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观察猪主动脉瓣成肌纤维细胞在受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作用时,阿托伐他汀(Ator)对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是否表达骨相关蛋白,来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心脏瓣膜钙化的防治机制。方法:以原代培养的猪主动脉瓣成肌纤维细胞作为研究对象,用ox-LDL处理细胞。将瓣膜间质细胞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trl),ox-LDL组(25 mg·L-1 ox-LDL),ox-LDL+Ator组(25 mg·L-1 ox-LDL+50 mg·L-1 Ator),Ator组(50 mg·L-1 Ator)。采用流式细胞学技术测定各组细胞在24,48,72 h的凋亡变化,利用Western印迹法和Real-time PCR检测72 h各组细胞的α-平滑肌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活性,以及骨形成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的基因表达。结果:ox-LDL分别处理成肌纤维细胞24,48,72 h后,细胞显示出时间依赖性的凋亡加速(P<0.05),加入Ator后,细胞的凋亡速度明显减低(P<0.05)。ox-LDL组α-SMA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成为活性细胞,加用Ator并未对α-SMA蛋白产生影响(P>0.05)。骨相关蛋白BMP2、ALP和mRNA在对照组和Ator组仅有低水平表达;而在ox-LDL组表达显著增加(P<0.01),加入Ator后,BMP2、ALP的表达明显下降(P<0.05)。结论:ox-LDL促使心脏瓣膜成肌纤维细胞分化、凋亡加速以及向成骨细胞样表型转化;Ator可以抑制ox-LDL所诱导的细胞凋亡,并对细胞的激活,以及向成骨样细胞表型分化可以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心脏瓣膜钙化有防治作用。
目的:应用诱发电位监测脊髓电生理的改变,探讨腹主动脉内灌注Mu阿片受体激动剂REM-PCL对Mu阿片受体信号转导介导的神经元保护效果。通过建立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RI)模型,腹主动脉内灌注Mu阿片受体激动剂REM-PCL和选择性Mu阿片受体拮抗剂GSK1521498对Mu阿片受体信号转导介导的神经元保护效果和作用机制进行探讨,并应用诱发电位监测脊髓电生理的改变以及REM-PCL干预后的影响,为临床脊髓保护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3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REM-PCL组(RP组,0.1 mg·kg-1)和REM-PCL+ GSK1521498组(RG组,0.1 mg·kg-1REM-PCL+1 mg·kg-1GSK1521498),每组10只。采用肾下腹主动脉阻断法,建立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RI)模型。分别于阻断前、再灌注15 min、再灌注30 min、再灌注60 min及再灌注24 h监测血清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浓度和MEP变化。再灌注24 h神经行为学评定后取脊髓组织检测Mu阿片受体mRNA表达情况并观察其病理学改变。结果:运动诱发电位可准确反映SCIRI程度。C和RG组血清NSE浓度明显增加而Mu阿片受体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MEP和脊髓灰质病理损害严重(P<0.01)。RP组血清NSE浓度明显降低而Mu阿片受体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1),MEP和脊髓灰质的病理损害程度明显轻于C和RG组(P<0.01),神经行为学评分恢复迅速(P<0.01)。结论:SCIRI能导致脊髓电生理功能损害,应用REM-PCL可以通过激活Mu阿片受体减轻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
目的:考察氯沙坦钾对人肝微粒体或重组酶CYP2C9的潜在抑制和酶动力学参数,并通过预测模型评估氯沙坦钾对格列齐特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氯沙坦钾(浓度跨越IC50)和底物双氯芬酸钠(浓度跨越Km值)测定出相应的代谢速率,用Dixon作图和Lineweaver-Burk作图来判断可逆抑制类型,计算酶动力学抑制常数Ki。单点失活法测定氯沙坦钾对CYP2C9是否基于机制性的抑制。结合氯沙坦钾的Ki值、其他体内参数和格列齐特的fm值来预测体内产生药物-药物相互作用(DDI)的程度。结果:通过Dixon作图和Lineweaver-Burk作图,表明氯沙坦钾对CYP2C9的抑制类型属于非竞争性抑制。氯沙坦钾对人肝微粒体中CYP2C9和重组酶CYP2C9的抑制常数Ki分别为16.05和53.02 μmol·L-1。氯沙坦钾对CYP2C9不存在基于机理性的抑制。根据公式计算,氯沙坦钾可使联用的格列齐特的AUC增加0.10%或0.03%。结论:氯沙坦钾在临床常用的剂量条件下,不易引起格列齐特AUC较大的变化,但两药能否广泛地联合应用,有待长期的临床实验来验证。