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遴选不适宜是不合理处方的主要类型之一,与特殊人群的合理用药密切相关。本文切入老年人群药品遴选适宜性点评问题,从中医学和西医学两个角度介绍了老年患者病生理特点,并分析其选药用药基本特征,包括严格适应证选用、调整用法用量、精简联用药物,以及针对"正气虚衰而痰瘀兼见"病证特点的攻补兼施规律。在此基础上,以老年感冒、老年便秘和老年失眠为示例,汇总了数部药品标准目录以及数十篇临床研究文献的老年人宜用中成药品种,例如参苏丸、玉屏风颗粒、通便灵胶囊、芪蓉润肠口服液、归脾丸、天王补心丸等。同时,提出老年人群药品遴选适宜性点评的基本理念,包括拟定推荐用药和不推荐用药、警惕用药不当带来的"蝴蝶效应",框定"诊断明确"、"虚实兼顾"和"分类管理"3项点评基本原则,为药品遴选点评提供资料和参考。
目的:观察蝙蝠葛酚性碱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软脑膜微循环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蝙蝠葛酚性碱低、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用动脉夹夹闭小鼠双侧颈总动脉10 min后去掉动脉夹,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应用BI2000微循环图像处理系统,通过开放式颅窗观察各组小鼠软脑膜微静脉、微动脉血流速度和微小血管开放数目,以及蝙蝠葛酚性碱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软脑膜微循环障碍的改善作用。结果:缺血损伤组软脑膜微小动脉、静脉血管直径明显缩小,血流速度缓慢,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 <0.05);蝙蝠葛酚性碱可剂量依赖性增加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软脑膜微小动、静脉血流速度和血管开放数目。结论:蝙蝠葛酚性碱可增加小鼠脑缺血再灌注脑软膜血流量,改善脑缺血后脑软膜微循环障碍,发挥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酸杨桃果汁对糖尿病模型小鼠的血糖影响以及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预防作用。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尾静脉注射制备糖尿病小鼠模型,糖尿病小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对照组、二甲双胍组、酸杨桃果汁高、中、低剂量组,另设10只正常昆明小鼠为空白对照组。各组分别予二甲双胍(320 mg·kg-1体质量/天)、不同剂量(25,50,100 g·kg-1体质量/天)酸杨桃果汁及生理盐水灌胃21 d,观察各组小鼠空腹血糖和体质量的变化,并于21 d后处死小鼠,测定血清胰岛素、血清肌酐及尿素氮。结果:高、中剂量酸杨桃果汁能显著降低糖尿病模型小鼠的空腹血糖(P <0.01)和空腹血清胰岛素(P <0.01)、能对抗糖尿病小鼠体质量减轻的症状,显著降低小鼠血清肌酐和尿素氮的含量(P <0.05)。结论:酸杨桃果汁对链脲佐菌素致糖尿病小鼠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并具有保护肾脏的作用。
目的:研究蒺藜总皂苷对小鼠颈总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以120,240,480 mg·kg-1剂量的蒺藜总皂苷连续灌胃小鼠10 d,利用三氯化铁诱导的小鼠颈总动脉血栓模型,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血栓形成时间和血流变异性,应用小室灌流法和比浊法检测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功能。结果:蒺藜总皂苷可以显著延长血栓形成时间,降低血流变异性,减少血小板在胶原蛋白表面上的黏附面积,降低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结论:蒺藜总皂苷具有抗动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功能有关。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大鼠血浆中橙黄决明素含量的方法,研究橙黄决明素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方法:橙黄决明素灌胃给药7.2 mg·kg-1后于5,10,20,30 min及1,2,3,4,6,8,10,12,16,24 h断尾取血,液-液萃取法处理血浆样品,HPLC测定血浆中橙黄决明素浓度,以3P97软件拟合药动学参数。结果:血浆中橙黄决明素在0.12~7.62 μg·ml-1线性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 5(n=5),低、中、高浓度萃取回收率均> 95%,日内、日间RSD均< 10%,符合要求。