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调研近3年来个体化药学服务在医院药学部门的开展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重点专科评审的89家医院作为研究对象,收集被调查医院2010-2012年期间个体化药学服务开展的品种、服务次数等指标的比较分析与评。结果与结论:近3年来,我国的个体化药学服务中治疗药物监测(TDM)项目平稳增长,基因检测项目发展迅速。虽然已有医院提供了根据基因型预处方,再结合TDM或其他监测指标进行调整的的个体化医疗服务,但对其可能造成药物代谢个体化差异的内外环境等因素还未给予足够的考虑,致使最终治疗效果仍不满意。
目的:研究九味肝泰胶囊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雄性昆明种小鼠7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硫普罗宁阳性对照组,九味肝泰胶囊低、中、高剂量组,连续灌胃给药8周。于第4周和第8周末分别单次灌胃白酒(56% V/V)10和16 ml·kg-1。观察九味肝泰胶囊对小鼠体质量和肝指数的影响,HE染色法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变化。测定各组小鼠血清中ALT、AST、ALP、GGT、TG、TC、LDL-C、HDL-C的水平,检测肝组织匀浆中SOD、MDA、GSH-Px、GST水平和TNF-α、IL-1β含量的改变,并且RT-PCR法测定肝脏组织中TNF-α和IL-1β的mRNA表达。结果:九味肝泰胶囊中、高剂量组,能够显著降低小鼠肝指数,降低肝脏脂肪变性情况,小鼠血清中的ALT、AST、ALP和GGT都有明显回落,HDL-C含量升高,TC、TG和LDL-C的含量降低,肝组织中的SOD、GSH-PX和GST活性显著提高,MDA含量下降明显。此外,九味肝泰胶囊还抑制了小鼠肝组织中TNF-α,IL-1β mRNA的表达,降低了肝组织匀浆中TNF-α和IL-1β的含量。结论:九味肝泰胶囊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有防治作用,可能与其调节脂质代谢,抗脂质过氧化,减少肝组织促炎因子的表达有关。
目的:研究毛菊苣根-种子药对不同比例配伍90%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指纹谱与肝损伤保护作用的相关性,探索维药处方中"药对"的配伍机制。方法:将毛菊苣的根和种子按6个质量比例 (1:0,0:1,1:1,1:2,1:3,2:1)配伍,用90%乙醇提取,得到6个提取物;观察不同提取物对四氯化碳 (CCl4)致小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模型,以及小鼠尾静脉注射卡介苗 (BCG)和脂多糖 (LPS)造成急性免疫性肝损伤模型,血清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水平的影响及肝脏组织病理改变。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各提取物的化学谱图,观察与药效相关的化学物质变化。结果:毛菊苣根-种子以质量比1:2配伍能显著降低CCl4致小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引起的血清AST (P<0.01)和ALT (P<0.01)升高,对BCG+LPS致急性免疫性肝损伤模型血清中AST (P<0.05)和ALT (P<0.01)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另外,毛菊苣根-种子以质量比1:3配伍对CCl4致小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引起的血清AST (P<0.01)和ALT (P<0.05)升高,以及对BCG+LPS致急性免疫性肝损伤引起的血清AST (P<0.05)和ALT (P<0.01)升高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化学谱图中的色谱峰与提取物改善CCl4致小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引起的血清AST和ALT 变化呈正相关。结论:用现代研究方法证实了维药毛菊苣不同药用部位配伍的科学性,进一步从化学角度探索了毛菊苣根-种子肝保护作用的临床经典比例1:2和1:3配伍的可能机制。
目的:研究薏苡叶对小鼠体内抗肿瘤的影响。方法:建立小鼠实体肿瘤模型,对薏苡叶进行水提和醇提,通过以环磷酰胺做对照实验测定薏苡叶提取物对S180肉瘤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动物实验显示薏苡叶的水提取物和醇提取物都对S180肉瘤细胞有抑制作用,当薏苡叶水提取物的浓度为0.25 mg·g-1时,对肿瘤生长最高的抑制率是68.45%,而薏苡叶醇提取物的浓度为0.125 mg·g-1时,对肿瘤生长的抑制率是96.14%,薏苡叶提取物对小鼠肝脏指数无明显影响。结论:薏苡叶的提取物具有抗肿瘤活性,且醇提取物较水提取物抑制作用更明显。
目的:研究当归多糖(Angelica sinensis polysaccharide,ASP)对H22荷瘤小鼠肿瘤生长及体内hepcidin和IL-6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移植H22鼠肝癌细胞于小鼠右腋皮下,建立H22荷瘤小鼠模型,分为空白组(不接种不给药),阴性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腹腔注射环磷酰胺,25 mg·kg-1),ASP高剂量组(灌胃ASP溶液,100 mg·kg-1),ASP中剂量组(灌胃ASP溶液,50 mg·kg-1),ASP低剂量组(灌胃ASP溶液,25 mg·kg-1),连续给药14 d,末次给药24 h后摘眼球取血,剥离肿瘤、脾脏并称重,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hepcidin和IL-6的含量变化。结果:3个剂量组当归多糖均有一定的抗肿瘤效果,抑瘤率分别为24.12%,29.15%和34.67%,同时能显著抑制hepcidin和IL-6的表达。结论:当归多糖的体内抗肿瘤作用可能与其对铁代谢的调节有关。
