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联合使用是国内长期存在的临床用药实际,中成药是参与此类联用的重要成员之一。然而,关于可能涉及的中西药相互作用问题,现有文献报道大多缺少框架性的理论认识和合理性评价的指导原则。基于此,本文剖析了中西药联用合理性评价的根本难题,并系统梳理现有资料,根据相互作用的发生环境和作用方式将其分为3大类途径。其中,"一类途径"定义为体内或体外直接接触后的物理或化学反应,"二类途径"定义为以药动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为中间媒介的相互作用,"三类途径"定义为通过药理效应或生物学通路的协同或拮抗产生的相互作用。同时,例举了各类途径的不合理联用经典案例,并尝试给出了评价方法学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西药联用处方的安全性和合理性评价基本原则,为中成药处方点评提供思考。
目的: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同时测定复方鹿角颗粒水解后18种氨基酸的含量。方法:样品经过150℃水解1 h处理后直接进样,无需进行衍生化和固相萃取等烦琐的前处理步骤。液相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Eclipse AAA (4.6 mm×150 mm, 5 μm)。采用0.1%甲酸水溶液和90%乙腈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洗针液为50%乙腈水溶液(含0.1%甲酸),流速为0.2 ml·min-1。结果:18种氨基酸的检出限(LOD)为3.00~30.0 ng·ml-1,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7 8,峰面积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在5%以内。结论:该方法分析效率高、灵敏度和选择性高,适用于复方鹿角颗粒氨基酸的定性定量分析。
目的:探讨黄芪、红芪小分子提取物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ehymal stem cells, MSCs)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利用水提法结合超滤法提取黄芪、红芪中小分子物质,并筛选其促进MSCs增殖的最佳浓度。设单独培养的MSCs为对照组,黄芪、红芪最佳浓度分别培养72 h后MSCs为实验组,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学的改变;采用四唑蓝(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染色体显色、计数与原子力显微镜法(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分析细胞染色体。结果:黄芪质量浓度60 mg·L-1、红芪质量浓度20 mg·L-1为最佳促进MSCs增殖质量浓度(P<0.05)。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对照组细胞呈成纤维细胞样;黄芪组、红芪组细胞呈长梭形,形态类似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黄芪组、红芪组细胞生长速度均显著增快(P<0.05);细胞周期G0/G1期细胞减少,S期和G2/M期细胞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染色体无异常改变(P>0.05)。结论:黄芪、红芪小分子提取物分别为60,20 mg·L-1体外培养MSCs 72 h后,对其增殖有明显促进作用,且维持其遗传物质染色体的稳定性。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硝酸甘油型大鼠偏头痛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EGb761低、中、高剂量组,EGb761组以相应剂量EGb761灌胃一周,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纯化水灌胃,正常对照组不做处理。末次给药后皮下注射硝酸甘油建立偏头痛大鼠模型,假手术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记录小鼠前肢搔头的次数,测定血浆血小板聚集率(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PAR)、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含量和脑组织中5-HT和NO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EGb761可显著减少偏头痛模型大鼠前肢搔头次数(P<0.01),可明显降低血浆中PAR和NO含量(P<0.01;P<0.001)和脑组织中NO含量 (P<0.01),同时,EGb761可明显升高血浆和脑组织中5-HT含量(P<0.001;P<0.01)。结论:EGb761可以调节偏头痛大鼠PAR、NO、5-HT的水平,这可能是EGb761治疗偏头痛的机制之一。
目的:研究补肾温肺微乳中黄芪甲苷的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特性,并考察P-糖蛋白(P-gp)对其肠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采用HPLC法测定黄芪甲苷的含量,分别研究肠段不同吸收部位、黄芪甲苷浓度、P-糖蛋白抑制剂盐酸维拉帕米对黄芪甲苷单体及其在补肾温肺微乳中吸收的影响。结果:黄芪甲苷单体在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有显著性差异(P<0.05);流速在0.10~0.40 ml·min-1内和质量浓度在0.1~1.0 mg·ml-1范围内,十二指肠吸收速率常数和表观吸收系数无显著性差异;补肾温肺微乳中黄芪甲苷的肠灌流试验结果与黄芪甲苷单体相比略小,但无显著性差异;P-糖蛋白抑制剂对黄芪甲苷的肠吸收影响很小。结论:黄芪甲苷和补肾温肺微乳中黄芪甲苷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具有相似的吸收特性;其在大鼠肠内的吸收不受P-糖蛋白影响。因此,推测黄芪甲苷不是P-gp的底物。
