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系统分析中国已上市中药注射剂品种概况,包括品种分布、国家收载及药品不良反应或事件情况。方法:通过查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数据库,系统梳理了中国已上市中药注射剂品种分布情况;详细分析了中国已上市中药注射剂在国家法典和相关目录中的收载情况;通过查阅历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及近13年国内三大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收录文献,全面总结了中国已上市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或事件报道情况。结果:中国已上市中药注射剂通用名称共134个,涉及批准文号923个,生产厂家216家;有冻干粉品种7个,独家品种74个;以清热剂、理血剂、祛湿剂、补益剂和抗肿瘤剂品种为主;给药途径主要有肌肉注射、静脉滴注、静脉推注、特殊方式、皮下注射、穴位注射及腱鞘注射7种,其中单一给药方式有94个品种,混合给药方式40个品种。历版《中国药典》收载中药注射剂品种不同但趋于理性,历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收载中药注射剂品种基本保持不变,而历版《国家基本保险目录》收载中药注射剂品种则在逐渐增加。历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显示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或事件报道病历数量及比例越来越高;国内三大中文期刊数据库显示有关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或事件文献报道亦越来越多,尤其是进入2009年后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或事件文献报道数量进入高峰平台期。结论:中国已上市中药注射剂品种分析报告可为后续开展中药注射剂系统研究,尤其是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合理性与安全性再评价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目的:简述中国麻醉药品管理的历史沿革及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的管理,为临床医护人员了解我国麻醉药品管理的历史与现状及其法规体系相关内涵变化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梳理我国麻醉药品管理的相关法规,探索我国麻醉药品管理法规体系及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管理内涵的变化。结果:我国麻醉药品管理在管理体系上经历了建国初期以"通令"、"指示"等行政管理手段为主导的管理模式到法制管理体系的建立等几个不同阶段;在管理内涵上坚持了"保证麻醉药品在医疗、科研的合理使用及防止其流弊"两条主线齐抓共管的管理宗旨;与此同时,《麻醉药品管理条例》的历次修订其"使用"章节的内涵均有较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内容的扩展及管理理念的变化两个方面。结论:麻醉药品管理的相关法规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规范与完善,为确保麻醉药品对所需患者的合理使用和防止其流弊发挥更大作用。
目的:比较京大戟醋制前后的刺激性毒性作用。方法:采用家兔眼结膜和豚鼠损伤皮肤刺激性试验动物模型对京大戟醋制前后不同极性部位和粉末的刺激性毒性作用进行了研究;并测定了小鼠给药后胃和小肠PGE2含量;进一步比较了生、醋品大鼠各给药组血清生化指标和胃、小肠、肝、肾等器官病理切片。结果:家兔眼结膜和豚鼠破损皮肤刺激性毒性试验、PGE2含量及血清生化指标测定结果表明生品各给药组刺激性毒性作用均分别高于醋制品组;病理切片实验同样表明生品对各器官的毒性作用高于醋制品组。结论:京大戟具有明显的刺激性毒性作用,醋制后刺激性毒性作用降低,通过醋制保证京大戟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目的:探讨芍药苷(paeoniflorin,PF)对ApoE(apolipoprotein E,载脂蛋白E)基因缺失(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体外芍药苷的抗氧化能力包括还原力、过氧化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18只雄性ApoE-/-小鼠随机分为芍药苷组和生理盐水组,ApoE-/-小鼠高脂喂养8周,于第6周开始灌胃给予60 mg·kg-1芍药苷,qd,持续8周。小鼠眼眶取血,分离血浆,检测小鼠血浆中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游离胆固醇(FC)以及SOD水平。小鼠脱臼处死后分离胸腹主动脉,油红O染色检测胸腹主动脉的脂质沉积。结果:0.2 mg·ml-1维生素C甲醇溶液与32 mg·ml-1芍药苷甲醇溶液的还原力相当,随着剂量增加芍药苷还原力升高。DPPH自由基清除力也随着剂量增加而增加,其中,0.8 mg·ml-1芍药苷甲醇溶液具有约50% DPPH自由基清除力。同时, 4 mg·ml-1芍药苷甲醇溶液具有约50%过氧化自由基清除力。动物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芍药苷组小鼠血浆SOD水平升高26.9%,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60 mg·kg-1芍药苷显著降低小鼠血浆中TC和TG水平(P<0.05),但对血浆中FC水平作用不明显。与生理盐水组比较,芍药苷组腹主动脉脂质沉积显著减少(P<0.05)。结论:芍药苷可延缓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及降低血脂水平有关。