目的:制备9-硝基喜树碱包合物脂质体以提高其抗肿瘤效果。方法:饱和水溶液法制备9-硝基喜树碱包合物,考查制备包合物脂质体的最佳方法和工艺,制备9-硝基喜树碱包合物隐形脂质体并评价其药剂学性质及抗肿瘤效果。结果:9-NC包合物脂质体最佳工艺为乙醇注入法以10 mg胆固醇,720 mg磷脂,1.0 g包合物处方制备。所制备的9-NC包合物脂质体平均粒径为(112.10±0.81) nm,包封率为(60.11±1.08)%,且体外抗肿瘤效果显著提高。结论:包合物脂质体是喜树碱类药物的抗肿瘤应用的有效载体。
目的:优选大黄总蒽醌的提取精制工艺。方法:以大黄总蒽醌的转移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法确定提取工艺,通过正交试验确定阴离子交换树脂精制大黄总蒽醌的工艺。结果:最终确定的工艺为大黄药材用10倍量的30%乙醇浸泡,加热回流提取3次,时间分别为1,0.5,0.5 h,合并提取液,减压回收乙醇得浓缩液,将浓缩液用4% NaOH调pH到10,过处理好的阴离子交换树脂柱,用去离子水洗至流出液呈中性,用2 mol·L-1盐酸酸化,用10倍量体积的85%以上乙醇解析,回收乙醇,将析出的沉淀过滤,50 ℃以下干燥,得黄棕色粉末,总蒽醌含量54.5%,转移率34.6%。结论:制备得到的总蒽醌含量较高,采用阴离子交换树脂提取纯化大黄总蒽醌的工艺可行。
目的:研究地锦草醇提物对家兔离体小肠平滑肌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离体家兔小肠平滑肌置于恒温平滑肌槽中,通过BL-420S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观察记录地锦草醇提物对正常小肠平滑肌自主收缩活动的影响,应用受体阻断剂硫酸阿托品、苯海拉明、酚妥拉明研究地锦草醇提物对小肠平滑肌作用的机制。结果:地锦草醇提物能显著抑制家兔小肠平滑肌自发性收缩的振幅(P<0.05或P<0.01),但对其收缩频率的影响不大。用阿托品、苯海拉明、酚妥拉明分别阻断胆碱能M受体、组胺H1受体及肾上腺素能α受体后,地锦草醇提物仍能显著降低离体小肠平滑肌的收缩振幅(P<0.01)。结论:地锦草醇提物对家兔离体小肠平滑肌的收缩振幅具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兴奋肾上腺素能α受体,阻断胆碱能M受体、组胺H1受体有关。
目的:制备无稳定剂修饰的汉防己甲素PLGA纳米粒,研究其理化性质及细胞毒和细胞摄取特性。方法:以聚乳酸-羟基醋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材料,采用无稳定剂修饰的纳米沉淀法制备汉防己甲素纳米粒;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不同制备工艺对纳米粒理化性质的影响;通过载药量、包封率、累积释药量等指标考察其载药特性;采用MTT比色法检测其对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的细胞毒性;采用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考察其细胞摄取特性。结果:无稳定剂修饰的汉防己甲素PLGA纳米粒平均粒径169.3 nm,与有稳定剂的汉防己甲素PLGA纳米粒相比外观无明显改变。在一定范围内,随着PLGA用量的增加,纳米粒的粒径呈上升趋势;随着投药量的增加,纳米粒的载药量显著增加,包封率下降。在pH7.4的释放介质中,纳米粒释慢释药,96 h累积释药率60.44%。细胞毒试验显示,当培养时间为8 h时,汉防己甲素组的细胞毒性大于汉防己甲素纳米粒组;当培养时间延长至24 h时,汉防己甲素纳米粒组的细胞活性明显低于纯药物组;高剂量的空白纳米粒组始终表现较低的细胞毒性。激光共聚焦电镜断层扫描显示汉防己甲素纳米粒能够较好的被细胞摄取。结论:制备的无稳定剂修饰的汉防己甲素PLGA纳米粒大小均一,包封率高,体外释药表现出较好的缓释效果,易被细胞摄取,对A549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目的: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表征微球,获得微球内部药物分布及结构信息。方法:分别以异硫氰酸荧光素牛血清白蛋白(FITC-BSA)和牛血清白蛋白(BSA)为蛋白模型药物,采用复乳化法制备聚酯类聚合物微球。运用CLSM对载FITC-BSA的微球扫描成像,进行图像分析和三维重建;并通过CLSM考察载BSA微球对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的摄取,研究微球突释。结果:CLSM实现微球内部药物分布的可视化及其三维重构,并检测药物分布均匀性。摄取实验表明,在释放初期,包载药物很可能通过与微球表面相连接的孔洞扩散释放,造成突释。结论:CLSM可观察微球内部药物分布及结构。
目的:观察生、熟大黄对SD大鼠肝、肾功能的作用,明确生、熟大黄的毒性作用差异。方法:生、熟大黄总提物10 g·kg-1给予大鼠灌胃95 d,相当于临床用量的100倍,观察对大鼠行为活动、肝肾功能、电解质影响,并对大鼠脏器进行系统观察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生大黄组、熟大黄组的BUN、Cys-c、Crea、β2-MG显著性升高、Na+显著降低(P<0.01);与生大黄组相比,熟大黄组的BUN、Cys-c、Crea、β2-MG均显著性下降、Na+显著升高(P<0.01~0.05);生大黄组大鼠肾脏有色素沉积、肿胀变性,熟大黄组大鼠色素沉积。结论:长期服用生、熟大黄对大鼠的肾功能有一定的损伤,熟大黄可减轻生大黄的肾损伤作用。
