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因服务社会而存在,未来医院药学的发展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与制度的建立与不断完善,体现药师的专业价值;(2)人才培养与可持续发展;(3)医院药学服务模式的变革。医院药学工作者必须适应并满足医疗改革对医院药学行业的需求,展示药师可胜任新角色、在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治疗团队中成为重要成员的能力和素质。
目的:通过对阿魏酸及丹酚酸B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相互影响,进而探讨阿魏酸和丹参多酚酸联合用药。方法:大鼠随机分为3组:阿魏酸组(0.5 mg·kg-1)、丹参多酚酸组(以丹酚酸B计给药50 mg·kg-1)、阿魏酸与丹参多酚酸联合组(阿魏酸0.5 mg·kg-1、丹参多酚酸以丹酚酸B计给药50 mg·kg-1),尾静脉注射药物,在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血浆经乙酸乙酯液液萃取后,采用UPLC测定血浆中丹酚酸B和阿魏酸的药物浓度,分别利用WinNonlin 6.2软件和SPSS软件求算动力学参数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面考察了线性方程、稳定性、重复性、精密度及回收率等在内的方法学,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和样品处理方法稳定可靠。经药代动力学及统计软件分析显示单用与联合用药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半衰期(t1/2)、表观分布容积(Vd)、清除率(C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等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阿魏酸和丹参多酚酸联合用药显著影响药效成分阿魏酸及丹酚酸B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两药联用抑制阿魏酸的分布、加快清除、缩短作用时间;丹酚酸B情况与阿魏酸趋势相同,但影响要小些;通过比较阿魏酸和丹酚酸B的药动学参数,联合用药有导致其生物利用度降低的趋势。
目的:建立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测定大鼠血浆(包括富含血小板血浆)中5-羟色胺浓度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体内5-HT的测定。方法:血浆样品在加入甲巯咪唑(内标)后用苯甲酰氯作为衍生试剂,以四硼酸钠为催化试剂,室温下进行柱前衍生。样品在甲醇沉淀蛋白后采用ESI电离源在正离子模式下检测,用Agilent Zorbax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甲醇-水溶液为流动相洗脱,流速为1.0 ml·min-1。结果:经衍生后5-HT在大鼠富含血小板血浆及血浆中其线性范围及定量限均符合测定要求,日内、日间精密度及基质效应均<15%;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血浆中游离5-HT相较正常组大鼠显著增高。结论:本方法快速、灵敏、专属性强且重现性好,可用于大鼠血浆中5-HT浓度的测定。
目的:研究田蓟苷微乳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并考察生物利用度。方法:建立检测大鼠血浆中田蓟苷的HPLC方法,考察大鼠经灌胃和静脉途径给予田蓟苷单体及田蓟苷微乳后田蓟苷的药动学过程,DAS 2.0软件拟合药动学参数并计算生物利用度。结果:田蓟苷在0.027~43.200 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田蓟苷微乳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当灌胃剂量由25 mg·kg-1增至50 mg·kg-1时,t1/2β显著降低,而K、AUC(0-t)和Cmax显著增加;大鼠灌胃25 mg·kg-1和50 mg·kg-1田蓟苷微乳后田蓟苷的绝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3.4%和3.2%,相对于等剂量田蓟苷单体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47.2%和168.2%。结论:微乳给药系统作为田蓟苷的载体显著增加了田蓟苷的生物利用度。
目的:通过乳腺癌耐药蛋白(breast cancer resistance protein,BCRP)特异性抑制剂泮托拉唑与呱氨托美汀(MED-15)联合用药,考察其对MED-15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方法:12只SD大鼠随机分为MED-15单独给药组和MED-15联合泮托拉唑给药组。MED-15单独给药组大鼠灌胃给予MED-15 100 mg·kg-1,MED-15联合泮托拉唑给药组灌胃给予泮托拉唑(60 mg·kg-1)及MED-15(100 mg·kg-1)。采用HPLC法测定给药后大鼠血浆内MED-15代谢产物托美汀-甘氨酰胺衍生物(MED-5)及托美汀的浓度,应用DAS 2.0软件进行非房室模型拟合及参数计算。结果:SD大鼠联合给予泮托拉唑和MED-15后,体内MED-5与托美汀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显著升高。与MED-15单独用药组相比,MED-15联合泮托拉唑给药组托美汀的AUC0-t值增加2.7倍,tmax与MRT分别降低28%和3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泮托拉唑能够增加体内MED-15代谢产物MED-5的吸收程度,显著提高托美汀的生物利用度。
目的:探讨制备氧化苦参碱缓释微丸的影响因素。方法:以挤出滚圆法制备含药丸芯,采用流化床包衣法,分别以HPMC E5及Eudragit RS 30D作为隔离层及控释层的包衣材料进行包衣,考察隔离层包衣增重,控释层增塑剂的种类、用量,以及包衣增重对微丸释放行为的影响。结果:优选出以2%的HPMC E5作为隔离层包衣液,并加入0.2%的PEG 400作为增塑剂,隔离层包衣增重10%;控释层包衣处方为Eudragit RS 30D 6%,滑石粉2%,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2%,水90%,包衣增重10%。所制备的氧化苦参碱缓释微丸与普通微丸相比,表现出明显的缓释行为。结论:该工艺处方所制备的氧化苦参碱缓释微丸具有良好的缓释特性。