目的:研究复方熊胆茵陈颗粒的护肝、降血脂及抗脂肪肝的作用。方法:以皮下注射四氯化碳诱导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及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致肝损伤模型研究复方熊胆茵陈颗粒的护肝作用;给予高脂饲料诱导高脂血症大鼠模型研究复方熊胆茵陈颗粒的降血脂作用;以乙硫氨酸诱导致脂肪肝大鼠模型研究复方熊胆茵陈颗粒的抗脂肪肝作用。结果:复方熊胆茵陈颗粒可以降低四氯化碳诱导急性肝损伤大鼠模型及D-氨基半乳糖致肝损伤大鼠模型的血清AST、ALT含量。复方熊胆茵陈颗粒可以降低高脂饲料诱导的高脂血症大鼠模型的TG、LDLC含量,可以降低乙硫氨酸诱导的脂质紊乱大鼠模型的TG含量。结论:复方熊胆茵陈颗粒具有护肝、降血脂及抗脂肪肝作用。
目的:研究祛白片对白癜风小鼠模型的疗效及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采用5%H2O2建立小鼠白癜风模型,实验设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高、中、低剂量给药组。肉眼观察各组小鼠皮肤色泽变化及其毛发生长情况,同时采用HE染色法,镜下观察皮肤组织形态学改变。采用全基因芯片测试方法探讨祛白片的作用机制。结果:整体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实验高、中、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疗效有统计学差异,各剂量组间具有浓度依赖性。HE染色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高、中剂量组小鼠皮肤受试区出现大量黑色素颗粒,同时毛囊数恢复。小鼠全基因芯片研究结果显示,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共2 219个基因转录有变化,这些差异基因分别对文献报导的7种白癜风发病机制中的4种机制有调控作用。初步确认祛白片的作用机制与抑制自身免疫系统亢进、促进角质细胞形成、降低氧化应激反应和促进黑色素形成相关。结论:本研究证实了祛白片的抗白癜风作用,同时对其分子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为后期深一步研究提供方向。
目的:探讨注射用脂质体紫杉醇(力朴素)对F344大鼠卵巢癌移植瘤抗肿瘤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NuTu-19卵巢癌细胞对F344大鼠建立卵巢癌移植瘤大鼠模型,分别用紫杉醇和力朴素(5 mg·kg-1)进行腹腔注射治疗。采用量筒对腹水进行测量;对肿瘤进行称重;ELISA法检测CK,AST和LDH的含量;HE染色法对肿瘤组织进行病理观察。结果:与紫衫醇相比,力朴素对荷瘤F344大鼠的腹水体积及肿瘤质量无明显差别,CK,AST,LDH以及CA-125显著降低,病理显示肿瘤细胞生长被抑制。结论:同等剂量下,力朴素具有与紫杉醇相似的抗肿瘤活性,副作用低。
目的:探讨茵栀黄口服液对雌激素诱导的妊娠期大鼠肝内胆汁淤积的影响。方法:将妊娠12 d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茵栀黄口服液高、中、低剂量组。肌内注射苯甲酸雌二醇(EB),1 h后灌胃给药,1周后测定妊娠大鼠胆汁流量和血清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KP)、雌激素(E2)水平。结果:茵栀黄口服液可以增加EB诱导的肝内胆汁淤积妊娠大鼠的胆汁流量,显著降低血清中TBA、TBIL、AKP和E2水平。结论:茵栀黄口服液可以改善EB诱导的妊娠期大鼠肝内胆汁淤积状况,其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大鼠体内的雌激素水平而产生。
目的:制备盐酸布替萘芬阴道用温敏水凝胶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以泊洛沙姆为基质,筛选最佳处方以达到合适胶凝温度,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含量测定方法考察体外释放度。结果:结果显示以1%盐酸布替萘芬、0.1%山梨酸钾、2%甘油、5%聚山梨酯80、12%泊洛沙姆407及5%泊洛沙姆188为配方制备的温敏水凝胶在35℃时产生胶凝,体外释放度考察结果显示8 h可释放超过90%的药物。结论:本研究制备的盐酸布替萘芬阴道用温敏水凝胶具有很好的温度敏感性及黏附性,具有缓释特性且给药方便,是一种值得开发的药物制剂。
目的:通过对127批香连制剂样品进行标准检验及探索性研究,对该制剂质量标准中黄连的检测项进行分析和评价,探索香连制剂中黄连新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标准检验依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片剂和丸剂)和国家药品标准新药转正标准第65册(胶囊剂),检验项目包括TLC鉴别及HPLC含量测定。探索性研究采用薄层制备、HPLC-DAD、HPLC-MS等检测方法,对香连胶囊中未知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采用一测多评技术(QAMS)测定4种黄连生物碱含量。结果:按现行标准,合格率100%;与对照品比对,确认香连胶囊样品中的未知成分为小檗红碱;较多厂家的香连制剂中小檗碱的含量远高于其他黄连生物碱,致使制剂与黄连药材中生物碱的含量比例差异较大,存在非法添加问题。结论:探索性研究为进一步修订标准及有效地控制该制剂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联合中药大黄制剂对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入住某院重症医学科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的患者45例。随机分为3组。Ⅰ组:常规抗感染、脏器功能支持治疗。Ⅱ组:中药大黄制剂保留灌肠+各脏器支持治疗。Ⅲ组:中药大黄制剂保留灌肠+参麦注射液+各脏器支持治疗。各组于治疗第1,5,10天抽血查CD4+T、CD8+T、NK、IgG、IgA、IgM。结果:治疗第5天3组CD4+T,与Ⅰ组比较,Ⅱ组、Ⅲ组升高(P<0.05);治疗第10天,与Ⅰ组比较,Ⅱ组、Ⅲ组CD4+T、NK、IgM升高,CD8+T降低(P<0.05);治疗第10天3组IgG、IgA比较,Ⅲ组较Ⅰ组升高(P<0.05)。结论: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免疫功能受损;中药大黄制剂治疗后,机体的免疫功能指标改善,表现为CD4+T及NK细胞比例上升,CD8+T细胞比例下降,IgA、IgG、IgM水平升高,联合参麦组,免疫指标改善更显著。参麦注射液联合中药大黄制剂对改善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改善免疫功能起一定作用。