目的:建立香附药材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的方法测定香附药材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醇溶性浸出物及挥发油含量;采用薄层色谱法对药材的特征性成分香附烯酮、圆柚酮、α-香附酮进行定性鉴别,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香附烯酮、圆柚酮、α-香附酮的含量。结果:共得到11个不同产地香附药材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醇溶性浸出物及挥发油含量;建立了香附药材中香附烯酮、圆柚酮、α-香附酮的薄层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结论:本文建立了较完善的香附药材质量标准,进一步完善了现有标准,可为更好地控制香附质量提供参考。
目的:观察涤痰汤对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组织神经生长因子(NGFβ)、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中年大鼠颈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结合半高脂饮食建立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大鼠模型。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涤痰汤高剂量组(以下简称"涤高组")、涤痰汤低剂量组(简称"涤低组"),另设12只3月龄青年大鼠作为青年对照组。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比色法检测大鼠血清、大脑皮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NGFβ、BDNF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涤高组、涤低组潜伏期均明显缩短(P<0.05),血清、皮质SOD水平显著升高(P<0.05),MDA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涤高组海马NGFβ、BDNF含量均增加(P<0.05),涤低组海马组织BDNF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涤痰汤可能通过增加大鼠海马NGF、BDNF蛋白表达,改善老年认知功能障碍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目的:探讨塞来昔布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抑制结肠癌SW620细胞增殖和促进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不同浓度塞来昔布和全反式维甲酸作用SW620细胞48或72 h后应用MTT法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细胞的增殖抑制和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AKT、p-AKT及survivin的表达。结果:与单药作用相比,塞来昔布和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作用可明显增强对SW620的增殖抑制和促进凋亡作用(P均<0.01)。Western Blot提示全反式维甲酸和塞来昔布联合作用SW620细胞可抑制AKT活性,下调p-AKT和survivin蛋白表达。结论:塞来昔布在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和促进其凋亡中与全反式维甲酸起协同作用,抑制AKT磷酸化、阻断PI3K/Akt通路和下调survivin是其可能作用机制。此结果有望为临床提供可行的联合用药方案,推广维甲酸的诱导分化和凋亡治疗。
目的:考察阴、阳离子交换树脂和活性炭分离提取地黄寡糖成分,优选提取纯化地黄寡糖的最佳工艺。方法:分别应用阴、阳离子交换树脂联用活性炭及单独应用活性炭分离地黄寡糖成分,以重蒸水和不同体积分数的乙醇溶液进行洗脱;并采用HPLC法测定寡糖含量,分析比较HPLC色谱图。结果:阳离子树脂-阴离子树脂-活性炭联用,10%乙醇洗脱物中主要成分为水苏糖;而单用活性炭分离,15%乙醇洗脱物中主要成分是甘露三糖。结论:阳离子树脂-阴离子树脂-活性炭联用及单用活性炭采用不同体积分数乙醇溶液洗脱均可以较好地分离提取寡糖。
目的:观察二精方多糖提取物对2型糖尿病模型小鼠的降血糖、血脂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高糖饮食喂养后,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备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实施灌胃二精方多糖提取物干预30 d后,测定空腹血糖值后进行糖耐量实验,然后测定血清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值、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浆糖化血红蛋白。结果:二精方多糖提取物中剂量组,低剂量组能降低空腹血糖、糖耐量、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二精方多糖提取物高剂量组能降低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结论:二精方多糖提取物具有改善实验性2型糖尿病小鼠糖代谢和脂代谢的作用。