目的:观察腹主动脉内灌注Mu阿片受体激动剂REM-PCL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RI)中脊髓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3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REM-PCL组(RP组,0.1 mg·kg-1)和REM-PCL+ GSK1521498组(RG组,0.1 mg·kg-1 REM-PCL+1 mg·kg-1 GSK1521498),每组10只。采用肾下腹主动脉阻断法,建立SCIRI模型。分别于缺血前、缺血45 min及再灌注60 min时,取脊髓测定腺苷酸(ADP、AMP、ATP、TAN、EC)、Mu阿片受体表达、活性氧(ROS)、丙二醛(MDA)含量、线粒体肿胀度(MSD)、总抗氧化能力(T-AOC) 并观察其病理学改变。分别于缺血前、缺血45 min、再灌注30 min及再灌注60 min监测血清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变化。结果:与缺血前比较,缺血45 min及再灌注60 min时C组和RG组ATP、EC、TAN、T-AOC及Mu阿片受体表达均降低(P<0.01),ROS、MDA和MSD均升高(P<0.01);RP组在缺血45 min时和再灌注60 min时ATP、T-AOC、TAN、EC及Mu阿片受体表达均显著高于C组和RG组(P<0.01),ROS、MDA和MSD含量均显著低于C组和RG组(P<0.01),RP组脊髓灰质的病理损害程度明显轻于C和RG组(P<0.01)。缺血45 min、再灌注30 min及再灌注60minRP组血清NSE浓度明显低于C组和RG组(P<0.01)。结论:腹主动脉内灌注REM-PCL通过激活Mu阿片受体能够明显改善SCIRI中脊髓能量代谢,保护脊髓线粒体的结构,从而减轻SCIRI。
目的:探讨2-(1-羟基-4-酮-2,5-环己二烯)-吡喃-4-酮(RY10-4)对乳腺癌裸鼠移植瘤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乳腺癌(MCF-7)裸鼠移植瘤模型,将造模裸鼠随机分为模型组、RY10-4低剂量组(7.5 mg·kg-1)、 RY10-4高剂量组(15 mg·kg-1)和紫杉醇组(15 mg·kg-1);各组均采取隔天腹腔注射给药,检测各组荷瘤裸鼠移植瘤体积和体质量变化。给药16 d后,处死所有裸鼠,称取各组移植瘤质量,TUNEL法检测凋亡指数,并通过Western blot测定移植瘤中Bcl-2、Bax和MAPK 通路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RY10-4低、高治疗组和紫杉醇组瘤体积明显减小,瘤质量明显减轻,抑瘤率分别为29.8%,47.2%,53.8%。TUNEL法结果显示,各治疗组能明显引起移植瘤细胞凋亡(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随着RY10-4治疗量的增加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减弱,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增强,Bcl-2/Bax值显著下降,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RY10-4治疗组移植瘤细胞中的p-p38和p-ERK表达量明显增加。结论:RY10-4能够抑制乳腺癌移植瘤的生长和诱导乳腺癌细胞的凋亡,其诱导凋亡作用可能与下调Bcl-2蛋白和上调Bax蛋白,降低Bcl-2/Bax值,并激活p38和ERK信号通路有关。
目的:探讨5-氨基酮戊酸(5-ALA)介导的LED-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联合放疗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常氧与乏氧下SKOV3细胞各实验组经不同浓度的5-ALA培养4 h后,由不同功率密度的635 nm红光和6 Gy X线照射,48 h后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结果:常氧与乏氧下0.1~0.7 mmol·L-1范围内,5-ALA无细胞毒性与放射增敏性(P>0.05);5-ALA>0.1 mmol·L-1,随着药物浓度与红光功率密度的增加,细胞存活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X线与5-ALA-PDT联用,Ra×Rb/Rc比值分别为2.13、1.49,且常氧下联用与顺序无关,乏氧下有关(P<0.01)。结论:常氧与乏氧下X线与PDT联用都是协同作用,但乏氧下联用效果弱于常氧,且先X线照射后PDT可能会是一个更好的联用方式。
目的:优化灯盏花素微乳处方,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考察。方法:绘制伪三元相图,确定各相的比例,以载药量、粒径及粒径分布为评价指标,采用单纯形网格法优化微乳处方,并考察优化微乳的黏度、pH、电导率、粒径分布等理化性质。结果:选用Labrafil M 1944cs(10 %),Kolliphor RH40(30 %),PEG400(60 %)制备微乳,所得微乳平均粒径约为27 nm,粒径分布(PDI) 平均值为0.198。响应方程预测的指标值与实测值相近。所得优化微乳性质稳定。结论:单纯形网格法能够客观的优化微乳处方,优化所得微乳载药量高,粒径小,分布均匀。所建立的响应方程能够准确的对微乳的载药量、粒径及粒径分布进行预测。