目的:探讨饱和水溶液法、液-液包合法、气-液包合法包合鬼针草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工艺。方法:用饱和水溶液法、液-液包合法、气-液包合法3种方法制备鬼针草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以包合物收率、挥发油包合率为综合评分指标,选择最佳的包合方法。结果:饱和水溶液法、液-液包合法、气-液包合法的综合评分分别为38.46%、66.17%、53.60%。结论:液-液包合法的综合评分最高,且操作简便,是制备鬼针草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较理想的方法,本实验为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优化β-(3,4-二羟基苯基)-α-羟基丙酸异丙酯(IDHP)滴丸的制剂处方。方法: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以载药量、淀粉用量和羧甲基淀粉钠用量为自变量,总评归一化值(OD)为因变量,利用响应曲面法分析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确定滴丸剂较优处方并进行验证。结果:IDHP滴丸的最佳处方为:载药量为23.0%,淀粉用量为14.0%,CMS-Na用量为4.0%,PEG 6000用量为59.0%。结论:试验所得处方合理,IDHP滴丸的成型质量良好。
目的:考察盐酸沙格雷酯与酒石酸美托洛尔合用6 d后,酒石酸美托洛尔在大鼠体内药动学变化。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实验组灌胃盐酸沙格雷酯(10 mg·kg)每天3次和酒石酸美托洛尔(27 mg·kg-1)每天一次,连续6 d;对照组灌胃酒石酸美托洛尔(27 mg·kg-1)每天一次,连续6 d。2组于第7天灌胃给药后5 h内眼内眦取血,血浆样品处理后用UPLC-UV测定并绘制相应的药时曲线,DAS 2.1.1软件拟合药动学参数后,用SPSS 13.1软件对2组药动学参数做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AUC0-5h分别为(0.98±0.41) mg·h·L-1和(0.84±0.40) mg·h·L-1;AUC0-∞分别为(1.08±0.42) mg·h·L-1和(0.91±0.41) mg·h·L-1;t1/2分别为(1.40±0.36) h和(1.23±0.36)h;tmax分别为(0.66±0.31)h和(0.51±0.10)h;V分别为(57.02±23.46)L·kg-1和(58.19±22.61)L·kg-1 ;CL分别为(28.60±10.89)L·h-1·kg-1和(33.94±13.59)L·h-1·kg-1;Cmax分别为(0.62±0.39)mg·L-1和(0.71±0.40)mg·L-1。数据显示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盐酸沙格雷酯与酒石酸美托洛尔合用6 d前后,酒石酸美托洛尔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无显著性变化。
目的:研究牛至药材"地下部分"所得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牛至药材"地下部分"(根)的挥发油,并用GC-MS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与鉴定,通过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出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牛至药材"地下部分"(根)挥发油中鉴定出29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 98.97%,其中10个为首次报道。结论:牛至药材"地下部位"(根)中除含有"地上部分"同类的抗菌成分外,还含有大量脂肪酸类化合物,该类物质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不能被完全忽略,同样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目的:对平原与高原组大鼠体内呋塞米和醋甲唑胺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差异进行比较。方法:Wistar大鼠于平原地区禁食12 h后分别将呋塞米0.001 7 g、醋甲唑胺0.004 9 g片剂灌胃给药,清洗期后,急进高原灌胃给药。给药后0.66、2、4 h由眼眶后静脉丛取血(呋塞米),醋甲唑胺采血时间点为0.66、2、8 h,采用超滤法测定呋塞米和醋甲唑胺血浆蛋白结合率,LC-MS/MS方法测定呋塞米和醋甲唑胺血浓度。结果:急进高原后呋塞米蛋白结合率略有增高,但无显著性差异。而醋甲唑胺组蛋白结合率增高明显,平原组和急进高原组血浆蛋白结合率值分别为(21.52±1.22)%、(73.98±2.09)%。结论:本研究发现急进高原后大鼠体内呋塞米和醋甲唑胺血浆蛋白结合率变化不同,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变化可能会影响药物药动学特征。
目的:利用免疫遗传算法对康胃胶囊的有效期进行预测。方法:采用康胃胶囊的君药延胡索中的有效成分延胡索乙素作为确定康胃胶囊有效期的测定指标,以不同时间康胃胶囊中的延胡索乙素标示含量为载体,利用免疫遗传算法进行数据拟合,得到标示含量与时间的拟合方程,从而来预测康胃胶囊的有效期。结果:康胃胶囊的有效期预测为24个月。结论:利用免疫遗传算法进行预测比传统的统计分析预测法更加方便、准确。
