胎盘早剥、胎膜早破、前置胎盘等感染风险因素,未显示出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机对产妇/新生儿的影响。
目的: 改进硫乳膏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硫含量和反应完全程度为考察指标,考察乙醇、液状石蜡和回流时间对结果的影响。结果: 最佳处理方法为加入乙醇3 mL,液状石蜡3 mL,共同回流1 h,改进后的检测方法空白无干扰,平均回收率为99.18%(RSD=0.78%)。结论: 本法简便、快捷,结果准确,可作为硫乳膏的含量测定检测方法。
以光纤传感常用的两大方法(紫外-可见吸收法和荧光法)为基础,介绍其原理,探讨与其联用技术的特点和在药物分析中国内外的新应用。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光纤传感联用溶出装置、流动注射、阀上实验室、芯片技术的特点及应用,为药物分析者提供实际工作的需求,展望了光纤传感在药物分析中,未来发展1+n的联用模式。
目的: 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阿司匹林抵抗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研究结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检索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的文献整理和综合分析。结果: 各研究间由于研究对象、研究方案的设计、使用的检测血小板功能的方法及各检测方法对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定义不同等,研究结果存在差异。其中与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相关的可能临床因素包括患者的性别、合并疾病、合并用药、相关实验室检查等,与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相关的可能分子机制包括与阿司匹林抵抗相关的基因多态性位点(PTGS1和PLA2)和与氯吡格雷抵抗相关的基因多态性位点(ABCB1、CYP2C19、CYP3A4、CYP3A5和P2Y12)。结论: 临床医生可以从临床因素和基因多态性两方面评估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与氯吡格雷抵抗的风险,并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