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促育生精方"对环磷酰胺诱导的少弱精模型大鼠精子Catsper1、Catsper2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调节机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PCR法检测Catsper1 mRNA、Catsper2 mRNA在各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空白对照组)精子中的表达;用蛋白印迹法检测各组Catsper1,Catsper2蛋白的表达。结果:Catsper1 mRNA、Catsper2 mRNA表达量为:中、高剂量组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Catsper1、Catsper2蛋白表达量:中、高剂量组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促育生精方能有效提高少弱精症模型大鼠精子特异性钙通道Catsper1、Catsper2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
目的:研究克班宁长循环脂质体的处方筛选和制备工艺。方法:采用硫酸铵梯度法制备克班宁长循环脂质体,以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评价指标,采用葡聚糖凝胶过滤法分离脂质体,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克班宁含量,采用正交设计优化制备工艺。结果:最佳工艺为:药脂比为1:6,胆固醇与磷脂比为9:12,0.15 mol·L-1的硫酸铵溶液,以PBS液(pH7.4)为透析介质,在40 ℃水浴,40 r·min-1条件下孵化20 min。结论:硫酸铵梯度法制备的克班宁长循环脂质体处方合理,工艺可行,包封率较高。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同时测定枳实药材中柚皮素、橙皮素、马尔敏、6',7'-二羟基香柠檬素、川陈皮素和桔皮素6种成分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Symmetry C18(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以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324 nm,柱温30 ℃。结果:柚皮素、橙皮素、马尔敏、6',7'-二羟基香柠檬素、川陈皮素和桔皮素分别在0.105~10.518,0.0865~8.647,0.106~10.620,0.106~10.575,0.131~13.103,0.137~13.743 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7);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6.53%,101.15%,98.94%,97.87%,99.43%,102.87%,RSD均小于3.0%(n=6)。结论:该法简便、快速、重现性好,为枳实药材及饮片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目的:研究左旋奥硝唑磷酸酯二钠及其代谢物左旋奥硝唑在比格犬静脉多次给药4周药物在体内的毒代动力学情况,为左旋奥硝唑磷酸酯二钠的安全性提供评价。方法:用HPLC-UV法测定血浆中药物的浓度,色谱柱为Venusil XBP C18柱,流动相为甲醇-30 mmol·L-1磷酸二氢钾(40:60),流速1 ml·min-1,柱温30 ℃,波长319 nm,内标为甲硝唑。结果:首次静脉注射左旋奥硝唑磷酸酯二钠后低、中、高剂量组(40,100,300 mg·kg-1)的左旋奥硝唑的AUC0-24分别为(164.047±16.984),(461.867±60.782),(1 484.451±185.071)μg·ml-1·h;末次静脉注射左旋奥硝唑磷酸酯二钠后3个剂量组的左旋奥硝唑的AUC0-24分别为(185.144±23.346),(485.455±50.187)和(1 228.987±106.819)μg·ml-1·h。首次给药后,随着剂量的增加,左旋奥硝唑的CL降低,MRT、t1/2延长,说明左旋奥硝唑在比格犬体内存在一定的代谢或排泄饱和;末次给药后各组t1/2 、V较首次给药降低,中、高剂量组的MRT较首次给药缩短,高剂量组CL增加,AUC0-24降低,表明高剂量对肝药酶存在轻微的诱导。结论:连续1个月给比格犬静注左旋奥硝唑磷酸酯二钠后,未见左旋奥硝唑在犬体内有明显蓄积,经过2周的恢复期,左旋奥硝唑在比格犬体内完全消除,试验过程中也未见比格犬有明显的毒性反应。
目的:研究健康受试者空腹及高脂高热量饮食情况下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的药动学特征。方法:60名男性健康志愿者单剂量、自身交叉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 mg。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氯吡格雷的浓度。用DAS3.2.3药动学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并用SPSS17.0软件对主要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空腹与进食后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Cmax分别为(1 440±2 397)ng·L-1和(4 155±2 117)ng·L-1,AUC0-36分别为(2 268±3 887)ng·L-1·h和(8 691±3 628)ng·L-1·h,AUC0-∞分别为(2 324±3 899)ng·L-1·h和(8 816±3 668)ng·L-1·h,t1/2分别为(5.7±4.7)h和(8.8±3.8)h,tmax分别为(0.7±0.5)h和(1.7±0.7)h, Vd分别为(520 115±471 187)L和(118 826±59 077)L,CL分别为(82 365±70 072)L·h-1和(9 949±4 017)L·h-1,MRT0-36分别为(3.0±1.8)h和(3.6±0.9)h。结论:高脂高热量饮食对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的药动学特征有显著影响,氯吡格雷的达峰时间延长,生物利用度提高,半衰期延长。