灌胃给药后,大鼠血浆中其药动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拟合值):Cmax为3.96±0.51 mg·L-1,Tmax为16.31±2.85 min,t1/2β为5.16±0.77 h,CL为0.21±0.03 L·h-1·kg-1,AUC为7.91±1.02 mg·min-1·L-1,MRT为2.26±0.97 min。结论:本实验建立的血浆处理法及HPLC法适用于大鼠体内橙黄决明素的含量测定和药动学研究,灌胃给药后橙黄决明素吸收迅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目的:研究微粉碎对七厘散主要活性成分血竭素和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在模拟胃肠道环境中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七厘散细粉或七厘散微粉分别置于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定时测定两种粉体中血竭素及HSYA的剩余量。结果:在研究时间6 h内,与初始含量相比,七厘散细粉和微粉中血竭素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的剩余量、HSYA在人工肠液中的剩余量均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在人工胃液中,与七厘散细粉相比,七厘散微粉中HSYA剩余量发生显著性变化的时间较晚,且降解速率更慢。结论:在人工胃液中,对七厘散进行超微粉碎之后没有加剧HSYA的不稳定性,超微粉碎对七厘散中HSYA具有保护作用。
目的:采用弱阳离子固相萃取小柱(WCX-SPE)优化人血浆儿茶酚胺检测实验条件,以减少血浆用量,提高实验稳定性,建立操作简单、可靠的人血浆儿茶酚胺浓度检测方法。方法:采用waters WCX固相萃取小柱提取血浆中儿茶酚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测定儿茶酚胺,并对其线性范围、方法回收率、提取回收率、日间日内精密度及稳定性进行考察。结果:去甲肾上腺素(NE)在50~2 000 pg·ml-1(n=6,r=0.998 5),肾上腺素(E)在50~2 000 pg·ml-1(n=6,r=0.999 3)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最低检测限分别为25,50 pg·ml-1 (S/N≥3),NE、E样品的平均提取回收率分别为89.6%、91.5%,平均方法回收率分别为100.6%,99.4%,平均日间RSD分别为5.1%,4.3%,平均日内RSD分别为3.9%,3.6%。结论:采用WCX固相萃取小柱提取血浆中儿茶酚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靠,适合于临床诊疗需要。
目的: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人血浆中奥美拉唑的血药浓度并进行药动学研究。方法:以兰索拉唑为内标,血浆样品经乙腈沉淀后,经LC-MS/MS分离分析。采用Diamonsil C18柱(2.1 mm×150 mm,5 μm),甲醇-水(含0.01%甲酸)(67:33)为流动相;流速为0.3 ml·min-1,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以多反应监测方式(MRM)进行负离子监测,奥美拉唑和兰索拉唑的定量分析离子对分别为m/z 344.2/193.8,367.9/163.8。结果:奥美拉唑在3.38~2 110.00 ng·ml-1 (r=0.997 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最低定量限为3.38 ng·ml-1,方法回收率在92.48%~99.39%,日内(n=5)RE均小于3.96%,日间(n=15)RE均小于6.41%。结论:该方法快速简便,灵敏准确,可用于奥美拉唑血药浓度监测和药动学研究。
目的:采用微柱滤过法测定橄榄苦苷脂质体的包封率。方法:用20 ml的注射器装填葡聚糖凝胶,取40 μl的样品加至柱头后,先用2倍柱体积的纯化水冲柱,再用50%的乙醇溶液洗柱,收集洗脱液,测定吸光度值,根据洗脱曲线计算脂质体中游离橄榄苦苷的含量,推算包封率。结果:在橄榄苦苷出峰处,脂质体对测定无干扰;橄榄苦苷在1~16 μg·ml-1范围内,吸光度与浓度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6);1,1.5及2 mg·ml-1橄榄苦苷与空白脂质体混合后的过柱回收率分别为(110.00±2.35)%,(109.75±2.63)%及(97.97±1.82)%;同一批橄榄苦苷脂质体重复测定6次包封率的RSD为1.76%。结论:本方法准确、简便,适于橄榄苦苷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