目的:系统评价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恩替卡韦及单用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血清肝纤维化四项指标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资源系统(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以及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检索自建库至2015年1月以来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恩替卡韦与单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再进一步提取及分析资料,采用RevMan 5.3软件对多个临床试验结果的总体效应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共539例患者,观察组272例,对照组267例,均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研究。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观察组血清肝纤维化四项指标即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蛋白(PCⅢ)、Ⅳ型胶原蛋白(IV-C)水平均较单用恩替卡韦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恩替卡韦能明显降低慢性乙型肝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但由于目前研究质量偏低,尚需要大量、严格、方法学质量高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目的:分析内皮抑素联合放疗同步治疗肺癌脑转移瘤疗效及安全性,为肺癌脑转移瘤的治疗提供有利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28例肺癌脑转移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放疗同步治疗,观察组采用内皮抑素联合放疗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为93.7%,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脱发、皮疹、肝功能损伤、肾功能损伤、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的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皮抑素联合放疗同步治疗肺癌脑转移瘤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目的:观察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预防性给予抗抑郁药盐酸舍曲林片对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生率和神经功能康复、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5 例首发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2)和干预组(n=33)。干预组于入院72 h后每晚予以盐酸舍曲林片口服,对照组不给予抗抑郁药处理,治疗疗程为12周。在治疗前、治疗4周末、治疗12周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分别观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态、日常生活能力、PSD发生率以及认知功能水平。结果:在治疗4周和12周末,干预组的NIHSS评分分别为(12.67±1.71)和(6.24±1.31),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干预组的MBI评分分别为(80.48±6.17)和(92.21±3.9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09±4.89)和(85.37±6.71)。干预组在4周末和12周末的PSD发生率分别为18.2.%和12.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3.8%和37.5%。干预组的MoCA评分分别为(23.82±6.14)和(26.75±5.6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1.75±4.92)和(23.65±3.89)。结论:在脑梗死急性期预防性给予舍曲林治疗,能显著降低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认知功能水平。
目的:为国内自动化药房的建设提供参考。方法:介绍我院自动化发药系统及其工作流程,以不同时间段患者取药等候时间和药师步行数为指标,评价了自动化发药系统对调剂效率和调剂工作强度的影响,探讨了自动化药房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结果:自动化发药系统使患者取药等候时间缩短20%,调配药师步行工作强度降低65%,门诊药房自动化促进了药师工作重心的转移。结论:自动化药房是医院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
目的:分析血液科患者败血症致病细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2011年1月-2014年12月某院血液科败血症患者血培养分离细菌进行鉴定及耐药性分析。结果:菌株82株,革兰阴性菌53株占64.6%,革兰阳性菌29株占35.4%,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吡肟、丁胺卡那、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亚胺培南耐药率低,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大肠埃希菌占52.2%,且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高于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阴性大肠埃希菌;革兰阳性球菌仍以葡萄球菌为主,占69.0%,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占葡萄球菌的55%,其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高于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P<0.05),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耐药的葡萄球菌。结论: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亚胺培南耐药率低,葡萄球菌对喹诺酮类、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耐药率低。