目的:评价利培酮分散片与参比制剂维思通片的生物等效性。方法:采用开放、随机、双交叉试验,选择22名健康男性分别服用2 mg的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液质联用(LC-MS/MS)法检测受试者血浆中利培酮和9-羟基利培酮的浓度。结果:21名健康受试者口服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后,利培酮的主要药动学参数:AUC0-τ为(79.94±57.64)h·ng·ml-1和(79.13±58.15)h·ng·ml-1,AUC0-τ 为(82.74±60.63 )h·ng·ml-1和(81.69±60.65)h·ng·ml-1,Cmax为(14.74±7.64) ng·ml-1和(15.51±7.39)ng·ml-1,tmax为(1.2±0.8)h和(1.1±0.4)h,t1/2为(3.73±1.51)h和(3.68±1.33) h;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6.8±26.0)%。9-羟基利培酮的主要药动学参数:AUC0-τ为(327.29±87.98)h·ng·ml-1和(307.41±77.35)h·ng·ml-1,AUC0-τ为(348.02±96.58)h·ng·ml-1和(321.88±82.74)h·ng·mL-1,Cmax为(12.80±3.55)ng·ml-1和(11.89±3.54)ng·ml-1,tmax为(5.1±3.7)h和(4.6±3.1)h,t1/2为(23.58±6.04)h和(20.92±4.51)h;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7.6±18.1)%。结论:利培酮分散片与利培酮普通片生物等效。
目的:考察阿利吉仑单用或与阿托伐他汀联用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2周龄apoE-/-雄性小鼠给予高脂饮食,随机分为6组(n=8),包括模型对照组,肼屈嗪组、阿利吉仑低剂量组、阿利吉仑高剂量组、阿托伐他汀组、阿利吉仑与阿托伐他汀联合用药组,均治疗12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的方法(ELISA)测定血浆中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水平;光学显微镜下测定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区与总主动脉面积。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阿利吉仑单独用药对炎症因子MCP-1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阿利吉仑单独或者联合阿托伐他汀用药能够显著降低炎症介质IL-6、CRP的血浆水平(P<0.05),且阿利吉仑高、低剂量组之间对CRP和IL-6水平的影响亦有差异;阿利吉仑联用阿托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组对MCP-1、IL-6、CRP水平的影响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单用阿利吉仑或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动脉粥样硬化面积,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且单用阿利吉仑组、阿托伐他汀组均与联合用药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利吉仑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体内炎症因子水平有一定影响,并显示出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同时与阿托伐他汀合用有一定的联合治疗作用。
目的:建立民族药铁包金提取物中黄酮类成分含量测定的一测多评法,探讨一测多评法在民族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方法:以儿茶素为内参物,分别建立花旗松素、香橙素、圣草酚和槲皮素与儿茶素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采用外标法和一测多评法计算测定5种黄酮的含量,并比较二者结果相对误差。结果:4种黄酮类成分相对于儿茶素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fcatechin/Taxifoli280 nm=1.229,fcatechin/Aromadendrin280 nm=1.145,fcatechin/Eriodictyol280 nm=1.364,fcatechin/Quercetin280 nm=0.897;相对保留时间分别为RTaxifoli/Catechin=1.49,RAroma dendrin/Catechin=2.22,REridictyol/Catechin=3.30,RQuercetin/Catechin=3.72;一测多评法的计算结果与外标法的实测值一致,实验所得的相对校正因子可靠、相对保留时间稳定。结论:建立的一测多评法可作为铁包金提取物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一测多评法为民族药质量控制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与方法。