目的:建立中国癫痫患儿口服丙戊酸的群体药动学模型,促进合理用药。方法:收集472例癫痫患儿口服丙戊酸后的血药浓度数据和临床资料。将患儿随机分成2组,PPK模型组(n=354):应用NLME程序建立一房室群体药动学模型(个体间变异采用指数模型,残差变异采用加法模型表示),考察各协变量对参数Ka、Vd和Cl的影响。用拟合优度、自举验证、直观预测检验(VPC)对最终模型的性能进行内部验证。PPK验证组(n=118):用最终模型预测验证组患儿的血药浓度,与实测值比较计算平均预测误差(MPE)、平均绝对预测误差(MAE)、平均预测误差平方(MSE)和均方根预测误差(RMSE)对最终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PPK最终模型为:Ka=1.18×eηKa h-1; Vd=0.30×eηVd L·kg-1; Cl=0.008×(WT/18)-0.92×eηCl L·kg-1·h-1。体质量负相关影响Cl。拟合优度、自举验证和VPC的评价结果表明最终模型稳定、预测结果可靠。外部验证最终模型结果为:MPE=-0.09 mg·L-1,MAE=0.72 mg·L-1,MSE=0.76(mg·L-1)2,RMSE=0.87 mg·L-1。血药浓度实测值和最终模型的个体预测值(DV vs IPRED)的决定系数R2=0.998 1。外部验证说明最终模型预测准确度高。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中国癫痫患儿口服丙戊酸后的群体药动学模型。模型结构表明丙戊酸体重校正的清除率随患儿年龄和体质量的增加有下降趋势。
目的:研究尼莫地平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利血平化低五羟色胺伴局部脑血管痉挛偏头痛模型小鼠的影响。方法:按体质量将50只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空白对照组(A组),模型空白组(B组),尼莫地平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组(C组),尼莫地平单用组(D组),每组12只;采用右肩部位皮下注射利血平(10 mg·kg-1) 14 d复制小鼠偏头痛模型,第14天时每只小鼠经颅穿刺大脑皮层注射自身鼠血凝块2 μl,观察小鼠体质量,采用毛玻璃管法测凝血时间,ELISA法检测血清中5-HT及其代谢产物5-HIAA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尼莫地平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能增加利血平化低5-HT伴局部脑血管痉挛偏头痛模型小鼠体质量(P <0.01),延长其凝血时间(P <0.05),增加血清中5-HT、5-HIAA的含量(P <0.01)。结论:尼莫地平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对于利血平所致小鼠偏头痛具良好疗效。
目的:利用决策树模型评价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治疗皮肤软组织感染的成本-效果。方法:选取公开发表的万古霉素与利奈唑胺治疗皮肤软组织感染的临床对照研究,以临床可评估患者随访结束后的临床治愈率为效果指标,以决策树模型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治愈率分别为93%和94%,直接成本分别为7 596.96元和10 091.20元,增量成本为249 424.00元。结论:万古霉素治疗皮肤软组织感染的成本-效果优于利奈唑胺。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联合干扰素治疗对慢性乙肝患者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既往未行抗病毒治疗的HBV-DNA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予以普通干扰素治疗,观察组在普通干扰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米沙坦80 mg口服,每日一次。治疗周期48周。治疗前后分别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测定TGF-β1、TIMP-1、MMP-1及α-SMA的表达及含量。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及对照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Ⅳ-C、LN、PIIIP)、肝纤维化分级水平及肝纤维化半定量计分较治疗前均下降,且观察组下降更明显,治疗前后,观察组和对照组肝组织中TGF-β1、TIMP-1及α-SM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MMP-1水平明显升高,以观察组变化更为显著。结论:干扰素抗病毒的同时有抗肝纤维化作用,加用替米沙坦后抗肝纤维化作用更明显,提示替米沙坦与干扰素有协同抗纤维化作用。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2013年6月-2014年5月本院急诊科收治首次发病的进展性脑卒中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患者静脉滴注奥扎格雷钠注射液之后静脉恒速泵入注替罗非班,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奥扎格雷钠注射液之后静脉恒速泵入生理盐水。