目的:对某三级甲等医院冠心病患者开展用药风险评估,总结普遍存在的用药问题,为提高患者疾病管理水平、探索临床药师参与慢病管理模式提供有益信息。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7-12月期间入住心血管内科病房治疗,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且既往有冠心病史的患者120例,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用药风险进行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给予患者个体化用药指导,收集患者对药学服务的需求信息,并对药学服务满意度展开调查。结果:大部分患者存在对疾病及药物治疗认识不足,用药依从性不佳,安全用药知识欠缺等问题,92.5%的患者认为临床药师提供系统的药学服务很有必要,全部接受个体化用药指导的患者对服务非常满意并愿意接受长期随访。结论:临床药师应加入医疗团队参与慢病管理,为患者提供主动、个体化、持续性的药学服务,提升患者疾病管理水平。
目的:监测评价2013-2014年南阳市市区五家三级综合医院检出菌分布和耐药情况。方法:收集五家医院临床分离菌信息,对细菌培养阳性率、常见分离菌种类、细菌药敏结果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五家医院两年共送检标本102 318例,其中检出28 755例,检出阳性率为28.10%。分离的28 755株细菌中革兰阳性菌5 755株(占20.01%),革兰阴性菌20 689株(占71.95%),真菌2 311株(占8.04%)。主要检出菌为大肠埃希菌(占14.82%)、肺炎克雷伯菌(占13.75%)、铜绿假单胞菌(占12.41%)、鲍曼不动杆菌(占10.01%)、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8.04%)、金黄色葡萄球菌(占5.16%)等。MRSA及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56.81%和76.95%,大肠杆菌属和肺炎克雷伯菌属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的检出率分别为59.99%和38.71%,未检出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头孢呋辛、红霉素耐药率在80%以上,对庆大霉素、呋喃妥因较敏感,耐药率在4.68%~31.32%之间。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曲松耐药率在63.87%~93.03%之间,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呋喃妥因、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较敏感,耐药率为0.92%~27.22%。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耐药率较高,分别为57.19%和64.19%,对黏菌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较敏感,耐药率为1.65%~27.33%。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及复方磺胺甲叶噁唑的耐药率相对较低,分别为37.69%和44.04%,对其他临床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大于60%。结论:鉴于南阳市市区五家三级综合医院的细菌耐药情况,医院须加强细菌耐药监测和感染控制。
目的:通过对肝豆状核变性脑型患者的药学监护,探讨该病药学监护的方法和切入点。方法:通过参与1例肝豆状核变性脑型患者的全程药学监护,从驱铜治疗、对症治疗、24 h尿铜监测、患者饮食教育这几方面,探讨参与临床治疗方案的切入点。结果:临床药师应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和临床医师共同制定驱铜治疗方案和药物剂量选择,开展忌铜饮食教育,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病情得到缓解。结论:临床药师与临床医师密切合作,参与临床药疗方案的制定,可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确保临床药物治疗的安全、有效、经济。
目的:检测培美曲塞上市后的安全信号,对其上市后安全性作初步评价,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OR)对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AERS)数据库进行培美曲塞安全信号检测,并利用 SPSS 19.0 分析年龄、性别、用药时长、剂量及适应证对不良反应的影响。结果:在进行分析的5 397 235份报告中,查找到以培美曲塞为首要怀疑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4 219份,经ROR法检测,共得到173个培美曲塞安全信号,其中心血管系统信号21个。统计学分析发现,相比于其他系统ADR,心血管系统ADR在用药时长(P=0.445)中分布无统计学意义,在性别(P=0.008)、年龄(P=0.035)、用药剂量(P=0.003)、适应证(P=0.000)中分布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男性患者、40岁以上、MPM和非鳞状NSCLC、剂量800~1 000 mg可能更易发生心血管系统ADR。结论:通过对培美曲塞安全信号的检测和分析发现,有必要对其进行进一步信号评价和验证,决定临床应用中是否采取相应风险防范措施。
通过查阅、整理、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到:从3种开唇兰属植物中分离到包括金线莲苷在内的8种丁酸衍生物葡萄糖苷;金线莲苷具有降血糖、降血脂、保肝护肝和改善骨质疏松等的作用;人工合成金线莲苷方法包括化学方法,化学方法和酶促法相结合两种方法。金线莲苷药理活性确切,但其自然资源匮乏,人工合成金线莲苷得率低、条件难控制,因此,今后将围绕提高开唇兰植物中金线莲苷的提取率,明确金线莲苷体内的具体作用机制,并将其用于临床研究,明晰金线莲苷的生物合成途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