目的:探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能否降低心绞痛患者发生心血管意外的风险。方法:对1 287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用药2周后检测血压变化,比较长效氨氯地平和安慰剂的药效差异,并分析血压变化对药物和继发心血管病结果关系的影响。结果:服用氨氯地平后能明显减少心绞痛患者发生心血管意外的危险性,用药2周后收缩压的变化与心血意外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心脏搭桥手术与血压变化没有关系。对2周后收缩压变化进行校正后发现使用氨氯地平能使患者发生中风的风险从27%(P=0.03)降到20%(P=0.12),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从31%(P=0.03)降到21%(P=0.12),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比例降低26%(P=0.003),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比例降低22%(P=0.01)。结论:氨氯地平能有效降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血管意外的风险,临床上为减少心绞痛患者发生心血管意外,要尽早应用药物降低血压。
目的:建立国人卡马西平和丙戊酸的群体药动学模型,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建立定时定量给药的癫痫临床药学服务模式。方法:筛选国内多中心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CBZ)和丙戊酸(valproic acid,VPA)的稳态谷浓度数据,建立适合神经内科癫痫患者个体化给药的群体药动学(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PPK)模型,利用建模中心外数据评价所建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建立了CBZ的PPK最终模型: Ka(h-1)=1.2, CL(CL/F)(L·h-1)=0.074×TAMTCBZ0.41×WT0.267×1.42(若合用苯妥因钠,否则为1)×1.18(若合用苯巴比妥,否则为1)×0.84(若年龄>65岁,否则为1),V(V/F)(L)=1.21×WT; VPA的PPK最终模型:Ka(h-1)=1.9,CL(CL/F)(L·h-1)=0.102×(WT/60)0.696×TAMTVPA0.197×1.36(若合用CBZ,否则为1)×1.25(若合用苯妥英钠,否则为1)×1.11(若合用苯巴比妥,否则为1),V(V/F)(L)=0.14×WT;其中,Ka为吸收速率常数,CL为表观清除率,V为表观分布容积,F为生物利用度,TAMTCBZ、TAMTVPA为CBZ、VPA的日剂量(mg·d-1),WT为体质量(kg)。经建模中心外数据验证,所建模型预测能力较强。建立的定时定量药学服务应用于临床后,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案例略)。结论:新临床药学服务有助于医疗团队提高抗癫痫治疗质量。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对肢体缺血再灌注诱发肺损伤的影响。方法:择期行择期行下肢手术患者40例,性别不限,年龄40~65岁,体质量50~85 kg,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n=20):对照组(C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采用静吸复合麻醉。麻醉诱导后,D组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1 μg·kg-1(加入100 ml生理盐水),C组给予生理盐水,于止血带充气前滴注完毕。于麻醉诱导前(T1)、止血带充气(T2)、60 min(T3)、90 min(T4)时,止血带放气后5 min(T5)、30 min(T6)时采集桡动脉血样,行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和呼吸指数。测定血浆白介素6(IL-6)、丙二醛(MDA)及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的浓度。结果:与C组相比,D组T2~5时RI升高(P<0.05),而O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T2~6时血浆IL-6、MDA及ICAM-1的浓度降低(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减轻肢体缺血再灌注诱发的肺损伤,其机制与抑制炎性反应有关。