目的:研究三七姜挥发油对人鼻咽癌 (CNE-2) 细胞周期的调控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鼻咽癌细胞株(CNE-2),采用MTT法观察三七姜挥发油对CNE-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三七姜挥发油处理CNE-2细胞后对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周期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不同浓度的三七姜挥发油作用CNE-2细胞24,48,72,96 h后,均能明显抑制细胞增殖(P<0.05),且呈浓度与时间依赖性,其IC50分别为71.12,60.034,53.167,34.75 μg·ml-1;三七姜挥发油诱导CNE-2细胞发生G1期阻滞,与阴性对照相组比,200 μg·ml-1加药处理CNE-2细胞72 h后G1期细胞增加了13.94%(P<0.01);伴随ATM,CCND1/E1,CDK6,CDC25A,E2F1等mRNA表达水平下调,而Tp53基因表达显著增强(P<0.01)。结论:三七姜挥发油诱导人鼻咽癌CNE-2细胞G1期阻滞、抑制细胞增殖,其作用可能与抑制了介导DNA损伤修复的ATM-Chk2-Cdc25A通路,以及激活p53通路有关,从而抑制CDC25A,cyclinD1/E1、CDK6、E2F1等基因的表达而实现的。
目的:研究玉郎伞水提物(WYLS)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心肌组织Na+-K+-ATP酶、Ca2+-ATP酶和凋亡蛋白的影响。方法: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法,停灌30 min再灌30 min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WYLS对心肌组织Na+-K+-ATP酶、Ca2+-ATP酶活性的影响、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结果:与I/R组比较,WYLS高剂量组Na+-K+-ATP酶、Ca2+-ATP酶的活性明显增加(P<0.05或P<0.01),心肌受损程度明显减轻(P<0.05)。同时,WYLS高剂量组心肌Bax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Bcl-2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P>0.05),但Bcl-2/Bax的比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WYLS能减轻大鼠心肌I/R损伤,作用机制可能与减轻钙超载、抑制某些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有关。
目的:建立蒸馏-萃取耦合法提取川芎挥发油新工艺和藁本内酯含量测定方法。方法:优选蒸馏-萃取耦合法提取川芎挥发油新工艺,气相色谱程序升温法测定藁本内酯含量。结果:确定了最佳提取工艺为以1.5 ml液体石蜡为萃取剂,用乙醇和20%的NaCl水溶液萃取分离得到川芎挥发油;建立了川芎挥发油中藁本内酯含量气相色谱测定法,藁本内酯在121.09~1 009.10 m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9.30% (n=9)。结论:所建立的蒸馏-萃取耦合法提取川芎挥发油的新工艺优于川芎挥发油的传统蒸馏法,其含量测定方法可用于川芎挥发油中藁本内酯的含量测定。
目的:建立泽漆药材FTIR的鉴别分析方法。方法:对不同产地泽漆的不同部位进行红外光谱指纹鉴别,进行相似度计算和分析。结果:不同产地泽漆的不同部位红外吸收峰的峰数、峰位、峰形,峰强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不显著。结论:首次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对不同产地泽漆进行了快速分析,泽漆粉末的红外指纹光谱鉴定法可用于泽漆药材的鉴别,并为甘肃地区产泽漆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目的:探讨葛根素注射液与临床上常用的2种输液配伍后对其溶血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孵育1,3,6 h时,葛根素不同浓度、不同输液配伍时的溶血率;测定溶液pH值、渗透压值,明确pH、渗透压、Na+、Cl-和葡萄糖分子在溶血中的作用。结果:葛根素注射液与不同输液配伍时,相同孵育时间、相同浓度的溶血率存在显著差异,组间pH值存在显著变化,而渗透压无显著变化,Na+、Cl-、葡萄糖分子能显著影响溶血率变化。结论:葛根素注射液与不同输液配伍后的溶血存在显著差异,pH值、渗透压不是引起溶血差异的因素;葛根素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和5%葡萄糖注射液输液配伍时,红细胞对溶质成分Na+、Cl-、葡萄糖分子的膜通透性不同可能是引起溶血差异的主要原因。