目的:观察行PCI治疗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2型糖尿病(DM)患者应用替格瑞洛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STEMI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154例,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79例,氯吡格雷组75例,比较分析2组治疗1,6,12个月时全因死亡率、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左室射血分数、出血事件及呼吸困难等指标。采用血栓弹力图检测2组患者治疗5 d时血小板抑制率和抵抗率。结果:替格瑞洛组1,6,12个月时全因病死率、MACE发生率、支架内血栓发生率较氯吡格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低于氯吡格雷组,左室射血分数优于氯吡格雷组(P<0.05);替格瑞洛组呼吸困难发生率高于氯吡格雷组(P<0.05),但症状轻微,无需特殊治疗;2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时替格瑞洛组血小板抑制率高于氯吡格雷组(69.22±12.34)% vs (46.87±22.1)%(P<0.05),血小板抵抗率低于氯吡格雷组(2.53% vs 22.67%)(P<0.05)。结论:在行PCI治疗的STEMI合并DM患者中应用替格瑞洛可改善预后,且安全性好。
目的:通过药物经济学方法评价3种晚期食管癌姑息性化疗方案,为临床化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针对某院2011-2013年姑息治疗的住院晚期食管癌患者进行筛选,共选出91例病例分为3组方案,分别为Ⅰ组(32例)奈达铂+替吉奥方案,Ⅱ组(30例)奈达铂+卡培他滨方案以及Ⅲ组(29例)奥沙利铂+左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方案,运用药物经济学的成本-效果分析方法进行评价。结果:3组有效率分别为53.1%、53.3%、51.7%,成本效果比分别为452.13元/1%、442.55元/1%、455.45元/1%。结论:Ⅱ组方案具有相对较高的药物经济学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多药联合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120例(120眼)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收治时间顺序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联合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联合组有13例发生注射不良事件,其中臀部疼痛1例,注射部位硬结、红肿、疼痛12例,实验室指标不良事件4例(6.7%)。结论: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多药联合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具有确切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目的:探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纤维蛋白原的改变情况,为临床治疗COPD患者提供参考建议。方法:将180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COPD疾病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5 000 IU,bid)。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1周后血气分析指标、平均肺动脉压、纤溶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临床效果差异。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p(O2)、p(CO2)、mPAP均显著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FBG、PT、TT、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较治疗前均显著好转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FBG、PT、TT、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较治疗前差异不显著(P>0.05);2组治疗后p(O2)、mPAPFBG、PT、TT、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比较,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显效率为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6.67%,无效率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56%,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44%,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常规治疗对COPD患者进行综合治疗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及相关临床指标的改善率。
目的:系统评价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外文数据库,比较1994-2014年关于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出现粒细胞减少、肝损伤、皮疹主要不良反应的RCT,对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个研究,涉及病例数1 660,Meta分析显示甲巯咪唑在治疗甲亢时引起粒细胞减少和皮疹的发生率与丙硫氧嘧啶无差别 [RR=0.61,95% CI (0.25,1.51),P=0.28;RR=0.88,95% CI (0.66,1.17),P=0.38],但肝损伤的发生率比丙硫氧嘧啶低 [RR=2.21,95% CI (1.27,3.83),P=0.005]。结论:甲巯咪唑治疗甲亢引起粒细胞减少和皮疹的风险与丙硫氧嘧啶相当,但肝损伤的风险比丙硫氧嘧啶低。