目的:了解长效干扰素在慢性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常见不良反应及罕见不良反应。方法:对近3年我院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在使用长效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过程中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176例患者共出现不良反应620例次,其中发热(56.8%)、肌肉酸痛(36.4%)、白细胞减少(81.8%)及流感样症状(44.3%)为长效干扰素α的常见不良反应;罕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甲状腺功能异常、抑郁或精神异常、心脏毒性及间质性肺炎等。结论:在抗病毒及免疫调节治疗的过程中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用药前有必要对患者进行相关的用药教育,督促患者定期返院进行各种相关检查,以便及时监测并发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根据病情调整剂量或停用。临床医师及药师应熟知干扰素可能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
目的:探讨福建汉族人群服用别嘌醇引起严重皮肤不良反应(SCADRs)与标志基因HLA-B*5801关联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5月期间福建汉族人群中有服用别嘌醇史住院患者的血液样本,经皮肤科确诊为单一别嘌醇所致SCADRs的患者8例归入别嘌醇重症药疹组,包括剥脱性皮炎(ED)3例,斯-约综合征(SJS)1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1例,SJS /TEN 3例。期间抽取服用别嘌醇14 d以上未出现皮肤不良反应的患者16例归入耐受组。健康人群318名归入健康对照组。入组患者DNA用聚合酶链-限制性长度多态性法进行标志基因检测,聚合酶链-直接测序法验证检测结果。分析该地区人群服用别嘌醇致SCADRs与HLA-B*5801的关联性。结果:重症药疹组与耐受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药物过敏史、肾功能、日剂量及药物暴露天数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别嘌醇重症药疹组100.0%(8/8)患者携带HLA-B*5801基因,别嘌醇耐受组18.8%(3/16)携带(OR=65.57,95% CI:6.7~641.94,敏感度100%,特异度81%,P=0.000 2),福建健康汉族人群20.4%(65/318)携带(OR=65.79,95% CI:13.71-315.77,P=0.000 1)。结论:福建汉族人群服用别嘌醇所致SCADRs与携带HLA-B*5801关联性较高,提示该基因检测结果阳性患者应尽量避免服用别嘌醇,以降低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
目的:探讨肺移植受者应用巴利昔单抗诱导治疗的免疫抑制方案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1例肺移植患者,依照入选/排除标准筛选出有效病例73例。其中30例为诱导组,即分别在术中、术后给予两剂巴利昔单抗诱导治疗;另43例为对照组,即不接受诱导治疗。所有患者术后均采用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和泼尼松三联免疫抑制方案预防排斥反应。2组患者均随访12个月,观察排斥反应、代谢并发症的发生以及患者的存活情况。结果:术后1年内,诱导组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10%,对照组为3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3%,对照组为4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分析提示2组患者的半数生存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以他克莫司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中应用巴利昔单抗诱导治疗可以明显降低肺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但对肺移植患者的长期存活率没有显著性影响。
目的:通过对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某医院2011—2013年上报的有效ADR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78例ADR中,60岁以上老年患者及0~9岁儿童患者ADR发生率较高(分别占36.2%,14.8%);静脉给药途径相关ADR占76.7%;ADR涉及药物品种主要为抗感染药物、心血管药物;严重ADR主要涉及抗肿瘤药物;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结论:抗感染药物、心血管药物及抗肿瘤药物是ADR监测重点药物类别,老年及儿童患者是ADR监测重点人群,静脉给药是ADR监测重点给药途径,皮肤及其附件病变是提示ADR发生的重要信号。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 指纹图谱结合正交试验优选"二神丸"药对最佳醇提工艺。方法:选择乙醇浓度、乙醇用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4个因素,采用L9( 34 )进行正交试验,以UPLC指纹图谱特征峰总面积、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去氢二异丁香酚的含量以及干浸膏得率为综合评判指标。结果:优选出"二神丸"药对最佳醇提工艺:乙醇浓度60%,乙醇8倍用量,每次提取1 h,提取2次。