比较治疗1周时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血小板黏附性(PAdT)、血小板聚集率(PAgT)、血小板CD62p表达水平和血小板P-选择素以及综合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1周时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ADL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 <0.01);(2)治疗后1周时观察组PAdT、PAgT、CD62p和P-选择素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 <0.01);(3)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2.50%(P <0.05)。结论:替罗非班联合奥扎格雷钠对进展性脑卒中有显著疗效,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抑制血小板活化。
目的:比较阿德福韦酯(ADV)疗效欠佳患者采取继续ADV治疗与联合拉米夫定(LMV)或替比夫定(LdT)优化治疗的疗效差异,旨在寻求一种优化方案用于治疗阿德福韦疗效欠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方法:将ADV治疗48周后效果欠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3组:(1)对照组(A组):继续单用ADV 10 mg·d-1治疗, (2)ADV联合LMV(B组):ADV 10 mg·d-1,LMV 100 mg·d-1优化联合治疗, (3)ADV联合LdT((C组):ADV 10 mg·d-1,LdT 600 mg·d-1优化联合治疗,比较3组研究对象继续治疗96周的疗效差异及不良反应。结果:521例门诊服用ADV 10 mg·d-1的患者48周时共出现127例ADV疗效欠佳者,其中对照组34例,观察组B、C分别55例、38例。治疗48周和96周后,观察组(B组和C组)的ALT复常率、HBV DNA降幅平均值、HBV DNA阴转率、病毒学突破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HBeAg/HBeAb血清学转换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3组患者服药期间耐受性、依从性良好,部分患者出现血清肌酐水平及磷酸肌酸激酶水平轻度升高,但无一例因严重不良反应导致停药。结论:对于ADV单药治疗过程中发生ADV疗效欠佳的患者,ADV联合LMV、ADV联合LdT是两种安全有效的优化联合治疗方案。
目的:了解2010-2013年某院报告为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方法:回顾性调查某院121例严重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从患者的一般情况、药品种类、不良反应类型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21例严重的不良反应中,男性略多于女性,以≥60岁老年患者居多;怀疑药品以抗感染药物最多,代表药物为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涉及药品中注射剂型最多,口服给药方式最常见;累及系统或器官以消化系统居首,其次为全身损害;临床表现以过敏为多。结论:应继续加强临床药品不良反应尤其是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预先给药对双腔气管导管插管的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双腔气管导管插管全麻开胸手术患者60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2组:右美托咪定组(dexmedetomidine,D组)和对照组(control,C组),每组30例。D组于麻醉诱导前10 min,用微量泵静脉给予Dex负荷量1.0 μg·kg-1,静脉泵入10 min后开始麻醉诱导。之后输注速度设定为0.4~0.6 μg·kg-1·h-1直至手术结束。C组用等量生理盐水代替右美托咪定静脉泵入。记录患者入室时的基础值(T0)、静脉泵注用药后5 min (T1)、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前(T2)、气管插管后1 min(T3)、气管插管后3 min(T4)及气管插管后10 min(T5)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记录两组患者高血流动力学的发生率及所用血管活性药物的量。结果:2组患者HR和MAP在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前均下降。C组患者HR和MAP,在气管插管后1 min (T3)、气管插管后3 min(T4)明显升高(P <0.01);而D组患者变化不明显(P >0.05)。