目的:考察甘草酸单铵(MAG)对异烟肼(INH)诱导的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对肝脏转运体Na+-牛磺胆酸共转运多肽(Na+-taurocholate cotransporting polypeptide,NTCP)及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ultidrug resistance protein 2,Mrp2)的调节作用。方法:Wistar雄性大鼠45只,随机分为9组,即对照组,异烟肼肝损伤组(INH组),甘草酸单铵治疗组(MAG组),以上每组又各分为干预7,14,21 d组。INH组大鼠灌胃INH 60 mg·kg-1·d-1;MAG组大鼠灌胃MAG 45 mg·kg-1·d-1 3 h后灌胃INH。干预结束后,处死大鼠,通过血清生化指标、肝脏病理及Ntcp、Mrp2蛋白表达对各组大鼠进行评价对比。结果:血清生化指标与肝脏病理结果显示,INH诱导的大鼠肝损伤具有时间依赖性,而MAG对INH诱导的大鼠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存在时间依赖性;与INH组相比,MAG干预21 d对肝脏转运体Ntcp及Mrp2表达具有明显下调作用(P<0.05)。结论:MAG对INH诱导的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下调肝细胞膜转运体Ntcp与Mrp2的表达有关。
目的:制备溴新斯的明多囊脂质体(NB-MVL),并对其体外药物释放行为进行考察。方法:采用复乳法制备载药多囊脂质体,并用单因素试验优化处方,以动态透析技术与ƒ2相似因子评价法对NB-MVL与溴新斯的明在体外不同释放介质中的释放行为进行研究,计算其药物释放度与相似因子。结果:NB-MVL的包封率受投料比、药物浓度等因素影响;NB-MVL在不同的释放介质中所获得的释放模型均符合Weibull模型,同时与溴新斯的明溶液在不同释放介质中所得累积释放曲线间的相似因子小于50。结论:本试验制备所得NB-MVL包封率较高,且体外药物释放行为与溴新斯的明存在显著性差异,表现出良好的缓释作用。
目的:研究犬体内顺铂聚乳酸微球(CDDP-PLA)药物动力学。方法:20只杂种狗随机分为栓塞组和对照组。栓塞组 X线透视下CDDP-PLA经导管注入肝动脉,静脉取血,1 mg·kg-1微球。对照组 CDDP,1 mg·kg-1,其他同前。3P97软件处理药-时数据,原子吸收法测定血药浓度。结果:血浆CDDP动力学过程为三室;肝动脉灌注后8 h肝组织CDDP浓度分别为(22.08±12.15)μg·ml-1(微球组)和(3.25±0.09)μg·ml-1 (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CDDP-PLA具有良好的肝动脉栓塞性能,使栓塞部位组织CDDP浓度维持较长时间和较高浓度,同时降低体循环浓度,降低CDDP全身毒性。
目的:建立体外药效学模型,研究盐酸莫西沙星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突变体选择的体外PK/PD参数。方法:用琼脂平皿二倍稀释法测定金黄色葡萄球菌102526及105006的MIC、MPC,建立微生物法并测定莫西沙星药物浓度,建立体外药效学模型,用梯形法计算AUC0-t:MIC及AUC0-t:MPC。结果:微生物方法学的精密度RSD<10%,相对回收率范围为95%~105%。敏感菌102526对莫西沙星的MIC及MPC分别为0.064,0.25 mg·L-1,其主要PK/PD参数AUC0-24/MIC和AUC0-24/MPC分别为307,76.75 mg·h·L-1;Cmax/MIC及Cmax/MPC分别为63.75及15.94。中介耐药菌105006对莫西沙星的MIC和MPC分别为1,8 mg·L-1,其24 hAUC/MIC均远小于125 mg·h·L-1,Cmax/MIC亦小于10。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体外药效学模型,用其研究莫西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中测定了莫西沙星的PK/PD参数和细菌恢复生长曲线,验证了药物浓度处于耐药突变选择窗内时可选择性富集中介耐药菌的耐药突变窗理论。
目的:研究γ-谷氨酰水解酶(GGH)-401C>T基因多态性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甲氨蝶呤(MTX)血药浓度关系。方法:收集29例使用大剂量MTX化疗的NHL患者血样,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MTX血药浓度,应用直接测序法检测GGH-401C>T基因多态性。结果:CC、CT和TT基因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7.2%、50%和2.78%;C和T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为72.22%和27.78%。携带野生基因型(CC)和突变基因型(CT+TT)患者的24 h剂量校正MTX血药浓度值分别为(0.18±0.16) μmol·L-1/(g·m-2)和(0.30±0.19) μmol·L-1/(g·m-2),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结论:GGH-401C>T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NHL患者MTX血药浓度,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目的:探讨艾迪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肺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旨在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提供更佳的治疗方案。方法:前瞻性选取120例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化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艾迪注射液,观察分析2组患者近期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反应、预后以及生存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4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8.33%(P<0.05),稳定率为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治疗组干咳、胸闷、口干症状缓解率分别为71.43%、77.42%、65.3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33%、39.39%、33.33%(P<0.05);治疗组白细胞降低、口干、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3月、6月、1年、2年、3年生活质量逐渐改善,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迪注射液联合化疗疗效确切,毒副反应发生率低且严重程度减弱,可达到延长生存期和改善生存质量的预期目标,可在肺癌治疗中广泛应用。