目的:研究小柴胡汤辅助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近期疗效及其对肿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择晚期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给予小柴胡汤辅助化疗的观察组和普通化疗的对照组,检测肿瘤标志物CEA、CA125、CA153,血管生成指标VEGFA、VEGFB、sFlt-1,观察化疗不良反应例数。结果:治疗后观察组CEA、CA125、CA153、VEGFA、VEGFB水平以及不良反应的例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sFlt-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小柴胡汤辅助化疗能够有效的减少肿瘤标志物的分泌、抑制肿瘤血管的生长,是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式。
目的:建立上海市医疗机构中药饮片临床用药与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方法:采用德尔菲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制订《上海市医疗机构中药(饮片)临床用药与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调查问卷,向全市23位专家进行2次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专家权威系数为0.8;2次调查问卷回收率均为100%;2轮问卷后,一、二、三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477,0.335,0.434;筛选出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24个三级指标。结论:专家的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比较高,该框架设计的条目基本得到专家的认可。
目的:在小型医院开展临床药学服务,促进临床用药更加安全、有效、经济、合理。方法:通过药学咨询、参与治疗、合理用药三个方面,在小型医院进行临床药学服务工作实践。结果:临床药师通过上述药学服务实践,比较好的促进了我院临床合理用药。结论:临床药师在促进小型医院合理用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降低不合理费用支出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目的:考察中国药典2010年版红花中山柰素含量测定色谱条件下山柰素含量测定的准确性。方法:利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液质联用色谱仪及核磁共振仪对山柰素主峰中包埋的干扰成分的组成及结构进行研究。结果:6-甲氧基山柰酚在中国药典2010年版红花质量标准中山柰素含量测定的色谱条件下,对山柰素的测定存在严重干扰,该分析方法不能够准确测定山柰素含量。结论:中国药典2010年版红花质量标准中山奈素含量测定方法的准确性值得商榷。
目的:了解基层药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和相关因素影响的情况。方法:采用自编问卷和MBI-HSS,对海宁市174名药师进行调查。结果:有55.2%被试者有一定程度的情感衰竭现象,有7.5%的被试者有一定程度的去人性化现象,共有90.3%的被试者没有个人成就感,有职业倦怠感的比例为53.45%,轻度、中度、高度倦怠率分别为32.76%、16.10%、4.6%。在情感衰竭和去人性化上,工龄小于5年组显著高于工龄20年组,已婚显著高于未婚组;门诊西药房情感衰竭显著高于中药房,上夜班药师情感衰竭显著高于不上组;在去人性化上大专组显著比中专组得分高,门诊西药房得分显著高于中药房和办公室,上夜班药师显著高于不上组,收入2 000~3 000元组显著高于3 000~4 000元组;在个人成就感上,男性药师显著高于女性药师,收入4 000元以上组显著高于其他组。结论:一定数量的药师有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应重点关注年轻和未婚药师,以及在上夜班和门诊西药房上班的药师。
阿尔兹海默症(AD)的主要病理学特征为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致神经纤维缠结,因此Aβ和tau是开发阿尔兹海默症药物的两大靶点。近些年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已证实他汀类药物对阿尔兹海默症有疗效。其中,匹伐他汀是他汀类新一代药,对AD的药理作用机制有:以Aβ为靶点的降胆固醇降脂作用、缓解氧化应激造成的细胞损伤作用、减少炎症反应作用、以及对神经血管和神经细胞及突触的保护作用,和以tau为靶点的减少tau蛋白总水平及其磷酸化水平,这些基础研究为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充分的依据。目前已有大量关于他汀类药物对AD疗效的临床报道,而对于匹伐他汀改善AD等神经疾病的相关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还未见具体匹伐他汀相关临床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