结论:优化的提取工艺稳定、合理、可行,对于规范"二神丸"药对醇提工艺和质量控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目的:建立白花蛇舌草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法,选用Diamonsil C18(250 mm×4.6 mm,4 μm)色谱柱,Easy GuardⅡ C18为保护柱,甲醇-0.1%冰醋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54 nm,柱温40 ℃。采用中国药典委员会颁布的《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130723)》评价不同产地白花蛇舌草图谱的相似性。结果:采用10批白花蛇舌草药材建立HPLC指纹图谱,方法学符合指纹图谱技术要求,10批白花蛇舌草的相似度在0.766~0.985之间。结论:该指纹图谱方法稳定、准确、可靠,为白花蛇舌草药材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目的:制备尼古丁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包合物,并进行包合物的稳定性考察。方法: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尼古丁的包合物,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制备工艺,并做了热稳定性初步考察。结果:最佳的包合工艺为HP-β-CD与尼古丁物料摩尔比为3.36:1,包合温度45 ℃,包合时间3.5 h,水与HP-β-CD摩尔比为20:1,平均包合率为56.22%,与预测值吻合。尼古丁采用环糊精包合后稳定性有显著提升。结论:该模型预测下的优化工艺可行,可作为尼古丁包合物的制备工艺。
目的:分析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充分体现临床药师在药学监护中的重要作用。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免疫检测法(吖啶酯)测定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对我院2012年66例患者85例次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及用药合理性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从年龄结构上看,万古霉素的患者以老年患者居多,>60岁的患者占54.55%;血清万古霉素谷浓度在治疗窗范围内的占48.24%,超过一半的患者血药浓度不在治疗窗内,其中达到中毒浓度(超过20 mg·L-1)的患者高达20%。肾功能正常组及肾功能损害组用药前后的血肌酐及尿素氮无统计学差异,但肾功能轻度损害组较正常组平均血药浓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分析采用同一给药方案(1.0 g,q12 h)时,肾功能正常及轻度损害患者,超过治疗窗上限的比例不高,但肾功能严重损害的患者万古霉素中毒发生率明显增加;此外,肌酐清除率相当的患者,万古霉素谷浓度也存在明显的差异。结论: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个体差异较大,应加强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监测,特别是对于老年及肾功能损害患者的用药监护,包括治疗效果评估、动态监测肾功能指标等,实现个体化用药,保证临床医生用药的安全有效。
目的:对泊那替尼纳米混悬剂的表面活性剂的筛选及其稳定性研究。方法:采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 K30)、泊洛沙姆P188、聚乙烯醇、磷脂和聚山梨酯-80为表面活性剂制备的泊那替尼纳米混悬剂;利用激光纳米粒度仪测定长期放置混悬剂中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和多分散系数(PDI),Zeta电位分析仪测定其Zeta电位,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不同时间混悬剂中泊那替尼的浓度进行定量测定,绘出其降解曲线。 结果:通过形态观察,以PVP K30为表面活性剂制备的混悬剂大小均匀、有乳光,且无针状结晶析出;与溶解状态下的泊那替尼相比,泊那替尼纳米混悬剂的化学稳定性显著改善,有效药物浓度的降解速度明显降低。结论:采用PVP K30为表面活性剂制备的混悬剂稳定性较好,有望成为泊那替尼的新型纳米给药系统。
通过分析苏格兰药学服务再设计的内容,发现苏格兰药学服务再设计促进了药师提供药学服务的多样化、专业化和连续化的形成。因此,未来我们应明确我国社区慢性病药学服务、特殊人群终身药学服务和整合性药学服务的模式和定位,开发药师的职责与价值,促进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目的:综述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对骨质疏松症骨代谢影响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临床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结果:骨质疏松症与骨代谢密切相关,GLP-1能通过多种途径降低血糖,促进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但它对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的具体作用仍不明确。结论:GLP-1受体已被用于治疗糖尿病,GLP-1通过调节体内血糖来间接影响骨代谢,从而为治疗骨质疏松症带来了新的希望。