目的: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脱氢酶1(MTHFD1)G1958A基因多态性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使用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化疗期间的MTX血药浓度及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收集7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外周血,提取DNA,采用PCR技术和直接测序的方法分析MTHFD1基因的基因型;采用酶放大免疫法(EMIT)测定MTX给药后48 h的血药浓度;收集患者HD-MTX化疗期间的临床资料,统计不良反应相关信息,对化疗不良反应进行分级。分析MTHFD1基因多态性与MTX血药浓度及不良反应的关系。结果:MTHFD1 G1958A基因位点存在多态性,70例ALL患儿中GG、AG和AA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1.43%,52.86%,5.71%; G和A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分别为67.86%和32.14%。携带野生基因型(GG)ALL患儿的48hC/D值高于突变型基因型(GA+AA)携带者;携带野生基因型(GG)ALL患儿的骨髓抑制和肝脏损害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携带突变基因型(GA+AA)ALL患儿。由于个体间差异大,上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影响MTX的体内代谢和不良反应的因素复杂,MTHFD1 G1958A多态性尚不能作为ALL患儿HDMTX化疗所致骨髓移植和肝脏损害不良反应和预测MTX体内排泄的有效预测指标。
目的:探讨贝前列素钠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贝前列素钠低剂量组、贝前列素钠中剂量组、贝前列素钠高剂量组。采用Zea Longa线栓方法造成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术前30 min各组灌胃给药,贝前列素钠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贝前列素钠15,30,60 μg·kg-1·d-1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10 ml·kg-1·d-1的生理盐水。术后24 h处死大鼠制备血清,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IL-6、TNF-α水平及MPO活性。结果:贝前列素钠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IL-6 、TNF-α水平及MPO活性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贝前列素钠能够抑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
目的:对早产儿静脉营养处方设计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某院2013年1-12月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静脉营养处方及病例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4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治疗计划,存活出院。平均应用静脉营养5.2 d后患儿体质量开始稳步增长,应用静脉营养期间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静脉营养虽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但其处方设计仍存在问题有待改进。结论:该院早产儿静脉营养处方设计需改善,临床医生和药师可以共同合作提高临床静脉营养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目的:探讨高校医院实行药房托管新模式。方法:结合查阅文献和实际工作经验综合分析高校医院药房托管新模式。结果:高校医院药房托管是一项新的改革措施,它既有有利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应该积极对待,不断完善。结论:药房托管利弊均有,新模式还需要进行积极探索。
目的:评价某院心脑血管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主次因素分析法对该类药品使用数量、金额 、品种进行统计分析,并对A类药品进行分析。结果:A类药品15种,占品种数的14.56%,金额构成比的72.17%。结论:该院心血管用药基本合理,应逐步加强对辅助用药的监控。
二肽基肽酶IV(DPP-4)是一种分布广泛的膜相关性丝氨酸蛋白酶,能够影响糖代谢、脂质代谢、免疫调节、神经调节、信号转导、癌症发展等多种生理功能。随着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的发展,DPP-4基因的基因多态性,主要是单核苷酸多态性已被证实影响血脂水平和mRNA表达,还影响心血管疾病的易感性,可能与DPP-4抑制剂在血脂紊乱和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疗效具有密切关系,这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国内外所有关于DPP-4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对DPP-4抑制剂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