目的:评估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治疗革兰阳性菌所致脓毒血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从Pubmed、CNKI、万方数据库获得关于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治疗革兰阳性菌所致脓毒血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的文献。评估2种药物对脓毒血症的临床治愈率、微生物学清除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共纳入的8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3 668个革兰阳性球菌脓毒血症感染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临床可评估患者中,与万古霉素比较,利奈唑胺在临床治愈率(OR=1.18,95% CI(0.82-1.71),P=0.37)、微生物学总治愈率(OR=1.26,95%CI(0.97-1.65),P=0.09)、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菌(MRSA)清除率(OR=1.24,95%CI(0.72-2.11),P=0.44)和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菌清除率(OR=1.58,95%CI(0.99-2.54),P=0.06)及不良反应发生率(OR=0.96,95%CI(0.80-1.14),P=0.63)与万古霉素相当。结论:在治疗革兰阳性球菌(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的脓毒血症中,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的治疗效果相当。但还需要更严格设计的、大样本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和支持。
目的:观察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冲击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儿对其血细胞计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7例ITP患儿,根据治疗药物分为2组,观察组(n=101)给予IVIG 1 g·kg-1·d-1冲击剂量1次,同时加用阿赛松1.6 mg·kg-1·d-1口服和地塞米松0.2 mg·kg-1·d-1静滴;对照组(n=106)仅给予阿赛松1.6 mg·kg-1·d-1口服和地塞米松0.2 mg·kg-1·d-1静滴。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细胞计数的变化,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治疗前2组中性粒细胞计数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治疗后2 d观察组中性粒细胞计数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2组发生溶血性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淋巴细胞减少症及单核细胞减少症的人数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IVIG冲击治疗ITP可以观察到多种血液细胞成分数量下降,认为与其细胞毒性有关。
目的:观察地佐辛复合丙泊酚用于股骨头坏死关节囊针刀松解术的镇痛镇静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120例择期行股骨头坏死关节囊针刀松解术的患者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给予地佐辛联合丙泊酚进行静脉麻醉(D组);对照组给予芬太尼联合丙泊酚进行静脉麻醉(F组)。记录2组术中生命体征、镇痛效果、丙泊酚用量、麻醉恢复时间、呼吸抑制及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 结果:2组镇痛效果优良率均为100%,循环均较稳定,D组呼吸抑制和恶心呕吐发生率均明显低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麻醉恢复时间明显短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佐辛复合丙泊酚用于股骨头坏死关节囊针刀松解术具有血流动力学较平稳、镇痛效果确切、苏醒迅速、麻醉期间呼吸抑制和恶心呕吐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目的:分析儿科疾病中糖皮质激素应用现状及合理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某院2013年1-6月儿科1 042份住院病例进行总结,分析糖皮质激素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情况,利用Excel软件统计相关指标。结果:使用糖皮质激素的病例462份,占总数的44.3%,其中82.3%的患儿集中在0~3周岁;应用合理的病历316份,合格率68.4%,不合理病历主要为选药、给药剂量与时程不合理。结论:糖皮质激素在该院儿科疾病中用药原则、剂量和时程的选择上仍存在一定问题,遵循糖皮质激素合理应用的原则、加强临床药学工作将有助于提高糖皮质激素用药合理性。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法干预剖宫产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效果,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运用PDCA循环理论进行计划、实施、确认和处置,比较评价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后剖宫产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合理性。结果:经过2个PDCA循环干预阶段后,无高危因素剖宫产手术抗菌药物选药合理性由54.25%上升至94.19%,持续预防给药时间由全部超24 h,个别病历甚至超48 h降至全部控制在24 h内;存在高危因素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持续时间超过48 h病历由10.30%降至全部控制在48 h内。结论:PDCA循环管理能有效促进剖宫产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且可循序推进,符合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要求,值得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中推广。