C组患者高血流动力学反应的发生率(T3和T4)明显高于D组(P <0.01)。结论:右美托咪定预先给药能有效抑制双腔气管导管插管的应激反应并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目的:探究近年来用于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药物。方法:参照相关文献,介绍轮状病毒的特性、致病机制以及治疗轮状病毒肠炎临床上常见的药物,并叙述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应用进展,对治疗中存在问题提出思考。结果:所述药物在不同的方面、不同的环节发挥治疗作用,可以根据病情合理选择和搭配,通过联合用药、综合治疗达到理想的效果。结论:目前尚未有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特效药,研究人员根据轮状病毒可能的致病机制在中西医领域研制出针对该疾病的相关药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着科学理论的发展和新技术出现,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药物会被不断开发和改进。
通过介绍我院Ⅰ期临床试验研究室试验用药物管理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为其他Ⅰ期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提供参考。强调试验用药的科学管理是药物临床试验过程中重要环节,药品管理员及参与临床试验的研究人员在试验药物的接收、保存、发放、使用、回收、返还等各个环节中均应严格按照SOP规范执行操作,从而保证临床试验的质量,保障受试者的权益。
目的:了解药师为规范临床药物治疗行为进行技术合作和技术干预的内容,以及我国开展合理用药工作的现状,为合理用药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以干预、药学、药事和药师等检索词建立检索策略,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统计、分析2005-2013年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CHKD)和万方医学网(Wanfang Med Online)发表的"药师参与合理用药工作管理"的相关文献;统计文献数量,分析汇总期刊分布。结果:检索2005-2013年发表的干预相关文献1 478篇,有效文献991篇,分布于196种杂志,相关论文在期刊中的分布并不均匀,具有明显的集中和离散规律;载文量前10位均为药学期刊,达404篇,载文量占40.77%,期刊占1.00%,显示较高的集中趋势。药师干预随年度逐步增长,干预内容随国家相关法规的颁布、政策的调整、管理工作的安排而变化。药事干预分层制策,因地制宜; 干预方法、形式及内容多样,干预对象涉及医、药、护及患者;根据工作内容,干预时机分事前、事中和事后干预;干预地点前移;干预适度;干预质量逐步提高。结论:我国医疗机构药师参与临床实践形式呈多样化,涵盖专科疾病治疗、抗凝门诊、处方管理、药物应用管理、治疗药物评价与分析、静脉输液配置、治疗药物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药品临床应用数据分析、药物相关的健康教育及解决与药物有关的问题等专业性实践。临床实践证明,药师干预是规范药物相关医疗行为,促进药物合理使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干预同时若叠加行政管理,建立规范的干预标准及干预质量评价体系,药师干预的效果会进一步提高。
目的:分析羟考酮使用中发生眩晕的药学监护。方法:随着循证医学/药学的发展,阿片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及便秘等发生机制已被阐明,有关药物治疗已有证据或指南支持。但对于发生率较低的不良反应如眩晕,目前国内外对其基础和临床研究较少,发生机制尚不明确,临床防治也无有利证据支持。结果:本病例,临床药师积极参与临床治疗,进行药学监护和用药分析指导,产生较好的临床效果。结论:以期为临床使用阿片类药物发生眩晕的治疗提供用药参考。
目的:通过对医疗机构选用、维护、筛选药物品种提出警示,为寻找药品说明书管理参考依据或技术指标提供思路。方法:对943份药品说明书"修改日期"项的总修改次数、近5年的修改次数及近3年的修改次数以及修改次数百分比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说明书"修改日期"项适用于医疗机构用于药品生产企业品质的比较、品质较低的药物品种的评定、较高风险的药物品种的锁定以及药物品种的筛选、维护。结论:药品说明书存在修改频繁、不同厂家同品种药品的药品说明书差异,对医疗机构构成风险,需要有效的管理对策。"修改日期"项可用于评定药品法律风险;"修改日期"项用于评定厂家品质及药物治疗风险,或许在逻辑上并不足够完满,但毕竟在相关技术上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并且无碍在相关工作上体现出来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