目的:比较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对687株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体外抗菌活性,为抗感染治疗的药物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MIC法测定同一株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敏感性,对细菌的耐药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50株大肠埃希菌、245株肺炎克雷伯菌和137株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敏感菌株之比是146:147、233:232和24:22,经χ2检验 P>0.05,两药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的敏感率高于亚胺培南(P<0.05),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敏感率均小于20%。结论: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对肠杆菌科仍保持高活性有同样有效,对于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严重感染,美罗培南体外试验有着较高抗菌活性。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对鲍氏不动杆菌疗效不佳。
目的:制备一种外用复方镰形棘豆凝胶剂,并对其皮肤用药的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选用壳聚糖为凝胶基质制备复方镰形棘豆凝胶剂;用复方镰形棘豆凝胶剂考察豚鼠皮肤致敏性、家兔皮肤刺激试验、急性毒性试验和30 d 长期毒性试验。结果:复方镰形棘豆凝胶剂对豚鼠无致敏性,对家兔完整皮肤及破损皮肤无刺激;急性毒性试验中家兔体质量变化无差异,未见死亡及中毒反应发生;家兔连续给药30 d 后凝胶剂低中高剂量组对家兔的一般情况、体质量、脏器系数及病理组织、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学指标均无明显影响,恢复期亦无延迟性毒性反应。结论:制备的复方镰形棘豆凝胶剂是一种安全性较高的外用制剂。
目的:探讨退黄口服液澄清工艺及提高其稳定性的方法。方法:将复合酶、渗漉、煎煮3种不同工艺制备产品进行常温放置实验,以澄清度和大黄、苏木薄层鉴别等的定性检查;以及沉淀量和绿原酸含量变化双指标,采用Scheffe检验法进行不同水平不等次数实验两两间的多重比较。结果:不同工艺产品沉淀量及绿原酸含量变化有显著差异,复合酶工艺沉淀量及绿原酸含量变化值最小。结论:复合酶用于口服液澄清工艺有助于稳定性提高。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致病药物及特点。方法:对某院2003-2013年期间的279例药物性肝损害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279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中,男性140人,女性139人,严重肝功能损害50例;联合用药93例,单一用药186例。患者疾病种类包括肿瘤、呼吸系统感染、代谢综合征等。其中,药物性肝损害中肝细胞损害型占62%(173例)。怀疑药物196种,其中中药占17.81%,抗肿瘤药占16.44%,心血管药占10.68%,抗结核药占10.41%。最常见怀疑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甲巯咪唑、雷公藤片。抗肿瘤、抗结核与非甾体抗炎药物参与联合用药时药物性肝损发生例数多于单用。结论:易引发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有中药类、抗菌药物类、抗肿瘤药物、抗心血管药物与抗结核药物。联合用药对药物性肝损发生有一定的影响,值得人们进一步开展研究。
为开发利用三七中指标性成分,对三七皂苷R1的提取与检测方法以及药理作用进行了阐述,揭示了三七皂苷R1对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均有影响,三七具有抗炎、抗癌、改善微循环、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等作用。
综述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对P-糖蛋白(P-glycoproteins,P-gp)及其介导的药物转运的影响。通过查阅资料,选取有代表性的文献,分别从动物水平、细胞水平、临床研究三个方面进行综述。CRF会使药物的肾脏和非肾脏清除发生改变,但不同组织细胞中P-gp的表达与活性改变是不同的,总体而言,CRF会抑制肠道、肾脏和血脑屏障中P-gp的外排作用而促进肝脏中P-gp的药物外排作用。了解CRF对P-gp的影响,充分认识CRF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将有助于提高CRF患者用药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